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僧法聪北魏 468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
五台北寺,独重律部。
姚秦时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后,至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始专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以传后世。
僧昙鸾北魏 476 — 5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
史失载姓氏。
世居五台
灵踪圣迹。
习于见闻。
年未志学。
即出家。
陶冶内外典籍。
研究四论佛性之指。
尝以大集经。
词义深密。
欲为注解。
所作将半。
而遽感气疾。
周行求医。
汾州秦陵之故墟。
登东门城。
仰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由是疾愈。
将就前业。
念以为人命几何。
佛法无尽。
乃闻江南陶隐居
治长生久视之方。
苟得之。
以遂厥志。
诚未晚也。
大通中
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
诏有司。
引峦从千迷道入。
时帝服僧伽黎。
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
峦至殿遥见。
意其必帝也。
然四顾略无几席。
独其中设一高座。
峦竟升而坐之。
竖佛性义焉。
遽三呼大檀越。
帝始前礼。
峦因顾之曰。
佛性义深。
今略标序。
有疑赐问。
帝即脱帽。
稍加质难。
且曰今日向晚。
明当见。
峦下座出。
所历诘曲。
馀二十门。
无少差谬。
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
数往来者。
犹或误。
而其人才至。
便尔。
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
获仙方十卷。
遂东游海上。
路沮浙江波涛之险。
传者以有鲍郎子神。
灵甚。
祷之可济。
峦许为奏帝起祠宇。
神复现形谢。
及辞帝北归。
果如所许云。
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
峦悉出所获方。
示之曰。
吾佛法中。
亦有胜此者乎。
流支即授以观经。
且谓苟依以脩治。
当證无生。
况长生乎。
唾去其方。
弗一省览。
峦并举以投之火中。
俄居并州大寺
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
或聚徒介山
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
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
寿六十有七。
终之日。
人咸见幡华幢盖。
香气乐音遍布。
其著述。
有调气论。
礼净土偈。
安乐集等。
行世。
自号玄简大士
释慧进隋末唐初 560 — 645年1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鲍氏
潞之上党人
幼循戒检未谐剪削。
年十三。
乡闾以其精苦。
断爱却欲。
不愿妻息。
出于志诚。
乃共白其父母。
放使出家。
始居郡之梵境寺。
受具后。
即趋邺都听采。
然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复闭关自读尝所讲者终八十遍。
适闻洪律师设席于相。
一坐八年。
有虔无怠。
由尔随师南北用裨业。
略计前后。
寻究弘阐四分一宗约三百遍。
其专志累功如此者。
盖亦鲜矣。
隋文之季。
有同寺僧。
嫉其能。
兴谤于外。
曰。
世间每以名迹致嫌。
而无诤行者。
惟空生为然。
予虽不敏。
请从而后。
遽揭襆而出。
众共挽留之。
曰。
予兹迫于缘故尔。
非诚泥于去留也。
诸君好住。
吾岂郁郁。
久居此哉于是遍游东川北部。
周揽五台岳常山雁门之胜。
禅师慧瓒方道王朔漠。
又往而师事焉。
入关遂访旧迹于箕山之颠。
古寺基。
构而居之。
迄三十馀载。
缁素承风追逐。
使幽沮之地。
成参请之场。
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卒于山寺。
寿八十六。
其同乡有明者亦宗四分。
形质素瑰玮。
晚岁风疾。
顿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饮啖不衰。
尝御众于法住寺。
化洽韩潞沁泽等州云。
释慧进
姓鲍氏
潞州上党人
弱岁辞亲。
慕从缁侣修习戒检。
极用偏功将欲剪削。
父母留恋遂停俗里。
以仁孝见知。
年至三十。
乡闾觌其精苦洁身断爱无思妻累。
乃共白其所亲。
委其元度
方任出家。
住州治梵境寺。
既受具已。
闻说受净衣毛啬然。
重问持犯又阙咨悟。
承邺下讲律徒侣仅千。
欣喜满怀。
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即闭关自读八十馀遍。
