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魏晋
刘备蜀汉 161 — 22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备 烈祖 昭烈帝 221年—223年
章武 221年四月—223年四月
全三国文·卷五十七
帝讳字玄德涿郡涿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灵帝末除安喜,又除下密丞,后为高唐,迁为令。
献帝初,公孙瓒表为别部司马守平原令,领平原相;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寻领徐州;曹公表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寻为豫州,复表为左将军
后破曹公于赤壁,自领荆州
又定,领益州
又定汉中,称汉中王
魏黄初二年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在位三年,谥曰昭烈皇帝
(案:先主称尊号,诸文诰策命皆刘巴所作,今以即位已前已后诸篇编为先主文。)
甄皇后曹魏 183 — 2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221 【介绍】: 三国魏文帝后。
中山无极人
明帝生母。
三岁丧父,九岁喜书。
十余岁时世乱饥馑,白母以谷赈给亲族邻里。
汉献帝建安中,嫁袁绍之子熙为妻。
曹操袁绍曹丕见其姿貌绝伦,纳为夫人,有宠。
称帝,爱郭后,后有怨言,帝怒,赐死。
明帝立追谥文昭皇后
全三国文·卷十二
中山无极人
建安初袁熙妻。
冀州平,文帝纳之,生明帝
黄初二年赐死。
明帝即位,尊谥曰文昭皇后
李康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萧远
性耿直,不能和俗。
著《游山九吟》,为魏明帝所重。
寻阳长,有善政。
病卒。
有《运命论》。
全三国文·卷四十三
字萧远中山人
明帝时寻阳长,后封阁阳侯,有集二卷。
陈骞西晋 212 — 2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12—292 【介绍】: 西晋临淮东阳人
陈矫子。
曹魏时起家尚书郎,迁中山安平太守,并著称绩。
累迁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郯侯
晋武帝即位,以佐命勋,进车骑将军封高平郡公
太尉大司马
年老致仕。
素无謇谔之风,见太子加敬,时人以为谄。
卒谥武
张晏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子博
有《汉书音释》。
佛图澄西晋 232 — 348
佛图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白氏
少出家清真务学。
诵经数百万言。
永嘉四年来适洛阳
志弘大法。
善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杂胭脂涂掌。
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
亦能令洁斋者见。
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
欲于洛阳立寺。
刘曜寇洛台帝京扰乱。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潜身草野以观世变。
石勒屯兵葛陂。
专以杀戮为威沙门遇害者甚众。
澄悯念苍生欲以道化
于是杖策到军门。
大将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黑略家。
黑略从受五戒。
崇弟子之礼。
黑略后从征伐。
辄预剋胜负。
疑而问曰。
孤不觉卿有出众智谋。
而每知行军吉凶何也。
黑略曰。
将军天挺神武幽灵所助。
有一沙门知术非常。
将军当略有区夏。
已应为师。
臣前后所白皆其言也。
喜曰。
天赐也。
问曰。
佛道有何灵验。
澄知不达深理。
止可以道术为教。
因言曰。
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證。
即取器盛水烧香咒之。
须臾生青莲华。
光色耀目。
由此信伏。
澄因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
则四灵表瑞。
政弊道销。
则彗孛见于上。
恒象著见休咎随行。
斯乃古今之常理。
天人之明戒。
甚悦之。
凡应被诛残。
蒙其利益者十有八九。
于是中州之胡皆愿奉佛。
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为医疗应时疾瘳。
自葛陂还河北过枋头。
入夜欲斫营。
澄语黑略曰。
须臾贼至。
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备故不败。
欲试澄。
夜冠冑衣甲执刃而坐。
遣人告云。
夜来不知大将军所在。
使人始至。
未及有言。
澄逆问曰。
平居无寇何故夜严。
益敬之。
后因忿欲害诸道士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语弟子曰。
若将军使至问吾所在者。
报云。
不知所之。
使人寻至觅澄不得。
使还报
惊曰。
吾有恶意向圣人。
圣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寝思欲见澄。
澄知意悔。
明旦造
曰。
昨夜何行。
曰。
公有怒心。
昨故权避。
公今改意是以敢来。
大笑曰。
道人谬耳。
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祠下。
其水暴竭。
问澄。
何以致水。
曰。
今当敕龙。
字世龙
谓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龙不能致水。
故相问耳。
曰。
此诚言非戏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
往以敕语告之水必可得。
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处久已乾燥。
坼如车辙。
从者心疑。
恐水难得。
澄坐绳床烧安息香。
咒愿数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龙。
长五六寸许。
随水来出。
道士竞往视之。
曰。
龙有毒勿临其上。
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
澄闲坐叹曰。
后二日当有一小人惊动此下。
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骄。
轻侮鲜卑奴。
奴忿抽刀刺杀其弟。
执兄于室以刀拟心。
若人入室便欲加手。
谓薛合曰送我还国我活汝儿。
不然共死。
于此内外惊愕莫敢往观。
乃自往视之。
谓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诚为善事。
此法一闻方为后害。
卿且宽情。
国有常宪命人取奴。
奴遂杀儿而死。
鲜卑段波攻
其众甚盛。
惧问澄。
曰。
昨寺铃鸣云。
明旦食时当擒段波。
登城望波军不见前后。
失色曰。
军行地倾。
波岂可获是公安我辞耳。
更遣夔安问澄。
曰。
已获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遇波执之。
