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一作布延)副使政绩歌 元末明初 · 周霆震
壬辰,寇陷武昌,顺流而下,省郎中普颜伯华于众曰:若其直捣真阳,事未可知,傥转而南,无能为矣。吾受国厚恩,发身监学,忝进士先,誓死必报。遣人间道驰书奉百金,归别父母。建议尽撤城外民居,寇始渡江,官军小衄,母弟佛奴死之。公单骑殿小桥,寇不敢逼,众遂翕从奉平章公道同、左丞伯颜竭志守城。逆党云集,攻围五十有四日,大败而还,散亡略尽,江南遂为天下雄。非公长才赞画,平章左丞听用其言,讵至是耶!朝廷论功,除本道廉访副使,于是公之德愈无穷矣。远近士大夫作为公歌诗颂其美,俟太史氏择焉。公世家山东,希古其字也。邑士刘子真近归自洪,具道本末如此。
近时有客湖上归,能话郎中身许国。
朝廷取士数十年,谁谓书生无寸策?
江州李侯死可书,郎中百战全洪都
昔年廷对俱第一,鸾凤固与群飞殊。
当其练兵首陈义,谓贼南征非所忌。
环城撤屋民始疑,事急方知为上计
家书间道驰山东,百金归报寿乃翁。
小臣于此誓生死,仰视白日昭其忠。
朔风云低吹战血,母弟魂归宝刀折。
仓皇劲气吐寸心,立马危桥万夫决。
相臣揽辔从天回,将军鞞鼓轰春雷。
为公破敌捐万死,顾盼妖贼如山摧。
君王拊髀加褒异,深副当年设科意。
碧霄雨露湛恩深,官转霜台弘国器。
汉廷寥寥渤海龚,广陵张纲尤罕逢。
使君宴坐试深省,谈笑宪府看平戎。
注:《石初集》多记元末兵兴以来之事,最为详悉。乡先达陈一德序云:江南野史,谁复健笔?而集中隐约散见,皆可为国史补。故录其尤者存之。
兜率寺 唐 · 邵朗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
盖闻三皇之时。人本敦朴。
各守性命。保其冲和。
全厥天年。化穷则已。
降及唐虞之代。嗜欲犹淳。
家给人足。不相侵伐。
君君臣臣。各理其职而已。
海内平一。刑措罔施。
足而驰者安于山。鳞而潜者乐于水。
羽而飞者保于林。胎夭不伤。
耆耋得死。苟无祸害之衅。
奚假振拔之门哉。殷周已还。
战国萌动。弦弧掞矢。
鍊甲铸兵。乃有强凌弱。
众暴寡。由是争斗之患生。
杀伐之祸兴矣。虽老氏垂清净之化。
仲尼用礼乐之教。莫能救也。
而苦海波涌。爱河风腾。
害源弗袪。心垢弥悖。
重围匝于三界。毒焰延于四生。
乘时荡涤。建设航筏。
汲引沉溺者。惟佛世尊。
于是标六度之宝训。转无上之法轮。
作迷途之指南。为黑夜之明炬。
处浊世者。何能济哉。
但为三惑牵缠。六趣沦陷。
顿而悟者。万无一焉。
粤有我东晋左散骑常侍辅国大将军太傅安定公得之矣。公讳凤。
字世鸾。才推国英。
德标人瑞。出蕃入辅。
兴事建功。焯乎图书。
焕在南史。其激俗尤异。
立迹惟能者。可得而言之。
于戏胡公。辞荣不让于二疏。
知足式于元老。压伐冰之贵。
攀定水之宗。悟万法皆空。
叹浮生若幻。以晋义熙二年正月
舍所居为和安寺焉。尊像端严。
塔庙宏丽。由浙而左。
香刹之盛。莫之偕也。
夫人九江郡太守吕公凯之女也。柔明淑昵。
姻族推高。配德宜家。
义谐琴瑟。发无上愿。
舍不住赀。亦于是日。
同舍西庄。置五福寺焉。
殿宇严整。高卑得宜。
迭经废兴。更名灵曜寺。
其五福旧额。则移于县郭之东山立寺焉。
和安门接三衢。途通百越。
法众云集。供具日臻。
夏讲筵。无时暂辍。
灯然积代之明。福赞无疆之休。
故得族千枝。化沾来叶。
后嗣蕃衍。不可胜言。
或以廉秀登科。或以勋劳筮仕。
剖符列郡。遵问绢之清风。
