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张无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凤翔府人,字灵隐号鸿濛子
师事陈抟,多得微旨。
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
天台,登赤城,庐于琼台观。
真宗召对,授著作郎,辞之。
赐还山,令台州著作郎俸以养老。
有《琼台集》。
全宋诗
张无梦字灵隐号鸿蒙子
幼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师事陈抟
后居天台琼台峰,真宗曾召对,并以长歌赠行。
后终于金陵(《嘉定赤城志》卷三五)。
今录诗四首。
僧景霄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台州丹丘人俗姓徐
性严毅,寡与人交。
金华华山,奖训初学。
著《简正记》二十卷,日价益高。
吴越钱镠召住临安竹林寺
天成二年,请于北塔寺临坛。
终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丹丘之徐氏。
始依表公听涉及守言阇梨敷演于乡里。
又慕而从之。
资性刚介。
狷急少容忍。
人故寡与之合。
然貌殊陋劣。
而气颇悍。
纳戒后。
即奖训初学于金华东白山
时有江西徽猷律师
方自负所业著。
所谓龟鉴录者。
行世偶领徒到寺。
而适值讲持犯篇默聆其说而叹赏久之。
名由是而愈重矣。
作简正记二十卷。
以辟邪妄。
武肃王钱氏。
召主临安竹林寺
天成二年
临坛于北塔院。
后竟终于南。
真身宝塔寺葬大慈山谥本受塔号清凉
释景霄
俗姓徐氏
丹丘人也。
初之听涉在表公门。
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
执性严毅寡与人交。
狷急自持。
多事凌轥形器恶弱。
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
时有江西徽猷律匠。
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
正值讲次。
当持犯篇再三叹赏。
自此声溢价高。
每晨滴一旦化为乳焉。
著记二十卷号简正。
言以思择力故。
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
武肃王钱氏。
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
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
天成二年也。
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
迁葬于大慈山坞。
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
司马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子都
隐居华山五十年,禽兽日游其前,有如家驯。
灌园不食菜心,恐尽生意。
四时果熟,众鸟衔送斋中。
及卒,百鸟聚于庭,悲鸣累日而去。
罗隐之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居华阴
道士李道殷、郑邀友善,世目为三高士,卖药以自给。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玉笥山道士
郑遨李道殷为友,共隐华山时称三高士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被召,赐号希夷先生
事见《旧五代史》之《晋高祖纪》、《郑云叟传》。
全唐诗》收其与郑遨联句诗1首。
王猛前秦 325 — 3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5—375 【介绍】: 十六国前秦北海剧人字景略
少贫贱,博学,好兵书。
隐居华山东晋桓温入关,被褐诣,扪虱而谈当世之事,旁若无人。
苻坚用之,云“如玄德之遇孔明”。
累迁司徒录尚书事。
整顿吏治,勒禁豪强,注重农业,国用日富,前秦日益强盛。
苻坚建元六年,统兵灭前燕,留镇邺。
旋入为丞相
临终告不宜图晋,应逐渐除鲜卑及羌,不能用,后有淝水之败。
全晋文
字景略北海剧人,家于魏郡苻坚引为龙骧府僚属。
及僭位,进中书侍郎,转始平
尚书右丞咸阳内史京兆尹,除吏部尚书太子詹事,迁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进尚书令太子太传,加散骑常侍
以平燕功封清河郡侯,留镇冀州
入为丞相中书监,加都督中外诸军事,拜司徒卒谥曰武侯,有集五卷。
刘海蟾五代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哲 ?—546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燕山人,一说燕地广阳人
