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廉隅晚清 1823 — 1882
维基
廉隅(1823年—1882年)号方之,吴郎汉吉尔们氏,蒙古镶白旗人
咸丰辛亥举人丙辰进士
后官山西和顺县左云县太谷县奉天北镇县铁岭县知县锦州府新民厅同知
咸丰十一年五月铁岭县知县光绪二年六月铁岭县知县奏升新民厅抚民同知三年二月任,十一月调省,光绪四年二月营口厅海防同知
光绪七年二月回任新民厅抚民同知八年五月调署广宁县知县九月卒。
武则天初唐 624 — 7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705 【介绍】: 即武后
并州文水人名照
武士彟女。
年十四,太宗选为才人。
太宗崩,出为尼,高宗复召入宫。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与高宗并称“二圣”。
高宗崩,临朝称制,废中宗睿宗
天授元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在位十六年。
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权略,能用人,故名相辈出。
奖励农桑,改革史治,重视选拔人材。
晚年则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迫则天禅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谥则天皇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武士彟之女。
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
太宗卒,削发为尼。
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
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
是年冬卒,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玄宗天宝八载(749)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则天后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
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
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武则天(625-707),自名(zhao),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
太宗时被召入宫,为才人,年十四。
太宗崩,为尼感业寺。
高宗复召入宫,拜昭仪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
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称帝,改国号日周。
神龙元年传位于皇太子显,十一月卒。
谥曰则天顺圣皇后
则天素多智计,辅政、当国数十年,颇有兴革,亦多弊政。
兼涉文史,能诗,与近臣诗会,传为美谈。
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后名
并州文水人
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应国公士彟之女。
高宗立为昭仪
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
上元元年进号天后
中宗即位
尊为皇太后
临朝称制。
寻自称皇帝。
改国号曰周。
在位二十二年。
中宗反正。
谥曰大圣则天皇后
天宝八载
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僧义净初唐 635 — 713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
唐僧。
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
俗姓张名文明
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高宗咸亨二年冬海道天竺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
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
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
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
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
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
玄宗先天二年(713)卒。
宋高僧》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
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义净字文明
俗姓张氏
范阳人
年十五出家。
咸亨二年番禺
附海舶经二十五年。
游三十馀国。
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
敕住佛授寺。
先天二年卒。
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法显之雅操。
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庚子岁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
二年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
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耶杂事二众戒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律与师抗衡。
比其著述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东夏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西僧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耶律伯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契丹人,居桓州字寿之
用荐举入官,为工部主事
世祖至元九年,转保定路清苑县
地当南北之冲,每年为亲王大官治供帐,伯坚筑公馆以代供帐,其弊遂绝。
恩州同知
富嘉谟初唐 ?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雍州武功人
进士
武周长安中,累转晋阳
吴少微友善,皆以文知名,时人称为“吴富体”。
后为寿安,预修《三教珠英》。
韦嗣立荐,为左台监察御史,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 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
进士
武后长安中,累授晋阳
后为寿安
中宗神龙初(705),迁左台监察御史
二年三月病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
曾预修《三教珠英》。
嘉谟吴少微同在晋阳任,魏郡谷倚太原主簿,皆以文词著名,时称“北京三杰”。
唐初文士所撰碑颂,皆宗徐、庾,浮俚不竞,独嘉谟少微以经典为本,崇雅黜浮,浑厚雄迈,时人争效之,号为“吴富体”(亦称“富吴体”)。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录有《富嘉谟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富嘉谟(7-706)雍州武功(今属陕西)人。
进士,为寿安
圣历中,预修《三教珠英》。
长安中,为晋阳,时吴少微亦尉晋阳,尤相友善,与太原主薄魏郡谷倚并称“北京三杰”。
时天下文章宗尚徐(陵)、庾(信),嘉谟少微以经典为本,人多钦慕,称“富吴体”(亦作“吴富体”)。
神龙初左台监察御史,卒。
有《富嘉误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首。
嘉谟
雍州武功人
进士
中兴初左台监察御史
嘉谟新安吴少微同官友善。
属词皆以经典为本。
人钦慕之。
称富吴体。
作品评论
《大唐新语》
张说曰:“……富嘉谟之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丛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乎!
