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晃隋末唐初 536 — 62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绵州涪城南昌冯氏子。
躯干颀硕。
貌气雄毅。
学博材敏。
幼负乡里誉。
尝梦手持日月。
坐太虚中。
自视光采然。
因即以立名焉。
苦求父母出家。
父母恐其逸去。
夜系两足屋柱上。
忽自解。
乃叹曰。
志之所在。
天地鬼神从之。
况他物哉。
父母感悟。
使依彖法师受业。
夙夜匪懈。
卒通大小乘学。
会梁末周初。
法复淆滥。
独操守。
非类弗亲。
登坛之后。
偏攻十诵。
周保定间
进习僧祇。
又禀心法于昙相禅师
开禅师等。
既而遐迩颂德。
声达天朝矣。
武皇帝诏于明德殿法集。
授职本州三藏。
有隋启祚。
仍以僧正
匡御本州。
益部钦风。
前后州主。
皆授戒香。
开皇十五年
别置头陀众于所住之振响寺。
以导堕窳。
仁寿后。
率寺众转藏经。
周而复始。
供给䞋施。
一出檀越。
武德初终于所住。
春秋八十五。
方其将终之际。
莲池竭。
慈竹凋。
蔷薇冬时盛华。
识者以为荣枯两瑞。
必有生灭之徵焉。
僧晃
姓冯氏
绵州涪城南昌人
形长八尺。
颜貌都伟。
威容整肃。
动中规矩。
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
声气雄亮志略宏远。
纲维法任有柱石焉。
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
昔年在志学。
文才博达。
时共声誉。
尝梦手擎日月太虚中坐。
便然厌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为僧晃也。
父母未之许。
拘械两足牢系屋柱。
决意已绝誓心无改。
不移旦夕锁自然解。
乃叹曰。
夫志之所及也。
山岳以之转。
江河以之绝。
城台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为之潜光。
须弥为之崩颓。
星辰为之改度。
嘉树为之藏摧。
况复金木之与桎梏。
奚足以语哉。
二亲顾其冥感。
任从道化。
彖法师出家受业。
学通大小夙夜匪懈。
会梁末周初佛法淆滥。
行多浮略迂诞毗尼。
具戒未闻。
而超然异表。
少能精苦性自矜持。
卒非师友所成立也。
众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
及升坛之后。
偏攻十诵。
数年劬劳朗鉴精熟。
研微造尽彬郁可崇。
周保定后更业长安
进学僧祇讨其幽旨。
有难必究是滞能通。
又于昙相禅师禀受心法。
观道圆净由此弥开。
又于开禅师方等行道。
洞入时伦无与映。
自此罕得而传者。
由多营福业劳事有为。
是以隐坠世不称也。
既而遐迩讽德。
声闻天庭。
武帝下敕。
延于明德殿。
言议阐弥遂圣心。
乃授本州三藏。
大隋启祚面委僧正
匡御本邑。
而刚决方正赏罚严平
绵益钦风贵贱攸奉。
前后州主十有馀人。
皆授戒香断恶行善。
开皇十五年
又于寺中置头陀众。
僧事蠲免以引堕者。
仁寿以后。
重率寺众共转藏经。
周而复始初不断绝。
供给䞋锡一出俗缘。
指授。
故福报所至如泉不穷。
僧业茂盛方类推举。
武德冬初。
终于所住之振向寺。
春秋八十五矣。
初未终前。
佛堂莲华池自然枯竭。
池侧慈竹无故彫死。
寺内蔷薇非时发花晔如夏月。
众以荣枯两瑞不无生灭之怀德异常伦故。
感应之所期耳。
释法进隋 ? — 617年1月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早年师事益州绵竹县
应山玉女寺辉禅师出家。
后从定法师受十戒。
恭谨谦恪。
常依辉研习水观。
寺之竹林栖四虎。
入定。
虎则驯绕左右。
如捍卫状。
人迹为绝。
邻之樵者。
窃窥之。
无所见。
独见湛水凝止绳床上。
因再投石其中。
既而出定。
觉心痛。
遍询之得其故。
明日使其人。
时必尽去所投石。
痛即差。
开皇间
皇子秀。
蜀王之国治成都
而妃患心腹殊剧。
时白厓鸣鹤诸方士。
皆莫治。
遂遣长史张英。
即其寺请起
不可曰。
吾住兹山。
且八十年。
其性之无所动摇。
与木石类。
强之有死而已。
既还报。
王益遣官属车从奉迎。
不少懈。
守志愈奋厉。
王怒躬造其地。
将加罪。
及见
顾复战汗。
不能自已。
遽曰。
禅师慈悲。
望救病苦。
徐应曰。
杀羊取心。
以充庖厨。
则羊之痛有甚于妃者。
王曾不少加爱焉。
今妃稍痛。
而爱如此。
则王之于情念重。
而道念轻矣。
尚何以召我哉。
王亟惭愧忏悔。
遂出山。
且不肯骑乘。
请自以杖屦随王后
顷之则先二日至。
造堂见妃。
妃亦流汗。
疾从而脱然。
施帛五百匹。
纳衣伽黎什物等。
令盥手。
执所施物。
祝愿毕。
而悉送输之法聚寺。
助营构。
即辞去。
当是时。
王独与妃见足高去地可四五寸。
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
终于山中。
释法进
不知氏族。
益州绵竹县应山玉女寺。
辉禅师弟子。
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
恭谨精诚谦恪为务。
惟业坐禅。
寺后竹林
常于彼坐。
有四老虎绕于左右。
师语。
勿泄其相也。
后教水观。
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
拾两白石安著水中。
暮还寺弥觉背痛。
具问家人。
云安石子。
语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禅。
家人还见如初清水。
即除石子所苦便愈。
因尔习定不出此山。
开皇中
蜀王秀益州
妃患心腹。
诸治不损。
绵州昌隆白崖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禁火。
鹄鸣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神。
符印章𭃔入水不溺。
并来同治。
都无有效。
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治病。
报曰。
吾在山住向八十年。
与木同姓。
馀更苦邀。
答曰。
尽命于此。
可自早还。
信返具报。
王使六司官人𨏔车四乘将从百人重往迎请。
曰。
王虽贵胜命有所属。
执志如初。
信还。
王大怒。
自入山将手加罪。
既至山寺礼佛见
不觉身战汗流。
王曰。
请禅师为妃治病。
禅师慈悲愿救此苦。
答曰。
杀羊食心岂不苦痛。
一切众生皆是佛子。
何因于妃偏生此爱。
王惭愧忏悔。
出。
乃曰。
王命既重不可不行。
王自先行。
贫道生不乘骑。
当可后去。
王曰。
弟子步从与师同行。
报曰。
出家人与俗异。
但前行。
应同到。
王行两日方至。
一旦便达。
径入妃堂。
流汗。
因尔除差。
施绢五百段纳衣袈裟什物等。
王妃以水盥手执物咒愿。
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
即辞还山。
王与妃见足离地可四五寸。
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
