诗文库 正文
无量义经序 南齐 · 刘虬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一法,广生众教,含义不赀,故曰无量。夫三界群生,随业而转。一极正觉,任机而通。流转起灭者,必在苦而希乐,此叩圣之感也。顺通示现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应也。根异教殊,其阶成七。先为波利等说五戒,所谓人天善根,一也。次为拘邻等转四谛,所谓授声闻乘,二也。次为中根演十二因缘,所谓授缘觉乘,三也。次为上根举六波罗蜜,所谓授以大乘,四也。众教宜融,群疑须导,次说《无量义经》,既称《得道差品》,复云未显真实,使发求实之冥机,用开一极之由绪,五也。故《法华》接唱,显一除三,顺彼求实之心,去此施权之名,六也。虽权开而实现,犹掩常住之正义,在双树而临崖,乃易我净之玄音,七也。过此以往,法门虽多,撮其大归,数尽于此。亦犹众声不出五音之表,百氏并在六家之内。
其《无量义经》,虽《法华》首载其目,而中夏未睹其说,每临讲肆,未尝不废谈而叹,想见斯文。忽有武当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胃伪帝姚略从子,国破之日,为晋军何澹之所得。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养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不择夷险。以齐建元三年,复访奇搜秘,远至岭南,于广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隶书,口解齐言,欲传此经,未知所授。表便殷勤致请,心形俱至,淹历旬朔,仅得一本。仍还峤北,赍入武当。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见校弘通。奉觌真文,欣敬兼诚,咏歌不足,手舞莫宣。辄虔访宿解,抽刷庸思,谨立序注云:
自极教应世,与俗而差,神道救物,称感成异。玄圃已东,号曰太一;罽宾已西,字为正学。东国明殃庆于百年,西域辩休咎于三世。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有欲于无者,既无得无之分,施心于空者,岂有入空之照。而讲求释教者。或谓会理可渐。或谓入空必顿,请试言之,以筌幽寄。
立渐者以万事之成,莫不有渐,坚冰基于履霜,九成作于累土。学人之入空也。虽未圆符,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三空稍登,宁非渐耶?立顿者,以希善之功,莫过观法性,法性从缘,非有非无。忘虑于非有非无,理照斯一者,乃日解空;存心于非有非无,境智犹二者,未免于有。有中伏结,非无日损之验,空上论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纳罗汉于一听,判无生于终朝,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妙得非渐,理固必然。既二谈分路,两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安公之辩异观,三乘者始篑之因称,定慧者终成之实录,此谓始求可随根而三,入解则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难既夷,乃无有三;险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则名一为三,非有三悟明矣。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之谓。斩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渐。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
案三乘名教,皆以生尽照息,去有入空。以比为道,不得取像于形器也。今无量义亦以无相为本,若所证实异,岂曰无相?若入照必同,宁曰有渐。非渐而云渐,密筌之虚教耳。如来亦云:空拳诳小儿,以此度众生。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聊举大较,谈者择焉(《释藏》草九又迹九。)。
