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僧护南梁
僧护
会稽剡人也。
少出家。
便剋意常苦节戒行严净。
后居石城山隐岳寺
寺北有青壁。
直上数十馀丈。
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
上有丛树曲干垂阴。
每经行至壁所。
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
于是擎炉发誓愿。
博山镌造十丈石佛。
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
使凡厥有缘同睹三会
北齐建武中招结道俗。
初就彫剪疏凿移年仅成面朴。
顷之遘疾而亡。
临终誓曰。
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办。
第二身中其愿剋果。
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
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
至梁天监六年
始丰吴郡陆咸。
罢邑还国。
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
咸危惧假寐。
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
君识信坚正自然安隐。
建安殿下感患未瘳。
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冥理非虚宜相开发也。
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
后出门乃见一僧云。
听讲寄宿。
因言。
去岁剡溪所嘱建安王事犹忆此不。
咸当时惧然。
答云不忆。
道人笑曰。
宜更思之。
仍即辞去。
咸悟其非凡。
乃倒屣咨访追及百步。
忽然不见。
咸豁尔意解具忆前梦。
剡溪所见第三僧也。
咸即驰启建安王
王即以上闻。
敕遣僧祐律师专任像事。
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
抽舍金贝誓取成毕。
僧祐未至一日。
僧慧逞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龛所商略分数。
至明旦而律师至。
其神应若此。
僧护所创凿龛过浅。
乃铲入五丈。
更施顶髻。
及身相克成莹磨将毕。
夜中忽当万字处色赤而隆起。
今像胸万字处犹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
像以天监十二年春就功。
至十五年春竟。
坐躯高五丈立形十丈。
龛前架三层台。
又造门阁殿堂并立众基业以充供养。
其四远士庶并提挟香华万里来集。
供施往还轨迹填委。
自像成之后。
建安王所苦稍瘳。
本卒已康复。
王后改封。
今之南平王是也。
李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天水休官人,字道兴
膂力过人,骁勇善射。
北周,平北齐、讨尉迟迥乱,有功,位开府,赐爵平寇县
,终文帝朝屡战克敌,以军功迁至左武卫大将军
智略非其所长,忠直为时所许。
炀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
大业十二年备征辽战具于北平,为高开道所围,守孤城一年余。
士卒死十六七,而无一叛离。
军资山积而无所私。
后道遇敌被害。
刘师复
全宋诗
刘师复三会人
道士
与赵文等并称七逸(赵文《青山集》卷四《七逸画记》)。
宋遗民。
今录诗十一首。
释净梵北宋
僧净梵
嘉禾人
姓笪氏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
因而怀娠。
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
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
初住无量寿院。
凡讲法华经十馀过。
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
每期方便正修。
二十八日连作三会
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
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
长洲县王公度亲目其事。
题石为记。
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
令检簿云。
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
即遣使送归。
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
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驮天点检。
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
先以预定后果忏法不全。
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
请师授戒。
其妖即灭。
葛氏请施戒荐夫。
见夫绕师三匝而去。
待制贾公见师道行。
即补为管内法主
师住持十馀年。
亡后焚躯有舍利五色。
净梵
嘉禾人
姓䉡
母龚氏。
梦佛光满室。
遂有娠。
及生因名佛护
十岁出家。
尝念阿弥陀佛。
或问。
年少何遽尔。
师曰。
我欲往他方丈。
求挂搭去。
十八受具戒。
即依超果湛公。
复谒神悟
屡亲讲说。
大契宿心。
元祐初
姑苏大慈。
讲三大部十馀过。
馀文称是。
禀师戒法者。
满城邑
尝率二十七人。
修法华三昧。
以二十八日为期。
如此三会
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
至称净梵比丘
则洪声震响。
如撞巨钟。
师禅观之处。
众尝见金甲神。
跪于座前。
有时一处行忏。
见韦天按视忏堂。
行人有遭其点察者。
辄障起而退。
政和中。
太守应公。
婢为祟所娆。
歌笑不休。
请师施戒。
即刻神定。
信女葛氏。
请为亡夫施戒。
即见夫旋绕师座。
称得解脱。
尝夜居西院
君酷暑。
众不安卧。
师方披三衣。
坐水阁上。
忽风雪飞集。
凉气逼人。
旦谓众曰。
行冬令。
众皆叹仰。
知为神龙翊卫
变热为凉也。
宣和初
郡守贾公。
敬师高行。
补为管内主。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因名佛护
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
或问:“年少念佛何为?