龙吟猿叫。
諠寺三日矣。
释法进
不知氏族。
益州绵竹县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
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
恭谨精诚谦恪为务。
唯业坐禅。
寺后竹林常于彼坐。
有四老虎绕于左右。
师语勿泄其相也。
后教水观。
家人取柴见绳状上有好清水。
拾两白石安著水中。
暮还寺弥觉背痛。
问其家人。
云安石子。
语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禅。
家人还见如初清水。
即除石子。
所苦便愈。
因尔习定不出此山。
开皇中蜀王秀益州
妃患心腹诸治不损。
绵州昌隆白崖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焚火。
鹄鸣山有二道士
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
入水不溺。
并来同治都无有效。
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治病。
报曰。
吾在山住向八十年。
与水同性。
徐更苦邀。
答曰。
尽命于此可自早还。
信返具报。
王使六司官人犊车四乘将从百人重往迎请。
曰。
王虽贵胜命有所属。
执志如初。
信还。
王大怒自入山将手加罪。
既至山寺礼佛见
不觉身战汗流。
王曰。
请禅师为妃治病。
禅师慈悲愿救此苦。
答曰。
杀羊食心岂不苦痛。
一切众生皆是佛子。
何因于妃偏生此爱。
王惭愧忏悔仍出山。
乃曰。
王命既重不可不行。
王自先行。
贫道生不乘骑当可后去。
王曰。
弟子步从与师同行。
报曰。
出家人与俗异。
但前行应同到。
王行两日方至。
一旦便达。
径入妃堂。
妃见流汗。
因尔除差。
施绢五百段纳衣袈裟什物等。
王妃以水𭾄手执物咒愿。
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
即辞还山。
王与妃见足离地可四五寸。
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
龙吟猿叫三日乃已。
张道源隋末至初唐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末唐初并州祁人名何,以字显。
年十四,居父丧,士人贤其孝,县令署其所居曰“复礼乡至孝里”。
隋末辞监察御史,归闾里。
唐高祖武德中绵州刺史
卒谥节
释童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李氏
绵州人
周时出家。
居士以游诸方。
然落魄无礼度。
嗜饮酒。
谓人曰。
此可以灌法身也。
会伐齐诏须毒药置监泸州等处采造。
其法用蝮头。
铁猩。
鬵根。
大蜂。
野葛
鸩羽。
等数十种。
铁瓮酿之。
既成。
人之欲近者则蒙以皮衣。
而琉璃以障其眼。
不然。
气之所至或作疮痍。
且致死也。
苟著馀沥。
筋肉立腐。
闻之。
即造监所。
监者戏之曰。
居士能饮。
欲得饮此乎。
笑曰。
古人五斗解醒
少乞一升。
未为多也。
监者曰。
任饮多少。
何论一升。
即以铁杓于瓮中。
满取一杓。
饮之。
颜色自若。
言谑不减常态。
傍居道士等。
皆聚观。
以验其变。
徐举一杓以欢。
而辟易竟走避。
或语监者曰。
子纵之饮。
是故杀之也。
故杀人有罪。
吾甚为子惧。
则顾。
谓监者曰。
子何罪。
吾自欲饮耳。
且非子所使。
子何罪。
已而诧曰。
乃于今日始获一醉。
就卧方石上。
俄而遣尿。
尿所著石皆碎。
良久觉。
精爽如常时。
自尔饮食加倍。
隋初薙落。
配等行寺年九十馀。
而终。
其衣服床褥。
绝香。
无酒气。
释童进
姓李
绵州人
昔周出家。
不拘礼度。
唯乐饮酒。
谓人曰。
此可以灌等身也。
来去酣醉。
遗尿臭秽。
众共非之。
有远识者曰。
此贤愚难识。
周武东征。
云须毒药。
泸州营造。
置监吏力科。
獠采药蝮头铁猩𩰿根大蜂野葛鸩羽等数十种。
酿以铁瓮
药成。
著皮衣。
琉璃障眼。
方得近之。
不尔气冲成疮致死。
药著人畜肉穿便死。
童进闻之。
往彼监所。
官人弄曰。
能饮一杯岂非酒士。
曰。
得一升解酲亦要。
官曰。
任饮多少。
何论一升。
便取铁杓。
于药瓮中取一杓饮之。
言谑自若。
都不为患。
道士等闻皆来看。
又举一杓以劝之。
皆远走避。
或曰。
此乃故杀人。
何得无罪。
曰。
无所苦药。
自饮有谁相劝。
乃噫曰。
今日得一醉卧方石上。
俄尔遗尿所著石皆碎。
良久睡觉。
精爽如常。
尔后饮酒更多。
食亦逾倍。
隋初得度。
配等行寺。
抱疾月馀而终。
年九十馀。
弟子檀越等。
终后检校衣服。
床褥皆香。
绝无酒气。
韦澄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京兆杜陵人
在隋任大丞相府法曹东京兵部侍郎定陵郡尚书左丞国子司业等官。
入唐。
高祖武德初任国子祭酒,出为绵州刺史
卒谥敬
僧世瑜隋末唐初 583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45 【介绍】: 隋唐时僧。
台州人
俗姓陈
隋炀帝大业中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唐太宗贞观初,梦有四龙入心眼,觉,遂悟《三论》宗旨。
后住绵州大施寺
卒时,跏坐手执炉,刺史刘德威作龛坐之,三年不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台州陈氏子。
少孤以佣保自活。
旋弃去。
遂远从绵州震响寺伦法师出家。
时则隋之大业十二年也。
一食常坐。
头陀自持。
未几徙居利州之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尤久。
其山深僻夐绝人烟。
独赖四猿时供果蓏。
尝有信士。
母丘生。
负粮以馈。
及还于山半。
见二客貌甚青色。
各持莲华蔗芋云。
献禅师
然不知何从来也。
六时行道鸟兽为徒。
三年之中所食。
仅尽米一石七升。
始汲一泉。
俄而二泉又出其下。
清甘可爱。
贞观初
偶梦四龙入心目中。
自尔默会三论宗旨。
遂依灵睿法师于绵之大施寺
是正其义。
寻而覆述。
皆契疏钞。
忽造崇乐寺。
谓其友曰。
我且游方矣。
其友喻以道无不在安用游方。
乃还大施寺
则人初不知其坐逝于房中也。
俄觉房出香气。
或随香气。
入房见之。
并将三金钱于坐处。
然犹执香炉云。
时盖十九年四月八日也。
春秋六十三。
刺史刘德威作龛奉全身其内。
历三年貌如生。
释世瑜
姓陈氏
始州
父母早亡。
佣作取济。
身形伟壮。
长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无由自达。
大业十二年
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
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惊讶深山。
常烧熏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
