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泛祎前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凉敦煌人字休臧
福禄,刚直不事上府。
酒泉太守马汉遣督邮张休祖劾之。
祎以印系肘而就缚,缚讫,发印以告。
休祖坐不解印擅缚令长,以大不敬论。
祎左迁居延
后仕张寔左长史
黄泓前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燕魏郡斥丘人,字始长
从父学天文秘术,博览经史,尤明《》、《》。
永嘉之乱,避地幽州,归慕容廆,为参军咨议军国之务,指说成败,事皆如言。
慕容俊时,累官西海太守、领太史令、开阳亭侯
慕容炜败,以老归家,年九十七卒。
麻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临晋人字信之
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
人称贻溪先生
有《贻溪集》。
字信之临晋人
秉彝,登金皇统九年进士第历官兵部侍郎
生中条王官五老之下,长侍其先人西观太华,迤逦东游至,遂避地家焉。
北渡后,尝自代门踰代岭之北,留滞居延
己亥夏,赴试武川
及秋归,道浑水,访刘祁京叔浑源
登龙山绝顶,自作游记。
隐居教授而终,人称为贻溪先生,有诗文行世。
信之正大中张澄仲经杜仁杰仲梁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
遗山元好问裕之仲梁诗如偏将军将突骑,利在速战,屈于迟久,故不大胜则大败;仲经守有馀而攻战不足,故胜负略相当;信之如六国合从,利在同盟,而敝于不相统一,有连鸡不俱栖之势,虽人自为战,而号令无适从,故胜负未可知。
当时以为知言。
金源北渡后,裕之首为河汾倡正学。
信之张宇彦升陈赓子飏庚子京、房皞希白段克己复之、成己诚之、曹之谦益甫诸老与裕之游,从宦寓中,一时雅合,并以诗鸣。
元大德间大同路儒学教授房祺自号横汾隐者,纂录信之等八人编集成帙,得古律诗二百一首,号曰《河汾诸老诗集》。
副使濩泽车玺称其词藻风标,如层峰荡波,金坚玉莹,绝无突梯脂韦之习,纤靡弛弱之句。
录此,亦足见金源一时河汾诗学之盛,虽易世不衰云。
麻革字信之临晋人
秉彝孙隐居不仕,教授王官谷,号贻溪先生,有文集行世。
主要活动
  • 1149年,进士
苻洛前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略阳临渭人,氐族。
苻坚从弟。
幽州刺史封行唐公,击代有功,加征北将军
勇而多力,为所忌,故常守边地。
后为益州
以已有征伐之功而未赏,举兵叛,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秦王
兵败,徙于西海
苻丕时凉州刺史梁熙所杀。
沐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凤阳府定远人字廷章
沐昂孙。
沐斌卒,子沐琮幼,乃以都督同知代镇。
号令肃然严明,不可犯。
天顺初卒。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廷章,赠都督同知僖子,官至右军都督
有继轩集。
字廷章定边伯昂孙。
景泰初,以都督同知镇守云南
有《继轩集》。
(《艺林伐山》:督继轩沐璘字学皇象,画学米元章,诗学六朝盛唐
以僻远人罕知之。
升庵》:丘文庄公曰:「自汉南越入中国,始有南海,然西海竟不知所在。
今望祀西海蒲州
滇之极西百夷之外,闻有大海通西南岛夷,即西海也。
宜于云南城望祀之。
案:王莽西海郡西宁之地,亦妄也。
今滇西百夷之外有大海,在今阿瓦地。
沐璘都督,曾至其地,有诗云:「蛇首楼船十丈长,船头铙鼓乐笙簧。
篙师百橹齐摇去,阿瓦城边水似汤。
」即西海无疑矣。
田按:沐氏自黔宁以来,世有传诗,继轩诗极有风韵。)
完颜蒲家奴金 ? — 11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9 【介绍】: 宗室,又名昱
乌古乃孙。
太祖天辅间,为吴勃极烈,都统
完颜杲中京,降其西北居延之众。
太宗天会间官至司空
释宗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越人
介立寡欲。
识者敬信之。
少隶潭之延寿院谏议大夫贾玭判郡事。
尝谒见。
以为有道举。
文殊院
一日上堂。
别众趣装。
彭蠡至黄州驿立逝。
近远聚观。
有驲使出资费。
营丧。
又造塔于其处。
今号真身院则开宝二年也。
释宗合
闽越人也。
游岳泛湘以求知识焉。
其为僧也介立而寡欲群居终日。
唯笑而已。
南楚之人且多信重。
居延寿院。
谏议大夫贾公玼判军府
闻之往谒见。
言话不接。
舆人议曰。
得道之人岂入恒量度中耶。
贾乃坚请往文殊院住持。
尔日登座聊举禅要而散。
明日告众曰。
有故暂出。
诸贤不宜留难。
其装束若行脚状。
彭蠡至黄州驿前。
屹然立终。
遐迩奔竞观礼。
马铺使臣为营丧务造塔于立终处。
开宝二年也。
今号真身院是欤。
渑池大安寺释道因
不知何许人也。
游处渑池瀍涧之间。
自言。
出家人守俭则少于人。
与畜类为同行。
则无是非盈耳。
尝养一乌犬出入起卧不相忘舍。
每食以铁钵就火而炊。
麋熟与犬同食。
或前或后。
行止奇异人莫能测。
一旦僧亡犬亦坐毙。
大安寺塑其像而肉身两存。
开宝中也。
洛下崇信。
香华满龛焉。
释宗晓南宋 1151 — 1214
全宋文·卷六四六四
宗晓(一一五一——一二一四)字达先俗姓王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人。
十八岁受戒,从具庵强公游。
后主昌国翠萝,又主参秀,居延庆第一座。
嘉定七年八月卒,年六十四。
编著有《法华经显应录》、《乐邦文类》、《乐邦遗稿》、《四明尊者行录》、《三教出兴颂注》、《宝云振祖集》、《金光明经照解》、《施食通览》(均存)。
见《佛祖统纪》卷一八。
释法一北宋 1084 — 1158
全宋诗
释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贯道赐号寻巢俗姓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
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
后又谒蒋山圆梧禅师疏山草堂禅师
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
后四迁巨刹。
退长芦,归天台万年观音院
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
事见《鸿庆居士》卷三二《长芦长老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
今录诗五首。
释法一号雪巢