”曰:“我欲参访去。
”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
神悟,亲讲说,如夙习。
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
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
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
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
”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
遇一僧曰:“姑苏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
某因得礼座下,长洲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
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
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
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释清远北宋 1067 — 1120
禅师讳清远
生李氏
临邛人
出家。
十四具戒。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持以问。
讲师莫能对。
乃曰。
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
南游江淮间。
遍历丛席。
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
往造其室。
演一见深奇之。
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师栖迟七年。
未尝妄发一语。
一日因拨火。
忽有省。
即说偈曰。
深深拨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
由是洞彻超诣。
机辩峻捷。
莫敢当锋。
衲子争归之。
师益静默自晦。
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寺
方择人以处。
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
龙门虚席。
遂补焉。
示众曰。
学道之士。
有二种病。
一骑驴觅驴。
二骑却驴了不肯下。
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
可杀是大病。
龙门向道不要觅。
灵利人。
当下识得。
除却觅底病。
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
骑却不肯下。
此一病最难医。
龙门向道不要骑。
你便是驴。
尽大地是个驴。
且作么生骑。
你若骑。
管取病不去。
若不骑。
十方世界廓落地。
此二病一时去。
心下无事。
名为道人。
所以赵州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州从此顿息驰求。
识得祖病佛病。
无不透得。
后来遍到诸方。
莫有出其右者。
盖缘他识病。
又曰。
释迦老子在什么处。
自云。
作么。
复云。
达磨大师在什么处。
自云。
只在且作么生。
说个只在底道理。
也不妨难明。
若于斯明得。
始知正法常住。
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
你若身坏命终时。
若病说不得时。
又作么生。
须是證入始得。
不见。
僧问德山。
从上诸圣。
向甚么处去。
山云。
作么作么。
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
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
便落他声响流布。
纵饶不落声响言句。
便落他无言无说处。
此事实无。
你意解卜度。
若存一丝毫。
便成趣向于己疏也。
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
合他决定合不著。
若总不思量。
亦不可。
须是亲證始得。
明见无疑。
又曰。
有般宗师向人道。
莫作计较道理。
开口便没交涉。
与他不相应。
也去空劫已前认取。
都无言说。
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
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然后将心去取證。
唤作钉桩了。
绕桩走便恁么。
流传将去。
便恁么承当去。
敲床竖拂用将去。
唤作将心用心。
一似坐个气毬相似。
有甚安乐处。
又似虾蟆努气相似。
你恁么见解。
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
师居龙门十有二年。
道风大振。
四方学者皆曰。
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座下。
居无所容。
师应机酬酢。
未尝有勌色。
示曲折数篇。
学者聚而编之。
名曰心要。
其略曰。
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
若立分限。
是无际空乃自随。
所以解空者无空想。
若人以言语名状心。
终不得心。
不以言语名状心。
亦不得心。
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
不得也。
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
皆不与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为若此。
又曰。
道若为达。
但无妄念耳。
若人知是妄念。
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
见有妄念作意观照。
令是正理亦见。
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无妄焉。
故达道乃无所得也。
又曰。
證者绝能所也。
非别有玄理。
在寻常日用处。
如见色时是證时。
闻声时是證时。
饮水食粥时是證时。
一一绝能所。
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盖见成之事。
世人不识。
名曰流浪。
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
又曰。
道者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长疑。
盖信未极。
疑未深也。
唯深与极。
若信与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乱。
不知由绪。
困踬中途。
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岂更知耶。
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
又曰。
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
盖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用耳。
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
或因说而證。
或因示而入。
或自觉触以知归。
终无异事。
别得至心源而止也。
又曰。
人言悟了方修此。
属对治门。
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
若论当人。
即不须若是也。
又曰。
人不识问。
遂依来问而答。
不知乃自问耳。
欲答谁邪。
人不识答。
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耳。
何有旨趣邪。
故曰。
总是你好看好看。
又曰。
从上来有二种方便。
有真实方便。
所谓说无有间。
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
若从真实方便。