食米一石七斗。
六时行道以猿鸣为候。
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下。
贞观元年
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即而覆述。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
言话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
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
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
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释世瑜
姓陈氏
台州
大业十二年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
惊讶深山常烧薰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
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各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
六时行道以猿鸟为侣。
初唯一泉。
后有三泉流出于下。
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
往崇乐寺言语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奄然而逝。
春秋六十三矣。
释道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僧仙
西域康居国人
少业贾。
泛两舶往来吴蜀江海间。
致赀货。
直钜万缗。
僧达禅师
梓州新城牛头山
偶造焉。
则为说法曰。
夫生死轮转。
爱必有离。
身且如尔。
而况外物乎。
又尝扣房。
不应。
因窥其户。
独见水盈室内。
识者以为入水观故然。
于是大领寤。
即沈两舶。
谢遣妻子。
薙落于灌口山竹林寺
对众自誓曰。
苟非得道。
终不出山。
益遁夐绝地。
结宇习定。
每定必四五日乃出。
因能言未来事。
皆验无小爽。
明日客至。
夜先具告其数。
神异䆮以著闻。
梁始兴王澹镇蜀。
待以师礼。
携至
天监十六年
游青溪山。
将驻锡焉。
先是道士李学祖等。
占之以事营建。
至辄芟垦。
道士屡诃止弗为听。
而所辟仅容绳床许。
无何火发。
道士望见之。
相顾以为且烬
趋视之。
则危坐烈焰中自若也。
由是知其获火光三昧者。
道士亦从而推敬矣。
后道场之成。
多其力焉。
澹以冥感。
造四天王于梁泰寺。
凡六齐日。
则设供会众。
往赴。
而五色光明。
出四王顶。
流耀近远。
所执香炉不待火爇。
而烟气自腾。
刺史鄱阳王恢
躬受教戒。
太尉陆法和
微时即慕向侍左右。
给薪水二十年。
客稍慢悔则曰。
三台贵公。
可詈辱耶。
偶卧疾。
或见缥衣童子持药。
青溪水中跪进之。
疾良已。
寻归蜀。
盖留陕者二十有八年矣。
至则蜀民如见父母。
会大旱。
托之祈雨。
徐以杖扣龙湫曰。
何嗜睡如此。
雨霶霈不旋踵。
民率歌舞其德复时为请者。
扪肘腋。
应念获舍利。
隋混一。
蜀王秀命召之不至。
怒以兵诣。
势殊可畏。
闻之。
著僧伽梨。
念佛以俟。
而天气倏变。
云雾晦冥。
雹雪飘洒。
溪涧湍涌坏行路。
士卒沮莫进。
王惧而悔过。
乃霁。
及见礼敬听法。
迎住成都之众净寺
开皇中
仍归山寺。
其将归。
山灵前为扫除道路。
既归。
有客僧。
宿房中。
亟起之曳出。
已而屋倾压。
呜呼其悲济可量耶。
年百馀岁而灭。
葬山中。
俗至今以仙阇梨呼之。
释道仙
一名僧仙
康居国人
以游贾为业。
往来吴蜀。
江海上下集积珠宝。
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船。
时或计者云。
直钱数十万贯。
既瑰宝填委。
贪附弥深。
惟恨不多。
取验吞海。
行贾达于梓州新城郡牛头山
僧达禅师说法曰。
生死长久无爱不离。
自身尚尔况复财物。
初闻之。
欣勇内发。
深思惟曰。
吾在生多贪。
志慕积聚。
向闻正法。
此说极乎。
若失若离要必当尔。
不如沈宝江中出家离著。
索然无扰岂不乐哉。
即沈一船深江之中。
又欲更沈。
众共止之。
令修福业。
曰。
终为纷扰。
劳苦自他。
即又沈之。
便辞妻子。
又见房凝水滉瀁。
知入水定信心更重。
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终不出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
始开见佛在其处。
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挺卓不群。
野栖禽狩。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对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
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唯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
起共接语。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
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
皆如其说曾无缺长。
梁始兴王澹。
褰帷三蜀礼以师敬。
携至陕服沮曲。
天监十六年
青溪山。
终焉志也。
便薙草止客绳床。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屡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乃宴如曾无屑意。
一夕道士忽见东岗火发。
恐野火焚害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
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刺史鄱阳王恢
躬礼受法。
天监末
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
每六斋辰常设净供。
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所执炉自然烟发。
太尉陆法和
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
给使
僧有肆责者。
曰。
此乃三台贵公。
何缘骂辱。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或劳疾。
