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与玄元度书 南齐 · 萧赜
 出处:全齐文卷四
努力成臂上之相也(□□□□□□□建元二年,魏围朐山戍主,玄元度出击,大破之初。元度云臂上有封侯志,宋世以示。)
宋明帝乞假名号 南齐 · 垣崇祖
 出处:全齐文卷十七
淮北士民,力屈胡虏,南向之心,日夜以冀。
崇祖父伯并淮北州郡,门族布在北边,百姓所信,一朝啸咤,事功可立。
第名位尚轻,不足威众,乞假名号,以示远近(《南齐书·垣崇祖传》,崇祖朐山戍主拒虏,因欲恢复淮北,启。明帝以为辅国将军、北琅邪兰陵郡太守。)
谏赴援郁洲表 北魏 · 游肇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玄明之款,虽奔救是当,然事有损益,或惮举而功多,或因小而生患,不可必也。
今六里、朐山,地实接海,陂湖下湿,人不可居。
郁洲又在海中,所谓虽获石田,终无所用。
若不待连兵,六里虽克,尚不可守,况方事连兵,而争非要也。
且六里于贼逾要,去此闭远。
若以闲远之兵,攻逼近之众,其势既殊,不可敌也。
灾俭之年,百姓饥弊,饿死者亦复不少。
何以得宜静之辰,兴干戈之役?
军粮资运,取济无所。
唯见其损,未睹其益。
且新附之民,服化犹近,特须安帖,不宜劳之。
劳则怨生,怨生则思叛,思叛则不自安,不安则扰动。
脱尔则连兵难解,事不可轻。
宜损兹小利,不使大损(《魏书·游明根附传》。游肇侍中,梁徐玄明斩其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洲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表,世宗不纳。)
收藏魏人战亡者诏四月戊子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三
去岁朐山,大歼丑类,宜为京观,用旌武功。
但伐罪吊民,皇王盛轨,掩骼埋胔,仁者用心,其下青州,悉使收藏(《梁书·武帝纪》中)
掩据朐山 北魏 · 卢昶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萧衍琅邪郡民王万寿等款诚内结,潜来诣臣,云朐山戍今将交换,有可图之机。
臣即许以旌赏,遣其还入。
三月二十四夜,万寿等奖率同盟,攻掩朐城,斩辅国将军琅邪东莞郡太守,带朐山戍主刘晰并将士四十馀人,传首至州。
臣即遣兼郯城戍副张天惠率骁勇二百,径往赴之。
琅邪诸戍,络绎继援,而郁洲已遣二军以拒天惠。
天惠与万寿等内外齐击,俘斩数百,便即据城(《魏书·卢玄附传》)
请增兵表 其一 北魏 · 卢昶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萧衍张稷马仙琕、阴虔和等各领精兵,分屯诸堰;
昌义之张惠绍王神念王茂光承彼传信,续发建邺
自存之计,并归于此。
量力准寇,事恐不轻。
何者?
