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释明琛南齐
释明琛
齐人
少游学两河。
以通鉴知誉。
然经论虽富。
而以徵难为心。
当魏明代释门云盛。
有学识游肆而已。
故其雅量颇非鸿业。
时有智翼沙门
道声载穆。
远近望尘学门若市。
不胜幽情深忌声略。
私结密交广搜论道。
初为屋子论议法。
立图著经。
外施名教内搆言引。
牵引出入罔冒声说。
听言可领。
及述茫然。
勇意之徒相从云集。
观图望经恍若云梦。
一从指授涣若冰消。
故来学者先办泉帛。
此屋子法入学遂多。
馀有获者不能隐秘。
声望少歇于前。
乃更撰蛇势法。
其势若葛亮阵图。
常山蛇势击头尾至。
大约若斯。
还以法数傍蛇比拟。
乍度乍却前后参差。
余曾见图极是可畏。
画作一蛇可长三尺。
时屈时伸傍加道品。
大业之季
大有学之。
今则不行。
想应绝灭。
行蛇论遍于东川
有道行者深相谏喻。
决意已行博为道艺。
潞州上邑思弘法华。
乃往岩州林虑县洪谷寺请僧。
忘其名。
往讲。
素与知识。
闻便往造。
其人闻至中心战灼。
论道不可相抗。
乃以情告曰。
此邑初信。
事须归伏诸士俗等已有倾心。
愿法师不遗故旧。
共相成赞。
今有少衣裁。
辄用相奉体此怀乃投绢十匹。
曰。
本来于此。
可有陵架意耶。
幸息此心。
然不肯去。
欲听一上。
此僧弥怖。
事不获已如常上讲。
最后入堂。
赍绢束掇在众中曰。
高座法师昨夜以绢相遗。
请不须论议。
然佛法宏旷。
是非须分。
脱以邪法化人。
几许误诸士俗。
高座闻此慑怖无聊。
依常唱文如疏所解。
即唤住欲论至理。
高座尔时神意奔勇。
泰然待问。
便设问。
随问便解。
重叠虽多无不通义
精神扰攘。
思难无从。
即从座起曰。
高座法师犹来闇塞。
如何今日顿解若斯。
当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
不尔何能至耶。
高座合堂一时大笑。
即出邑。
共伴二人。
投家乞食。
既得气满噎而不下。
馀解喻。
何所诤耶。
论议不来天常大理
何因顿起如许烦恼。
不应。
相随东出。
步步叹吒登岭。
困极止一树下。
语二伴曰。
我今烦恼热不可言。
意恐作蛇。
便解剔衣裳。
赤露而卧。
翻覆不定。
长展两足。
须臾之间。
两足忽合。
而为蛇尾。
翘翘上举。
仍自动转语伴曰。
我作蛇势论今报至矣。
卿可上树。
蛇心若至。
则有吞噬之缘。
可急急上树。
心犹未变。
伴便上树。
仍共交语。
每作蛇论。
果至如何。
言语之间。
奄便全身作蛇。
唯头未变亦不复语。
宛转在地举头自打。
打仍不止。
遂至于碎。
欻作蟒头。
身形忽变长五丈许。
举首四视目如火星。
于时四面无量诸蛇一时总至。
此蟒举头。
去地五六尺许。
趣谷而下。
诸蛇相随而去。
其伴目验斯报。
至邺说之。
刘迦论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迦论 大世 614年五月—614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延州延安人,一作宁州安定人
炀帝大业十年,举兵反,据雕阴郡自称皇王建元大世,署置百官,有众十余万。
寻为隋将屈突通所破,被杀。
陆元方初唐 639 — 7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9—701 【介绍】: 苏州吴人字希仲
陆馀庆从子。
明经第。
累授监察御史
武则天时,出使岭外,归除殿中侍御史,擢凤阁舍人
来俊臣所陷,则天手敕特赦之。
武周长寿二年,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證圣初,贬绥州刺史
后复相,又因忤旨、罢相。
官至文昌左丞
临终,取前后草奏悉命焚之。
程务挺初唐 ? — 6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5 【介绍】: 洺州平恩人
程名振子。
少从父征讨,以勇力闻,迁右领军卫中郎将
高宗永隆中,从裴行俭西突厥阿史那伏之叛,以功迁右武卫将军封平原郡公
永淳中,镇压绥州部落稽白铁余起事,拜左骁卫大将军
中宗嗣圣初,受武则天密旨,废中宗,立豫王为帝。
睿宗文明元年,任单于安抚大使督军突厥突厥不敢近边。
同年十二月,以密表上言裴炎不反,忤旨。
则天遣人就军斩之。
郭敬之唐 667 — 7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44 【介绍】: 华州郑县人字敬之
郭子仪父。
始自涪州录事参军瓜州司仓、雍北府右果毅,加游击将军申王府典军金吾府折冲、原州别驾左威卫左郎将,兼监牧南使,历、吉、、寿四州刺史
卒。
段秀实唐 719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83 【介绍】: 陇州汧阳人字成公
