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读唐遗录六绝 其四 成汭 宋 · 王庭圭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劳役三年成巨舰,出师未战失江陵
不知雷满和州载,始悟齐山截海名。
跋輶轩唱和诗集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四、《梅岩文集》卷七
六飞南渡,使金者几三十辈,其得生渡卢沟而南者,番阳洪公皓、新安朱公弁、历阳张公邵,才三人耳。
洪公、张公十五年,朱公十七年,其归皆以绍兴癸亥秋八月
此集盖三公归途吟卷也。
今世说毡雪不屈者,欢曰忠宣公,而朱、张姓名几湮没无闻,何哉?
忠宣公八男,三为名臣,是故贵有子也。
犹记甲寅乙卯间,予尝为朋友言曰:富如陶、石,贵如金、张,未足恃,而有子可恃;
贫如原、范,贱如奚、敖,未足忧,而无子可忧。
请以天下譬之。
始皇灭六国,吞二周,混一区宇,气势何如。
是时太公特丰沛中一细人耳,较始皇于太公,何啻泰山与毫毛。
无何而太公为天子父,以天下养;
始皇死,肉未寒,已为不祀之鬼。
始也,太公欲为始皇不可得;
卒也,始皇欲为太公不可得。
何也?
太公以高祖为之子,始皇胡亥为之子。
此有子无子之效也。
大而天下,小而一家,均此理耳。
史传所载士大夫家,此类不可殚举,姑以近事为證。
南渡前,说诗文家必曰苏、黄,南渡后,说道学家必曰朱、张。
老苏雄词健笔,成一家言,虽无坡、颍,无伤也;
亚夫若非山谷,则康州之名何以显?
魏公功在社稷,何在南轩之增润;
韦斋不得晦庵,窃料吏部声价未必如今日赫赫也。
是故贵有子也。
此予少年之说,因读《輶轩集》,并识于此,使世之为人子者知所振拔,庶有裨于立身扬名之教云。
寻小舟东下忽见巨舰有作 宋 · 王庭圭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本是蓬头渔钓客,飘如行脚水云僧。
谁家巨舰和州载,笑我扁舟一叶轻。
乞督责守臣安集流民奏淳熙九年九月 宋 · 赵彦逾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五、《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八一(第七册第六二九四页)
和州无为军渡口有江浙等处流移人颇多,已行下所指州县,踏逐寺观及空闲屋宇安存,量给口食赈济外,缘本路今岁亦系旱伤去处,方赈救不暇,窃虑冬深,流民益众,州县不能赡给,乞督责逐州守臣务加安集,毋令流徙。
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傅致仕韩维太子少师致仕制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九、《净德集》卷九
敕:左右辅弼之臣,谢事而归久矣。
间者以相祀起之,则以老不至,朕怀思仪刑,而未尝忘也。
今其世嗣乃援郊霈之令,有请于朝,而欲加命焉。
亦可以致予贵老之意,而成汝报亲之心矣。
具官某父某,重德伟望,著在累朝;
忠言嘉谟,有补大政。
知止去位,积年于兹;
退静之风,耸闻中外。
宜乘禋享之祜,进陟宫师之联。
惟尔克承显家,继有高爵,至于休居之后,复享封叙之荣。
里闬增光,󲦤绅所仰。
在君臣之分,尤见始终;
于父子之间,可明义训。
其膺宠涣,以介寿康。
蜀三大神庙记 南宋 · 姚希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二三、《景定建康志》卷四四、《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三
蜀三大神庙食东南,无虑数十州,陪京槃槃一都会,宁神之宇,孤寄委陋,非所以妥灵斿、严祀事也。
景定二年冬,予被命留钥,始至,简节疏目,治以不扰。
相古成民治力,厥有先后。
明年,雨旸来叙,农事告登,乃度地于青溪之阳。
厥既得卜,则以季秋经始,匠石材苇,一取诸互送之礼,撙节之馀。
中冬落成。
榱橑翼如,泉流环绕,契阴阳之回复,合人物之指归。
吉日良辰,乃安斯寝,像设鼎列,位序以伦。
爰率衣冠人士,进礼庙下。
牺币有仪,兴俯中度,命宾为歌《楚歌》之九以乐之,呜呜然新庙之感,旧都之怀也。
或曰楚祠睢漳,广祭南海,古者各以其地祭。
三神显灵于蜀固也,其歆祀于邺乎?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谓其变动难测,无方可泥尔。
名山大泽之祇,常周流乎冥漠。
譬之水,天地间容有闭塞不通之脉,心诚求之,盖有不疾而速者。
先王祭法凡五,禹之功,契之教,非此族也,不在焉。
清源君之凿离避沫,驱除罔象,西人永赖,功不细矣;
梓潼君之雪母雠耻,职是人文;
白崖君之谏君泽民,之死靡贰。
质诸祭法,俱在勤事定国,禦灾捍患之科,而禹、契之事同一道也。
然则惟忠惟孝,道理最大,贯三精,关百圣,由先秦六朝,迨今千六百年,益见人伦天理,神人实共主张。
是顷狺鞑吠蜀,为梁于涪,中外束手。
惟神之归,皇武惟扬,酋殪而遁。
非神之声赫灵濯,蜀其不震乎!
