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隐真宫庄田记 宋 · 陈仁玉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一、光绪《仙居县志》卷二二、《台州金石录》卷一一
蔡氏仙去千载,而胜践遗迹,于兹复兴,顾登载阙弗著。
余既不量芜陋,文之乐石。
已而黄收复前致词曰:「星兹蔡墟,成于艰劬有年岁矣,上以奉真游,下以奠俦侣,粗幸有绪,原念古记封域,所袤甚广,麻姑山吾东土也,杏溪吾西土也,南至于车湾,北限以驿路,蔡氏未遐举。
时其家尝夜穿九井,马生九驹,世传汲一井则馀井皆动。
今马路畈者,旧畜马之所也,然则蔡氏居昔尝盛矣。
今堵址仅存,壤地褊小,而又无田以养,中间铢累寸积,有山田仅四十亩,饘且粥常嗷嗷焉。
邻峰洞天主者高君思义,庄重诚悫,道俗所仰,凡而醮祭斋供之馀,毫发弗以自私,橐中常枵然,于是买田四十亩,以为此宫之助,繇是钟磬鱼鼓,锵呜迭奏,熙然略可自赡给。
晨香夕火,必于高君之赐是饫是餍,而敢忘诸乎!
继是有能如高君者弗敢觊,不能如高君者弗敢求,宅于不贷之囿,食于不贱之土,餐太和,咽六气,以游于罔䍚无极之所乎。
众请专树一石,以诏来者」。
乃复为之书。
宝祐三年正月迪功郎史馆检阅文字陈仁玉记并书,承议郎台州仙居县主管劝农公事兼军正闻人仲脩题额。
住持宫事陈嗣隆、同知宫事吴嗣昌立石。
邑人孟寿甫刊。
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箓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 唐 · 郑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据真格。功行满千者身登仙。
五百者子得之。三百者孙得之。
昔许子何阴功密德。流于七世。
东晋而远游长史小掾三人登升。主簿而下七人度世。
是知元根灵荫。必有所逮。
太元真人长君。乘云龙白日上升。
常恨以激俗警弟。不能潜通隐化。
为剑解术。则终始混世。
乃灵真之本也。二事者先生宜其得之。
邓氏得姓在春秋。两汉魏晋。
继有贤杰。洪源演派。
或仕或隐。自累世咸居抚州麻姑山
乐天和。不以轩冕婴累。
洪嗣道高于世。开元中诏赠临川太守
生福唐尊师讳紫阳。以道法佑明皇帝为元门之师。
尝用下元术。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
若雷霆变化。犬戎大败。
时称为神人福唐生华封尊师讳德诚
少随福唐侍内禁。元宗奇其颖悟曰。
斯子必为教主。因以巾简授之。
使居华封观。其交神通灵。
除害利人之事。备于先生所撰家纪。
先生即华封之从子也。讳延康
天机元挺。法相冲雅。
贞元初随师于会稽。受三洞笔箓。
寻复麻姑山。葆神茹气。
澹然与天倪元合。三景五牙二星八道之秘。
云章龙篆斋元醮会之法。神悟灵契。
悉臻宗极。屡为廉使郡守请敬师受。
排邪救旱。显应非一。
元元张𰍈之道。大行于钟陵间。
宝历中。旧相元公制置江夫人有疾。
忽梦神人云。何不求麻姑仙师。
元公遽命使祷请。既至而疾果愈。
夫人稽首奉箓。俱为门人。
复以明威上清之道授邹平公文于广陵凉公逢吉于夷门。
自是藩服大臣。争次迓劳。
太和八年秋。又诏至阙下。
嘉其道德。籍隶太清宫
暇日游龙兴观。见坛宇圯。
怵然曰。岂可使胜地堙废。
吾其居而化之。遂精严像法。
建济静治(音持)。洎幢节龙缯之用。
约数万计。不一二岁其功成。
皆斋章符醮之赠。固不封殖于民也。
开成初鸿胪少卿屈突谦妻李氏魅狐得孕。
厥害滨死。先生以神篆针砭。
既服而诞。则妖雏数首皆毙矣。
道尊而神昶。每与王言。
归于清净。与公卿言。
戒其止足。与将进者言。
勉于澹泊。与其徒弟子言。
勖之勤久。每传法授箓。
持炉焚章。俨容虔虑。
间不容发。故自三事巳降。
多执香火之礼。神都威仪与名德道士
半出于门下。法教之盛。
近未有也。昭肃皇帝兴唐观
访先生修真之道。宸旨嘉豫。
锡以紫服。后帝受箓于南岳广成师
先生为监度。上嗣位。
尔时于内殿访其元言。第以道德黄庭西升经旨应对。
若丹砂硫黄之事。置而不论。
居常惟食元气。微饮旨酒熊经鸟伸而已。
故甲子馀八十而颜朱无縠文。岂非嘘吸冲和栖真通粹之效欤。
前岁季冬。以坠足告疾。
止不能履。他无所患。
今年十月。忽料经典告牒。
及所撰科法仪轨。一以焚之。
弟子请其故。默而无复。