此兵九千,贼众四万,名将健士,远近毕集,邀凭雨热,决死来战,藉众乘凶,希固巢穴。
所以倾国而举,非为朐山,将恐王师固六里,据湖冲,南截淮浦,势崩难测,海利盐物,交阙常贡。
所虑在大,有必争之心。
若皇家经略,方有所讨,必须简将增兵,加益粮仗,与之亢拟。
相持至秋,天麾一动,开拓为易。
图南之计,事本在今,请增兵六千、米十万石,如其不也,伏听朝议(《魏书·卢玄附传》)
请增兵表 其二 北魏 · 卢昶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贼徒大集,众旅强盛,置栅朐山,屯守门井,并围固城,昼夜连战。
恐狡势既强,后难除揃。
辄欲令征虏将军赵遐率勒见兵,与之决胜。
虑众少不敌,若一举失利,则众心挫怯,求待大众俱至,奋锐击之。
窃谓此谋,非为孟浪。
且臣本奉朝规,令相拒守,以待凉月。
今岁已云秋,高风渐举,经算大图,时事既至。
且鲍口以东,陆运无阂,朐、固之间,本无停潦,宜时掩击边陲。
而贼自夏以来,贯甲不歇,从六里以北,城栅相连,役使兵人,便已疲殆。
若大众临之,必可擒捷。
一城退溃,众垒土崩,乘胜图之,易于振朽。
脱兵不速至,长彼炽心,军士忧惶,自生异议。
请速简配,以及事机(《魏书·卢玄附传》)
卢昶永平四年四月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彭宋地接边疆,势连淮海,咸御之术,功在不易。
朐山险塞,寇之要防,水陆交凑,扬、郁路冲,畜聚凶徒,虔刘边鄙,青、光、齐、兖,每罹其患。
卿妙算既敷,克城殄众,展疆辟土,何善如之。
庸勋之懋,朕用嘉止。
故遣左右直长遵业具宣往怀。
此戍郁洲之本,存亡所系。
今既失守,有不存之心;
彼见扼喉,将图救援之计。
今水雨盛行,宜须防守。
卿可深思拟捍之规,攘敌之略,使还具闻(《魏书·卢玄附传》。卢昶徐州刺史,表言掩据朐山宣武诏。)
卢昶请兵诏永平四年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克获朐山,计本于,乘胜之规,终宜有寄。
是以起兵之始,即委处分,前机经略,一以任之。
今既请兵,理宜速遂。
可遣冀、定、瀛、相四州中品羽林、虎贲四千人赴之(《魏书·卢玄附传》)
遣兵赴卢昶永平四年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朐山之克,实由于卿,开疆拓土,实为长策。
然经讨未服,非卿而谁?
而蚁徒送死,规侵王略,天亡小贼,数在无远。
故前者命卿亲临指授,寻以卿疾未瘳,且待消息。
今既痊复,宜遵前旨,秉戈挥锐,殄寇为怀。
已发虎旅五万,应机电赴,指辰而至,遂卿本请。
截彼东南,亮委高算(《魏书·卢玄附传》)
又诏卢昶永平四年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取朐置戍,并是卿计,始终成败,悉归于卿。
卿以兵少请益,今已遂卿本意。
如闻东唐陆道甚狭,一轨之外,皆是大水。
彼必据之,以断军路。
若已如此,更设何策?
其军奇兵变,遽以表闻。
又闻衍军将帅,每有流言,云魏博淮扬、宿豫,乃是两宜。
若实有此,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几时。
脱事容往返,驰驿速闻。
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
若理不可尔,亦将军裁决(《魏书·卢玄附传》)
李崇扬州刺史永平四年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应敌制变,算非一途,救左击右,疾雷均势。
朐山蚁寇,久结未殄,贼衍狡诈,或生诡劫,宜遣锐兵,备其不意。
都督淮南诸军事,坐敦威重,遥运声算(《魏书·李崇传》。出除征南将军扬州刺史,诏云云。)
诏免卢昶延昌元年四月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朐山之败,伤损实深,推始究末,罪钟元帅
虽经大宥,轻重宜别,一人可以免官论坐,自馀将统以下,悉听依赦复任(《魏书·卢玄附传》。朐山失利,世宗黄门甄琛驰驿锁卢昶,穷其败状。诏云云。案:此诏《纪》、《传》未载年月,据文云「虽经大宥」,知在四月乙酉大赦改年之后。)
光禄少卿沈君墓志铭嘉祐七年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蔡忠惠集》卷三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府君讳平字遵道
曾祖曰籍,衢州常山
祖曰德饶,越州剡县
父曰仁谅,海州朐山
其先吴人剡县卒,葬会稽,后朐山退老于和州,因而家焉。
君少与伯兄曰及举进士,为文章,通书史
既而伯兄景德及第以仕,而朐山致政事还归。
君曰:「吾其养亲乎历阳」。
辟田畴,因物适变,遂以富饶,计乡党亲戚,厚而周施之。
逮亲终,伯兄服丧,乃籍所有以奉之。
伯兄曰:「吾利汝财乎」?
