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魏晋
竺法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不知何许人。
性敏慧。
律学
尤长于法华。
湘州麓山
山精化为好女子。
来求授戒。
舍所居为寺。
以奉之。
后还剡之岘山
茅茨涧饮。
学者凑焉。
鲁国孔淳之
每盘游信宿不去。
神思颀豁。
叹曰。
𥾝想尘外三十年矣。
恨相得之晚。
注法华义四卷。
殁于山中。
竺法乘
未详何人。
少入道以戒节见称。
加又敏而好学。
笃志经记而尤长法华一教。
尝游湘州麓山
山精化为夫人。
诣崇请戒。
舍所住山以为寺。
崇居之少时。
化洽湘土。
后还剡之岘山
茅庵涧饮取欣禅慧。
东瓯学者竞往凑焉。
与隐士鲁国孔淳之相遇。
每盘游极日。
辄信宿妄归。
披袊顿契。
自以为得意之交也。
崇乃叹曰。
缅想人外三十馀年。
倾盖于兹不觉老之将至
淳之别游。
崇咏曰。
皓然之气犹在心目。
山林之士往而不反。
其若人之谓乎。
崇后卒于山中。
著法华义疏四卷云。
时剡东仰山复有释道宝者。
本姓王
琅琊人
丞相道之弟。
弱年信悟避世辞荣。
亲旧谏止莫之能制。
香汤澡浴将就下发。
乃咏曰。
安知万里水。
初发滥觞时。
后以学行显焉。
枣腆西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颍川长社人字玄方
枣据子。
以文章显。
怀帝永嘉中,为襄阳太守
习嘏西晋
全晋文
字彦文襄阳人永嘉中山简辟为征南功曹,转记室参军
(见《书钞》六十八)
郭敬后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太原邬人字季子
石勒于微时,并予资助,由自感恩。
后勒攻李恽,将坑其降卒,得,即署为上将军,免降者死,使降卒属之。
晋成帝咸和七年,敬佐樊城襄阳,为陶侃所败。
桓宣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谯国铚人。
初为元帝丞相舍人
南中郎将王含请为参军
遣助祖逖降樊雅,迁谯国内史。
成帝咸和二年祖约苏峻反,谏不听,遂投温峤
陶侃郭默求救于伪许之,而遣子迎武昌太守,迁监沔中军事、南中郎将
又从石勒,拔襄阳使镇之。
招怀初附,劝课农桑,简刑罚,十余年间甚有称绩。
咸和九年陶侃死,庾亮荆州刺史,将谋北伐,都督沔北前锋征讨军事,镇襄阳
庾翼为都督司梁雍三州四郡军事,梁州刺史封竟陵县男
坐军败贬南郡太守,愤卒。
李玝成汉 ? — 3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7 【介绍】: 十六国时成汉人,巴氐族。
李雄子。
死,李班嗣位,与弟期、越皆来奔丧。
遣越还镇,并出期代己为梁州刺史
不许。
期、越竟杀于丧次。
奔晋。
在晋历巴郡襄阳宜都太守
桓温征西,战死于山阳
竺法慧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
关中人
方直有戒行。
嵩高山,事浮图密为师。
晋康帝建元初襄阳,止羊叔子寺,乞食自活。
征西将军庾翼襄阳,素不奉佛,深嫉而收杀之,时年五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关中人也。
性方刚。
以律自护。
师事嵩高山浮图密。
建元元年
襄阳羊叔子寺。
每行乞不受别请。
绳床自随。
至闲旷地。
即设以坐。
雨至以油帔覆上。
雨止或视之但见绳床。
失慧所在。
方惊异。
而慧处床上自若。
然亦莫察其如何也。
谓弟子法照曰。
若过去世折鸡一足殃至矣。
俄照为人误折其足。
又曰。
有可度一人。
新野
乃往见老父方耕。
从乞其牛。
老父不与。
慧前捉牛鼻。
老父惧施之。
慧行七步。
祝还其牛。
未几老父殁。
征西庾稚恭
襄阳
嫉慧惑众。
慧亦曰。
吾宿对至。
果为稚恭所害。
寿五十八。
临刑曰。
吾死三日有暴雨。
已而雨水深丈馀。
居民多死。
竺法慧
关中人
方直有戒行。
嵩高山事浮图蜜为师。
晋康帝建元元年襄阳羊叔子寺。
不受别请每乞食。
辄赍绳床自随于闲旷之路。
则施之而坐。
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
雨止唯见绳床。
不知慧所在。
讯问未息慧已在床。
每语弟子法昭曰。
汝过去时折一鸡脚。
其殃寻至。
俄而昭为人所掷。
脚遂永疾。
后语弟子云。
新野有一老公当命过。
吾欲度之。
仍行于畦畔之间。
果见一公将牛耕田。
慧从公乞牛。
公不与。
慧前自捉牛鼻。
公惧其异。
遂以施之。
慧牵牛咒愿。
七步而反以牛还公。
公少日而亡。
后征西庾稚恭襄阳
既素不奉法。
闻慧有非常之迹。
甚嫉之。
慧预告弟子曰。
吾宿对寻至。
诫劝眷属令勤修福善。
尔后二日果收而刑之。
春秋五十八矣。
临死语众人云。
吾死后三日天当暴雨。
至期果洪注城门水深一丈。
居民渰没多有死者。
竺法慧
关中人
方直有戒行。
嵩高山事浮图密为师。
晋康帝建元元年
襄阳羊叔子寺。
不受别请。
每乞食辄赍绳床。
自随于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
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
雨止唯见绳床。
不知慧所在。
讯问未息慧已在床。
每语弟子法照曰。
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
俄而照为人所掷。
脚遂永疾。
后语弟子云。
新野有一老公当命过。
吾欲度之。
仍行于畦畔之间。
果见一公将牛耕田。
慧从公乞牛。
公不与。
慧前自捉牛鼻。
公惧其异遂以施之。
慧牵牛咒愿。
七步而反以牛还公。
公少日而亡。
后征西庾稚恭襄阳
既素不奉法。
闻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
慧预告弟子曰。
吾宿对寻至。
诫劝眷属令勤修福善。
尔后二日果收而刑之。
春秋五十八矣。
临死语众人云。
吾死后三日天当暴雨。
至期果洪注城门水深一丈。
居民漂没多有死者。
时有范材者。
巴西阆中人
初为沙门卖卜于河东市。
徒跣弊衣冬夏一服。
言事亦颇时有验。
后遂退道染俗。
张陵之教云。
赵整前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名正
十六国时前秦洛阳清水人,或云济阴人字文业
苻坚,由著作郎累迁武威太守
有过,辄以诗谏。
官至秘书侍郎
死,遁迹商洛山,专精经律以终。
全晋文
一名整字文业洛阳清水人,或曰济阴人
苻坚著作郎,迁黄门侍郎武威太守
败后为僧,更名道整,终于襄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姓赵氏
洛阳清水人
或曰济阴人
始名正。
字文业
年十八。
为秦符坚著作郎
黄门郎
武威太守
其为人无须而瘠。
有妻妾而无儿息。
若阉宦然。
且学兼内外。
讥谏无所畏惮。
符坚末年。
以宠鲜卑荒怠。
因歌曰。
昔闻孟津河。
千里作一曲。
此水本自清。