下会夜梦游神乡。殆非人间世。
后辄独坐叩头称善。门人问之。
答曰。吾今在天台修斋。
汝去无扰吾也。十一月庚申
形解于观之清室。享年八十有六。
据真为右弼王真人治桐柏金庭山。即天台之洞台也。
先生其授事于斯乎。且法不可绝。
家风宜有人承之。道德经以子孙祭祀不辍为贵。
则真冑之续。宜其然哉。
先生有子三人。长曰道牙。
舒州太湖丞。授三洞经箓。
次曰道石(本缺一字)。试协律郎
假职闽越。次曰道苗。
袭经符。奉斋戒。
以法教之系。驻于龙兴
道牙奉遗告护元舆归于故山。以十三年十二月三日
葬于抚州南城县故乡諲潭里湖头村灵山硖。祔曾祖父茔。
呜乎。浮游于四方。
云无心也。光赫于上京
教可行也。神于故乡。
孝不忘本也。畋授正一法于先生宇下。
今令似以铭石见托。既熟元范
非所宜辞。乃挥涕为铭曰。
修之身。其德乃真。
真不渝。与化为徒。
蟺乎剑乎。后何斯年举空衣于山隅。
扬州琉球国谢恩使者马宣哲郑秉哲留饮舟中述别话旧慨然有作二首 其一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三
海天谁信此相逢,情话邗沟半夜钟。
万里秘书日本,经年季子聘周宗
月高更酌麻姑酒麻姑山琉球属岛,产酒绝佳。),潮响还疑辨岳(辨岳为中山最高处,多。)
别后相思何处寄,瀛波春静卧鱼龙。
麻姑山 宋 · 李潜真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凌晨特跨赤龙车,御气乘风下九衢。
金阙殿前朝玉帝,丹霞洞口谒麻姑
朱弦未达钟期耳,青鸟空传汉殿书。
铁笛一声谁会得,独飞踪迹到仙都(《重刻麻姑山志》卷七)
朱太博得祠启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文山全集》卷七
枫陛疏荣,蕊宫领秩。
平分风月,暂横绿水之舟;
寄傲烟霞,新入壶天之宇。
相羊得所,进退有阶。
共惟某官一世精英,盛年华要。
春风满座,人知公掞之怀;
云谷读书,我得晦翁之乐。
闻已速夔龙之武,未容高鸿鹄之飞。
某同志有人,相期何许?
筼筜谷,正寻白水之盟;
麻姑山,辄致黄冠之贺。
八丈东渚草堂追和故徵君沈先生题壁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三十九
徵君杖屦寻幽处,彦会花时数见招。
此日渐稀东渚客,相看真共北山樵。
石边老树经春冻,烟际冥鸿度浦遥。
长忆麻姑重怅望麻姑山徵君故居。),雪残青嶂自云霄。
李生至清 明 · 汤显祖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麻姑山水蔚蓝天,醉墨横飞倚少年。
却被倒城人笑煞,太平桥野僧眠。
李尊师临川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引用典故:麻姑 紫府
蟠桃一别几千春,谪下人间作至人。
尘外烟霞吟不尽,鼎中龙虎伏初驯。
除存紫府无他意,终向青冥举此身。
辞我麻姑畔去,蔡经踪迹必相亲。
临川陈百年 唐末 · 李咸用
 押词韵第三部
引用典故:方瞳人 混沌凿 老彭
麻姑山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
自言混沌凿不死,大笑老彭非久视。
强争龙虎是狂人,不保元和虚叩齿。
桃花雨过春光腻,劝我一杯灵液味。
教我无为礼乐拘,利路名场多忌讳。
不如含德反婴儿,金玉满堂真可贵。
访严坦叔1232年 南宋 · 戴复古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麻姑山
麻姑山下泊,城郭带烟霞。
携刺投诗社,移船傍酒家。
沙禽时弄水,榉柳飞花。
小酌未能了,西楼日又斜。
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 五代末宋初 · 徐锴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原夫性与天道。
夫子秘而不言。
神之格思。
诗人谓之难度。
况乎穷幽极奥。
鍊气陶形。
而庸庸之徒。
交臂于遗金。
爽口于缘鹄。
涂穷于缺甃。
智极于转丸。
奔驰莫逢。
视听莫见。
真人隐而下士笑者。
又焉足怪乎。
宏之在人。
可得而言矣。
茅山道门威仪邓君启霞
字云叟
其先南阳人
今为丹阳金坛人也。