于是悉力以治丧事。
久之,族子欲异产,与之利田宅,而自取其中下者,众益义之。
君曰:「吾有五子,教以儒术,清白足矣,其不富之患乎」?
天圣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终,是月二十八日葬于龙场冈之原。
夫人胡氏。
男五人,曰立、齐、京、言、充。
女三人。
君早殁,夫人贤而有礼,训育诸孤。
立以进士中科,为尚书兵部郎中两浙转运使,迎养三十馀年。
累赠君光禄少卿,叙封夫人寿昌县太君
嘉祐六年,夫人卒,明年,举祔旧茔。
兵部博学有文,藏书二万卷;
又所至称职,将以材能进于时,宦仕显荣,其可量哉?
所以知君识虑之远也。
铭曰:
不仕而耕,以养其亲,而终其身,于嗟孝兮!
力而丰有,施及州里,推其族子,如其义兮。
守法儒学,教厉子孙,实大其门,不亦智兮!
龙场之下,卜吉而藏,勒文前冈,孰与寿兮!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元丰三年十一月1081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七、《元丰类稿》卷四三、《曾文定公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
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
后十馀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
又十馀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
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
明年,其孤仲熊山阳京师,拜且泣曰:「愿得铭也」。
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初名真卿
曾大父讳某。
大父讳某。
考讳某,赠光禄卿
母丁氏,仙源县太君
继母王氏,仁寿县太君
海州朐山人,家故寒也。
学为士,自君始。
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
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
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
去为处州司法参军,能随用见,声出众上,荐者十四人,不用。
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
又属君主作院,君考校程度,所作兵器总一万一千三百二十有四,皆精且利。
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
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之,类如此。
于是能益白,荐者十三人。
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
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
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
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
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
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
累迁尚书职方郎中,以母老出通判杭州,坐法免。
复为尚书比部郎中,监沂州承县盐酒税。
未逾月,自罢归。
又监陕州集津垛盐务,不行,以本官致仕。
元丰三年九月己卯以疾卒山阳之私第,十一月甲寅安乐乡杨兴里。
君娶葛氏,仙居县
再娶乔氏,寿安县
子男七人:曰仲熊卫州军事推官
仲谟,以进士再试礼部
仲将,曰仲杰,曰仲倩,曰仲昌,皆未仕也。
女六人,嫁吴好礼、于锐,皆奉议郎
马察、于镗,皆进士
馀幼也。
君既自奋拔,立其家,盖仕四方,惟蜀去其亲,其事兄抚孤弟侄,皆尽恩意。
其为吏不独能自任其官,盖他吏之不能任其事者,或属君兼任之,办其裕也。
不幸一跌,世无力振达之者,故以坎𡒄终。
铭曰:
海区氏,有启厥世。
富辞与能,自约而侈。
曰父与子,郎官卿士
曰妻及母,翟衣象揥
谓势方利,孰轠以毁。
施不尽有,故也则喟。
尚祐尔裔,以追厥始。
职方郎中君墓元丰元年二月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五、《苏魏公文集》卷五五
君讳衡,字公持越州萧山人也。
其先世皆不仕,至君之皇考,始往依其外兄吏部郎王丝以学。
而君又力志自奋,遂中景祐元年进士甲科
台州临海明州鄞、杭州钱塘三县事,通判泉州,坐法降监衢州清酒务。
以岁课有羡,得便近官,复通判潍、淄、婺三州。
代还主管作坊,充提举司勾当公事
校书郎十迁至尚书职方郎中,衣五品服,为开封府判官、差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未行,改判刑部
又改三司盐铁勾院,或权发遣,由登闻检院出知润州
陛对赐三品服。
到郡,以疾得请提举杭州洞霄宫
熙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终于苏州之居第,享年六十八。
为人严整守法,尤精吏事。
始为临海,时年尚少,县境濒海,多聚盗攘。
群不逞之徒,时或杀伤良民,夺其赀货。
君悉为究访,且知主名区处,募少壮千馀人,一旦与度海,以计禽之。
穷治得其实,抵法者百馀辈,人自以不冤。
郡上其事,时相才之,进官躐一等。
钱塘县倚州郭,生齿繁夥,而版图不治,赋役常苦不均,旧令惮于改作。
君至,为之升降户等,皆得其实,人以为利。
泉有二商人,负担出,而一人独过期不返,其家意为先归者所杀,得敝裘与荷担之人适相类者,即诉于县
其人不能自直,遂诬服诚杀之,云弃其尸于溪侧。
官使人视之,则腐败不可识矣。
县吏亦以谓真杀人者,乃送之州。
省案摘其情曰:岂夜半杀人而能负重走百里且至城下乎?
