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朱晞颜南宋 1133 — 12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3—1200 【介绍】: 徽州休宁人字子渊
孝宗隆兴二年进士
历知永平广济二县,皆有政绩。
升知兴国军,入对论三事,皆切直。
除知靖州,奏言襄、汉通和蜀,宜移武昌大军戍襄阳,留水军从控鄂、沔。
后知吉州,擢广西运判,上便宜事数千言,革客钞科抑之患。
西京转运判官,擢广西安抚使,官至工部侍郎知临安府
全宋诗
朱晞颜(一一三五~一二○○)字子渊休宁(今属安徽)人。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当阳
历知永平广济县通判阆州,知兴国军吉州广南西路京西路转运判官
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知静江府
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
四年,迁权工部侍郎,俄兼实录院同修撰
五年,兼知临安府
六年卒,年六十六。
著作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岩吟藁》一卷。
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二宋谈钥朱公行状》。
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五七七三
朱晞颜(一一三三——一二○○)字子渊,或作名希颜字子渊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
隆兴元年进士第,授当阳
历知永平广济县,升知兴国军
入对,论事称旨,除知靖州,改知吉州,擢广西安抚使
后召为太府少卿总领江东军马钱粮权工部侍郎,兼知临安府
庆元六年卒,年六十八。
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二《朱公行状》。
主要活动
  • 1164年,进士
  • 1181年-1183年,荆湖北路靖州(靖州县),靖州知州
  • 1186年-1188年,江南西路吉州(吉安),吉州知州
  • 1188年-1192年,广南西路静江府(桂林市),广南西路转运判官
  • 1191年-1193年,京西南路洛阳(河南省洛阳市),京西南路转运判官
  • 1193年-1195年,广南西路静江府(广西省桂林市),静江府知府兼安抚使
  • 1196年-1198年,淮南东路楚州(江苏省淮安市),淮东总领军马钱粮,1198年8月在任。。
  • 1197年,两浙西路镇江府(镇江),镇江府知府
  • 1199年-120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杭州),临安府知府兼安抚使
  • 1199年-120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工部侍郎
粘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真定府武邑人字时举
洪武二十三年举于乡。
阆中县教谕
善为诗词,尤擅草书、篆书。
胡一之南宋
全宋文·卷六一一六
胡一之字贯道严州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人。
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
淳熙八年承议郎、知德庆府
官终知阆州
见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一、一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主要活动
  • 1157年,进士
  • 1179年-1180年,广南东路德庆府(广东省德庆县),德庆府知府
张公铎五代 884 — 9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4—945 【介绍】: 五代时太原乐平人
后蜀孟知祥都知兵马使
后与五臣同受顾命。
孟昶立,加检太尉,累官领保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好文史之学,为政清严。
李骧十六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巴西宕渠人巴氐族,字玄龙
李特弟。
承制,拜骁骑将军,屡立战功。
子雄即位,为太傅
西晋怀帝永嘉间谯登涪城攻而擒之,巴西梓潼遂尽为雄有。
大将军录尚书总统卒谥汉献王
侯宏实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州千乘人
幼家贫。
长仕后唐,累官河中都指挥使