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
化道大行时遭酷旱。
百姓请祈。
即往龙穴
以杖扣门数曰。
众生忧苦。
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蜀王秀
作镇岷络。
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
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踪可即加刃。
闻兵至都无畏惧。
索僧伽梨。
被已端坐念佛。
山足。
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军无计。
事既窘迫。
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
山路清夷得至所。
王躬尽敬。
便为说法。
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
郭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一夜客僧止房。
往曳出。
房因即倒。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仍葬彼山。
益州今犹有木景白叠尚存。
云是圣人
阇梨许。
释道仙
一名僧仙
康居国人
初以游贾为业。
后值僧达禅师为其说法。
遂沈宝船于江。
辞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不出此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始开见佛在某处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挺卓不群野栖禽兽。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准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起共接晤。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
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皆如其说。
曾无欠长。
梁始兴王澹褰帷三蜀。
礼以师敬携至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属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乃晏如曾无所屑。
一夕道士忽见东冈火发恐野火焚害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
天监末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
每六斋晨常设净供。
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所执炉自然焰发。
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供给使
僧有肆责者。
曰。
此乃三台贵公何缘辱骂。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化道大行。
时遭酷旱百姓请祈。
即往龙穴以杖叩门。
数曰。
众生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
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蜀王秀作镇岷络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纵可即加刃。
闻兵至都无畏惧。
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
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车无计。
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所。
王躬尽敬便为说法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举国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僧善胄隋末唐初 550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20 【介绍】: 僧。
瀛州人俗姓淮
少出家,通《大智度论》及《涅槃经》,名光吴越间。
隋初北渡,依远法师,寻住长安净影寺
敕为涅槃众主。
文帝开皇末,随蜀王杨秀
仁寿末,复归关中
炀帝大业间,住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淮氏。
辞俗。
钻研六论涅槃。
齐亡南奔陈境。
时属荐饥。
莫之行丐。
或得一饼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见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讲即入往来论义三番高座不能对。
饮气而殂。
始不知也。
他日造则见治丧具。
问其故乃曰。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而死。
寤为已遁去。
后过他讲。
亦如之。
连毙三人。
遂发闻吴越
隋初北归。
远法师
京邑净影寺
覆述。
竖义锋锐不可当。
玄侣盈千。
莫不叹服。
制涅槃疏辄命笔刊削。
闻戒曰。
吾死后乃可。
尔今如此无乃甚欤。
曰。
使法师世则孰知者。
尚何脩定哉。
从之。
逝。
诏为涅槃众主。
净影寺
开皇末
蜀王秀开导岷嶓施利悉营尊像。
京师供养。
会文帝置塔葬舍利。
诏往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瑞应具别记。
太业造寺。
又应选命俄住禅定
弘业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减于旧。
未几。
良差曰。
吾其能久乎。
或问其故曰。
老而死理数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众不许。
因取土窒口。
众惧许之。
武德三年八月
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一。
初卧疾间。
谓其门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门。
未尝怠。
其生净土必矣。