且其人存亡未可知。
因揭于道以访后行者,数日果有人言尝见之于它郡。
即召而归之,囚遂得释,一郡皆叹服。
潍州有里人欲污其兄者,其兄以告,它日遇诸涂而殴之至于毙。
州将当其抵死,君固争不得,遂请于朝,果杖而释之。
在婺日,值二浙大水,都水范师道奏君提举苏、湖、常、秀水利事,因言蒲沥浦可治以泄横流,都水是之。
方欲行其说,会议论不同而止。
入朝典领尚方工作事,器物皆犀利,连中赏格,遂自提举司升佐省府
所至吏惮其详察,不敢舞以事,号称办职焉。
初,君罢官钱塘京师,待次审官,当得泉倅,而吏受赇匿其籍。
君怀不平,乃诉其事。
御史鞫实,寘吏于法,而君卒得泉州
转运使心恶其以争得官,欲捃以事。
岁中起大狱,案治纤毫不贷,然皆无实状,乃坐以官兵送举子为私犯,遂谪去。
凡十馀年不徙官。
庞丞相为淄、青安抚还,言君淄州治状,始得除过。
其后数奉诏推劾大狱,能得人情隐伏,未尝有所纵舍以市恩,朝议以干健许之。
其抚宗族厚,好赒人之急。
淄守卒,赙护其家甚厚。
州人有遇毒将死,君亲为刺臂和药活之。
常推己财以与同产,嫁外女之孤嫠者。
及其亡也,家无馀藏。
曾祖邺、祖仁厚。
父侨以君登朝,为大理评事致仕,后赠尚书刑部侍郎
建阳章氏,封某县君
子四人:筠,常州无锡县主簿
笺,苏州昆山主簿
箨,太庙斋郎
筈尚幼。
女五人,太子中舍刘复秘书丞唐谷,海州朐山县尉范汝楫,蔡州司户参军龚程杭州节度掌书记宽,皆其婿也。
君出白屋,无当世资藉,结发从士子游,以文学起家,禄仕四十年,官五品,历台省、刺藩部,追贲其先君。
有子第进士,女皆从士人,亦儒者之荣遇也。
又能勤刻自任,始终一致,不为炎凉易操。
人或讥其深峭少恩,而君自信罙笃,岂所谓强立不惧者欤。
诸孤卜以元丰元年二月某甲子,葬君于苏州之吴县某乡某原。
前期与其婿刘复状君之行事履历,将求志于墓石,于是次子笺以尝为予从子婿,自其家来杭请于予,顾多事未暇次述。
及予还京师,而君已葬矣。
笺又继至,其请不已,故为之书其说以表于墓云。
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沈公神道碑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五、《无为集》卷一二
沈氏之先,出于周文王之子聃季,食采于沈,因而命氏。
光禄勋戎徙居会稽乌程,后改乌程吴兴郡,故沈氏以吴兴为望。
由汉以来,世为右族
宋有庆之,梁有休文
润州司兵参军岌生愉,为怀州都团练判官
愉生僎,为同州冯翊
僎生师举,为太常协律郎
师举生籍,为衢州常山,讳籍即公之高祖考;
越州剡县讳德饶,公曾祖考也。
海州朐山讳仁谅,公祖考也。
工部尚书讳平,公烈考也。
太夫人胡氏,封安定郡太君
朐山徙居历阳,今为历阳人
源流深远,庆德相承,笃生良臣,器识宏博。
公讳立,字立之,少孤,力学,事母至孝,鞠育诸弟,率以懿行,乡闾耆艾推以为法。