鸣弦化人。效驯雉之素履。
其在空门持律行者二人。二十三代孙圣寿寺僧令宣。
和安寺僧清瑗。并童丱出家。
弱冠受具。以为百亿三昧。
无非度门。调伏身心。
梵行精密。调伏心为定慧。
调伏身为律仪。护持第一。
如优波离。受佛付嘱。
比大迦叶。行标法侣。
玉洁缁林。宗孙栖遁云壑者凡数十门。
皆琴书自娱。泉石为玩。
与夫俛首下位者。不亦高乎。
二律公洎枝孙辈凡若干人。聚而叹曰。
我二十三代祖太傅公舍宅置寺。绵历岁时。
武宗皇帝御宇之五年。以释教陵迟。
缁徒冗杂。非一荡涤。
清化源。初下明诏。
沙汰僧尼。寻降敕旨。
毁废寺宇。则和安灵曜。
并随而废焉。旧用碑铭。
一皆碎弃。千载之后。
莫详其由。安可不纪于坚珉。
扬其往烈。洎宣宗皇帝即统祚六年。
以三教并行。殊途一致。
有裨大化。幽赞王猷。
重降德音。再许置寺。
国朝大理卿温公彰莅郡之日。特表奏论。
恩赐禅月之额。有上首大德正白。
修大乘业。得无畏轮。
行化未周。喜舍鳞积。
营构堂殿。不月而成。
尔后寻复寺名。其士庶助成功德者。
名秩姓字。者别有标录。
此不更书。今所叙述。
但彰厥初立寺之由焉。朗谢秩鄞江
寓居兰渚寺。幸不以匪才。
见托书事。牢让数四。
坚请如初。释耒挥毫。
但惭荒拙。铭曰。
胡公。山岳降灵。
爰挺人英。出镇蕃屏。
入辅王廷。德弥馨兮(其一)
胡公。爵贵禄优。
知雄守柔。能舍能舍。
居成宝楼。名不朽兮(其二)
胡公。桃夭蕡实。
有坚其室。同捐别墅。
圆明佛日。爰聚尼众。
栖禅靖谧。置灵曜兮(其三)
胡公。盛德显融。
令始罄终。美宅名园。
郁为梵宫。亿万子孙。
福寿永隆。祚不穷兮(其四)
沁园春 其七 李镜月庐游日记次西樵 明末清初 · 尤侗
 押词韵第二部
奇绝青莲,几辆芒鞋,直踏匡江。
香炉峰下,呼来慧远,珠帘谷口,吸出康王
五老婆娑,九云飘渺,三叠流泉喷石冈。
还识否?
是庐山面目,仔细端相。

小奚亟解诗囊。
看摇笔高吟字万行。
笑近骑白鹿,踢翻星渚,远携黄鹤,飞过浔阳
君已逍遥,仆犹惆怅,画壁鸣琴寄兴长。
问何日,把惊人谢朓,搔首青苍。
吴咏十章用韵复正宗架阁 其二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曾侍虚皇第二筵,铁仙轻脱故依然。
江州坐上初相见,还识人中孟万年
秋夜送楚客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四
酒尽暮江头,归心水急流。
月明分手夜,风逐去帆秋。
客里添新鬓,浔阳忆故丘。
前途君自爱,寒露满汀洲。
府试丹浦非乐战 唐 · 李频
五言排律 押寒韵
自古为君道,垂衣致理难。
怀仁须去杀,用武即胜残。
毒帜诛方及,兵临衅可观。
居来彭蠡固,战罢洞庭宽。
雪国知天远,霜林是血丹。
吾皇则尧典,薄伐至桑乾。
宗说下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一、《北溪大全集》卷一三
此篇方起草未及竟,而先生寝疾矣。
姑存此,以见大意。
或问:古人宗法,果可以行于今与否欤?
曰:后世颓风敝俗,与古人宗法相反者莫甚于今日。
生民秉彝,良心天理之不容泯没,亦未尝不间见于世。
而近代先觉诸儒宗所相与发明遗文故典者,亦已昭昭有成说于世矣。
盖今之所谓姓氏者几更,世代离乱,朝市变迁,已不复上世圣人因生胙土之旧章。
百宗荡析,或妄委其姓而冒人户贯,或妄以户贯与人而溷其宗,何止于托汉婿而冒姓刘,以狄种朱邪而附李属籍也!