名哲字元英,一作铉英号海蟾子一说名操字宗成
曾事燕主刘守光为相。
好黄老之学,后弃官隐居华山终南山
传得道仙去,道家以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
元世祖至元六年封为明悟弘道真君
周仲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女诗人,世次不详。
自称世居京师,其父因宦家于成都(今属四川)
后嫁李氏之子。
从其夫赴金陵幕。
其夫弃官入华山,遂寄身合肥外祖家,复随舅南行至长沙
求归不得,乃题诗邮亭之壁以遣怀。
事见《诗话总龟》卷四五引《王直方诗话》。
全唐诗》存其题壁诗1首。
然《宋诗纪事》卷八七亦收录此诗。
其生活年代,为唐为宋,尚难确定。
寇谦之北魏 365 — 4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48 【介绍】: 北魏上谷昌平人字辅真
少好道术,尝遇成公兴,从游于嵩山华山
明元帝神瑞二年,自云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使清整道教。
除去五斗米道之法,废除收受信徒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废道官世袭制度,代以儒家唯贤是授原则,强调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建立新天师道(北天师道)。
崔浩重视,师事之,并上疏鼓吹。
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谦之上《录图真经》,宣扬符命之说。
太武帝为之改元,复至道场受道箓。
道教遂为北魏历代王所崇信。
(⊙》
全后魏文·卷六十
谦之字辅真上谷人
南雍州刺史赞弟,称天师
始光初京师崔浩师事之。
太平真君九年卒。
程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府歙县人字自邑号桴溪山人
能诗文,遍游名山,晚年结社天都峰下,吟咏自适。
有《霞城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自邑歙县人
有霞城集。
字自邑歙人
有《霞城集》二十四卷。
列朝诗集》:自邑居于附溪,自号附溪山人,杖策游华山
李献吉游,酬和于繁、吹两台之间。
黄勉之诸人北学于空同者皆以自邑为介,然其诗殊有风调。
丁少微北宋初 ? — 9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2 【介绍】: 道士
亳州真源人
华山潼谷,与陈抟齐名。
善服气,年百余岁,康强无疾。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召赴阙,留数月,遣还山。
释福登明 1548 — 1620
福登
别号妙峰
山西平阳人
姓续氏
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七岁。
父母值凶岁死。
无敛具。
荐席而已。
师无依倚。
为里中富人牧羊。
十二出家。
十八携钵至蒲坂
先是。
山阴
文昌阁于郡之东山
僧朗公居之。
师至。
日行乞于市。
晚投宿于阁中。
适王出游。
见之问
告之故。
王曰。
当善视此子。
他日必成大器。
遂留为弟子。
会地大震。
师被压不死。
王闻奇之。
谓师曰。
子幸免大难。
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
遂入中条山
闭关习华严观。
取刺棘贴四壁。
不设床坐。
日夜鹄立棘中。
如此三年
稍有开发。
乃作偈一首呈山阴
山阴叹曰。
此子见处早如是。
不折之。
他日或狂。
因取宫人敝屣。
割其底洗净。
封寄之。
附一偈曰。
这片臭鞋底。
封将寄与你。
并不为别事。
专打作诗嘴。
师见之。
即对佛作礼。
以线系于顶上。
自此绝无一言矣。
三年破关往见王。
则具大人相。
王甚喜。
乃曰。
子虽知自己本分事。
但未闻佛法。
恐堕邪见。
介休山中。
有法师讲楞严。
促师往听。
受具戒。
作务而听。
年二十七也。
时王深敬三宝。
居尝自恨不能瓢笠远游。
一日谓师。
为僧不游方。
如井蛙耳。
南方多知识。
子宜往参。
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
师遂行。
遍历丛席。
南京天界。
无极老人座下。
净头
打扫粪秽。
洗涤筹杖。
众怪其处洁净异尝。
净头道者
莫知为谁。
憨师。
时为副讲。
侦之累日始得之。
与纳交。
且期同行参访。
不旬日觅之。
已潜行矣。
师归见王。
王喜问所参何人。
师具述之。
师意在居山。
复入中条最深处。
诛茆吊影。
辟谷饮水者三年
大有开悟。
王日重三宝。
南山建大梵刹成。
强出师居之。
且欲求北藏经。
欲师亲往。
师住山日久。
发长未剪。
乃俗扮入
藏板贮大内
非奉旨不可得。
且久闭不发。
师得之如掇焉。
时憨师。
先已至都下
忠法师讲法。
师于马上识之。
下马相劳苦笑。
谓憨曰。
视我何如。
憨曰。
本来面目自在。
因拉憨随藏出京。
曰。
