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魏晋
张合曹魏 ? — 2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31 【介绍】: 三国魏河间鄚人字俊乂
汉末从韩馥镇压黄巾,为军司马
败,归袁绍
官渡战后,归曹操,拜偏将军封都亭侯
从攻,击袁谭,破马超,攻张奂等。
魏文帝时左将军封鄚侯
明帝太和中,与诸葛亮战,破马谡街亭
复出祁山追至木门,中流矢卒。
官至征西车骑将军
谥壮
薛悌曹魏
全三国文·卷四十
字孝威东郡人,为兖州从事,拜泰山太守
曹公定冀州,引为长史,除魏郡太守
黄初中尚书令太和末督军中领军。
青龙中尚书
佛图澄西晋 232 — 348
佛图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白氏
少出家清真务学。
诵经数百万言。
永嘉四年来适洛阳
志弘大法。
善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杂胭脂涂掌。
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
亦能令洁斋者见。
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
欲于洛阳立寺。
刘曜寇洛台帝京扰乱。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潜身草野以观世变。
石勒屯兵葛陂。
专以杀戮为威沙门遇害者甚众。
澄悯念苍生欲以道化
于是杖策到军门。
大将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黑略家。
黑略从受五戒。
崇弟子之礼。
黑略后从征伐。
辄预剋胜负。
疑而问曰。
孤不觉卿有出众智谋。
而每知行军吉凶何也。
黑略曰。
将军天挺神武幽灵所助。
有一沙门知术非常。
将军当略有区夏。
已应为师。
臣前后所白皆其言也。
喜曰。
天赐也。
问曰。
佛道有何灵验。
澄知不达深理。
止可以道术为教。
因言曰。
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證。
即取器盛水烧香咒之。
须臾生青莲华。
光色耀目。
由此信伏。
澄因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
则四灵表瑞。
政弊道销。
则彗孛见于上。
恒象著见休咎随行。
斯乃古今之常理。
天人之明戒。
甚悦之。
凡应被诛残。
蒙其利益者十有八九。
于是中州之胡皆愿奉佛。
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为医疗应时疾瘳。
自葛陂还河北过枋头。
入夜欲斫营。
澄语黑略曰。
须臾贼至。
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备故不败。
欲试澄。
夜冠冑衣甲执刃而坐。
遣人告云。
夜来不知大将军所在。
使人始至。
未及有言。
澄逆问曰。
平居无寇何故夜严。
益敬之。
后因忿欲害诸道士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语弟子曰。
若将军使至问吾所在者。
报云。
不知所之。
使人寻至觅澄不得。
使还报
惊曰。
吾有恶意向圣人。
圣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寝思欲见澄。
澄知意悔。
明旦造
曰。
昨夜何行。
曰。
公有怒心。
昨故权避。
公今改意是以敢来。
大笑曰。
道人谬耳。
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祠下。
其水暴竭。
问澄。
何以致水。
曰。
今当敕龙。
字世龙
谓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龙不能致水。
故相问耳。
曰。
此诚言非戏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
往以敕语告之水必可得。
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处久已乾燥。
坼如车辙。
从者心疑。
恐水难得。
澄坐绳床烧安息香。
咒愿数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龙。
长五六寸许。
随水来出。
道士竞往视之。
曰。
龙有毒勿临其上。
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
澄闲坐叹曰。
后二日当有一小人惊动此下。
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骄。
轻侮鲜卑奴。
奴忿抽刀刺杀其弟。
执兄于室以刀拟心。
若人入室便欲加手。
谓薛合曰送我还国我活汝儿。
不然共死。
于此内外惊愕莫敢往观。
乃自往视之。
谓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诚为善事。
此法一闻方为后害。
卿且宽情。
国有常宪命人取奴。
奴遂杀儿而死。
鲜卑段波攻
其众甚盛。
惧问澄。
曰。
昨寺铃鸣云。
明旦食时当擒段波。
登城望波军不见前后。
失色曰。
军行地倾。
波岂可获是公安我辞耳。
更遣夔安问澄。
曰。
已获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遇波执之。
澄劝宥波遣还本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刘载已死。
载从弟曜篡袭伪位。
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从弟中山王岳。
将兵攻
石虎率步骑拒之。
大战洛西。
岳败保石梁坞坚栅守之。
澄与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门。
叹曰。
刘岳可悯。
弟子法祚问其故。
曰。
昨亥时岳已被执。
果如所言。
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阳
欲自往拒曜。
内外僚佐无不必谏。
以访澄。
曰。
相轮铃音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拘秃当。
此羯语也。
秀支替戾冈出也。
仆谷刘曜胡位也。
拘秃当捉也。
此言军出捉得也。
时徐光闻澄此言。
苦劝行。
乃留长子石弘。
共澄以镇襄国
自率中军步骑。
直指洛阳城
两阵才交军大溃。
马没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
澄时以物涂掌。
观之见有大众中缚一人。
朱丝约其肘。
因以告弘。
当尔之时正生擒也。
平之后。
乃僣称赵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岁晋成帝咸和五年也。
登位已后事澄弥笃。
时石叛。
其年澄戒曰。
今年中有虫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无食葱也。
颁告境内慎无食葱。
八月葱果走。
益加尊重。
有事必咨而后行。
号大和尚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以为儿。
爱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曰。
朕闻虢太子扁鹊能生。
大和尚国之神人。
可急往告。
必能致福。
澄乃取杨枝咒之。
须臾能起。
有顷平复。
由是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静无风。
而塔上一铃独鸣。
澄谓众曰。
铃音云。
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
是岁七月死。
太子弘袭位。
少时废弘自立。
迁都于邺。
称元建武。
倾心事澄有重于
澄时止邺城内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国
弟子法佐从襄国还。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对车夜谈言及和尚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觐澄。
澄逆笑曰。