师相载嘉神功,以其事闻,煌煌显封,奕奖寝庙,孔盖翠旌,遹观上国。
忠孝之报,其食未艾也。
金陵行阙,王气所聚钟阜、石城,无以异于岷山剑阁之胜也,三神之来燕来享,于彼乎,于此乎?
然则人不神不祗,神不人不依,登斯庙者,盍知予所以建祠之意云。
通议大夫、试刑部尚书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军府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江南东路安抚使马步都总管、主管行宫留守司公事、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兼权淮西总领郪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姚希得记。
中奉大夫权兵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兼侍读洪勋书。
朝请大夫、试尚书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牟子才篆盖。
庙额,参知政事杨□□书。
王秘阁二首 其一 宋 · 韩驹
乌衣诸王吾早闻,晚涂独识和州孙。
风流沓拖欲垂尽,文采陆离今尚存。
奉祠乃是衰翁事,如君胡为亦为此。
仆夫在门君疾驱,往献天子平边书。
去冬除守历阳未上召还西掖今夏自应天尹移知齐安道历阳圭老相访奉柬一首 宋 · 韩驹
 押删韵
尝闻历阳郡,寺有褒禅山
及我分竹符,欲往穷跻攀。
驱车发半道,尺一唤我还。
叹息岩下水,何时照衰颜。
复持齐安节,税驾临通阛。
属有行役累,无由叩僧关。
圭公岷峨秀,逸韵超人寰。
携诗远过我,殷勤请加删。
少年意气盛,笑我毛发斑。
夜语不知寝,起看江月弯。
浮生浪扰扰,万法本自闲。
为吏何足论,逝将老榛菅。
买田未及议,我实贫非悭。
奉乞一庵地,往来泉石间。
建康清溪阁记乾道五年八月 宋 · 张椿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六○、《景定建康志》卷二一
天下山川胜处,古今相承,往往随人废兴。
得其人者,虽云烟草木,皆有凭恃德名,高自标致,亘万古而不可泯没之也。
如其不然,亦复憔悴悽怆,风悲雨暝,过者为之黯然。
而山川因人而兴者,亦不多有。
孟城北垞,本宋延清之别业,香山履道之坊,盖杨虚受之故宅。
王、白二公乃发其名,而传后世。
使其地灵气英,而无人杰以当之,亦将碌碌蒙昧,不复传矣。
金陵,古帝都也。
青溪数曲,近在城中,晋则为郤僧陁之所领览,陈则为江总持之所据依。
二人者虽号为声名震耀,胸次丘壑,一时游从,见于歌咏。
然擘笺赋诗之时,君臣狎昵,沈酣昏蔽,竟不能免艳妃桥上之戮,至今使人羞之。
则青溪殆为江令所污,而不可洗也。
异时段氏结庐其上,王半山诗之,而割青之名遂振。
兵火后,走鼪鼯,埋荆棘,独取给于渔师老圃之用。
钟山之秀,无复照映此溪之上。
大帅史公繇甘泉法从,宅牧留京,政脩户庭,而人自得。
于一路十州之外,凡地之胜与景之殊者,悉表出之。
六朝以来,人物事迹,搜访具备。
觉山川益奇,登览益多,而闻见益广。
至是青溪数曲之地,足历而心营之。
回柳堤之旧筑,层阁之新,忽若飘浮,上临云气。
环城之山,毕出轩露。
朝漪夕岚,烟颜雨态,尽得于指顾之内。
公听讼之馀,风清月白,兰桡画舫,时往来其间。
无红旗穿市之劳,有延绿混碧之观。
龟鱼禽鸟攸荣,飞跃鸣声上下而自喜,得所遇焉。
是可为青溪贺也。
一日,公顾谓客曰:「夫岂以游乐故而为此哉,予之意殆非也。
尝迹《建康志》,颜平原升州日,据石擘窠,大书奇字,以纪乾元放生池者,盖自江宁、秦淮太平桥,并江带郭,皆禁网捕,所以宣皇明而广慈爱也。