行要耳目颇亦具瞻。
而义理由踪必从师受。
便往相州洪律师所。
一坐伏听不移其席乃经八遍。
中静缘务相续而听又经八年。
尔后栖遑随师南北。
或山或世游采经论用裨律宗。
略计前后四分一。
宗百二十遍。
并覆寻读强三百遍。
自有同尘专志累功罕俦其匹。
隋文末历。
有同寺僧。
学业匹难齐竞。
阴而嫉之。
曰。
相与出家同遵律业。
潜加绳扇岂不以身名致嫌乎。
昔闻无诤行者惟在空生圣立芳规义非自结。
余虽不敏请从雅喻。
即日往谢。
掷弃公名揭襆而出。
众有止之。
曰。
余不滞于去留也。
为缘故耳。
因逖听诸方胜徒名地。
五台泰岳东川北部常山雁门
随逐禅踪无远必届。
沙门慧瓒道王朔川。
又往投焉。
定师宗傅。
入关遂往箕山访踪
岩名便利有古寺焉。
扫以居之。
足不下溪三十馀载。
言行成范缁素寻焉。
旧本幽阻由之喧泰。
故其法属常以禅律继业。
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因疾跏坐终于山舍。
春秋八十有六。
时同乡沙门者。
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讲解相仍具传章钞。
而形气弘伟少共齐伦。
在法住寺御众扬化。
韩潞沁泽四州从范。
末龄风疾顿增。
相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药食无瑕。
余闻往焉。
欣然若旧。
叙悟犹正。
年八十馀矣。
僧明隋末唐初 562 — 6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也。
每居五台娑婆古寺营屋二十馀间。
聚诸经卷。
以资禅诵。
谓人曰。
吾自十七岁时从师东至华林山。
礼文殊室利入一石谷。
深甚圆有石臼木杵。
两伟人立日中无影。
长眉披发。
眼睑上。
掩师遽顶礼。
清摄受。
其人曰。
汝谷臭宜小远匇容。
问何来。
曰昭果寺。
兹隐娑婆习禅养道数十年矣。
然食五谷。
愿菩萨慈悲救护。
曰须众议。
俄又一人至。
身颇颀硕。
而服木皮之衣。
云可随我到寺。
因共行大石侧。
忽山谷异常。
廊院周绕。
状若天宫。
有尊宿十四五辈。
坐而谈笑。
亦问所从来。
议论久之送出。
恍然失路。
不可复寻。
卒于贞观十六年
寿八十一。
僧明者。
不知何人。
五台娑婆古寺
所营屋宇二十馀间。
守一切经。
禅诵为业。
自云。
年十七时从师上五台
东礼花林山访文殊师利
至一石谷。
渐深见有石臼木杵。
又见两人形大无影眉长披发眼睑上掩。
师便顶礼请救。
其人曰汝谷臭小远从何来。
答昭果寺僧。
习禅乐道。
隐在娑婆已数十年。
然食五谷愿真人救苦报。
曰待共众议。
须臾更一人来。
大著树皮衣。
云汝来已久。
可遂我至寺。
行大石侧。
忽见山谷异常廊院周绕状若天宫。
有十四五人同坐谈笑。
问所来方。
言议久之。
送出后重寻失路。
还旧业定。
贞观十六年卒。
八十一矣。
娑婆寺二砖塔存。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海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𢹂弟子守节
五台
历揽圣迹。
遂于南台之侧。
峰峦峭拔。
林谷深僻之地。
居焉。
其刻厉清苦。
人所不堪。
而相从者。
舍节之外。
殆不可复得。
节。
高力士子。
生长富贵中。
而能如此。
其操行何如哉。
尝语节曰。
吾闻上都有卧轮禅师者。
虽云隐晦。
而实阐扬曹溪六祖心印。
汝往依之。
毋自滞。
久之轮告节曰。
汝师入灭。
当趣归。
后节遂踵化风。
或曰。
盖普贤化身。
与文殊相宾主。
而节亦未容以凡陋测也。
释明隐初唐 ? — 66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少学次第观。
十一切入。
而所居专在五台
始则中台
木瓜谷寺。
三十年。
又佛光山寺七年。
又大孚寺九年。
志道之徒。
相从不绝。
缁白供事。
填委山林。
永徽二年
代州都督
先隶昭果寺。
于是追还。
俾领寺任。
龙朔元年。
十月卒于寺。
端坐熙怡。
如在禅定。
释明隐者。
少习禅学。
次第观十一切入。
在中台北木瓜谷寺三十年。
唯以定业馀无所怀。
又往佛光山寺七年。
又住大孚寺九年。
志道之徒相从不绝。
道俗供事填委山林。
永徽二年
代州都督
以昭果寺僧徒事须纲领。
追还寺任。
辞不获免。
龙朔元年十月
卒于此寺。
端坐熙怡如在久定。
五台山有故宕昌寺。
甘泉美岫往而忘返。
有僧服水得仙。
身如罗縠。
明见藏府骨髓。
武德年末行于山泽。
今村中父老目者十馀人说之。
五台山者。
斯为神圣所憩。
中台最高。
所望诸山并下。
上有大泉名曰太华。
傍有二塔。
后诸小石塔动有百千。
云是孝文从北恒安至此所立。
石上人马大迹俨然如初。
从中台东南三十里。
至大孚灵鹫寺
南有花园。
前后遇圣。
多于此地。
有东西二道场。
中含一谷西北上八里许。
有王子烧身塔。
寺元是齐帝第三子。
性乐佛法思见文殊。
故来山寻。
如其所愿烧身供养。
因而起塔。
所将内侍刘谦之
于此寺中七日行道。
祈请文殊。
既遇圣者掩复丈夫。
晓悟华严经义。
乃造华严论六百卷。
五台诸寺收束犹有三百许卷。
龙朔中
主人令会昌寺僧会赜。
两度将功德物往彼修补塔尊仪。
五台县官同往。
备见圣迹。