文词敏瞻,场屋有时名。
天圣中进士第,历任桐城,畿县主簿,知绩溪洪雅二县,通判寿州益州知池州杭州越州、江宁府宣州沧州
入为三司户部钱判官判都水监
知审官西院
出为淮南转运副使两浙京西河北都转运使,充江淮两浙荆湖路都大制置发运使提举商胡埽,提举崇禧观以老焉。
大理寺丞殿中丞太常博士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兵部郎中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右谏议大夫,赠工部侍郎
公自初任,已能夙夜勤职,廉义自持,孜孜民事,以报国家,故所至郡县,为部使者,皆以才称。
公尉桐城,盗不入境;
主畿内簿,吏不敢欺。
治小邑皆兴学舍。
在商胡,采摭大河事迹,古今利病,曰《河防通议》,世之治河者取以为据。
尝遇苏湖大水,民多艰食,公为发仓廪,出馀财,选择部吏,分主赈贷。
诸县有率大姓出为助者,公曰:「官廪充牣,乌用扰民」?
悉还给之。
若积粟之家能自贷借下户者,候其丰岁,官为理偿,民以为便,存活甚众。
初,领朔方漕,陛辞日,英宗皇帝曰:「知卿用心公家,故召卿经画边事,慎勿张皇」。
公遍历边郡,经度处置,人不以为疑,盖能承上意也。
公总外计,旧号冗剧,施设皆有条理。
于是纲吏绝侥倖之望,疲兵无冻馁之苦,金帛丰羡,仓廪充溢,天子闻而嘉之。
因奏计,上从容慰谕云:「知卿素有才力,更宜为朕用心」。
及存问家属、诸子次第,续遣中使赐中金二百两,以优其劳。
金陵日,上曰:「以卿清慎公勤,故以重地委卿」。
问所藏书,令进所编《名山都水记》三百卷,并家藏书目,乃赐诏书敦奖。
公为北朝正旦国信使,是岁契丹行册礼,遣傧介曰:「能同虏中百官之服,则入见;
不尔,当叙班门外」。
公正色曰:「远衔君命以通两国之好,安可门外见耶?
顷者迓北使到阙,会本朝讲元会之礼,亦未尝命北使易衣冠。
常礼,不可遽易」。
虏人无以答,遂以常服入焉。
使还,赐金紫,旌其不辱命也。
公尝撰《茶法易览》,具述之利害,于今者以为令。
熙宁二年,当转对,力言邪正治乱之道,语甚切直,识者知其所存。
公事三朝,白首一节。
生平乐经史,手不释卷。
自奉甚约,其稍廪之馀,皆供纸札之费,故藏书埒于内府
累降中旨,就其第传录,以补官书之阙。
元献晏公而下,卿士大夫有歌诗序记百馀篇,以美其嘉尚
既退,归历阳,尝曰:「吾起家寒素,仕宦至两省
藏书三万卷以遗子孙,年馀七十而支体康宁,是无一不如意也」。
惟日与宾朋诗酒为乐,所著《名山都水记》、《茶法易览》、《河防通议》、《盐筴总类》、《贤牧传稽正辨讹》、《香谱》、《锦谱》洎文集共四百卷。
公治家有法度,教子义方,故内外雍肃,诸子笃学,所至有能声,皆其善教之致也。
娶夫人吴氏,封濮阳郡君
继娶夫人董氏,封仁寿郡君
男六人:长安国,次安民,早卒;
安道,次安上,次安节,次安礼。