开元时邓天师者。
道上圣。
屈乎下风。
光国垂勋。
隐景遁化。
君即其后也。
祖讳文。
考讳章。
皆不仕。
君性理和敬。
神识宏深。
咸通元年
始诣茅山太平观柏尊师道泉为弟子。
方羁丱。
六年乃披度为道士
十二年龙虎山
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
乾符三年
诣本观三洞法师何先生元通进授中盟上清法箓。
何即桃源黄先生洞元之弟子也。
与瞿仙童为同学之友焉。
其源流隐显。
著自前闻。
固非末学所能谈悉。
天祐四年
吴太祖旌别元异。
始加署。
寻为本山道副。
九年为山门威仪。
赐紫服。
华阳洞天仙圣游集太平观
太宗文皇帝升真先生之所立也。
虽神真所处。
杳以静深。
而外迹系时。
与之崇替。
中和之际。
寇盗星驰。
人力所为。
剪焉将烬。
世之后学。
无所式瞻。
君誓高日月。
诚贯金石。
周流劝谕。
力与志并。
人物感其精诚。
神明助其寻度。
荆棘陨萚。
并为丹。
鸱枭革音。
复见鸾鹤。
像设严毖。
垣楹轮奂。
其所经始。
三百馀间。
山楼所须。
田畴帑庾。
什器等率皆称是。
夫紫盖兆于建业
山连于金陵
君之缵修。
灵境光复。
而有唐中兴之业。
亦自此而基。
神理幽通。
不期而会者矣。
义祖武皇帝作镇江表。
特加礼异。
至诚所启。
罔有不从。
是以力役复蠲。
樵苏有禁。
梁怀王藩屏浙右。
亲图写其像焉。
君既拱此元珠。
轻其尺璧。
内以宏道
外以成人。
贞素先生王君。
理解清深。
墙宇高嶷。
未尝不摄齐捧袂。
虚往实归。
舒其愤悱。
致于夷旷。
偏得其道。
以居京师
君于世学。
多所精诣。
体此敏博。
冲而用之。
既居其实而去其华。
养其内而遗其外。
故不复为称矣。
夫流光迅驰。
道俗同在。
若并辔半岭。
而升降则殊。
及夫百龄有穷。
万物将蜕。
众自此沦厌。
君自此跻升。
真俗之间。
由是而判。
幽冥恍惚。
昧者不知。
春秋八十有五。
太和四年岁在壬辰
解化于山门。
君所传经箓。
昭显于时。
则故元博大师素先生王君栖霞
和大师康君可久。
山威仪王君敬真
麻姑山威仪王君体仁
表叹大德赐紫安君光美
左街焚修大德张混成。
庐山道副重安寂。
并被国宠。
翊于道风。
入室弟子故太平观都监陈修一陈守一今茅山都监主教门事表叹大德邓栖一监观倪宏一等。
并随其性习。
间参道要。
山门教宇。
栖一有其劳。
君遗世虽遥。
贞石犹缺。
真迹未勒。
门人惧焉。
锴之蒙浅。
虽晚闻道。
昔尝逮奉贞素伏申之敬。
贞素之上清门人今右街章表大德刘君德光。
启霞之友。
邓君栖一因而见托。
故锴不为让焉。
其铭曰。
大道汎兮。
物无不在。
人代有敝。
真风无改。
于铄邓君。
情遗所宰。
惟道是求。
惟道是
脱落畎亩。
超登云海。
天作茅峰。
人作块垒。
君始从师。
逸而功倍。
教法遥邈。
君能复之。
一匡轮迹。
允洽昌期。
君既往矣。
谁能嗣之。
弟子栖一
承兹道基
敬仰高风。
刻石为碑。
俾尔后学。
高山仰之。
江州彭泽县修山观碑978年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徐公文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混元资始,玄造权舆,道以久而化成,朴既散而为器。
圣人在位,修之于天下,则有明堂清庙,表训民事神之方;
贤者贞遁,修之于身,则有名山福地,为朝真降灵之所。
小大则异,宗致惟均。
江州彭泽县有修山焉,瞰天险而高标,抗庐峰而特立。
气雄而势耸,翠积而光寒。
峻屺深岩,风云蓄泄;
茂林穹谷,材用繁滋。
游居之所走望,真隐之所栖息。
考诸图谍,昔静节先生游憩之地也。
交影,犹怀种柳之风;
山水清音,尚想素琴之意。
遗德所及,仙祠以兴。
梁大同元年,有句道士尉文光,灵气夙成,阴功将满,遐择胜地,以恢妙门,聿来此山,益广基构,制度无阙,标题载光。
越二年,尉君白日登晨,举邑咸觌。
人民未改,飙歘载还;
霓衣则殊,鹤貌如故。
税驾之地,甘棠永存,故今有尉驾池焉。
中山丹灶香炉,坛石室,俨然奇迹,若奉宴居,历代严恭,有如旦暮。
唐狄梁公履虎不咥,弦歌此邦,企仰仙游,重加崇饰。
又塑高宗大帝圣像,以伸送往之诚,朔望朝拜,不失常礼。
复以钱五十万,为田园,厨廪所资,至今犹赖。
季唐之世,临川宋震来为邑宰,掘地得药鼎、药合,因真人之室于东序,设像以奉之。
秩满还乡,遂入麻姑山道士
是知清心冥契,玄鉴孔昭,青天白日,孰云其远?