今青溪之地,延袤数里,蒲莲葭苇,映蔓葱茜,潜深伏奥,依戏藻荇,不知其几千万亿,皆欲使之遂性咸若,圉圉洋洋,游泳恩波,以祈两宫万年之寿。
此予之理是溪、创层阁,而以时往来其间者,述平原之志,举乾元之实,而效蕃臣之精恳者也」。
客闻而叹,乃酌而请曰:「以公修名雅望,特橐偃藩,深为圣天子器重。
四方之士知公推毂后进,桃李满门,愿一见公者日有其人。
而公寓意幽讨,寄兴沧洲,岘山南楼,比迹羊、庾。
又能展拓是溪,涵濡品类,使凫鹥休哺,鸥狎不惊,而尽所以乡慕古人、尊君爱上之意,则是溪之遇,宁有既乎?
溪之遇公,固得其所。
公方且以宏远之摹,经略中原,勒功彝鼎。
公则有时而去也,公去而位愈尊,而溪之名愈大矣,可不记欤」!
椿于公为门下士,乃摭其实而书之。
公名正志,字志道南徐人
乾道己丑中秋日右朝奉郎权发遣和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营田屯田事、借紫龙舒张椿记。
和原驿 清 · 权万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一
历阳东望浚原,黛色遥分雪野中。
渤海风云迷旧邸,岁时香火展真容。
兴龙往事有江水,走马何年来古公。
汤邑至今关塞壮,长安一路报平烽。
早春 唐 · 储嗣宗
五言绝句 押支韵
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
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八十 朱文公(晦巷) 明 · 孙承恩
纯德备,理明义精。
具圣人体,集诸儒成。
秋肃春温,海涵岳峙。
斯文桢干,后学仪矩。
陈崇草奏称莽功德 新朝 · 张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
窃见安汉公自初束修,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财饶势足,亡所《午吾》意,然而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
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
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
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
及为侍中,故定陵侯淳于长有大逆罪,公不敢私,建白诛讨。
周公诛管蔡,季子鸩叔牙,公之谓矣。
是以孝成皇帝命公大司马,委以国统。
孝哀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求美,造作二统,公手劾之,以定大纲。
建白定陶太后不宜在乘舆幄坐,以明国体。
《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圉」,公之谓矣。
深执谦退,推诚让位。
陶太后欲立僭号,惮彼面刺幄坐之义,佞惑之雄,朱博之畴,惩此长、宏手劾之事,上下壹心,谗贼交乱,诡辟制度,遂成篡号,斥逐仁贤,诛残戚属,而公被胥、原之诉,远去就国,朝政崩坏,纲纪废弛,危亡之祸,不隧如发,《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悴」,公之谓矣。
当此之时,宫亡储主董贤据重,加以傅氏有女之援,皆自知得罪天下,结雠中山,则必同忧,断金相翼藉假遗诏,频用赏诛,先除所惮,急引所附,遂诬往冤,更征远属,事势张见,其不难矣!
