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佟国佐清 1637 — 16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7—1695 【介绍】: 辽东人字吉臣
康熙间工部笔帖式历官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使江南安徽布政使等职,精于律例。
官至安徽巡抚
恩铭清 1786 — 18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0 【介绍】: 满洲正红旗人,栋鄂氏。
嘉庆十三年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办事颟顸,累有迁降。
道光十四年漕运总督
十九年热河都统
寻因病请开缺,旋卒。
维基
恩铭(1786年—1840年),董鄂氏,字静庵号兰士
满洲正红旗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榜名恩宁。
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历官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侍讲侍读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詹事等。
嘉庆十九年(1814年)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同年任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右侍郎
次年,任大理寺卿次年,任盛京工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升礼部左侍郎正黄旗蒙古副都统
次年镶白旗满洲副都统吏部左侍郎
道光七年(1827年),加头等侍卫,任哈密办事大臣
九年(1829年)丁忧去职。
后任通政司参议,累加二等侍卫,为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次年重加头等侍卫
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理藩院右侍郎
十二年(1832年)任正红旗蒙古副都统刑部右侍郎等。
道光十四年(1834年)漕运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
次年兵部尚书任礼部尚书,署都察院左都御史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正黄旗汉军都统
同年,迁刑部尚书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
主要活动
  • 1808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葛震明末清初 1637 — 16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7—1693 【介绍】: 明末清初人,本辽东宁远卫籍,入清后迁陕西巩昌字勇之
康熙五年举人
工书法,善诗文。
二十二年入都,供奉武英殿
有《种松堂诗文集》、《史赞》、《北巡纪行录》。
汪世杰晚清 1865 — 1948
维基
汪世杰(1865年—1948年)四川省嘉定府犍为县(今属乐山市井研县三江镇)人,晚清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历任刑部河南司主稿主事刑部郎中奉天知府奉天按察使封忠宪大夫
曾参与“公车上书”。
清朝灭亡后,先后寓居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地,1948年成都病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二甲65名。
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
主要活动
  • 1895年,进士,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陈景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汉军镶红旗人号石闾
作字仿晋人,作诗宗汉魏,务欲自拔于流俗之上。
有《石闾诗》。
陈景元字石闾汉军旗人
有《石闾诗集》。
清诗别裁集
字石闾奉天人
布衣。
石闾甘老布衣,耻言名利,交与惟李豸青几辈,不妄交也。
雷副宪贯一视学浙中,成《怀五布衣》诗,石闾居一,即石闾可知矣。
诗亦清矫不凡。
李淑靖清 ? — 16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7 【介绍】: 奉天人号卫辅
康熙间广东雷州府事。
在任除虎患,建东洋海堤,赴省请豁免荒田之税,卒于旅次,雷州民为之立遗爱碑。
钟昌清 1785 — 1832
维基
钟昌(1785年—1832年)字汝毓号仰山,拜都氏,满洲正白旗人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嘉庆戊辰举人己巳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实录馆纂修詹事府少詹事詹事盛京礼部侍郎工部右侍郎道光戊子江南乡正考官镶白旗满洲副都统马兰镇总兵内务府大臣仓场侍郎科布多参赞大臣,咸安宫总裁
著有《竹南蕉北之间诗赋偶存》。
主要活动
  • 1809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陈洪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东人