戒扫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来也。
顾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忏悔惭愧状。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卧不复语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总持寺云。
释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机达为心。
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大论涅槃是所钻注。
齐破投陈。
奔造非数。
年屡荐馁告乞是难。
日济一饼才充延命。
形极羸悴众不齿录。
行至一寺闻讲涅槃。
因入论义。
止得三番。
高座无解低头饮气。
徒众千馀停偃讲席。
于是扶举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时论讫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见造诸丧具。
因问其故。
乃云。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
乃因即致死。
众不识
不之擒捉。
闻告自审退而潜焉。
经于数日后得僧。
将挟复往他讲所。
论义者无不致屈。
毙者三人。
由此发名振绩。
大光吴越
隋初度北依远法师
止于京邑净影寺
听徒千数并锋锐一期。
覆述竖义神采秀发。
偏师论难妙通解语。
制涅槃文疏。
意所未弘。
乃命笔改张剖成卷轴凿深义窟利宝罔遗。
远闻告曰。
子思力无前。
如何对吾改作。
想更别图可耶。
曰。
若待法师即世方有修定。
则胄之虚名终无实录。
乃从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陈异。
亡之后。
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
开皇将末。
蜀王秀镇部梁益。
携与同行。
岷嶓望德日归成务。
仁寿末岁。
还返关中
处蜀道财悉营尊像。
光坐严饰。
绝世名士虽途经危险。
而步运并达。
在京供养以为模范。
会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严舆将达。
感猪八头突到舆下从行至馆。
驱逐乃走。
还来如故。
渐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壮伟。
随舆旋绕数匝便去。
既至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
食顷方灭。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当函处得古瓷瓶。
无盖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内。
寺有九层浮图。
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
上照相轮如五石瓮许。
黄赤如火良久方隐。
又堂内弥勒像亦放眉间紫光。
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众人同见。
除不来者。
及大业造寺。
广召德僧。
应高选。
又住禅定屡开法席。
传向相寻因感风疾。
唇口喎偏。
时人谓。
改张疏之所及也。
以涅槃为五分。
末为阇维分。
寻之揣义改为七分。
无有阇维。
第七云结化归宗分。
自风疾多载。
而问难寻常。
为诸学者所共惊惮。
后忽患损口如恒日。
曰。
吾患既差命必终矣。
此不可怪。
理数然也。
大业十三年欲返本寺。
众不许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众见其志决。
方复开许。
武德三年八月内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笃谓门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无心轻略。
不虑净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烧香严待。
病来多日委卧不起。
忽尔自坐合掌。
语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来也。
今忏悔惭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弥陀佛来。
汝等不见耶。
不久吾当去耳。
语顷便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遵遗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总持。
讲寻宗迹著名京室。
僧渊北周至隋 535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3 【介绍】: 僧。
广汉郪人俗姓李
家本巨富,生有异迹。
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兴寺出家。
奉戒守素,无所蓄积。
寻入,从陟岵寺僧宝学禅定,颇精研之。
北周废佛时,仍归故寺。
隋初,重饰寺宇,又架桥于锦水上,于民称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
广汉郪人也。
家饶财。
及渊之生。
天雨钱而禀涌
盖其福报然欤。
年十八。
投乡之康兴寺薙落。
俄入
依陟岵寺沙门僧宝习定。
少与同寺毅法师善。
至是复同游学。
尤通外典。
工草隶。
及周氏废教。
即还毁所居故寺。
隋兴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偶久雨。
祷之辄霁。
造塔相轮。
必欲以金为之。
复掘地获金。
以充其用。
后架桥锦江上。
或传。
诸葛武侯尝沈铁錞水中。
长八九尺。
径三尺计。
世亦未之见也。
桥成。
錞自浮至。
既又失所在。
人以为神。
仁寿二年。
十二月十二日终。
春秋六十九。
曰。
我顾可以独留哉。
再阅日乃终。
春秋八十四。
遗言同葬。
故弟子不敢违。
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研精定道。
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闻之悯然曰。
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
董叔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
文帝开皇四年尝为盐亭
治民以仁爱,有德政。
政暇,宴游凤凰山,后人思之,乃号董叔山
