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怀羌子王福始建国元年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
洴陇之阻,西当戎狄。
女作五威右关将军成固据守,怀羌于右(《汉书·王莽传》中)
仙人唐公房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六
君字公房成固人,盖帝尧(缺十字)之故能举家(缺五家)去上陟皇耀,统御阴阳,腾清蹑浮,命寿无疆,虽王公之尊,四海之富,曾□□□□□毛天地之性,斯其至贵者也。
耆老相传,以为王莽居摄二年,君为郡吏缺四字土域啖瓜。
旁有真人,左右莫察,而君独进美瓜,又从而敬礼之。
真人者遂与□期婿谷口山上,乃与君神药曰:「服药以后,当移意万里,知鸟兽言语」。
是时府在西成,去家七百馀里,休谒往徕,转景即至。
阖郡惊焉,白之府君,从为御史
鼠啮䡊车被具,君乃画地为狱,召鼠诛之。
视其腹中,果有被具,府君□宾燕,欲从学道,公房顷无所进。
府君怒,敕慰部吏收公房妻子。
公房乃先归于谷口,呼其师,告以厄急。
其师与之归,以药饮公房妻子曰:「可去矣。
妻子恋家不忍去。
又曰:「岂欲得家俱去乎」?
妻子曰:「固所愿也」。
于是乃以药涂屋柱,饮牛马六畜,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翛然与之俱去。
昔乔、松、崔、白,皆一身得道,而公房举家俱济,盛矣。
傅曰:「贤者所存,泽流百世」,故使婿乡春夏毋蚊蚋,秋冬鲜繁霜,疠蛊不遐,去其螟𧎢。
百谷收入,天下莫知,斯德祐之效也。
道牟群仙,德润故乡,知德者鲜,历世莫纪。
汉中大守南阳郭君,讳芝字公载,修北辰之政,驰周、邵之风,歆乐唐君神灵之美,以为道重者名邵,德厚者庙尊,乃发嘉教,躬损奉钱,倡率群义,缮广斯庙。
□和祈福布之兆民,刻石昭音,扬君灵誉。
其辞曰:
(上缺)遂享神药,超浮云兮,翱(下缺《隶释》三,碑本。)
资政殿学士张叔夜签书枢密院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九、《鸿庆居士文集》卷二五
国家太平无事,兵不释翳垂二百年,军政隳坏。
士卒无仗节死难之意,将吏无干城固圉之功,望敌惊奔,靡有斗志。
朕初嗣服,选建忠贤,延登宥密之司,渐复祖宗之故。
具官某世载忠谅,学有本原。
卫上之忠,恳款七世;
应下之敏,勤劳百为。
属群寇之内侵,罄一心而尽瘁。
升华书殿,未究远猷,进贰机庭,擢司兵柄。
以宏博无穷之辩,谋议庙堂之上;
以刚毅特立之操,驾御将帅之臣。
迪百工厉翼之心,以尊奖主威;
鼓三军惰慢之气,以翊卫王室。
服我休命,奚俟训言。
次李丈落齿歌 其二 清 · 吴光运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药山漫稿卷之三
白石之城三十二,石色皑皑城齿齿。
蟊贼来攻一城拔,坚守愧非子墨子
邻邦有唇唇不救,赴诉无赖寸舌使。
恃强曾谓城固,守之甚难攻之易。
守之如何有柔道,刚强古有老氏忌。
直院席舍人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六、《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五
自闻公还西掖,进直北门,极儒学之盛选,中外欣惬。
天下大乱,将帅不才,吏卒骄堕,无干城固圉之功。
所恃翰墨之工,感发忠义,毛锥子遂得争雄于长鎗大剑之閒。
宋尚书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新知湖州文公墓志铭元祐九年二月 北宋 · 范百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七、乾隆《潼川府志》卷四、嘉庆《四川通志》卷四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新知湖州文公以疾卒于陈州之宾馆,享年六十有二。
其孤朝光奉其柩以归,以元祐九年二月五日葬于梓州永泰新兴乡新兴里。
前此,状公行事始卒来求铭。
公,百禄所畏者,且同年进士也,不可辞,故书。
公讳同,字与可
其先文翁庐江人,为守,子孙因家焉。
至立,徙巴之临江,学谯周,门人推为颜子。
其后又徙梓州永泰新兴乡新兴里。
曾祖彦明、祖廷蕴、考昌翰皆儒服不仕,考公以公赠尚书都官郎中
妣李氏,仁寿县太君
公幼志于学,不群,乡人异之。
都官公尝诲之曰:「吾世为德,汝其起家乎!