庄宗同光三年,随李继岌讨蜀,隶李绍琛部,从破汉州
后为孟知祥所执,任为牙内马步指挥副使
寻将兵攻董璋,下阆州,功为一军所推。
又参与弥牟镇之役。
知祥击败董璋宏实颇与有功。
知祥即位后,改奉銮肃卫指挥副使
寻受遗诏,同赵季良等辅政,进秩侍中
历官眉州刺史,宁江、武泰节度使
晚年兴建禅院,广建第宅,以寿终
杨思恭五代 ? — 9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 【介绍】: 五代时建州建阳人
仕闽。
初为王延政节度巡官
延政称帝后,为兵部尚书,寻迁仆射,录军国事。
以聚敛为务,时称杨剥皮
南唐兵攻取建州后,思恭仅以身免。
南唐,为李璟所杀。
胡执礼明 1539 — 1589
维基
胡执礼(1539年—1589年),字汝立,号雅斋陕西行都司永昌卫人,民籍。
陕西乡试第五十三名举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会试第九十四名,三甲第七十九名进士
初授保宁府推官,升刑部主事,改吏部,升文选司郎中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誊黄,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太仆寺卿,三年九月光禄寺卿四年三月太常寺卿五年应天巡抚右副都御史七年十月户部右侍郎八年十月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九年三月被论告病归。
十二年三月兵部左侍郎、管南京兵部右侍郎事,寻被御史谭耀张文耀参其行事酷狠,被勒令致仕。
十五年四月再起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十七年六月与妻同日卒,赠户部尚书,予祭葬如例。
主要活动
  • 1559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宋光葆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福州人
宋光嗣从弟。
光嗣同为前蜀宦官给事黄门,官宣徽北院使
王衍时,曾请为守备,御后唐,不能用。
国亡,托疾居阆州
后唐明宗时,为阆州团练使安重霸所杀。
光葆
光嗣从弟。
宦者蜀先主王建
给事黄门宣徽北院使
累迁东川节度使
尝请诛唐使李严
后主王衍不从。
国亡后居阆州
后唐明宗时
团练使安重诲所杀。
向宗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人字景弼
向经次子。
秀州刺史昭信军留后,奉国清海节度使封永嘉郡王
钦圣后临朝,陈瓘论其与蔡京相结,干预政事,徙镇东、武宁节度使
大观二年宁海节度使
宣和中卒,年六十六。
主要活动
  • 1090年-1093年,河北路邢州(河北省邢台市),邢州知州
赵维岳
维基
赵维岳四川保宁府剑州民籍。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进士,授南和县知县,爱民训士,士民感戴,建赵公以祀之。
吏部主事
崇祯五年十月,起为吏部验封司郎中
南明永历元年(1646),与吕大器等人入麻阳罗土司,请升土官兴为总兵
官至刑部侍郎
主要活动
  • 1616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孙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冀州人
强干有才用。
后唐,历府卫右职。
明宗天成中,为颖、耀二州刺史阆州团练使,所至称治。
后以言秦王从荣恣横之祸,为康义诚所不悦,被杀。
僧伽跋摩
僧伽跋摩者。
康国人也。
少出流沙游步京辇。
禀素崇信戒行清严。
檀舍是修慈悲在念。
显庆年内奉敕与使人相随礼觐西国大觉寺
于金刚座广兴荐设。
七日七夜然灯续明献大法会。
又于菩提院内无忧树下。
彫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
盛兴庆赞时人叹希。
后还唐国
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药。
于时交州时属大俭人物饿饥。
于日日中营办饮食救济孤苦。
悲心内结涕泣外流。
时人号为常啼菩萨也
才染微疾奄尔而终。
春秋六十馀矣。
释阿离耶跋摩
释阿离耶跋摩
神智独悟。
形貌异伦。
始自新罗入于中国。
寻师请益。
无远不参。
瞰憩冥壑。
凌临诸天。
非惟规范当时。
亦欲陶津来世。
志切游观。
不殚游邈。
遂求法于西竺
乃遐登于葱岭
搜奇讨胜。
历见圣踪。
夙愿已圆。
资粮时绝。
乃止那烂陀寺未几终焉。
是时高□专业住菩提寺
玄恪
玄照
大觉寺
此上四人并于贞观年中有此行也。
共植胜因。
聿丰释种。
遥谢旧域。
往见竺风。
腾茂誉于东西。
鸿休于罔极。
非大心上辈。
其何预此乎。
按年谱似与玄奘三藏同发指西国
但不知第何年耳。
严瑞龙清 ? — 1751
维基
严瑞龙(?