道士谢又能早参真箓,夙负时名,闲馆灵场,备尝践历,空谈秘诀,悉诣精微,克享修龄,言归庐岳
郡侯敦请,付以修山。
阐教之心,勤行匪懈,栋宇之制,日以增严。
端闱屹其穹隆,周庑纷其回合,焕然藻绘,蔼尔重染。
清澄之气攸充,汗漫之游斯在。
戊寅岁,谢君解化,弟子王省昂继之方行,才亦世出。
金石之刻,佥曰其宜。
铉也钦羡真猷,因为之颂。
其词曰:
大道混成,修之乃真。
必有胜境,以居异人。
南楚之域,玄风所臻。
邈哉修山,栖灵降神。
陶令高名,尉师仙卿,狄公元臣。
矫矫三贤,千祀齐声。
是相是宅,载经载营。
疏此翠巘,列为殊庭。
想像玄圃,规模赤城
瞻之者肃,处之者宁。
心之所至,道岂虚行?
刊名翠琰,永告诸生
黄纯父墓志铭1287年3月 宋末元初 · 刘辰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五、《须溪集》卷七、《永乐大典》卷七六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岁庚辰,予初与纯父遇风雪东湖之上,惊相吊曰:「贾鹿泉君文,问古人耶?
今人耶?
或者亦以君为古矣,君在此耶」?
语杂悲喜,至甚夜不绝。
明复撼予语,拊髀浩然曰:「吾平生慕汤东涧,近年慕君,亦欲从君后耳」。
君岂从古心公致误耶?
识君慷慨,叙寄不浅,因拥衾而起,以所闻于江先生者为君言之。
东涧何可及也,未第时,与其兄客徐景说,标致已不相合。
既第,待信州户阙,一日有赵尚书参赞督府,视事,首见簿姓名,叹曰:「余识之,真西山时汤某乃犹为此官哉」!
即拜疏荐之,代主象山,从是隐然出徐径畈上。
端平景定三年,出入诸老,皆成履历。
即小人扳引,及当国所忌恶,皆不足为全名之累,不待辩某事、忤某人,而大节自不可及。
此如陈太丘黄叔度,公论常身为之地,故树立矫矫,不肯为人称门生也,亦各其时命也。
言未既,君泪沾余衾,独举往年麻姑山梦,梦一籍题「忠孝」二字,而某在焉。
孝不敢言也,忠特若此,予亦喟然,于少年州县不自试一二。
因举子房,天授沛公,他多疑拒,独县悟如子房意,此所谓汉事将成也。
诵《出师表》,至「引喻失义,以垂忠谏」,想见庸人自用,故伤心玄德之不见。
身世何长,今人喜言四方上下,孰知言不见奇,奇而不用,不用而验,验而悔,悔而恨,恨且见祸,其进退偪仄,复非前古君臣之比哉!
君曰:「世事勿复言,即文字何等不足存,而魏郑公以此,杨大年以此,憾至死」。
因泛论邺侯山人高致,魏延淮阴胆略相似,李伯纪、张魏公成败天意。
语不必有出,出不必有谓,未尝及心事,彼此直歔欷往复,不知出于君之口与余口也。
于是相知深矣,复欲与君谈,不可得矣。
前年犹寄余诗,去年有持书来,视缄题若不可识,则君死矣。
余以岁初谢客,呜咽而入问,耿以故至,举扶病中相属语,肠痛欲绝。
海内人物风流略尽,托君笔墨相荫映,后死犹有讲学之望,顾不乐人间世如此。
念前有沅湘老人以君文求余记曰:「黄先生虽不能饮,尚健坐」。
余谓纯父长七尺,年五十,生世大有事在,迄如此而止,造物复何以我辈为哉!
