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瑶姬远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称姚姬
传说中远古神仙,谓系赤帝之女,未嫁而卒,葬巫山之阳。
相传楚怀王游于高唐,梦与神遇,自称巫山之女
王为之置观,号为朝云
陆法和北齐
陆法和
不知何许人也。
隐于江陵百里洲。
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
耆老自幼见之容色常定。
人莫能测也。
或谓出自嵩高
遍游遐迩。
既入荆州汶阳郡
高要县之紫石山。
无故舍所居山。
俄有蛮贼文道期之乱。
时人以为预见萌兆。
侯景始告降于梁。
法和南郡元英曰。
贫道共檀越击侯景去。
元英曰。
侯景为国立效。
师云击之何也。
法和曰。
正自如此。
渡江。
法和时在清溪山。
元英往问曰。
今围城其事云何。
法和曰。
凡人取果宜待熟时。
固问之曰。
亦剋亦不剋。
遣将任约击梁湘东王江陵
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
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便发湘东
胡僧祐领千馀人与同行。
法和登舰大笑曰。
无量兵马。
江陵多神祠。
人俗恒所祈祷。
法和军出无复一验。
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
赤沙湖与约相对。
法和乘轻舟不介冑。
沿流而下。
去约军一里。
乃还谓将士曰。
聊观彼龙睡不动。
吾军之龙甚自踊跃。
即攻之。
若得彼明日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
然有恶处。
遂纵火船。
而逆风不便。
法和执白羽扇麾风。
风即返约。
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
于是大溃皆投水。
约逃窜不知所之。
法和曰。
明日午时当得。
及期而未得人问之。
法和曰。
吾前于此洲水乾时建一刹。
语檀越等。
此虽为刹实是贼标。
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也。
如其言果于水中见约抱刹仰头栽出鼻。
遂禽之。
约言。
求就师目前死。
法和曰。
檀越有相必不兵死。
且于王有缘决无他虑。
王于后当得檀越力耳。
湘东果释用为郡守
及魏围江陵约以兵赴救力战焉。
法和既平约。
往进见王僧辨于巴陵
谓曰。
贫道已却侯景一臂。
其更何能为。
檀越宜即逐取。
乃请还。
湘东王曰。
侯景自然平矣。
无足可虑。
蜀贼将至。
法和请守巫峡待之。
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
三日水遂不流。
横之以铁锁。
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
势蹙进退不可。
王綝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
军次白帝谓人曰。
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
吾自见之。
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
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
画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
以杖叩之曰。
汝欲出不能得已数百岁。
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
为授三归龟乃入草。
八叠山多恶疾人。
法和为采药疗之。
不过三服皆差。
即求为弟子。
山中多毒虫猛兽。
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侧结表云。
此处放生。
渔者皆无所得。
才或少获。
辄有大风雷。
船人惧而放之。
风雨乃定。
晚虽将兵犹禁诸军渔捕。
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
或亡其船缆。
有小弟子戏截蛇头。
来诣法和
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
弟子乃见蛇头齰裤裆而不落。
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
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
来诣法和
法和曰。
有一断头牛就卿徵命殊急。
若不为作功德。
一月内报至。
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法和又为人置宅相墓以避祸求福。
尝谓人曰。
勿系马于碓。
其人行过乡曲。
门侧有碓因系马于其柱。
入门中忆法和戒。
走出将解之。
马已毙矣。
梁元帝法和都督
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
法和不称臣。
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居士
后称司徒
梁元帝谓其仆射王褒曰。
我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
而自称何也。
曰。
彼既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
梁元帝法和功业稍重。
遂就加司徒都督刺史如故。
部曲数千人通呼为弟子。
唯以道术为化。
不以法狱加人。
又列肆之所不立市丞
牧佐之法无人领受。
但以空槛籥在道间。
上开一孔以受钱。
贾客店人随货多少。
计其估限自委槛中。
所受所掌之司夕方开取。
条其孔目输之于库。
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
时有所论则雄辨无敌。
然犹带蛮音。
善为攻战。
具在江夏
大聚兵舰。
欲袭襄阳
而入武关。
梁元帝使止之。
法和曰。
法和是求佛之人。
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
岂规主位。
但于空王佛所。
与主上有香火因缘。
见王上应有报至。
故救援耳。
今既被疑。
是业定不可解也。
于是设供食具大䭔薄饼。
及魏举兵。
法和汉口
将赴江陵
梁元帝使人逆之曰。
此自能破贼。
师但镇郢州不须动也。
法和乃还州。
垩其城门。
著粗白布衫裤邪巾。
大绳束腰坐苇席。
终日乃脱之。
及闻梁元败灭。
复取前凶服著之。
哭泣受吊。
梁人入魏果见䭔饼焉。
法和始于百里洲造寿王寺。
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