为诸寺檀越愿疏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十四
菩萨戒弟子萧纲,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积习长夜,轮转覆灰;末劫易危,烦流难拯。不树两门,岂修二翼。常恐虚蕉染惑,永结驶河;爱藤悬网,长垂苦岸。敢承三宝觉悟之力,于幽显前,发弘誓愿。今愿为武当山太平寺并此镇望楚日塔,同安习善,延明头陀,上凤林、下凤林广严等寺,皆尽形寿,永为檀越。虽七宝四事,多谢往贤;一念片言,庶符般若。方类不灭之灯,终非起烟之蜜,以此功德,仰福皇帝春宫,家国内外,咸同此善。乃至天龙八部,六道四生,普皆蒙福(《广弘明集》二十八上)。
韵总序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六、《欧阳文忠公集》卷四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八、《圣宋文选》卷二、《文章类选》卷六、《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一六、《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一四二、《六艺之一录》卷二四○、《小学考》卷三○
倕工于为弓而不能射,羿与逢蒙,天下之善射者也;奚仲工于为车而不能御,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此荀卿子所谓艺之至者不两能,信哉!儒者学乎圣人,圣人之道直以简。然至其曲而畅之,以通天下之理,以究阴阳、天地、人鬼、事物之变化,君臣、父子、吉凶、生死祸福之大伦,则六经不能尽其说,而七十子与孟轲、荀、扬之徒,各极其辩而莫能殚焉。夫以孔子之好学,而其所道者自尧、舜而后则详之,其前盖略而弗道,其亦有所不暇者欤?儒之学者,信哉,远且大而用功多,则其有所不暇者宜也。文字之为学,儒者之所用也。其为精也,有声形曲直毫釐之别,音响清浊相生之类,五方言语风俗之殊。故儒者莫暇精之,其有精者,则往往不能乎其他。是以学者莫肯舍其所事而尽心乎此,所谓不两能者也,必待乎用心专者而或能之,然后儒者有以取焉。洛僧鉴聿,为《韵总》五篇,推子母轻重之法以定四声,考求前儒之失,辩正五方之讹。顾其用心之精,可谓入于忽微,若栉之于发,绩之于丝,虽细且多而条理不乱。儒之学者,莫能难也。鉴聿通于《易》,能知大演之数,又学乎阴阳、地理、黄帝、歧伯之书,其尤尽心者《韵总》也。世本儒家子,少为浮图,入武当山,往来江汉之旁十馀年。不妄与人交,有不可其意,虽王公大人亦莫肯顾。闻士有一艺,虽千里必求之,介然有古独行之节,所谓用心专者也,宜其学必至焉耳。浮图之书行乎世者数百万言,其文字杂以夷夏,读者罕得其真,往往就而正焉。鉴聿之书非独有取于吾儒,亦欲传于其徒也。
华山重修云台观记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太华三方,古迹远矣。上方白云宫,在岳顶,据苍龙岭,云昔羽人焦道广常居之;中方太清宫,枕太罗峰,今犹有老君像;下方即此观,因云台山名焉。唐明皇天宝中,因旧基构栋宇,命右补阙、集贤学士卫包撰《修三方记》,见存。五代乱离,三方荒毁,高士陈抟披荆榛,筑室于下方。太平兴国中,太宗皇帝累赐诏,赍御诗召抟赴阙,乃敕有司增葺隐庐,复给内府金钱,经始坛殿,规摹方备,今观是也。庆历初,某领史官,尝阅国书,见抟本传云: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之滨,有青衣媪召至怀中乳之,自是聪悟。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无复遗忘,尤工诗。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仕,肆意山水间。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语之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往栖焉。服气辟谷二十馀年,徙居云台,又止少华石室。每寝辄百馀日不兴。周世宗显德三年,召留禁中月馀,因问以黄冶之事。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政治为念,奈何留意此小道」!世宗不以为忤,命为谏义大夫。固辞不受而归。