女四人:长适进士朱延之,次适宣州旌德县曲师德,次适秘书丞裴维甫,次适濠州司法丁源,并早卒。
孙男十四人:庆孙、寿孙、孝孙,并试将作监主簿
幼。
孙女三人。
公既薨,枢密直学士钱公为铭,以纳于圹中。
其后乡人耆旧怀公之德,过公墓下,则肃然致恭。
其孤请予文以书于碑。
其铭曰:
沈氏之源,浚于吴兴
会稽东阳,令闻继承。
逮于朐山,政肃典刑。
德积庆馀,我公以生。
起家文儒,策科帝廷。
筮仕甸畿,夙夜靡宁。
宰牧观风,若权在衡。
进秩侍从,始终不倾。
会计内外,转输富盈。
孝友于家,接物信诚。
利在邦国,爱均编氓。
典领都水,浚治有经。
民乃奠居,以耨以耕。
审官进贤,公哉黜升。
奉弊出疆,烨烨旄旌。
华服不易,宪度是凭。
不辱君命,正色虏庭。
书载史官,炳然丹青。
功成愿归,请符金陵
天子曰嘻,诏其屡登。
昌言启沃,衮章其荣。
惠浃政行,镇移宣城
囊封乞身,挂冠林坰。
天子念劳,嗟其颓龄。
俾奉琳宫,燕间紫清。
归老历阳,锦绣耀荣。
稚耋驩呼,豆觞出迎。
公还旧庐,乐康且宁。
三万卷,充屋架楹。
以示子孙,不传金籯。
寿乎有穷,不朽者名。
民怀其德,烹牲荐馨。
道左丰碑,信辞是铭。
李夫人墓绍兴二十年四月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七、《东牟集》卷一四
夫人李氏,讳珏海州朐山人
曾祖某,赠太子少保
祖某,尚书比部郎中,赠太子少傅
考某,舒州淮宁县
少傅徙籍楚州,遂为楚州山阳人
夫人堂昆讳棁,位至尚书右丞,祖以上皆赠宫傅亚保
曾祖妣丁氏、继王氏、祖妣乔氏,皆郡夫人
淮宁府君少有不群之材,年二十与兄仲将同中元祐三年进士第,文章奇变,辩论踔发,识者期以华显,然竟不偶以卒,人士伤之。
夫人生四年而孤,妣程氏磁湖大族,守志不夺,故夫人不失鞠养,且有训法。
世父官久,寖为闻人,出入践历,持节数路。
其后右丞益贵,一门群从,衣冠相望,为淮上甲族。
夫人方年少,不识艰苦,世父为择对,以归观察公焉。
观察公方困殄倦匮,旅食京国,诸李老人或以为疑,而夫人从之晏如,抚字睦育,族党无二言,人以为难。
其为京畿从事也,通议府君硕人殡尚未克葬,独居忧之。
夫人言曰:「吾观君之忧,未尝为身谋,方一出近部,而坐常侧席,其有怀邪」?
公叹曰:「吾之亲委于地垂二十年,今录吾橐未足以瘗,坐是忧尔」。
夫人曰:「其无为也。
吾羸吾服,吾枵吾腹,积而去之,有赢于
贞于阳卜,必协丰禄。
期年乃逊于野,当如君志」。
始往视之,果得郭氏之原,郭人曰:「此吉祥也。
予我百金之偿,以宁而亲,以利而孙子」。
公曰:「券安在」?
曰:「亡之矣」。
公知其伪而不可诘,又归谋之。
夫人曰:「吾固告矣,废吾之楮袍以适市,无家于馀,带褊其止」。
咸如其言,事悉类举,于是二十年之寓殡,一朝而复。
夫人之明识达义,闻者奇之。
噫!
向使隐然当男子事,其自著见,岂易既乎?