僧法向隋末唐初 553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扬州海陵葛冈人,俗姓李
身长八尺,仪貌魁杰。
年十六,辞亲出家。
戒行清静,尤通习《法华经》。
曾至建业摄山参法,后复归海陵
隋末,移住宁海
欲往天台寻智者故迹,未达,暂住江阴定山寺
唐初,归住海陵正见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杨州海陵葛冈之李氏。
躯干八尺。
眉目秀整。
仪状杰然。
性严恪寡言笑。
足下有黑子。
相者以为当得天下重名。
年十六即出家。
行头陀。
清净自居。
尤习诵法华。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为开室于寺侧。
使脩智者忏法三七日。
屡见瑞应。
后入京师
还乡里大宁寺禅坐。
从寺僧智喜请也。
一日昼卧。
惊起曰。
火发。
喜匍匐四出顾视无所有。
曰。
五眩妄有所见耳。
明日又如此者凡三度。
乃之宁海
未几而盗李子通
海陵
焚荡殆尽。
时虎害殊甚。
方设齐祈禳。
忽一虎入室掠人去。
逐后呼曰。
何造次。
可放此人。
虎遂放之。
若有知者。
俄虎群集。
遍以杖扣其头为说法。
寻欲游天台
谓弟子曰。
吾于天台
势莫能至。
徒与江南一山有缘尔。
及过江止江阴
缁素钦仰。
为创构定山寺
久之复于盐亭孤山
创构正见寺。
而处焉。
贞观四年冬
遽告别门人曰。
吾比梦恶。
病且弗起矣。
二十日
索汤盥沐剃发。
面西趺坐而终。
寿八十七。
欲以身施鸟兽。
且虑嚼啮狼藉。
见者讥议。
乃使葬山之西南隅。
至是掘地得石。
其陷处仅尔容柩。
而累塔其上。
平昔言多预验。
贞观二年
每独语曰。
幽州女子以乌丝布头巾。
常州贾人寄我。
今久不来。
何也。
遣弟子逆之。
才及门而或果以巾至。
得则把玩嗟惋。
亟碎裂分之。
人一片。
有不得者。
时以为疑。
三年诏括天下僧尼之义宁间私度者。
悉罢归编户。
而头巾之谶著白矣。
是岁大雪深数尺。
语弟子索新菜。
弟子答以雪寒非得菜时。
曰山上有。
于是如言上山。
行数里。
至一树下。
果得菜。
皆青嫩可羹茹。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李义府初唐 614 — 6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4—666 【介绍】: 瀛州饶阳人,迁居永泰
善属文。
太宗时以对策擢第,授门下省典仪
以文翰见知,历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高宗时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
许敬宗等支持立武后,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官至吏部尚书封河间郡公
貌状温恭,与人言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故时人号为“笑中刀”。
又以阴柔而害物,谓之“李猫”。
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尝奏委吕才等重修《氏族志》,凡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并收天下旧志焚之。
后以罪流巂州,愤而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4—666 原籍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自其祖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北)
太宗贞观八年(634)进士,授门下省典仪
监察御史,迁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高宗立,迁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
以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二年(657)中书令进封河间郡公
龙朔三年(663),稍迁右相
坐赃除名,长流巂州乾封元年(666)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义府貌似温恭,实则阴险奸佞,有“笑中刀”、“人猫”之称。
曾预修《晋书》、《永徽五礼》等,著有《李义府集》4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39卷,本传作3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8首。
唐诗汇评
李义府(614—666)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
贞观八年(634)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寻除监察御史太子舍人
高宗朝,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以赞立武昭仪皇后,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
武后之势,蓄邪黩货,稔恶嫉贤,而貌似温恭,故人谓“笑中有刀”,又谓之为“李猫”。
龙朔三年,除名长流巂州,卒于流所。
有《李义府集》四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八首。
义府
瀛州饶阳人
贞观八年擢第。
门下省典仪
累除舍人
崇贤馆直学士
高宗立
叩阁上表。
请立武昭仪为后。
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赐爵广平县
寻进爵为侯。
中书令
封河间郡公
龙朔三年右相
坐赃除名。
巂州
乾封元年卒。
年五十三。
如意元年
武后以其有翊赞功。
追赠扬州大都督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义府)与太子司议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义府才思精密,所谓猩猩能言。
阇那崛多南北朝末隋初 523 — 600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
父为国之宰辅。
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
随本师历游诸国。
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
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
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