子之宿愿耳。
遂入五台龙翻石。
冰雪堆中。
得老屋数椽。
共栖之。
师夜游五顶。
遣昏散。
日刺舌血。
书华严经。
完起无遮大会。
结文殊万圣缘于塔院寺
凡一百二十日。
九边八省白。
赴会者路踵相继。
法筵之盛。
前所未有也。
两宫贤师德
温旨屡降。
私念大名之下难久居
因入芦芽结庵。
将终身焉。
圣母求师得之。
为建大华严寺于芦芽绝顶。
命师居之。
更造万佛铁塔七成。
紫柏尊者。
手书法华经一部。
安奉其中。
寻奉慈圣懿旨。
送藏云鸡足山
道出峨眉
礼银色光。
密矢铜殿之愿。
人弗知也。
自滇还山阴
请修万固寺大殿
殿高十三丈。
阔九丈。
渭河病涉。
行者苦之。
大中丞李公。
请建桥其上。
师住二年。
修桥十三孔。
复受请建宣府大河桥两重。
重三十二孔。
大河。
自胡地入中国。
水势汹涌。
最难为力。
师竟成之。
有若神助焉。
二桥与殿。
所费数百万金。
师寔空手无一文。
信施云集雨合。
莫知所从来。
福缘成就。
殆不可思议也。
既还芦芽。
开石窟于宁化所
窟深广高下。
各三丈五尺。
镌华严世界十方佛刹图。
万佛菩萨像。
精巧细密。
遂成一大道场。
沈藩见而喜曰。
胜因成就。
好息心住山矣。
师白峨眉未了之愿。
王乃𢌿万金于师。
取栈道入
王中丞象乾
总制其地。
迎师问心要。
因笑谓师曰。
三大士兄弟行也。
师于普贤如此。
不虑观自在文殊。
谓师不平等耶。
师曰。
贫道不过空拳。
效奔走耳。
若如所云。
有公力大人在。
王曰。
唯唯。
师一言而三铜殿岿然矣。
随殿各有渗金诸像。
峨眉五台各一。
普陀者不果行。
安置南京华山
两宫颁旨。
三山护持。
复举七处九会道场。
台山永明寺
庆赞之。
嗣后建太原之塔。
阜平之桥。
又辟茶药庵于龙龙关
上亲书其额。
又修滹沱河大桥
长五里。
修省城大塔寺。
寻还台山
料理所建上下道场。
立为十方丛林。
不留法属一人。
万历庚申八月
赐金佛绣冠千佛磨衲紫衣。
真来佛子之号。
是冬十二月
示微疾。
群鸟悲鸣。
异光匝地。
师乃集众开示毕。
端坐而逝。
年七十三。
腊五十一。
讣闻。
两宫遣中尝侍致祭赐葬于永明西冈
立塔焉。
慈宫。
别赐举葬之费。
师貌不胜衣。
语不出口。
始以小王助道。
终致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
凡所营建。
应念云涌。
投足所至。
遂成宝坊。
动费辄累钜万。
悉听能事有实行者主之。
萧远自如。
一衲之外无长物
飘然若浮云之聚散。
孤鹤之往来。
苟非深證唯心。
遇缘即宗。
其能尔耶。
侍御苏云浦
尝问道于师。
深有契于心。
乃曰。
人以妙师。
为福田善知识。
而实不知其超悟处也。
大司马汪伯玉
尝谓憨师。
方今无可为公师者。
妙峰耳。
故憨师。
倾心服之严事之。
亦无两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福登字妙峰
姓续氏平阳人,续鞠居之裔也。
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
七岁失怙恃,为里人牧羊。
年十二祝发,携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栖文昌阁庑下,阁为山阴王所建。
一日,王晨出游,值裴回阶间,见而异之,谓阁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造诣,殊未可量,曷善视之。
”顷之,地大震,屋宇倾覆,压于下,三日不死。
王闻,益奇之,因修中条栖岩兰若,使居焉。
乃闭关习禅,取棘剌列四旁,以绝依倚,不设床坐,尽夜鹄立,三年心忽开悟。
始至介休山,听讲《楞严》,遂受具戒。
策杖南走,遍参知识,浮南海礼普陀而归。
复于中条深处,诛茆辟谷,日饮勺水。
又三年,大有会心,山阴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
每念二亲,幽灵未妥,卜吉迁葬。
剌舌血书《华严经》一部,欲报劬劳,藉感人天。
复下山设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
明神宗御极,皇储久虚,遣官武当,祷祈请乞,礼视高媒。
闻之乃曰:“吾徒凡所为,皆为国报本,今宜专诚尽忠,为皇上祈子。
”乃启会至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奔赴者,道路不辍。
事毕,一钵飘然,结庵芦芽。
期年,皇长子生。
奉敕就芦芽华严寺,造万佛铁塔于山巅,加赐金帛,命往秦晋中州饭僧已,忽念故山,往修万固寺,三载,塔殿楼阁,焕然一新。
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
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桥二十三孔,亦竟成。
尝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铜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显化之地祀焉。
己亥春,杖锡潞安,谒藩王
王适造渗金普贤像,送峨嵋。
铜殿事,王问:“费几何?