六岁,母病,勺饮不入口七日,时号孝童
玄宗天宝时安西府别将,先后从高仙芝封常清治军事,转绥德折冲都尉
肃宗时,累官泾州刺史
代宗大历中,官至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颍节度使
数年,吐蕃不敢犯塞。
德宗建中元年,召为司农卿
朱泚叛,以秀实有人望,使骑往迎。
秀实阳与合,一日与计事,突夺象笏击之,中其颡,至流血被面。
遂遇害。
谥忠烈
释法藏
释法藏
不详氏族。
厥性方正好行惠物。
尝于苇川化众造寺。
佛殿僧坊一皆严丽。
雕刻华蘤。
鄜畤命为壮观。
偶病笃暴终至一精庐。
七宝庄严非世所有。
门外有僧梵貌且奇特。
倡言曰。
法藏汝造伽蓝不无善报。
奈何于三宝物有互用之愆。
何从洗雪。
首露之。
僧曰。
汝但缮写金刚般若经。
恒业受持岂不罪销。
亦可延乎寿命。
言讫而苏。
自躬抄度其经午夜口诵。
终时年一百一十岁云。
雕阴人至今信重焉。
僧圆照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等序奏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长安中寺重雠校。
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武德元年戊寅岁
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
其时天长寺昙邃
净住寺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圆照
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马缟五代 ? — 936
明经登第
又登拔萃科
累官太常少卿
后唐同光中中书舍人
明宗时坐覆狱不当。
绥州司马
复为太子宾客
长兴四年户部兵部侍郎
清泰初国子祭酒
三年卒。
年八十。
兵部尚书
曹光实唐末宋初 931 — 9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1—985 【介绍】: 雅州百丈人字显忠
少武勇,有胆气。
嗣父曹畴静南使职,迁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
太祖乾德中王全斌等平,知、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太祖称为蜀中俊杰。
预平交、广,征河东诸役。
后任银、、府、丰、宥州都巡检使
李继迁诈降,于葭芦川遇伏战没。
王贞范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江陵人
王保义子。
荆南
高从海用为推官,累官少监
精于《春秋》,驳正杜预《左传注》数百条,人多讶之,独与同官孙光宪说《春秋义合
曹璨北宋 950 — 10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1019 【介绍】: 真定灵寿人字韬光
曹彬子。
善射,习知韬略,好读《左氏春秋》。
以荫补供奉官
太宗淳化中,历、银、、府等州钤辖
契丹犯境,屡战有功。
累迁东京旧城都巡检使,连拜彰国、保静武宁忠武等军节度使
后授同平章事
卒谥武懿
(⊙ 《东都事略》卷二七)
李继捧宋初 962 — 10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04 【介绍】: 宋党项人李继筠弟。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继筠卒,嗣为留后。
李氏自唐末世袭、银、宥四州。
以家族矛盾,于太平兴国七年,纳土内迁,入居京师
彰德军节度使
端拱元年(988)太宗以其族弟继迁联辽反宋,因赐继捧姓名赵保忠,使回夏州,仍任定节度使
淳化二年,降辽,受辽封为西平王,恢复原姓名。
五年,宋兵破夏州,被俘。
卒于开封
郭申锡北宋 998 — 10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74 【介绍】: 大名魏县人字延之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历任州县官,审狱明察,办事干练。
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屡诋权幸。
奉命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
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濠州