汉军镶蓝旗
笔帖式户部主事
康熙十三年累迁至广西巡抚
十五年尚之信反清,附吴三桂洪明从之。
十八年复降清,流宁古塔
杨钟羲清末至民国 1865 — 1940
词学图录
杨钟羲(1865-1940) 字子晴号留垞圣遗居士
正黄旗汉军籍。
光绪十一年举人
1933年溥仪命入奉天"国立博物馆"馆长。
有《圣遗诗集》、《学桥词》、《学桥诗话》、《白山词介》。
维基
杨钟羲(1865年—1940年)原名钟广字子勤梓琴子晴芷晴芷晴芷庼慏盦号留垞梓励又号雪桥雪樵晚号圣遗居士南湖鲜民
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属内务府正黄旗汉姓满洲旗人),籍奉天辽阳襄平)。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江宁府知府
家族世居辽阳,原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乾隆间改为内务府汉军正黄旗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顺天乡试举人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保送知府,分发浙江,但未实授,改派外任时冠姓杨。
二十七年湖北巡抚端方幕府三十一年湖北襄阳府知府
三十二年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府,补授淮安府知府三十四年江宁府知府
出任光绪二十年(1894)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一年(1895)会试同考官
谥文敬
因父亲在湖北武昌府任职,钟羲出生于省寓祝家园,年轻时跟从黄冈嗣兴(字步阶)先生以及未来的岳父、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时任黄冈县知县李恒琛学习(时黄州府知府镶白旗汉军安氏英启),又师湘中名士邹振麟(字雁峰),并与琛之子宝谦、从子宝巽(又李孺)同中光绪十一年乙酉顺天乡试举人琛另一子宝丰中该乡试副榜)。
中举之后21岁时(c.1886年),受业于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状元翁同龢,尤受翁赏识(载《翁同龢日记》,v.4,2006);又师从镶蓝旗宗室福锟正蓝旗宗室麟书、内务府镶黄旗满洲完颜嵩申等。
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法租界,不问世事(先避居法租界升平里,后移寓茄勒路之顺元里,又迁打铁浜之馨德里)。
1912年,遭母忧。
刘承干的《嘉业堂丛书》校阅。
钟羲楼居终岁,伏案整辑,往往彻夜不睡。
微倦则于胡床假寐,少醒则灯尚荧然,与晨曦相映,十余年如一日。
尤珍惜物品,凡属片纸寸缣,无不手自捡存。
灯下常为其哲嗣讲掌故,或为长孙课文选。
……盖辛亥之变,钟羲脱身出险,藏书被掠”(载郑逸梅《艺林旧事》)。
1923年由沪回京。
宣统十五年(1923年)三月初一日,与景方昶王国维温肃三人均著南书房行走十二月初三日均著在紫禁城内骑马。
1928年北京开设雪桥讲舍,著述课徒(学生包括两位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载《启功学录》)。
1933年应邀赴日本访书。
1927年为逝去的学者王国维作《诰授奉政大夫赏食五品俸南书房行走特谥忠悫王公墓志铭》。
1939年与画家徐操(字燕孙)合作人物、书法扇面图(扇骨阴刻溥心畬书画)。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探花商衍鎏(字藻亭)合作行书扇面。
与溥心畬盛昱的《行书祝寿序》手卷作跋(由瑞洵弟子铃木吉武收藏)。
李宣龚的《硕果亭诗》作序。
为自己的高祖、乾隆朝兵部侍郎虔礼宝刻《椿荫堂诗文存稿》。
为内务府正白旗汉军进士姚氏斌桐刻《还初堂诗钞》。
进士宗室盛昱刻《郁华阁遗集》、《意园文略》。
正黄旗满洲进士瑞洵的《散木居奏稿》写作者传。
镶白旗宗室盛昱杨钟羲在交往中以表兄弟相称,大概因为盛昱的本生祖母或曾祖父恭亲王永锡之侧福晋均姓杨,但与杨钟羲家族是否有姻戚关系有待查证。
杨钟羲雪桥诗话: 附自订年谱》,“伯羲少时往来予家先伯祖,常携以游十刹海。
予赠伯羲诗云:‘桩荫堂开侍帝晨,裕陵雨露四时
百年门巷留诗卷,表交亲得伟人’。
伯羲和诗(《次韵答杨子勤表弟》)有‘看荷门巷嬉游地,古柏祠堂下拜时’之句”。
钟羲的诗句“桩荫堂开侍帝晨”,当指其高祖虔礼宝的诗集《椿荫堂诗文存稿》与乾隆帝的室名“椿荫堂”有关。
盛昱在其《次韵答杨子勤表弟》诗注说,“君家油漆作,舅祖煺公常携余游十刹海”,表明两家在祖父母辈已有密切往来,且透露杨钟羲家族府址在今北京地安门内大街西侧的油漆作胡同(明代时叫做油漆作)。
盛昱在其词作《梦横塘子勤表弟乞外》写道:“燕子巢痕,世家王谢,模黏门巷非故。
乔木阴阴,只胜我、午桥庄住。
失喜君来,相将几载,又悲君去。
念垂髫年纪,嬉戏君家,略省识、门前树”(载盛昱郁华阁词》;两江总督端方字“午桥”,“午桥庄”意指杨钟羲端方幕府)。
室名“俨山簃”。
光绪二十四年进士袁励准为其作篆书“俨山誃” 横披。
主要活动
  • 1889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功普清 1786 — 1845
维基
宗室功普(1786年12月23日—1845年12月21日)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子时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丑时),一名功谱字停舫
清朝宗室正蓝旗第九族永字辈。
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恩科宗室乡试举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三十五名同进士出身