曰:“每座须万金。
”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缁重,送荆州,听其监制,用取足于王。
殿高广丈馀,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
殿成,送至峨嵋。
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
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
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华山,奏圣母赐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
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台,议建台怀显通寺
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监陈儒,各赉帑金往视,卜地殿安奉。
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列耸,规模壮丽,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
工竣,先事蛾嵋,继事南海
会倭夷搆难,海氛未靖,中途而止。
乃三卜三吉,至得宝华山,诣京都奏请,特敕许之,赐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赐造寺金及藏经、佛像、幢幡之属。
落成乃之五台,鸠工庀材。
帝与太后复赐内帑寺赐额,华严七处九会道场,所费悉出内帑
五台山路崎岖,行者苦之,至是平铺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赖。
造桥于阜平县,赐名曰“普济”。
筑庵于龙关外,敕曰“惠济院”。
渴饮病医,皇慈施舍,岁费帑金。
御书著妙峰额之于院,随颁龙藏,起阁供之。
更创七如来殿。
又于阜平立长寿庄,为太后祈福,殿阁七层,赐“慈佑圆明”额,以尊异之。
他如修会城道路石桥,皆人力所不能,一一成之,人服其神。
忽以微疾还山。
一日,鸟雀翻飞,绕檐喧噪,逐之不去。
曰:“百鸟哀鸣,吾将行矣。
”即命治龛,众见红光接引,端然而逝,寿七十有三。
,赐葬祭,塔于永明之西,御书封号“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
太后赐金千两,布五百匹,供葬事。
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终身胁不著席,一衲外无长物
足迹所至,屡有建立,动费亿万,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乐助其成,岂偶然哉。
陈抟北宋 ? — 9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 【介绍】: 宋人
道士
亳州真源人字图南号扶摇子
后唐长兴中进士不第,遂绝意仕途,隐于武当山九室岩,辟谷服气。
后移居华山云台观
相传每寝处辄百余日不起。
后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固辞。
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两至京师,为帝所重,赐号“希夷先生”。
好读《》,著《无极图》及《先天图》,以为万物一体,唯有超绝万有之“一大理法”存在。
其说经周敦颐邵雍推演,实为理学发端。
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正易心法》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89 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东)人。
后唐明宗长兴间,应进士试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20余年。
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居少华石室,摄生修炼。
后周世宗时被召赴阙,拜左拾遗,不受,留月余而归。
相传宋太祖登极后,陈大笑坠骡,谓“天下自此定矣”。
宋太宗时,两次被征入朝,赐号希夷先生,留数月放还。
宋史》有传。
陈抟通经史百家言,尤精于《》。
据云曾从麻衣道者得《正易心要》42章,演为《先天图》、《无极图》等,对北宋理学家影响甚巨。
曾作诗600余首,多佚。
五代史补》、《诗话总龟》、《五朝名臣言行录》、《老学庵笔记》、《林广》等书中存诗10余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诗14首、断句2。
另《太华希夷志》尚存入宋后诗多首。
全宋诗
陈抟(?
~九八九),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人称白云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后唐明宗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二十馀年。
又移居华山云台观,止少华石室。
后周召为谏议大夫,不受。
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朝京,赐号希夷先生
端拱二年卒。
有诗六百馀首,已散佚。
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今录诗十六首。
全唐诗补逸
陈抟字图南,后唐末举进士不第,遂隐于武当山,服气避谷。
移居华山
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不受。
入宋,太宗甚重之,赐号希夷先生
端拱初
诗四首。
(复出一首)
全宋文·卷一○
陈抟(?