得入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求无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从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始得。
未可将为究竟。
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须臾有失。
学者思之。
又曰。
悟心见性。
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
当如南泉赵州
今时学者。
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知与古人同参也。
十二时中。
学道无顷刻弃舍。
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寻常说修行。
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
更不必如是。
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
一切处自无过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
一行三昧
今时人全无定力。
复不开智眼。
所以机缘语句。
只成诤论。
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
亦不难也。
政和末
道行闻于朝。
有旨移和州褒禅山
岁馀以疾辞。
圜悟禅师蒋山
与师友爱素善。
因往依之。
尝著三自省察。
丛林共高仰之。
复以近世问话者。
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赞语。
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
俱无衲子气味。
师深恶之。
诫曰。
夫问话者。
激扬玄极。
不在多进语。
三两转足矣。
贵得生人信。
不致流荡取笑俗子。
又曰。
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
世可辞耶。
且将安之。
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
饭食讫。
整衣趺坐。
合掌怡然而逝。
春秋五十四。
坐四十
门人奉灵骨舍利。
龙门灵光塔
师风仪秀异。
操守严正。
性淡泊寡言。
笑动有规则。
学者瞻形仪而服膺。
其为教。
疏通广大。
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
至入室提纲。
则绝蹊径。
离文字。
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
其徒非大有契證。
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
从事于务。
尝曰。
长老端居丈室。
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
不为利屈。
道合则忻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
或不得见。
君子以是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
奏锡命服佛眼之号。
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
叹曰。
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
远公涵泳深矣。
灵源禅师少友善。
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
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
行于世。
赞曰。
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
临济十世孙。
圜悟固已名盖天下。
佛眼则精深醇粹。
克荷正传。
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
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
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
而渐习使然。
呜呼是何言之陋哉。
盖尝三复龙门之录。
观其指示心法。
辩如百丈黄檗
作为偈句。
词如汾阳雪窦。
悟门超极。
不愧雪峰玄妙。
履践明验。
端如南泉赵州
真一代之大宗师也。
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
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
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
譬如韩柳文章。
世之悦韩者固多。
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
则不能窥其缊奥。
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
由是而观。
二公之后。
抑可见矣。
元好问金末元初 1190年7月8日 — 1257年9月4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0—1257》 【介绍】: 忻州秀容人字裕之号遗山
元德明子。
七岁能诗。
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历内乡
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金亡,不仕。
以著作为己任,收集金朝君臣言论遗事,为元人修《金史》所取资。
所辑《中州》,录金二百四十九人诗词,各附小传以存史。
为文备众体,诗尤奇崛,且以身处金元之际,特多兴亡之感。
为一代宗匠。
有《遗山》。
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
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
年十四,从陵川郝天挺学,六年而业成。
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
于是名震京师,谓之「元才子」。
金宣宗兴定三年,登进士第,不就选,往来箕、颍者数年。
南阳,调内乡,历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员外郎
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
金亡不仕。
元世祖在藩邸闻其名,将以馆阁处之,未用而卒,年六十有八,世称遗山先生
先生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沈郁太和,力出意外。
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
杂弄金碧,糅饰丹素,奇芬异彩,动荡心魄。
以五言为雅正,而出奇于长句。
杂言乐府不用古题,新意特出。
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
晚年尤以著作自娱。
金源氏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
国亡史兴,己所当任。
乃言于张,愿为撰述。
人或沮之,先生曰:「不可使一代之迹泯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名曰「野史」,采摭所闻,以寸纸细字,辄为记录,至百馀万言。
世所传者,诗文集外,有《中州》、《壬辰杂编》及《杜诗学》、《东坡诗雅》、《锦机》、《诗文自警》等书。
自中原板荡,风雅道衰。
汴京之亡,故老都尽。
先生蔚为一代宗工,以文章独步者几三十年。
由是学者知所指归,作为诗文,皆有法度。
百年以还,名家辈出。
别裁伪体,溯流穷源,论者以先生为标准,不亦宜乎!
词学图录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荣山西忻县)人。
有《遗山》,编《中州》、《中州乐府》,金人诗词多赖以传。
释崇裕元末明初 1304 — ?
