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田益宗北魏 445 — 517
全后魏文·卷四十六
益宗光城蛮酋。
征虏将军、直合将军
太和中,遣使归款,拜员外散骑常侍都督光城弋阳汝南新蔡宋安五郡军事、冠军将军南司州刺史光城县
寻于新蔡东豫州,以为刺史
改封安昌县伯,进号征虏将军
景明中,进号平南将军,加安南将军
延昌中,迁使持节镇东将军济州刺史
入为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改封曲阳县伯熙平二年卒。
年七十三。
赠征东大将军郢州刺史
谥曰庄
张欣泰南齐 456 — 501
全齐文·卷二十二
欣泰字义亨竟陵竟陵人宋左卫将军兴世子。
辟州主簿,历诸王府佐,入齐历官宁朔将军,除尚书都官郎
武帝即位,以为直阁将军,历豫章王太尉参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复为直阁步兵校尉,除正员郎,徙随王子隆镇西中兵,改领河东内史,免。
明帝即位,为领军长史,迁咨议参军,出为永阳太守
东昏侯即位,除辅国将军庐陵王安东司马,进雍州刺史,以谋废立伏诛。
释法进隋 ? — 617年1月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早年师事益州绵竹县
应山玉女寺辉禅师出家。
后从定法师受十戒。
恭谨谦恪。
常依辉研习水观。
寺之竹林栖四虎。
入定。
虎则驯绕左右。
如捍卫状。
人迹为绝。
邻之樵者。
窃窥之。
无所见。
独见湛水凝止绳床上。
因再投石其中。
既而出定。
觉心痛。
遍询之得其故。
明日使其人。
时必尽去所投石。
痛即差。
开皇间
皇子秀。
蜀王之国治成都
而妃患心腹殊剧。
时白厓鸣鹤诸方士。
皆莫治。
遂遣长史张英。
即其寺请起
不可曰。
吾住兹山。
且八十年。
其性之无所动摇。
与木石类。
强之有死而已。
既还报。
王益遣官属车从奉迎。
不少懈。
守志愈奋厉。
王怒躬造其地。
将加罪。
及见
顾复战汗。
不能自已。
遽曰。
禅师慈悲。
望救病苦。
徐应曰。
杀羊取心。
以充庖厨。
则羊之痛有甚于妃者。
王曾不少加爱焉。
今妃稍痛。
而爱如此。
则王之于情念重。
而道念轻矣。
尚何以召我哉。
王亟惭愧忏悔。
遂出山。
且不肯骑乘。
请自以杖屦随王后
顷之则先二日至。
造堂见妃。
妃亦流汗。
疾从而脱然。
施帛五百匹。
纳衣伽黎什物等。
令盥手。
执所施物。
祝愿毕。
而悉送输之法聚寺。
助营构。
即辞去。
当是时。
王独与妃见足高去地可四五寸。
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
终于山中。
释法进
不知氏族。
益州绵竹县应山玉女寺。
辉禅师弟子。
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
恭谨精诚谦恪为务。
惟业坐禅。
寺后竹林
常于彼坐。
有四老虎绕于左右。
师语。
勿泄其相也。
后教水观。
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
拾两白石安著水中。
暮还寺弥觉背痛。
具问家人。
云安石子。
语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禅。
家人还见如初清水。
即除石子所苦便愈。
因尔习定不出此山。
开皇中
蜀王秀益州
妃患心腹。
诸治不损。
绵州昌隆白崖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禁火。
鹄鸣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神。
符印章𭃔入水不溺。
并来同治。
都无有效。
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治病。
报曰。
吾在山住向八十年。
与木同姓。
馀更苦邀。
答曰。
尽命于此。
可自早还。
信返具报。
王使六司官人𨏔车四乘将从百人重往迎请。
曰。
王虽贵胜命有所属。
执志如初。
信还。
王大怒。
自入山将手加罪。
既至山寺礼佛见
不觉身战汗流。
王曰。
请禅师为妃治病。
禅师慈悲愿救此苦。
答曰。
杀羊食心岂不苦痛。
一切众生皆是佛子。
何因于妃偏生此爱。
王惭愧忏悔。
出。
乃曰。
王命既重不可不行。
王自先行。
贫道生不乘骑。
当可后去。
王曰。
弟子步从与师同行。
报曰。
出家人与俗异。
但前行。
应同到。
王行两日方至。
一旦便达。
径入妃堂。
流汗。
因尔除差。
施绢五百段纳衣袈裟什物等。
王妃以水盥手执物咒愿。
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
即辞还山。
王与妃见足离地可四五寸。
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
龙吟猿叫。
諠寺三日矣。
释法进
不知氏族。
益州绵竹县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
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
恭谨精诚谦恪为务。
唯业坐禅。
寺后竹林常于彼坐。
有四老虎绕于左右。
师语勿泄其相也。
后教水观。
家人取柴见绳状上有好清水。
拾两白石安著水中。
暮还寺弥觉背痛。
问其家人。
云安石子。
语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禅。