澄劝宥波遣还本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刘载已死。
载从弟曜篡袭伪位。
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从弟中山王岳。
将兵攻
石虎率步骑拒之。
大战洛西。
岳败保石梁坞坚栅守之。
澄与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门。
叹曰。
刘岳可悯。
弟子法祚问其故。
曰。
昨亥时岳已被执。
果如所言。
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阳
欲自往拒曜。
内外僚佐无不必谏。
以访澄。
曰。
相轮铃音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拘秃当。
此羯语也。
秀支替戾冈出也。
仆谷刘曜胡位也。
拘秃当捉也。
此言军出捉得也。
时徐光闻澄此言。
苦劝行。
乃留长子石弘。
共澄以镇襄国
自率中军步骑。
直指洛阳城
两阵才交军大溃。
马没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
澄时以物涂掌。
观之见有大众中缚一人。
朱丝约其肘。
因以告弘。
当尔之时正生擒也。
平之后。
乃僣称赵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岁晋成帝咸和五年也。
登位已后事澄弥笃。
时石叛。
其年澄戒曰。
今年中有虫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无食葱也。
颁告境内慎无食葱。
八月葱果走。
益加尊重。
有事必咨而后行。
号大和尚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以为儿。
爱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曰。
朕闻虢太子扁鹊能生。
大和尚国之神人。
可急往告。
必能致福。
澄乃取杨枝咒之。
须臾能起。
有顷平复。
由是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静无风。
而塔上一铃独鸣。
澄谓众曰。
铃音云。
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
是岁七月死。
太子弘袭位。
少时废弘自立。
迁都于邺。
称元建武。
倾心事澄有重于
澄时止邺城内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国
弟子法佐从襄国还。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对车夜谈言及和尚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觐澄。
澄逆笑曰。
昨夜尔与法常交车共说汝师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独而不怠。
幽独者敬慎之本。
尔不识乎。
佐愕然愧忏。
于是国人每共相语曰。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及澄之所在。
无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国
澄语邃曰。
小阿弥比当得疾。
可往迎之。
邃即驰信往视。
果已得疾。
太医殷腾及外国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牙曰。
正使圣人复出不愈此疾。
况此等乎。
后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将图为逆。
谓内竖曰。
和尚神通倘发吾谋。
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
谓弟子僧惠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还勿过人。
我倘有所过汝当止我。
澄常入必过邃。
邃知澄入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惠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谋遂差。
还寺叹曰。
太子作乱其形将成。
欲言难言。
欲忍难忍。
乃因事从容箴
终不解。
俄而事发。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将兵征长安北山羌。
堕羌狄中。
时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侧。
澄惨然改容曰。
郭公陷敌。
令众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须臾更曰。
若东南出者活馀向则困。
复更咒愿。
有顷曰脱矣。
后月馀日黑略还说。
堕羌围中东南走马乏。
正遇帐下人推马与之曰。
公乘此小人乘公马济与不济任命也。
黑略得其马故获免。
推验日时正是澄咒愿时也。
大司马燕公石斌
以为幽州镇。
群凶凑聚因以肆暴。
澄戒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瘫烂。
不解此语。
即敕诸处收马送还。
其秋有人谮斌于
召斌鞭之三百。
杀其所生母齐氏。
弯弓捻矢。
自视行斌罚罚轻。
乃手杀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纵死不可生。
礼不亲杀以伤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罚乎。
乃止。
后晋军出淮泗陇北瓦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扰。
乃瞋曰。
吾之奉佛而更致外寇。
佛无神矣。
澄明旦早入。
以事问澄。
澄因让曰。
王过去世经为大商主。
至罽宾寺尝供。
大会中有六十罗汉。
吾此身亦预斯会。
时得道人谓予曰。
此主人命尽当更鸡身后王晋地。
今王为王岂非福也。
疆场军寇国之常耳。
何为怨谤三宝。
夜兴毒念乎。
乃信悟跪而谢焉。
常问澄。
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之主。
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
既违戒杀生。
虽复事佛讵获福耶。
澄曰。
帝王事佛当在体恭心顺显扬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至于凶暴无赖非化所迁。
有罪不得不杀。
有恶不得不刑。
但当杀可杀。
当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
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
愿陛下省欲兴慈广及一切。
则佛教永隆福祚方远。
虽不能尽从。
而为益不少。
尚书张离张良等家富事佛各起大塔。
澄谓曰。
事佛在于清净无欲慈矜为心檀越虽仪奉大法。
而贪吝未已。
游猎无度。
积聚不穷。
方受现世之罪。
何福报之可希耶。
离等后并被戮灭。
时又久旱。
正月六月
太子临漳西滏口祈雨。
久而不降。
令澄自行。
即有白龙二头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数千里。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识法。