至于无嗣续而欲继绝者,又不本圣人同宗为后之正典,乃字育螟󸚕,昵非族类。
或取诸妻之党,若鄫人立苢公子、郭氏之立柴荣
或取女子之出,若贾氏之立韩谧;
或公然取他族苗裔,若存勖之养宁,嗣源之养王从珂;
或以他人妊孕为己出不之怪,若秦政之本吕不韦,楚幽之本黄歇,宋苍梧之本李道儿。
又有若汉鬼之蓬头歆祀,莫识为谁何者。
意其得于荒茫遗弃不可知之中,抑又有若司马之牛睿,阴为暧昧者。
凡此数,不惟󲦤绅宦族为然,在阎闾编户之伍,盖总总也。
岂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是乃自为斩绝之道,而非有嗣续之实也。
谱系真赝既杂乱不明,而宗庶昭穆又颠倒无辨,或以弟为子,或以子为孙,或位侄于叔之上,班叔于侄之下,是以族属不相统,恩意不相浃。
在族燕,一序齿为仪,不复省名分尊卑之别;
在族会,一视财为礼,不复顾服纪疏戚之差。
名家显族,降为皂隶而不之知,虽至亲以过门为辱。
自白屋至卿相,问其所从来则莫之识。
或识之,每羞道其祖。
甚至父母在,已析居异籍,兄弟不相顾,一如路人。
户未割,反互相残贼;
亲未尽,不复相往来。
冠昏死丧不相告,贫穷患难不相恤。
故骨肉第相告讦,而无亲睦之风;
族党务相争斗,而乏逊顺之习。
于是有语及祀典,则祢已附而高、曾忘忽,不致享祭,有主而适庶相胜并立庙。
或欲叙及宗法,则皓首诸父不肯陪礼于少年适侄之侧;
华发庶侄亦耻屈节于妙龄叔父之前。
家家自为俗而各有法,人人自为法而各有心。
公卿大臣,阀阅才易一世,即坠涂地;
贤人君子之后,不复能世其家。
回视古人宗法,与之甚相反者,盖莫甚于今日也!
然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者,走兽之道也;
知有父而不知有祖者,飞鸟之道也。
人灵于物,知有祖祢,尊尊亲亲,秉彝良心,夫孰不固有之,本无古今贵贱之别。
虽更叔世衰微离乱之极,犹有孝义族类,班班史册。
或九世同居,相与忍为雍睦者张公艺。)
或宗族七百口,设广席,长幼以次坐共食者五代江州陈氏。)
或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者后汉其重。)
或缌服百口同爨,昆季相事如父子者(《南史》杨播。)
或累世同居共庖,兄弟至四从皆如同气者唐刘君良。),或子孙数世至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田园俸禄,皆聚一库,而计口日给饷者(本朝李昉。)
或奉兄轨如父,公禄赏赐皆入轨之库,有所资须悉就轨请者宋蔡廓。)
或奉叔母李如母,兄弟寸尺皆入李之库,四时分赉,一听李自裁者(《北史》崔孝芬。)
则良心天理之不容泯没者,固未尝不间见于斯世也,而近世先觉诸儒宗,所相与发明遗文故典,又昭昭可覆。
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子法」。
又曰:「若立宗子法,则人知尊祖重本,而朝廷之势自尊」。
此言宗法之为系甚重也。
如曰:「宗子法坏,则人不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
又曰:「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此言无宗之为俗不美也。
如曰:「凡言宗者,以祭祀为主,言人宗于此而祭祀也。
以己之旁亲兄弟来宗于己,所以得宗之名,非宗于人也」。
则明其所以为宗之义也。
如曰:「立宗子法亦是天理,如木必有直干,亦必有旁枝;
如水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
又有旁枝达而为干者」。
明其皆于自然之势也。
至论所以行之之实,则曰:「须且如唐时立庙院,仍不得分割祖业,使一人主之。
又如韦家宗会法,月为一会,以合族,使骨肉之意常相亲」。
其间支子不祭,则曰:「齐戒致其诚,意与主祭者不异。
可与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
不别立庙,为位行事而已。
虽不祭,情亦可安」。
其论长子不得为人后,则曰:「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
如卑幼为大臣,以今之法,自合立庙,不可使从宗子以祭」。
王尧臣仁宗建储无功并请褒显韩琦元祐二年二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四
臣等闻有功而不见知则无以劝天下之忠,有德而不及报则无以劝天下之义。
忠义息心,谁与为国?