主事用,分吏部学习
道光六年(1826年)吏部主事
八年(1828年)九月,调任户部三库档房主事
十一年(1831年)十一月,三年期满仍回任吏部主事
十二年(1832年)二月,升任礼部员外郎十三年(1833年)六月,特授改补右春坊右庶子
九月,转左春坊左庶子
十月,擢翰林院侍讲学士
十四年(1834年)八月,转翰林院侍读学士
九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十五年(1835年)六月初七日,擢詹事府詹事
七月十九日,迁通政使司通政使
十月初八日,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十六年(1836年)九月二十六日,擢理藩院右侍郎
十二月,兼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
十七年(1837年)正月二十二日,调任盛京工部侍郎
协同管理盛京内务府事务
五月,奏陈勘估东塔永光寺宝塔工程事项。
十二月初五日,迁兵部右侍郎
十八年(1838年)四月,以兵部右侍郎充任对引大臣,授镶白旗蒙古副都统
闰四月,以兵部右侍郎兼管光禄寺事务。
五月,改调正白旗满洲副都统
八月,充任右翼崇文门监督
十一月十五日,以兵部右侍郎署理仓场侍郎
偕同仓场侍郎赵盛奎奏请:「京城内外各仓收储新粮,原系匀派支放,近来南粮抵坝较迟,每至回空限逼,起卸轮转不及,城外太平、万安裕丰、储济四仓,历经奏明,多储新漕,以速转运。
见在覈计太平仓所存米石,尚可赶运城内各仓收储,惟万安裕丰、储济三仓,旧存、新收粳稄米较城内七仓为数稍多,必须疏通,以为新粮地步。
嘉庆十二年道光十五年奏准,将官员俸米改由城外各仓支放。
万安裕丰、储济三仓存米既多,应请敕部仍照前办理,俾仓储早为疏通,新漕得以进运迅速。
道光帝准许之。
同月,正白旗拣选佐领功普兵部尚书奕颢嘱托,致书参领福拉纳,令将前锋校吉庆选入,福拉纳将此事禀明正白旗满州都统奕纪,奕纪据实参奏;十一月二十六日道光帝降旨「公然嘱托,实属辜恩胆大」,将功普革职交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刑部严加审讯,随即审实定罪,发配京效力赎罪。
十九年(1839年)正月盛京将军耆英奏陈:「缘事奉旨发往京效力赎罪之宗室奕颢、功普,在京人地相熟,今当严拿烟土之际,伊二人正可多觉眼线,设法搜拿,藉此效力。
二十年(1840年)二月道光帝降旨加恩,与奕颢自京获释归回。
二十三年(1843年)以库案缴清,开复叙用已革官员,功普仍归另案革职。
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
主要活动
  • 1817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赵尔巽
维基
赵尔(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镶号次珊,一作次山晚号无补无补老人
清朝汉军正蓝旗人,祖籍登州蓬莱。
清末政治、军事人物,曾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东三省总督、清史馆馆长。
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讲武堂的创办人。
遗著有《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等。
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神山村北。
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1月,奉命护理山西巡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巡抚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内调署户部尚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复外调出任盛京将军
1906年1月1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奉天设商务总局,调查全省矿产及各项商业。
5月25日,清廷电饬袁世凯赵尔巽程德全等协力进剿马贼。
10月19日,清廷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奉省应办事宜为难,谕军机大臣等奉省所用人员,准其奏咨调往,所需款项随时咨商户部设法协济,并勉赵尔巽力任该职,所有练兵、理财以及农工商业,务当认真筹办。
1907年3月17日赵尔巽札行各州县,通谕民间禁止售地租地于外人。
4月11日盛京将军赵尔巽电告外务部:日本驻屯满洲军队,除铁岭奉天两处铁道守备队外,已全部退完。
5月3日,清廷以四川总督岑春煊邮传部尚书,裁缺盛京将军赵尔巽四川总督
5月9日,外务部电前盛京将军赵尔巽,日商私订开矿合同,应切实谕禁,并照会日领事声明不认。
5月17日赵尔巽电外务部,请照会日使,禁阻日人越界收取黄海、渤海山东沿海一带渔利。
后由赵尔巽赵尔丰代理四川总督
同年7月张之洞入京授军机大臣,乃以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主持创办湖北法政学堂。
11月13日湖广总督赵尔巽电请外务部力阻日人在汉口租界外购地。
1908年2月,复调任四川总督
1911年3月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
期间重用张作霖,任其为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
1912年1月30日赵尔巽致电袁世凯,要求袁世凯承认东三省的立法、人事、财政、军事的独立。