闻澄神验皆遥向礼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
澄告馀弟子。
掌中见买香弟子在某处被劫垂死。
因烧香咒愿遥救护之。
弟子后还云。
某月某日某处为贼所劫垂当见杀忽闻香气。
贼无故自惊曰。
救兵已至。
弃之而走。
临漳修治旧塔少承露盘
澄曰。
临淄城内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盘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画图与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盘像。
每欲伐燕。
澄谏曰。
燕国运未终卒难可剋。
屡行败绩方信澄戒。
黄河中旧不生鼋。
忽得一以献
澄见而叹曰。
桓温其入河不久。
字元子
后果如言也。
魏县有流民。
莫识氏族。
恒著麻襦布裳在魏县市中乞丐。
时人谓之麻襦
言语卓越状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辄散。
置大路云。
饲天马。
赵兴太守藉拔收送诣
先是澄谓曰。
国东二百里某月某日。
当送一非常人。
勿杀之也。
如期果至。
与共语了无异言。
唯道陛下当终一柱殿下。
不解此语。
令送以诣澄。
麻襦谓澄曰。
昔在元和中会。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绝历终有期。
金离销于壤。
边荒不能尊。
驱除灵期迹。
莫已已之懿。
裔苗叶繁其来方积。
休期于何期永以叹之。
澄曰。
天回运极否将不支九木。
水为难无可以术宁。
玄哲虽存世莫能。
基必颓久游阎浮。
利扰扰多此患。
行登凌云宇会于虚游间。
澄与麻襦讲论终日。
人莫能解。
有窃听者。
唯得此数言。
推计似如论数百年事。
遣驿马送还本县。
既出城外辞能步行。
云我当有所过未便得发。
至合口桥可留见待。
使如言驰去。
未至合口。
麻襦已在桥上。
考其行步有若飞也。
尝昼寝。
梦见群羊负鱼从东北来。
寤已访澄。
澄曰。
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后果都之。
澄尝与共升中堂
澄忽惊曰。
幽州当火灾。
仍取酒洒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遣验幽州云。
尔日火从四门起。
西南有黑云来骤雨灭之。
雨亦颇有酒气。
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韬将图相杀。
时到寺与澄同坐浮图。
一铃独鸣。
澄谓曰。
解铃音乎。
铃云。
胡子洛度。
变色曰。
是何言欤。
澄谬曰。
老胡为道不能山居。
无言重茵美服。
岂非洛度乎。
石韬后至。
澄熟视良久韬惧而问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视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斋于别室。
澄时暂入东閤
与后杜氏问讯。
澄曰。
胁下有贼。
不出十日。
自佛图以西此殿以东当有流血。
慎勿东行也。
杜氏曰。
和尚耄耶何处有贼。
澄即易语云。
六情所受皆悉是贼。
老自应耄。
但使少者不惛。
遂便寓言不复章的。
后二日果遣人害韬于佛寺中。
欲因临丧仍行大逆。
以澄先戒故获免。
事发被收。
谏虎曰。
既是陛下之子。
何为重祸耶。
陛下若含怒加慈者。
尚可六十馀岁。
如必诛之。
当为彗星下扫邺宫也。
不从以铁锁穿颔。
牵上薪积而焚之。
收其官属三百馀人。
皆轘裂支解。
投之漳河
澄乃敕弟子罢别室斋也。
后月馀日有一妖马。
髦尾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出显阳门。
东首东宫皆不得入。
走向东北俄尔不见。
澄闻而叹曰。
灾其及矣。
至十一月大飨群臣于大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坏人衣。
令发殿石下视之。
有棘生焉。
澄还寺视佛像曰怅恨不得庄严。
独语曰。
三年乎。
自答。
不得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无复言。
还房谓弟子法祚曰。
戊申岁祸乱将萌。
己酉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乱先从化矣。
即遣人辞曰。
物理必迁身命非保。
负道焰迁之躯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
故逆以仰闻。
怆然曰。
闻和尚有疾。
乃忽尔告终。
即自出宫寺而慰喻焉。
澄谓曰。
出入生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非所能延矣。
夫道重行全德贵无怠。
苟业操无亏虽亡若在。
违而获延非其所愿。
今意未尽者。
以国家心存佛理奉法无吝。
兴起寺庙崇显壮丽。
称斯德也宜享休祉。
布政猛烈理刑酷滥。
显违圣典幽背法戒。
不自惩革终无福祐。
若降心易虑惠此下民。
则国祚延长道俗庆赖。
毕命就尽殁无遗恨。
悲恸呜咽知其必逝。
即为凿圹营坟。
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邺宫寺。
是岁晋穆帝永和四年也。
士庶悲哀号赴倾国。
春秋一百一十七矣。
仍窆于临漳西紫陌。
所创冢也。
俄而梁犊作乱。
明年死。
冉闵纂戮石种都尽。
小字棘奴
澄先所谓棘子成林者也。
澄左乳旁先有一孔。
围四五寸。
通彻腹内。
有时肠从中出。
或以絮塞孔。
夜欲读书辄拔絮。
则一室洞明。
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
还复内中。
澄身长八尺。
风姿甚美。
妙解深经旁通世论。
讲说之日止标宗致。
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
加复慈洽苍生拯救危苦。
当二石凶疆虐害非道。
若不与澄同日。
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
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名僧。
出自天竺康居
不远数万里路。
足涉流沙诣澄受训。
樊沔释道安
中山竺法雅
并跨越关河听澄讲说。
皆妙达精理研测幽微。
澄自说。
生处去邺九万馀里弃家入道一百九年。
酒不踰齿过中不食。
非戒不履无欲无求。
受业追随常有数百。
前后门徒几且一万。
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
弘法之盛莫与先矣。
殓澄。
以生时锡杖及钵内棺中。
冉闵纂位开棺。
唯得钵杖不复见尸。
或言。
澄死之月有人见澄于流沙。
疑其不死。
因发墓开棺视之。
唯见一石。
曰。
石者朕也。
师葬我而去矣。
未几死。
慕容隽
石虎宫中。
忽梦见啮其臂。
意谓石虎为祟。
乃募觅尸于东明馆掘得之。
尸僵不毁。
踏(音踏)之骂曰。
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宫殿成。
而为汝儿所图。
况复他耶。
鞭挞毁辱投之漳河
尸倚桥柱不移。
秦将王猛乃收而葬之。
麻襦所言一柱殿也。
后符坚征邺子炜为坚大将郭神虎所执实先梦之验也。
竺佛图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帛氏
少出家清真务学。