崇裕
字约之
毗陵陈氏子。
其母。
感庞眉僧入梦而生。
生而体弱。
十日而九疾。
父母以梦故。
冀徼灵释氏愈之。
命为沙弥
寻受具为大僧。
鞠明究曛。
唯以观心为务。
元叟端公
又见佛慧义公
淬砺益力。
虽金墙铁壁。
必欲拓开乃已。
二公。
亦期师有立。
所以警发者甚至。
师急于求證。
复走中天竺山。
广智䜣公。
留侍十馀年。
尽得其道。
御史中丞张公起岩
广智云。
选佛场僧伽
如此之多。
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
戒律精严。
言行不相背驰。
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
胁不沾席三十年矣。
张公深加奖叹。
师之声光。
自是日起丛林中。
始出世太平南禅。
黑白翕然宗之。
一日令圬人塓壁。
壁中隆然如有物。
抉之获悉达太子像。
乃佛牙所刻成。
师召工傅以黄金。
金迸裂。
舍利从中涌出。
雕小香殿奉之。
亦师道法精诚。
所感而致也。
寻迁九江圆通。
宋之初。
有神僧道济德公
将示寂。
累青石为塔。
语其徒曰。
此塔若红。
即吾再来。
圆机旻公来镇法席。
塔果红色。
人异之。
公人号为古佛
其临终复尔。
悬记。
有三百年之后大兴佛事之谶。
师入院之夕。
众僧梦公至。
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
人尤异之。
谓自旻公至师。
正踰三百之数。
其能动物。
盖不徒然也。
寺当菑毁之后。
师大兴土木。
幻出天宫。
荣国公火你赤。
以朝之重臣。
总戎江西
申弟子之礼。
暨我太祖兴隆释教。
善世院
命大浮屠统之。
诸方以师名上闻。
移主阿育王广利禅寺
寻被旨。
钟山法会。
而师居其首。
召至便殿。
问佛法大意。
师以偈献。
上览之大悦。
因命师书天界寺额。
赐食上前。
师或假寐。
鼻息微有声。
邻坐引裾觉之。
上叹曰。
此老人无机心。
诚善知识也。
师容貌魁梧。
日用之间。
服粗食粝。
一出于天性。
无所勉强。
每欲挝鼓而退。
为众所拥留而止。
生于大德甲辰
未详所终。
三会语。
各有录。
行世。
释绍大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绍大字桐江姓吴氏
世居严之桐江,因以为号。
父善,母李氏。
绍神观孤洁,不乐麈壒,一触世氛,唯恐涴之。
乃入里中凤山寺为沙弥
稍长,祝发升坛,纳满分戒。
私自忖曰:“化龙之鱼,肯伏蹄涔耶。
”即日,杖策而出,上双径山谒大辩陵,授以达摩单传心印,相与诘难者久之。
复自忖曰:”如来大法,天地所不能覆载,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历三吴,之墟宿,留建业,经匡卢,溯大江之西,还止湖湘汉沔间。
名蓝所在,必往参焉,诸尊宿亦多以深入远到期之。
已而叹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
”乃归见陵,陵使给侍左右,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
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法。
陵喜传授有人,每形之于言。
时东屿海以天目真派唱道净慈,为法择人,如沙中淘金,鲜有慊其意者,独于绍别见推许,邀主藏室。
居久之,又自忖曰:“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
”手翻贝叶,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长明镫,读一大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往复三过,皆通其旨趣。
绍犹以为未达,乃取儒家及老氏诸子之书,择其菁华而擩哜之,自是内外之学粹然无滓。
元至顺壬申,广教都总管府新立未久,采诸舆论,命出世岩之乌龙山景德禅寺,兴废补坏,善誉流衍。
至正辛巳行宣政院迁主金华山智者广福禅寺
寺当孔道,且近郡城,持节往来多朝中华贵及文学之士,恒入山问道,故持法者颇难其人。
自绍莅此,无贵无贱,靡不向风悦服,四方学子翕然坌集,至无所容。
时法会,号为极盛
戊戌秋,院中复徇群请,移住义乌黄山宝林禅寺,坚不欲行,使者三返,然后承命。
明年己亥八月朔,觉体不自适,至七日,日将没,呜鼓集众,告以永诀,即歛目危坐,或请书偈,掷笔叹曰:“纵书到弥勒下生,宁复离此耶。