此自古明王贤主所以不敢一日忘也。
虽微必录,虽久必伸,以为天下万世忠义之劝也。
伏见故赠尚书令忠献公韩琦仁祖春秋高,储未立,位辅相,自任忧责,遗身忘家,触嫌疑而犯忌讳,请定大本。
累年之间,其言不可胜记。
又尝挟《孔光传》进呈,面指汉成帝立弟之子定陶王太子事,卒能感动仁祖,天心开悟,英宗遂自宗藩立为皇子
曾未踰年,纂绍大统
使犹豫畏缩如众人,以全躯保妻子末计,迟回数月之间,安危大策盖未可知。
之功,万世之功也。
恭惟英宗皇帝出潜膺箓,乃天之所命,以开祐无疆,顾人臣何功之有哉?
而圣人以谓天命必假人以发之,故推功臣下。
然则固当考是非,较难易,以覈其实,乃可以示天下、信后世也。
与同时在位者殁既久矣,乃有贪功徼幸之人出而攘之。
元丰三年,故参知王尧臣子同老上书,言其父至和中与三四执政请立皇嗣,大议已尝定矣。
愿发明先臣忠烈
书既入,朝廷疑之,有所询考,卒无明證确论有以信天下者,朝廷于是行疑赏于仓猝。
诏下之日,公卿士大夫知当时事者,莫不谓朝廷过举。
于时史官阿意迎合,又请其事书之,公论为之愤郁。
今者伏遇编修先帝一朝大典及纂述故事以立传,臣等以谓不可不明辨直书,传信后世。
谨疏列九事,以考是非。
按同老缴进家传之文,谓是尧臣议建储日,预撰诏草,尝怀之而进,意俟仁祖开允,即宣之以定其事。
今诏草非得于禁省,而出于同老,则其有无真伪犹未可知。
借令有之,缘尧臣复怀之而退,乃是未尝得请,议已格矣。
诏草虽在,何功之有?
果有已定之旨,则此诏用之矣,不应怀而归也。
然则至和之间大议未定,此可明言者一也。
按元丰诏书褒诸臣之功曰:「中外缙绅近臣莫有知者」。
臣等窃观英祖即位踰年,范镇富弼迁官制词云:「往在至和之中,尝司冢宰之任,屡陈计策,请建国储,逮兹缵承,乃出绪论」。
则是当时缙绅近臣非不知等有建储之请,而朝廷亦非不报其德矣,但不闻大本已有所属也。
自为辞官表云:「臣嘉祐中虽曾泛论建储之事,仁宗尚秘其请。
其于陛下如在茫昧杳冥之中,未见形象,安得如韩琦等后来功效之深切著明也」。
自言止曾泛议,则明是当时所请别无主名。
又云「尚秘其请」,则是仁祖未有允意。
至和之间大议未定,此可明言者二也。
今攘功者之言曰至和三年四月已有议定。
臣等按谏官范镇其年五月初乞预建储副,以安国本。
比至十月,凡十九疏,言皆感切,不见听用。
于是待罪乞郡,又两移书执政,责其不恤国计。
四月已有议定,则何至使半年间恳恳如此?
安得不略形已定之意,止再三之渎?
至和之间大议未定,此可明言者三也。
御史中丞包拯言:「方今大务,唯根本一事而犹豫不决。
惟祈圣心开悟,断而行之」。
此疏在嘉祐二年闰十二月,则至和之间大议未定,可明者四也。
仁祖末年,一日降出谏官司马光及知江州吕诲请建储章疏。
屡以奏进说,恳请甚力,遂定大计。
参知政事欧阳修论光云:「自仁宗至和服药之后,群臣便以皇嗣为言。
五六年间,言者虽夥而未有定议。
最后谏官极论其事,敷陈激切,感动主听,仁宗遂决不疑」。
此言,则至和之间大议未定,可明者五也。
谏官王陶仁宗遣亲信中人就第,督英宗即赴宗正寺供职,其疏有云:「前日未经传命时,人人上言早建储嗣,今日与一宗正寺差遣,人人观望陛下风旨,不复肯言。
何哉?
非前日人忠,今日人不忠也,盖前日未有主名,泛为公言,而陛下不疑也」。
以此考之,尧臣之时决未敢有所主名。
至和之间大议未定,可明者六也。
尧臣辈言因枢府阙官,乞召韩琦枢密使,以义必能当此重事
此则不攻自破之语也!
既云上意已定,又曰谓无疑矣,固当乘时决策,成之于手,何必引使成之?
夫媚嫉者之情,见他人所就尚且夺之,况功在其手,可成于呼吸俛仰之间,而乃肯以属人乎?