诵经数百万言。
善解文义。
虽未读此土儒史。
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
皆闇若符契。
无能屈者。
自云。
再到罽宾受诲名师。
西域咸称得道。
晋怀帝永嘉四年
来适洛阳
志弘大法。
善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杂胭脂涂掌。
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
亦能令洁斋者见。
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劾验。
欲于洛阳立寺。
刘曜寇斥洛台帝京扰乱。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潜泽草野以观世变。
石勒屯兵葛陂。
专以杀戮为威。
沙门遇害者甚众。
澄悯念苍生欲以道化
于是杖策到军门。
大将军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略家。
略从受五戒崇弟子之礼。
略后从征伐。
辄预剋胜负。
疑而问曰。
孤不觉卿有出众智谋。
而每知行军吉凶何也。
略曰。
将军天挺神武幽灵所助。
有一沙门术智非常。
将军当略有区夏已应为师。
臣前后所白。
皆其言也。
喜曰。
天赐也。
问曰。
佛道有何灵验。
澄知不达深理。
正可以道术为徵。
因而言曰。
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證。
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
须臾生青莲花
光色目。
由此信服。
澄因而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
则四灵表瑞。
政弊道消则彗孛见于上。
恒象著见休咎随行。
斯乃古今之常徵。
天人之明诫。
甚悦之。
凡应被诛馀残。
蒙其益者。
十有八九。
于是中州胡晋略皆奉佛。
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为医疗应时瘳损。
阴施默益者不可胜记。
自葛陂还河北过坊头。
坊头人夜欲斫营。
澄语黑略曰。
须臾贼至。
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备故不败。
欲试澄。
夜冠冑衣甲执刀而坐。
遣人告云。
夜来不知大将军所在。
使人始至未及有言。
澄逆问曰。
平居无寇何故夜严。
益敬之。
后因忿欲害诸道士
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告弟子曰。
将军信至问吾所在者。
报云不知所之。
信人寻至觅澄不得。
使还报
惊曰。
吾有恶意向圣人。
圣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寝思欲见澄。
澄知意悔。
明旦造
曰昨夜何行。
曰。
公有怒心昨故权避。
公今改意。
是以敢来。
大笑曰。
道人谬耳。
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祀下。
其水暴竭。
问澄。
何以致水。
曰。
今当敕龙。
字世龙
谓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龙不能致水。
故相问耳。
曰。
此诚言非戏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
今往敕语水必可得。
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处久已乾燥。
坼如车辙从者心疑。
恐水难得。
澄坐绳床烧安息香。
咒愿数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龙。
长五六寸许。
随水来出。
道士见竞往视之。
曰。
龙有毒勿临其上。
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
澄闲坐叹曰。
后二日当有一小人惊动此下。
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骄。
轻弄鲜卑奴。
奴忿抽刃刺杀其弟。
执兄于室以刀拟心。
若人入屋便欲加手。
谓合曰。
送我还国我活汝儿。
不然共死。
于此内外惊愕莫不往观。
乃自往视之。
谓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诚为善事。
此法一开方为后害。
卿且宽情。
国有常宪命人取奴。
奴遂杀儿而死。
鲜卑段波攻
其众甚盛。
惧问澄。
曰。
昨寺铃鸣云。
明旦食时当擒段波。
登城望波军不见前后。
失色曰。
军行地倾。
波岂可获。
公安我辞耳。
更遣夔安问澄。
曰。
已获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遇波执之。
澄劝宥波遣还本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刘载已死。
载从弟曜篡袭伪位。
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从弟伪中山王岳。
将兵攻
石虎率步骑拒之。
大战洛西。
岳败保石梁坞。
坚栅守之。
澄与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门。
叹曰。
刘岳可悯。
弟子法祚问其故。
曰。
昨日亥时岳已被执。
果如所言。
至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阳
欲自往拒曜。
内外僚佐无不必谏。
以访澄。
曰。
相轮铃音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
秀支军也。
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
劬秃当捉也。
此言军出捉得也。
时徐光闻澄此旨。
苦劝乃留长子石弘。
共澄以镇襄国
自率中军步骑。
直指洛城
两阵才交。
军大溃。
马没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
澄时以物涂掌。
观之见有大众。
众中缚一人。
朱丝约项。
其时因以告弘。
当尔之时正生擒也。
平之后。
乃僣称赵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岁东晋成帝咸和五年也。
登位已后。
事澄弥笃。
时石将叛。
其年澄诫勒曰。
今年中有虫食。
必害人。
可令百姓无食葱也。
班告境内慎无食葱。
八月葱果走。
益加尊重。
有事必咨而后行。
号大和上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爱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曰。
朕闻号太子扁鹊能生。
大和上国之神人。
可急往告必能致福。
澄乃取杨枝咒之。
须臾能起。
有顷平复。
由是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
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
澄谓众曰。
铃音云。
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
是岁七月死。
子弘袭位。
少时废弘自立。
迁都于邺。
称元建。