读门人状君行,岂不整密婉至,然不如君前夕剧谈尽。
予著君语语,而俯仰浩荡,人物著微,心迹缠绵,功名蹉跌,后有君子,可以想见而叹。
若状所难言,又有人不及知者。
江阃贵人边守将不相接,君代书密付,语见赤心,指授得宜,又多军情所郁不得达者,繇是感泣思效。
仓猝用意,胜谢东山自异,顾内幕所左右能此而已。
其苦言节费,见于赏募得淮卒三千备游击,为淮捷营;
铁鹞小船为艨艟大舰取胜;
议诸郡闭绝流民如他盗;
请城外筑堡居老弱,而各选其壮者从军便;
为阃帅释当路之怨,驰从约之书,共图国忧。
胸怀磊磊,出于人所不望,而人亦知惟君所为。
嗟乎!
使君得乘一障,亦当远胜一阃。
九江事去,相府逋虚,诸司蒙茸,君犹力勉以私财招军,抚溪峒为用。
至独失守,庚牌暮下速援,行者议饶、信道梗,盍径崇安绕出三衢
兵夜发,君与家人不相顾,至石门遇长幼相泣,君曰:「国事至此,暇顾尔辈耶」?
自是言之有伤心者矣。
国家养兵三百年,体群臣,子庶民,三宫仁俭,一朝有难,人怀顾望,徒拥乌合,盗府库。
君以书生,志气感动,言必称君父乃尔,然至旴而旴闭,入闽而闽溃。
旴城闭,有投击城下至毙者,诸将欲屠之,君正色不可,曰:「我辈以路梗假道致疑耳,若屠一城,三宫闻必震骇」。
诸将瞋目谋不利,君不为动。
既又具军行宿次启奏,有笑者曰:「君犹谓有通进所耶」?
君慨然泣下,曰:「诚不忍以为无也」。
闻者始掩涕叹息。
及入闽,有狠将以衣粮乏,咄咄谋劫主帅以出,语逼,君又不动。
一日坐水阁,有飞矢掠项过著柱,迹所由来,忌君者出此。
明日君行,亦溃。
生乱世,无及于救,又不自为政,故所就止尔。
然积诚所至,在建而劝分分,建昌而祈雨雨,皆以客馆系人望,得天意,亦何尝有一日得行其志,而惜之者如试。
世自有尽,君名方兴,有西园八十之老傅太史自得以君来,为赋诗,喜曰:「碑无庞老名」。
又曰:「能威兵处在真诚」。
其志虑风采何如也!
自咸淳第,授静江府临桂簿,尝辟泗州淮平,不就。
后五年,辟建康府凤台酒库,自是始与幕议。
又五年,辟临安府德清酒库。
德祐初,差干办江西制司,复带行礼兵架阁,未几复带行国子正
明年宗正簿、督机,特宣教郎
初筮,交代违年,不愿上,仍待阙淮平界北,得遥授,曰:「不敢欺」。
及登畿,有衔命钩致者,自免径归。
诸司举削,常片纸书所闻廉介有政声者,请以己所应得者举之,受举者不知也,或知而谢,辄避去。
此事亦近年所罕见。
余出仕十五年,未尝受人一削,君自谓出处与余同,谓此自其父得闻象山之学于其诸大父,益贯彻朱陆,授学者恳恻穷至,所至老成钦动。
诸所识予不能尽知,而尤于丹徒陆君实秀夫耿耿焉。
君实大节可哀,君实文不多见,见君文,识君实,宜君实之所纳贽也。
君文不蹈袭诸作,不为时文、议论、讲义、注疏,而辞事义理俱至,清整酣畅,足自为家。
诗亦有思致,竭目前意,朴厚雅驯,视他人能此复少彼。
至于家庭讲授,人物大意,伦纪亲切,廪廪见之。
千峰陈公宗礼尝对人云:「吾欲得一客如黄纯父清苦,不可得」。
其文之有本又如此。
士常患不第,一第足自致,谊能以去就易民命,争国事,彼权倖险奸、贪懦狠僭,辞能辟,意能诚也。
世狭道迂,而环辙如陪臣,坐膑如车中,及其穷蹙无能,有甚于鲁男子之不得去而南霁云之不能食也。
呜呼!
微斯人,斯世之不幸,斯言也亦孰知其可悲!
临川黄氏,居崇仁东里,讳丙炎初字文炳,晚更字汉翁
予诔之曰纯父,其乡称之曰思梅先生
生丙申,卒丙戌。
曾祖俨,祖邦基。
父应辰,梅窗公也,思思公也。
妣陈夫人。
娶陈氏,子男六:庆孙、兴孙、凤、翼孙、晖、慈老,翼继姻党陈,慈老以治命后,凤孙、庆笔墨可爱,皆如思复生。
婿赵次愚。
男五,女二。
崇仁乡西隐里雷公山,实丁亥三月丙午
君厚重不妄语,疏阔无馀怀,及所委曲倾尽若自营,收致后进有豪气。
乙丑自京归安仁,道中有盗杀人逸,累居者,既诬服,君以过客得盗名,告使者使者得实,谢曰:「君乍脱场屋,洗冤如此,可量哉」!