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种谔绥州,乃谓边患将自此始。
夏主李谅祚死,奏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
主张以重将守边,不邀功生事,著《边鄙守御策》。
给事中致仕。
高永能北宋 1013 — 10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82 【介绍】: 绥州人,徙居青涧字君举
有勇力,善骑射,自行伍补殿侍,稍迁供奉官
英宗治平末种谔绥州,率兵六千为前驱,五战五捷。
绥州既复,改名绥德城知城事。
神宗元丰初,任鄜延路都监,累破夏军,擢本路钤辖
四年,宋征西夏,为先锋与敌鏖战无定河,斩首数千,克米脂
宁州刺史,又进荣州团练使
五年,永乐之役,献谋不用,城陷战死。
平素御下有恩,身先士卒,人称老高
种谔北宋 1027 — 10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083 【介绍】: 洛阳人字子正
种世衡子。
以父任入官。
荐知青涧城,用计胁降西夏将嵬名山,长驱怀远败敌,筑城绥州
言者劾其擅兴,不禀节制,贬秩。
寻复官,为鄜延钤辖,徙副总管
议攻西夏,任鄜延经略安抚副使,节制诸将,于米脂大破西夏兵。
后因与徐禧沈括所议筑永乐城不合,被奏留守延州
永乐被围,观望不救。
终知延州,卒于官。
释怀志北宋 1040 — 1103
怀志上座
婺州吴氏子。
年十四。
事智慧院宝称为师。
试所习落发。
性夷简。
饱经论。
东吴学者尊事之。
尝对客曰。
吾欲会天台贤首惟识三宗之义。
衷为一书。
以息影迹之诤。
适有禅者。
居坐末曰。
贤首宗祖师为谁。
曰。
杜顺和尚
禅者曰。
有法身颂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天下觅医人
灸猪左膊上。
义合天台唯识二宗何义耶。
不能对。
禅者曰。
何不游方去。
于是罢讲。
南询至涧山。
云庵和尚在焉。
从之游甚久。
去游湘上。
庵于石头云溪
二十馀年。
气韵闲淡。
遇客多不言。
侍者问之。
曰。
彼朝贵人。
多知多语。
我粥饭僧。
见之自然。
口吻迟钝。
作偈曰。
万机休罢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或问住山何味。
答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个柴头品字煨。
不用挥毫文彩露。
崇宁改元
年六十二矣。
曳杖造龙安
人莫之留。
一日问侍僧曰。
日何时。
曰夕矣。
遂笑曰。
梦境相逢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泊然而逝。
收骨。
塔于乳峰下。
李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绥州人,徙汾州西河字直夫
好学通兵法。
尝从征侬智高,以战功积官广西都监
献《安边策》,神宗召对。
又随章惇南江,平懿州黔江蛮,擢引进副使熙河钤辖
李宪征山后羌。
元丰四年西夏,率前军收复兰州,升陇州防御使,知兰州熙河泾原安抚副使
哲宗时鄜延路副都总管,再知兰州
韩世忠宋 1089 — 1151
词学图录
韩世忠(1089-1151) 字良臣
绥德(今属陕西)人。
著名抗金将领
秦桧迫害岳飞,举朝无敢言者,独韩世忠面诘秦桧误国,为岳飞伸张。
绍兴和议后,闭口不言兵,杜门谢客,以家乡清凉山为名,自号清凉居士
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
全宋文·卷三九七二
韩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晚号清凉居士延安(今陕西延安)人,一说绥德(今陕西绥德)人。
年十八从军,从御西夏,讨方腊
宣和中官至嘉州防御使
建炎初赴行在平苗、刘之乱。
四年浙西制置使镇江,获黄天荡大捷。
绍兴初平范汝为之反,四年大破金兵于大仪镇,时论以此为中兴武功第一。
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加横海、武宁安化镇节度使,进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秦桧收三大将兵权,拜枢密使,罢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
岳飞冤狱成,世忠独面诘秦桧
潭国公,封咸安郡王
久之,改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