昨夜尔与法常交车共说汝师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独而不怠。
幽独者敬慎之本。
尔不识乎。
佐愕然愧忏。
于是国人每共相语曰。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及澄之所在。
无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国
澄语邃曰。
小阿弥比当得疾。
可往迎之。
邃即驰信往视。
果已得疾。
太医殷腾及外国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牙曰。
正使圣人复出不愈此疾。
况此等乎。
后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将图为逆。
谓内竖曰。
和尚神通倘发吾谋。
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
谓弟子僧惠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还勿过人。
我倘有所过汝当止我。
澄常入必过邃。
邃知澄入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惠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谋遂差。
还寺叹曰。
太子作乱其形将成。
欲言难言。
欲忍难忍。
乃因事从容箴
终不解。
俄而事发。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将兵征长安北山羌。
堕羌狄中。
时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侧。
澄惨然改容曰。
郭公陷敌。
令众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须臾更曰。
若东南出者活馀向则困。
复更咒愿。
有顷曰脱矣。
后月馀日黑略还说。
堕羌围中东南走马乏。
正遇帐下人推马与之曰。
公乘此小人乘公马济与不济任命也。
黑略得其马故获免。
推验日时正是澄咒愿时也。
大司马燕公石斌
以为幽州镇。
群凶凑聚因以肆暴。
澄戒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瘫烂。
不解此语。
即敕诸处收马送还。
其秋有人谮斌于
召斌鞭之三百。
杀其所生母齐氏。
弯弓捻矢。
自视行斌罚罚轻。
乃手杀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纵死不可生。
礼不亲杀以伤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罚乎。
乃止。
后晋军出淮泗陇北瓦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扰。
乃瞋曰。
吾之奉佛而更致外寇。
佛无神矣。
澄明旦早入。
以事问澄。
澄因让曰。
王过去世经为大商主。
至罽宾寺尝供。
大会中有六十罗汉。
吾此身亦预斯会。
时得道人谓予曰。
此主人命尽当更鸡身后王晋地。
今王为王岂非福也。
疆场军寇国之常耳。
何为怨谤三宝。
夜兴毒念乎。
乃信悟跪而谢焉。
常问澄。
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之主。
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
既违戒杀生。
虽复事佛讵获福耶。
澄曰。
帝王事佛当在体恭心顺显扬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至于凶暴无赖非化所迁。
有罪不得不杀。
有恶不得不刑。
但当杀可杀。
当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
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
愿陛下省欲兴慈广及一切。
则佛教永隆福祚方远。
虽不能尽从。
而为益不少。
尚书张离张良等家富事佛各起大塔。
澄谓曰。
事佛在于清净无欲慈矜为心檀越虽仪奉大法。
而贪吝未已。
游猎无度。
积聚不穷。
方受现世之罪。
何福报之可希耶。
离等后并被戮灭。
时又久旱。
正月六月
太子临漳西滏口祈雨。
久而不降。
令澄自行。
即有白龙二头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数千里。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识法。
闻澄神验皆遥向礼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
澄告馀弟子。
掌中见买香弟子在某处被劫垂死。
因烧香咒愿遥救护之。
弟子后还云。
某月某日某处为贼所劫垂当见杀忽闻香气。
贼无故自惊曰。
救兵已至。
弃之而走。
临漳修治旧塔少承露盘
澄曰。
临淄城内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盘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画图与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盘像。
每欲伐燕。
澄谏曰。
燕国运未终卒难可剋。
屡行败绩方信澄戒。
黄河中旧不生鼋。
忽得一以献
澄见而叹曰。
桓温其入河不久。
字元子
后果如言也。
魏县有流民。
莫识氏族。
恒著麻襦布裳在魏县市中乞丐。
时人谓之麻襦
言语卓越状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辄散。
置大路云。
饲天马。
赵兴太守藉拔收送诣
先是澄谓曰。
国东二百里某月某日。
当送一非常人。
勿杀之也。
如期果至。
与共语了无异言。
唯道陛下当终一柱殿下。
不解此语。
令送以诣澄。
麻襦谓澄曰。
昔在元和中会。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绝历终有期。
金离销于壤。
边荒不能尊。
驱除灵期迹。
莫已已之懿。
裔苗叶繁其来方积。
休期于何期永以叹之。
澄曰。
天回运极否将不支九木。
水为难无可以术宁。
玄哲虽存世莫能。
基必颓久游阎浮。
利扰扰多此患。
行登凌云宇会于虚游间。
澄与麻襦讲论终日。
人莫能解。
有窃听者。
唯得此数言。
推计似如论数百年事。
遣驿马送还本县。
既出城外辞能步行。
云我当有所过未便得发。
至合口桥可留见待。
使如言驰去。
未至合口。
麻襦已在桥上。
考其行步有若飞也。
尝昼寝。
梦见群羊负鱼从东北来。
寤已访澄。
澄曰。
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后果都之。
澄尝与共升中堂
澄忽惊曰。
幽州当火灾。
仍取酒洒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遣验幽州云。
尔日火从四门起。
西南有黑云来骤雨灭之。
雨亦颇有酒气。
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韬将图相杀。
时到寺与澄同坐浮图。
一铃独鸣。
澄谓曰。
解铃音乎。
铃云。
胡子洛度。
变色曰。
是何言欤。
澄谬曰。
老胡为道不能山居。
无言重茵美服。
岂非洛度乎。
石韬后至。
澄熟视良久韬惧而问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视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斋于别室。
澄时暂入东閤
与后杜氏问讯。
澄曰。
胁下有贼。
不出十日。
自佛图以西此殿以东当有流血。
慎勿东行也。
杜氏曰。
和尚耄耶何处有贼。
澄即易语云。
六情所受皆悉是贼。
老自应耄。
但使少者不惛。
遂便寓言不复章的。
后二日果遣人害韬于佛寺中。
欲因临丧仍行大逆。
以澄先戒故获免。
事发被收。
谏虎曰。
既是陛下之子。
何为重祸耶。
陛下若含怒加慈者。
尚可六十馀岁。
如必诛之。
当为彗星下扫邺宫也。
不从以铁锁穿颔。
牵上薪积而焚之。
收其官属三百馀人。
皆轘裂支解。
投之漳河
澄乃敕弟子罢别室斋也。
后月馀日有一妖马。
髦尾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出显阳门。
东首东宫皆不得入。
走向东北俄尔不见。
澄闻而叹曰。