倾心事澄有重于
乃下书曰。
和上国之大宝。
荣爵不加高禄不受。
荣禄匪及。
何以旌德。
从此已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
朝会之日和上升殿。
常侍以下悉助举舆。
太子诸公扶翼而上。
主者唱大和上至众坐皆起以彰其尊。
又敕伪司空李农旦夕亲问。
太子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
澄时止邺城内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国
弟子法佐从襄国还。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对车夜谈。
言及和上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觐澄。
澄逆笑曰。
昨夜尔与法常交车共说汝师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
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
独而不怠。
幽独者敬慎之本。
尔不识乎。
佐愕然愧忏。
于是国人每共相语。
莫起恶心和上知汝。
及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国
澄语邃曰。
小阿弥比当得疾。
可往迎之。
邃即驰信往视。
果已得病。
大医殷腾及外国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雅曰。
正使圣人复出不愈此病。
况此等乎。
后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将图为逆。
谓内竖曰。
和上神通傥发吾谋。
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虎。
谓弟子僧慧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还勿过人。
我傥有所过汝当止我。
澄常入必过邃。
邃知澄入。
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慧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谋遂差。
还寺叹曰。
太子作乱其形将成。
欲言难言。
欲忍难忍。
乃因事从容箴虎。
虎终不解。
俄而事发。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将兵征长安北山羌。
堕羌伏中。
时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侧。
澄惨然改容曰。
郭公今厄。
唱云。
众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须臾更曰。
若东南出者活。
馀向则困。
复更咒愿。
有顷曰脱矣。
后月馀日黑略还。
自说堕羌围中东南走马之际正遇帐下人。
推马与之曰。
公乘此马小人乘公马。
济与不济任命也。
略得其马故获免。
推检日时正是澄咒愿时也。
大司马燕公石斌。
虎以为幽州镇。
蓟群凶凑聚。
因以肆暴。
澄诫虎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痈烂。
虎不解此语。
即敕诸处收马送还。
其秋有人谮斌于虎。
虎召斌鞭之三百。
杀其所生齐氏。
虎弯弓捻矢。
自视斌行罚轻。
虎乃手杀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纵死不可生。
礼不亲杀以伤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罚乎。
虎乃止。
后晋军出淮泗。
陇比凡城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扰。
虎乃瞋曰。
吾之奉佛供僧。
而更致外寇。
佛无神矣。
澄明旦早入。
虎以事问澄。
澄因谏虎曰。
王过去世经为大商主。
至罽宾寺。
尝供大会。
中有六十罗汉。
吾此微身亦预斯会。
时得道人谓吾曰。
此主人命尽当受鸡身后王晋地。
今王为王岂非福耶。
疆场军寇国之常耳。
何为怨谤三宝夜兴毒念乎。
虎乃信悟跪而谢焉。
虎常问澄。
佛法云何。
澄曰。
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之主。
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
既违戒杀生。
虽复事佛讵获福耶。
澄曰。
帝王之事佛。
当在心体恭心顺显畅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至于凶愚无赖非化所迁。
有罪不得不杀。
有恶不得不刑。
但当杀可杀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
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
愿陛下省欲兴慈。
广及一切则佛教永隆福祚方远。
虎虽不能尽从。
而为益不少。
尚书张离张良家富事佛。
各起大塔。
澄谓曰。
事佛在于清靖无欲慈矜为心。
檀越虽仪奉大法而贪吝未已。
游猎无度积聚不穷。
方受现世之罪。
何福报之可悕耶。
离等后并被戮灭。
时又久旱。
正月六月
虎遣太子临漳西釜口祈雨。
久而不降。
虎令澄自行。
即有白龙二头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数千里。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识法。
闻澄神验皆遥向礼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澄告馀弟子曰。
掌中见买香弟子在某处初被劫垂死。
因烧香咒愿遥救护之。
弟子后还云。
某月某日某处为贼所劫。
垂当见杀忽闻香气贼无故自惊曰。
救兵已至。
弃之而走。
虎于临漳修治旧塔少承露盘
澄曰。
临淄城内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盘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画图与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盘像。
虎每欲伐燕。
澄谏曰。
燕国运未终。
卒难可剋。
虎屡伐败绩。
方信澄诫澄道化既行。
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
真伪混淆多生愆过。
虎下书问中书曰。
佛号世尊国家所奉。
里闾小人无爵秩者。
为应得事佛与不。
沙门皆应高洁贞正行能精进。
然后可为道士
沙门甚众。
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
可料简详议伪。
中书著作郎王度奏曰。
夫王者郊祀天地。
祭奉百神。
载在祀典。
礼有尝飨。
佛出西域
外国之神。
功不施民。
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
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
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
其汉人皆不得出家。
魏承汉制亦修前轨。