异香钟声相续不绝。
释岸唐初 606 — 68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并州人
平生修净土业。
每于定中。
见观音势至二菩萨。
或现全相虚空中。
人争睹以为异。
念欲图之以传示久远。
而世无善工。
一日有二男子。
西京来曰。
且将游五台愿并力缋事。
既而出所画与所见于虚空中者。
良肖喜遽厚施以酬之。
皆不取。
独取草屦二緉。
以去。
久之集弟子曰。
吾兹必往生。
其亦有愿偕者乎。
时一小童子旁侍乃前进曰。
幸得奉杖屦。
于是使其归决父母。
父母以为诳而戏之。
为沐浴服净衣如法。
既入道场果称佛须臾而瞑咄曰。
竟为此子所先。
即索笔赞二菩萨曰。
观音助远接。
势至辅逢迎。
宝瓶冠上显。
化佛顶前明。
俱游十方刹。
持华候九生。
愿以慈悲手。
提奖共西行。
遂趺坐而卒。
垂拱元年。
正月七日也。
时春秋仅八十。
释岸禅师
并州人也。
约净土为真归之地。
行方等忏服勤无缺。
微有疾作禅观不亏。
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持久不灭。
召境内画人无能画者。
忽有二人云。
西京来欲往五台
自乐输工画菩萨形相缋事毕赠鞋二緉。
忽隐无踪。
知西方缘熟。
告诸弟子云。
吾今往生。
谁可偕行。
有小童子稽颡曰。
愿随师去。
乃令往辞父母父母谓为戏言。
而令沐浴著净衣入道场念佛。
须臾而终。
责曰。
何得前行。
索笔赞二菩萨曰。
观音助远接。
势至辅遥迎。
宝瓶冠上显。
化佛顶前明。
俱游十方刹。
持华候九生。
愿以慈悲手。
提奖共西行。
述赞已别诸弟子入道场。
命门徒助吾念佛。
端坐而终。
春秋八十。
时垂拱元年正月七日也。
僧宝掌
师名宝掌
中印土人
魏晋间东游。
自云六百七十三岁。
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生。
左手握拳。
有珠在中。
因以为名。
始抵峨嵋五台
南返衡庐。
建邺
与达磨遇于梁朝。
遂扣法焉。
洎来二浙。
天竺之胜。
结茅而居者四十五年。
复往四明天台
及诸名山。
游历将遍。
唐贞观十五年还竺峰。
久之移居浦江宝岩
显庆二年正旦
手捏一像。
九日而成。
与其貌无异。
即告徒曰。
吾誓住世千岁。
自来支那。
忽四百岁。
今已过七十有二年矣。
说偈而化。
世称千岁和尚
遗记灭后有僧来取吾骨勿拒。
越五十四年。
刺浮长老至彼作礼。
塔户倏开。
得其骨。
皆连锁金色。
因持来。
别建塔藏之。
为中竺开山始祖。
赞曰。
人寿几何  朝露逝川  生周涉唐  本誓则然 东迟达磨  心印始传  孰云佛法  独在西天
释解脱
释解脱
姓邢
台山夹川人。
七岁出家。
依投名匠。
志在出道唯在禅思。
远近访法无师不诣。
复住五台县照果寺。
五台南佛光山寺四十馀年。
今犹故堂十馀见在。
山如佛光华彩甚盛。
至夏大发昱人眼口。
其侧不远有清凉山
山下清凉即文殊师利游处之地也。
有高行沙门曜者。
百六岁。
自云。
我年五十时。
解脱上人中台东南下三十里大孚灵鹫寺
请见文殊。
行至花园北。
遇一大德。
形神慈远。
徐行东去。
解脱顶礼发愿。
我时精神欣喜不暇咨清解脱云。
已曾三度亲见文殊。
诫语云。
汝自悔责。
若切至必悟道也。
便依言自咎。
昼夜剋责心便安静。
又感诸佛见身说偈曰。
诸佛寂灭甚深法  旷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明此法明  一切诸佛皆随喜 因问。
寂灭法何者是。
若为教人令解之。
诸佛即隐。
空中声曰。
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
欲究真实法。
一切无所见。
遂依此法化导有缘。
在山学者来往七八百人。
四远钦风资给弘护。
四十馀年常在佛光。
永徽中卒。
今灵躯尚在。
嶷然坐定在山窟中。
五台娑婆寺南五六里。
普明禅师独静坐禅求见文殊。
意欲请法。
有神人空中告曰。
汝无神习。
止可长生龛前取药服之。
可得延寿。
明怀疑不决。
后又告曰。
药名长松。
汝何不服。
此药无毒。
便依言服之。
又告同行诸僧已腾空而去。
厥处见在。
恒岳目瞩相接。
又有僧奣禅师者。
住欣州秀容建国寺。
恒于定襄来望人山南坐禅饵药。
年将八十。
道俗尊仰不知志入何法。
而兴叹者号不可思议人。
其山灵泉望迹石上见在。
祈福者众。
永徽中有人无目不知何来。
弹琵琶诵法华一部。
向望人山。
手弹口诵。
以娱此山。
亦不测其然。
佛陀波利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华言觉护
罽宾国
忘身阐化。
戾止五台
瞻慕灵踪。
至于泪泣。
见一老翁。
作婆罗门语。
谓曰师何所求。
答以文殊大士垂迹此山。
从印土来。
志伸敬礼。
翁曰。
师得无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耶。
此土众生多造罪垢。
而出家者流亦然。
祝诚灭障秘方。
若不持来。
虽来何益。
纵见文殊亦莫之识。
师能还取。
即是遍奉众圣。
广利群品。
报诸佛之恩也。
经至之时。
弟子当示师文殊所在之处。
闻之喜不自胜。
方将雪泣拜谢。
略转头顷。
顿失老翁利倍加虔恪久之。
奉其经来。
上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三藏日照。