将高吾门,于吾庐之东偏以待汝,宜勉之」!
公时年十三,俛而对曰:「谨奉教」。
自是昼悉力家事,夕常读书达旦,遂博通经史诸子,无所不究,未冠能文。
庆历中,今太师潞公守成都,誉公所贽文,以示府学,学者一时称慕之,再举乡书第一。
皇祐元年登科第五,调邛州军事判官,更摄蒲江大邑
绳治豪放,或辨折欺伪,然后敦学政,劝邑之子弟,召其长者与语名教,使归谕里人。
再调静难军节度判官,秩满改太常丞
嘉祐四年召试馆职判尚书职方兼编校史馆书籍
以亲老,请通判邛州
未几,丁都官忧,服除归馆,又以亲老,请通判汉州,迁太常博士
明堂覃恩,迁尚书祠部员外郎,赐五品服,知普州
丁仁寿忧,服除,熙宁三年知太常礼院编修大宗正司条贯。
执政欲兴事功,多所更釐创造,附丽者众,根排异论,公独远之。
及与陈荐等议宗室袭封事,执据典礼,坐非是,夺一官,再请乡郡,以太常博士陵州
州廨徒倚于培塿之间,土风习庞,守长至者或鄙易之。
公访民疾苦,得城中群不逞主名,常以夕时凌轹途巷,良民暮即阖户不敢出。
及是,率以事收至庭,峻绳之,且戒毋复乱吾治。
后郡民庆吊相往来,虽篝火宵行,无复扰者。
上元嬉游,野民扶老携?
趋城市,数习宴然。
父老相庆曰:「不图吾乡今日安居行乐近比都会也」!
贵平男子依假灵惠,以鬼道惑人,远近走集,争投货财,将大侈丛祠。
公闻之,乃移尉捕其首,黥而徙之,馀置不问,以其材新甲仗库。
尝使谕尉曰:「西山之隈,居者数家,有盗匿焉,亟捕之」。
尉果擒盗,乡人神之。
兴元府
汉中沃腴,俗饶财寡文,未有第进士者。
公先治庠序,择行艺之秀者使掌之,风谕境内,使民遣子弟就学,暇日躬往阅视而诲导之,于是风俗寖改,向学为多。
有盗杂居阛阓,公使捕诘之,叩头伏,发其藏,皆穿窬所得,未之易也。
士民每春出游观,常苦秦陇恶少从褒斜间道往来剽窃,吏不能禁,公严治之、盗不敢犯。
城固之上原、巴城民顽,逋租不以时入,人苦乡徭,代输破产,公督励之,革其弊,既复旧秩。
度支、司封员外郎,徙知洋州
兴势环境皆山谷,民以为产,使者方行榷法,岁课四十馀万斤。
商旅不通,山民及其孥荷担趣郡,者往返千里,公条奏其不便。
茶场岁额有曰纲外者,有司新其法,止通商于蜀,出他路者禁之。
然蜀产郡居多,商无由通,于是纲外山积。
使者又督主吏必尽易之,腐败者偿纳,人为忧惴。
公又奏论其不可,皆不报。
司方辇致解盐就易于郡,冀以阜本而尽榷民间食盐。
商旅不行,官盐复不继,于是民苦食淡。
公又言:「臣州榷茶虽久,其间措置未有衷比,又尽榷解盐,官自出卖,不许商贩。
虽利归公上,而民不便之。
宜预为津调,娖然有备,则法行之后售之,民间涓涓不绝。
若一日弗继,则人无以食」。
诏为弛禁,舆诵欢然。
代还,判登闻鼓院
数月,乞郡东南,除知湖州
神宗召见延问,公条对有绪,建言二事,一曰:「洋与秦、凤壤错比,往时凶盗剽掠境上,人不得安,急则逃匿山谷。
恐一旦啸聚呼白地,剑外当小警。
请置吏于五丈原,否则骆谷,与华阳镇相援,以禦绝诸偷」。
二曰:「远民诣登闻鼓院投诉无虚日,间有判然易以敕律辨者,官司不为区处,第援旧牍抑却之。
冤民废农桑,走数千里,抱书立鼓下,非朝廷为民设官意。
请凡讼诉滞枉,或不为决,致诣阙得直者,重其坐,使吏知恤职,民无嗟蹙」。
上然之。
公资廉,方家居,不问资产。
所至尤恤民事,民有不便,如己纳之阱中,必为出之而后已。
退而斋居一室,书史图画,罗列左右,弹琴著文,寒暑不废。
事亲孝,未尝违去晨暮,恬于远官,以便甘旨者十有馀年。
不趣时好,不避权仇,修其在己,而不求其在人者,安义与命,盖超然自得。
平居以言诲诸子而自践之者,其大旨如此。
故凡与之游,皆名节文行之士显用于今者,而公独不与焉,命也夫!