至和之间大议未定,可明者七也。
自入为枢密使,即有建储之议,至为宰相,曲谢之日首进劄子,乞择宗室为嗣。
其略曰:「如陛下已得其人,则望宣示中书枢密院,使奉而行之,以慰中外」。
宰相,去尧臣辈未甚远,傥前日已有定计,则因其进言必有宣示。
何缘尚历数年,请者百计而不闻一言哉?
至和之间大议未定,可明者八也。
嘉祐末请愈切,一日,仁宗发言曰:「朕有意多时,但未得其人」。
因问宗室中谁可。
曰:「宗室不与外人接,臣等何由知其人?
此在陛下圣择耳」!
仁宗曰:「宫中常养二子,小者近不慧,其大者今三十许岁矣」。
曰:「其一人既陛下知其不慧,更不须论」。
之意欲专属英宗也。
自仁祖意有定。
欧阳修时与同对,退而书之,今其家亲笔俱在。
至和之间大议未定,可明者九也。
凡自皇祐至于嘉祐,中间臣子以皇嗣为请者莫知其数,不可尽也。
尧臣辈在辅弼之地,以此开导,亦其宜也。
但其议纷纷,终无敢有所主名而请之者。
直至嘉祐六年十月辈进说,于是英宗为子之策始定于君臣都俞之间矣!
臣等载惟人臣之于庙社大计,以言之为难乎,以成之为难乎?
以属人为难乎,以己任为难乎?
人为其易,为其难,庙社之功难忘也。
同老上私藏之虚文,徼天下之实功,同时之人又助其攘,是可叹也!
挺身危疑,援立圣嗣以为宗庙社稷计,非以自为计也,非以为子孙计也,天下知之亦可,不知亦可,于诚心足以贯天地、列神明者无所加损,而所惜者朝廷信赏可以奇谋取而不中于惩劝之义,忠贤勋烈可以单词夺而轻变于存亡之间,使真忠失意于九泉,公议乖望于四海!
至于欧阳修,以英伟之才,忠谅之节,与韩琦协心决定大策,其助最力,皆勋效显著,天下共知。
二人既殁,众从其后攘而有之,岂不惜哉!
伏望圣慈特赐下诏,辨正是非。
褒显及一时同列之功,使之明白,以慰士大夫之心。
仍乞以臣等章付实录院照会考正,以成信史。
诏之当世而无疑,垂之将来而不谬。
非臣等之幸,天下之幸!
〔贴黄〕陛下继明以来,如范镇、张述等止是曾于仁宗朝泛泛上章,乞建储贰者,犹已被旌录,独手定大策以成大勋,反为攘夺,未蒙辨正褒显,此于朝廷阙典之大者。
谢分司蕲州居住表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六、《忠肃集》卷二
臣某言:臣前知青州六月十五日准告落观文殿学士,降授左朝议大夫差知黄州事。
行至江州,于九月十二日再准告授依前官试光禄卿分司南京蕲州居住。
臣已于今月二十二日蕲州讫。
伏读训示,俯循罪迹,理不容于万死,恩犹畀其馀生。
祗命奔驰,悼心陨越。
伏念臣羁孤无助,勤苦自为,承家本出章句之儒,所望不过州县之吏。
偶缘人乏,获预于政机;
寖以次迁,遂尘于宰席
以罂缶之器而渡江汉,以翾蠕之力而负丘山。
空端一心,曾无远虑。
待罪期月而已,固尝不胜于人言;
去国三年于兹,终至再烦于朝论。
衅恶暴列,弹劾交兴,擢发不足以数罪辜,伏锧不足以谢公议。
敢累好生之德,曲推念旧之仁,秖令分务于别都,更俾安身于善地。
咎深谪薄,感激涕零。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同德昊穹,绍休前烈,记臣久侍于帷幄,怜臣自蹈于典刑,昔常察其所安,未忍置之于理。
如犬马簪屦之贱,犹弗弃之;
虽天地父母之慈,不过如此。
臣敢不省非内讼,刻意自新。
往咎莫追,长负误朝之愧;
来日无几,尚坚糜骨之忠。
建昌渡暝吟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月照临官渡,乡情独浩然。
鸟栖彭蠡树,月上建昌船。
市散渔翁醉,楼深贾客眠。
隔江何处笛,吹断绿杨烟。
中秋夜泊樟树镇(时初脱粤西之难。)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四
又是中秋夜,三年客里过。
影孤彭蠡雁,路绕洞庭波。
乡信逢人问,羁魂在水多。
故山有明月,好与照藤萝。
吴城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龙行人鬼外,神在地天间。
彭蠡石砮出,洞庭商舶还。
秋风黄鹄阔,春雨白鸥闲。
云际青如,河流接海山
清河县楼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有客微吟独凭楼,碧云红树不胜愁。
盘雕迥印天心没,远水斜牵日脚流。