于内道场翻译。
衬利绢三十匹。
内并留其经。
利泣曰。
所以不惮往来者。
徒欲以利物也。
上悯其志诚。
而归其梵本。
利访求沙门顺贞。
而重译于西明寺
较杜令所译者。
小异。
利后不知所终。
或谓却持梵本。
隐山中之金刚窟。
永兴龙首冈有塔存焉。
大历中
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
入台礼金刚窟。
至夜深。
方自尅责。
投身岩石以死求愿。
忽见一僧长七尺许。
梵音圆畅。
称是佛陀波利
曰。
师如此得无劳乎。
且何所冀。
曰冀见文殊。
利使脱履石板上
瞑目顷。
已入一院。
额云金刚般若寺
字画遒劲。
光明夺目。
院皆异宝所严。
莫能名状。
楼观重复。
殿宇联比。
可二百所。
间藏缄秘密诸经。
人物魁伟。
殆非常所睹也。
大圣处位尊特。
拥从旁午。
宣言慰劳。
分茶赋食已。
命利引出。
苦乞留。
利勉其进脩曰。
再来可住。
还。
著板上所留履。
俄失利所在。
释佛陀波利。
华言觉护
印度罽宾国人
忘身徇道遍观灵迹。
文殊师利清凉山
远涉流沙躬来礼谒。
天皇仪凤元年丙子杖锡五台
虔诚礼拜悲泣雨泪。
冀睹圣容。
倏焉见一老翁从山而出。
作婆罗门语谓波曰。
师何所求耶。
波利答曰。
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
印度来欲求瞻礼。
翁曰。
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
此土众生多造诸罪。
出家之辈亦多所犯。
佛顶神咒除罪秘方。
若不赍经徒来何益。
纵见文殊亦何能识。
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
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
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
师取经来至。
弟子当示文殊居处。
闻已不胜喜跃。
裁抑悲泪向山更礼。
举头之顷不见老人。
波利惊愕倍增虔恪。
遂返本国取得经回。
既达帝城便求进见。
有司具奏。
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典。
下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与日照三藏于内共译。
译讫䞋绢三十匹。
经留在内。
波利垂泣。
奏曰。
委弃身命志在利人。
请帝流行是所望也。
帝悯其专切。
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
波利得经弥复忻喜。
乃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
奏乞重翻。
帝俞其请。
波利遂与顺贞对诸大德翻出。
名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与前杜令所译者。
咒韵经文少有同异。
波利所愿既毕。
却持梵本入于五台
莫知所之。
或云。
波利隐金刚窟今永兴龙首冈有波利藏舍利之所焉。
大历中
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
五台山礼金刚窟。
夜之未央剋责扑地。
忽见一僧长七尺许。
梵音朗畅。
称是佛陀波利
问曰。
阿师如此自苦得无劳乎。
有何愿乐。
对曰。
愿见文殊。
曰若志力坚强真实无妄。
汝可脱履于板上。
咫尺圣颜令子得见。
遂瞑目。
俄已入窟见一院。
题额云金刚般若寺
字体酋健光色闪烁。
其院皆是异宝庄严。
名目不暇。
楼观复沓殿宇连延。
罘罳密致铃铎交鸣。
可二百所。
间有秘藏中缄金刚般若并一切经法。
人物魁伟殆非常所睹也。
文殊大圣处位尊严拥从旁午。
宣言慰劳分茶赋食讫。
波利引之出去。
苦乞在寺。
波利不许。
临别勉之。
努力修进再来可住。
还至板上蹑履。
回眸之际波利隐焉。
系曰。
道家尸解说有多端。
或隐真形而存假质。
矧以登地大士漏尽罗汉。
或此在他亡。
或分身易态。
皆以之为游戏耳。
以之为利物焉。
佛陀波利出没无恒变化何极。
出金刚窟接法照师
盖与之有缘闯然而现。
故杜多迦叶久隐诸峰。
晋法显往游灵。
鹫见于山下焉。
诠律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世居五台县
出家受具。
即习毗尼。
姿性渊静。
其平居不为外物挠乱。
惟匡训诸徒而已。
然远近事。
靡不豫知。
凡有教门关系者。
必以告人。
而使之脩饰备防。
时谓得他心通云。
三衣一钵外。
无所营治。
寝室虚寂。
客至但清晤良久。
一挹去。
虽汤茗不设也。
入灭之日。
祥自郁密天乐铮鏦。
阖寺皆闻。
异香纷馥。
乃垂语辞众。
趺坐而瞑。
诠律师者。
五台县人也。
䌽服出家冠年受戒。
仪则清雅众禀纲绳。
习毗尼宗秘菩萨行。
诠除训徒外守默无挠。
远近有事靡不豫知。
人谓为得他心通也。
一食终日弊衣遮体。
不贮颗粒房无缕综。
其强本节用造次不可及也。
入灭之日祥云郁密天乐铮摐。
阖寺僧徒皆闻异香馚馥。
乃召集寺众执手告辞嘱累门人加趺而灭云。
僧香育
释香育
姓李氏
济阴人也。
父为兖州