”翛然而化,服沙门衣五十八春秋,享年七十有四。
越五日,获舍利罗如绀珠,齿牙贯珠不坏,弟子永明戒茂建塔藏焉。
绍广额高眉,正容悟物,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为务,敲喝兼施,未尝少懈。
有求文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归之第一义谛。
间(閒) 游泳性情,发为诗词,和冲简远,有唐人遗风。
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
手未尝握金帛,瓶钵外无长物,所服布袍十馀年不易。
临寂,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大息而去。
三会语》有录:与金华宋文宪濂相友善,尝共阅蝇头小字,虽年耋,眼明如月,为惊异。
又录近作诗一卷寄之。
故其终也,为铭其塔,历序苦行,及證悟之由,以昭来者,具《芝园续集》。
释普仁元末明初 1312 — 1375年八月八日
普仁
字德隐
兰溪赵氏子。
赵故名宦家
师生有出尘之思。
博极群书。
参了然义公于智者。
机锋奋触。
当仁无让。
声称籍籍。
起丛林间。
记室东阳辉公。
分座说法于南楚悦公。
古鼎铭公
月江印公
无弗咨叩。
相与辩诘无虚日。
徵以宗门机缘。
大而沙界。
小而毫芒。
无不收摄。
激扬正法之馀。
旁及辞章者。
觉隐诚公
笑隐䜣公
为最密。
元至正乙未
部使者挽师。
出世金华之西峰
时天下大乱。
师知事不可为。
鸣鼓而退。
及王师聚婺州
驾幸智者。
见其山川深秀。
而法席尚虚。
特诏师住持。
不听。
韶之南华
不远三千里。
致州侯之命。
不从。
杭之中竺。
其请如南华
又加勤焉。
师惠然欲往。
郡守钟某。
惜其行。
从容问师曰。
佛法有重轻耶。
曰否。
曰佛法既无重轻。
师位宁有崇卑耶。
师一笑而止。
久之。
起应净慈。
道声洪震。
方以兴坏起废为己任。
秘书事起矣。
有诬智者寺僧购名画以归者。
事下刑曹。
刑曹以师旧主智者。
当知其是非。
逮而质焉。
事将白。
忽示微疾于京师寓舍。
屈指计曰。
八月八日最良。
吾将逝矣。
至期整衣。
端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僧腊五十。
师风指孤峭。
不乐与非类狎逢。
学行之士。
辄敬之如宾师
纵无儋石储。
亦必久留不厌。
故荐绅服其伟度。
乐与过从。
善谈论。
终日不倦。
玉贯珠联。
纚纚绝可听。
尤能汲引后进。
随资诱掖。
克底于成。
三会语录。
山居诗一百首。
传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普仁字德隐姓赵氏兰溪人也。
性孤峭,年十岁便有出尘之想,依金华宝石演法院月公祝发,及受具,乃慨然求道,危坐达旦,期息妄缘。
时邻院智者住山了然义,道价甚高,入室问答,机锋递相奋触。
久之,应部使者之请,出主金华西峰净土。
元季丧乱,天下纷扰,遂引退。
戊戌冬,有明兵至婺州太祖临幸智者寺,见其虚席,特诏主之。
十五,处之连云、韶之南华、杭之中竺,檄币交至,皆辞不赴。
洪武甲寅之秋使者三至,请主净慈,始强起应之。
开法之日,听者千人,莫不挹深饮醇,叹咏而去。
乙卯八月八日端坐而寂,腊五十,年六十四。
著有《三会语》若干卷,《山居诗》百首。
释元净元末明初 1312 — 1378年一月十九日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昭庆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山阴和塔是也。
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朴园集。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集庆又往从之。
为折三千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钟阜升济幽灵。
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
或谓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相遇,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容貌魁伟,怀煦然,如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僧清欲