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
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
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
北贤豆揵陀罗国人。
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
既登戒品之三夏
年方二十有七。
即与其落发师胜名。
得戒师志贤。
游方弘法。
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
备尝崄岨。
鄯州
西魏元年也。
周明帝武成初
驻锡长安草堂寺
未几誉彻上听。
诏偕胜名智贤二师。
后园论法。
且为造四天王寺。
传度梵文。
则十一面观音。
金仙所问经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邀俱往。
止龙渊寺。
建德废教。
逼从禄仕。
以死辞。
诏放归。
北陷突厥
连丁二师丧。
沙门宝暹。
僧昙等。
齐武平间西访经法。
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以东。
至是亦宿留突厥
以避周祸。
相得欢甚。
会隋受禅。
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
上诏访宿德传译。
开皇五年
崛多使者
谒文帝于洛阳
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
时耶舍已亡。
久旷元匠。
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
居士高天奴。
高和仁
兄弟。
同传梵语。
置十大德。
沙门僧休。
法粲。
法经
慧藏
洪尊。
慧远
法纂。
僧晖。
明穆。
昙迁
等。
监掌翻事。
铨定宗旨。
明穆彦琮重对梵本。
详审文义。
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
春秋七十又八。
始终出经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则佛本行集。
法炬。
威德。
护念。
贤护
等是也。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乃别敕追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滕王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明义结具流于世。
费长房三宝录。
隋高祖又敕崛多。
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隋代录。
僧惠主隋至唐初 541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29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始州永归人
俗姓贾
六岁出家,后从姜律师习《法华经》,以律学闻,尤精于四分。
后入,于甘露寺受戒。
隋炀帝大业中,还本州香林寺,以弘扬四分为业。
释惠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为斌法师弟子。
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初年登冠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乃入京选德。
甘露寺受戒。
唯听四分馀义傍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南山藏伏唯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伏苓甘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礼佛诵经。
似如听仰。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其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曰。
圣。
君出世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以事奏闻蒙预出家。
大业中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陵阳公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驴骡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状申。
陵阳大喜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细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明其死矣。
寻尔午时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
释慧主隋末唐初 541 — 62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贾氏
始州永归人
六岁出家。
斌法师弟子。
诵遗教经。
一夕即能忆不忘。
顾以师所行。
多忤经旨。
因辞去。
姜律师
诵法华经。
寺诸房中。
或讲俗律。
才听。
若素习。
乃问十关。
时无知者。
自是黑白惮伏。
众遽请为律
从受菩萨戒。
黄安县七寺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蜀之佛法。
至是始盛。
受学于京之甘露寺
忽梦。
天地晦冥。
众生无眼。
三日夜而后明净如故。
觉而疑之。
及周废法。
距之复教。
仅阅百日。
其徵应也如此。
于是归隐乡里之南山
礼佛诵经不辍。
禽兽异类同集。
授幽显菩萨戒法。
感神馈茯苓香物。
会猕猴群共治路。
曰汝性躁扰。
作此何为。
猴忽人语曰。
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殊怪之。
然固未知天下为何时也。
适逢采弓材者八人。
而后闻开皇年焉。
寻出山。
以事闻。
诏与剃落。
大业中
奉诏弘四分于乡里之香林寺
武德初陵阳公皇子牧益将之任。
道过始州
偶憩寺中。
凡讲堂佛殿僧房。
置行李物皆遍。
牛马散放庑下。
屎尿盈溢。
从庄中还。
竟取三衣锡杖房中。
咄曰死生在今日。
因举杖拟牛马。
牛马即颠仆。
并掷弃行李沟中。
县吏大惧。
随以状走白公
拘王以待命。
公闻而喜。
遗之书曰。
弟子数病。
不逢害。
鬼蒙将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