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
此寺幽僻可以免难。
魏平荆州宫室焚烬。
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
后周氏灭佛法。
此寺隔此陈境故不及难。
天保六年春清河王岳进军临江
法和举州入齐。
文宣法和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公。
西南大都督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
官爵如故。
莅弟遣为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湘州刺史义兴
梁将侯瑱来逼江
齐军弃城而退。
法和与宋莅兄弟入朝。
文宣闻其有奇术。
虚心想见之。
三公卤簿。
于城南十二里供帐以待之。
法和遥见邺城下马禹步。
辛术谓曰。
公既万里归诚主上虚心相待。
何作此
法和手持香炉步从路车至于馆。
明日引见。
给通幰油络网车。
诣阙通名不称官爵。
不称臣。
但云荆山居士
文宣法和及其徒属于昭阳殿
法和钱百万物万段甲第一区田一百顷奴婢二百人生资什物称是。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
各随缘去。
钱帛散施一日便尽。
以官所赐宅营佛寺。
自居一房与凡人无异。
三年间再为太尉
世犹谓之居士
无疾而告弟子死期。
至时烧香礼拜佛。
坐绳床而终。
浴讫将殓。
尸小缩止三尺许。
文宣令开棺视之。
空棺而已。
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
及剥落有文曰。
十年天子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递代坐。
又曰。
一母生三天。
两天共五年
说者以娄太后生三天子。
孝昭即位武成传位。
后主共五年焉。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上疏曰。
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与相见。
轻有讥诮。
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阎复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于阎立本巫山高》诗下注云:“一作阎复本诗。
”或即阎立本之误。
朱使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曾出使越地。
张说友善,有《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诗与之唱和。
全唐诗》存诗1首。
王无竞初唐 652 — 70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2—705 字仲烈排行二东莱(今山东莱州)人。
有文才,仪凤二年(677)举下笔成章科,授赵州栾城县尉,历麟台正字,累迁监察御史
垂拱二年(686),随乔知之征同罗、仆固。
殿中侍御史
因临朝斥宰相宗楚客偶语,左迁太子舍人
预修《三教珠英》。
神龙初,因诃诋权贵,出为苏州司马
后坐交张易之等,再贬岭南,卒于广州
陈子昂交谊较深,与宋之问有唱和。
生平见孙逖太子舍人王公墓志铭》、《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诗4首。
以《巫山》较为著名。
乔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武后时曾预修《三教珠英》,后出为安邑令
长安中官襄阳
乔备尤善诗,与兄乔知之乔侃并以文词知名于时。
与诗人张说友善,有《送乔安邑》诗赠之。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乔知之》附。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乔备集》6卷,已佚。
全唐诗》录存乔备诗3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2首(其中《秋夜巫山》重出)。
高适盛唐 700 — 765
作品评论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
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
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
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
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
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皇甫冉盛唐 715 — 768
作品评论
《唐诗品》
皇大诗意在遣情,时出奇瑰,酬应弥多,而兴寄闲暇。
高仲武极取《巫山篇》,至于排体所长,乃遗采拾。
如《奉和独孤中丞法华寺》,全篇绮密,形神兼茂;而拟骚诸篇,亦皆楚人之致。
天宝以后作者虽多,而翩翩然有盛时之风,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岂作兰玉森然之会耶?
戴叔伦唐 732 — 789
作品评论
《诗学渊源》
诗清新典雅,而不涉秾纤。
乐府如《巫山高》等篇,颇似长吉
繁知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秭归(今属湖北)人。
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忠州刺史,将经三峡返京,繁知一预作《书巫山神女祠》诗:“忠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
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
白居易见诗,召与同游,而卒不赋诗。
全唐诗》即存此一诗。
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上、《唐诗纪事》卷五。
秦韬玉
作品评论
韬玉少有同藻,工歌吟,恬和浏亮……每作人必传诵。
《贵公子行》云:“阶前莎毯绿未卷,银龟喷香挽不断。
乱花织锦撚线,妆点池台画屏展。
主人功(公)业传闻初,六亲联络驰朝车。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
却笑书生把书卷,学得颜回忍饥面。