襄阳郡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县。
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产。
声洪气伟具大人相。
十七试上庠
从祖仕淮南
欲官之。
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
祖弗许。
母曰。
此儿必宿世沙门也。
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殁。
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
依十年。
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谒圆悟
一见器重之。
适悟奉旨住天宁
亦在侍。
不契。
次见草堂于疏山
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居延福。
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
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
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处世而忘世也。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
今年七十五。
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
泥蛇吞石虎
乃入龛趺坐别众而逝。
塔于本山。
法一
字贯道
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
其母见老僧入梦而生。
比成童。
一切嬉弄皆不顾。
十七试太学诸生
被服诗书。
岸然自负。
从其翁仕淮南
欲任以官。
不从。
将弃家事长芦赜公
翁难之。
母曰。
此夙世沙门
勿夺其志。
未几殁。
灵岩通照愿公。
得度登具。
依之十年无所入。
益刻苦奋厉。
圆悟蒋山
以大法炬许之。
悟奉诏住京师天宁。
师侍行。
会靖康之乱。
悟还蜀间关。
走谒草堂清公疏山
一语顿明大法。
绍兴七年
泉守宝文刘子羽
迎住延福院。
丞相张公浚。
福唐
徙住寿山
尚书梁公汝嘉
四明
又挽居雪窦。
于是公卿大夫。
想见风采。
争先邀迎。
惟恐弗及。
天台万年寺
在山谷穷处。
其徒阘茸。
有司奏改为禅。
率选名缁众所信服者。
领袖
师遂又徙万年。
间复一应长芦
而归万年观音院
浃日示微疾。
说偈入龛而逝。
寿七十五也。
师生于戚里。
长于华屋。
而性与道合。
不假师授。
一念幡然。
超尘劳而脐觉岸。
为世大知识。
岂不谓豪杰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阳郡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祥符,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生。
发声洪亮,质异凡庸。
年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
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
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寂,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相依十载,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之。
适悟移住天宁,一亦随侍。
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泥蛇呑石虎
”乃入龛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
王廷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睢州人字儗园
曾官定海知县,迁杭州西海同知
善画山水,尤长小幅。
释玄高南朝宋 402 — 44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冯翊万年魏氏。
其母𡨥本邪见。
而女兄特信。
为母祈生无异见子。
以奉大法。
起门户。
𡨥忽梦梵僧散华空中孕。
而生
香光连旦夕。
因名灵育
里闾敬之。
别名世高
年十二求出家。
父母以其尚少难之。
一日有书生。
欲归隐中常山者。
过宿家。
父母以托之。
是夕见父老之祖饯者纷然。
明日皆复至其家。
乃悟以为畴昔之来者。
盖神所迎也。
留书生处两日。
既得师。
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
年十五。
问道要于石羊寺之浮驮跋陀禅师
顷之遽有悟入。
跋陀不敢以师礼见。
旋居麦积山
善邻居之高行沙门昙弘
时昙无毗。
自西北至
妙于禅观。
又亲之旬日。
毗辄反问未决之义。
及毗西归。
有妖比丘
谗于河南王世子曼曰。
今聚徒将为国害。
曼信而欲杀之。
其父河南王不许。
河北
既至。
居林阳堂山。
山盖地仙宅也。
夜闻钟磬声。
门弟子百馀辈。
有玄绍者。
尝指地出水给众。
如绍者又十一人。
昙弘尤见礼于河南王
间谓王曰。
希世之瑞也。
王何以𢷤之。
贫道殊为王惜之也。
王迎
将赴命出山。
草木辄摧。
偃石塞路。
不得行。
曰。
吾志在弘道。
而自滞岩穴。
于尔鬼神亦无益也。
路乃可进。
王郊迎以为国师
游梁土。
沮渠蒙逊礼敬特甚。
门弟子僧印自谓已得阿罗汉。
假以神力。
使于定中。
闻十方无尽世界诸佛所说之法不同。
于一夏。
寻其所见不尽。
愧惧忏悔。
时魏拓拔焘据平城
每侵凉境。
焘舅阳平王社。
同归魏都。
太子拓拔晃师事之。
晃尝被谗。
焘疑之。
晃以语
为作金光明忏。
焘乃梦其先祖让焘。
不当以谗疑太子
焘既觉。
以梦语群臣。
臣下皆称太子无过。
待之如初。
下书将让位。
且使太子典国。
朝士庶民。
称臣上书如表。
但以白纸为别焉。
崔皓𡨥谦之者。
皆焘宠臣。
惧晃纂承不利于己。
乃谓曰。
太子前实有谋。
但结玄高
以道术。
致先帝恐陛下耳。
若不诛
必为大害。
焘大怒。
敕收杀之。
才四十三岁。
元嘉二十一年也。
时梁土沙门慧崇同被害。
弟子玄畅。
时在云中。
忽见一人来曰。
君师可痛。
以马借之。
日驰六百里。
至魏都未晡泣曰。
和尚神力当为我起。
于是高开目瞪视。
谓诸弟子曰。
大法应化。
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
理恒湛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