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间因牧守西行过山下致赐物。兴国初,始赴召。九年,复来朝,上尤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方外之士,在华山已四十馀载,度其年盖百馀岁,语论甚高」。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不知吐纳养生之理,神仙黄白之事,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圣上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明之主,正是君臣同德,致理之秋,勤行修鍊,无出于此」。琪等皆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曰:「华山隐士陈抟,晦迹丘樊,栖心岩穴,跌宕世表,涵味道腴。往在周朝,物色幽遁,尝蒙鹄板之召,终遂鸿冥之心。自尔以来,多历年所,今复言迂高迹,来仪帝庭,不有嘉名,何彰清范?可赐号希夷先生」。上屡与之属和诗什。久之还山。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得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二年秋,石室成,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华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洞口,弥月不散。抟好读《易》,手不释卷,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旧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旨。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馀首。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而不言,抟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而与之。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观下,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复谓之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不济,食顷而愈。华阳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人罕有见者;关中逸人吕洞宾,有剑术,虽数百里顷刻辄至,以为神仙;皆数至抟斋馆,与之酬唱如交友,时人异之。此皆旧史之文也。仁宗皇祐三年,云台观道士武元亨进《希夷先生传》,所载尤详。云:初,先生居下方,茅茨不剪,蒿芜不除,有访先生者,窥其户,阒焉无人,但鸟声兽迹。或樵子山麓荐莽深处,有骸如腊,尘荄翳焉,迫而视之,乃先生也,扪其心独暖,良久,气还而兴曰:「睡适酣,奚为扰我」?州将以闻周世宗,故召见,既不受官,赐号「白云先生」。故太皇御诗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诏,总把三峰乞与君」。既对于延英殿,华阳巾、垂绦、蹑屩,用宾礼见。上欲征河东,先生请姑待,军已兴,不克下。其再对也,言「天下一统矣」,果执刘继元,平并州。密陈天命实在章圣,其所启沃,幽赞远图。太皇亦欲以为谏议大夫,先生恳辞,命遂不下。委化之年,盖百一十有八岁。自馀先几逆数,知来藏往,精微深妙,殆不可测。至诸奇诡眩耀之事,则未尝为也,故先王之道浩然,莫得而揭厉之者。无贤愚贵贱,莫不闻其风而悦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汾脽,驻跸华阴,再幸云台,阅先生遗像,伫立凝思久之,命除其观田租,召对道士武子华等,赐紫服。舆驾还京,俾就御座所建本命元辰殿,内珰护作,绘睟容于北壁。皇祐二年,构神御殿,严奉之礼始备。自先生去世,门人贾得升、武子华、元亨相承主持观事。至是殿成,元亨诣阙谢恩,仁宗令进歌诗,元亨应诏进三篇,帝属以御诗,又神笔飞白「清净」字赐之。元亨遂重修七殿,至于道院、斋堂,必葺一新,经营累年,为力勤矣。某往来秦蜀,恭谒神御,既而瞻礼希夷堂。惟神仙之云者,盖神本无方,道无不在,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漠然与合,兹谓至人。由是而后,可以出死生而通变化,虽非积学而至,非学则未知或至也。夫九室、下方,岂徒与麋鹿为群,木石为伍而已哉!治平四年九月一日记(《乐全集》卷三三。)。