师讳清欲
字了庵
南堂其号也。
姓朱氏
台之临海人
住开福本觉灵岩三刹。
三会语录也。
释力金元末明初 1327 — 137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力金字西白
姓姚氏吴人也。
母周氏,梦一庞眉僧类应真者,直前麾斥,惊𧦝而觉,已而有孕。
时至而育,奇芬满室。
年方龀髫,广颡修颈,皙白如玉,见者爱怜。
性尤颖悟,凡书一览,即能记忆。
尝游佛寺,见像辄自下拜,信仰日深,因投县中宝积院,礼道原衍祝发。
年十一受具戒,精研三观十乘之旨,领其枢要。
主秀之德藏,为纲维,轨范肃然。
忽喟然叹曰:“名相之学,略谙之矣。
盍弃诸缘,而往跻觉路。
”遂更衣入虎林,谒古鼎铭于双径。
一见以法器相期,示以德山见龙潭语。
奋然踊跃,直触其机,从而有契,遂为记堂。
未几,分席后堂,敷宣大法,如山川出云,灵雨沾润,四众信服。
复登前堂,声光烨烨,起丛林间。
元至正丁酉,出主苏之瑞光寺,会嘉兴天宁寺灾,郡守贰咸以为非不足以起废,具礼币遣使者力致之。
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见人世道路,过者莫不瞻礼赞叹。
帝师大宝法王闻其贤,授以圆通普济之号。
有明初兴,洪武改元,弘阐佛乘,首开善世院
俾擢有道浮屠莅天下名山。
杭之净慈主席尚虚,佥欲起居之,疏币交至。
浙江省丞,复遣使趣之。
皆力辞。
既而有旨,起住大天界寺
先夕有仆梦花,发如芙蓉,光彩绝异。
旁一人曰:“此花天子当取之而去。
”旦而命下,果符所兆。
应诏至阙下,见于外朝。
慰劳优渥,即令内官送其入院,赐以天厨法馔。
万几之暇,时召入禁庭,奏对多称旨。
精通内典,博极群书,其与荐绅谭论,霏霏如屑玉,故咸乐与之游。
至于勘辩学子,直指心源,宗说兼行,机用迭发,尤足使闻者敬仰。
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众二千,设广荐法会于钟山,命金总持斋事。
于是灵承上旨,仪制规式,皆传之远永。
五年,诏复建,会大驾临幸,诏阐扬第一义谛。
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
一日忽示微疾,谢去医药饮食,手书一偈,委顺而化。
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停龛六旬,始行茶毗。
其貌如生,火时获舍利无算。
寿四十七,腊三十六。
三会语》有录。
塔于嘉兴城西环翠兰若。
幼丧父,奉母至孝,为筑孤云庵奉之以居。
或有议者,则婉告之曰:“不见编蒲陈尊宿乎,胡言之易易耶?
”平生以宗教为己任,神观秀伟,智辩緃横。
尝以《楞伽经》及《法宝坛经》为释门心要。
当毒暑时,挥汗誊钞,锲梓以传弟子觉慧,深恐遗行将泯,因条系群行为书,乞宋濂为之铭云,文见《銮坡续集》。
释忻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忻悟字空叟
姓纽氏吴人也。
年方龀龄,依龙兴云间祝发受戒。
至正戊戌,来游武林,参径山愚庵及问如何是永明旨,曰:“但见一湖水。
可之,遂容入室。
癸卯,中竺懒庵俊请分席说法,时帝者师锡以“圆慈正济”之号。
明洪武庚戌,主浙江崇宁,百废之馀,一旦振兴,时论难之,勤劳八稔,还居中竺。
时寺废役繁,力任不倦,创建天香阁,岿然山峙,主席九载,忽萌退志。
寺众悲泣,不忍其去。
戊辰僧录选补灵隐,学者皆喜,裸粮愿从。
钟鼓变音,丛林改观。
未几,竟以前住持旧事累,逮至,病卒于行。
临终偈曰:“我年五十五,信是生多苦。
踏断生死关,夜半日卓午。
时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夏五月三日也。
弟子道净依法荼毗,舌根不坏。
德纬奉骨归窆灵芝东冈,复分瘗于西溪九曲山。
生平以慈忍谨敏自将,所说偈颂稳密不荡,三坐道场,有《三会语》行世。
木岩植
木岩植禅师
婺人也。
得法于虚谷陵公。
三坐道场。
皆有语录。
王文忠公袆。
为之序曰。
当宋季年。
宗门耆宿。
相继沦谢。
钦公独毅然。
自任以斯道重。
得其传者。
是为虚谷陵公。
公遭逢圣时。
蒙被帝眷。
其道尤为光显。
而其上首弟子。
则吾木岩植禅师是已。
师之入其室也。
非唯参决其心要。
而且兼传其文印。