有道性常研习庄老。
根器奋发。
俄于释典留神。
决捐俗态。
沧州安定寺智元律师所乞求削染。
满足戒后精力律学
垂欲卒业一旦辞师观游圣迹。
陟天台登南岳
或入岩阿或栖树下。
末至五台
后参预秀师盛化。
夙心相契击节希声。
秀问之。
答密若隐书。
一皆开释。
秀默异之。
在丛众间多历年所。
洞彻心源。
则辞秀去入富水佛山
劲节安禅卯前一食。
州将韩闰笃钦其道坚召出山。
称疾而已。
因是黑白之众渴仰归依。
韩使君辎车继运供施交骈。
树造法堂严饰奇丽。
时来问道。
韩侯问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云。
如同太虚委在有力。
韩侯钦尚。
徒众常有千计。
贤不肖駮杂而居。
往往闻有不测之僧预其听受焉。
一旦说法次告众曰。
善哉是会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无遣虚度。
命水涤盥端坐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矣。
僧行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吴郡长洲鲁氏子。
出家礼五台峨嵋天台诸胜迹。
衡岳爱之。
遂栖止祝融峰下。
玄泰布纳相往来。
每谓其友曰。
吾不愿学僧崖之焚木楼
亦不愿学屈原之葬鱼腹。
然终当学萨埵太子之饲虎耳。
一日委身鸷兽前。
骨肉皆尽。
为收其遗馀。
以阇维之。
得舍利。
绝圆莹。
因撷华酌水
述文以祭。
其文槩谓能以勇猛破贪著。
成法檀度也。
释行明
俗姓鲁
吴郡长洲人也。
幼从师于本部。
后游方问道。
然其耿介轩昂啸傲自放。
初历五台峨嵋礼金色银二世界菩萨。
皆随心应现。
由此登天台罗浮
衡岳梓潼
属唐季湘之左右割裂。
争寻常而未息。
靡有宁岁。
于是栖祝融峰下有终焉之志。
止七宝台。
玄泰布纳为交契。
其性之好恶亦罔抗其轻重焉。
尝谓道友曰。
吾不愿随僧崖焚之于木楼
不欲作屈原葬之于鱼腹。
终誓投躯学萨埵太子超多劫而成圣果。
可不务乎。
屡屡言之都不之信。
忽于林薄间委身虓虎前。
争竞食之。
须臾肉尽。
泰公收其残骼焚之而获舍利。
乃撷华酌水为文祭之。
辞中其勇猛能捐内财。
破悭法成檀度未舍已舍当舍三轮顿空。
取大果若俯拾焉。
系曰。
佛敕比丘施众生食。
二世顺益感果非轻。
若其明公大檀度远悭贪也。
成大勇猛得无畏也。
成三轮空无为功德也。
成难舍心净佛土也一掷其躯其利博哉。
譬犹善赏者费少而劝多。
其是之谓乎。
释掘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印土人也。
自至神州。
乃得心法于曹溪能大师所。
尝游五台
路由定襄
见一禅者。
结庵独坐。
问之则曰。
吾以观静。
曰观者何人。
静是何物。
禅者茫然。
因起作礼请益。
曰子从谁出。
神秀大师
曰。
西域虽外道最下劣者。
亦不堕此见。
子何不往韶阳
而徒尔劳苦。
无益也。
其僧依教见能祖。
理前语。
祖曰。
子亦自观自静而已。
不观相不观如。
则日用之间。
自然安乐。
其指与无小异。
后莫知所终。
释业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解脱禅师法孙也。
解脱有至行。
循持无所失。
然尤以利物崇福为心。
隶业太原昭果寺。
素为士女所归向。
或有以五台文殊像自远至。
溺于滹沲河水中。
驰报
临河焚香祝之。
水为退缩。
出像涂潦间。
即舁以归。
水复涨溢如初。
及终。
塔全身寺西北一里所。
西灵异至今。
太原孚上座
太原孚上座
初在扬州光孝寺
讲涅槃经。
有禅者阻雪。
因往听讲。
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
广谈法身妙理。
禅者失笑。
师讲罢。
请禅者吃茶白曰。
某甲素志狭劣。
依文解义。
适蒙见笑。
且望见教。
禅者曰。
寔笑座主不识法身。
师曰。
如此解说。
何处不是。
曰。
座主更说一遍。
师曰。
法身之理。
犹若太虚。
竖穷三际。
横亘十方。
弥纶八极。
包括二仪。
随缘赴感。
靡不周遍。
曰。
不道座主说不是。
祇是说得法身量边事。
寔未识法身在。
师曰。
既如是。
禅德当为我说。
曰。
座主还信否。
师曰。
焉敢不信。
曰。
座主试辍讲旬日。
掩关端坐。
收心摄念。
善恶诸缘一时放却。
师。
一依所教。
从初夜至五更。
闻鼓角声。
忽然契悟。
便去叩门。
禅者曰。
谁。
师曰。
某甲。
禅者咄曰。
教汝传持大教。
代佛说法。
夜来为甚醉酒卧街。
师曰。
禅德。
自来讲经。
将生身父母鼻孔杻捏。
今已去更不敢如是。
禅者曰。
且去。
来日相见。
师遂罢讲。
遍历诸方。
名闻宇内。
尝游浙中。
径山法会。
一日于大佛殿前有僧问。
上座曾到五台否。
曰到。
见文殊否。
曰见。
甚处见。
曰。
径山佛殿前见。
其僧后适闽川
举似雪峰
峰曰。
何不令入岭来。
师闻。
趋装而往。
初至峰。
廨院憩锡。
因分柑子与僧。
长庆问甚处将来。
师曰。
自岭外。
曰远涉不易担负得来。
师曰。
柑子柑子。
次日上山。
雪峰闻乃集众。
师到法堂上。
顾视雪峰
便下看知事
明日却上礼拜曰。
某甲昨日触忤和尚
峰曰。
知是般事便休。
峰一日见师。
乃指日示之。
师摇手而出。
峰曰。
汝不肯我耶。
师曰。
和尚摇头。
某甲摆尾。
甚么处是不肯。