司马温公常遗书曰:「与可襟韵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光心服者非特词翰而已」。
公博学,虽星经、地理、方药、音律靡不究,古篆行草皆能精之。
好水石松竹,每佳赏幽趣,乐而忘返,发于逸思,形于笔妙,摸写四物,颇臻其极,士大夫多宝之。
其殁于宛丘也,梁洋之民悲思焉。
娶卫氏,追封旌德县君
再娶李氏,封永知县君
子男五人:朝光为彭州军事判官,葆光举进士,垂光、务光及幼未名者三人皆早亡。
女二人:长亡,次适进士张元弼
孙男七人,机、楫皆业进士,馀悉幼。
女四人。
平生所为文五十卷。
铭曰:
蹈直方而不诎兮不负其君,乐吾土而徜徉兮不遗其亲。
处单邈而怀国兮,恤一物之不伸。
琢至宝而不售兮,韫吾椟而晦珍。
令有否而胶戾兮,诚激烈而傥陈。
善则择于太上兮,不忘于梁洋之民。
刍豢牢醴之不吾嗜兮,甘吾之
黼黻貂冠之不吾好兮,服吾之文。
道渺莽兮东南游,漠然命兮逝宛丘
魂万里兮返故州,从先垄兮植新楸
垂令名其不朽兮,盖不特王褒相如之俦。
按:《丹渊集》卷首,四部丛刊本。
乞免韩存宝李楶陷主将之罪奏熙宁七年四月 北宋 · 王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
韩存宝、李楶陷主将,当治军法。
缘是日全军陷没,蕃贼进攻城,存宝等先归,登城固守,乃得无虞。
乞免其罪。
万春圩图记1061年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九○、《长兴集》卷二一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
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下湿。
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蓻其中,谓之圩。
芜湖县圩之大者,唯荆山之北,土豪秦氏世擅其饶,谓之秦家圩。
李氏据有江南,置官领之,裂为荆山、黄春、黄池三曹,调其租以给赐后宫。
本朝以属芜湖县,租还大农
太平兴国中江南大水,圩吏欧阳某护圩不谨,圩以废。
废且八十年,其閒数欲治之,辄为游说所格。
司藏其议,一车不能载。
嘉祐六年转运使武陵张颙判官南阳谢景温复会其议,使宣州宁国县令沈括图视其状。
还,以谓前之以为不可兴者,说皆可讲也。
其一,以谓秋夏之水非广泽无所容,排其二十里以为墟,则二十里之水将无所受,溢则为害,不补所得。
丹阳、石臼诸湖,圩之北藩也,其绵浸三四百里。
当水发时,环圩之壤皆湖也,如丹阳者尚三四。
其西则属于大江,而规其二十里以为圩,岂遽能为水之消长?