若施于廊庙,则为骇矣。”
嘉谟与少微在晋阳魏郡谷倚太原主簿,皆以文词著名,时人谓之“北京三杰”。
后流寓客死,文章遗失。
先是文士撰碑颂,皆以徐、庾为宗,气调渐劣,嘉谟与少微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人钦慕之,文体一变,称为“富吴体”。
嘉谟作《双龙泉颂》、《千蝎谷颂》,少微撰《崇福寺钟铭》,词最高雅,作者推重。
赵履温初唐 ? — 7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 【介绍】: 京兆万年人
武周长安中,官易州刺史
中宗神龙初,其妹婿桓彦范诛二张,奏与履温共谋其事,得召拜司农少卿
乃以二婢遗彦范以报德。
彦范罢相,又胁夺其婢,为时所讥。
后附安乐公主,迁司农卿
景龙四年,助韦氏为逆,被诛,夷三族。
桓彦范初唐 653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3—706 【介绍】: 润州曲阿人字士则
以荫调右翊卫,累迁御史中丞
武周长安中为司刑少卿,屡疏请昭雪冤案。
神龙元年,参与张柬之等谋逼武则天退位,率禁兵入宫杀张易之张昌宗,拥中宗复位。
侍中封谯郡公
未几为武三思所谗,罢政,加特进封扶阳郡王
寻出为濠州刺史
三思复诬其谋反,谪徙岭外,杖杀途中。
彦范字士则
润州丹阳人
少以门荫调补右翊卫
累转司刑少卿
中宗即位
以诛张易之昌宗功加银青光禄大夫
纳言
赐勋上柱国
封谯郡公
侍中
武三思进封扶阳郡王
特进
令罢知政事
又因三思诬搆贬泷州司马
长流瀼州
三思周利贞矫制杖杀之。
年五十四。
睿宗立
追复官爵。
谥曰忠烈
建中元年重赠司徒
卢藏用初唐 ?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4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子潜
少以辞学指称。
进士,不得调,乃隐终南学练气辟谷。
武周长安中,召授左拾遗,上疏极谏作兴泰宫,不从。
中宗神龙中,擢中书舍人,数纠驳伪官
景龙中,为吏部侍郎,于权要多所迁就。
又迁黄门侍郎
太平公主,配流岭表。
玄宗开元初卒,年五十余。
工篆隶,好琴棋,当时称为多能之士
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
及登朝,趑趄诡佞,专事权贵,获讥于世。
有集及《春秋后语》、《子书要略》、《老子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潜排行二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初举进士,不调,隐于终南、少室二山,而心冀徵召,时人称为“随驾隐士”。
武后长安中,召授左拾遗
中宗时,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转工部侍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冬开元元年(713)春,迁尚书右丞
旋因附太平公主,流配岭南
昭州司户参军,迁黔州长史,50余岁卒于始兴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藏用善属文,工书,好琴棋,时称多能之士
少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能终始交。
曾为陈子昂编集、撰序、作传,最先对陈子昂文学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新唐书·艺文志》载著作多种,有文集30卷(《旧唐书》本传与《经籍志四》作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8首。
藏用字子潜
幽州范阳人
进士不得调。
隐居终南山
长安中徵拜左拾遗
神龙中知制诰
中书舍人
景龙中尚书右丞
先天中
坐附太平公主配流岭表。
交阯叛。
有捍禦劳。
昭州司户参军
黔州长史判都督事
未行卒。
年五十馀。
崔融初唐 653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3—706 【介绍】: 齐州全节人字安成
擢八科高第。
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
中宗为太子时,选侍读,典东朝章疏。
武周长安中累迁春官郎中知制诰,再迁凤阁舍人监修国史
后坐附张易之兄弟,贬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
为文章华婉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委之。
卒谥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06 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西)人。
高宗上元三年(676),中辞殚文律科,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
中宗为太子时,侍读东朝表疏,多出其手。
武后圣历中,自魏州司功参军著作佐郎,历右史著作郎,进凤阁舍人