峰曰。
到处也须讳却。
一日众僧晚参。
峰在中庭卧。
师曰。
五州管内。
祇有这老和尚较些子。
峰便起去。
峰尝问师。
见说临济有三句是否。
师曰是。
曰作么生是第一句。
师举目视之。
峰曰。
此犹是第二句。
如何是第一句。
师叉手而退。
自是雪峰深器之。
室中印解。
师资道契。
更不他游。
而掌浴焉。
一日玄沙上问讯雪峰
峰曰。
此间有个老鼠子。
今在浴室里。
沙曰。
待与和尚勘过。
言讫到浴室。
遇师打水。
沙曰。
相看上座
师曰。
已相见了。
沙曰。
甚劫中相见。
师曰。
瞌睡作么。
沙却入方丈。
白峰曰。
已勘破了。
峰曰。
作么生勘伊。
沙举前话。
峰曰。
汝著贼也。
鼓山问师。
父母未生时。
鼻孔在甚么处。
师曰。
老兄先道。
山曰。
如今生也。
汝道在甚么处。
师不肯。
山却问作么生。
师曰。
手中扇子来。
山与扇子。
再徵前话。
师摇扇不对。
山罔测。
乃殴师一拳。
鼓山大王请。
雪峰门送。
同至法堂。
乃曰。
一只圣箭。
直射九重城里去也。
师曰。
是伊未在。
曰。
渠是彻底人。
师曰。
若不信。
待某甲去勘过。
遂趁至中路。
便问师兄甚处去。
山曰。
九重城里。
师曰。
忽遇三军围绕时如何。
山曰。
他家自有通霄路。
师曰。
恁么则离宫失殿去也。
山曰。
何处不称尊。
师拂袖便回。
峰问如何。
师曰。
好只圣箭。
中路折却了也。
遂举前话。
峰乃曰。
奴渠语在。
师曰。
这老冻脓。
犹有乡情在。
师在库前立。
有问。
如何是触目菩提。
师踢狗子作声走。
僧无对。
师曰。
小狗子不消一踢。
保福签瓜次。
师至福曰。
道得与汝瓜吃。
师曰。
把将来。
福度与一片。
师接得便去。
师不出世。
诸方目为太原孚上座
后归维扬
尚书留供养。
一日谓尚书曰。
来日讲一遍大涅槃经。
报答尚书
书至期致斋毕。
师遂升座。
良久挥尺一下曰。
如是我闻。
乃召尚书
书应诺。
师曰。
一时佛在。
便乃脱去。
释圆寂
释圆寂
不知何许人也。
恒以禅观为务勤修匪懈。
嵩山安禅师请决心疑。
一皆明焕化行相部依附者多。
久居天平等山。
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
大司空严绶倾心信重。
享寿一百五十五岁。
咸亨二年己巳岁生按咸亨二年辛未
合云总章二年己巳也。
世号无生和尚是欤。
寂之高岸恒不欲人致礼邀请。
必有不可犯之色。
时或非之。
然则志意修则骄富贵。
道义重则轻王公。
非其傲诞势使然也。
释掘多者。
印度人也。
从踰沙碛向慕神州。
不问狄鞮旋。
通华语而尚禅定。
径谒曹溪能师。
机教相接犹弱丧还家焉。
五台路由定襄
历村见一禅者结庵独坐。
问之曰。
子在此奚为。
曰吾观静。
曰。
观者何人。
静者何物。
得非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乎。
其僧茫昧拱默而已。
作礼数四请垂启发。
曰子出谁门邪。
神秀大师
曰。
西域异道。
寔繁有徒。
最下劣者不堕此见。
兀然空坐蓐烂身疲。
初无深益。
子莫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早往韶阳请决所疑。
能曰。
子何不自观自静邪。
不观相不观如子游历日用自然安乐也。
一如所言。
略无少异。
伊僧抉开罗网。
后莫知攸往。
僧窥基初唐 632 — 68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洪道
姓尉迟氏
裔出拓拔魏之尉迟部
今为京兆人
祖罗迦。
代州西镇将
宗左金吾将军
松州都督
江由县开国公
鄂国公恭则诸父也。
母裴氏梦吞月轮而孕。
及生与群儿异。
其自序云。
九岁丁内艰
渐疏浮俗。
至年十七。
遂预缁林。
师事玄奘法师
学五天竺语。
始住广福寺
寻迁大慈恩寺
明敏绝人。
其犍度跋渠。
过目即忆。
年二十五。
诏入译馆
师方译唯识论。
与昉尚光寺。
同职润色。
慨然请独任其责。
许之。
而辞其佗。
于是随译随疏。
旦夕讲说。
即欲流通。
西明寺测法师者。
俊快才也。
赂阍者窥瞰得之。
乃于其寺鸣犍稚。
集僧开演。
闻之而惭。
勉之曰。
测公未达因明。
那足弘演
遂为披究陈那三枝纵横立破述义命章等指。
进矣。
且尝谓之曰。
瑜伽五性宗法。
惟汝知之。
后登太行
五台
夜宿西河古佛宇中。
梦身居半岩
觉无量人唱苦恼声。
旋陟层峰。
皆琉璃色。
尽见诸国仰望一城。
城中有声曰。
住住。
咄。
基公未合至此。
顷之。
二天童自城出。
问曰。
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
答曰。
我闻其声。
不见其形也。
童子投与之剑曰。
汝剖腹当见矣。
剖之。
有光二道出腹中。
辉映山下无数受苦之人。
童子入城。
持纸二轴及笔。
委之而去。
且尤未决其梦。
是夕寺光发藏中。
探之得弥勒上生经。
始寤前梦。
必慈氏俾之造疏耳。
援毫之次。
得舍利。
如含挑如黄梁粒。
相连而陨。
皆红润可爱者无数。
奘公之发西竺也。
从尼犍子卜之。
曰吉。
弟子生矣。
则知奘公之业。
承之。
夫岂其偶然哉。
博陵出法华大疏以扬化。
而归京师
常与翻译。
旧人律师宣公往来。
宣公者不测人也。
每日中则诸天送供。
一日往。
送供者久不至。
去乃至。
宣问之。
答曰。
适以大乘菩萨在。
善神翼卫者多。
我曹无路而入。
故迟耳。
