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罗云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16 【介绍】: 僧。
南郡松滋人,俗姓邢
初于上明东寺出家。
年十六,讲无常义,容色无挠。
后于荆州创还乡寺,传三论奥义。
改住龙泉寺,历五十余年,常坐不卧。
炀帝诏召入,以病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出家隶上明东寺
扬都道朗。
于兴皇盛业四论。
因钻仰焉。
年十六。
与其徒。
论常无常义。
而辞色和祥。
宾主允畅。
众咸嘉尚。
朗乃以所服帔赏之。
闻誉由尔益进。
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
于是以三论奥旨。
未被荆南
乡里之念。
有不能免。
栖禅寺陟禅师者。
定慧兼脩。
注心利益。
又力助之。
方当六合混一之初。
玄侣竞臻。
郁成盛席。
总管
宜阳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尤加敬慕。
龙泉寺
馀五十年。
常坐不卧。
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
诏邀至。
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
妄用内典。
命门人。
慧成道胜。
往折之。
坐定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
著毙垢衣。
习近穷迷。
将开渐化。
又俞讳成呼先生
成谓。
如是则请去先字。
仍依姓
呼之俞生。
可乎。
道士惭。
轮下众盈五百。
皆成胜类也。
神山所生地。
一夏安居。
养母其上。
始开四经三论于上明东寺
其法堂十二间。
道安昙翼所造。
兄道颙亦隶寺出家。
尝造重阁于安公驴庙之北。
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
襄阳檀溪
一夕返上明。
捡校东西两寺。
及四层塔。
驴庙即系驴处也。
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
其季者。
大业十二年。
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
寿七十五。
弟子椿诜澄憩等。
荆南朱粲𡨥扰。
寺多残毁。
龙泉完美至今。
释罗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初从上明东寺出家。
志操所怀附参成德。
承金陵道王索隐者若林。
遂轻千里远追胜侣。
杨都道朗盛业兴皇。
乃倾首法筵钻仰徽烈。
一乘四论大剖津途。
于时常令学徒括究幽隐。
年十六。
甫在幼冲。
锐志前驱。
问常无常义。
而容色无挠。
宾主绰然众咸嘉赏。
朗乃以所服帔处众赠之。
自此名称踰远所在传之。
而乐法不穷如愚莫滞。
自朗迁后广讯所闻。
又从福缘寺亘法师采酌遗逸。
亘纵解无遗任其钻仰。
以三论奥义未被荆南二障多阻。
誓当弘演
有迁禅寺陟禅师
定慧兼修注心开剖。
于时六合混壹三楚全盛。
众若稻麻人多杞梓。
创还乡寺。
乘此应机。
居端座为请益之师。
吐清言为住法之首。
总管宜阳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躬临法席咸诵德音。
龙泉寺
地隔嚣尘心存闲旷。
乃居之五十馀年。
修缉栋宇常坐不卧。
领徒五百时呈翘楚。
炀帝承名有敕追入。
避迹凿坏以病而退。
释道安上州东寺造堂七间。
昙翼后造五间。
连甍接栋横列十二。
此堂中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
不于文外别有撰述。
皆心思口冰释理顺。
故得空有两忘教义双举。
时松滋有道士姓俞(抽祐反)者。
学冠李宗业该儒史。
常讲庄老私用内经。
命门人慧成道胜曰。
道士蜂飞蚁聚掠牛盗法。
情实难容。
尔传吾旨摧彼邪踪。
成等诣彼而坐。
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著弊垢衣。
习近穷迷将开渐化。
时以为名答。
成前呼俞为先生
俞瞋曰。
我非俗士。
那詺我为先生
成曰。
汝既讳唤先生
请除先字。
还依旧姓名曰俞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衔俞生。
于时大众欣笑无已。
道士负惭折角。
奉执高尚雅镇时俗。
迎送庆吊一无预焉。
或负荣傲道者闻而往造。
及见参礼汗流心战。
生缘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静处思玄。
母日自赍登上供设。
有问其故。
答曰。
即此为报母之劬劳也。
朱粲寇扰荆南
寺多焚毁。
所造龙泉独存。
以贼中总管云曾授戒。
所以尊师重法。
寺获存焉。
兄弟五人。
皆为法师
最小神彩特达。
入室弟子十人。
椿诜澄憩等。
传道开化
蜀江淮故未叙历。
隋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于寺房。
春秋七十五。
中书令岑文本制碑。
沙门道颙即云之兄也。
学通大小名闻道俗。
于上明东寺起重阁。
安公驴庙北。
安公乘赤驴从上明往襄州檀溪
一夕返覆捡挍两寺并四层三所人今重之名为驴庙。
此庙即系驴处也。
僧静端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07 【介绍】: 僧。
雍州人
一名慧端
年十四出家。
僧实禅师受治心法。
以静操知名。
后从昙相禅师习行定业。
北周武帝废佛时,竭力掩藏诸经像,得不毁。
,发所藏,经籍得广为流传。
后住大禅定道场,炀帝大业二年十二月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一名慧端
年十四从僧宝禅师
受心法。
后复依昙相禅师
参證。
则所获益以加妙。
及周而废教之祸起。
则遍敛经像。
埋匿深僻地。
至隋发之诸图庙。
皆赖其用。
谦损俭退。
无所竞名称。
操行为时敬慕。
汉王谅师事之。
上与后宫。
皆禀归戒。
尝留宿禁中。
独引去。
不奉诏。
所赐牙席檀龛。
诸珍玩物。
至今以悬之屋梁云。
仁寿间诏葬舍利于豫州
白光宛转。
为五彩流溢。
函石镌铭。
当皇帝字变金色。
事具别传。
炀帝嗣历。
立大禅定寺京师
诏选海内名德居之。
以追严大行冥福。
首领纲任。
众咸肃然。
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终于禅林寺
春秋六十有四。
释静端
一名慧端
武威人
后住雍州
年十四投僧实禅师
受治心法。
深所印可。
经魏周隋。
崇挹佛化阐弘不绝。
以静操知名。
后归于昙相禅师
习行定业。
周灭法时。
乃竭力藏举诸经像等百有馀所。
终始护持。
冀后法开用为承绪。
隋开化
并总发之。
经籍广被。
端之力也。
重预出家还宗本习。
拥徒结道绰有馀勋。
而谦损俭退。
无与时争。
服御三衣应法杖钵。
一床一食用卒生报。
获利即散馀无资畜。
名行既著贵贱是崇。
汉王谅
重其戒德数受弘训。
文帝献后延进入宫。
从受正法禀其归护。
遂留宫宿。
曰。
出家之人情标离俗。
宫中非宿寝之所。
数引宫禁。