赖公立入,即时退,及其党亲。
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乘其未坚,厌其未发,震起机动,敌人摧折,虽有贲育不及持刺,虽有樗里不及回知,虽有鬼谷不及造次,是故董贤丧其魂魄,遂自绞杀。
人不还踵日不移晷,霍然四除,更为宁朝。
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祸。
《诗》云「惟师尚父,时惟鹰扬,亮彼武王」,孔子曰「敏则有功」,公之谓矣。
于是公乃白内故泗水相丰、令邯,与大司徒光,车骑将军舜建定社稷,奉节东迎,皆以功德受封益土,为国名臣。
《书》曰「知人则哲」,公之谓也。
公卿咸叹公德,同盛公勋,皆以周公为比,宜赐号安汉公,益封二县,公皆不受。
传曰申包胥不受存楚之报,晏平仲不受辅齐之封,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公之谓也。
将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
父子之亲天性自然,欲其荣贵甚于为身,皇后之尊侔于天子,当时之会千载希有,然而公惟国家之统,揖大福之恩,事事让退,动而固辞。
《书》曰「舜让于德不嗣」,公之谓矣。
自公受策,以至于今,亹亹翼翼,日修其德,增修雅素以命下国,俊俭隆约以矫世俗,割财损家以帅群下,弥躬执平以逮公卿,教子尊学以隆国化。
僮奴衣布,马不秣谷,食饮之用,不过凡庶
《诗》云「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孔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公之谓矣。
克身自约,籴食逮给,物物卬市,日阕亡储。
又上书归孝哀皇帝所益封邑,入钱献田,殚尽旧业,为众倡始
于是小大乡和,承风从化,外则王公列侯,内则帷幄侍御,翕然同时,各竭所有,或入金钱,或献田亩,振贫穷,收赡不足者。
令尹子文朝不及夕,鲁公仪子不茹园葵,公之谓矣。
开门延士,下及白屋,娄省朝政,综管众治,亲见牧守以下,考迹雅素,审知白黑。
《诗》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易》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公之谓矣。
比三世为三公,再奉送大行,秉冢宰职,填安国家,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书》曰「纳于大麓,列风雷雨不迷」,公之谓矣。
此皆上世之所鲜,禹稷之所难,而公包其终始,一以贯之,可谓备矣!
是以三年之间,化行如神,嘉瑞叠累,岂非陛下知人之效,得贤之致哉!
故非独君之受命也,臣之生亦不虚矣。
是以伯禹玄圭周公受郊祀,盖以达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
揆公德行,为天下纪;
观公功勋,为万世基。
基成而赏不配,纪立而褒不副,诚非所以厚国家,顺天心也。
高皇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封其亲属十有馀人。
乐善无厌,班赏亡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是故公孙戎位在充郎,选由旄头,壹明樊哙封二千户
孝文皇帝褒赏绛侯,益封万户,赐黄金五千斤。
孝武皇帝恤录军功,裂三万户以封卫青,青子三人,或在襁褓,皆为通侯。
孝宣皇帝显著霍光,增户命畴,封者三人,延及兄孙。
绛侯即因汉藩之固,杖朱虚之鲠,依诸将之递,据相扶之势,其事虽丑,要不能遂。
霍光即席常任之重,乘大胜之威,未尝遭时不行,陷假离朝,朝之执事,亡非同类,害断历久,统政旷世,虽曰有功,所因亦易,然犹有计策不审过征之累。
及至、戎,摽末之功,一言之劳,然犹皆蒙丘山之赏。
课功绛、霍,造之与因也;
比于、戎,地之与天也。
而公又有宰治之效,乃当上与伯禹、周公等盛齐隆,兼其褒赏,岂特与若云者同日而论哉?
然曾不得蒙等之厚,臣诚惑之!
臣闻功亡原者赏不限,德亡首者褒不检。
是故成王之于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越九锡之检,开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赐以附庸殷民六族,大路大旂,封父之繁弱,夏后之璜,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白牡之牲,郊望之礼。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
子父俱延拜而受之。
可谓不检亡原者矣。
非特止此,六子皆封。
《诗》曰:「亡言不雠,亡德不报」。
报当如之,不如非报也。
近观行事,高祖之约非刘氏不王,然而番君得王长沙,下诏称忠,定著于令,明有大信不拘于制也。
春秋晋悼公魏绛之策,诸夏服从。
郑伯献乐,悼公于是以半赐之。
绛深辞让,晋侯曰:「微子,寡人不能济河。
夫赏,国之典,不可废也。
子其受之」。
魏绛于是有金石之乐,《春秋》善之,取其臣竭忠以辞功,君知臣以遂赏也。
今陛下既知公有周公功德,不行成王之褒赏,遂听公之固辞,不顾《春秋》之明义,则民臣何称,万世何述?
