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咏怀 其二 清 · 吕法曾
梁鸿草野人,枯隐亦为拙。
韩信一匹夫,富贵念何热。
南阳有高士,可以称人杰。
自比于管乐,实伊吕之埒。
少小慕文儒,剑术破其迂。
敢希成功后,辞爵返田庐。
皇太子 北宋 · 邓润甫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八、《皇朝文鉴》卷三六
建储非以私亲,盖明万世之统;
主器莫若长子,兹本百王之谋。
天地之况临,席祖宗之诒燕,乃眷上嗣之贵,蚤应前星之祥,宜告大廷,诞扬孚号。
皇子彰武军节度使延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上柱国延安郡王煦,温文日就,睿智夙成。
回驰道之车,能止班轮之骛;
南阳之牍,允符东海之休。
自疏锡于王封,益光华于德望。
胜衣视膳,温然孝友之姿;
好礼受经,不烦师傅之诲。
是用历盛阳之嘉日,举列圣之大章,肇正青宫,肆攽显册,以协离明之吉,以系天下之心。
于戏!
立爱始亲,商以成千岁之业;
建嗣必子,汉以抚四海之民。
斯为永图,往膺徽典!
读书法泉寺。用康子武韵。录似权正卿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二○第二
立志堂堂少壮年,男儿出处总关天。
南阳忠义出师表,北斗文章原道篇。
自古圣谟明似日,至今正道直于弦。
此心耿耿凭谁语,俯仰乾坤气浩然。
颐斋 宋 · 黄成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九、《成都文类》卷四四
君子之自养也,始于至静而已。
夫物之袭我而取之者,如兵之奇焉,循环而无端。
吾动而阳,则与物俱迁,故其情隐焉;
吾静而阴,则与物俱息,故其形见焉。
方形之见也,彼且为无穷,吾亦与之为无穷。
故行于万物而不捂,交臂并驰,忽然俱没,突则俱出,而两不俱伤。
盖惟静以应物者而后能之也。
在《易》,上《艮》下《震》曰《颐》。
《艮》止而静,故《艮》之三皆吉;
《震》躁而动,故《震》之三皆凶。
非夫《艮》吉而《震》凶也,凡颐之道,吉于静而凶于动也。
今夫外徇者内丧,故颐之《剥》曰「舍尔灵龟,观我朵颐」。
逐夫末者其本必颠,故其《损》曰「拂经,于丘颐」。
以其所以养害其所养,则弗能为也,故其《贲》曰「拂颐,十年勿用」。
此《震》体也,皆动而凶者也。
瞑而坐者见乎四海,驰而视之不睹乎车之下,则静者常察也,故其《噬嗑》曰「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当其不可为而不为,则其不为之也功,故《益》曰「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动者病矣,然静而不能动,则静者常死。
夫惟天下之至静唯能动,故其《复》曰「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此《艮》体也,皆静而吉者也。
今夫天地也,万物也,上动而下止者也,物之下动而上止者惟《颐》焉尔。
是其所以为《颐》者《震》也;
《震》不自动,系于《艮》而后动焉。
《艮》不止之于其上,则《震》虽动,不能也,则其所以为《颐》者《艮》也,非《震》也。
故动不自动,其静者动;
静不自静,其止者静。
夫能止其所止,则《颐》之道尽矣,而物于我何有哉!
河南宇文绍奕衮臣于所居之东偏结斋曰颐,以自养也。
苟惟《颐》之《复》是践,能止而静,则其动必有大过人者焉。
衮臣实吾友人太祝公之子,右丞南阳公之孙,太郎、蜀国公之曾孙,盖力学而知所养者也。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衮臣有焉。
再用前韵 其四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三○第三
我来访道谒僧坊,一穗三生结愿香。
乘兴有时题雁塔,读书终日坐鳣堂。
闲寻颜子心斋静,老信庄生泰宇光。
事业英雄须会遇,卧龙晚来起南阳
哭孚威上将军(五律四十首) 其十七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集外诗
宛洛昏尘垢,残军没虎牢。
旧人皆白发,新敌半同袍。
月夕江犹暗,星天峡更高。
蜀中多部曲,魂梦绕成皋(公移师巩县,某某诸师有异志,乃轻装间道奔于学忠于南阳。)
饯竹所叔赴庆元征官和韵 南宋 · 何梦桂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正好山中赋草堂,老龙谁唤起南阳
青衫华发剑三尺,白犬丹鸡酒一觞。
尘世功名蕉下鹿,半生爵禄梦中羊。
年来处处波涛险,莫趁风帆上海艎。
墅记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五、《梅岩文集》卷四
处士不仕寄奴,蓺自老,于是世之隐者率有取于
韦表微虽为松菊主人,天随子为杞菊作赋,皆渊明倡之。
虽然,非素负隐操,渊明果何取焉?