常弘戒约。
敕以牙像檀龛及诸金货。
前后奉赐令兴福力。
故今寺宇高广。
皆端之馀绪焉。
所以财事增荣日悬寺宇。
一无所受并归僧库。
而常掩室下帷。
静退人物。
仁寿年中。
有敕送舍利于豫州
屡放白光变为五彩旋转瓶侧。
见者发心。
凿石为铭。
文至皇帝。
镌治将讫。
乃变为金字。
分明外彻。
时以为嘉瑞也。
高祖升遐隋储嗣历。
造大禅定。
上福文皇
召海内静业者居之。
道悟群心。
敕总纲任。
辞不获免。
创临僧首。
于时四方义聚人百其心。
法令未扬。
或愆灵化。
躬事轨勉。
咸敬而揖之。
使夫饕惰之士悛励而从训勖者殷矣。
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终于禅林本寺。
春秋六十有四。
瘗于京之东郊故禅林寺庙。
犹陈五色。
牙席千秋。
树皮袈裟存焉。
由物希故观者众矣。
释宝袭隋末唐初 547 — 62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贝州人也。
出家为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
年十八。
即宗智度论声动时杰。
开皇十六年
诏补大论众主。
仍于通化寺
四时开化
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久之。
又送于邢州沈爱寺。
灵瑞见别传。
文帝升遐建禅定道场。
蒙召供养。
武德末
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矣。
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先业。
恭于贞观初
充济法上座。
后入弘福知普光寺任。
洪亦入普光知浴事月再浴僧。
且志生内院。
释宝袭
贝州人
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
休聪达明解神理超逸。
齐末驰声广于东土。
周平齐日。
隐沦本州。
元嗣立创开佛法。
休初应诏为菩萨僧。
与遵远等同居陟岵。
开皇七年召入京辇住兴善寺
十八归依诵经为业。
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
布响关东高问时杰。
从休入京训勖为任。
开皇十六年
敕补为大论众主。
于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
逮仁寿造塔。
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
乃擎炉发誓。
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
俄而所期既至。
天开光耀日当正午。
既副情望遂即藏翳。
末又送于邢州汎爱寺。
忽于函上见诸佛菩萨等像及以光明。
周满四面不可殚言。
通于二日光始潜没。
而诸相犹存。
及当下时又见卧像一躯赤光踊起。
欣其所感图而奉敬。
至文帝升遐起大禅定。
以名称普闻召而供养。
武德末年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矣。
有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大论。
恭少而机辩。
见解有名。
屡讲经论京室称善。
护法匡弼颇存圣言。
贞观初年
敕徵为济法上座。
纲维僧务传芳季绪
后召入弘福。
又令知普光寺任。
德为时须。
故轮转无定。
卒于任所。
洪亦以荣望当时绍宗师业。
召入普光。
时复弘法而专营浴供。
月再洗僧。
系踵安公。
归心慈氏云。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梁文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定乌氏人
梁彦光子。
弘雅有父风。
文帝开皇十五年上州刺史
炀帝即位,为鄱阳太守,治绩为天下最。
户部侍郎
辽东之役为卢龙道军副帅
后坐事配防桂林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8 【介绍】: 亦作慧顗
僧。
颍川人,迁居荆州华容
俗姓陈字德安
出身士族。
十八岁出家湘州果愿寺,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初师事慧思禅师
陈宣帝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创天台宗,称“天台大师”,后世尊为天台宗四祖。
后主至德三年,奉命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经》,后主亲临听讲。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广赐号“智者”,因称“智者大师”。
融当时南北佛教特点,主教观双运,解行并重;首创以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
著述甚多,大多口述,由弟子灌顶等笔录成书。
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全隋文·卷三十二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
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
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
太建中,入天台
至德中,召住光宅寺
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
开皇十七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
族颖川陈氏。
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
父起祖梁散骑常侍孟阳公
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
何为去之。
又梦吞白鼠再三。
卜曰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夕。
室有光明。
信宿乃止。
亲党将大治具相庆。
无故汤火寒熸。
遂罢。
俄若有二僧。
夜扣户者。
曰此儿德重。
后必出家。
开户视之。
无所见。
因名王道。
亦名光道
皆取诸梦瑞云。
目重瞳子。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礼像敬僧。
口不妄啖。
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
或授以普门品。
一遍即能忆。
其馀文句。
奄忽自通。
二亲禁绝之不可。
年在志学。
梁元帝崩。
国祚残圮。
遂北依舅氏于硖州
寻投湘州果愿寺。
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
俄觉身临沧海。
蔽日浮天。
渺无畔岸。
上耸岩崖。
有僧摇手呼之。