——九八九),字图南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后唐长兴中进士不第,遂隐于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
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
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不受。
太平兴国中朝宋,太宗甚重之,赐号希夷先生
好读《》,自号扶摇子,学者又称白云先生
端拱二年七月卒。
著《易龙图》一卷,传先天之学;《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又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
今所传陈抟著述,多为后人伪托
见《宋史》卷四五七本传,冯椅厚斋易学》附录二。
麻衣和尚
麻衣和尚者。
不知何许人也。
当五季之际。
方服而麻。
往来泽潞关陕间。
妙达易道。
发河图之秘。
以授华山处士陈抟
得之始著诀。
以传种放
传李溉。
溉传许坚
传范谔昌。
昌传刘牧
始为钩隐图以述之。
实本于师也。
称者谓。
师发易妙于二千年之后。
殆天授耳。
钱若水
未第时。
访于山中。
老僧拥衲附火。
若水揖之。
僧开目而已。
坐久。
问何如。
曰。
无仙骨。
若水退。
戒之曰。
三日后可复来。
如期而往。
曰。
始吾见子。
神观清粹。
谓可以学仙。
故请决于老僧
老僧言子无仙骨。
但可作贤公卿。
急流勇退耳。
问向僧何人。
曰。
吾师麻衣道者也。
太祖周时
尝访师。
问曰。
今上毁佛法。
大非社稷灵长之福。
师曰。
三武所以无令终也。
又问天下何时定。
师曰。
赤气已兆。
辰申间。
当有真主出。
佛法亦大兴。
及受禅。
果应所言。
开宝四年
亲征太原
道繇潞州
遇师之院。
躬祷于佛曰。
此行。
以吊伐为事。
誓不滥杀一人。
盖不忘龙潜时师所嘱也。
戴孟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明帝时人。
本姓燕,名济字仲微
华山武当山习道,后从清灵真人裴君受玉佩金铛经、石精金光符、太微黄书,传能日行七百里,周游名山。
常与郭子华张季连、赵叔达等游处。
一说西汉武威人
武帝时殿中将军,帝遣入山采药,乃弃官学道,号孟盛子
徐子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或云五代人,名居易
与麻衣道者、陈抟吕洞宾俱隐于华山
精于星命之学,后世术士宗之,故称推八字者为“子平”。
有《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
许古金 1157 — 12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7—1230 【介绍】: 献州交河人字道真
许安仁子。
章宗明昌五年词赋进士
左拾遗监察御史
南渡后,屡上章言事。
忤丞,罢官。
哀宗时,迁左司谏,言事稍不及昔时。
未几,致仕。
道真承安中进士宣宗朝以直言极谏称哀宗即位首命驿致之洛致仕授右司谏未几乞身还伊阳(閒闻公制词云安车蒲轮天子所以厚优贤之礼黄冠野服人臣所以遂归老之心其恩荣足以两全而前后不可多得有臣如此如卿几人具官道直以方气刚而大议论非世儒所到名节以人自期擢自先朝置之諌列斥安昌窃位巳闻折槛之忠及梁冀伏辜方见埋轮之志朕即大位稔闻直声起之于田里退闻之间超之于侍从论思之地完备始终之节从容进退之间叹阳城之敢言惜其将去念孔戣之既老挽之莫留特进一阶荣跻四秩华山拂袖最是为世上之閒神武挂冠犹不负山中之相勉终晚节益介寿祺)郡守为起伊川道真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间留饮或十数日不归及溯流而上老稚奔走争为之挽舟数十里不绝其为时人爱慕如此正大七年年七十四卒前三日有书见及字已欹倾矣
韩见素北宋 951 — ?
全宋文·卷七九
韩见素(九五一——?