3月15日袁世凯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都督
民国成立后,隐居青岛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
初期经费充足,每月拨款10多万银元,最高者每月薪金600元。
赵尔巽做主,广聘人员。
清末耆儒通士,不少都进入史馆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财政维艰,馆中经费骤减10万银元。
史馆开支成为重大问题,编纂人员纷纷离去。
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
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参政,并被指定为临时参政院长
1926年赵尔巽靠个人关系向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等人募捐,方才勉强维持清史馆的运作。
民国十六年(1927年),《清史稿》勉强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主要活动
  • 1874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安诗清 1788 — 1847
安诗字仲依号博斋金匮人
道光癸巳进士,授兵部主事历官给事中
有《飞香圃诗集》。
维基
安诗(1788年12月13日—1847年3月27日)字博斋号仲依别号芝庆江苏省金匮县(今属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清朝诗人。
道光十三年癸巳进士出身,官至户部掌印给事中,兼署吏科掌印给事中
安诗,出自江苏无锡当地名门望族胶山安黄氏。
明嘉靖年间收藏家、发明家、豪商巨贾安国之后裔,与明末东林领袖安希范同族。
曾师从秦瀛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并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二甲进士,遂授予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逐步升任员外郎郎中
之后任盛京工程处监督
历任山西道贵州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后改礼科、吏科、刑科给事中
最终官至户部掌印给事中,并特许兼任吏科掌印给事
主要活动
  • 1833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铁麟清 1786 — 1848
维基
铁麟(1786年—1848年)字仁山谥文恪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嘉庆十三年,乡试中举。
嘉庆二十四年,登己卯恩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嘉庆二十五年,升任翰林院检讨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
道光元年,任司经局洗马
道光三年任国史馆协修官、国子监祭酒
道光五年稽察右翼觉罗学事务
次年,任宗室佐领
道光八年任光禄寺卿
次年满洲翻译副考官
道光九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武殿试读卷官
道光十一年,任盛京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右翼监督镶白旗蒙古副都统
道光十二年任国史馆清文总校正白旗护军统领会试知贡举兵部左侍郎
道光十三年,任殿试读卷官户部左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镶黄旗满洲副都统总理国子监事务,后改仓场侍郎
道光十四年,任仓场侍郎武乡试监射大臣
道光十八年任武会试较射大臣漕运总督
道光十九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正黄旗汉军都统内大臣班差使
署正黄旗蒙古都统刑部尚书
道光二十年,任察哈尔都统道光二十四年,署绥远城将军
道光二十七年,任荆州将军
主要活动
  • 1819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惟勤清 1788 — 1863
维基
惟勤(1788年7月10日—1863年8月4日)字鉴堂镶蓝旗宗室,追尊庄亲王舒尔哈齐九世孙。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六月初七日辰时生,嘉庆十三年八月中式戊辰文举人,十四年三月中式己巳文进士,十八年十二月因事降二级别,二十一年四月七品笔帖式,二十五年七月因事革去笔帖式
道光五年七品笔帖式七年十月詹事府右赞善十一月左赞善十一年六月右中允七月翰林院侍讲十三年正月侍读七月侍讲学士九月侍读学士、本月授詹事府少詹事十四年四月詹事八月都察院副都御史十五年闰六月理藩院右侍郎九月缘事降二级、十月头等侍卫吐鲁番副都统十九年三月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年六月盛京户部侍郎二十二年十一月调补兵部右侍郎十二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二十三年乌鲁木齐都统二十九年六月调补热河都统
咸丰元年二月,其职务被免,惟勤随后回旗调理,四年五月退休,同治二年癸亥六月廿日寅时去世,虚岁七十六。
主要活动
  • 1809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舒鸿贻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7