复舒臂接置崎麓。
且谓之曰。
汝当居此。
汝当终此。
寻与其徒白此见。
皆曰天台山也。
当晋宋时。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
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
后居大贤山。
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
仅二旬而淹彻靡滞。
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盛以心观开四众。
又从而受业焉。
盖思之道。
得于就师。
就师得于最师也。
见思。
叹曰。
昔于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为示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
始三夕定起诵经。
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
豁然大悟。
洞见灵山佛会犹在。
遽诣思言所證。
曰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
辄见思为释经指示。
后常代讲。
每执如意。
坐座侧听之。
谓其徒曰。
此儿义解有馀。
而定力不足。
故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有所恨耳。
既而辞之。
京师
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
创于瓦官寺弘道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
皆博达之士。
并传香法。
于是长干寺智辩。
延住宋熙天宫寺
僧幌请居佛窟白马。
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
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
悉舍其先业从之。
禹穴慧荣庄严寺
素号义龙。
数致徵覈。
且自矜诞。
方舞其扇以逞。
扇忽堕。
咄曰。
禅定之力。
非散乱者所可干挠。
沙门法岁。
从旁抚背曰。
义龙今成伏鹿矣。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
次开禅那法门。
利益所被为多。
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
过瓦官谈论。
深惬乃心。
勇施虔拜。
以尽其诚。
因叹曰。
畴昔之夜。
吾梦遭盗。
兹非软贼耶。
所谓毛绳截骨。
曳尾涂中
其不可脱去。
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僧定光
兼习定慧。
天台山
积四十馀年。
至是以昔所见故。
必欲徇缘归隐。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唇舌如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
无所觉知。
是谓暗射。
则讲说是已。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像。
则禅定是已。
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
才四十人。
而半获證寤。
今兹坐者二百人。
而获證寤者。
才十人。
则世事之变。
可知矣。
今而后可各随所安。
吾亦欲从吾志也。
台山
相见。
曰。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
时陈太建七年。
秋七月也。
顷之闻钟声满岩谷。
曰。
钟声集众。
得住之相。
于是遂上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创庵焉。
曰且聊尔栖止。
俟国清时。
当有贵人
为立寺宇。
时莫测其言也。
既而行头陀于华顶
忽风霆魑魅。
音貌可畏。
又身烦痛。
先亲见形。
枕膝哀诉。
依止法忍
强软二魔并息。
寻有梵僧曰。
制敌胜怨。
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其割始丰县调。
以充众费。
蠲民两户。
供薪水役。
乐安陈郡袁子雄。
请讲净名。
尝见三道宝阶。
自空至地。
数十梵僧。
乘阶而降。
入堂礼拜。
手执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就山受戒。
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
在郡昼治事。
夜习观。
一日谓门人智越曰。
吾欲劝王脩福禳灾。
以为王已勤于进道。
若更有所言。
不知者以为佞也。
乃止。
俄王出猎。
堕马几绝。
为率众。
作观音忏法。
因而起。
凭几坐。
见僧擎炉。
进慰问王。
时王流汗。
未知所答。
僧乃绕王一匝。
痛遂止。
王著发愿
以示敬信。
辞多不录。
久之玺书徵授戒法。
始辞焉。
前后七使。
皆上手书。
于是黾勉出都。
诏乘羊车。
童子引导。
主书舍人翊从。
礼如国师阇黎故事。
迎入太极殿东堂。
讲智度论。
上与百寮。
陪筵以听。
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
后仍于殿对上。
讲仁王经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致难。
辩对详敏。
执炉贺曰。
国家齐会者十馀席。
而忝当四讲。
自谓人莫抗衡。
然今太阳出矣。
而月星犹照。
不亦陋手。
晚住光耀寺。
禅慧兼弘。
从者尤众。
诏袖美。
时方检括僧尼。
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所笃论者。
道何如耳。
岂关多诵哉。
诏停前议。
意以灵耀褊隘。
欲徙而他。
梦人翼卫严整。
自称冠达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之法名也。
三桥其光宅乎。
徙居之。
上幸其寺大施。
又诏讲仁王经
上于众中拜伏。
如礼。
储后而下。
皆遵戒范。
故内出受法曰。
仰惟。
化导无方。
随机济物。
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
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
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
由来尚矣。
伏希。
俯提所谓。
世世结缘。
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俄传香而泪下。
异哉。
金陵败覆。
杖策荆湘。
路次溢城。
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护持。
寻憩匡庐
慧远所缋文殊像。
依止不忍去。
顷而寇叛。
寺宇尽燬。