惟女子之德正于阃内,故其可述者如此而已。
至其孝于亲,睦于党,以顺从夫,以义训子,人之所难,夫人皆安行之。
必复次第比附而后成善,则与夫假托浮行,姑求窳名者,殆无以异,故略而不纪。
夫人享年六十有二,终于会稽子传之官,实绍兴庚午正月甲辰也。
初,观察公旁究异学,间发语道未形事,人不可测。
将终,谓夫人曰:「今此吾其殆乎。
我殁后六七年,君亦逝矣。
善自保,与吾儿力持门户」。
后夫人之终,相距盖七年云。
传以其年四月既望,合祔于婺州城北至皮坞之兆。
铭曰:
有华于族,有艳其禄,乃脱其毂。
惟靖惟啬,惟勤惟德,终赢其宅。
内戒斯饬,古训是式,其诏罔极。
宋故赠金紫光禄大夫罗公神道碑元祐三年春 宋 · 王积中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八、《济南金石志》卷三、嘉靖《淄川县志》卷六、乾隆《淄川县志》卷七
元丰八年春,天子新即位,乃大赉群臣,虽已告于朝、退休里闾者,咸增秩爵,既又推宠其亲,无问存亡。
于是朝议大夫致仕罗公得迁为中散大夫中散之皇考工部尚书得加赠为金紫光禄大夫
中散公既已荣土之赐,且思有以发扬光禄之清德,乃属于里人王积中曰:「子其为吾父铭之」。
积中辱知于中散公甚厚,乃不能辞。
光禄公讳仲宣字粲臣密州诸城人
曾祖潜、祖浩、父巨源,皆不仕。
公少朴重,喜读书,不以书资进取,而独取圣贤要语以履之。
慈和惠,孝于亲,睦于宗族,忠信于其朋友。
乡人皆爱敬之,为善人君子。
父死既墓,庐于墓侧,哭昼夜不止,逾三月乃归,毁瘠以终其丧。
尝有日者告公曰:「公他日必贵,何不求仕」?
公曰:「吾于世物一无所嗜,惟嗜为善。
况声利本亡意,安得贵?
吾有二子,当教之使就科举,其成与否吾不责,吾所以责之者,第使不为不善耳」。
故当择师儒以教其子。
其后二子皆以经术获第。
长曰希古,即中散公也,屡为大理审刑官,明达平恕,多有阴功在人。
出贰雄藩,典名城,休声美实,洋溢中外,所至有遗爱,人能颂歌之。
次曰希道,调恩州清阳主簿
公于景祐元年十一月六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四十有六。
夫人孙氏,先公而殁,今赠高密郡太夫人
孙三人:长曰民先,光州军事判官
次曰孝直,次曰孝先应天府宁陵
孙女四人:长适建州关隶县卜早,次适进士张祐,次适龙州江油县宋良弼,次适乡贡进士李尧臣
曾孙二人:长曰居正,次曰安祖,皆太庙斋郎
公始窆于诸城中散公后家于淄,乃于熙宁元年八月庚申举公与夫人之丧,并三世族属之丧,皆葬于淄川孝感乡多里。
公始亡,时中散公方为海州朐山,享子之禄未久,而又年未及倦,乡人咸呼天曰报德何约也。
至皇祐三年中散公登朝,始赠公为大理评事,乡人已为荣矣。
中散公后益贵显,公之封典日益加。
今则金紫重号,上亚三公,宠厚恩隆,耀荣幽显。
又得纪德丰碑,以暴白为善有子之庆,然后知天之报公者大而无穷也。
元祐三年春碑具,乃刻词而铭焉。
铭曰:
邈哉罗国,颛帝之裔。
厥后子孙,因国为氏。
至唐有闻,后裔垂烈。
五代绍威,乘时振发。
或齐或魏,播迁东北。
公出诸城,潜光晦德。
以善遗子,不诘其成。
卒能有成,为世名卿。
邦有宠光,章金绶紫。
天子赠公,荣动闾里。
始疑其,今享其丰。
揭铭以碑,照耀无穷。
刊者苏从礼。
章泉赵先生绍定二年九月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五七、《漫塘集》卷三二、《章泉稿》附录
粤自炎祚中兴,文物萃于东南。
厥初,诸老先生师友渊源,有以系学者之望,天下学者翕然而景从之。
闽、湘、江、浙,师道并建,凡异时之所传,周、程、张、邵之所讲,思之益精,语之益详,炳然斯文,万世攸赖。
比年天不憖遗,诸老沦谢,文献之家,典刑之彦,岿然独存,犹有以系学者之望者,章泉先生一人而已。
先生虽退然不敢以师道自任,而天下学者凡有一介之善,片文只字之长皆裹粮负笈,就正函丈。
其限以地、屈于力而不能至者,诗筒书函,左右旁午,往往以一酬酢为荣。
先生之殁,而文献典刑尽矣,后生晚进欲求师友之益,而伥伥然无所之矣,可不为大哀乎!