是说之无足患一也。
又曰:圩之西南迎荆山为防,江出峡中,则水壅以灌山东
今其下荆山之西流皆不能百步,折其堤以达荆山之冲,弃以与江二百步之广,则水无所迫。
不幸而壅,则其阻在荆山之西,非圩之为祸。
其东则播为枝流,以分其委。
是说之无足患二也。
又曰:圩水之所赴皆有蛟龙伏其下,而岸善崩,向之败未尝不以此。
盖圩之水凿堤而出,酾于堤外,其下不得不为渊。
渊深而岸隤其中,非所当怪也。
今当凿下为复堤,障水出于数十步之外,注之江中,则渊者在数十步之外,其淫衍渐隤,不能数十步以为圩败。
是说之无足患三也。
又曰:自圩之废,纳租而茭牧其閒者百馀家矣,一旦皆罢迁其业,势迫必且为奸。
此尤不然。
成固且与人,夺之人而与人,虽力不足为圩害,何所取于义?
昔之茭牧者,今使之得耕其中,势不以耕而易茭牧,固茭牧之所愿,非得使之为奸。
是说之无足患四也。
又曰:圩之东南滨于大泽,风水之所排,堤不能久坚也。
此其地非有斩然崛起之势,陵迟而来者皆百馀步。
傅堤为百行,其下搴苇以列艺之,则水之所齿者在百步之外,而堤未尝与水遇。
其为堤之址数丈以广,而末锐才数尺,无与水忤,使其势不得与我争。
是说之无足患五也。
君雅知其可为,及是请之,奏其词上,即报可,赐作者三万斛。
使者持诏书径发属县,不复关白所司。
所司以为憾,上书言其不利。
书三上,果诏追罢前报。
转运使可者使判官上对,以谓役且起,所发已万计,业不可罢,圩且成,归罪所司,即败者重坐之,无敢辞,乃遂兴之。
方是时岁饥,百姓流冗,县官方议发,因重其庸以募穷民。
旬日得丁万四千人,分隶宣城、宁国南陵当涂芜湖、繁昌广德、建平八县。
主簿宣、子骏、舜元、泽、瑾、杰、载分部作治,仪披总五县之丁,授其方略
转运司移其治于芜湖,比日一自临观。
于是发原决薮,焚其菑翳,五日而野开。
表堤行水,称材赋工,凡四十日而毕。
其为博六丈,崇丈有二尺,八十四里以长。
夹堤之脊列植以,为若干万。
圩中为田千二百七十顷,取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杂字千二百七十名其顷。
方顷而沟之,四沟浍之为一区。
一家之浍可以舫舟矣。
隅落部伍,直曲相望,皆应法度。
圩中为通途二十二里以长,北与堤会,其袤可以两车,列植以
为水门五丈,四十日而成。
凡发县官三万斛,钱四万。
岁出租二十而三,总为三万六千斛,菰蒲之利为钱五十馀万。
圩既成,天子赐其名曰「万春」。
其始格议者滋不快,更造异说,务危伤之。
后四岁,郡国十八大水,江浙汉沔閒所在泛人,庐舍流徙皆以万计。
宣池之閒,圩之沈者千馀区,而万春独屹然藩其一方,群小圩皆恃以无毁。
先是万春适就,又过其东十五里筑圩曰「百丈」。
其工半万春,因其旧器材槁委之郡邑,使者不复亲临矣。
典议复非老习,多少年喜事,易之弗为意。
方大水也,百丈在沈中。
欲中伤有司者,漫言万春亦没。
御史以为言,天子遣使者临视之。
使者新用事,欲立威,不肯直有司,盛论百丈不当立,劾奏转运使,追其前对诏书无状,使判官皆坐谪,而百丈会废。
或者以谓水害衡被天下如是,数十年、百年傥一有之。
宣池之閒,圩之亡者以千数,而百丈独蒙其名,使者义不直。
虽然,水之为祸不常,而百丈适遇其不幸,始时人固有以为不可兴,兴且复败者,百丈岂不既败矣乎?
是欲使听者不惑不可得,而又欲廷中悬决其是非得失于千万里之外,置弗治,有司晏然视其败而不为意,此固理之难蕲者。
予独悲夫作者之意,尝谓子言天下之财不足以相养,岂独野人之忧,在上者所当任也。
江南之斥土如万春者数百,襄汉青徐之閒,人益希,其过江南者不赀,异时有言其可耕者,天下莫之应也。
予且使天下信之,故其治万春甚力。
其挑众独任,犯患难而不顾者,意岂独万春而已也?