独兹山岿然。
则梦斯徵矣。
会隋氏混一区宇。
晋邸总淮海重任。
钦注德风。
欲承佩戒法。
奉以为师。
书请再三。
谦让未皇也。
后陈四愿。
一谓勿以禅法见期。
二谓不责其规矩。
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
务传灯则去就轻。
要在通法。
勿嫌轻动。
四谓若丘壑念起。
则随心饮啄。
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其所居。
传授香法。
既名王曰总持。
亦号顗曰智者
会毕施子丰腆。
尽以回施悲敬二田。
即欲辞去。
王固留。
曰已有成约。
何可爽也。
拂衣而起。
复于匡岭
旋归乡壤。
行道福。
以报地恩。
老幼迎候。
戒场讲座迨万。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赐额一音。
地昔荒险。
蛇兽交暴。
及立精舍。
暴遂止。
是春旱。
民讹以为神怒。
故率众。
诣泉所诵经。
感致云雨。
讹言随息。
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
战汗甚出。
谓人曰。
积屡御军。
临陈更勇。
未有今日之惧者。
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晋王又遣手疏请。
答疏以辞。
至于再疏。
乃克赴。
净名疏。
应奉。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受而宝藏之。
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
请救萧妃之疾。
仍率侣。
建齐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六日之夜。
异鸟飞入齐坛。
宛转若死。
俄而飞去。
且闻外有豕声。
曰妃当愈矣。
鸟死而生。
豕幽而显。
皆吉相也。
旦妃疾果瘳。
王大悦
旋台岳。
更行前忏。
立誓云。
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
当尽此馀年。
若其无益。
即当速化。
以遂往生。
因曰。
吾所以亟欲归山者。
正以冥告势将尽耳。
死后必累石植松
西南峰
以安厝焉。
上起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口授观心论及疏。
以贻训后来。
智越
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
扫洒。
东壁施床。
多然香火。
即面西。
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
分道具。
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索三衣钵杖近身。
或以药进。
挥之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又进斋饮。
复挥之曰。
岂以步影为斋耶。
能无观无缘。
即真斋矣。
智晞曰。
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
何故纷纷。
以医药俗事扰人。
吾生劳毒器。
死悦归休。
世相。
不足多叹。
又手书七纸。
并净名疏。
犀角如意。
莲华香炉。
晋王
嘱累大法。
其书有曰。
如意香炉。
故所得于大王者。
还用奉赠以别。
庶几永布德香。
常保如意。
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
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三观。
四教。
四无量。
六度等法。
或问行地位。
曰。
汝等懒种善根。
于他功德。
如盲问乳色。
蹶者访路。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才获五品内位耳。
今诸师友来迎。
吾奚暇他顾哉。
但波罗提木叉。
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
是汝明导。
维那鸣钟磬。
以气尽为期。
戒哭泣者。
端坐而逝。
如入禅定。
寿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
振锡被衣
七度现身。
六降山寺。
一游佛垄。
其灵异如此。
炀帝在御。
尤严饬祠塔。
内收管钥。
以谨启闭。
讳日即废朝。
遣使入山设祭。
中书令扬素。
乞躬临所事。
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
凡树生耳。
不待培植。
随采掇无所乏。
至是则虽培植。
无复得。
临海之民。
素业渔。
沪溪梁。
绵亘四百馀里。
以檀施之资。
从官买其地。
放生池
沙门慧拔表闻。
宣帝诏加严禁。
国子祭酒徐孝克
撰碑树海滨。
辞甚悲楚。
读者为堕泪。
后有黄雀。
群飞上寺。
鸣呼三日乃散。
以为鱼感吾德故然。
唐贞观间
复申明前禁焉。
法华疏止观门禅法等。
各数十卷。
净名疏三十七卷。
皆口授。
侍者灌顶
笔录行世。
造寺三十五所。
度僧四千馀人。
写经十五藏。
金装檀刻。
画缋尊像。
十万许躯。
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
不可胜纪。
的传业者。
三十二人。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禹穴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上山云云。
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多不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㘘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之力也。
晚出住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有明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文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方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自制碑。
文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生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至于岐麓。
上山。
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先有清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天台既达彼山。
相见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