今大赵受命率由旧章。
华戎制异。
人神流别。
外不同内。
飨祭殊礼。
荒夏服祀不宜杂错。
国家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
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
例皆禁之。
其有犯者与淫祀同罪。
其赵人为沙门者。
还从四民之服。
中书令王波所奏。
虎下书曰。
议云。
佛是外国之神。
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
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
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
佛是戎神正所应奉。
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则。
苟事无亏何拘前代。
其夷赵百蛮。
有舍其淫祀乐事佛者。
悉听为道。
于是慢戒之徒因之以厉。
黄河中旧不生鼋。
忽得一以献虎。
澄见而叹曰。
桓温其入河不久。
字元子
后果如言也。
魏县有一流民。
莫识氏族。
恒著麻襦布裳。
魏县市中乞丐。
时人谓之麻襦
言语卓越状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
辄散置大路云。
饴天马。
超兴太守籍拔收送诣虎。
先是澄谓虎曰。
国东二百里某月某日。
当送一非常人。
勿杀之也。
如期果至。
虎与共语了无异言。
唯言陛下当终一柱殿下。
虎不解此语。
令送以诣澄。
麻襦谓澄曰。
昔在光和中会。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绝历终有期。
金离消于壤。
边荒不能遵。
驱除灵期迹。
莫已已之懿。
裔苗叶繁其来方积。
休期于何期。
永以叹之。
澄曰。
天回运极否将不支九木。
水为难无可以术宁。
玄哲虽存世莫能。
基必颓久游阎浮。
利扰扰多此患。
行登陵云宇会于灵游间。
澄与麻襦讲语终日。
人莫能解。
有窃听者。
唯得此数言。
推计似如论数百年事。
虎遣驿马送还本县。
既出城外辞能步行。
云我当有所过。
未便得发。
至合口桥可留见待。
使如言驰去。
未至合口。
麻襦已在桥上。
考其行步有若飞也。
澄有弟子道进。
学通内外为虎所重。
尝言及隐士事。
虎谓进曰。
杨轲者。
朕之民也。
徵之十馀年不恭王命。
故往省视。
傲然而卧。
朕虽不德君临万邦。
乘舆所向天沸地涌。
虽不能令木石屈膝。
何匹夫而长傲耶。
昔太公之齐。
先诛华士。
太公贤哲岂其谬乎。
进对曰。
昔舜优蒲衣
禹造伯成。
魏轼干木。
汉美周党
管宁不应曹氏。
皇甫不屈晋世。
二圣四君共加其节。
将欲激厉贪竞以峻清风。
愿陛下遵舜禹之德。
勿效太公用刑。
君举必书。
岂可令赵史遂无隐遁之传乎。
虎悦其言。
即遣还其所止。
差十家供给之。
进还具以白澄。
澄睆然笑曰。
汝言善也。
命有所悬矣。
后秦州兵乱。
弟子以牛负西奔。
戎军追擒并为所害。
虎尝昼寝。
梦见群羊负鱼从东北来。
寤以访澄。
澄曰。
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后果都之。
澄又尝与虎共升中堂
澄忽惊曰。
变变幽州当火灾。
仍取酒洒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虎遣验幽州云。
尔日火从四门起。
西南有黑云来骤雨灭之。
雨亦颇有酒气。
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韬将图相杀。
时到寺与澄同坐浮图。
一铃独鸣。
澄谓曰。
解铃音乎。
铃云。
胡子落度。
变色曰。
是何言欤。
澄谬曰。
老胡为道不能山居。
无言重茵美服。
岂非落度乎。
石韬后至。
澄熟视良久。
韬惧而问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视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斋于别室。
澄时暂入东閤
虎与后杜氏问讯澄。
澄曰。
胁下有贼。
不出十日。
自佛图以西此殿以东。
当有流血。
慎勿东行也。
杜后曰。
和上耄耶何处有贼。
澄即易语云。
六情所受皆悉是贼。
老自应耄。
但使少者不惛。
遂便寓言不复彰的。
后二日果遣人害韬于佛寺中。
欲因虎临丧仍行大逆。
虎以澄先诫故获免。
事发被收。
谏虎曰。
既是陛下之子。
何为重祸耶。
陛下若含怒加慈者。
尚有六十馀岁。
如必诛之。
当为彗星下扫邺宫也。
虎不从以铁锁穿颔。
牵上薪𧂐而焚之。
收其官属三百馀人。
皆轘裂支解投之漳河
澄乃敕弟子罢别室斋也。
后月馀日有一妖马。
髦尾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出显阳门。
东首东宫皆不得入。
走向东北俄尔不见。
澄闻而叹曰。
灾其及矣。
至十一月
虎大飨群臣于太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坏人衣。
虎令发殿石下视之。
有棘生焉。
澄还寺视佛像曰。
怅恨不得庄严。
独语曰。
三年乎自答不得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无复言。
还房谓弟子法祚曰。
戊申岁祸乱渐萌。
己酉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乱先从化矣。
即遣人与虎辞曰。
物理必迁身命非保。
贫道焰幻之躯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闻。
虎然曰。
不闻和上有疾。
乃忽尔告终。
即自出宫诣寺而慰喻焉。
澄谓虎曰。
出生入死道之常也。
脩短分定非人能延。
道重行全德贵无怠。
苟业操无亏虽亡若在。
违而获延非其所愿。
今意未尽者。
以国家心存佛理奉法无吝。
兴起寺庙崇显壮丽。
称斯德也。
宜享休祉。
布政猛烈淫刑酷滥。
显违圣典幽背法诫。
不自惩革终无福祐。
若降心易虑惠此下民。
则国祚延长道俗庆赖。
毕命就尽没无遗恨。
虎悲恸呜咽。
知其必逝即为凿圹营坟。
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邺宫寺。
是岁晋穆帝永和四年也。
士庶悲哀号赴倾国。
春秋一百一十七矣。
仍窆于临漳西柴陌。
即虎所创冢也。
俄而梁犊作乱明年虎死。
冉闵纂杀石种都尽。
小字棘奴澄先所谓棘子成林者也。
澄左乳傍先有一孔。
围四五寸。
通彻腹内。
有时肠从中出。
或以絮塞孔。
夜欲读书。
辄拔絮则一室洞明。
又斋日辄至水边。
引肠洗之。
还复内中。
澄身长八尺风姿详雅。
妙解深经傍通世论。
讲说之日止标宗致。
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
加复慈洽苍生拯救危苦。
当二石凶强虐害非道。
若不与澄同日。
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
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名僧。
皆出自天竺康居
不远数万之路足涉流沙。
诣澄受训。
樊巧释道安
中山竺法雅
并跨越关河听澄讲说。
皆妙达精理研测幽微。
澄自说。
生处去邺九万馀里。
弃家入道一百九年。
酒不踰齿过中不食。
非戒不履无欲无求。
受业追游常有数百。
前后门徒几且一万。
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
弘法之盛莫与先矣。
初虎殓澄以生时锡杖及钵内棺中。