博观草木中,孰有如之高蹈者。
为公屈,不屑也;
棘为卿淹,不屑也;
紫微红药为中书留,不屑也;
监有芸,台有,翰苑有榴,泮有芹藻,营有细柳,不屑也。
上之则魏园有芙蓉,唐禁有牡丹,下之则幕府有莲,县封有桃李,法廨有丞厅,簿庭有枳,御苑官署他草木皆托身为荣,而独不屑,岂非高蹈者耶?
周元公为花之隐逸,有味乎其言哉!
高人胜士,臭味攸同,其爱菊则宜。
碧桃和露,红杏倚云,一无所羡,而甘心篱落。
春阳者,物所竞趋也,为向隅之夫,譬周室方隆,饿首阳也。
秋霜者,物所畏詟也,守节之士,譬秦政方虐,园绮亨于商岩也。
渊明之恋晋也,犹夷齐于商,而其鄙刘也,犹园绮于秦,宜其爱菊,为万世之倡。
呜呼,士有不幸而类渊明所遭之世者,不有篱菊,将谁与归。
拱辰洪君自符山迁寓清港,一以庐墓,一以辟地。
盈畹,而以「墅」自号,诚有志于渊明辈行者欤。
科举停,时文歇,拱辰所挟以糊其口者,如卖屦于踊者之门,归餐落英,无竞于世。
嗟夫!
得仙,付之渺茫,而瘳风延寿,庶几南阳人,此拱辰志也。
其视公槐卿棘,下至枳,彼不此容,此亦不彼屑也。
抑闻之,陶隐居有二种,茎紫味甘者真也,茎青味苦者薏也,非真也。
有真伪,借以自况者亦有真伪。
眼底纷纷,或园或圃,或岩或径,非不冒之名,率名而实薏。
陆龟蒙辞高士徵,自比涪翁渔父,此真者耶。
韦子明虽有松菊主人之约,已而为翰林学士,进知制诰,迁中书舍人,擢户部侍郎,卒以病痼罢,不病不罢也,此殆名而实薏者耶。
拱辰藏修乎墅中,与莫逆,殆将侪陆而希陶,彼哉表微,何能为役!
噫,亦必有识如隐君者始能辨之。
拱辰名斗祥龙溪华胄,能世其学者。
之品第、墅之延袤,俟他日升堂赋之。
罗思武作子房孔明二诗见赠 其二 宋 · 王庭圭
七言绝句 押职韵
三雄战争海水赤,欲揽英豪扶紫极。
南阳唤起卧龙人,至今草木(王本作庐)生颜色。
朱时斋杨旭斋来看石门颂因追述癸未甲申旧游话及蒋伯生周通甫杨徵和张渌卿朱季直及仲弟子毅皆成古人悽然有作庚申 清 · 何绍基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二
石门颂》者,藉书园所藏旧拓,共四幅,流落散失。陈晋卿得第四幅,留置吾斋。既而杨旭斋以首二幅来,李子青以第三幅来,遂成全璧。余于乙酉春得奚林和尚所藏《石门颂》及《张黑女铭》,忽忽三十五年矣。
忆余昔年廿四五,随侍使节至齐鲁
藉书园与燕园邻,始识伯生通甫
渌卿季直摹古印,徵和锐志习书谱。
余偕仲弟正年少,跌宕其间上下古。
渐染金石文字味,四十年来成肺腑。
晚年更作历下游,乾嘉馀韵留樽俎翁覃溪、阮仪徵桂未谷黄小松、李铁桥、孙渊如诸老,搜考金石,䡮迹多在山左。)
访古时寻白雪楼,寻诗屡泛青荷渚。
残书破帖偶一收,非复少年勤记睹。
石门颂出藉书园,当日园名动当宁。
纯庙方开四库馆,主人与窥东壁府(书仓先生。)
藏书多种入宸鉴,名碑古碣裒成簿。
孙曾繁衍苦饥贫,未免缥缃归市估。
此拓尚是前代墨,想见珍藏等钟吕
几时散落不联缀,有似鸳鸿失俦侣。
三君有得皆自秘,碎璧断圭谁问取。
不图次第来吾斋,剑合珠还神鬼许。
卅年前得宋打本,来并南阳张黑女。
四幅在壁册在几,尹邢相望矜眉妩。
鹊华秋色黯将别,泺社人文谁更主。
平生肆力在书律,毡蜡蒐寻遍寰宇。
东京石墨皆我师,臂捥虽衰勇犹贾。
徵和有子季直兄,许共谈碑资掌拊。
古人精神盖非远,二千年间犹仰俯。
因兹片楮枨触多,早岁才流去如雨。
南阳守金稚园南门外新移李孟初碑嵌置郡署大堂东壁庚申 清 · 何绍基
 押虞韵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二
南阳碑有李孟初,始拓赠我周鉴湖
泲南欣购小松册,百年前拓神尤腴。
雪晨下马即访此,新移郡廨东壁隅。
慎勿日日拓赠客,毡椎容易伤石肤。
使君一笑何过虑,不闻石有时泐乎。
奚如目前恣拓取,遍谙同世诹古徒。
乌乎此语非不快,百六十馀字字珠。
大河以南古碣少,为后来者留须臾。
借钩杨又云(继振)所藏娄寿碑即题碑后己未 清 · 何绍基
 押侵韵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一
适适堂帖传至今,千年纸暗翠墨深。
石花斓斑钩取苦,遂使古县歧隆阴。
地理郡国两志在,有何疑似烦酌斟覃溪所得钩本,南阳「隆」人,系「阴」字之讹覃溪阙疑可矣,似乎不必。)
止惜册首两版敚,四十八字华星沈。
珠还璧合竟无日,炯如缺月行天心。
难比华碑完缺异,海内尚有三峰森。
我睹斯碑将卅载,桑下之宿空沈吟(余在龚定庵处见此帖,后归文后山,余又见之,又云得之文氏。)
又云居士欧赵徒,禾中得此珍球琳。
如龙腾梭鼎出水,如收骏骨挥千金。
锦装玉贉勤展护,时恐它册奔枯蟫。
许我借归真大惠,江南旧㝱重温燖。
午窗描取一两幅,夜睡摹想画破衾。
张二宝傥并到,何惜十指松煤黔桂相国藏梁氏《华山碑》,张松屏藏宋拓《石门颂》,俱欲借钩。)
销寒古味止此足,岁华那计来骎骎。
昨枉瑶章重諈诿,淳于长碑烦购寻。
径思刻期快到手,尺素已附南飞禽。
真赏斋今承寿轩,两美或者复盍簪。
昔谓子廉今乃贪,得陇望蜀多羡歆。
吾为子谋非所惮,连城之价恐弗任。
乌乎画饼差可饱,先将摹本移珊林(君急欲得《夏承碑》,在顾湘舟家,岂能购致?余以所携许珊林覆刻本赠之。寿轩者,君自署斋名也。此两帖昔皆在华氏真赏斋。)
自齐献书燕王 其二 战国东周 · 苏代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
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
秦取天下,非行义也。
暴也。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
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
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
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铦戈在后。
决荥口,魏无大梁
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
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
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
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
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
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
残均陵,塞𫑡隘,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
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𫑡隘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
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兵伤于离石,《史记》作谯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
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
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羸则兼欺舅与母。
适燕者曰:「以胶东」。
适赵者曰:「以济西」。
适魏者曰:「以叶、蔡」。
适楚者曰:「以塞𫑡隘」。
适齐者曰:「以宋」。
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
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
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
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战国策》三十: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燕王燕昭王不行。又见《史记。苏秦传》)
燕将书 其一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
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
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管仲桓公中钩,篡也;
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
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
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
公其图之(《战国策》十三:燕将保守聊城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而去。)
燕将书 其二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
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
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
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
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
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笄笑。
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
能见于天下。
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
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桓公中其钩,篡也;
公子纠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也。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
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
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
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
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
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弃忿之节,定累世之功。
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
愿公择一而行之(《史记。鲁仲连传》,《战国策》有删节,亦有多出字句。据下文言燕将见书泣三日自杀,知《史记》此书取之《鲁连》,非本《战国策》者也。故并载之。)
鲁连 其一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齐之辨士田巴,辨于徂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
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
谓徐劫曰:「臣愿得当田子,使之必不复谈,可乎」?