处既閒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后于寺北华顶峰
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畏难陈。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
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名为一音。
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虚谣自灭。
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患果遂瘳。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字德安
姓陈
颖川人。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
梁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
荣回在怀。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
必当出家。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眼有重瞳。
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大以来。
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
逢僧必敬。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道品。
律仪仍摄。
即诣慧旷律师
北面横经。
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
及无量义。
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
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受业。
文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
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
灵鹫山七宝净土。
听佛说法。
故思云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沙山。
入观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
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唯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解裁。
曾不留意。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
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
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
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
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
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宗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语默之际。
林泽。
乃梦。
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
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
至于岐麓。
上山。
门人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
当来相就。
直种豆造酱。
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
用以待之。
会往天台
既达彼山。
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
相换不乎。
惊异焉。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处既闲敞。
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
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
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
禅师立寺。
堂宇满山矣。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
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
名为乐安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
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
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
仝见惊叹。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
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
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
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
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
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翕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
于即化。
移海岸法政瓯闽。
陈疑请道。
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伸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
德迈风霜。
禅境渊海。
昔在京邑
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
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
重沓徵入。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
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
羊车童子引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阶。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耀寺
学徒大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
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
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
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
见巧知陋矣。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盘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末为灵耀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
一人翼从严正。
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
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
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
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
并崇戒范。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承。
欲遵一戒法。
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于内第。
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王顶受其旨。
欲返故林。
王固请。
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
至于城门。
王礼望目极。
衔泣而返。
便沂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
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
闻风至者。
累迹相造。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
立精舍。
其地昔惟荒崄。
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
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到泉源。
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
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
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
又遣手疏请还。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
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豖吟之声。
众并仝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喜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
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
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
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僧慧瑜隋末唐初 562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2—640 【介绍】: 隋唐时僧。
俗姓岑
三岁丧二亲,养于舅氏。
五岁于长沙寺出家。
从师习三论大品,得其宗领。
后住玉泉山草庵中二十三年。
太宗贞观十年,出住荆州升觉寺,弘传三论宗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岑姓
襄阳人
三岁失怙恃。
养于外家。
五岁随外祖。
往听讲长沙寺见佛啼泣恋慕。
愿留遂依寺之救苦法师落䰂。
五十日能覆诵大品部文。
晚究三论。
及大品义隋季之乱。
玉泉山中宴坐草庵
二十三年如一日。
山寺之侧有泉。
然莫知其名。
岂所谓玉泉者欤。
黑蛇长二丈许。
隐显不常。
如守护状。
群盗戒勿近。
有张赫伽者。
渠魁也。
尤勇悍挟两刃与恶少数十辈。
欲杀蛇。
蛇张目出光二百步外。
贼恐惧颠仆再阅日。
闻而驰往。
为诵大品大明。
祝蛇随行贼之死者七人。
至是活其三人。
于是四远供施委积。
贞观十年
荆州道俗请于升觉寺开三论大品。
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寺人皆见群星坠井。
八月十七日
讲大品。
至往生文。
未讫手执如意示寂于座。
寿七十九。
释慧瑜
姓岑氏
少孤窘。
三岁二亲俱丧。
养于舅氏。
五岁随外祖往长沙寺听。
见佛啼泣恋慕不肯还家。
遂住之为寺救苦法师弟子。
令诵大品。
五十日中一部通利
晚听三论大品。
镜其宗领。
随有行文。
观用明的。
逢难入玉泉山
寺侧有泉旁作草庵
于中宴坐二十三年。
初无暂离。
观心纯净未可言睹。
泉神供奉时或见闻。
黑蛇一头长二丈许。
隐显现身如守护相。
群贼虽来无敢近者。
有老贼张赫伽者。
勇悍无前携引十贼。
身挟两刀欲杀此蛇。
去二百步。
蛇乃张目出光。
贼徒皆倒经两日间觉往救。
七人已死。
蛇随行。
为诵大品大明咒讫。
三人方活。
于是四远闻风往造供施委积。
贞观十年
荆州道俗请出胜觉寺讲三论大品。
开化未闻佛法由盛。
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合寺同见群星入井。
不测其故。
至八月十七日
讲大品至往生文未讫。
手执如意于座而卒。
春秋七十有九。
僧慧远北周至隋 523 — 5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592 【介绍】: 僧。
敦煌人俗姓李
好学。
三岁即心乐出家。
早孤,十三岁剃度为僧。
博涉经论。
北周灭齐,武帝敕前修大德之沙门集于殿,宣布废佛教,诸僧不敢言,独慧远抗声力争,无以难之。
寻潜于汲郡西山勤修无倦。
,召至,住净影寺,常居讲说,四方投学者七百余人。