灾其及矣。
至十一月大飨群臣于大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坏人衣。
令发殿石下视之。
有棘生焉。
澄还寺视佛像曰怅恨不得庄严。
独语曰。
三年乎。
自答。
不得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无复言。
还房谓弟子法祚曰。
戊申岁祸乱将萌。
己酉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乱先从化矣。
即遣人辞曰。
物理必迁身命非保。
负道焰迁之躯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
故逆以仰闻。
怆然曰。
闻和尚有疾。
乃忽尔告终。
即自出宫寺而慰喻焉。
澄谓曰。
出入生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非所能延矣。
夫道重行全德贵无怠。
苟业操无亏虽亡若在。
违而获延非其所愿。
今意未尽者。
以国家心存佛理奉法无吝。
兴起寺庙崇显壮丽。
称斯德也宜享休祉。
布政猛烈理刑酷滥。
显违圣典幽背法戒。
不自惩革终无福祐。
若降心易虑惠此下民。
则国祚延长道俗庆赖。
毕命就尽殁无遗恨。
悲恸呜咽知其必逝。
即为凿圹营坟。
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邺宫寺。
是岁晋穆帝永和四年也。
士庶悲哀号赴倾国。
春秋一百一十七矣。
仍窆于临漳西紫陌。
所创冢也。
俄而梁犊作乱。
明年死。
冉闵纂戮石种都尽。
小字棘奴
澄先所谓棘子成林者也。
澄左乳旁先有一孔。
围四五寸。
通彻腹内。
有时肠从中出。
或以絮塞孔。
夜欲读书辄拔絮。
则一室洞明。
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
还复内中。
澄身长八尺。
风姿甚美。
妙解深经旁通世论。
讲说之日止标宗致。
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
加复慈洽苍生拯救危苦。
当二石凶疆虐害非道。
若不与澄同日。
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
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名僧。
出自天竺康居
不远数万里路。
足涉流沙诣澄受训。
樊沔释道安
中山竺法雅
并跨越关河听澄讲说。
皆妙达精理研测幽微。
澄自说。
生处去邺九万馀里弃家入道一百九年。
酒不踰齿过中不食。
非戒不履无欲无求。
受业追随常有数百。
前后门徒几且一万。
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
弘法之盛莫与先矣。
殓澄。
以生时锡杖及钵内棺中。
冉闵纂位开棺。
唯得钵杖不复见尸。
或言。
澄死之月有人见澄于流沙。
疑其不死。
因发墓开棺视之。
唯见一石。
曰。
石者朕也。
师葬我而去矣。
未几死。
慕容隽
石虎宫中。
忽梦见啮其臂。
意谓石虎为祟。
乃募觅尸于东明馆掘得之。
尸僵不毁。
踏(音踏)之骂曰。
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宫殿成。
而为汝儿所图。
况复他耶。
鞭挞毁辱投之漳河
尸倚桥柱不移。
秦将王猛乃收而葬之。
麻襦所言一柱殿也。
后符坚征邺子炜为坚大将郭神虎所执实先梦之验也。
竺佛图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帛氏
少出家清真务学。
诵经数百万言。
善解文义。
虽未读此土儒史。
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
皆闇若符契。
无能屈者。
自云。
再到罽宾受诲名师。
西域咸称得道。
晋怀帝永嘉四年
来适洛阳
志弘大法。
善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杂胭脂涂掌。
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
亦能令洁斋者见。
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劾验。
欲于洛阳立寺。
刘曜寇斥洛台帝京扰乱。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潜泽草野以观世变。
石勒屯兵葛陂。
专以杀戮为威。
沙门遇害者甚众。
澄悯念苍生欲以道化
于是杖策到军门。
大将军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略家。
略从受五戒崇弟子之礼。
略后从征伐。
辄预剋胜负。
疑而问曰。
孤不觉卿有出众智谋。
而每知行军吉凶何也。
略曰。
将军天挺神武幽灵所助。
有一沙门术智非常。
将军当略有区夏已应为师。
臣前后所白。
皆其言也。
喜曰。
天赐也。
问曰。
佛道有何灵验。
澄知不达深理。
正可以道术为徵。
因而言曰。
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證。
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
须臾生青莲花
光色目。
由此信服。
澄因而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
则四灵表瑞。
政弊道消则彗孛见于上。
恒象著见休咎随行。
斯乃古今之常徵。
天人之明诫。
甚悦之。
凡应被诛馀残。
蒙其益者。
十有八九。
于是中州胡晋略皆奉佛。
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为医疗应时瘳损。
阴施默益者不可胜记。
自葛陂还河北过坊头。
坊头人夜欲斫营。
澄语黑略曰。
须臾贼至。
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备故不败。
欲试澄。
夜冠冑衣甲执刀而坐。
遣人告云。
夜来不知大将军所在。
使人始至未及有言。
澄逆问曰。
平居无寇何故夜严。
益敬之。
后因忿欲害诸道士
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告弟子曰。
将军信至问吾所在者。
报云不知所之。
信人寻至觅澄不得。
使还报
惊曰。
吾有恶意向圣人。
圣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寝思欲见澄。
澄知意悔。
明旦造
曰昨夜何行。
曰。
公有怒心昨故权避。
公今改意。
是以敢来。
大笑曰。
道人谬耳。
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祀下。
其水暴竭。
问澄。
何以致水。
曰。
今当敕龙。
字世龙
谓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龙不能致水。
故相问耳。
曰。
此诚言非戏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
今往敕语水必可得。
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处久已乾燥。
坼如车辙从者心疑。
恐水难得。
澄坐绳床烧安息香。
咒愿数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龙。
长五六寸许。
随水来出。
道士见竞往视之。
曰。
龙有毒勿临其上。
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
澄闲坐叹曰。
后二日当有一小人惊动此下。
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骄。
轻弄鲜卑奴。
奴忿抽刃刺杀其弟。
执兄于室以刀拟心。
若人入屋便欲加手。
谓合曰。
送我还国我活汝儿。
不然共死。
于此内外惊愕莫不往观。
乃自往视之。
谓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诚为善事。
此法一开方为后害。
卿且宽情。
国有常宪命人取奴。
奴遂杀儿而死。
鲜卑段波攻
其众甚盛。
惧问澄。
曰。
昨寺铃鸣云。
明旦食时当擒段波。
登城望波军不见前后。
失色曰。
军行地倾。
波岂可获。
公安我辞耳。
更遣夔安问澄。
曰。
已获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遇波执之。