徐劫言之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驹也。
愿得侍议于前,可乎」?
田巴曰:「可」。
鲁连得见,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
白刃交前,不救流矢。
何者?
急不暇缓也。
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日暮耳。
先生将柰何」?
田巴曰:「无柰何」。
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
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所为贵谈者,其若此。
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皆恶之,愿先生勿复谈也」。
田巴曰:「谨受教」。
明日复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飞兔騕袅也,岂特千里哉」!
于是杜口,终身不复谈(《史记。鲁仲连传》正义,《意林》一,《文选。曹植杨德祖书》注,《荀子。强国篇》注,《御览》三百八十五,四百六十上,九百二十七)
黄梦升墓志铭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一、《卢溪文集》卷五○
余读欧阳文忠公集,已悲南阳主簿黄梦升以文章从公游,而卒不得志以死。
公尝称其文曰「博辩雄伟,意气奔放」,至于讽诵叹息而不已。
初谓文忠公喜称道天下士,特以雄文善饰其说题拂之耳。
至于作铭,乃摘取其祭兄子之文,以暴耀于世,始知梦升之文实奇伟,而凡人不能道也。
梦升素刚不苟合,既失志郁郁,而讳道于人,使不遇文忠公,遂泯然不传于世。
今得著见于《六一文集》中,后世不磨灭矣。
四世孙伯思胡明仲重书志铭,将刻诸石。
伯思学问晔晔,有祖风,能任斯事。
卢溪王某书。
朱文石史奉使襄藩四首 其三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武侯人物更谁同,千载南阳说卧龙。
今日子行须大手,再镌休烈重祠中。
何氏祖谱序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三、《潜斋集》卷六
何氏祖于韩。
韩,晋出也。
唐叔虞之适胤,周武王之裔绪也。
周本后稷黄帝公孙氏,其所繇来远矣。
叔虞成王同母弟,成王即位,虽曰剪桐戏封以有土于唐,然兄为天子,为之弟者纵不得食于唐,独无分土而已乎?
再世而燮父为晋侯,亦惟王命故也。
桓叔封于曲沃,为晋谋则不臧,所以开韩三晋之业者,其在是欤。
越十一世,而不幸遭虎狼之秦,蚕食六国,韩灭,固力不竞也。
安王子允易姓遁身,实为千万世子孙兴亡绝续之会,千钧一缕,亦危矣!
夷考厥后,在西汉则何并颍川,在东都则何敞汝南曹魏则晏关内,江左则充录尚书
曾、劭父子继仕西晋,或进爵太宰,或庀职司徒
尚之父子济美刘宋,或位列台辅,或抗志自高。
虽人品高下不可以一槩律,而其簪绂蝉联,冠盖相望,汗青简册,代不乏人。
自汉末逮晋、齐,椒房之贵,照映三朝。
原其谱系,虽不皆出一派,然史传所录,大抵出于庐江扶风陈留南阳,要皆安王子允之子孙散在四海而绵诸历代者也。
派自吏部侍郎相士,肇基于永嘉八年间,盖千载于此矣。
独恨的公以下、茂公以上,中间不续者数世,使人掩卷欷歔,感慨不能已已。
然有绝谱而无绝人,天未覆坠,式克至于今日。
夫以一人之身所以上承祖宗,下开后嗣者,悉系于此,其事顾不甚重欤!
以昔视今,则前日之祖宗,今日之一身也。
由今视后,则今日之一身,他日之祖宗也。
以一人之身分而为百千万人,人见其为百千万人,而不见其一人之身也。
故兄弟而为比邻者有之矣,再世三世而为路人者有之矣,四世五世数世而为仇雠者有之矣,又安知百世千世万世上下,其初不过一人之身而已?
祗今二子之在吾膝下,以至他日子子孙孙读吾谱,而退省其私,或有似吾前所云者,可以恻然动心,以亟反其初矣。
祖宗在天,实闻斯言。
某年某月日,汉牧亭侯三十九代孙、前承议郎监察御史某斋沐百拜书。
江宁君洪公元用林亭诗韵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十○第九
南阳忠义至今新,功业箕裘早致身。
雅兴东山曾作主,清樽北海复娱宾。
朝英满座人人杰,国老题诗字字珍。
先榜有儿吾辈在,殷勤不厌酒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