是谁搅令浊。
坚恚曰。
是朕也。
已而又歌曰。
北园有一枣。
布叶垂重阴。
外虽饶棘刺。
内实有赤心。
坚笑曰。
赵文业耶。
正愿出家。
坚难之。
坚崩。
乃遂所愿。
作偈曰。
佛生何太晚。
泥洹一何早。
归命释迦文。
今来投大道。
于是遁迹商洛山。
专精经律。
晋雍州刺史郤恢。
钦其为人。
要与俱游。
爱其人从之。
遂终于襄阳
寿六十馀。
刘波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彭城人字道则
穆帝时襄城太守
桓温西征,以为建威将军淮南内史,镇石头。
后转冠军将军南郡相。
率众救朱序襄阳
以敌强不敢进,致陷没,以畏懦免官。
苻坚败,又出督淮北诸军、冀州刺史,以疾未行,卒。
全晋文
字道则,隗孙。
初仕石虎,参冠军将军王洽军事。
死,与南归。
穆帝以为襄城太守,累迁桓冲中军咨议参军,寻为建威将军淮南内史,镇石头,除尚书左丞,不拜,转冠军将军南郡相,免。
后复为冠军将军,累迁散骑常侍
苻坚败,出督淮北诸军、冀州刺史,以疾未行。
追赠前将军
苏蕙前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始平人字若兰
窦滔妻。
滔为苻坚秦州刺史,以罪被徙流沙。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诗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读,词甚凄惋。
一说,窦滔为安南将军,另有宠姬赵阳台,镇襄阳时独携赵之任。
苏蕙感伤而织锦为璇玑图诗以寄。
庾翼东晋 305 — 3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5—345 【介绍】: 东晋颍川鄢陵人字稚恭
庾亮弟。
初为陶侃太尉参军
石城被围,屡设奇兵,潜致粮仗,赐爵都亭侯
成帝咸康六年死,代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武昌
戎政严明,经略深远。
康帝建元元年,不顾朝议反对,征发所统六州奴仆及车牛驴马,倾四万兵北上,大举攻后赵、成汉。
次年,前锋兵败,还镇夏口,不久病死。
全晋文·卷三十七
字稚恭,亮弟。
咸和中太尉陶侃府,转参军,累迁从事中郎,寻除振威将军鄱阳太守,转建威将军西阳太守,迁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加辅国将军、假节,赐爵都亭侯
寻代兄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武昌
康帝初,徙镇襄阳,加都督、征讨军事、进征西将军,领南蛮校尉
穆帝初,还督江州,疽发背,卒。
车骑将军谥曰肃
有集二十二卷。
(案《十六国春秋》七十八有《檄李势文》,据《艺文类聚》五十八,乃庾阐所作,今编入集。)
周抚东晋 ? — 3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 【介绍】: 东晋汝南安成人字道和
周访子。
元帝辟为丞相掾
王敦命为从事中郎
反,率兵从之。
败,亡入蛮中。
寻得原宥。
成帝咸和初,为江夏相。
从讨苏峻,迁监沔北军事,镇襄阳,为石勒部将所败,以失守免官。
寻又起为豫章太守益州刺史
穆帝永和初,从桓温,累迁镇西将军
封建城县公
卒谥襄
僧道安前秦 314 — 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
扶柳人俗姓卫
十二岁出家,从佛图澄受业。
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以性空为宗宣扬佛教。
并组织参与佛经翻译。
对前期佛教主要贡献:注疏佛经如《般若经》等;整理新旧译经,创制众经目录;制定僧尼轨范;主张僧侣以“释”为氏,不随师姓等等。
弟子中以创立净土宗之慧远为最著。
全晋文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
年十二出家,师事佛图澄、竺法济、支昙讲,历石虎冉闵慕容炜世,后避乱奔襄阳
撰集众经录目,居白马寺,又居檀溪十五载。
襄阳陷人秦,居长安五里寺,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为外兄孔生所养。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岁阅书。
一目五行。
其父惊叹。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师皮相之。
以为愚。
使饷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从师求经。
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还其师。
又求他经。
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
且万言。
一夕又以还其师。
师问看未。
对皆诵遍。
其师以为不诚。
按经使覆之。
一字不遗
师大异之。
为落发。
受具足戒。
游学至邺中。
佛图澄
澄与语大惊曰。
天下士也。
东土佛法所赖。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学。
覆讲如水传器。
众争设难曰。
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
飞辨注射。
众莫敢仰视。
时人语曰。
漆道人。
惊四邻。
后避难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
讲阴持入
从受业焉。
顷之创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冀州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
石虎没。
彭城王嗣立。
乃广脩花林园房舍。
中使昌蒲
以国难未纾。
冉闵方叛。
天灾旱蝗。
𡨥贼纵横。
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
将依陆浑
慕容俊之兵又逼。
南投襄阳
新野
分使法汰诣扬州
法和诣蜀。
慧远四百馀辈。
夜雷雨乘电光以进。
见人家。
悬马篼二柳间。
可容斛许。
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问。
何以识其姓名。
指抑篼而已。
襄阳
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
又总录经。
至年月传译人名。
以授学者。
征西将军桓朗。
江陵
强载以俱。
及还以白马隘陋。
清河张殷之宅。
檀溪寺。
建塔五层。
辟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