故其为道。
无所不同于公焉。
初师出世于宁之西峰
既至袁之仰山
而今迁居杭之慧云
门人集其三会所说。
日用动作之语。
用故事次第而录之。
谓师之道。
虽不专任乎言语之间。
而因其言语之所及。
亦可以知其道之所存也。
窃观师之言。
机锋峻峭。
诚足以启学人之略解。
至其敷演之切。
告戒之严。
则所谓教律者。
其道亦不外是焉。
夫何近时禅学之弊。
其徒唯口耳之是务。
袭取昔人之言语。
迭相师。
用诬已而罔人。
脱略方便颠倒真实。
而莫之或省。
然则于一大事。
何相与乎。
学者。
于师之言语。
苟能以筌蹄视之。
庶几目击而道存矣。
陵公与师。
皆予同里人。
予生也后。
不及登公之门。
而于师幸有游从之雅。
姑述渊源之所自。
以序其语录焉。
忠文公
文章勋业。
表率一时。
为开国第一流人。
一字一言
将取信天下后世。
岂妄许可人者。
而独私乡曲耶。
吾是以知木岩之人之德。
定大有可观当于忠文
忠文
虽欲避乡曲不言木。
庵不可得也。
惜其行迹泯没。
姑拈序略代小传。
以见木岩云。
姜涛明 1392 — 14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2—1445 【介绍】: 山西忻州人字伯渊
永乐十二年举人,授河间同知,升知府
丁忧归,民复乞留,遂夺情留任。
累官户部左侍郎
释季善
季善
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姓吴。
母钟氏。
稚小以佛事为儿戏。
十七出家。
初投源明和尚
明示以无字公案。
嘱云。
须发大愿。
以自护持。
师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正统八年
入闽参无际。
闭关力究。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昏沉来。
因去凳立。
誓不坐不近墙壁。
辽空径行。
一朝闻钟声忽悟。
说偈云。
沉沉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蒙隐楚山二老。
又见月溪。
溪印可之。
天顺庚辰
赵氏建西湖三塔寺
请师开山。
继兴天目昭明。
继兴吴山宝莲。
继兴南山甘露成化。
庚子。
掩关石屋寺。
壬寅
慈云岭有寺。
曰天真。
宗纲
请师兴建。
事竣。
即掩关杜人事。
师一生苦功。
无与伦比。
虽得相应。
而勒持弥督。
涵养淘汰。
至老无替。
有四十馀年秪掩关之句。
示寂后。
真身覆以缸龛。
藏天真石洞中。
门人辑师言论行实。
三会语录云。
杨守阯明 1436 — 15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6—1512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维立号碧川
杨守陈弟。
成化十四年进士
编修
南京侍读
弘治初与修《宪宗实录》,再迁侍讲学士
寻掌翰林院
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充《会典》副总裁
武宗初乞休,加尚书致仕。
守阯好学,博览群书,师事乃兄,学行与兄相埒。
有《碧川文选》、《浙三会录》等。
党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西忻州人
弘治间武功知县
性淳笃质直,刚正不畏强权。
誉来不喜,谤至不怒。
当路者以为才劣,改任渭源知县,檄至,弃官去。
人称其贤。
银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西忻州人
正德三年进士
鸡泽知县,广储俭费,尽力农桑,颇有政绩。
刘六部来攻,拒却之。
以功升户部主事
维基
银镜(1466年—?
年),字本明山西太原府忻州人,军籍。
治《书经》,行二,由国子生中式甲子科(1504年)山西乡试第三名举人,年四十三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六十九名,第三甲第七十名进士
鸡泽县知县,升户部主事
时通
维基
时通字睿夫锦衣卫匠籍,应天府上元县人
顺天府乡试第九十名举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一百二十四名进士
四十一年知府谪任山西忻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