先王:疑当作「先生」。
谢到水仙二本 北宋 · 韩维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黄中秀外干虚通(自注:此花黄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中,士人谓之天葱。),乃喜佳名近帝聪。
密叶暗传深夜露,残花犹及早春风。
拒霜已失芙蓉艳,出水难留菡萏红。
多谢使君怜寂寞,许教绰约伴仙翁。
右朝议大夫致仕晁公墓志铭(绍圣三年正月)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四二、《鸡肋集》卷六四、咸丰《济宁直隶州志》卷五 创作地点:安徽省亳州市
元祐元年三月甲戌,右朝议大夫致仕、上柱国、南阳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晁公卒,卜绍圣三年正月丙申吉,葬于济州任城县谏议乡吕村之原。诸孤聚而言曰:「我君乐善好义而畏人知。《诗》固有之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又曰:『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图我君之言行,虽州闾惧莫之尽,惟垣、屋漏,其不可欺,诸孤尚识之」。乃相与诿公之婿承议郎、知开封府祥符县事王仲博,叙次世家、爵里、行事,而以告其族孙补之,使铭,曰:「凡亲者亦不可欺也」。补之涕泣言曰:「以属卑且不肖,则何敢谓宜。抑毋使公之事坠于地,则诔且称讳,亦不得辞也」。公讳仲熙,字子政,其先澶州清丰人,后徙开封祥符。赠太师中书令讳某,曾王父也。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元讳某,王父也。赠金紫光禄大夫讳某,父也。光禄娶赵氏,南安郡夫人;继赵氏,南阳郡夫人,而公南安出也。文元公以儒宗耆老令德事真宗,为翰林学士,赏延其孙。初授公将作监主簿,迁太常寺太祝、监单州酒,即以才称。故宰相王公圭为三司判官,亟荐之。再监邓州酒,历评事、光禄、大理丞。撤酤区复墙,钩检出入,摘其积年奸蠹,皆不得隐,课乃大登。应赏,不自言。且当为县矣,而以南阳夫人随季官河间,复监瀛州仓,便养,岁得圭田粟数百斛,以分其同列之无者。又监泗州税。淮溢浸城,且坏,守以下皆乘城捍淮,公力居多,以劳选通判宪州。州近塞,守武臣喜争,公独与欢,而于事未始屈。凡金谷犴狱,纤悉疑似,皆阴为辨,而守不知也。徙通判郑州、复州,皆有声。历太子右赞善大夫、国子博士,虞部、比部、驾部员外郎,监店宅务、左藏库,迁虞部、比部郎中,知均州,改朝散、朝请大夫。民有伪称官者,自云给事公府,赍供武当山,饭僧所过,邀馈犒。初谒见公,公即知其欺,语吏随至馆捕之,得伪御宝文书,以抵法,远近皆惊。判南京国子监,迁右朝议大夫、管勾鸿庆宫,监东岳、南岳庙,皆寓濉阳,凡十馀年。杜门萧散,幅巾燕坐,樵苏不入,而几微未尝见于色。故人亲戚过者为公叹息,而公意不在是,怡然自得,若顾南山言爽气者。闻之庄周称北郭顺子,使人之意也消。补之不能名顺子何如人,而对公未语,胸中之胶扰者已定,譬诸饮冰,内热立解,顺涂而往,知古人之所以近于道者必有在也。享年六十有八。娶张氏,崇德县君。男端弼,登进士第,朝请郎。端介,宣德郎。端修,太平令。端粹,虞城尉。端厚,假承务郎。女长适王仲博,状公行者也。次适通直郎、通判安州郑猛。次适罗田尉高道华。次适相州录事参军高公秉。孙十人:曰资之,登进士第、相州司理参军。顺之、完之、颂之、葵之、述之、疑之、颉之、蓺之、槱之,未仕。曾孙一人,曰公绍。公少孤,事南阳以孝闻。笃爱其弟,有人所难能者。为人忠信平夷,宽裕不矜伐,趋事静以敏,自奉养俭薄,而遇人之急,至解衣赒之恐不足。其罢均州尚彊,即求散局,不以家空竭为虑。尤不喜权,其乐彼与此同,而自谓得于此者多也。昔文元公尝言:「吾自幼及老,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倾人售进」。其晚节著书垂训,多慎刑戒杀之意。而公性中和,敬人而爱物,盖近文元之风。自南阳殁,凡三十年,其院无期丧,康宁令终。人以为积善之报云。铭曰:
道不可知,而恬愉者常近之,不伪者几得之。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鸥舞不下,肺肝已见。若此者,其生世役役,没世有馀患。呜呼公乎!厚性近仁,诚应乎真。生无累于明,其安者身;没无责于幽,其安者神。粤天所以爵人者,不惟其贵,惟其德视后之人。
朝奉郎致仕陈君墓志铭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四五、《鸡肋集》卷六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陈,妫姓,舜后,满始封陈。至完有齐,其裔徙泉州仙游者,曰郁,有文学,事王审知,为谏议大夫。郁生荣绪,以勇名。福州归于钱氏,而儇为东府安抚使,治福州,奏荣绪司马,复徙明州象山。世乱,子孙因不仕。而其四世孙曰大雅,工为诗,而甚好义,尝舍逆旅,遇之远官病垂死者,倒囊济之,留阅月,病者去,乃去。尤为清宪赵公抃所知,而年八十有八,竟不用,用钟其庆于君,以君登朝,累迁通直郎。配丁氏,封仙源县君。继刘氏,封仁寿县君。而仙源实生君。君讳辅,字安国,四岁丧仙源,哀慕如成人。七岁诵书百卷,能为人言其意。中嘉祐二年进士第,授校书郎、司理滨州,部使者、郡守争欲出己门下。迁义乌令,尉王锡轻且专,一日,无罪鞭其隶十辈,皆不服,哗然欲起。君闻,往候锡,徐数隶罪,收去。锡曰:「微君,殆不济」。双林傅大士道场,岁输供至二百万缗,提点刑狱元积中欲尽以助公,君持不可,犹取七十万,然双林赖是不为墟。民有以财雄其里中、私货禁物者,君忽出令曰:「往某民室,取某物几何」。民不得逃,物若合契,咸以为神。秦固监兵润州,其子勉,君妹之婿也。勉死,家常有怪扰人,会君道润,止固家,三日阒然。君适登舟,怪已复。迁忠武军推官、知武当县。县濒汉,数溃堤,君教民以大竹络石为岸,高五丈,方冬下之,明年水至,无患。武当山有诸葛孔明庙,俗以清明数百人为社祠神,以侈相夸,或格斗死。君因其俗,加约束,争为衰。改著作佐郎、知安吉县。岁饥,籍富家出粟食流民,所活以千计。将代,民诣郡及使者言:「古之循吏,所去见思。我曹于陈君,不待去而思,思其将去而不乐也」。使者知其才,命摄华亭,且俾求前令张若济罪。君不愿,使者怒,徙摄寿昌。日与其僚饮酒,寻山水,作诗百篇,率以「县小为官乐」冠之。时王介守湖,请使者曰:「安吉不可以无陈君也」。乃得归。道闻其系囚众,以旦至邑,遽阅牍。有竞渡殴人死,至系百人者,且情得矣,即械应法者于州,馀悉遣。至暮,庭为虚,人欢舞。天目山水溉一邑,其附山六乡为防专利,而下二十一乡请决堤。主簿刘璹视之,千馀人拥璹斗堤下,璹走还。君徐以他事至旁佛舍,召六乡老人谕散之,与约决堤三日,慰二十一乡民。老人唯争趋令,而溪悍猛,既决,则三日不能复,下乡用穰。朝廷初以七十五等定家业,均役钱。使者属君立浙西法,而翰林沈公括方察访二浙,遽言于朝,挽与俱,遂推其法浙东。部使者交荐,监杭州市易务兼市舶司。以劳迁秘书丞、太常博士,服五品,差通判信州。未行,丞相苏公颂方尹开封,引以知左军巡判官事。又差通判扬州。或欲穿渠龟山,南径洪泽,以避淮波者,疑下有石,不可凿。使者复属君,君言可凿。渠成,民便之。迁屯田员外郎,改朝奉郎、管勾京东排岸司。时拓西疆,又擢通判秦州,未行,权度支。且用矣,会有以君扬州释寄杖事为言者,由是罢去,拘催两浙市易贷钱。继丁仁寿、通直忧,服除,管勾成都府转运司文字。有飞语井研令申宗道取井户金,会宗道在府,使者遽遣搜橐,得金,盛怒,欲自掠讯。君言:「匿名书勿治,而金何必井户物?苟未白,以属吏可也」。后所司言,金有从来。王子文、霍唐臣、张尧士、赵衮以治郡亡状得罪,诏大中大夫以上,以岁举堪知州一员。今门下侍郎许公将首以君应,诏差知邛州事。丞相吕公大防、范公纯仁,亦寖知君,复欲用矣,会君以疾致仕。元祐四年十一月庚午卒,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县某原。娶张氏,德安县君,有淑德,先君二年卒。二子:琦,瀛州推官、知临江军录事参军;珌,举进士,志艺甚修。而琦问学有才智,干其蛊者也。三女:嫁朝请郎曹易、西头供奉官曹暟、左侍禁曹习,而习妻蚤卒。孙男伯群、仲寔,女一人。君为人岂弟敏彊,会亲族,喜宾客,轻财重义,胸中洞然。少贫贱,刻意于学,夜不寝床,置足水中以警寐,故蚤以文辞,有场屋声。东明刘温奇之,使其子槩等师焉。槩后试礼部第一,知名云。铭曰:
以此其志,则无不可成也,命不与期;以此其才,则无不可能也,位不得为。何以信此于时耶?曰:有大君子者数人焉皆知之,君尚何悲!