施铜万斤。
承露盘
谓弘忠曰。
露盘已托汰公营之。
请回此铜。
以铸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诺。
像成放光起行。
异常相。
每法聚。
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
结珠弥勒像。
以作證。
观者敬慕。
有一外国铜像。
形制古异。
久置未尝设。
使弟子治其髻。
则一舍利在焉。
光𦦨炳焕。
映蔽堂陛。
众惊异之。
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
先以书通好。
然后诣既见自赞曰。
四海习凿齿
徐曰。
弥天释道安
时以为名对。
齿以书抵谢安石
盖非常胜士。
恨公不相见之耳。
在樊沔十五年
常讲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诏曰。
法师以道德。
照临人天。
使大法流行。
为生民依赖。
宜日食王公禄。
符坚攻襄阳
得安而喜。
谓其臣权翼曰。
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但得一人半耳。
问为谁。
安公一人。
凿齿半人也。
关中
住五重寺。
众数千人。
沙门出家。
皆随师姓。
曰。
师莫如释迦如来也。
乃以释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
无复河名。
四姓出家。
皆称释种。
与经若合符节。
博学。
工文章。
蓝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铭。
以问安。
曰。
鲁襄公所铸。
又得一铜斛。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横梁。
昂则升低则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黄钟容半合。
亦有篆铭。
以问安。
曰。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坚敕侍从
有疑皆师于
时谚曰。
学不师
义不中难。
坚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
西并龟兹
南包襄阳
北尽沙漠。
建邺未伏。
坚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谏不从。
坚出东苑。
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
天子法驾。
侍中倍乘。
道安毁形。
宁可参厕。
坚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辇之荣。
未称其德。
即诏登辇。
于是跪而掖之以登。
坚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
整六师以巡狩。
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
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未见其可。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忧国至深。
其论可听。
坚曰。
非区宇不广也。
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
具有格训。
傥如高论。
王无省四方之文乎。
对曰。
必不可者。
宜驻跸洛阳
枕戈畜锐。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坚不听。
遣精锐二十五万。
为前锋。
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
徐州刺史谢玄所败。
坚单骑而遁。
设法门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
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无敢违者。
每与弟子法遇
立誓弥勒像前。
愿生内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
寄宿讲堂。
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礼讯问其来意。
云相为而来。
云。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脱。
曰甚可耳。
然须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生处。
乃举手指天。
即见云开。
西北楼阁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
二月八日殁。
葬城中五级寺。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其未殁也。
加眉谷隐士王嘉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苌长安僭号。
且与符登相持。
在城内。
召问
朕得登否。
曰略得。
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斩之。
后登为子兴所杀。
兴字子略云 字子年
洛阳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谈笑。
问以事则随答。
若调戏状。
即不可解。
久之多验。
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
及南征。
使问休咎。
无他言。
但乘使者马。
向东行数百步。
尽脱靴帽。
解弃衣服。
奔还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陇上见之。
仍遗书。
初安罗什姑臧
劝坚迎之。
而什亦谓是东方菩萨。
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时号印手菩萨。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为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年十二出家。
神圣聪敏。
貌甚寝陋。
不为师之所重。
数岁之后。
方启师求经。
师与辨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以暗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不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