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
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经馆。
寿五十一。
葬樊村。
三藏奘法师之莹。
基平生造弥勒像。
日对其像。
诵菩萨戒一遍。
复于五台
琢玉石文殊菩萨像。
书金字般若经。
生则体发光明。
烂然不可正视。
死而迁塔。
则见齿四十根。
如玉。
不小坏。
噫异哉。
释窥基
字洪道
姓尉迟氏
京兆长安人也。
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
号尉迟部
如中华之诸侯国。
入华则以部为姓也。
平东将军说。
六代孙孟都生罗迦。
代州西镇将
祖焉。
考讳宗。
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
鄂国公德则诸父也。
唐书有传。
母裴氏。
梦掌月轮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诞。
弥与群儿弗类。
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
脱或因缘。
相扣度为弟子。
则吾法有寄矣。
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
就尼犍子边
占得卦甚吉。
师但东归哲资生矣。
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
父曰。
伊类粗悍那胜教诏。
奘曰。
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
非某不识。
父虽然诺。
亦强拒。
激勉再三。
拜以从命。
奋然抗声曰。
听我三事方誓出家。
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
奘先以欲勾牵。
后今入佛智。
佯而肯焉。
行驾累载前之所欲。
关辅语曰三车和尚
贞观二十二年也。
一基自序云。
九岁丁艰渐疏浮俗。
若然者三车之说。
乃厚诬也。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
及乎入法。
奉敕为奘师弟子。
始住广福寺
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
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
解纷开结统综条然。
闻见者无不叹伏。
凡百犍度跋渠。
一览无差。
宁劳再忆。
年二十五应诏译经
讲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
创意留心勤勤著述。
盖切问而近思。
其则不远矣。
造疏计可百本。
奘所译唯识论。
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
数朝之后求退焉。
奘问之。
对曰。
夕梦金容晨趋白马。
虽得法门之糟粕。
然失玄源之醇粹。
某不愿立功于参糅。
若意成一本。
受责则有所归。
奘遂许之。
以理遣三贤独委于
此乃量材授任也。
时随受撰录所闻。
讲周疏毕。
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
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
潜隐厥形。
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
犹数座方毕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
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
奘勉之曰。
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
遂为讲陈那之论。
大善三支。
纵横立破述义命章。
前无与比。
又云。
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
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
奘曰。
五性宗法唯汝流通。
他人则否。
后躬游五台山太行
西河古佛宇中宿。
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
冥昧之间初不忍闻。
徙步陟彼层峰。
皆琉璃色。
尽见诸国土。
仰望一城。
城中有声曰。
住住。
基公未合到此。
斯须二天童自城出。
问曰。
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
答曰。
我闻声而不见形。
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
剖腹当见矣。
自剖之。
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
见无数人受其极苦。