久视元年(700),出为婺州长史,寻召为春官(礼部)郎中知制诰事。
长安二年(702),再迁凤阁舍人,改司礼少卿
中宗神龙元年(705),因阿附张易之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
因撰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笔而卒,追赠卫州刺史谥曰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为文典丽,朝廷大手笔多由其草拟。
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合称为“文章四友”。
以《咏宝剑》、《和宋之问寒食黄梅临江驿》等诗为人称许。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载其编有《珠英学士集》5卷,著有《宝图赞》1卷、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见崔庸。
唐诗汇评
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东北)人。
高宗仪凤元年(676)举词殚文律科,补宫门丞,兼崇文馆学士
武后朝,历著作佐郎右史著作郎凤阁舍人等职,谄附张易之
易之伏诛,左授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
修史
受诏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发病卒。
为文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
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有《崔融集》六十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
为文以华婉典丽称,神龙二年卒,年五十四。
补诗二首。
(按唐有两崔融
全唐诗》卷六十八之崔融武后时人也。
卷八百八十七《补遗》六之崔融,则唐末乾宁时吴郡人
今兹所补,盖即武后时崔融之作。)
字安成
齐州全节人
擢八科高第。
累补宫门丞直崇文馆学士
累拜国子司业
神龙二年
修武后实录成。
清河县
因撰武后哀册文。
用思精苦。
绝笔而卒。
年五十四。
追赠卫州刺史
谥曰文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
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
其《洛出宝图颂》尤工。
撰《武后哀册》最高丽,绝笔而死,时谓思苦神竭云。
《载酒园诗话又编》
崔与苏味道李峤齐名,似为秀出;又合杜审言为“文章四友”,则气力亦似差逊。
崔司勋票疾,有似侠客一流。
裴知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雍州人
善乐律。
武周长安中,为太乐丞
中宗神龙元年正月,享太庙,乐作,知古密语万年令元行冲,以为金石谐婉,将有大庆在唐室子孙。
未几,中宗复位。
又能听婚夕环佩之声,知人夫妻终始。
官终太乐令
马怀素唐 659 — 7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丹徒人字惟白
少师李善,博通经史。
进士第,又登文学优赡科。
累迁左台监察御史
武周长安中,张易之使人诬崔贞慎等谋反,武后怀素按之,怀素执不从,贞慎等乃免。
玄宗开元初户部侍郎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
卒年六十。
谥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18 字惟白一字贞规润州丹徒(今江苏丹徒)人,客居江都(今江苏扬州)
少师李善
年十五,举孝廉。
弱冠,登文学优赡科,补郿县
入授麟台正字
长安中,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吏部员外郎
景龙中,进考功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擢中书舍人
后历虢州刺史
开元初,历刑部户部侍郎,徙光禄卿,迁左散骑常侍,累封常山县公
五年(717)改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奉诏编次群书,未成而卒。
润州刺史谥曰文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故银青光禄大夫马公墓志铭》。
怀素自少博览经史,属文,《全唐诗》存诗1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怀素字惟白
润州丹徒人
进士
又应制举。
文学优赡科。
开元初户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
封常山县公
三迁秘书监昭文馆学士
卒年六十。
润州刺史
谥曰文
魏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钜鹿人
魏尚德子。