其后避难,得便舟,出溪洞,各护送,皆所尝尽力有恩意者,亦若有助焉。
乃铭曰:
呜呼!
国之初也,材不必其如君;
世之甚也,忧不必其如臣。
莫不幸于以身从人,又不幸而以文致身。
故虽有孔明、公瑾,而用之如陈琳、阮瑀;
又如温、石二子,而不得为许远张巡,岂非命云!
宣州设备状 南宋 · 郑兴裔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九一、忠肃集
勘会得宣州地吴越之西,西北邻芜湖,直北通姑孰,则以黄池为重镇。
间道由高淳镇而通吴会,则以水阳为重镇;
繁昌青阳铜陵而入州之西境,则以石垝、峨岭为襟喉;
石埭、黟、歙而入州之西南境,则以宏潭为屏蔽。
绩溪与州之南境接,昌化于潜,与州之东南通,则以丛山关、千秋岭为锁钥。
临安吴兴广德二日而入州之东境,则以麻姑山为要害。
合于逐路交界处所严设卒旅,以备贼充斥。
除已与帅司措置擘画准备外,有合申奏事件,谨具画如左。
春日至云庄记景德元年三月五日 北宋 · 曾致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三、同治《南丰县志》卷三七
吾仲弟士尧,淳化中进士第,释褐番禺户掾,历滁州清流
母老,上章乞解官就养,优诏从之。
宜兴县太君周氏夫人,致尧母,士尧世母也,亦年将八十,士尧事之如母焉。
癸卯年,予自尚书版曹员外郎,解海陵郡事,归乡里。
明年春,士尧告予曰:「兄往年漕运吴越时,数示家法,俾诸儿侄带经而耕,因授垦田种树之法。
儿侄辈不获师焉,而乡里师之。
旴江南北,地方千里,田如绮绣,树如烟云,原隰高下,稍涉腴美,则鲜有旷土,皆兄教人谋生之术也。
今土膏脉起,农人始耕,欲俟兄命驾观焉」。
时巴江进士黄琮,麻仙山进士贲辅之、何玄龄,金嶂山玉浆源进士仲康,皆词场之秀,因不远而至。
弟宗尧、载尧、子易从、易知、易占,洎士尧皆从行。
厨人驱羊,仆夫载酒。
花坡柳村,时复驻马;
长郊远野,亦或命酌。
境土田亩,人家园林,罔不周览焉。
夫前引宾客,后拥儿侄,中载酒肴,而吾与群弟缓辔从容其间,亦太平时幸事耳。
仲春二月十有二日军山季春三月四日至云庄。
庄亦吾家之别墅,在麻姑山南旴江之北。
翌日置酒其间,酒阑客醉,因即席志之。
大宋景德元年,太岁甲辰三月五日曾致尧记。
按:正德建昌志》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麻姑山七古寿主簿 宋 · 卓田
麻姑之山高接天,世言中有麻姑仙。
朱颜玉爪镇长在,不知阅世经几年。
问此仙今在何许,当初果是谁家女。
似因一念到人寰,已作人间夫妇缘。
初说道人亦仙客,帝遣人间司翰墨。
后来生得宁馨儿,意其得此仙为妻。
祗今源源产仙裔,玉树生庭砌。
翩翩已作鸾凤飞,看看又是麒麟瑞。
麻姑本是神仙妻,祗今又产神仙儿。
阿儿举酒为母寿,问母出世当何时。
母言不记年与代,但知景物依然在。
于时天宇重清霜,更经浃日生新阳。
祥烟蔼蔼瑞气拥,后张宝盖前旌𣄢。
乐声隐隐钧天长,满空鸾鹤交飞翔。
月娥神女更导送,琼琚玉佩声丁当。
明星一点光满室,此是仙妃诞生日。
霜标雪操冰玉姿,生与梅花共时节。
定知不比百卉凡,结子和羹味应别。
君不见君家鼻祖唐兴初,日与房杜为朋徒。
阿母见之惊且呼,亟将馔殽供欢娱。
后来夹辅龙姿主,果作凌烟名宰辅。
至今孙子又复然,史君开府知其贤。
一朝罗(原误作罢)致来幕下,鲜鲜绿水同红莲
我闻吉星聚会民之福,它年事业于今卜。
萱堂戏彩雅意足,日月临长醉醽醁。
更将何物比遐龄,麻姑山色年年青。
东京福唐邓天师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五
尝以天者常生于人之前。
人者常化于天之后。
常生常化。
其惟天与人乎。
有物有冯者。
其惟天仙乎。
不生不化者。
其惟大圣乎。
无为无事者。
其惟尊师乎。
师讳思瓘。
家于临川
隐于麻姑山
其先出自有殷。
春秋后子孙因国。
南阳望族。
后汉太傅禹。
蜀有车骑将军武侯
晋有武威太守世龙
以至曾祖和祖甫考嗣偕。
秉哲衣德。
参寥洞元。
代有人矣。
且源派分流。
达于江海之内。
父子传气。
合于天地之初。
尊师幼入庐山
中移恒岳
吸沆瀣。
漱清泠。
精魄冥于太虚。
耳目静于穹谷。
身枯木。
心死灰。
固不如也。
开元二十三载
皇上下明诏。
求方士闻。
本郡别乘李行袆以尊师应辟焉。
帝请问所习。
雅重其言。
常斋太一宫。
集元元教。
虑失诸野。
思得其人。
临遣尊师
俾巡江南六十郡。
冥搜元览