敬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遇佛图澄
因事澄为师。
及石氏将乱。
与弟子惠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
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
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一马枊枊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
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百升谓是神人。
厚相赏接。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籍高名。
及闻至止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凿齿
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荅。
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甚理愿见瑞相。
乃梦见道人头白眉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
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
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窄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后窗而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
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答曰。
甚可脱耳。
请问来生所生之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又曰。
当浴圣僧方果所愿。
具示浴法。
设浴。
见有数十小儿入寺。
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
久之不见。
开室而巾湿水减。
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澄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中使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陆浑
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方学士竞往师之。
征西将军桓朗子江陵
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行上世。
道运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曰。
弥天释道安
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符坚素闻名。
每云。
襄阳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
云。
此古篆书。
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云。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
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仆射谢安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登辇。
俄而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王无省方之文乎。
曰。
若銮驾必动。
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可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
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内。
与符登相持甚久。
乃问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所谓负债者也。
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所谓略得者也。
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罗什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既笃好经典志在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释道安齐名。
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本姓卫
诸伪秦书并云。
常山扶柳人也。
□□孩稚而家婴世祸。
外兄孔氏鞠养之。
年七岁。
便解者音读书。
五经文义稍已通达。
迄于志学。
邪好佛道。
年十八乃出家。
性甚聪敏。
□□又别立禅房以栖。
静胜果成列。
华药布满。
名曰檀溪寺。
符坚遣使。
送外国金薄倚像。
高七尺一躯。
金坐像一躯。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
每讲席一建振发。
风采纲领。
玄宗开张。
慧目理思。
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
时年五十二矣。
□□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
于弥勒像前立誓愿。
同生兜率。
□□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来求寄憩。
形色萧猥。
服章垢悴。
以房舍迮狭。
置讲堂中。
中宵有起者。
见讲堂不开。
而于窗间跃出。
维那
呼共语。
问。
何事来此。
希告以实。
答曰。
不敢相欺。
法师来耳。
曰。
我罪根深浅。
讵可度耶。
答曰。
法师罪甚不多。
易为功德。
曰。
何方自励。
可得免度。
曰。
故应浴僧。