玄畅南度得无他。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脩心。
无令中悔。
言讫即化。
沙门法达号呼曰。
圣人去世我何用生。
应声见云中。
顶礼乞救。
曰。
不忘一切。
宁独君耶。
问曰。
和尚崇公
并生何所。
曰我愿生恶趣。
救护众生。
已生安养矣。
和尚已升何地。
曰。
吾弟子中有知之者。
访弟子。
皆曰得忍菩萨。
释玄高
姓魏
本名灵育
冯翊万年人也。
母寇氏本信外道。
始适魏氏首孕一女。
即高之长姊。
生便信佛。
乃为母祈愿。
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
母以伪秦弘始三年
梦见梵僧散华满室。
觉便怀胎。
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
家内忽有异香。
及光明照壁。
迄且乃息。
母以儿生瑞兆。
因名灵育
时人重之。
复称世高
年十二辞亲入山。
久之未许。
异日有一书生寓家宿。
云欲入中常山隐。
父母即以凭之。
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
明旦村人尽来候
父母云。
昨已相送今复觅耶。
村人云。
都不知行。
岂容已送。
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
初到山便欲出家。
山僧未许。
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
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
经涉两旬方卒先志。
既背俗乖世。
改名玄高
聪敏生知学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
受戒已后专精禅律。
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
往师之。
旬日之中妙通禅法。
跋陀叹曰。
善哉佛子。
乃能深悟如此。
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
乃杖策西秦隐居𧂐山。
山学百馀人。
崇其义训禀其禅道。
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
秦地高僧隐在此山。
高相会。
以同业友善。
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
有外国禅师昙无毗。
来入其国。
领徒立众训以禅道。
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
陇右之僧禀承盖寡。
乃欲以己率众。
即从毗受法。
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
河南有二僧。
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
恣情乖律颇忌学僧。
昙无毗既西返舍夷。
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
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
曼信谗便欲加害。
其父不许。
乃摈河北林阳堂山。
山古老相传云。
是群仙所宅。
徒众三百。
往居山舍。
神情自若禅慧弥新。
忠诚冥感多有灵异。
磬既不击而鸣。
香亦自然有气。
应真仙士往往来游。
猛兽驯伏蝗毒除害。
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
有玄绍者。
秦州陇西人
学究诸禅神力自在。
手指出水供洗漱。
其水香净倍异于常。
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
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
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
长安昙弘法师
迁流岷蜀道洽成都
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
既闻被摈。
誓欲申其清白。
乃不顾栈道之难。
冒险从命。
既达河南
宾主仪毕。
便谓王曰。
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
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
正欲献此一白。
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
即遣使诣
卑辞逊谢请还邑。
广济为怀。
忘忿赴命。
始欲出山。
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
咒愿曰。
吾誓志弘道。
岂得滞方。
乃风息路开。
渐还到国。
王及臣民近道候迎。
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河南化毕进游凉土。
沮渠蒙逊敬事集会宾发胜解。
西海有樊僧印
亦从受学。
志狭量褊得少为足。
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
乃密以神力令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
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
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
军侵凉境。
阳平王社请同还伪都。
既达平城
大流禅化。
太子拓跋晃
为师。
一时被谗为父所疑。
乃告曰。
空罗抂苦何由得脱。
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
乃梦见其祖及父。
皆执剑烈威。
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
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
诸臣咸言。
太子无过。
实如皇灵降诰。
太子无复疑焉。
盖高诚感之力也。
因下书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绪。
思阐洪基恢隆万代。
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
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