文帝开皇十二年奉敕令知翻译,旋卒。
著有《地持疏》、《十地疏》、《华严疏》、《涅槃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党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诱。
三岁即知出家。
七岁就乡塾。
功力能倍恒儿。
年十三。
泽州东山古贤寺僧思禅师𢹂以南。
怀州北山丹谷。
剪𩭄。
年十六。
遣从阇黎湛律师
往邺学大小经论。
俄从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黎
光师十大弟子为證戒。
以进具时论荣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隐律师
出灭诤犍度文句。
今行世。
复专师上统。
七年
设席受徒。
令誉载道。
寻归乡里之清化寺。
众乐之。
率金帛为兴会。
承光二年。
春齐亡。
周武帝废教。
偕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诏曰朕受天命。
抚育万民。
三教不同。
难以施化。
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故须存立。
其馀二教免罢。
有异议者。
请悉心以闻。
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无复对。
但相顾失色而已。
诏频趣之。
于是进曰。
佛法之入中国。
生民赖以脩善去恶。
陛下恃势力。
而破灭之。
其无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宁不畏天乎。
不畏天则不畏地狱。
地狱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辞矣。
大怒。
瞪视曰。
朕欲治安百姓尔焉。
恤其他。
遂引退。
衍法师
手泣而谢曰。
子曾不惧鼎镬刀锯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诚护法之切如是。
曰当时急。
亦岂复顾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讫三年。
诵法华维摩满千遍。
以祈复教。
大象二年有疾。
诏东西两京。
立陟岵寺。
处菩萨僧。
少林寺长讲。
仍诏近远诸德安置。
隋氏革命。
率旧齿。
翱翔洛邑
开皇初
诏授沙门都
辞不允。
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开导迎与俱。
七年春
定州
道上党。
留以开讲。
寻被诏。
偕六大德入都。
大兴善寺
劳问殷勤。
供养隆倍。
顷之诏别筑静影寺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而迁居焉。
虽堂宇未成。
而海内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担簦负笈。
相继而趋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诏知翻译。
是年卒于净影寺
寿七十。
闻哀恸。
叹曰国丧二宝柰何。
盖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长八尺五寸。
眼长三寸。
腰九围。
正气雄逸。
道风齐肃。
慈悲及物。
清化时畜一鹅。
常随钟鼓。
集轮下。
若听讲状。
入关。
鹅栖宿廊庑。
昼夜鸣号不已。
众患之。
附使达京。
至净影门放之。
即腾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识者。
自尔其状。
不异清化
而独于布萨无所与。
如是六载后忽不肯入堂。
泽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时俱陷。
以劳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减形羸。
久之因用林虑山中禅者。
数息之法。
对治。
良验。
由是一夏习定。
殊觉静乐
尝遇僧稠而问焉。
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调摄。
堪为观行。
每于讲次遇定宗。
未尝不赞美。
以勉学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为五聚。
盖教法义法染净杂也。
方著地持疏梦登须弥绝顶周览。
但见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
蒙冒尘埃。
敬礼已。
而拂之以衣。
顿觉光净。
又著涅槃疏毕。
未敢即出。
梦手塑七佛八菩萨像。
还自缋饰。
像复次第起行。
后一像缋饰将终。
旁有一人。
索笔代成之。
此皆其议论。
足以利益世间相也。
于戏伟矣。
释慧远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党高都焉。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局度通简崇覆高邈。
幼丧其父与叔同居。
偏蒙提诱示以仁孝。
年止三岁心乐出家。
每见沙门爱重崇敬。
七岁在学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见称明智。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思练行高世众所宗仰。
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爱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未劳呼策。
登为虐暴不安。
携以南诣怀州北山丹谷。
每以经中大义问师。
皆是玄隐。
深知长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梨湛律师往邺。
大小经论普皆博涉。
随听深隐特蒙赏异。
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梨
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證戒。
时以为声荣之极者也。
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
流离请诲五夏席端。
淘简精粗差分轨辙。
灭诤揵度前后起纷。
自古相传莫晓来意。
乃剖析约断。
位以单重。
原镜始终。
判之即离。
皆理会文合。
今行诵之。
末专师上统。
绵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奥。
负笈之徒相諠亘道。
讲悟继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为之兴会。
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齐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其风弥远。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