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
曰。
浴僧力所能办。
罗汉何由可致。
曰。
但荣其具。
能相为致之。
曰。
既已降屈相。
能微见神力。
开悟众心。
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
重霄既褰。
见天宫伎乐。
阖寺道俗无不必睹。
久乃撝之。
泯然还合。
复还讲堂。
因入澡灌中。
倏尔在外。
于是辞别而去。
乃大劳浴僧。
浴僧事讫。
更多煮香阳。
净诸浴室。
果致罗汉数十人。
化作寺中小儿。
室前共戏。
俄而失去。
闻有浴声。
阳物尽用。
先与隐士王嘉
同在城内。
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
往候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知所言并前去。
吾有小责未了。
不得俱。
初无疾欲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葬五级寺中。
□□尝与及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佛前。
共立誓愿。
愿生兜率。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
门阶户席皆璩旧物。
岩见怆然而悲。
纵恨其独与璩狎。
并嫉其风望。
恐为人所辅
恶而害之。
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
今在玄集寺中。
桓玄为之颂。
罗友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襄阳人字它仁
少好学。
性嗜酒,不拘小节,常伺人祠祭乞食。
初仕荆州从事,后在桓温府,晋穆帝永和初从平蜀。
强于记忆,凡蜀城观宇道路梁等,至晋哀帝兴宁三年,犹能为桓温言之,曾无错漏。
后为襄阳太守
累迁广、益二州刺史
举其大纲,不存小察,吏民安悦。
关羽蜀汉 ? — 2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20 【介绍】: 三国蜀河东解人字云长,本字长生。
汉末亡命奔涿,从刘备起兵。
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东征,袁绍俘获,拜偏将军,礼遇优渥,为袁绍部将颜良,封汉寿亭侯
后辞刘备
建安十九年,镇守荆州
二十四年,拜前将军
曹仁,破于禁,威震一时。
不久,孙权吕蒙袭破荆州,兵败,与子平皆遇害。
谥壮缪
全后汉文·卷九十四
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
建安五年,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
蜀主定荆州,拜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寻董督荆州事,进前将军
吴吕蒙所袭见杀,追谥曰壮缪侯
潘璋孙吴 ? — 2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34 【介绍】: 三国吴阳平发干人字文圭
初随孙权为将,以军功累迁偏将军
从征荆州,与朱然断小道,擒关羽,定荆州,拜固陵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
刘备伐吴,与陆逊并力拒战,迁平北将军襄阳太守
称帝,拜右将军
性粗猛,又奢泰,晚年弥甚。
满宠曹魏 ? — 2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2 【介绍】: 三国魏山阳昌邑人字伯宁
年十八,为郡督邮
曹操兖州,辟为从事,累迁汝南太守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从征荆州
关羽襄阳,助曹仁樊城,力战待援,退关羽封安昌亭侯
魏文帝即王位,破吴于江陵,拜伏波将军
黄初五年,拜前将军
明帝立封昌邑侯
屡退吴孙权军。
曹休死后,以前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太和四年,拜征东将军
官至太尉
性刚毅,有谋略。
卒谥景
全三国文·卷二十七
字伯宁山阳昌邑人
少为郡督邮
曹公辟从事,又辟署西曹属,除许令,迁汝南太守,从平荆州,还行奋威将军,屯当阳;复召为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屯樊城封安昌亭侯
文帝时扬武将军,更拜伏波将军封南乡侯,迁前将军
明帝时进封昌邑侯,领豫州刺史,代曹休都督扬州,拜征东将军
景初中征为太尉正始三年卒,谥曰景侯
全琮孙吴 ? — 2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9 【介绍】: 三国吴吴郡钱唐人,字子璜
随父事吴,有声名。
孙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使讨山越。
汉献帝建安中关羽围樊、襄阳上讨羽之计。
孙权黄武初,击破魏舟师,迁绥南将军封钱唐侯
后为东安郡太守
山民起义,诱降得万余人。
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
全三国文·卷六十七
字子璜吴郡钱唐人。
为奋威校尉,迁偏将军封阳华亭侯
黄武中迁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假节,领九江太守,徙东安太守
黄龙初卫将军左护军徐州,尚主。
赤乌末右大司马左军师
杨仪蜀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蜀襄阳人字威公
东汉末从荆州刘备,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诸葛亮以为参军,随出屯汉中
数出军,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
卒,攻灭魏延
以为功大当代秉政,而蒋琬尚书令,还拜中军师
坐怨望,诏废为民。
至徙所,又上书诽谤,遂被逮,自杀。
全三国文·卷六十二
字威公襄阳人
初为傅群主薄,去为关羽功曹
先主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及即汉中王位,进尚书
章武初坐事左迁,遥署弘农太守
建兴中丞相亮以为参军,迁长史,加绥军将军
卒后拜中军师,以怨望废为民,寻自杀。
辅匡蜀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蜀襄阳人字元弼
刘备
巴郡太守
刘禅建兴中,徙镇南,为右将军封中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