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
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
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
授子任贤安全付。
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朕诸功臣勤劳日久。
当致仕归第雍容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
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
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
更举良贤以备列职。
择人授任而黜陟之。
孔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
上书如表。
以白纸为别。
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
纂承之日夺其威柄。
乃谮云。
太子前事实有谋心。
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
如此物论事迹稍形。
若不诛除。
必为巨害。
遂纳之。
勃然大怒。
即敕收
先时尝密语弟子云。
佛法应衰。
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
于时闻者莫不慨然。
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
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
既德次于
亦被疑阻。
至伪太平五年九月
崇公俱被幽絷。
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
春秋四十有三。
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当尔之夕门人莫知。
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
因闻光中有声云。
吾已逝矣。
诸弟子方知已化。
哀号痛绝。
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
沐浴迁殡。
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
一都道俗无不嗟骇。
弟子玄畅时在云中。
去魏都六百里。
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
仍给六百里马。
于是扬鞭而返。
晚间至都。
见师已亡。
悲恸断绝。
因与同学共泣曰。
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
和上起坐。
和上德匪常人。
必当照之矣。
毕高两眼稍开。
光色还悦。
体通汗出。
其汗香甚。
须臾起坐谓弟子曰。
大法应化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
唯有玄畅当得南度。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修心无令中悔。
言已便卧而绝也。
明日迁柩欲阇维之。
国制不许。
于是营坟即窆。
道俗悲哀号泣望断。
沙门法达
为伪国僧正
日久未获受业。
忽闻怛化。
因而哭曰。
圣人去世当复何依。
累日不食。
常呼上圣人自在。
何能不一现。
应声见飞空而至。
顶礼求哀愿见救护。
曰。
君业重难救。
当可如何。
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
曰。
脱得苦报愿见矜救。
曰。
不忘一切宁独在君。
又曰。
法师崇公并生何处。
曰。
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
即已还生阎浮。
崇公常祈安养
已果心矣。
又问。
审法师已阶何地。
曰。
我诸弟子自有知者。
言讫奄然不见。
密访诸弟子。
咸云。
是得忍菩萨。
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
悉如高言。
河西沮渠茂虔
时有沙门昙曜
亦以禅业见称。
太傅张潭伏膺师礼。
布哈特穆尔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德新居延王孙。
王维盛唐 701 — 7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
玄宗开元进士擢第
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
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
乱平,责授太子中允
肃宗乾元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
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桂州知南选
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
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节度判官
天宝初,入为左补阙
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
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
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
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
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
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
天宝末,为给事中
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
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
有《阳关曲》等词。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