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
捧得而去。
及旦惊异未已。
过信夜寺中有光。
久而不灭。
寻视之数轴发光者。
探之得弥勒上生经。
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
遂援毫次。
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
如吴含桃许大。
红色可爱。
次零然而下者。
状如黄梁粟粒。
一云。
行至太原传法。
三车自随。
前乘经论箱帙。
中乘自御。
后乘家妓女仆食馔。
于路间遇一老父。
问乘何人。
对曰。
家属。
父曰。
知法甚精。
携家属偕。
恐不称教闻之顿悔前非。
翛然独往。
老父则文殊菩萨也。
此亦卮语矣。
随奘在玉华宫
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
随处化徒。
获益者众。
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
遂造大疏焉。
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
屡谒宣律师
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
或冥告杂务。
尔日去方来。
宣怪其迟暮。
对曰。
适者大乘菩萨在此。
善神翼从者多。
我曹神通为他所制。
故尔。
永淳元年壬午示疾。
至十一月十三日
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
春秋五十一。
法腊无闻。
葬于樊村北渠。
三藏奘师茔陇焉。
弟子哀恸。
馀外执绋。
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
生常勇进造弥勒像。
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
愿生兜率。
求其志也。
乃发通身光瑞。
烂然可观。
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
写金字般若经毕。
亦发神光焉。
弟子相继取为折中。
视之如在焉。
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
迁塔于平原。
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
徙棺见齿。
有四十根不断玉如。
众弹指言。
是佛之一相焉。
凡今天下佛寺图形。
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
一云玄宗。
魁梧堂堂。
有桓赳之气。
而慈济之心。
诲人不倦。
自天然也。
其符彩则项负玉枕。
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
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
为以慈恩传中云。
龙朔三年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
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令大乘奉表奏闻。
请御制序。
至十二月七日
通事舍人冯义宣。
由此云。
灵基开元录为窥基
或言乘非也。
彼曰大乘
慧立彦悰
不全斥故云大乘
如言不听泰耳。
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
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系曰。
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也。
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
乃守文述作之宗。
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
盖功德被物。
广矣。
大矣。
苟无则何祖张其学乎。
开天下人眼目乎。
二师立功与言。
俱不朽也。
然则也。
鄂公犹子。
师门生。
所谓将家来为法将。
千载一人而已。
故书有之。
厥父菑厥子乃肯播。
矧能肯穫。
其百本疏主之谓欤。
僧丰干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糺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𣹟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系曰。
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闾丘寒山拾得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封干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