诚非所以为国也。
臣愚以为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
所赐之品,亦皆如之。
诸子之封,皆如六子。
群下较然输忠,黎庶昭然感德。
臣诚输忠,民诚感德,则于王事何有?
惟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敕尽伯禽之赐,无遴周公之报,令天法有设,后世有祖,天下幸甚(《汉书·王莽传》上)
吕惠卿孙侔常秩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五、《西溪文集》卷八
臣伏见权永兴军节度掌书记、监杭州清酒务吕惠卿,学有操术,材剧器博。
试秘书省校书郎孙侔,志行刚烈,特达不群。
将作监主簿常秩,经明义修,安于穷贱。
凡此三人,皆当今士大夫之高选,举而用之,无所不宜,而臣之所知,亦无以过此。
伏乞朝廷采择任使。
后有不如所举,臣当连坐其罪。
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铭嘉祐二年十月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七、《西溪文集》卷一○
至和元年秋七月乙亥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卒于晋州
后三年,当嘉祐二年,其子士禹为西京留守推官,始谋以冬十月辛酉,葬公于河南府永安县归恩乡,乃使人以公之世次、阀阅、始终之状来请铭。
予为之论次曰:裴氏出河东闻喜
唐丞相文献公耀卿,公九代祖也。
其后或徙于蒲之万泉
至公之皇祖,赠右神武军将军延,复来居京师,遂为开封人
皇祖三子:伯丽泽,右补阙
仲济,内客省使
季丽正,尚书金部员外郎,赠刑部尚书,公之皇考也。
补阙文学客省以武功,尚书以政事,皆为祖宗名臣。
于是开封之裴,独盛于世。
公讳德舆字载之
皇妣曰河南县太君宋氏。
公少以仲公任,赐同学究出身,再迁太常寺奉礼郎、监和州酒,大理评事、监越州税,光禄寺丞大理寺详断官,遂为其寺丞通判河中府
河中,公故里也,亲戚故人多在。
公既至,悉召,戒以国法不可犯,为吏者不得以私贷。
已而皇妣之族弟以事至府,公辨其曲,置于理。
自是讫公去,不复有至府者。
太子中舍、知梁山军殿中丞通判永兴军
有盗十七人杀人于市以逸,公以谋获之,请其帅,宜尽戮以徇。
帅难之。
公曰:「白日杀人长安市上,此非常盗也。
不尽戮,无以威众」。
帅勉从之。
既而有以言于朝者,诏遣御史覆视。
帅惧,且让公。
其后狱自白,而诏不问,帅乃伏。
徙知商州
州有官冶,其徒皆四方流人,常絷之以役。
公曰:「是亦人也,岂不可以善待之,而使之迁耶」?
悉弛其絷,卒无一人敢冒法。
国子博士虞部员外郎,入权开封府推官,出知颍州
民有少孤而畜于舅氏者,舅死,随其妻适某氏。
某妻又死,乃告某氏曰:「昔我孤,舅氏夫妇育我,甚恩。
今又不幸,愿得其丧以归,合葬于舅」。
某氏不与。
乃间使人盗其骨去。
某氏怒,执以告,法当坐死。
公呼某氏前,曰:「若知彼盗若妻墓何也」?