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康太守》。
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字摩诘
太原祁人
河东
开元九年进士
右拾遗
三迁吏部郎中
天宝末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
为贼所得。
伪病瘖。
拘于普救寺
迫以伪署。
贼平。
陷贼官三等定罪。
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
肃宗嘉之。
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
乃责授太子中允
乾元元年尚书右丞
二年卒。
作品评论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
……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
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
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
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
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
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
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
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
“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
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
“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
“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
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
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
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
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
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
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
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
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
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
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
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
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
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
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
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
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
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
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
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
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
一变而入、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
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
当分别观之。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
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
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
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
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
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
政如同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
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
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
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
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
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
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
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主要活动
  • 721年,状元
  • 72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乐丞,春,进士及第,释褐为太乐丞
  • 721年-73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司仓参军,秋,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事受牵累,贬济州司仓参军,有诗
  • 735年-73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右拾遗,离嵩山赴东都洛阳就任右拾遗,有诗
  • 737年,陇右道凉州(甘肃武威),监察御史,时为御史,监察塞上,有诗
  • 737年-738年,陇右道凉州(甘肃武威),节度判官,秋,为河西崔希逸幕府判官,代崔希逸作谢表
  • 738年-73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监察御史,夏末秋初,为崔希逸上奏玄宗,请让其女落发奉佛,以忏悔他与乞力徐盟誓失约
  • 740年-74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殿中侍御史,任殿中侍御史
  • 742年-74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左补阙,春,任左补阙。早朝时在门下省值班,有诗
  • 74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库部员外郎,任库部员外郎。奉制作文
  • 745年-74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侍御史,任侍御史。勤政楼侍宴,有诗
  • 747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库部员外郎,与苑咸交往
  • 748年-75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库部郎中,任库部郎中。三月己酉,大同殿柱生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玄宗赐宴,王维当朝奉官,有诗
  • 75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吏部郎中,在京。任吏部郎中。
  • 752年-75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文部郎中,吏部改为文部,继任文部郎中
  • 755年-757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给事中,迁给事中,有诗酬同僚
  • 75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子中允,责授太子中允,上表致谢
  • 75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加集贤学士,上表致谢
  • 75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中书舍人,王维、贾至、岑参、杜甫同朝奉直,相互唱和
  • 758年-75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给事中,任给事中。公事之余仍居辋川
  • 760年-76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尚书右丞,拜尚书右丞。严武任河南尹,返回长安与王维会晤,有诗
刘善明南齐 432 — 4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2—480 【介绍】: 南朝齐平原人
宋文帝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开仓救乡里,百姓呼其家田为“续命田”。
宋后废帝新立,善明独事萧道成
后废帝被杀,为道成骠骑咨议
沈攸之反,献计平之。
道成代宋即位,封新淦伯
卒后家无余储,唯书八千卷。
全齐文·卷十八
善明平原人
为治中从事,举秀才泰始中宁朔长史北海太守,除尚书金部郎,迁绥远将军冀州刺史,除屯骑校尉,出为海陵太守,还为后军将军直阁元徽中辅国将军西海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升明初,征为冠军将军高帝骠骑咨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迁散骑常侍,领长水校尉黄门郎,领后军将军太尉右司马
齐受禅,为征虏将军淮南宣城郡太守封新淦伯,卒。
左将军豫州刺史谥烈伯
有集十卷。
李陵西汉 ? — 前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74 【介绍】: 西汉陇西成纪人字少卿
李广孙。
善骑射
武帝时为建章监。
骑都尉,率锐卒五千,教射于酒泉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匈奴,使为之将辎重。
请自当一队。
遂率步卒五千人出居延,数败匈奴
匈奴骑多,矢尽力竭而降。
单于以为右校王,以女妻之。
匈奴用兵,武帝信之,族灭其家。
昭帝立霍光遣使招之,不还。
匈奴二十余年,病死。
全汉文·卷二十八
字少卿陇西成纪人
前将军广孙。
侍中建章监,拜骑都尉
天汉二年,兵败,降于匈奴
尚单于女,封右校王
元平元年病死,有集二卷。
路博德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西河平州人
右北平太守霍去病出征有功,武帝元狩四年封邳离侯
卫尉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
太初元年,坐见知子犯逆不道罪,失侯,为强弩都尉,屯居延,卒。
全汉文·卷二十七
博德西河平州人
右北平太守封邳离侯,入为卫尉,拜伏波将军
后坐法失侯。
为强弩都尉,屯居延
窦况西汉 ? — 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 【介绍】: 西汉人
王莽时护羌校尉
西羌庞恬等怨夺其地为西海郡,攻西海太守击破西羌。
后官执金吾
为司威陈崇劾奏死。
平宪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
平帝时王莽专政,中郎将
元始四年多持金币诱说西域羌人豪强良愿等献地属汉,将羌人所居地,置西海郡
全汉文·卷六十一
平帝时中郎将