澄劝宥波遣还本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刘载已死。
载从弟曜篡袭伪位。
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从弟伪中山王岳。
将兵攻
石虎率步骑拒之。
大战洛西。
岳败保石梁坞。
坚栅守之。
澄与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门。
叹曰。
刘岳可悯。
弟子法祚问其故。
曰。
昨日亥时岳已被执。
果如所言。
至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阳
欲自往拒曜。
内外僚佐无不必谏。
以访澄。
曰。
相轮铃音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
秀支军也。
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
劬秃当捉也。
此言军出捉得也。
时徐光闻澄此旨。
苦劝乃留长子石弘。
共澄以镇襄国
自率中军步骑。
直指洛城
两阵才交。
军大溃。
马没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
澄时以物涂掌。
观之见有大众。
众中缚一人。
朱丝约项。
其时因以告弘。
当尔之时正生擒也。
平之后。
乃僣称赵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岁东晋成帝咸和五年也。
登位已后。
事澄弥笃。
时石将叛。
其年澄诫勒曰。
今年中有虫食。
必害人。
可令百姓无食葱也。
班告境内慎无食葱。
八月葱果走。
益加尊重。
有事必咨而后行。
号大和上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爱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曰。
朕闻号太子扁鹊能生。
大和上国之神人。
可急往告必能致福。
澄乃取杨枝咒之。
须臾能起。
有顷平复。
由是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
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
澄谓众曰。
铃音云。
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
是岁七月死。
子弘袭位。
少时废弘自立。
迁都于邺。
称元建。
倾心事澄有重于
乃下书曰。
和上国之大宝。
荣爵不加高禄不受。
荣禄匪及。
何以旌德。
从此已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
朝会之日和上升殿。
常侍以下悉助举舆。
太子诸公扶翼而上。
主者唱大和上至众坐皆起以彰其尊。
又敕伪司空李农旦夕亲问。
太子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
澄时止邺城内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国
弟子法佐从襄国还。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对车夜谈。
言及和上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觐澄。
澄逆笑曰。
昨夜尔与法常交车共说汝师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
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
独而不怠。
幽独者敬慎之本。
尔不识乎。
佐愕然愧忏。
于是国人每共相语。
莫起恶心和上知汝。
及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国
澄语邃曰。
小阿弥比当得疾。
可往迎之。
邃即驰信往视。
果已得病。
大医殷腾及外国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雅曰。
正使圣人复出不愈此病。
况此等乎。
后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将图为逆。
谓内竖曰。
和上神通傥发吾谋。
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虎。
谓弟子僧慧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还勿过人。
我傥有所过汝当止我。
澄常入必过邃。
邃知澄入。
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慧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谋遂差。
还寺叹曰。
太子作乱其形将成。
欲言难言。
欲忍难忍。
乃因事从容箴虎。
虎终不解。
俄而事发。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将兵征长安北山羌。
堕羌伏中。
时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侧。
澄惨然改容曰。
郭公今厄。
唱云。
众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须臾更曰。
若东南出者活。
馀向则困。
复更咒愿。
有顷曰脱矣。
后月馀日黑略还。
自说堕羌围中东南走马之际正遇帐下人。
推马与之曰。
公乘此马小人乘公马。
济与不济任命也。
略得其马故获免。
推检日时正是澄咒愿时也。
大司马燕公石斌。
虎以为幽州镇。
蓟群凶凑聚。
因以肆暴。
澄诫虎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痈烂。
虎不解此语。
即敕诸处收马送还。
其秋有人谮斌于虎。
虎召斌鞭之三百。
杀其所生齐氏。
虎弯弓捻矢。
自视斌行罚轻。
虎乃手杀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纵死不可生。
礼不亲杀以伤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罚乎。
虎乃止。
后晋军出淮泗。
陇比凡城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扰。
虎乃瞋曰。
吾之奉佛供僧。
而更致外寇。
佛无神矣。
澄明旦早入。
虎以事问澄。
澄因谏虎曰。
王过去世经为大商主。
至罽宾寺。
尝供大会。
中有六十罗汉。
吾此微身亦预斯会。
时得道人谓吾曰。
此主人命尽当受鸡身后王晋地。
今王为王岂非福耶。
疆场军寇国之常耳。
何为怨谤三宝夜兴毒念乎。
虎乃信悟跪而谢焉。
虎常问澄。
佛法云何。
澄曰。
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之主。
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
既违戒杀生。
虽复事佛讵获福耶。
澄曰。
帝王之事佛。
当在心体恭心顺显畅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至于凶愚无赖非化所迁。
有罪不得不杀。
有恶不得不刑。
但当杀可杀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
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
愿陛下省欲兴慈。
广及一切则佛教永隆福祚方远。
虎虽不能尽从。
而为益不少。
尚书张离张良家富事佛。
各起大塔。
澄谓曰。
事佛在于清靖无欲慈矜为心。
檀越虽仪奉大法而贪吝未已。
游猎无度积聚不穷。
方受现世之罪。
何福报之可悕耶。
离等后并被戮灭。
时又久旱。
正月六月
虎遣太子临漳西釜口祈雨。
久而不降。
虎令澄自行。
即有白龙二头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数千里。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识法。
闻澄神验皆遥向礼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澄告馀弟子曰。