维基
舒鸿贻(1867年—1947年),其名一作鸿仪字冰茹一字彬儒
祖籍安徽怀宁,生于安徽安庆
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舒鸿贻生于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位塾师,舒鸿贻在兄弟三人中为长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舒鸿贻乙未进士
后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舒鸿贻西安光绪帝慈禧太后之行在求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军机章京记名引见。
不久改任刑部郎中
后来,舒鸿贻历任清朝巡警部员外郎、民政部郎中、东三省银元总局总办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1906年)间,巡警部员外郎舒鸿仪巡警部委员章兰荪日本考察警政,在东京员警学校考察期间,将课堂笔记积累成为《东瀛员警笔记》。
日本归国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记名以御史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三省银元总局总办舒鸿贻奉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命创办奉天电灯厂。
宣统二年四月(1910年)舒鸿贻被任命为首任直隶巡警道。
宣统三年二月(1911年)直隶巡警舒鸿贻因受到顺直咨议局弹劾而离任,由田文烈署任直隶巡警道。
不久转任直隶通永道
中华民国成立后,舒鸿贻曾任奉天都督秘书长北京政府内务部民治司司长、奉天道道尹
民国四年(1915年)舒鸿贻回到安庆
民国7年至9年(1918年1920年),舒鸿贻安徽省烟酒印花税局局长
民国九年(1920年)9月舒鸿贻倡办安庆电灯厂。
民国十三年(1924年)舒鸿贻集资新建安庆电灯厂厂房,并个人投资创建农工银行、宜园等。
舒鸿贻还在宜园的西北面建了一座楼房,以创办菱湖小学,并在该小学建义丰织布厂、庭园(供种花种菜用)。
农工银行、义丰织布厂倒闭之后,舒鸿贻宜园交给女婿胡子穆接管。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0月,任安庆道道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任安徽省禁烟督办,任职数个月后便去职。
抗日战争开始后,舒鸿贻携家赴四川
当时许世英重庆任行政院赈济委员会委员长,乃任命舒鸿贻为赈济委员会委员。
舒鸿贻的老朋友王揖唐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邀请舒鸿贻任职,遭舒鸿贻拒绝。
抗日战争结束后,舒鸿贻回到安庆蓬莱街的旧居继续居住。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舒鸿贻逝世。
主要活动
  • 1895年,进士,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王允皙清末民国初 1867 — 1929
词学图录
王允皙(1867-1929)字又点号碧栖
福建长乐人
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
建瓯教谕
又受聘为北洋海军衙门僚属。
官至婺源知县
诗意境高远,有不可一世之概。
词初学王,复出入于姜张。
王鹏运朱孝臧等唱酬,颇受推重。
有《碧栖诗》、《碧栖词》。
碧栖诗词·序
光绪乙酉,余方十龄,从塾师林先生游。
先生独行士也,性介,貌傲岸,触其微睨有不谓尔者,则夏楚随其后。
余钝读,艰于背诵,又好弄,跳踉不止,师故绳之不稍宽。
一日向晚,有客至,黑衣裤褶,挟其田间之容,闯然就高座。
席未暖,索饧饴饼饵之属不绝口,急若弗及待者。
师虽峻,亦不禁匿笑,而心异乎客之所为。
客为谁?
则吾王丈又点碧栖先生也。
丈籍长乐,世居南江之亭头乡,距省五十里许。
是秋掇乙科,意甚得,每入城,辄诣其舅氏邱宾先生
先生,吾戚串,馆于吾家者,故丈与吾昵,引之为小友。
逾年,闽有文酒之会曰支社,黄子穆周辛仲林怡庵、黄欣园林畏庐、高愧室、卓巴园、方雨亭陈石遗诸长者实号召之。
月三四集,集必吾家之双辛夷楼。
先世父、先君子皆与倡和为乐,丈亦与焉,齿虽未然,周旋坛坫间,与诸老宿相接,龂龂不稍下。
会城书院林立,凡课艺,丈自为之,强使余任其庄书之劳,往往至夜深忘倦。
丈祖讳有树,故夔州太守也,丈席其馀荫,徜徉村居垂三十年矣。
厥后累踬春官,境渐困,悉以其幽忧之疾发之于倚声。
初为王碧山,因自署曰碧栖
嗣复出入白石、玉田之间,音响悽惋,直追南宋
潍县张公韵舫亦能词者,守兴化,耳其名,延为山长。
既而选授建瓯教谕
居恒郁郁,复偕雨亭方丈杖策出塞,应奉天将军依克唐阿之招。
筹笔之暇,始放手为五七言诗。
初喜贡父排奡,山谷奥密,积而久之,复肆力于东阿嘉州,故意境高远,不可一世,是真能以少许抵人千百者。
当丈入北洋海军幕府时,密迩畿辅,人物辐辏,与王幼遐给谏、朱沤尹宗伯辈相过从,接其谈论风采。
又目睹戊戌庚子之变,孤愤溢怀抱,故其所著,无一非由衷之言。
改革后,南北传食,讫无宁岁。
迨宰皖之婺源,则管领山水,意稍有所属。
能以吏事入诗,而诗境又一变。
归休偃蹇,耽悦禅诵,遂不复作。
而其毕生悲欢愉戚、跌宕慷慨之志之所蕴结,一寄之于诗若词,而所获仅此。
殁二年,公子泳深奉遗稿,丐韬庵太傅编定付校刊。
惜沪乱转徙,为手民错简,稍失次,然大体无损。
丈年少时洒落不羁,看花长安,雅有杜书记之癖,中岁遭际,颇似刘龙洲之于辛稼轩,晚而折腰,非其志也。
俯仰四十馀年前,纪群交谊,沆瀣无间,所谓意气伟然,极一时之盛者,今何可得耶?