䌷绫十段。
仰赠。
后还京日。
当受戒焉。
寺有明禅师者。
平昔同心之人。
贞观三年
忽自见身无其半。
谓诸徒曰。
吾与律师
建立此寺。
今所见如此。
律师不死。
则吾且死矣。
外或睹异相僧数千人入寺。
意以为寺中设会。
且而问之则否。
至午告逝。
寿八十九。
释慧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
斌法师弟子。
后令诵遗教一夕便度。
以经验师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师所。
诵法华经。
寺东房中讲于俗律。
试听一遍性若曾闻。
乃问十关无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问莫不归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众。
为州内律受菩萨戒。
既尔约束以佛为师。
尚不敬天况礼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开弘。
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从彼至今方将盛矣。
登冠。
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
乃入京选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听四分馀义旁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
南山藏伏惟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茯苓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
礼佛诵经似如听者。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曰。
圣君出世。
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
以事奏闻。
蒙预出家。
大业中
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
陵阳公
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诸驴骡。
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
状申陵阳
大笑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䌷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
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其死矣。
日食时俗人惊云。
寺家设会耶。
见有四路客僧数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寻尔午时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虞孝仁隋 ?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5 【介绍】: 京兆栎阳人
虞庆则子。
豪侠任气。
初拜仪同,侍晋王杨广
坐父事除名。
炀帝即位,以藩邸旧人,授侯卫长史,兼领金谷监。
大业九年征辽之役,授都水丞,充使监运,有功。
性奢华,以驼负柜盛水养鱼以自给。
或告孝仁谋逆,被诛。
何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西城人,字栖凤
何细胡
胡人,通商入,因家于郫县
少机警,有口才,知乐律,而好臧否人物。
文帝时累迁至国子祭酒
尝言苏威不可信用,以是与有隙。
出为龙州刺史,终于国子祭酒任。
谥肃
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及文集等,已佚。
全隋文·卷十二
字栖凤,西城人,家于郫县
在梁游国子学湘东王召为诵书左右。
江陵陷,入周,授太学博士
宣帝初,封襄城县伯
隋受禅,除太学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公,出为龙州刺史
以疾请还,复知学事。
伊州刺史,不行,授国子祭酒
卒,谥曰肃
有《周易讲疏》十三卷,《大隋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集》十卷。
鱼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冯翊下邦人。
鱼俱罗弟。
杨广(炀帝)在藩时从左右。
累迁大都督
广即位,拜车骑将军
性凶暴,稍不中意则炙肉刺眼断舌虐其部下。
以藩邸旧人,不忍加诛,乃召其兄责之,令自为计。
遂饮药死。
释道积隋末唐初 ? — 6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益州福感寺。
平生专业涅槃。
凡欲宣述。
必先沐浴更衣。
坐而披展。
性尤仁慈。
务以济物为急。
遇诸㿈疠之烂溃者。
虽臭秽薰蒸人所掩鼻。
则殷勤瞻视。
昼夜靡怠。
或共器食。
或连榻卧。
弗恤也。
贞观元年。
五月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馀。
时属炎夏。
停之百日。
跏坐如初。
而略不腐臭。
众因加之漆布焉。
建今蜀中涅槃之盛。
盖自发之。
洪远僧恩并诵涅槃。
皆为皂白所归
后远住会昌
恩住弘福
禅定 又弘福智晔者。
江表令族。
治法华。
每自抄写。
且复倩人。
前后所出二千馀部。
晚年总寺任。
犹日写五纸。
年七十馀。
尚强健不少衰。
释道积
蜀人
益州福成寺。
诵通涅槃生常恒业。
凡有宣述。
必洗涤身秽净衣法座。
然后开之。
立性沈审慈仁总务。
诸有厉疾洞烂者。
其气弥复郁勃。
众咸掩鼻。
与之供给。
身心无贰。
或同器食。
或为补浣。
时有问者。
云。
清净臭处心憎爱也。
吾岂一其神虑耶。
寄此陶练耳。
皆慕其为行也。
而患己不能及之。
贞观初年五月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馀矣。
时属炎夏而不腐臭。
经停百日跏坐如初。
莫不嗟尚。
乃就加漆布兴敬巴蜀京邑诸僧受诵涅槃。
其列非少。
又有沙门洪远僧恩。
并诵涅槃。
皂素回向。
远志尚敦悫情捐名利。
徵入会昌隆礼供给。
恩道心清肃成节动人。
弘福禅定两以崇德
而卑牧自处。
蒙俗罕知。
弘福寺沙门智晔者。
本族江表。
隋朝徵入。
深乐法华镇恒抄写。
所得外利即用雇人。
前后出本二千馀部。
身恒自励日写五张。
年事乃斯业无怠。
今总寺任弥勤恒业。
年七十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