千里战尘连上苑,九江归路隔东周
故人此地扬帆去,何处相思雪满头。
大官 清 · 姚燮
 出处:复庄诗问卷五
江南一榜飞轻摽,侦使来传大官到。
属僚祗驾开驿门,从马如云肃嚣叫。
楼船八字冲烟道,十二䑶舲两行导。
平头奴子彯绛缨,巨字官衔绣黄纛。
手版答剌杂行卷,腰鼓鼕隆促鸣炮。
大官升衢来,珊冠豸服靴重台,鞭声呵叱骄舆儓。
大官上轿去,风旌日盖错森布,手戟腰弓六营护。
大官何所居,巍巍邸宅淩上都。
灯屏桃李千花敷,烂然金䌽生庭铺。
大官何所食,九江之豚洞庭鲫。
纵横方丈高一尺,奇气芬蒀盎春液。
大官喜怒不可凭,明日大官还弗行。
西塞山下作890年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东上閤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公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九、《忠肃集》卷一二、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光绪《○陵县志》卷一、光绪《湖南通志》卷三八
公讳弼,字商翁
少孤,慷慨有气节,仪干伟然,刻苦好学,经传无所不读,尤喜兵家书。
诸生科举,不能投世俗所好,去而安贫事母,以经术教授乡里,若无意于世者。
庆历中,莫猺诸唐寇略州县,提点刑狱杨畋被诏督捕,以礼奉币致公幕下
公喜,幡然以起,为尽谋画。
俄率所募士破贼于油平,以功补衡州司户参军
又破太平峒,调桂州阳朔主簿
皇祐中,徙柳州司理参军
岁饥多盗,系者满狱,公为良民失职至此,多以傅生议。
侬智高反,诏安抚,复辟公参军谋。
公自曲江下,会诸将议救广州,贼既解围而西,公至太平场,会蒋偕军覆于贼,馀众溃走山林。
公虑其与贼合,亟以便宜取白旗数面,大书曰「招安散」,遣人持徇,悉收千馀人,所在贷粮以食之,送帅司
大喜,以公为知权。
还朝语人曰:「吾平贼湖外,所得者一陶某而已」。
用举者移阳朔
为治有本末,号循良,劝民植木夹道,以庇暑暍,使者下其法他邑。
之灵渠水,自秦开导,下达江湘,岁久堙废不通。
公因摄兴安,抵书安抚使萧固,请加浚治,转给边食,可无劳民。
不省,后转运使李师中用其言,果大利。
熙宁安南之役,移百万,实由此渠。
嘉祐初,改大理寺丞,监潭州粮料院
六年,师中时为提点刑狱,荐公知宾州
未几,诏换崇仪副使,以本路安抚都监容州
明年,改六宅副使,知钦州
数以母长沙县张夫人太君年老,乞归养,不许。
八年,遂丁丧,乞解官终服,又不许。
治平元年英宗即位,迁内藏库副使
明年,拜崇仪使、知邕州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转六宅使,招纳训利等六州蛮獠万馀口,抚定广源会千馀众之内附者,加右骐骥使再任。
邕自经皇祐兵火,守将数易,百纲颓紊,一以茍简从事
公至,罅者苴补之,窒者疏剔之,磨以岁月,遂为治府。
左右江州峒五十馀,酋率强虐渔利,其下苦之。
公为作约束,晓以祸福,违者一绳以法,莫不帖然畏服。
岁满,以请知鼎州
初,熙宁初广源贼酋刘纪请太平寨置和市,使华夷贸易。
公测纪言,盖交人之谋,将出入省地窥虚实,屡却不听。
至于安抚司,不深惟利害,辄上其事。
公亟为书数千言,驰告于枢密院曰:「邕有土人十数,类无他材干,造边事为市。
至右职乃有假守于彼,尝斥远之,未尝听其言,故疆境幸按堵者凡七年。
今闻桂管惑纪奸谋,实由此曹助成之,决非所以安边,将产患无疑」。
既而和市议行,无几何,交人以刘彝、沈起战舰阵图事为辞,寇陷钦、廉、宜三州,人服公精识。
六年,朝廷遣察访使处置南江诸蛮,举公知辰州,且言公恬不上吏课者二十年,特迁皇城使,奉诏措置北江
北江溪州彭师晏桀黠难制,公用间使其党为仇相攻,师晏因以众数千来降,羁首领十有九人致阙下,取其地建五城堡。
诏加忠州刺史
王师问罪安南,以康州团练使邕州
于时邕人之不死于贼者,往往逃匿山谷,人情恟恟不敢进。
单骑先入左江峒,民闻公再至,欣然次第来归。
乃籍丁壮得二万七千,分隶诸将,凡大军所谓蹋白开道及致辎重,皆峒丁济之。
方此时,元帅大兵压贼境,以公兵精锐,忌专有功,乃使之殿。
然军中事举以咨访,其礼遇之隆,他将不敢辈也。
富良之役,贼请降以款我师,元帅召公计之,公曰:「明公来时,陛受圣算云何?