冉闵篡位开棺。
唯得钵杖不复见尸。
或言澄死之月。
有人见在流沙。
虎疑不死开棺不见尸。
慕容俊
石虎宫中。
每梦见啮其臂。
意谓石虎为祟。
乃募觅尸。
于东明馆掘得之。
尸僵不毁。
蹋之骂曰。
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宫殿成。
而为汝儿所图。
况复他耶。
鞭挞毁辱投之漳河
尸倚桥柱不移。
秦将王猛乃收而葬之。
麻襦所谓一柱殿也。
后符坚征邺。
子炜为坚大将郭神虎所执。
实先梦之验也。
田融赵记云。
澄未亡数年自营冢圹。
澄既知冢必开。
又尸不在中。
何容预作恐融之谬矣。
澄或言佛图磴或言佛图
或言佛图澄
皆取梵音之不同耳。
耿滕西晋
全晋文
中山人元康中成都内史永康初加折冲将军,代赵歆为益州刺史
歆不受代,被杀。
康法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中山人
少弃家。
律学
诵经见双林鹿苑事。
流涕曰。
吾已不及见圣师。
独不能瞻拜遗迹乎。
结伴四人。
西渡流沙。
凡三日。
道绝行踪。
草木芜没。
迷所往。
中有故寺败屋两间。
比丘二人。
各居其一。
或诵经或卧病。
虽相比。
不相料理。
而卧病者。
屎尿纵横。
臭秽莫可近。
朗谓其徒曰。
出家以法为亲。
不见则已。
见之。
其可弃去乎。
为留六日。
洗浣。
明日忽满室香气错莫。
谓朗曰。
邻房我和尚也。
已得无学。
可往见之。
朗至再拜。
乞教。
其人曰。
君等款诚契圣。
皆当入道。
但功业小未熟耳。
然何必远游。
于事无益。
唯自力行道。
使不失时可也。
朗因复游诸国。
研究经论。
后还真丹。
聚徒授法。
不知其终。
弟子令韶。
雁门吕氏。
少喜猎。
感悟出家。
学善禅数。
每入定。
或数日不起。
移柳泉山凿穴以坐。
刻木为朗像。
朝夕事之如生。
世慕其行云。
康法朗
中山人
少出家善戒节。
尝读经见双树鹿苑之处。
郁而叹曰。
吾已不值圣人。
宁可不睹圣处。
于是誓往迦夷仰瞻遗迹。
乃共同学四人发迹张掖
西过流沙行经三日。
路绝人踪。
忽见道傍有一故寺。
草木没人中有败屋两间。
间中各有一人。
一人诵经。
一人患痢。
两人比房不相料理。
屎尿纵横举房臭秽。
朗谓其属曰。
出家同道以法为亲。
不见则已。
岂可见而舍耶。
朗乃停六日为洗浣供养。
至第七日见此房中皆是香华。
乃悟其神人。
因语朗云。
比房是我和上
已得无学可往问讯。
朗往问讯。
因语朗云。
君等诚契皆当入道。
不须远游诸国。
于事无益。
唯当自力行道勿令失时。
但朗功业尚小未纯未得所愿。
当还真丹国作大法师
于是四人不复西行。
仍留此专精业道。
唯朗更游诸国研寻经论。
后还中山门徒数百讲法相系。
后不知所终。
孙绰为之赞曰。
人亦有言。
瑜瑕弗藏。
朗公囧囧。
能韬其光。
敬终慎始。
研微辩章。
何以取證。
冰坚履霜。
朗弟子令韶。
其先雁门人
姓吕
少游猎后发心出家事朗为师。
思学有功。
特善禅数。
每入定或数日不起。
移柳泉山凿穴宴坐。
朗终后刻木为像。
朝夕礼事。
孙绰正像论云。
吕韶凝神于中山
即其人也。
张忠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巨和
怀帝永嘉之乱,隐于泰山
恬静寡欲,修导养之法。
不研经典,授业以形不以言。
前秦苻坚遣使征之,至长安
赐以衣冠,任其为齐尚父,均不受。
乞还泰山
以安车送之,行达华山,叹曰:“我东岳道士,没于西岳,命也。
”及关而死。
谥曰安道先生
刘琨西晋 271 — 3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1—318 【介绍】: 西晋中山魏昌人字越石
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希为世用。
初为司隶从事
晋惠帝时,以迎驾功,封广武侯
晋怀帝永嘉元年,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
悯帝立,任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
元帝称制,遣使劝进,转太尉
为晋廷招抚流亡,孤守河北,与刘聪石勒抗衡。
所败,奔鲜卑贵族幽州刺史段匹碑。
匹碑忌之,遂被杀。
有《刘越石集》辑本。
全晋文
字越石中山魏昌人元康中司隶从事,历太尉掾,迁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赵王伦以为记室督,转从事中郎篡位以为太子詹事冠军假节齐王囧辅政,拜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范阳王虓引为司马光熙初封广武侯永嘉初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匈奴中郎将建兴初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加散骑常侍假节,进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为石勒所败,奔段匹磾建武初侍中太尉大兴元年匹磾所害,谥曰悯,有集十卷,别集十二卷。
刘演西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中山魏昌人字始仁
刘琨侄。
初辟太尉掾,除尚书郎,袭爵定襄侯
东海王司马越引为主簿,出为阳平太守
后自洛奔刘琨,为魏郡太守
悯帝建兴四年将讨石勒,使领勇士千人,行北中郎将兖州刺史
拒战退敌。
晋元帝拜为都督、后将军
后为石虎所围,段文鸯救之,寻被害。
刘群东晋 ? — 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52 【介绍】: 东晋中山魏昌人字公度
刘琨子。
随父在晋阳
逢寇乱,数领偏军征讨。
父为段匹磾所害,依末波。
晋成帝咸康二年征之,末波爱其才,托以道险不遣。
石虎辽西,没入胡中,为中书令
曾从冉闵战于苍亭,大败石祗部将张贺度。
冉闵败后,遇害。
刘舆东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初中山魏昌人字庆孙
俊朗有才,与弟刘琨名著当时。
司马越司马虓举兵时,任颍川太守
败,与之俱奔。
镇邺,征虏将军魏郡太守
尝默识天下兵簿及仓库、牛马、器械、水陆之形,及佐,为之应机辩划,命议如流,时人服其能。
后病疽卒。
年四十七。
帛法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中山人
出家乐啭诵。
然喉音终莫称。
于是绝粒稽首观音以祷。
至七日夜。
觉咽吻通畅。
即索水咽漱再三。
曰可矣。
自尔能忆持不忘。
娓娓数十万言。
讽咏哀婉。
有感动兴起者。
永和中卒于河北
年九十馀。
帛法桥
中山人
少乐转读而乏声。
每以不畅为慨。
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七夕
稽首观音以祈现报。
同学苦谏誓而不改。
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
即索水洗漱云。
吾有应矣。
于是作三契经声彻里许。
远近惊嗟悉来观听。
尔后诵经数十万言。
昼夜讽咏哀婉通神。
至年九十声犹不变。
晋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
石虎末也。
有弟子僧扶。
亦戒行清高。
王兖前秦 ? — 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新平人
氐族。
初仕前秦苻坚为中山太守
苻丕即位,为平东将军平州刺史阜城侯
固守博陵,与后燕慕容垂相持。
粮竭矢尽,部下张猗逾城聚众降燕,未几,城陷,被杀。