武周天策万岁元年,官祠部郎中,预修《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事。
神功初,为监门卫大将军
中宗景龙中,为睦州刺史
张知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方城人,一作蒲州河东人,徙家于岐。
字匪躬
少与兄弟五人俱以明经擢第。
高宗调露时监察御史里行
武周天授后历十一州刺史
武后奇其貌,使画工图之,称其兄弟貌才两绝。
中宗时大理卿致仕。
玄宗开元中卒,年八十。
崔贞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雍州咸阳人
崔守业子。
武周长安中,官太子仆
御史大夫魏元忠张易之所构,配流岭南贞慎等饯于郊外。
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诏马怀素案鞫,怀素执正不受命,得免。
中宗神龙初,官至兵部侍郎
胡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
武周长安中,为恭陵丞,预修《三教珠英》。
玄宗开元三年,为秘书丞,兼昭文馆学士
有诗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开元三年(715),为朝请大夫秘书丞,兼昭文馆学士
张说巡边,张九龄贺知章等作诗送之,编为《朝英集》3卷。
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三、《新唐书·艺文志四》。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外编》补诗7首。
唐诗汇评
胡皓,生年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景云中检校秘书丞,兼眧文馆学士
开元初,迁著作郎
官终秘书少监
全唐诗》存诗六首。
开元三年朝请大夫秘书丞
昭文馆学士
作品评论
苏颁《授胡皓箸作郎制》
才清调远,寓兴皆新。
宁嘉勖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武周长安间官永和丞。
太子重俊起兵诛武三思,兵溃被害,宫府僚吏莫敢近者,嘉勖号哭,解衣裹重俊首,时人义之。
宗楚客闻而大怒,收付制狱,贬为平兴丞,寻卒。
茹汝升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代州人
武周长安间为仆射
尝承命治代郡
谷水溢,汝升理泉脉,引水穿渠灌田,民赖其利,立庙峨谷口祀之。
窦琰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武周长安中为北海,有治绩。
曾于故营丘城东北穿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
僧神楷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武周僧。
太原人
俗姓郭,随父宦游于秦,居京兆
幼聪明,立志不群,不乐浮荣。
礼明恂法师受戒为弟子。
通经义。
讲《摄大乘》、《俱舍》等论,侪辈无出其右。
后讲《净名论》见有未尽处,乃在越州剡石城寺为疏。
又在剡溪南岩下,映水自塑其貌。
应诏京师崇福寺,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郭氏
太原人也。
汉林宗之裔。
后以父宦。
遂僭籍于京兆焉。
伯仲六人
其季也。
幼志不群。
遂师事明恂法师剃落。
即大乘也。
年满受具。
凡大小经论。
靡不研究。
遂阐摄大乘俱舍等论。
后讲净名经见古师判处。
因叹以为未尽者。
乃于安陆白兆山
撰疏以明己意。
素巧慧。
尝于剡溪南岩之下。
映池水塑己像。
切肖焉。
后诏天下高行才学大德。
京师
豫翻经论。
配居崇业寺
天后朝。
遂卒于寺。
弟子树塔于南逍遥园
寔大乘基之法门犹子也。
释神楷
姓郭氏
太原人也。
汉末林宗之后。
世袭冠裳。
后随父宦于秦为京兆人也。
昆弟六人
居其季。
幼而聪敏立志弗群。
不乐浮荣誓求剪落。
礼明恂法师为弟子。
即大乘也。
洎乎年满受具。
于经论义理大小该通。
耳闻口诵譬鲜氎之易染。
遂讲摄大乘俱舍等论。
颖晤辈流罕有齐驾。
后因讲净名经。
见古师判处喟然叹曰。
美则美矣。
未尽善也。
乃于安陆白赵山撰疏。
一云在越州剡石城寺
述作素有巧性。
剡溪南岩之下映水塑貌今有池已涸矣岩下石隙缝间幽暗。
然中有木棺者云是殡于此。
游人下窥历历皆睹。
又言。
因慈恩西明等寺度公者出家及翻经论敕诸道高行才学僧并赴京师
应诏而入。
配居崇业寺
天后朝方行其疏。
后卒于此寺。
弟子迁塔于南逍遥园焉。
实大乘基之法门犹子也。
系曰。
师遗迹何京兆剡溪二处孰是。
令人疑惑。
若两家之俱见葪训焉。
此乃古人名显于四方。
因子孙南北徙迁追念先宗。
遂有侨置焉如晋氏渡江衣冠之家多立祖先之遗迹同也。
若然者剡则是
曾游历之地也。
卢齐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卢承庆从子。
武周长安初为雍州录事参军
武则天雍州长史薜季昶择僚吏堪为御史者,季昶访于齐卿齐卿卢怀慎崔湜等,后皆为通显。
玄宗开元初幽州刺史,善待张守圭,时人谓有人伦之鉴。
齐卿好酒,饮至斗余不乱,宽厚可亲,士友以此善之。
累迁太子詹事,寻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