一万春之成,未足信于人,而人固已信百丈之败矣。
始之欲以为唱者,乃所以实天下之毁者也。
予以谓天下之事,其势常若临危之物,众人引之不能进,一人排之则哗然往矣。
盖处顺势者易为力,矫众违者难为功。
成功者常处于顺势,至其不偶,乃出于异端,固君子谓之有命也欤!
予观《万春圩图》,乐其成功,而又悲百丈之不幸,乃辑其说而序其下。
杂诗二十首 其十七 明 · 张元凯
 押尤韵
雨散无聚时,河奔无还流。
岁月不我与,逝矣难再留。
隙驹真促景,富贵焉可求。
欲追凌风翮,云中无轻舟。
卫霍甫青鬓,功业等山丘。
广也七十战,白首不得侯。
成固由天幸,败亦匪人谋。
嗟嗟惜日短,秖为达士羞。
重建经纶阁记绍兴二十五年二月 南宋 · 徐度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延祐四明志》卷一九、乾道《四明图经》卷九、天顺《宁波郡志》卷一○、嘉靖《宁波府志》卷一九、《四明文献考》第一○二、二四四页、乾隆《鄞县志》卷七
或谓君子之仕为郡邑,既去而能使人思之不忘,在古或有,后世则难,而邑其尤也,何哉?
古之为邑,位均子男,南面听事,生杀予夺,悉繇以出,而无有龃龉于其间,故得以行其志。
后世为邑,品秩卑而法令繁。
品秩卑则选任轻,法令繁则牵制众。
以秩卑之吏而迫于繁令之拘,其治效之难成固宜。
是或一理也,而未之思。
夫君子惟无仕则已,仕则未尝择官焉。
居是官也,则必事其事,就其力之所可为而为之。
上可以裨于公,下可以及于民,安有难易之时云乎?
惟怠者将以遂其偷,则常以不得为自解;
诞者将以肆其夸,则常有所不屑也。
胡不以圣人之事观之乎?
昔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
孔子固覆生人之器也,顾屈为一邑而谆谆于教化如此,惟其无有不屑之心故欤?
且迹夫圣人之所为,其稽之当今之法令,皆明示劝奖而诱使为之者也。
相国荆文王公庆历中尝以廷尉评事来为,于时年甚小,气甚锐而学甚富,其志意之所存远矣。
蕞尔一邑,固区区者,宜若无足以为。
而公初无不屑之心,日夜惟以为民兴利除害为事。
距今盖一百九年矣,而其所兴造之迹尚班班可考,遗民子孙,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
是非真知学夫圣人之为,安能及此?
宜邑人思之愈久而愈不忘也。
初,公既没,当元祐中,为令者尝因一人之思,即治所公昔燕休之地,作为重屋,肖公之象而祠之,名曰经纶阁。
中遭兵火,久废弗复。
绍兴二十有四年,公之弟、校理府君安国之曾孙、右通直郎烨来莅兹邑。
自以获踵其先世故治为荣,规规焉推前人之心以施于治,不敢少自怠弛。
居无几何,邑人安焉。
相与言曰:「文公之德,邑人所不敢忘也。
而公之诸孙复来治我,就使无意于民,犹当谨以事之,况其贤称其家哉?
惟是经纶之阁久废未复,其何以示吾子孙而慰吾贤大夫之思?