而弃垂成乎」!
元帅不之对,然竟纳降。
诸将入贺,公拂衣去,坐帐中拊髀叹曰:「三州之民,无辜屠死数万,今举士马十万众,贼已在手而纵不取,以遂贼,使国威灵不畅,三州冤不复,沮一方之心,有可痛无可贺者」!
声气奋厉,闻者感动。
师至宵还,既无前令,中军先一夜引去,众大扰相蹈藉,贼夹对垒,阴伺我隙。
公居后安坐,下令休士,迟明整众按行,贼不敢动。
元帅于是请城刘纪所弃广源地为顺州,以藉口择守者皆惮行,乃以属公。
公初无难,未几,贼取我桄榔县,意图广源,然其民怀公恩信,贼一动静,必以告公,故每先事遏其萌,贼终无能为者。
乃躬督版筑,上冒氛疠,下涉艰莽,抚士卒疾苦,恤其死亡。
阅岁,顺州之城成,而公亦病矣,犹日饬将校守禦计。
诏加东上閤门使,因辞之。
一夕,大星陨于庭,公曰:「吾死于职,得其所矣」。
无一语及其私,遂卒,实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二日也,享年六十四。
公资性庄重,笃学能文,尤长于诗。
年三十起从军,善御士,与同甘苦,得其死力。
处仓猝若无事,守边务简静,谨斥堠,最不喜疆吏生事徼功赏,故所至蛮落畏怀,无敢侵窃者。
忠义亮直,白首一节,贤士大夫皆誉之,谓古名将无以加。
然公以习知岭粤情伪,人安之也,每满岁,辄增秩见留,曾不得内徙。
呜呼!
如公之志业,使得驰骋西北,扰服鞭笞,必有轩然可观者,而终老于一方瘴疠之域,材不得尽其用,此议者之所惜也。
有文集十八卷。
后十年十月,葬于零陵金釜山之原。
惟陶氏世家浔阳靖节先生之后,有避地湖、湘者,公之高祖矩至祁阳,乐其山水而居之,今为永州人
曾祖蠲。
祖钧,赠殿中丞
父岳,以儒学有名,仕为尚书职方员外郎,累赠刑部侍郎
初,丁晋公一见公,器赏之,妻以先兄之子,封钱塘县君
生一子通,早世。
取兄之孙同为通后,为临桂县,又卒。
六女子,其二人亡,其次适邵通、裴彦英、吴括、邓良臣。
朝廷以公勤劳南方,恩录其遗,皆以异等,四人并补三班奉职
后数年,又以同之子世延为借职,所以袖劝有功,于是不忘。
铭曰:
暨陶公,将以儒术。
方严而仁,敦大而
公在军旅,谋定其微。
出奇制胜,释括于机。
公在边圉,樽俎谈笑。
民嬉于生,士劲而饱。
蛮戴父母,恩信则然。
有政九郡,邕至七年。
始时边人,取功以凿。
公不可欺,缩手谁作。
释贼富良,亦何贺为?
落落奇语,人今诵之。
惟公之才,兼具文武。
施之四夷,霍、卫、方、虎。
云何弗契,一生炎荒?
瘴溪险徼,摧此堂堂!
天命在上,人为在下,云台烟阁,彼独何者?