家人还见如初清水。
即除石子。
所苦便愈。
因尔习定不出此山。
开皇中蜀王秀益州
妃患心腹诸治不损。
绵州昌隆白崖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焚火。
鹄鸣山有二道士
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
入水不溺。
并来同治都无有效。
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治病。
报曰。
吾在山住向八十年。
与水同性。
徐更苦邀。
答曰。
尽命于此可自早还。
信返具报。
王使六司官人犊车四乘将从百人重往迎请。
曰。
王虽贵胜命有所属。
执志如初。
信还。
王大怒自入山将手加罪。
既至山寺礼佛见
不觉身战汗流。
王曰。
请禅师为妃治病。
禅师慈悲愿救此苦。
答曰。
杀羊食心岂不苦痛。
一切众生皆是佛子。
何因于妃偏生此爱。
王惭愧忏悔仍出山。
乃曰。
王命既重不可不行。
王自先行。
贫道生不乘骑当可后去。
王曰。
弟子步从与师同行。
报曰。
出家人与俗异。
但前行应同到。
王行两日方至。
一旦便达。
径入妃堂。
妃见流汗。
因尔除差。
施绢五百段纳衣袈裟什物等。
王妃以水𭾄手执物咒愿。
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
即辞还山。
王与妃见足离地可四五寸。
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
龙吟猿叫三日乃已。
僧世瑜隋末唐初 583 — 64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台州陈氏子。
少孤以佣保自活。
旋弃去。
遂远从绵州震响寺伦法师出家。
时则隋之大业十二年也。
一食常坐。
头陀自持。
未几徙居利州之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尤久。
其山深僻夐绝人烟。
独赖四猿时供果蓏。
尝有信士。
母丘生。
负粮以馈。
及还于山半。
见二客貌甚青色。
各持莲华蔗芋云。
献禅师
然不知何从来也。
六时行道鸟兽为徒。
三年之中所食。
仅尽米一石七升。
始汲一泉。
俄而二泉又出其下。
清甘可爱。
贞观初
偶梦四龙入心目中。
自尔默会三论宗旨。
遂依灵睿法师于绵之大施寺
是正其义。
寻而覆述。
皆契疏钞。
忽造崇乐寺。
谓其友曰。
我且游方矣。
其友喻以道无不在安用游方。
乃还大施寺
则人初不知其坐逝于房中也。
俄觉房出香气。
或随香气。
入房见之。
并将三金钱于坐处。
然犹执香炉云。
时盖十九年四月八日也。
春秋六十三。
刺史刘德威作龛奉全身其内。
历三年貌如生。
释世瑜
姓陈氏
始州
父母早亡。
佣作取济。
身形伟壮。
长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无由自达。
大业十二年
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
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惊讶深山。
常烧熏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
食米一石七斗。
六时行道以猿鸣为候。
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下。
贞观元年
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即而覆述。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
言话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
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
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
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释世瑜
姓陈氏
台州
大业十二年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
惊讶深山常烧薰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
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各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
六时行道以猿鸟为侣。
初唯一泉。
后有三泉流出于下。
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
往崇乐寺言语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奄然而逝。
春秋六十三矣。
连舜宾北宋 ? — 10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 【介绍】: 安州应山人字辅之
少试科场不中,遂归养其父,不复仕进。
父卒,家资多散以赒乡里。
教二子以学,二子后皆登进士第
以布衣终于家,甚得乡人敬慕。