曰:「是尝欲求吾妻之丧,将以合葬于其舅尔」。
公曰:「是故可嘉者也」。
笞而遣之。
提点梓州路刑狱,进金部,知陕府
耀州,不行。
同州饥,以选知同州,民流者复业。
召对,赐三品服,提点京东路刑狱。
所部有广济渠,岁调民浚之,而其被调者独二州。
既久,不堪其困。
公奏代以漕兵,岁省民力数十万,至今赖之。
司勋、知凤翔府
是时,元昊反,而兵久不解,关中调发百出,府所赋十倍它州。
公谕民以国事,与期而宽之。
众乐,皆先期以办,连诏褒异。
夔州路转运使,迁主客郎中
大臣荐公有文武材,拜西上閤门使益州路兵马钤辖
岁满,益帅赖公自辅,乃上言,愿留公。
即诏加昭州刺史,复留二岁。
还,迁四方馆使、知贝州,徙冀州
未几,贝州乱。
公闻即发兵,既至,贼已拒守,犹夺其西关城,所全者甚众。
冀去贝百里,初闻其乱,民大扰,或劝公为备。
公不为动,闾里帖息。
贝部镇有恶民,乘醉辱镇吏,出不逊语。
吏顾无所属,则来告。
公立斩之,自是无敢哗者。
贝久不下,有素害公者,言公前为贝,断妖狱不能绝其类,使有今日乱,诏以属御史
事虽辨白,黜为池州团练副使
起,拜染院使、信州兵马都监,进洛苑使,徙宣州,又徙开封府太康县
朝议直前枉,且复用,遂加英州刺史晋州兵马钤辖
又徙知泾州,未行,以疾不起,年六十七。
公为人刚廉笃实而自信,不为茍合。
其居家如在官,毅然不可犯。
遇事无大小皆为度,使可持久。
为吏长于治民,前后更七州,至今称思之。
其自岐徙夔州,人遮道以泣。
及自蜀还岐,父老复相率出迎。
是时天久旱,公至而大雨,岐人益以德。
既去,而送者如初去时。
其自贝徙冀,民捝持之,终日而骑不得前。
冀吏或排其众,击之,曰:「汝乃夺我公」!
吏卒或伤。
贝守怒,使械数人,众乃稍去。
天性勤于公家。
其谪信州,愈自励,纤悉必躬。
或谓公:「少居此,且迁,优游而已,何自劳也」?
公曰:「凡谪者,固将以苦之也。
且吾职当尔」。
尤喜荐士,盖所荐者数百,其至公卿,为时闻人者多矣。
平生读书,善老、庄之说。
故其被黜流者累年,虽家人不见其有异也。
夫人宣城县君史氏,继夫人安平县李氏。
二子:士龙太庙斋郎,早亡;
次,士禹也。
二女,适泸州军事推官杨谔温州军事判官赵颉
二孙:陟、随。
陟,试将作监主簿
予少已闻公之名,得识公者又十年,知公为深。
尝叹公之材方进而斥,既起而不能尽其用以卒,为后世之悲,故为之铭而不让。
铭曰:
裴出河东,其远岁千。
耀卿之后,七世再迁。
迁于京师,厥家既大。
及乎尚书,其美益济。
公初从政,奋然敢为。
四十年间,实称吏师。
其刚莫摧,其勇莫遏。
斥去无言,我完我节。
君子之学,重乎有施。
公治七州,于今歌之。
位虽弗充,公则亡恨。
琢石以铭,来世之信。
乞存留拣中禁军劄子1170年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四 创作地点:安徽省芜湖市
臣仰惟陛下锐意武事,恢复之志,不懈益虔,区区防江,固无所事。
然备豫不虞,古人所戒。
臣照对本州控扼大江,去和州才五十里,最系冲要紧切之地。
虽有采石一军专听建康都统节制,江面阔远,如裕溪、大信、鲁江口等处,自中兴以来,大将刘光世、刘锜相继屯驻,刘彪、陈敏及李显忠继之,最后督府起发诸州拣中厢禁军来此。
乾道元年以后,始无屯驻之军。
窃见建康池州既有大军,逐州兵卒例免起发,又添诸州拣中人。
本州与两州事体一同,止有拣中禁军四百二十七人,依准指挥尽行起发。
不惟水潦之后,或盗贼乘虚窃发,正恐边临大江,军势单弱,无以弹压,委有利害。
欲望圣慈特降睿旨,许与存留,就差本州路分团结,臣逐日按视教阅,依旧置造军装,以备缓急调发。
臣仰冒宸严,无任昧死。
有怀介然偶作因记之 北宋 · 吴则礼
介然平生三只袜,意行跛跛复挈挈。
上堂懒把椎拂拿,却过淮来伴僧伽(自注:时方自和州天宁归。)
按:以上《北湖集》卷二
旌德县学言仁堂记 南宋 · 谢谔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三
历阳李君瞻之为旌德也,政大小具举,则大修学校,而于讲堂尤严。
寄声来商其名,请以言仁名之而记之。
噫,仁之用大矣。
学,学此者也,讲,讲此者也。
天开地辟而仁已肇,圣作明述而仁乃彰。
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为仁之君,皋、夔、伊、傅、周、召之所以为仁之臣。
民非仁不生,功非仁不成,背是者衰,向是者兴,去是者辱,就是者荣。
《易》,仁之通也,《书》,仁之宏也,《礼》,仁之中也,《乐》,仁之声也。
《雅》、《颂》、《国风》之美刺,仁为之重轻先后;
《春秋》之褒贬,仁为之赏罚也。
家以仁而亨,乡以仁而平。
小而言之黼黻丹青,大而言之泰山沧溟,讲明乎是也,不必谆谆譊譊,如「若稽古」之二三万言,如释氏之偈八万四千。
盖源于夫子洙泗之语,孟子齐梁之篇,而畅于我朝诸儒先生治心养性、克己复礼之说。
以兹邑衣冠之众,兹学藏脩之勤,兹堂问难之备,得贤大夫提撕之,自是而后,斯道不益光辉振耀,若揭日月而不可掩哉!