”又潇水道州九疑山中,湘水桂林海阳山中,经灵渠,至零陵,与潇水合,谓之“潇湘”,为永州二水也,清泚一色,高秋八九月,才丈馀,浅碧见底,过衡阳,抵长沙,入洞庭
韬玉赋诗云:“女娲罗裙长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
”又云:“岚光楚岫和空碧,秋染湘江到底清。
”由是大知名,号为绝吧
张询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海人字正言
力学不第,流寓长安
后至
善画吴山楚岫枯松怪石。
僖宗中和年间,为僧梦休作早午晚三景于壁间,谓之《三时山》。
僖宗至蜀见之,尽日叹赏。
李珣五代 855 — 93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
其先为波斯(今伊朗)人,后入居蜀中。
有诗名,以秀才豫宾贡,事蜀主王衍,国亡不仕。
生平散见《鉴诫录》卷四、《茅亭客话》卷二、《十国春秋》本传。
擅诗词,尤以小词为后主所赏,乃花间派词人之一。
所作《浣溪纱》词“早为不逢巫峡萝,那堪虚度锦江春”,为词家争相传诵。
鉴诫录》谓“所吟诗句,往往动人”。
茅亭客话》亦称“多感慨之音”。
著有《琼瑶集》,今已佚。
《花间词》选录其词37首,《全唐诗》存词54首,其中《渔父歌》3首又列入诗类。
《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
李进卿后周至宋初 915 — 9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晋阳人
后晋天福中,从杜重威安重荣有功,擢兴顺军校
后周时历官内殿直都虞候
宋初,从太祖伐蜀,为归州路行营步军都指挥使,拔巫山寨,下、万二州。
累官靖江军节度使。
卒年五十九。
李询南唐
作品评论
(李)洵以小词为后主所赏,常制《浣溪沙》词,有“早为不逢巫峡夜,那堪虚度锦江春”,词家互相传诵。
张斛北宋至金
字德容渔阳人
武陵守。
国初理索北归,官秘书省著作郎
有南㳺北归等诗行于世。
渔阳有峒阳,故诗中多及之。
如赋小孤山云:天围秋涨阔,山背夕阳孤。
岸树晴犹湿,汀烟近却无。
巫山对月云:云开千里月,风动一天星
河池郭云:细草沙边树,疏烟岭外村。
中江县楼:绿涨他山雨,青浮近市烟。
中秋:月色四时好,人心此夜偏。
松门峡云:春木有秀色,野云无俗姿。
礼部侍郎张浩然辽海亭:晴光摇碧海,远色带沧洲。
又赋临漪亭云:雨声喧莫岛,水色借秋空。
秋兴楼云:碣石晚风催雁急,昭祁寒涨与平。
人多诵之。
予尝见其文笔字画,皆有前辈风调,宇文大学甚激赏之。
王祯
字伯善东平人
旌德宰,六年再调永丰山斋萧然,终日清坐。
每岁教民种桑若干株,凡麻苧禾黍牟麦之类,所以莳艺芟穫,皆授之以方。
又图画所为钱镈耰耧耙𦓧诸杂用之器,使民为之。
名其书曰《农器图谱》、《农桑通诀》。
如《咏平板》云:「一行已见光如拭,再过都无迹可寻。
」《辊轴》云:「本拟助禾轻著力,却冯偃草重于风。
」《水闸》云:「禹门似是崇三级,巫峡还同束众流。
」《阴沟》云:「花径有同流暗水,桃源误认出残红。
」皆能刻画摹拟,曲肖情状。
剡源戴表元称其纲提目举,华搴实聚。
顾旧农书有南北异宜而古今异制者,此书历历可以通贯。
信儒者之用世,非空言也。
宋濂元末明初 1310 — 1381
字景濂浦江人
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
太祖婺州,召见,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
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
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
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
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
才思之雄,卿不如;学问之博,不如卿。
」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
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
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
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
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
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
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
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
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
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
吁!
可悲也!
」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
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纪坤
花王阁剩藁·序
昔欧阳子序梅圣俞诗,有穷而后工之语,予窃非之。
周末板荡诸什,不能跻诸清庙生民,而少陵、稷、契自许,岂必借彼羌村、巫峡之寄兴哉?
诗之工不工,不系乎穷达明矣。
今观景城纪公之诗,而知欧阳子之言,未可尽非也。
诗皆明季天崇间作,忧时感事,多怫郁沈痛之音,然而每有事外远致。
盖尝综论有明一代之诗,其伪体毋论已,其稍有气骨者,每变而卒不能自胜。
何者?
无事外之致也。
明之季也,党于朝而社于野,一二笃志古处之士,出言而不自知其过激也。
公安竟陵兆其先,云问西泠泄其后。
其既泄而莫可遏,则有力者弗能收也。
故必不得已而宁,取桐城钱饮光之诗,以为能稍敛浮响云尔。
木荣于春,落于秋,而飘萚之音,焜黄之色,反足以增天趣者,惟其间寂之感人深也。
予曩尝与吾友钱萚石论田间集,谓北方诗人无其比。
萚石因言阮旻锡寮集可以相竞。
及取阮集观之,乃闽人也。
然其诗亦不及田间远甚,而北人之集,在其时竟无可举者。
今观是集,虽视田间多寡不同,要其峻泠孤峭,可以相视而笑矣。
集本六卷,既散佚,此其残藁也。
然萧寥无多之境,与所遇正相称。
君子论诗,至明末诸家,其音哀以思,比于乱矣。
谓庶几河间训典之区,尚有诗在也。
其必自此集乎?
乾隆四十一年秋八月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纂修官年家后学大兴翁方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