—1751年),字凌云四川阆中人清朝官员。
严瑞龙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累功升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
他任内一方面减少平埔族熟蕃的差役,一方面严惩攻击民兵的生蕃。
乾隆元年(1736年)任满,升任湖南按察使
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弹劾湖广总督唐绥祖,递升湖北巡抚
十六年(1751年)五月,经查證严所呈报皆为诬告,遭斩立决。
主要活动
  • 1718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释道琳
道琳法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缁离俗。
成人之岁访友寻真。
搜律藏而戒珠莹启。
禅门而定水清。
禀性虚洁雅操廉贞。
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养灵。
既常坐不卧一食全诚。
后复慨大教东流时经多载。
定门鲜入律典颇亏。
遂欲寻流讨源远游西国
乃杖锡遐逝鼓舶南溟。
铜柱而届郎迦。
历诃陵而经裸国。
所在国王礼待极致殷厚。
经乎数载到东印度耽摩立底国。
住经三年学梵语。
于是舍戒重受。
学习一切有部。
律非唯学兼定慧。
盖亦情耽咒藏。
后乃观化中天顶礼金刚御座菩提圣仪
复至那烂陀寺。
搜览大乘经论。
注情俱舍。
经于数年。
至于鹫岭杖林山园鹄树。
备尽翘仰并展精诚。
乃游南天竺国搜访玄谟。
向西印度于罗荼国住经年稔。
更立灵坛重禀明咒。
尝试论之曰。
夫明咒者梵云毗睇陀罗必棏(丁泽反)家。
毗睇译为明咒。
陀罗是持。
必棏家是藏。
应云持明咒藏。
然相承云此咒藏。
梵本有十万颂。
唐译可成三百卷。
现今求觅多失少全。
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曷树那。
即龙树菩萨。
特精斯要。
时彼弟子厥号难陀
聪明博识渍意斯典。
在西印度经十二年。
专心持咒遂便感应。
每至食时食从空下。
又诵咒求如意瓶。
不久便获。
乃于瓶中得经欢喜。
不以咒结其瓶遂去。
于是难陀法师恐咒明散失。
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
成一家之言。
每于一颂之内。
离合咒印之文。
虽复言同字同实乃义别用别。
自非口相传授而实解悟无因。
后陈那论师见其制作功殊人智思极情端。
抚经叹曰。
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
我复何颜之有乎。
是知智士识己之度量。
愚者闇他之浅深矣斯之咒藏东夏未流。
所以道琳意存斯妙。
故咒藏云。
升天乘龙役使百神。
利生之道唯咒是亲。
净于那烂陀。
亦屡入坛场希心此要。
而为功不并就。
遂泯斯怀为广异听。
粗题纲目云尔。
道琳遂从西境转向北天。
观化羯湿弥罗。
便入乌长那国。
询访定门搜求般若。
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自尔之后不委何托。
净回至南海羯荼国。
有北方胡至云。
有两僧胡国逢见。
说其状迹应是其人。
智弘相随拟归故国。
闻为途贼斯拥还乃覆向北天。
年应五十馀矣。
释道希
道希法师者。
齐州历城人也。
梵名室利提婆(唐云吉祥天也)乃门传礼义家袭搢绅。
幼渐玄门少怀贞操。
涉流沙之广荡。
观化中天。
陟云岭之嵚岑。
轻生殉法。
行至吐蕃中途危厄。
恐戒检难护遂便暂舍。
行至西方更复重受。
周游诸国遂达莫诃菩提。
翘仰圣踪经于数载。
既住那烂陀。
亦在俱尸国。
蒙庵摩罗跛国王甚相敬待。
在那烂陀寺频学大乘。
住输婆伴娜(在涅槃处寺名也)专功律藏。
复习声明颇尽纲目。
有文情善草隶。
大觉寺造唐碑一首。
所将唐国新旧经论四百馀卷。
并在那烂陀矣。
净在西国未及相见。
住庵摩罗跛国遭疾而终。
春秋五十馀矣。
后因巡礼见希公住房。
伤其不幸聊题一绝。
七言 百苦亡劳独进。
影四恩存念契流通如何未尽传。
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赵廷隐五代 ? — 9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开封人,一作太原人
初仕裨将,后随孟知祥西川,遂仕后蜀
拳勇有智略,充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
石敬瑭,拒董璋,累官保宁军节度使
受遗诏辅政。
孟昶时封宋王
卒谥忠武
释慧轮
释惠轮
新罗人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惠甲)自本国出家。
翘心圣境。
泛舶而凌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寒暑备受。
艰危罄尽。
奉敕随玄照法师西行充侍。
飞梯架险。
既至西国
遍礼奇踪。
寓居庵摩罗波国信者寺淹住十载。
近住次东边。
犍陀罗山茶寺赀产丰饶。
供养餐设。
馀莫加也。
其北方胡僧往来者。
皆住此寺。
蜂屯云集。
各修法门。
既善梵言
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
年向四十矣。
具如义净三藏求法高僧传中。
慧轮师者。
新罗人也。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
汎舶而陵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
既之西国遍礼圣踪。
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
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
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
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
寺名健陀罗山荼。
慧轮住此。
既善梵言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
其北方僧来者。
皆住此寺为主人耳。
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
寺亦巨富多诸硕德。
普学小乘。
北方僧来亦住此寺。
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
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
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
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
今始新成。
南国僧来多住于此。
诸方皆悉有寺。
所以本国通流。
神州独无一处。
致令往还艰苦耳。
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
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
但有塼基。
厥号支那寺。
古老相传云。
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
莫诃支那即京师也。
亦云提婆弗呾罗。
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
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
王见敬重。
遂施此地以充停息。
给大村封二十四所。
后唐僧亡没。
村乃割属馀人。
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
准量支那寺。
至今可五百馀年矣。
现今地属东印度王。
其王名提婆跋摩。
曰。
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
我为重兴此寺。
还其村封令不绝也。
诚可叹。
曰虽有鹊巢之易。
而乐福者难逢。
必若心存济益。
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
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
子洲僧旧住于此。
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
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
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
此寺初基才馀方堵。
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
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
轨模不可具述。
但且略叙区寰耳。
然其寺形畟方如域。
四面直檐长廊遍匝。
皆是塼室。