慕容垂后燕 326 — 396
全晋文
字道明一字叔仁前燕慕容皝第五子,小字阿六敦,初名霸字道业改名𡙇,以识记文去夫,以为名。
时为平狄将军封都乡侯,戍徒河,炜僭号,以为安东将军,镇常山封吴王,徙镇信都
侍中右禁将军留台事,又为征南将军荆充二州牧,再为司隶,侯位,累迁车骑大将军,为慕容评所忌,惧诛奔秦。
苻坚以为冠军将军,封宾都炜嗣。
败,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建元燕元
晋太元十一年僭即皇帝位,改元建兴,都中山
至太元二十一年死,年七十一,在位十三年,谥日成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觚北魏 ? — 3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7 【介绍】: 北魏皇族,鲜卑族。
拓跋仪弟。
侍卫道武帝
出使后燕慕容垂为质以求名马,道武拒之。
率左右数十骑杀归,复被执。
乃留心学业,读经书数十万言。
道武帝中山慕容氏所杀。
谥秦悯王
拓跋题北魏 ? — 3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7 【介绍】: 北魏皇族,鲜卑族。
上谷公拓跋纥罗子。
少以雄武知名。
赐爵襄城公
道武帝中山,受诏徇诸郡,抚慰新城,皆安化乐业。
进爵为王。
道武帝皇始二年击慕容贺驎于义台,中流矢卒。
拓跋意烈北魏 ? — 3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8 【介绍】: 北魏皇族,鲜卑族。
拓跋什翼犍孙。
初居后燕
道武帝中山意烈弃妻子迎道武帝井陉
及平中原,以战功封辽西公,除广平太守
和跋为邺行台,意烈自以帝宗室,耻居下,遂阴结徒党,将袭邺,事发赐死。
僧昙始晋末
释昙始
关中人
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
晋孝武太元之末
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
显授三乘立以归戒。
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
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
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长安人王胡。
其叔死数年。
忽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
胡辞还。
叔谓胡曰。
既已知因果。
但当奉事白足阿练。
胡遍访众僧。
唯见足白于面。
因而事之。
晋末朔方匈奴赫连勃勃
破获关中斩戮无数。
亦遇害。
而刃不能伤。
勃勃嗟之。
普赦沙门悉皆不杀。
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
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
时有博陵崔浩
少习左道猜嫉释教。
既位居伪辅所仗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
以佛化无益有伤民利。
劝令废之。
既惑其言。
北燕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兵烧掠寺舍。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
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
至太平末。
化时将及。
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官。
有司奏云。
有一道人足白于面。
从门而入。
令依军法屡斩不伤。
遽以白
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
体无馀异。
唯剑所著处有痕如线焉。
时北园养虎于槛。
令以喂之。
虎皆潜伏终不敢近。
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
知佛化尊高所不能及。
即延上殿顶礼足下。
悔其过失。
为说法明辩因果。
大生愧惧。
遂感疠疾。
崔寇二人次发恶病。
后不知其所终。
释昙始
关中人
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
晋孝武大元之末。
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
显授三乘立以归戒。
盖高句骊闻道之也。
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
足白于面。
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
天下咸称白足和上
长安人王胡。
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
将胡遍游地狱。
示诸果报。
胡辞还。
叔谓胡曰。
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练。
胡遍访众僧。
唯见足白于面。
因而事之。
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
破擭关中斩戮无数。
亦遇害。
而刀不能伤。
勃勃嗟之。
普赦沙门悉皆不杀。
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
拓跋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
时有博陵崔皓。
少习左道猜嫉释教。
既位居伪辅。
所仗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
劝令废之。
既惑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兵烧掠寺舍。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逸者。
皆遣人追捕。
得必枭斩。
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
至太平之末。
化时将及。
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
有司奏云。
有一道人足白于面。
从门而入。
令依军法屡斩不伤。
遽以白
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
体无馀异。
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
时北园养虎于槛。
令以喂之。
虎皆潜伏终不敢近。
试以天师近槛。
虎辄鸣吼。
知佛化尊高所不能及即延上殿顶礼足下。
悔其𮘧失。
为说法明辩因果。
大生愧惧。
遂感疠疾。
崔寇二人次发恶病。
以过由于彼。
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
宣下国中兴复正教。
俄而卒。
孙𤀹袭位。
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
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