张周韩侍御迁居北市示诗次韵 宋 · 葛胜仲
押词韵第四部
神羊厌峨冠,铜虎出分土。
一区久未卜,薄遽归无所。
寓居得爽垲,众口粗安堵。
委怀荣槁外,长歌乐韶武。
自言倦霜台,笔端有萧斧。
毋宁乞小愒,松菊问衡宇。
未看武当山,聊踏南梁鼓。
浮生皆寄耳,莫作飘流苦。
要津况虚位,掀腾在仰俯。
政恐尺一来,均人隔绥抚。
赠凌一源道人 南宋 · 楼钥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知君曾住武当山,更解寻幽灊皖閒。
老矣无缘穷胜处,但思归去卧乡关(以上《攻愧先生文集》卷一○)。
邵武军云锦山真武祠记(宝庆元年) 南宋 · 幸元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四、《松垣文集》卷六
镇天真武灵应祐圣福德真君,赵姓之始祖也。春秋时,晋景公肆虐于赵括,而有披发及地之梦。赵君冀代,正北代也。今之塑绘真武像者,必披发而称北方真武,则属景公所梦昭昭矣。故真武之威烈,在本朝之先,不见于史传,而于本朝始显者是耳。孙镇天下,则鼻祖镇天也。天子秉威福之权,而日月之明,不覆盆之下,世人不能隐慝美淑。真武司威福于天,隐微不遗,所谓假以溢我之后嗣耳。真君发迹于均州之武当山,显灵于昭武之云锦山。云锦去城五十里,高五之一。其方如屏,云雾常覆其巅。山之腰有泉,曰龙井,清冷甘寒,雨旸祈祷辄应。道峰耸于后,鹤山翔于前,左曰仙羊岩,右曰仙鹅岫。万碧拱立,环视四十里。古老递传为真君灵境。嘉定辛巳,疫疠大作,士民祷应如响,相率以创寺宇。今光化签判赵君汝训实董其役。自壬午而甲申,像貌殿宇门庑各以叙就。宝庆元年春正月,命开山道士充栋泰林元俊不远数千里,入武当迎致香火,守帅李公与檄以归。由是昭武人愈孚愈敬。赵君既官于酂,余偶倅郢,实邻也,以书来属予记。余惟景公之梦,搏膺而踊,坏大门及寝门而入。景公惧,又坏户焉。则真君之勇猛,在春秋已如此,其为武当之神何疑。道家者流莫之考据,撰其诡说以诬世,谓真武净乐国王之子,母曰善胜皇后,梦吞日光,而生于开皇年间。开皇乃隋文帝之年号也,净乐国予不知隋时有无,纵若有焉,遐方绝域,其配未必有皇后之称。又《真武实录》,以黄帝紫云五十七年飞升。夫纪年有号,自汉武帝始,黄帝安得有「紫云」之称?日者京漕盖公大卿命余作《襄阳宝林观记》,业已辨之详悉。闽、汉辽邈,真武由来,或未之知,辄重述其所以然,俾刻之石。赵君天族也,真君耳孙之支也,宜其孚敬之笃焉。
题壁二首 其二 南宋 · 胡叔阳子
押词韵第七部
奉崇香火若君难,莫把经文作戏言。
儿女损休都管尽,明春速入武当山(元《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一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宋端平年间,有道人谈相,到吉州值夏胡师朔家。胡君云:“某有弟叔阳,平生作某事不善,某事不善,如见,幸警劝之。”道人到叔阳家,屏左右,历历言之平生不善,劝以迁过。叔阳大敬信,出其爱女,令相,道人曰:“是鬼婆婆,亦宜修善。”时叔阳腰有大绦,道人觅之,即与不吝。明日复返。踰日又觅叔阳身上道服,复与之。明日又以返。又数日,见其女所簪皆金器,道人萌意欲求之,女见其前次累觅累还,悉拔以遗,道人遂去不复来矣。人皆窃笑,叔阳信之愈笃。叔阳二子夜题诗于厅壁云云,叔阳大喜,即分付家事,遣妾为尼,包中披衲出郡,打无为拟往武当,时道梗未遂行。二子偶阋墙,幼子首前诗之故,叔阳大悔,遂归,仍以尼归为妾。)。