重叠三层层高丈馀。
横梁板阗本无椽瓦。
用塼平覆。
寺背正直随意旋往。
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
垒塼峻峭高三四丈。
上作人头高共人等。
其僧房也面有九焉。
一一房中可方丈许。
后面通窗户向檐矣。
其门既高唯安一扇。
皆相瞻望不许安帘。
出外平观四面皆睹。
互相检察宁容片私。
于一角头作。
阁道还往。
寺上四角各为塼堂。
多闻大德而住于此。
寺门西向飞阁凌虚。
雕刻奇形妙尽工饰。
其门乃与房相连。
元不别作。
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
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
每至食时重关返闭。
既是圣教意在防私。
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
皆以塼砌。
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
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
并用塼屑如大。
和杂粘泥以杵平筑。
用疆石灰。
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
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
覆以青草经三数日。
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
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
后以油涂鲜澄若镜。
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
一作已后纵人践蹋。
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
不同石灰水沾便脱。
如斯等类乃有八寺。
上皆平通规矩相似。
于寺东面西取房。
或一或三。
用安尊像。
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
别起台观为佛殿矣。
此寺西南大院之外。
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
圣迹相连不可称记。
金宝莹饰实成希有。
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
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
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
不论其德。
诸有门钥每宵封印。
将付上座。
更无别置寺主维那
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
梵云毗诃罗弭。
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
毗诃罗波罗
译为护寺。
若鸣健稚及监食者。
名为羯磨陀那
译为授事。
维那者略也。
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
巡行告白一一人前。
皆须合掌各伸其事。
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
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
若见不许以理喻之。
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其守库当庄之流。
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
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
下至半升之
即交被驱摈。
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
名为俱攞钵底。
译为家主。
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
虽复于寺有益。
而终获罪弥深。
智者必不为也。
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
今但十馀。
若有斋会聚集。
各各自居一处。
并与僧尼无竞先后。
既其法别理不同行。
各习所宗坐无交杂。
此之寺制理极严峻
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
众僧名字不贯王籍
其有犯者众自治罚。
为此僧徒咸相敬惧。
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
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
咸是凭虚。
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
君王悉皆令置漏水。
为此昼夜。
期候不难。
准如律教。
夜分三分。
初后制令禅诵。
中间随意消息。
其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
虽复陈寺样。
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
目击无滞。
如能奏请依样造之。
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
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
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大寺舍。
皆先云室利。
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
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
故以为号。
毗诃罗是住处义。
云寺者不是正翻。
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
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
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
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
高百尺许。
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
梵名慕攞健陀俱胝。
唐云根本香殿矣。
门北畔五十步许。
复有大窣堵波。
更高于此。
是幼日王所造。
皆并塼作。
装饰精妙。
金床宝地。
供养希有。
中有如来转法轮像。
次此西南有小制底。
高一丈馀。
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
唐云雀离浮图。
此即是也。
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
其次西畔有戒坛
方可大尺一丈馀。
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
高二尺许。
墙内坐基可高五寸。
中有小制底。
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
垒塼为之。
宽可二肘。
长十四五肘。
高可二肘馀。
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
高可二寸。
阔一尺许。
有十四五表佛足迹。
此寺则南望王城。
才三十里。
鹫峰竹苑皆在城傍。
西南向大觉。
正南尊足山。
并可七驿。
北向薛舍离。
乃二十五驿。
西瞻鹿苑
二十馀驿东。
向耽摩立底国。
有六七十驿。
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
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
属寺村庄二百一所。
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
龙池龟洛地隔天津
途遥去马道绝来人。
致令传说罕得其真。
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
画古髣髴惊新。
庶观者之虔想。
若佛在而翘神。
释灵运
灵运师者。
襄阳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
志怀耿介情存出俗。
追寻圣迹与僧哲同游戏南溟达西国
极闲梵语利物存怀。
所在至处君王礼敬。
遂于那烂陀画慈氏真容菩提树像。
一同尺量妙简工人。
赍以归广兴佛事。
翻译圣教实有堪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