连庠北宋 1006 — 10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州应山人字元礼
连庶弟。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宜城
敏于政事,号良吏
累迁都官郎中
兄弟齐名,为官明洁,人谓“连底清”;加以严肃,人谓“连底冻”。
全宋诗
连庠(一○○六~一○六七)字元礼安州应山(今湖北广水)人。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
宜城县,官至屯田都官郎中
英宗治平四年卒,年六十二。
有集五卷,已佚。
事见明嘉靖应山县志》卷下《连都官墓志》、《宋史》卷四五八《连庶传》。
石景立北宋
全宋诗
石景立仁宗时温州
赵抃有交。
事见《应山志》卷四。
许拯北宋 1015 — 10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83 【介绍】: 开封襄邑人字康伯
仁宗景祐中,以通三经登第。
应山县
迁知麟游县,历泉州录事参军,黄、军、亳四州观察推官随州支使,后知京兆应天县,以奉议郎致仕。
历官所至有治绩,平居清约,不求人知,去官唯敝衣数箧,人以为清官。
连南夫宋 1086 — 11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43 【介绍】: 安州应山人字鹏举
徽宗政和二年上舍释褐。
校书郎起居舍人
高宗建炎初,知饶州,改守濠州,御敌有方,城赖以全,民为绘像立祠。
官至宝文阁学士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
坐事夺职,隐居连州龙溪
为人气正言直,抗金甚力。
有文集。
连万夫南宋 ? — 11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4 【介绍】: 德安府人,或曰连南夫之弟。
将仕郎
高宗建炎四年,有寇犯应山万夫率邑人数千保山寨
寇增兵至,围三日,卒破之,知万夫勇敢有谋,欲留用,万夫怒骂不止,遂被害。
王莘
全宋文·卷一八三九
王莘字乐道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
事见《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嘉靖应山县志》卷下。
连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州应山人字居锡,一作君锡
连舜宾子。
进士
为寿春令,遵礼劝俗,开田千顷,一县大治。
以母老乞监陈州税,又即求归。
退居二十年,守道好修。
欧阳修荐其学行,以知昆山县,辞不行,累迁职方员外郎
致仕卒。
张商卿南宋
全宋文·卷四七五七
张商卿字宗尹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绍兴三十年进士第
淳熙中朝散郎权知滁州
朝散大夫湖南转运判官
官至淮南运判
见所撰《永阳思贤堂记》(《永乐大典》卷七二三六),《水心先生文集》卷一三《郭府君墓志铭》,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一七○。
金南美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安乡人字仪叔
理宗端平二年进士
博学能文,真德秀颇器重之。
官至翰林直学士,时制诰多出其手。
李庭芝宋末元初 1219 — 1276
全宋诗
李庭芝(?
~一二七六),字祥甫,祖籍汴(今河南开封),徙应山(今湖北广水),又徙随(今湖北随州)。
理宗嘉熙末以策干荆师孟洪,权知建始县
淳祐初进士
宝祐中真州明隆庆仪真县志》卷五)。
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累迁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
六年,改京湖制置大使襄阳,以襄阳城陷罢居京口
未几,起制置两淮
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
宋亡,困守扬州,后被执殉难。
宋史》卷四二一有传。
今录诗二首。
诸葛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西阳朔人
洪武间应山知县,均徭简赋,多惠政。
官至湖广参议
孙士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
永乐初应山知县
政简赋均,垦荒三十余顷,户口增殖。
邵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广应山人
永乐中岁贡安庆府,政尚宽和。
王建
维基
王建字成中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人,军籍。
早年出身县学生,成化十三年(1477年)丁酉江西乡试第二十二名。
成化十四年(1478年)联捷戊戌科会试第一百七十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十一名。
龙游县知县,官至应山县知县
谈一凤
人物简介
谈一凤字文瑞号鹤林无锡人
弘治中应天举人,曾任桂林府学训导
时建宣成书院,推一凤经理其事。
后知应山县,多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