矧朝廷清明,郡政安静,治新斯阁,今也其时」。
乃鸠工聚材,而请于太守贰卿王公。
公方以儒术为治,亦乐夫有助于教化也而许焉。
阅七十日而告讫功,凡材甓砖坯苇竹之费,土木工人之直,一出于民之愿输,而官无所预焉。
既而烨以书来告度曰:「阁之复也,非我实使之,民惟吾家相国之不忘,是不可以不有纪述也。
子于我有连,其为我书其事」。
度辞谢不敢当,书再三返而请益勤,曰:「吾石具已久,待子之文以刻」。
乃为叙邑人所以不忘者,且志岁月焉。
烨字子华,谨饬好学,能守其家法者也。
绍兴二十五年二月旦日。
师安抚生日 宋 · 晁公溯
五言排律 押阳韵
鼻祖贻谋远,承家积庆长。
青箱元不坠,玉树久逾芳。
气验三嵎秀,祥占五世昌
向来蜀父老,久忆汉文章。
试问风骚将,谁登翰墨场。
浮云玉垒变,秋草墨池荒。
大雅沦金石,斯文厌秕糠。
九成方命舜,三变必兴唐
东壁初观象,南箕果降光。
终当荐清庙,始验出昆冈。
世喜韶音在,人皆肉味忘。
遥闻望帝国,重立郑公
议论看前辈,春秋守素王。
谈经追服杜,下笔逼班扬。
价重连城璧,功高治水航。
词源倾滟滪,才刃剧干将
思涌辞穿月,文成字挟霜。
高明齐日观,豪健敌风樯。
不但垂金薤,方期兆玉璜。
径宜排稷下,不用奏阿房。
退草三千牍,深窥数仞墙
多闻正科斗,博识辨商羊。
乡党尊王烈,交游说郑庄
弦歌化邹鲁,文物见成康
壮岁观周乐,昭时笑楚狂
风尘天下辙,日月魏中梁。
星列桥门外,霜寒璧水傍。
应书随汉传,鼓箧上虞庠。
大策先多士,高谈兀老苍。
诸儒甘折角,宗伯许升堂。
擢秀联龙虎,凌霄翳凤凰。
西黉聊偃息,北海暂徊翔。
绛帐师儒室,青衿弟子行。
至音消郑卫,俗学起膏肓。
德业方天纵,才名故日彰。
筑岩宜梦说,负鼎可干汤。
宪古兴华旦,蒐儒列奉常
鲁宫传礼乐,赵铎应宫商。
金纳诸侯酎,郊崇上帝觞。
朝仪修草具,庙乐纪芝房。
方刺封中制,将分岱岳祊。
守邦严典礼,范俗正堤防。
恩赐尚书舄,班齐骑省郎。
明光联执戟建礼入含香。
鸣玉趋文陛,垂绅拱御床。
天临豸冠动,风凛兽樽凉。
禁省吟红药,朝廷少皂囊。
忧时惟贾傅,疾恶甚张纲
伏阁曾留谏,埋轮讵畏强。
忠言深慷慨,直气欻飞扬。
屡乞开宣室,常思请尚方。
马皆贪立仗,凤独见朝阳。
直道难容黯,群臣惜渡湘。
虚心忘宠辱,知命信行藏。
徼道森长乐,周庐肃未央。
赘衣重入侍,交戟俨开张。
地有长城固,时无宝瑟僵
鸣銮思禹穴,飞旆入雷塘
仗狩崆峒远,旌垂少海黄。
方资宿卫,乃遽释轩裳。
负郭俄回驾,专城再耀铓。
化移江北枳,讼决召南棠
已去浮江虎,潜躯避境蝗。
使车更刺举,夷路看腾骧。
未即归前席,还闻出护羌。
不通五尺道,坐富十年粮。
念昔东南帝,多兴楚越疆。
聚星占晋国,厌气走秦皇
往者何劳继,今王未易量。
布书垂象魏,仄席在岩廊。
大业虽中偾,神谋正外攘。
会须擒颉利,方拟殄烧当
宇宙依秦树,山河接汶篁。
再令宫禁肃,必赖股肱良。
岂久留乘塞,行看入奉璋。
无安都护府,亟趣舍人装。
有客弹长铗,终年窃太仓。
乘龙安敢望,飞凤果为祥。
贪禄难投帻,登堂阻奉觞。
遥期(抄本、知圣道本作祈)千岁寿,坐见海生
张鹄举巡抚榆林 明 · 李濂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锁钥边城固,储胥幕府闲。
风声先上郡,烽火绝秦关。
紫塞铙歌发,黄云猎骑还。
侧知铃阁夜,梦绕殿东班。
宋敕赐半塘寿圣院记咸淳六年七月 宋末元初 · 常楙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七、《吴都法乘》卷一○上之下、民国《吴县志》卷三八
凡物有形,必有终弊。
自古圣贤之传,非皆托于物,固能无穷也。
「为善之坚,坚于金石」,予尝味斯言,善之足以垂后。
如日不灭,如海不竭,岂但好修君子然哉!