公也不朽,有誉有功。
有诗千篇,厥声无穷。
九江卢员外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陶潜 田凤
前年风月宿琴堂,大媚仙山帝乡
别后几沾新雨露,乱来犹记旧篇章。
陶潜岂是铜符吏田凤终为锦帐郎
莫怪相逢倍惆怅,九江烟月似潇湘。
燕堂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一、《北溪大全集》卷九
子从既以主祭合族立宗会楼,复于寝堂扁曰「食燕」,盖取礼经所谓族食族燕之义,以为祭后与宗人馂之地,且并以记文为嘱。
予窃以为古昔圣人,所重民生,赐姓命氏以别之,而于姓氏中又立大小宗以联之,非固外为是法以强乎人也。
犹之木焉,有从根直上之干,有从干旁附之枝,于干之上又分干,枝之上又分枝,纵横数节后,然后布为千枝万叶,盖莫非一气周流、出于天理之自然而然。
圣人特因而纲纪之,以为长久不紊之道焉尔。
走兽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飞鸟知有父,而不知有祖。
人灵于物,知有祖祢,尊尊亲亲,秉彝良心,夫谁无之?
本无古今贵贱之别。
虽叔世衰微离乱之极,而犹有孝义族类,班班史册。
或九世同居(齐隋唐、张公艺。),或缌服百口同爨(《南史》杨播。),或宗族七百口合席共食五代江州陈氏。),尤可见良心天理之不容泯没。
惟其宗法不立,无礼乐以文之,而漫无统纪。
然今之条令,有承重瞻茔之制,高祖玄孙之服,即礼经宗法意,而人不之察尔。
子从独能酌古参今,举而行之于家,可谓笃信实践,而不为虚文之学者矣。
凡郭氏宗盟,于岁事合馂斯堂之时,群昭穆长少咸萃,宜交相训敕,以尊尊亲亲之大义,相与维持世守之,而无以私意利欲坏焉。
将见人歌塘口郭氏家法,卓然为三阳礼义之宗,庶乎有以副子从今日创始传后之雅意而不为忝也。
子从又尝编《宗礼》《宗义》二篇,附以《立宗文约》《公状》《家约》《家谱》于其后,及晦庵、蒙谷二先生《宗法》各一册,并藏诸堂中,以为后代维持之计者甚悉。
惟后人之考焉。
抑又有告者,宗人之睦,岂姑为是一燕之乐而已哉!
冠昏丧葬必相助,贫穷患难必相恤,推先祖所以芘覆之泽,使宗人无或颠连之病,然后为尊尊亲亲恩义之至者,又不可以不知也。
然亲睦宗族,家道之一节,如父子亲、夫妇别、男女正、长幼序,实齐家之大经,未有内治无本而能外睦者也。
然身者家之则也,改过迁善,惩忿窒欲,又修身之要务,未有身法不立而能齐其家者也。
而身之所以修,又在乎有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之学,交尽其至,未有学术不正而能修其身者也。
而其所以为学节目在孔、孟、周、程之书者,又有明法,则宗人于既燕而归也,必当各正尔学,各修尔身,各齐尔家,以无失为人大体于父乾母坤之下,是又同宗相率入尧舜之域,盖有醉道饱德之不穷趣味在焉。
兹说,子从必已与宗人素讲之,而今兹之言适所以为赘,惟无视其赘而忽诸!
嘉定庚辰十月望后五日清漳北溪陈某记。
闻雁篇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押江韵
楼头闻过雁,只影不成双。
一夜狂夫梦,相随到九江
奉送白岩相公扈跸凯旋三十韵 明 · 蒋山卿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帝室何多故,亲藩自取亡。
从教赐几杖,讵意缺锜斨。
氛祲霾彭蠡,妖星孛豫章
官寮甘就戮,郡县泣罹殃。
百姓为鱼肉,宗人化犬羊。
漫看传羽檄,妄欲改冠裳。
司马当分阃,留都况接疆。
算筹期克胜,师旅素张皇。
掎角遥成势,风声孰敢当。
焚舟才走敌,扫穴已擒王。
北阙纡忧切,南征独断刚。
六军行自将,千乘拥前行。
事异荧离斗,时维律应商。
投戈回落日,出号肃秋霜。
露布收江右,行宫入建康
威仪喜重见,礼数觉周防
奠庙金扉启,朝正玉佩锵。
辕门簪履集,陵寝旆旌扬。
山在瞻龙虎,台荒识凤凰。
烟花春烂熳,雾树晚苍茫。
法驾还京早,楼船跨海长。
承恩仍扈跸,激赏更登床。
凯奏清飙急,笳吟白露凉。
风云随浩荡,日月共翱翔。
刘向论思畅,扬雄颂光。
经纶才必异,畋猎兆非常。
世想更弦辙,朝思引栋梁。
中兴宜陋汉,旧俗好归唐。
幕府空留滞,词场屡激昂。
骞腾瞻事业,徙倚卜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