掌中见买香弟子在某处初被劫垂死。
因烧香咒愿遥救护之。
弟子后还云。
某月某日某处为贼所劫。
垂当见杀忽闻香气贼无故自惊曰。
救兵已至。
弃之而走。
虎于临漳修治旧塔少承露盘
澄曰。
临淄城内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盘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画图与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盘像。
虎每欲伐燕。
澄谏曰。
燕国运未终。
卒难可剋。
虎屡伐败绩。
方信澄诫澄道化既行。
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
真伪混淆多生愆过。
虎下书问中书曰。
佛号世尊国家所奉。
里闾小人无爵秩者。
为应得事佛与不。
沙门皆应高洁贞正行能精进。
然后可为道士
沙门甚众。
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
可料简详议伪。
中书著作郎王度奏曰。
夫王者郊祀天地。
祭奉百神。
载在祀典。
礼有尝飨。
佛出西域
外国之神。
功不施民。
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
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
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
其汉人皆不得出家。
魏承汉制亦修前轨。
今大赵受命率由旧章。
华戎制异。
人神流别。
外不同内。
飨祭殊礼。
荒夏服祀不宜杂错。
国家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
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
例皆禁之。
其有犯者与淫祀同罪。
其赵人为沙门者。
还从四民之服。
中书令王波所奏。
虎下书曰。
议云。
佛是外国之神。
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
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
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
佛是戎神正所应奉。
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则。
苟事无亏何拘前代。
其夷赵百蛮。
有舍其淫祀乐事佛者。
悉听为道。
于是慢戒之徒因之以厉。
黄河中旧不生鼋。
忽得一以献虎。
澄见而叹曰。
桓温其入河不久。
字元子
后果如言也。
魏县有一流民。
莫识氏族。
恒著麻襦布裳。
魏县市中乞丐。
时人谓之麻襦
言语卓越状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
辄散置大路云。
饴天马。
超兴太守籍拔收送诣虎。
先是澄谓虎曰。
国东二百里某月某日。
当送一非常人。
勿杀之也。
如期果至。
虎与共语了无异言。
唯言陛下当终一柱殿下。
虎不解此语。
令送以诣澄。
麻襦谓澄曰。
昔在光和中会。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绝历终有期。
金离消于壤。
边荒不能遵。
驱除灵期迹。
莫已已之懿。
裔苗叶繁其来方积。
休期于何期。
永以叹之。
澄曰。
天回运极否将不支九木。
水为难无可以术宁。
玄哲虽存世莫能。
基必颓久游阎浮。
利扰扰多此患。
行登陵云宇会于灵游间。
澄与麻襦讲语终日。
人莫能解。
有窃听者。
唯得此数言。
推计似如论数百年事。
虎遣驿马送还本县。
既出城外辞能步行。
云我当有所过。
未便得发。
至合口桥可留见待。
使如言驰去。
未至合口。
麻襦已在桥上。
考其行步有若飞也。
澄有弟子道进。
学通内外为虎所重。
尝言及隐士事。
虎谓进曰。
杨轲者。
朕之民也。
徵之十馀年不恭王命。
故往省视。
傲然而卧。
朕虽不德君临万邦。
乘舆所向天沸地涌。
虽不能令木石屈膝。
何匹夫而长傲耶。
昔太公之齐。
先诛华士。
太公贤哲岂其谬乎。
进对曰。
昔舜优蒲衣
禹造伯成。
魏轼干木。
汉美周党
管宁不应曹氏。
皇甫不屈晋世。
二圣四君共加其节。
将欲激厉贪竞以峻清风。
愿陛下遵舜禹之德。
勿效太公用刑。
君举必书。
岂可令赵史遂无隐遁之传乎。
虎悦其言。
即遣还其所止。
差十家供给之。
进还具以白澄。
澄睆然笑曰。
汝言善也。
命有所悬矣。
后秦州兵乱。
弟子以牛负西奔。
戎军追擒并为所害。
虎尝昼寝。
梦见群羊负鱼从东北来。
寤以访澄。
澄曰。
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后果都之。
澄又尝与虎共升中堂
澄忽惊曰。
变变幽州当火灾。
仍取酒洒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虎遣验幽州云。
尔日火从四门起。
西南有黑云来骤雨灭之。
雨亦颇有酒气。
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韬将图相杀。
时到寺与澄同坐浮图。
一铃独鸣。
澄谓曰。
解铃音乎。
铃云。
胡子落度。
变色曰。
是何言欤。
澄谬曰。
老胡为道不能山居。
无言重茵美服。
岂非落度乎。
石韬后至。
澄熟视良久。
韬惧而问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视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斋于别室。
澄时暂入东閤
虎与后杜氏问讯澄。
澄曰。
胁下有贼。
不出十日。
自佛图以西此殿以东。
当有流血。
慎勿东行也。
杜后曰。
和上耄耶何处有贼。
澄即易语云。
六情所受皆悉是贼。
老自应耄。
但使少者不惛。
遂便寓言不复彰的。
后二日果遣人害韬于佛寺中。
欲因虎临丧仍行大逆。
虎以澄先诫故获免。
事发被收。
谏虎曰。
既是陛下之子。
何为重祸耶。
陛下若含怒加慈者。
尚有六十馀岁。
如必诛之。
当为彗星下扫邺宫也。
虎不从以铁锁穿颔。
牵上薪𧂐而焚之。
收其官属三百馀人。
皆轘裂支解投之漳河
澄乃敕弟子罢别室斋也。
后月馀日有一妖马。
髦尾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出显阳门。
东首东宫皆不得入。
走向东北俄尔不见。
澄闻而叹曰。
灾其及矣。
至十一月
虎大飨群臣于太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坏人衣。
虎令发殿石下视之。
有棘生焉。
澄还寺视佛像曰。
怅恨不得庄严。
独语曰。
三年乎自答不得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无复言。
还房谓弟子法祚曰。
戊申岁祸乱渐萌。
己酉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乱先从化矣。
即遣人与虎辞曰。
物理必迁身命非保。
贫道焰幻之躯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闻。
虎然曰。
不闻和上有疾。
乃忽尔告终。
即自出宫诣寺而慰喻焉。
澄谓虎曰。
出生入死道之常也。
脩短分定非人能延。
道重行全德贵无怠。
苟业操无亏虽亡若在。
违而获延非其所愿。
今意未尽者。
以国家心存佛理奉法无吝。
兴起寺庙崇显壮丽。
称斯德也。
宜享休祉。
布政猛烈淫刑酷滥。
显违圣典幽背法诫。
不自惩革终无福祐。
若降心易虑惠此下民。
则国祚延长道俗庆赖。
毕命就尽没无遗恨。
虎悲恸呜咽。
知其必逝即为凿圹营坟。
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邺宫寺。
是岁晋穆帝永和四年也。
士庶悲哀号赴倾国。
春秋一百一十七矣。
仍窆于临漳西柴陌。
即虎所创冢也。
俄而梁犊作乱明年虎死。
冉闵纂杀石种都尽。
小字棘奴澄先所谓棘子成林者也。
澄左乳傍先有一孔。
围四五寸。
通彻腹内。
有时肠从中出。
或以絮塞孔。
夜欲读书。
辄拔絮则一室洞明。
又斋日辄至水边。
引肠洗之。
还复内中。
澄身长八尺风姿详雅。
妙解深经傍通世论。
讲说之日止标宗致。
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
加复慈洽苍生拯救危苦。