欲以张皇大道。
开觉下人。
明年春二月甲子
复命称旨意。
敕度为道士
名曰紫阳。
赐紫罗法衣一副。
绢一百匹。
东京福唐观兼本郡龙兴观以宠之。
议者以尊师心奉于道。
身事于君。
名师于乡。
德扬于国。
莫之比也。
五月三日
又赐绢一百匹。
紫罗法衣一副。
所谓高其行而累于赐。
贵其言而尊于服。
我圣人之用心也。
九月七日
扈从西京
敕安置同德兴唐观
君子曰。
尊师与圣同德
而兴我唐。
乃居此观。
韪也。
二十五年冬
恩敕许归觐省。
中使二人监侍。
渥承于主。
荣及其亲。
兼遂者鲜矣。
二十六年春
特敕诣中岳王屋函谷宗圣及诸名山修功德。
其所至也。
神兵降于坛上。
庆云集于山下。
元鹤徘徊于霄汉。
丹芝郁馥于原野。
上闻而嘉之。
赐紫罗法衣两副。
将以服一生之体。
洁帛五束。
将以当五方之镇。
䌽绫六段。
将以成纯阳四九之数。
钱十二万千。
将以合日月十二时之会。
佥曰天物备矣。
道心行矣。
二月甲子一日
两诏偕召七人。
初为中禁洁斋。
后以真源谒庙。
重闻天圣
独以道高
二十七年冬十月朔七日
驾幸温泉宫。
恩令太元观安置。
子夜过半。
仙装聿来。
顾谓门人务猷曰。
虎驾云车。
门外十乘。
青童执节。
庭中二人。
吾当从之。
此迓我也。
遗言曰。
吾事亲未终于孝。
爱弟未终于仁。
请本郡御书仙灵观额。
麻姑山置庙。
兹事莫遂。
奄至形解。
圣上傥问于我。
君将此辞以闻。
言毕。
异香四来。
奄忽而化。
箧藏手诏三十纸。
壁挂道经五千言
前后所赐法衣七副而金紫者。
杂䌽七百二十八段。
钱二十六万七千。
尊师尽以幡像香油之供费。
其馀无几。
或赒老病贫窭焉。
帝闻之流涕。
赐绢二百匹。
充其殁养之□用锡尊师孝也。
度弟思明麻姑道士
用成尊师仁也。
御书仙灵观额立麻姑山庙。
用昭尊师愿也。
中使二人监祭
造车舆送还本乡。
二十八年二月二十日
殡于旧居麻姑山顶。
甲子改葬。
棺中惟见牙简香炉而巳。
尊师应于盛明。
升于上清。
时春秋三十有七甲子。
永惟大圣元元皇帝教曰。
成而不居。
死而不亡者。
斯之谓欤。
麻姑山 北宋 · 张士逊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结友寻真重驻留,行行浑似近蓬邱。
人擎绿玉简齐立,水带碧桃花乱流。
松盖几层须自老,芝英三秀又谁收。
坐中忽见红云起,疑是仙姑访旧游(清黄家驹同治《麻姑山志》卷七)
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771年4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麻姑者。
葛稚川神仙传云。
王远字方平
欲东之括苍山
过吴蔡经家。
教其尸解。
如蛇蝉也。
去十馀年忽还。
语家人言。
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
到期日。
方平乘羽车。
驾五龙各异色。
旌旗导从。
威仪赫奕。
大将也。
既至。
坐须臾。
引见经父兄。
因遣人与麻姑相闻。
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
王方平敬报。
久不行民间。
今来在此。
麻姑能暂来。
有顷信还。
但闻其语。
不见所使人。
麻姑再拜。
不见忽已五百馀年。
尊卑有序。
修敬无阶。
思念久。
烦信。
承在彼。
登山颠倒。
而先被记。
当按行蓬莱。
今便暂往。
如是便还。
还即亲观。
愿不即去。
如此两时间。
麻姑来。
来时不先闻人马声。
既至。
从官当半于方平也。
麻姑至。
蔡经亦举家见之。
是好女子。
年十八九许。
顶中作髻。
馀发垂之至腰。
其衣有文章。
而非锦绮。
光彩耀日。
不可名字。
皆世所无有也。
得见方平
方平为起立。
坐定。
各进行厨。
金盘玉杯。
无限美膳。
多是诸华。
而香气达于内外。
擗麟脯行之。
麻姑自言。
接待以来。
东海三为桑田。
向间蓬莱水。
乃浅于往者。
会时略半也。
岂将复还为陆陵乎。
方平笑曰。
圣人皆言。
海中行复扬尘也。
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
弟妇新产数十日。
麻姑望见之。
已知。
曰。
噫。
且止勿前。
即求少许米。
便以掷之。
堕地即成丹沙。
方平笑曰。
故年少。
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
麻姑手似鸟爪。