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进拜太师追封通义郡王
孝宗封蕲王谥忠武,配飨高宗庭。
孙觌咸安郡王致仕赠通义郡王韩公志铭》(《鸿庆居士》卷三六),《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
释咸杰南宋 1118 — 1186
禅师名咸杰
号密庵
其先福州世族也。
姓郑氏
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
生之夕。
境内皆闻天乐。
不知何祥。
其亲亦秘之。
师幼颖悟。
气宇深沉。
事亲以孝闻。
亲有贤行。
勖之远游。
遂得度受具。
不结侣。
不备衾。
寒暑一衲。
遍扣诸方。
诸方敬之。
晚依应庵
屡遭诃詈。
不假一词。
默师默契其机。
一日应庵晚参垂问。
如何是正法眼。
师遽趋对曰。
破砂盆。
应庵颔之。
命入侍。
大拥众心。
及辞归省亲。
应庵送以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钵袋。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砂盆。
此行将省觐。
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
待归要尔遵。
师闽还。
应庵乃上堂。
举师分座曰。
一棒一条痕。
一掴一手血。
临济老瞎驴。
至今犹未瞥。
须弥顶上浪拍天。
大洋海水无一滴。
伟哉本色人。
顶门亚三只辨龙蛇。
百草头擒虎兕。
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
坐断衲僧摇舌。
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
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问取堂中首座杰
未几开化衢之乌巨。
其节概大类应庵
应接浑如妙喜
一时厌饫丛林者。
皆起而归之。
秘阁张镃
矢向宗风。
改宅为慧云寺
请师据室。
师怜其正信
示以赵州无字。
得旨。
及师应祥符蒋山
历华藏双径。
皆随侍。
又迁灵隐
床历无所容。
乃举破庵先
分座接纳焉。
师尝被召入禁庭。
或留宿内观堂。
天子屡欲加赠。
师屡以疾辞。
教授严康朝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理固然也。
况良时莫再。
圣主难逢。
法兄每用藏六之机。
不顾从上县丝之脉。
朝不取也。
师曰。
汝之所见。
本为通论。
但弘道设教也以时。
当此际。
京畿宫观
金碧交辉。
古德高风。
杳不闻矣。
而躁进孟浪之病。
庶几老成持重者。
有以振之
华亭渡西山隐。
独非兼济天下乎哉。
力请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
天童使至。
师告众曰。
去年八月间。
得旨与安閒
摆脱水云性。
纵步到阳山
元宅诸子弟。
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个月。
开怀宇宙宽。
忽接四明信。
来书意盘桓。
天童虚法席。
使君语犹端。
迢迢遣耑使。
不问路行难。
山僧临晚景。
不敢自相瞒。
搥鼓乐与行。
四众亦忻欢。
先师未了底。
应是波澜。
敢问大众。
如何是先师未了底。
一回饮水一回咽。
临济德山俱汗颜。
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
升座曰。
数十年前旧公案。
今日拈来重剖判。
任是铁眼与铜睛。
也须曳入红炉煅。
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
尽大地是个红炉。
也煅某甲不破。
只向他道。
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
淳熙丙午
无病示寂。
塔于寺东。
其嗣法者。
破庵先等一十二人。
而澄照自镜。
复住天童
赞曰。
应庵虎丘之风。
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
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
故窃讳之。
密庵开化
山不束岳。
海不束涛。
岂非过师之智。
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
不然。
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
而东登二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