当二石凶强虐害非道。
若不与澄同日。
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
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名僧。
皆出自天竺康居
不远数万之路足涉流沙。
诣澄受训。
樊巧释道安
中山竺法雅
并跨越关河听澄讲说。
皆妙达精理研测幽微。
澄自说。
生处去邺九万馀里。
弃家入道一百九年。
酒不踰齿过中不食。
非戒不履无欲无求。
受业追游常有数百。
前后门徒几且一万。
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
弘法之盛莫与先矣。
初虎殓澄以生时锡杖及钵内棺中。
冉闵篡位开棺。
唯得钵杖不复见尸。
或言澄死之月。
有人见在流沙。
虎疑不死开棺不见尸。
慕容俊
石虎宫中。
每梦见啮其臂。
意谓石虎为祟。
乃募觅尸。
于东明馆掘得之。
尸僵不毁。
蹋之骂曰。
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宫殿成。
而为汝儿所图。
况复他耶。
鞭挞毁辱投之漳河
尸倚桥柱不移。
秦将王猛乃收而葬之。
麻襦所谓一柱殿也。
后符坚征邺。
子炜为坚大将郭神虎所执。
实先梦之验也。
田融赵记云。
澄未亡数年自营冢圹。
澄既知冢必开。
又尸不在中。
何容预作恐融之谬矣。
澄或言佛图磴或言佛图
或言佛图澄
皆取梵音之不同耳。
常劝石勒止杀。
偶闲坐叹曰。
后二日。
当有一小人。
惊动此下。
既而襄国人薛合。
有二子。
既小且骄。
轻弄鲜卑那。
那忿。
抽刀刺杀其弟。
执兄于室。
以刀拟心。
若人入屋。
便欲加手。
谓合曰。
送我还国。
我活汝儿。
不然则共死于此。
内外惊愕。
莫不往观。
石勒自往视之。
谓薛合曰。
乡且宽情。
国有常宪。
命人取那。
那遂杀儿而死。
鲜卑叚波攻
其众甚盛。
惧。
问澄。
曰。
昨寺铃鸣云。
明旦食时。
当擒叚波。
登城望彼军。
不见前后。
失色曰。
军行地倾。
波岂可获。
更遣[廿/(匕*白*匕)/火]安问澄。
曰。
已获波矣。
时城北伏兵出。
遇波执之。
澄劝宥波。
遣还本国。
从之。
卒获其用。
后僭称赵天王
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岁晋成帝咸和五年
登位已后。
事澄弥笃。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为儿。
爱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曰。
朕闻虢太子死。
扁鹊能生。
大和尚
国中之神人。
可急往告。
必能致福。
澄乃取杨枝咒之。
须臾能起。
有顷平复。
由是诸稚子。
多在佛寺中养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自诣寺灌佛。
为儿发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
天静无风。
而塔上一铃独鸣。
澄谓众曰。
铃音云。
国有大丧。
不出今年矣。
是岁七月死。
子弘袭位。
少时。
石虎废弘自立。
迁都于邺。
称元建武。
倾心事澄。
有重于
乃下书曰。
和尚
国之大宝。
荣爵不加。
高禄不受。
荣禄非顾。
何以旌德。
从此以往。
宜衣以绫锦。
乘以雕辇。
朝会之日。
和尚升殿。
常侍以下。
悉助举舆。
太子诸公。
扶翼而上。
太子石邃。
图为逆。
谓内竖曰。
和尚神通。
倘发吾谋。
明日来者。
当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
谓弟子僧慧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
还勿过人。
我倘有所过。
汝当止我。
澄常入必过邃。
邃知澄入。
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慧引衣。
澄曰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谋遂差。
还寺叹曰。
太子作乱。
其形将成。
欲言难言。
欲忍难忍。
乃因事从容箴
终不能解。
俄而事发。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
将兵征长安北山羌。
堕羌伏中。
时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侧。
澄惨然改容曰。
郭公今厄。
唱云众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须臾更曰。
若东南出者活。
馀向则困。
复更咒愿。
有顷曰。
脱矣。
后月馀日。
黑略还。
自说堕羌围中。
东南走获免。
推检日时。
正是澄咒愿时也。
石虎儿伪大司马燕公石斌。
以为幽州镇。
群凶凑聚。
因以肆暴。
澄戒曰。
天神昨夜言疾收马还。
至秋齐当痈烂。
不解此语。
即敕诸处收马送还。
其秋有人谮斌于
召斌鞭之三百。
杀其所生母齐氏。
弯弓捻矢。
自视行斌罚。
罚轻。
乃手杀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纵。
死不可生。
礼不亲杀。
以伤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罚乎。
乃止。
后晋军出淮泗。
陇北凡城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扰。
乃瞋曰。
吾之奉佛供僧。
而更致外寇。
佛无神矣。
澄明旦早入。
以事问澄。
澄因谏之曰。
王过去世。
曾为大商主。
至罽宾寺。
尝供大会中有六十罗汉。
吾此微身。
亦预斯会。
时得道人谓吾曰。
此主人命尽。
当受鸡身。
后王晋地。
今王为王。
岂非福耶。
疆场军寇。
国之常耳。
何为怨谤三宝。
夜兴毒念乎。
乃信悟。
跪而谢焉。
尝问澄。
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之主。
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
既违戒杀生。
虽复事佛。
讵获福耶。
澄曰。
帝王事佛。
当在体恭心顺。
显畅三宝。
不为暴虐。
不害无辜。
至于凶愚无赖。
非化所迁。
但当杀可杀。
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
杀害非罪。
虽复轻财事佛。
无解殃祸。
虽不能尽从。
而为益不少。
时久旱。
正月六月
太子临漳西𪺛口祈雨。
久而不降。
令澄自行。
即有白龙二头。
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数千里。
其年大收。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
澄告馀弟子曰。
掌中见买香弟子。
在某处被贼垂死。
因烧香咒愿。
遥救护之。
弟子后还云。
某月某日。
于某处为贼所劫。
垂当见杀。
忽闻香气。
贼无故自惊曰。
救兵已至。
弃之而走。
临漳修治旧塔。
承露盘
澄曰。
临淄城内。
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盘
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画图与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盘像。
尝昼𥨊。
梦见群羊负鱼。
从东北来。
寤以访澄。
澄曰。
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氐后果都之。
澄尝与
共升中台
澄忽惊曰。
变变。
幽州当火灾。
仍取酒洒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遣验幽州云。
尔日火从四门起。
西南有黑云来。
骤雨灭之。
雨内颇有酒气。
后月馀日。
有一妖马鬣尾。
皆有烧状。
入中阳门。
出显阳门。
走向东北。
俄尔不见。
澄闻而叹曰。
灾其及矣。
至十一月
大飨群臣于太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坯人衣。
令发殿石下视之。
有棘生焉。
澄还寺视佛像曰。
怅恨不得庄严。
独语曰。
得三年乎。
自答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
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无复言。