蔡经心中念言。
背蛘时。
得此爪以杷背。
乃佳也。
方平即知经心中念言。
即使人牵鞭之。
曰。
麻姑者神人。
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邪。
见鞭著背。
亦不见有人持鞭者。
方平曰。
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历三年
真卿抚州
按图经。
南城县麻姑山
顶有古坛。
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
坛东南有池。
中有红莲
近忽变碧。
今又白矣。
池北下坛傍有杉松。
皆偃盖。
时闻步虚钟磬之音。
东南有瀑布。
淙下三百馀尺。
东北有石崇观。
高石中犹有螺蚌壳。
或以为田所变。
西北有麻源
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
麻源第三谷。
恐其处也。
源口有神。
祈雨辄应。
开元中
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
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
二十七年
忽见虎驾龙车。
二人执节于庭中。
顾谓其友务猷曰。
此迎我也。
可为吾奏。
愿欲归葬本山。
仍请立庙于坛侧。
元宗从之。
天宝五载
投龙于瀑布。
石池中有黄龙见。
元宗感焉。
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
于戏。
麻姑发迹于兹岭。
南真遗坛于龟源。
表异于井山。
女道士黎琼仙。
年八十而容色益少。
曾妙行梦琼仙而餐花绝粒。
紫阳侄男曰德诚。
继修香火。
弟子谭仙岩
法箓尊严。
史元洞左通邹郁华。
皆清虚服道。
非天地气殊异。
江山炳灵。
则曷由纂懿流光。
若斯之盛者矣。
真卿幸承馀烈。
敢刻金石而志之。
时则六年夏四月也。
绍兴淳熙两朝内禅诏跋1193年11月1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二、《省斋文稿》卷一四、《益公题跋》卷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淳熙十四年,臣某误尸宰事,恭奉至尊寿圣皇帝手诏,命今上皇帝参决庶务。
明年正月,开议事堂传授之意昭然。
会故相陈康伯家缴进绍兴内禅御札,默契圣心,密遣中使特以赐臣。
自是日闻逊位之训。
明年春,遂奉亲笔移御重华
于是两朝宸翰、东宫谢章皆萃私室。
后四年,臣假守长沙漕臣何异愿得摹本刻石旴江麻姑山,俾臣记大略于下。
臣窃惟孔子大圣人,抱帝王之学而无其时,定《书》百篇,以尧、舜二《典》为之首。
意犹未足,常以「尧曰咨尔」、「舜亦以命禹」之数语者讽道之于口。
诸弟子因记善言,遂以为《论语》末章之冠。
凡二十篇所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旨无大于此者。
向使夫子遭尧、舜之时,居禹、皋之位,奋庸熙载,自应见诸行事,岂特载之空言而已!
臣独何人,夤缘宰辅,乃万世一遇,非大幸与!
夫奉奎画于宝储,虽学士大夫有不容见;
閟宸文于金匮,职在太史乃得窥焉。
至于藏之人臣之家,不过荣光溢河,宝气腾霄;
孰若传之副墨,刻诸名山,如日丽天,万目咸睹,如岳镇地,永世无穷!
彼周石鼓,秦峄山,汉燕然,唐浯溪,尚何足算!
他日圣人复起,比宋德于唐、虞,配斯文于二《典》,其由此也夫!
先是高宗壬午五月甲子降旨立储,丞相陈康伯折简,礼部侍郎吕广问密议典礼。
时上正祀黄帝广问为初献官,臣以御史监察,因语臣皇太子改名从火从华。
臣谓:「与唐昭宗晔字同音,可乎」?
广问亟告丞相,取旨别拟定,乃用今名宣布,而初札不复改矣。
当时朝士尚未及知,况于后世疑以传疑,将何所取正?
敢并列之,备他日史官之采,亦以见臣今得宝藏是书者非偶然也。
绍熙四年十一月朔旦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军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充荆湖南路安抚使马步都总管益国公、食邑一万六百户、实封三千八百户臣某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