释法献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徐氏
西海延水人也。
少随其舅至梁州
因去家为沙门
研究经律。
有闻于时。
钟山定林寺
闻猛公西游。
愿慕效之。
即自巴蜀出河南
经芮芮国。
于阗
欲度葱岭
会栈道绝。
不可往。
乃还。
获佛牙一枝。
舍利十五粒。
观世音灭罪神咒。
提婆达多品文。
龟兹又得金槌鍱像。
负像佛牙舍利至京师
谨事之。
二十五年
人无知者。
文宣太子
忽梦见之。
所居。
求瞻礼。
乃出以示。
有记云。
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入芮芮。
自芮芮至汉上。
于是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
沙门慧令智藏皆师事
永明中
诏与长干寺沙门玄畅。
为国僧主
每对上称名而不坐。
一日中兴寺沙门僧钟
见上于乾弘殿。
称贫道。
帝讶之。
以问尚书王俭曰。
前辈沙门帝王语。
何所称。
预正殿。
还得坐否。
对曰。
汉魏佛法。
未大兴盛。
传记无载者。
元魏稍盛。
沙门多称贫道。
且得与坐。
而称贫道至今。
帝曰畅二公。
道行如此。
犹称名。
况其馀者。
朕以为称名可也。
建武末没。
寿七十五。
定林寺建阁。
以奉佛牙。
普通三年正月
夜有杖而扣门者数人。
临川王殿下来。
急欲升阁。
收叛奴。
寺司惶怖发钥。
纵其所为。
遂失佛牙。
释法献
姓徐
西海延水人
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
至元嘉十六年
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
博通经律志业强捍。
善能匡拯众许修葺寺宇。
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
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
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
西游巴蜀。
路出河南
道经芮芮。
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
遂于于阗而反。
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
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
于是而还。
其经途危阻见其别记。
佛牙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来芮芮。
自芮芮来梁土。
赍牙还京。
五十有五载。
密自礼事馀无知者。
文宣感梦。
方传道俗。
律行精纯德为物范。
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
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
永明之中
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
分任南北两岸。
秦州人
亦律禁清白。
文惠太子奉为戒师。
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
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
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
武帝共语。
每称名而不坐。
后中兴僧钟
于乾和殿见帝。
帝问如宜。
答。
贫道比苦气。
帝嫌之。
乃问尚书王俭
先辈沙门帝王共语。
何所称正殿坐不。
答。
汉魏佛法未兴。
不见其记传。
自伪国稍盛。
皆称贫道亦预坐。
及晋初亦然。
中代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门尽敬。
朝议纷纭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
而寻竟不行。
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
帝曰。
二僧道业如此。
尚自称名。
况复馀者。
挹拜则太甚。
称名亦无嫌。
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
始也。
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
建武末年卒。
同窆于钟山之阳。
弟子僧祐为造碑墓侧。
丹阳吴兴沈约制文。
西域所得佛牙及像。
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
忽有数人并执仗。
初夜扣门称。
临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云。
在佛牙阁上。
请开阁检视。
寺司即随语开阁。
主师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
作礼三拜。
以锦手巾盛牙。
山东而去。
至今竟不测所在。
释德山
德山
号翠峰
关陕西夏人
幼质朴。
深慕禅悦。
年三十始出俗。
从灵南牛首寺海公为弟子。
束戒缚禅。
日积月磨。
渐有契会。
海公就化。
师得以自便。
因遍参丛席。
足迹殆半天下。
虽历诸禅老钳椎。
而碍膺之物终未脱。
然偶遇古峰上人
悯师为道之勤。
劝见宝月潭公。
潭公。
为时大禅伯
声光显著。
一见相契。
遂示以法要。
且曰。
子期心固远。
然终欠一番彻骨在。
必过此一番。
死中发活。
始可面目向人。
出言吐气。
皆有著落。
不然徒使伎俩。
了没交涉也。
师闻忽醒。
即日辞去。
伏牛山
傍崖结茆。
日食麸糠草根。
不知身为何物。
如是六年。
而豁然融贯。
瓣香为潭公嗣
不忘所本也。
自是远近奔赴。
法席大张。
相从者动以千计。
以众盛故。
魔起浮言。
上闻。
天威震怒。
众皆为师危之。
或劝师暂避。
不从。
安坐丈室。
略无惧色。
而卒亦无他。
此在都门吉祥寺时事也。
既而舍众归伏牛。
而众终不舍师。
故伏牛之众。
视吉祥为尤盛。
说法三十馀年。
度人不可称记。
一旦谓众曰。
归欤。
归欤。
吾北人。
归化首丘。
吾之愿也。
遂还京。
居延寿。
延寿在吉祥东。
师所创也。
未几而寂。
年八十有一。
弟子奉全身。
瘗于寺普同塔之后。
师梵貌颀伟。
观视凝定。
喜怒不形于色。
有容人之德。
学子不谕其意。
师谆谆为教。
必使达之而后已。
持身甚约。
所蓄无长物
得檀施辄缘手尽。
以广二田
若于己无与焉者。
有为师赞者曰。
有风斯清。
有月斯明。
猗欤翠峰
玉振金声
师实录。
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