还房谓弟子法祚曰。
戊申岁
祸乱渐萌。
己酉岁
石氏当灭。
吾及其未乱。
从化矣。
即遣人与辞曰。
物理必迁。
身命非保。
贫道炎幻之躯。
化期已及。
殊重。
故逆以仰闻。
怆然曰。
不闻有疾。
忽尔告终。
即自出宫而慰喻焉。
澄谓曰。
出生入死。
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
非所能延。
今意未尽者。
以国家心存佛理。
奉法无吝。
兴起寺庙。
崇显壮丽。
称斯德也。
宜享休祉。
布政猛烈。
淫刑酷滥。
不自惩革。
终无福祐。
若降心易虑。
惠此下民。
则国祚延长。
道俗庆赖。
毕命就尽。
没无遗恨。
悲鸣恸泣。
知其必逝。
即为凿圹营坟。
至十二月八日
卒于邺宫寺。
是岁晋穆帝永和四年
士庶悲恸。
倾国哀号。
春秋一百一十七。
司马腾西晋 ? — 30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腾 东燕王 306年—307年 高密文献王司马泰第二子。初封东瀛公,光熙元年(306年)九月改封东燕王,永嘉元年(307年)三月改封新蔡王,五月被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7 【介绍】: 西晋河内温人字元迈
司马泰子。
少拜冗从仆射封东嬴公
历官南阳魏郡太守,迁太常,转并州刺史
晋惠帝时,从讨成都王司马颖
怀帝永嘉初,镇邺,封新蔡王
性吝啬,待将士薄,汲桑等攻,人不为用,遂败走被害。
田兰西晋 ? — 3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8 【介绍】: 西晋并州人
初从东嬴公司马腾,就食冀州,号为“乞活”。
怀帝永嘉元年,马牧师汲桑反,陷邺城司马腾被杀。
与兄甄攻灭汲桑,拜钜鹿太守
二年东海王司马越召甄不至,遣将攻败之。
部属所害。
丁绍西晋 ? — 3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9 【介绍】: 名一作邵
西晋谯国人字叔伦
惠帝永兴二年成都王司马颖旧将公师藩等起兵,攻率兵救之。
累迁冀州刺史
怀帝永嘉元年,讨破汲桑有功,加宁北将军、假节、监冀州诸军事
以暴疾卒。
嵇绍西晋 253 — 3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3—304 【介绍】: 西晋谯郡铚县人字延祖
嵇康子。
山涛以“父子罪不相及”荐于武帝,征为秘书丞
给事黄门侍郎,封弋阳子
赵王伦执政,署为侍中
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率众拒之。
败,废为庶人。
后复位。
惠帝永安元年东海王越惠帝
石超破之于荡阴,获惠帝
以身捍帝,中流矢死,血溅帝衣。
后左右欲浣衣,曰:“此嵇侍中血,勿浣。
谥忠穆
张轨西晋 255 — 31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张轨 太祖 武王 301年—314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5—314 【介绍】: 西晋安定乌氏人字士彦
初为掾,累迁散骑常侍、征西军司
以时方多难,图据河西惠帝永宁初凉州刺史
至州,镇压鲜卑百姓,斩首万余级,威著西州
置立学校,自定币制,招徕中原流人,扩建姑臧城,遂霸河西
中州有乱,辄遣军讨之。
悯帝时太尉凉州封西平公
子孙割据凉州七十余年。
穆帝永和十年,曾孙张祚前凉国称帝,追谥轨为武王
晋惠帝晋 259 — 3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9—306 【介绍】: 即司马衷
晋朝皇帝,字正度
武帝子。
性痴呆。
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竟曰:“何不食肉糜?”即位初,杨骏辅政,寻由贾后专权。
诸王相争,演成八王之乱,纲纪大坏,货赂公行。
惠帝先被成都王司马颖劫至,复被河间王司马颙挟持入长安东海王司马越迎还洛阳
传被毒死。
在位十七年。
刁协东晋 ? — 322
全晋文
字玄亮渤海饶安人
惠帝时濮阳王文学,累转太常博士,本郡大中正;历成都王颖赵王伦长沙王乂军司马,东瀛公腾临漳长史,转颍川太守
怀帝初迁河南尹,未拜渡江。
元帝以为镇东军咨祭酒,转长史;寻为丞相左长史
建武初尚书左仆射
大兴初尚书令;寻加金紫光禄大夫
王敦之乱,出奔遇害。
石超西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渤海南皮人
石乔子。
成都王司马颖以为折冲将军,讨孙秀,以功封侯。
晋惠帝永兴初,陈眕等挟帝北伐,拒战,逼帝至
迁北中郎将,拒东海王司马越,为豫州刺史刘乔继援。
后为范阳王司马虓所斩。
竺僧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邺人也。
以讲学鸣京洛
西晋饥乱。
道安等。
隐于濩泽
研析精微。
后止荆州上明寺。
礼忏进脩。
誓生兜率。
琅琊王忱授戒师。
寿六十。
无疾而化。
竺僧辅
邺人也。
少持戒行执志贞苦。
学通诸论兼善经法。
道振伊洛一都宗事。
西晋饥乱。
辅与释道安等隐于濩泽
研精辩析洞尽幽微。
后憩荆州上明寺。
单蔬自节礼忏翘勤。
誓生兜率仰瞻慈氏。
琅琊王忼为荆州刺史
藉辅贞素请为戒师。
一门宗奉。
后未亡二日。
忽云明日当去。
至于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
道俗奔波来者万数。
是日后分无疾而化。
春秋六十。
因葬寺中僧为起塔。
石勒后赵 274 — 33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石勒 高祖 明帝 319年—333年
太和 328年二月—330年八月
建平 330年九月—333年 四年七月石弘即位沿用
全晋文
字世龙初名㔨上党武乡羯人。
惠帝末,从汲桑为盗,死归刘渊,为辅汉将军晋王僭号,授持节平东大将军,进安东大将军,寻授镇东大将军封汲郡公
刘聪嗣位,授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寻授幽州,又授冀州进封本国上党郡公,加侍中,又加崇为陕东伯。
刘曜嗣位,署大司马大将军,加九锡,进爵赵公,以晋大兴二年自称赵王,都襄国
至晋咸和三年改元太和其明年刘曜,又明年僭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徙都临漳
咸和七年死,在位十五年,谥曰明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颖西晋 279 — 30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颖 成都王 289年—304年 晋武帝司马炎第十九子。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封成都王,以广汉、犍为、汶山三郡为成都国的支郡,食邑十万户。永安元年(304年)三月立为皇太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9—306 【介绍】: 西晋河内温人字章度
晋武帝子。
封成都王
镇邺。
晋惠帝立,八王乱起,赵王司马伦篡位,与齐主司马囧起兵讨灭赵王伦
长沙王乂齐王囧又与河间王司马颙
东海王司马越
皇太弟司马遥制朝政。
永兴初,挟帝至
安北将军王浚于邺,败之。
长安河间王颙专政,废归藩。
东海王越起兵迎帝还洛,复拜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统兵迎战东海王越,战败奔河北,被杀。
竺道潜东晋 286 — 3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6—374 【介绍】: 东晋僧。
琅邪人俗姓王字法深
年十八出家,师从中州元真
晋怀帝永嘉初,避乱过江,为晋元帝明帝王导等所重。
后隐居剡县山中避世,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
琅琊王氏。
年十八。
师事中州元真
元真有美名。
潜服膺。
后落发。
善仪止。
二十四讲法花大品。
道俗日万指。
永嘉乱。
渡江。
中宗元皇肃祖明帝敬之。
承相王茂弘
大尉庾元规
并造门结友。
尝著屐至殿中。
时人叹其道德高风。
初不省有朝市也。
久之去隐剡山。
哀帝即位
两遣使致之。
不得已。
建邺
时简文在藩邸。
尤师礼焉。
沛国刘惔见于简文。
座中嘲曰。
道人亦游朱门乎。
曰。