),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人。
太宗时审刑院详议官监察御史
性恬退,喜修炼。
咸平元年求致仕,时年仅四十八,真宗许之,授刑部员外郎致仕。
退居华山,年八十馀乃卒。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
许谦元 1270 — 13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0—1337 【介绍】: 金华人字益之号白云山人
幼孤,力学。
金履祥学,尽得其奥。
教授乡里,不应辟举。
东阳华山,学者争往从之。
四方之士,以不及门为耻。
或访以典礼政事,闻者无不厌服。
卒谥文懿
有《读书传丛说》、《诗名物钞》、《白云集》等。
字益之金华人
受业于仁山金履祥,尽得所传之奥。
浙东宪府闻其名而辟之,弗就。
廉访使刘廷直、副使赵宏伟先后举茂才异等,复以遗逸荐,皆固辞。
延祐初,居东阳华山,学者不惮百舍重趼而至。
著录者千馀人,随其材分,皆有所得,独不以科举之文授人。
曰:此义利所由分也。
不出里闾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门为耻。
至元三年卒,年六十有八。
世称白云先生赐谥文懿
所著有《读四书丛说》、《读书传丛说》、《诗名物钞》、《观史治忽几微》若干卷行世。
先是北山何基,得朱子之传于黄勉斋,而鲁斋王柏又师友于北山仁山金氏,则学于鲁斋而及登何氏之门者也。
学者推原统绪,以三先生为朱子之世适,而文懿实任其传。
江浙行省为请于朝,建「四贤书院」以奉祠事。
其所传《白云集》四卷,亦多扶翼经义,张维世教之言。
徒以词章论之,浅矣。
释寂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寂光字三昧姓钱氏广陵人也。
母感异梦而生,年二十一礼净源,始出尘俗。
初从雪浪习贤首教观,既彻宗乘,遍参名宿,紫柏、云栖皆相器重。
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
及邀帝眷,弘戒五台,遂升副座助其教授,盖其行解轶伦,词旨玄鬯,律学中兴,有力焉。
寻以道贵潜修、功深宥密,乃闭关于小天台
面壁治心,妙观有得,谓理穷虚悟,学归实践。
因发脚历衡岳,登庐阜江州众信延住东林,池中白莲不种自生,符远公再来之谶。
又与塔龛中得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验,为之作记刻石。
复徇众请,移锡衡山雉潭。
相传潭下有龙,时见怪形,为说戒,竟自驯伏。
晋藩闻之,遣使迎迓,戾止清凉,为建龙华大会,宏敷戒席。
藩妃斋肃,供紫伽黎。
回驻维扬,兴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断碣,有“坡公石塔三昧”之语,名号合,惊为夙记。
尝演戒于金陵大报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
都人请兴宝华寺,山旧为宝师道场,妙峰铜殿于山巅。
至,开千华大社,学侣云集,院宇重新。
崇祯壬午荆王请兴沩仰道场。
癸未,奉诏主修报恩,宏改元,金陵设坛谶荐,特赐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谒于寺,称国师焉。
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
先三日命侍者历,指示化期,曰:“吾为大明律师,说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毕矣,当与众别。
”届期,命具汤浴,更衣跏趺,诫众号佛,端坐而逝。
光道相清粹,丰骨凛然,慈蔼接物,孜孜不倦。
慨世末道污,轻蔑毗尼。
乃服膺师传,专宏法,足迹遍海内,临坛演戒百有馀所。
最后,鲁王请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
又主嘉兴三塔寺坛。
潞王请登昭庆古佛戒坛,尤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数处,所至感应皆不可思议,出于意念之表。
寿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华山千华社,龙山额曰“明金刚”,谥“净智律师”。
所著《梵纲直解》四卷及《十六观经忏法》。
清乾隆时释福聚奏请以《梵纲直解》编入大藏,从之。
王特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代州崞县人字正之
音乐技艺,无所不能,尤长于辞赋。
章宗泰和三年进士,为真定府录事参军,有惠政。
累官司竹监使卒。
特起字正之代州崞县人
智识精深,好学,善论议,音乐技艺,无所不能。
长于辞赋,出入经史。
摘其英华,以为句读,如天造神出,至得意,不减郭黼。
在张代州门下,与屏山忘年友
泰和三年进士甲科,调真定府录事参军,有惠政,民立碑颂其遗爱。
改令沁源,又迁司竹监使。
朝议欲以馆职召试,会卒,游龙德宫,联句云:棘猴未穷巧,槐蚁或失王。
双峰竞秀云:龙头矗双角,驼背堆寒峰。
华山云:三峰盘地轴,一水落天绅。
造化无遗巧,丹青总失真。
閒閒公屡哦此诗,以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