余不敏,勉为之记,以为他日左券焉。
按:嘉庆《旌德县志》卷九,民国十四年刻本。
乞出第一状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二、《鸿庆居士文集》卷八
臣自去年谪守和州,蒙恩召还,闻命造朝,曾未阅月,都城围闭。
至闰二月二十五日,贼骑登城,有旨宣召侍从入居禁中,而群臣悉以奔窜,独臣一二人入对内东门,凡五日夜。
供奉殿庐,独掌书诏,不敢须臾去君侧。
两遇渊圣皇帝车驾出幸青城,率先陪扈,亦不敢例以疾辞。
不幸二月六日变故非常,臣亦拘送招讨司,凡五十馀日,徙至三寨,遂止虏酋萨离母帐中,君臣隔绝,不复进见。
忽于三月二十三日纵遣南官冯澥以下二十馀人,令悉诣国相所,臣独不在选中。
寻问其故,旁有小胡教臣以姓名属用事贵人高尚书,当得去。
臣用其说,随众直造粘罕帐前,抵高尚书者亦得纵归,而萨离母犹固留不遣。
使臣持国书敦趣上道,遂与冯澥等俱来。
臣伏念主辱臣死,天下之大谊。
二圣北迁,中原冤愤,而臣独得生还,岂有面目出入朝行?
于是移疾杜门,不奉朝请,以待师退,窜伏田里。
家居八日,而虏人以臣非遣人数,复见追取,朝命督开封府捕送,急若星火,发卒围第,追迹至舍匿之家,恶少年二百辈持白梃、执械杻以待拘执。
会大军已行,府吏无所付,遂得解免。
穷通之馀,包羞忍耻,本求一生于九死之地,而乘衰婴瘵,积忧成疾,遂缠悸眩之疴。
精神惝恍,手足颤掉,头目昏旋,视物颠倒,才闻人声,惊呼狂走,欲赴水火。
比遇元祐太后垂帘听政,力陈恳悃,乞一外任宫祠,归伏田里,稍近医药,以毕馀生,而五请不获命。
恭惟皇帝陛下入继大统,加恩四海,靖康旧臣,悉贷弗诛,而臣叛违义理,辜负恩私。
贪生忍死,见辱吏卒之手;
多病旷官,久妨贤者之路。
实难黾勉,复玷侍从
辄陈愚款,上叨钦听。
伏望睿慈除臣一外任宫观差遣,俾远羞辱于十目之上,稍弭灾患于垂尽之年。
乞出第二状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二、《鸿庆居士文集》卷八
臣比具恳款奏陈,乞一外任宫祠差遣
尚书省劄子「奉圣旨令依旧供职」者,伏以靖康初政,宰相李纲知枢密院,臣任侍御史,首上疏论诸生伏阙之罪,谪知和州
今皇帝陛下召中书相,而臣实预者。
属新掌书命,职在论思,若以纤芥泯默不言,臣为失职,设有愚见因事纳忠,则憃冥益不安位。
又缘开封追捕,忧悸成疾,心气耗贬,言语谵谆,每行词命,错乱失次,累加窜定,仅能成章。
以总覈群吏之朝,既非疾病容身之日,而爰立辅相之始,又尝有论刺之嫌。
伏望圣慈检会前奏,除臣一外任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