己亥三月,与丈由闽中乘海筹军舰来沪,桐侯军门、畏庐雨亭二丈适同舟,风猛,巨浪山立,余眩晕吐茵,狼藉至呕血,赖丈喔咻之,得以无恙。
此又其性情真挚,足以萦吾胸臆,历久而不能忘者,附缀于此,益不胜人往风微之恸矣。
甲戌小暑闽县李宣龚序。
李棩明末清初 1641 — 164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棩 显宗 1659年—1674年
简介
李棩(1641年—1674年),即朝鲜显宗字景直朝鲜王朝第18任君主(1659年—1674年在位)。
李棩生于清朝盛京(今中国沈阳),是朝鲜孝宗李淏仁宣王后张氏的嫡长子。
朝鲜仁祖孝宗王世子后,李棩成为王世孙孝宗即位后,立李棩王世子
顺治十六年(1659年)继承王位。
任内党争渐起,围绕慈懿王大妃赵氏(庄烈王后)为孝宗和仁宣王后服丧的问题,先后发生了“己亥礼讼”和“甲寅礼讼”,其最终结果是南人党取代西人党执掌政权。
康熙十三年(1674年)去世,享年三十四岁。
死后庙号显宗,谥号纯文肃武敬仁彰孝大王(清朝赐谥“庄恪”),葬于崇陵。
文林清末 1868 — ?
维基
文林 (1868年—?)字翰臣号省斋,扎苏呼里氏,盛京锦州满洲正白旗人进士出身
光绪十七年顺天乡试中举,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二甲61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签发广东,任广东始兴县知县
主要活动
  • 1895年,进士,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鹿廷瑄
维基
鹿廷瑄字玉相号东儒
山东福山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庚戌进士第158名(与兄鹿廷瑛同榜登科)。
康熙十七年(1678)吴川县知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直隶吴桥县知县
康熙二十五年二十七年(1686--1688)湖南平江知县
在任三年,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关心百姓,重视士人,审案明允,听讼无冤。
有深山赤贫者,流动散居,为生活所迫多沦为盗贼。
廷瑄选缓坡平地一隅,建造房屋,劝其下山定居,并分发种子、耕牛,稳定移民生活,一时传为佳话。
州、府对他大加褒奖,并上报朝廷,康熙帝称他“循良第一”。
离任日,士民立去思碑于署前。
后调任承德知县,因积劳成疾,数年后以身殉职,猝死于县衙。
宦迹入《大清一统志·名臣传》。
主要活动
  • 1670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段芝贵清末民国初 1869 — 1925
简介
段芝贵(1869-1925)安徽合肥人字香岩
北洋武备学堂毕业。
历任陆军第三镇统制督练处总参议
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委为武卫右翼翼长,旋护理湖广总督
民国成立,任驻京总司令官,统制陆军和武卫右军,继任拱卫军总司令、察哈尔都统
1913年江西宣抚使,并任第一军军长。
次年改任湖北都督1915年奉天将军,旋兼署巡按使。
不久,联合十四省将军密呈袁世凯,拥护帝制。
1917年段祺瑞讨伐张勋,曾任京畿警备司令、陆军总长。
1919年改任京畿卫戍司令
次年,在直皖战争中任皖系前敌总司令。
后在天津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