先生姓赵氏讳蕃字昌父
其先自杭徙汴、由汴而郑,南渡居信之玉山。
曾祖旸,朝散大夫直龙图阁提举江州太平观
祖泽,迪功郎海州朐山主簿,赠承议郎
父涣,奉议郎通判沅州,赠朝奉郎
龙图殁,葬玉山之章泉先生因家焉,故世号章泉先生
龙图致仕恩入仕,饶之浮梁、福之连江簿,皆不赴,为吉之太和簿,辰之司理参军,最后监衡之安仁赡军酒库。
已至未上而归,遂奉祠家居,积祠庭之考至三十有三。
今天子御极之元年,岁在乙酉宰相先生名闻,有旨除大社令,三辞不拜。
特改奉议郎直秘阁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又三辞,不允。
越三年,差主管华州云台观
先生自乙酉至是岁,辞官不获,屡上休致之请皆不允,而先生请不已。
明年夏四月,始得旨转承议郎,依前直秘阁致仕。
又阅月而先生逝矣,实绍定某年某月某日,寿八十有七。
方先生之在太和,便坐有斋,榜曰「思隐」,盖当筮仕之初,已有山林之思。
在官清苦,惟以赋咏自娱,以是受知于吉之乡先生杨公万里,赠诗有云:「西昌主簿禅僧,日餐秋菊嚼春冰」。
又云:「劝渠未要思旧隐,且与西昌作好春」。
其所以行之身加乎民者,略可想见。
又为理掾,辨狱之诬,不为二千石屈,卒见是于当路。
榷酤位下,特以少尝从静春先生刘公清之受学,公时守衡,故欲从之卒业。
甫至,而刘以非罪去,即从之归。
其谨于所职而笃于所事如此。
赋性宽平,与人乐易,而刚介亦不可夺。
故相周公必大先生有州里之旧,先生亦有不可,寄诗有「公如在廊庙,我亦遂箪瓢」之句。
其后公在相位,屡加荐引,先生竟不受。
自少喜作诗,答书亦或以诗代,援笔立成,不经意而平淡有趣,读者以为有陶靖节之风。
岁时宾友聚会,尊酒从容,浩歌长吟,心融意适,见者又以为有浴沂咏归气象。
至于年垂知命,自视欿然,更往受学于文公朱先生
既耄矣,犹虞末路之难,命所居曰难斋,则视昔贤启足启手而战战兢兢、年踰九十而求箴儆于其国无异心也。
其能续诸老先生之后,为学者所归,岂偶然哉!
娶俞氏,继邢氏。
子五人:遂、远、遥、原、遗。
遥、原先卒。
女四,其婿俞椅、周杲、徐耘老徐禧
孙男七人,曾孙男六人,皆好学。
葬用卒之年九月甲申,地实永丰县富城乡之叶坞,距章泉五里。
前葬,学者为诗为文以诵叹先生之美者不可胜计,其为诔、其为铭,又有名公巨卿在。
某寒乡晚出,于先生无能为役,而遂以七十翁不远二千里来致先生垂没之赠,且谓某昔叨误恩,实玷先生后,不应泊然忘言,无以德。
某义不得辞,则姑取门人郑梦协所状先生行,益以己所闻,使归表于先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