雷阳父序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一、《潜斋集》卷六
武当山介均、房两州之间,凤鸾岿然于武当之后。清雰泠飙,朝霞沆瀣,峻绝不可攀企,盖人迹之所罕及也。方外士雷阳父年十五辞谢交旧,蹑其巅而庐焉。居六年,忽焉若与神人遇,授之神符、《易》象数,使之下人间活众生,俟十年尽责业而后至。阳父归试其法,则麾叱鬼神,嘘呵风雨,无不如意,至于谈吉凶、验福祸,特其游戏馀技耳。诚若是,亦异矣哉!桃源何许,世异晋秦,丹霞如故,不知桑田沧海至今几变。神仙渺茫,不可复诘,凤兮凤兮,吾衰久矣,安得高歌以从楚狂之后邪?明年春,阳父将行践前盟,于其行也,为之书,以识他日。
送道士叶道心游武当 元末明初 · 陶宗仪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均阳雄镇武当山,金阙宏开缥缈间。
龙虎风云环紫极,龟蛇水火閟玄关。
杖藜远道秋行役,幢节层坛晓缀班。
此地逍遥酬夙愿,丹成九转未知还。
送道士何端阳往武当 明 · 杨慎
七言律诗 押咸韵
篸岭之峰丹翠含,金膏水碧孕重岩。
磨蚁游人陟风磴,骖鸾仙侣坐冰嵌。
三霄宝月悬青樠,千岁玄霜下紫杉。
此去暂离应万里,鹤书何日寄遥缄。
送沈明德礼玄岳 明 · 姚士磷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十六
春风知送客,吹向谢罗山。
雪涨浮吴榜,云封劈楚关。
足常垂外上,身似到空还。
呼吸通群帝,留诗香案间。
谢王雨舟灵寿杖 明 · 朱朴
出处:明诗纪事 丁签·卷十四
武当山高几万丈,中有千年灵寿杖。
金光玉芝秀所钟,生在青霞石嵓上。
雨舟先生道者流,赠我一枝东海头。
琅玕润滑铁坚瘦,昂首屈项苍精虬。
老夫病足如跛鳖,藉此扶持少颠蹶。
朝出横拖石壁云,暮归倒拄溪桥月。
乘舟著篙马著鞭,凌高涉下无不便。
为寻短句谢远意,绕径啄碎青苔钱。
不愁化龙忽飞去,不愿提携朝玉陛。
但愿长挑沽酒钱,日日登堂共君醉。
江畔濯缨亭赠柳常侍 其二 明 · 王世贞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汉江堤畔草芊芊,蜡屐登山醉欲眠。
天际香垆君自见,可能身染玉京烟(荆州图记云武当山峰首状博山香垆)。
入太和山游道院作 其三 明 · 区大相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淩晨石路开,披磴陟丹台。
素女焚香去,青童捧药来。
岚飞时作雨,涧响忽成雷。
今日关门吏,重瞻紫气回(关令尹隐嵾上山。)。
题百岁夫人仙杖诗卷(夫人享寿一百四岁)。(五峰相国得仙杖于中原。送百岁夫人。夫人残后还峰老。夫人。正郎朴𤥚之王母也) 明 · 李埈
七言排律 押阳韵 出处:苍石先生文集卷之三
曾随亚使献霞觞,百岁夫人鬓未苍。
灵寿依床惊九节,曾孙侍坐绕三行。
闻言佳贶来峰老,应是神工采武当(杖本出武当山)。
俗眼何劳分竹苇,贞姿尚认削琳琅。
自从王母还天上,却逐仙翁到汉阳。
剩喜行山排虎斗,更愁临水化龙骧。
鸿恩近日优勋宰,鸠杖将看赐尚方。
此物莫教闲挂壁,秋风扶我好归乡。
送寒灰入参上兼访陈卿 其一 明 · 袁宏道
七言绝句 押删韵
青峰只在两眉间,何事三回不驻颜。
信是黄冠多俗品,不曾俗却谢罗山(寒灰三过武当皆未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