佛自汉入中国,历魏、周迄唐,几废兴矣,然教视羽流为盛,前辈所谓以空化执,以福利化欲,以缘业化妄,以地狱化愚,要皆导性之本善,阴助政刑所不及,是故其教能持久,更千变而弗昧,良有以夫。
吴门之西半塘有寺,曰寿圣。
盖自东晋因诵经童子有冢,赐材建塔院。
至我国朝治平赐今额。
固虽中毁于建炎,随复于绍兴,上下千馀载,甲乙相承。
逮僧清一,益能继述兴修,灯灯接燄。
仪曹且申明传帖之旨下之郡,以推此意于石。
人知愈远弥存,寺之寿其传也,不知所以寿其寿也。
其寿也,名以「寿圣」,又将使君国与天同寿也,得非修佛善道,道久化成固尔欤?
吁!
为善最乐,谧彼坚于金石之训,于斯益信。
朝奉大夫集英殿脩撰、知平江军府、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节制许浦水军常楙撰。
时咸淳六年庚午中元日记。
鹤楼题名记1525 明 · 许宗鲁
 出处:黄鹤楼志·艺文·文赋·明代、黄鹤楼集卷中
嘉靖乙酉秋湖广乡试,既宴鹿鸣之明日,侍御王公秀晋、藩臬诸寮言曰:“予昔宦长安,观雁塔唐进士题名,犹斑斑可识也。
故事美称,耳目在兹。
兹予来楚,亲莅选举,抡材获人,彦髦汇征,固非唐士可敌;
而鹤楼雄胜,岂直雁塔俦哉!
方以题名垂于永世,自我作祖,庶亦可以绍往而风来乎”!
于是藩伯林公庭㭿暨其藩寮余公祜、许公路、王公淮、王公栋咸曰:“事以义作,胜由人肇。
今兹之举,唐固不得专美也”。
已,臬伯徐公赞与其臬属程公昌、郑公琬曰:“夫土之不兴,名弗植也;
名之弗植,风不振也;
君子侈其名以振人,士斯兴矣!
今兹之举,其风被楚人也远乎哉”。
阃帅孙君显祖曰:“允如诸公言也”。
九月甲子,张宴于楼,官寮毕集,诸士来同。
武昌知府郭仕夙戒匠氏采石备需,宴礼既,侍御公乃命书人题诸士之名于石,匠氏镵焉。
宗鲁于诸士当有申辞,宗鲁晋曰:“于戏!
诸士听哉!
愚闻先训有言:太上无名,中世尊名。
无名之化,遐哉逖矣,不可复见矣!
尊名之教,其可忽诸?
夫名不幸致,惟基乃致。
基崇者名光,基庳者名索。
譬之屋然,栋楹森错,然靡基弗植也。
故潢潦之流,学者所病;
不虞之誉,君子弗躬,惧无基也。
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又曰:‘四十五十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圣人岂导人崇末哉!
亦欲其懋德植名尔矣。
是故名者,士之所当植也。
君子思植其名而弗令德之图,名焉攸植?
溯求楚之先人而有征焉:陈良说圣贤之道,屈平摛忠愤之辞,濂溪开理学之源,南轩衍斯文之派,而胡文定父子奋羽翼之功,虽其所诣不同,百世之下,令名不改。
传曰:‘有基无坏’,其斯之谓欤?
是故君子之名,所自植也。
夫古人之于名,虽无所风,尤自图以植之。
今兹之举,既已风诸士矣,而若犹弗植焉,则非愚所知也。
宗鲁家于曲江,往来雁塔,与观题名,自裴晋公三数人外,余多泯泯,甚哉,名之不易植也!
诸士由兹以前植名之期也,懋建尔德,以植尔名,使后之人登斯楼,读斯石者,历数其名,灼知其人曰:‘是以忠名,是以孝名,是以儒名,是以宰辅名,是以循良名’。
靡不思齐,慨慕如诸士于楚先;
无或如唐诸人之泯泯然,则王公之风被也远矣!
于戏,懋哉!
懋哉”!