贫道以为蓬户也。
司空何次道遵。
以师资之敬。
屡兴法会。
数相招请。
复还山。
支遁求买沃洲小岭。
潜答曰。
欲来当给。
不闻买山而隐也。
欣然。
爱其风鉴。
高丽道人书。
大称赏之。
康宁二年殁。
寿八十九。
诏赙钱十万葬之 竺法友。
诵毗昙。
一宿上口。
年二十四。
讲经于南台寺 竺法蕴。
悟解逸群。
尤精放光般若。
康法识。
有义学。
工草隶。
尝与廉昕。
各临右军帖。
世不能别其书。
以写众经。
见重于世 竺法济。
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皆潜之神足云。
竺道潜
字法深
姓王
琅琊人
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中州元真为师。
元真早有才解之誉。
孙绰赞曰。
索索虚衿。
翳翳闲冲。
谁其体之。
在我刘公。
谈能彫饰。
照足开矇。
怀抱之内。
豁尔每融。
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
微言兴化誉洽西朝。
风姿容貌堂堂如也。
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
既蕴深解复能善说。
故观风味道者
常数盈五百。
晋永嘉初避乱过江。
中宗元皇肃祖明帝
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
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
建武太宁中
潜恒著屐至殿内。
时人咸谓方外之士。
以德重故也。
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
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
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
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
或畅方等。
或释老庄。
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
哀帝好重佛法。
频遣两使慇勤徵请。
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
即于御筵开讲大品。
上及朝士并称善焉。
于时简文作相。
朝野以为至德。
以潜是道俗标领。
又先朝友敬尊重。
挹服顶戴兼常。
迄乎龙飞虔礼弥笃。
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
嘲之曰。
道士
何以游朱门。
潜曰。
君自睹其朱门。
贫道见为蓬户。
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
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
屡兴法祀。
潜虽复从运东西。
而素怀不乐。
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
于是逍遥林阜以毕馀年。
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
潜答云。
欲来辄给。
岂闻买山而隐
后与高丽道人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德贞峙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维持法网。
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
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
考室山泽修德就闲。
今在剡县仰山
率合同游论道说义。
高栖皓然遐迩有咏。
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诏曰。
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
宰相之荣。
袭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笃勤匪懈。
方赖宣道以济苍生。
奄然迁化用痛于怀。
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
孙绰刘伯伦
论云。
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
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
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
而旷大之体同焉。
仰山复有竺法友。
志业强正博通众典。
尝从受阿毗昙。
一宿便诵曰。
经目则讽见称昔人。
若能仁更兴大晋者。
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
年二十四。
便能讲说。
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
竺法蕴悟解入玄。
尤善放光波若。
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
而以草隶知名。
尝遇康昕。
昕自谓笔道过识。
识共昕各作右军草。
傍人窃以为货。
莫之能别。
又写众经甚见重之。
竺法济幼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
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石遵后赵 ? — 3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9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国君
石虎第九子。
死,其幼子石世即位,皇太后刘氏临朝,以丞相
河内,移师至,刘氏惧,以大司马大都督
遂假刘氏令,僭称帝,废世为谯王,寻命冉闵杀世,并刘氏皆杀之。
后为冉闵所杀。
麻秋后赵 ? — 3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0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太原人,胡族。
石虎征东将军,从攻辽西鲜卑段辽,为凉州刺史
建武十二年(东晋穆帝永和二年)率军攻前凉,先败后胜,黄河以南,氐羌皆降,镇袍罕。
冉闵石虎诸孙自立称帝,率众归
前秦苻洪使子雄逆击而获之,以为军师将军
后赵永宁元年(东晋穆帝永和六年)设宴鸩,为子健所杀。
石祗后赵 ? — 35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石祗 永宁 350年—351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1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国君
上党武乡人,羯族。
石虎庶子初封新兴王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冉闵石鉴石虎诸孙,自立为帝,建国号
亦于襄国称帝,改元永宁
明年魏冉闵围攻襄国百余日,去帝号,改称赵王
后乞师于慕容㒞、姚弋仲,大败军。
又使将刘显,大败于冉闵惧,密使请降,求杀为效,遂杀
后赵亡。
公孙永十六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襄平人字子阳
隐于平郭南山,农耕自养,年九十余。
公孙凤俱被前燕慕容炜征至,不拜亦不言。
一岁余,诈狂,送还。
前秦苻坚遣使致问,未至而亡。
悼之,谥崇虚先生
皇甫真前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燕安定朝那人字楚季
弱冠以高才拜辽东国侍郎
慕容皝嗣位,迁平州别驾,议欲减赋息役以纾民瘁,坐是免官。
复起,守辽东、营丘二郡太守,皆有善政。
慕容俊称帝,入为典书令。
从慕容评攻,不取珍货,唯收图籍,恤人物。
累官至太尉侍中
性清俭,好属文。
后从苻坚入关,为奉车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