[注]:作于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
《明刻黄鹤楼集校注》
唐公房庚子 清 · 翁方纲
 押先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
欧阳斋沐书此跋,其文何减谢自然
拖肠鼠语谁氏述,云台山溯智水川。
东西京际崇谶纬,居摄而后碑何年。
汉中太守郭公载,躬发嘉教损奉钱。
因徵隶体考碑制,三重之晕圭首穿。
隶书琅琅不奇诡,婿■(⿱臼耳)字皆借耳边。
其事荒唐何足道,其迹苍劲惜不全。
近时汉碑闻屡出,似为我辈勤丹铅。
舍人十纸拓城固,托友自陕装来燕。
碑长装重毁其八,模糊之嗜诚风颠。
罗生大笑取其一,泼墨特借娱云烟。
我笔弱庸何要此,似思浴酒争流涎。
爱之不肯剪装册,墨晕有似云影悬。
更要(平声。)罗生借汉画,何必杜老天皇篇(昨两峰诺为于扬州汪氏家借观武梁祠画像碑。)
程给事越州 北宋 · 林希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政事纵横绝世才,文章侍从冠邹枚。
南州节制金城固东省深严琐闼开。
笑别道山禹穴,暂辞玉案下蓬莱。
贺家中秋月,遥听新诗落酒杯(《续会稽掇英集》卷五)
赵白楼总兵 其二 明 · 杨爵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学得万人敌已成,壮猷独步冠神京。
几年经略城固,一日声辉天下名。
莫道萋菲终贝锦,坐看心迹自分明。
昊天于此出王际,照见将军念诚
岳鄂王墓木皆南向平江张师正知事命工图之为题一首 元末明初 · 王逢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梧溪集卷四
昔侨嘉会门,尝谒鄂王墓。
二朴俨乔梓,十八夹护。
一壁青天豁,半岭灵籁度。
席然卷旄头,槊若列武库。
势回退飞鹢,神恍独屏树。
适来卉衣巫,载陟苔花阼。
遗像虽土木,快睹犹披雾。
还乡惊草昧,临冲乏材具。
思得背蒐(一作嵬)军,少展常山步。
忧长家从隐,发短岁复暮。
溪园黄落深,多尔特我顾。
粲粲岳林图,依依栖霞路。
物性本莫齐,英气实攸聚。
月中剑精起,想像罢虎踞。
以袖敬拂拭,老泪忽雨澍。
成固谢妙工,坏或恐内树。
龙云与鱼水,艰哉君臣遇。
益使澹荡人,终身乐韦布。
贽见利守唐德舆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七、《性善堂稿》卷九
窃以郡之有学,犹人之有衣冠;
学之有师,犹衣之有领袖
未有毁其衣冠而可以成礼,去其领袖而可以成章。
惟其谨择于材能,庶或有裨于教化。
若稽古昔,厥有本源。
永惟虞夏殷周之兴,则笃学校庠序之事。
上自国子,下及编民,厥生始及于七年,大抵已升于小学
君师倡其道于畿内,诸侯行其法于国中。
及周之衰,其事遂废。
晚生夫子,先王之道复存;
中遭李斯,后学之徒又尽。
自是或兴或废,初无定规,一存一亡,显有成效。
迨我有宋,考法成周,自列圣之增修,视前古为大备,至郡国皆兴于学,而朝廷各命以官。
要在成材,非为观美。
得人之盛,自古罕闻;
就学之多,于今尤甚。
欲堪斯任,允属真材。
然开导作成固学者事,主张振起在上之人。
恭惟某官一代儒宗,三朝元老。
量周天地,不求备于匹夫;
道灿日星,实有光于前哲。
奋乎百世,自成一家。
曾参躬行三省之勤,故圣师口授一贯之妙。
退与其徒而商论,则极其义而推明。
忠恕一陈,本末兼尽。
盖一唯所以承先觉之指,而两言所以开后生之机。
惟正之心,以为法。
入侍夫子,傥精义妙道之或闻;
出领诸生,则诚意正心而愿学。
造拜之始,敬吐以闻。
隰州刺史许迁破敌诏 后周 · 周太祖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二
凶狂乌合。来犯军城
丑类蜂屯。罔识天命。
汝誓平国蠹。固彼人心。
率骁锐以前冲。履锋铓而直进。
机筹神助。部伍风生。
伪将活擒。残妖碎首。
心坚铁石。城固金汤。
蛇豕既歼。梯冲并爇。
孽竖偷生而遁迹。雄师贾勇以追奔。
言念忠贞。夐无伦比。
嘉赏愧叹。再三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