造之致福此实无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勃逆之甚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为王力决谏难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
岂以杜言情谓理伏。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宪章三教。
诏云。
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籍像表真。
若使废之无以兴敬
曰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经像未至。
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籍经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
同于禽狩。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难。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须废而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
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其义安在。
若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
七庙之难无以通。
曰。
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
四海之内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令独废。
又无答。
曰。
诏云。
退僧还众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未成至孝。
曰。
若如来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
曰。
朕亦依番。
下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
是邪见人。
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作色大怒。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言前。
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
但云。
僧等且还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名。
当斯时也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云。
正理须申。
岂惟顾此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为大恨。
法实不灭。
大德解之。
愿不以忧恼。
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
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尔长讲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蒙预落䌽。
旧齿相趋翔于雒邑
法门初开近归奔。
望气成津奄学市。
所以名驰阙。
皇上闻焉。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
至治犯断约不避强禦。
讲导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
或分卫乖法。
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
自馀堕眠失时。
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
故徒侣肃穆容止可观。
开皇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乡。
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亲疏含庆何以加之。
七年春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遂阙东传。
寻下玺书殷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于时敕召大德六人
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馀人。
创达室。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敕住善。
劳问丰华供事隆倍。
又以善盛集法会是繁。
虽有扬化终为事约。
乃选天门南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弘叙玄奥辩畅奔流。
吐纳自深谈曲尽。
于是四方投学七百馀人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法道场。
但以堂宇未成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
虽复善诸德英名一期。
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
莫高于矣。
形长八尺。
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
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译。
刊定辞义。
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为之罢朝。
呼嗟曰。
国失二宝也。
李德林月而丧。
故动心。
括发寻师。
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
著疏属词诠综终始。
承习开误栉比尘连。
范时朝得称方驾。
初见病数日。
讲堂脊无故自折。
相顾飒然必知不损。
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觉其卒。
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
属之以纩方悟气尽。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频经寒暑。
入关后鹅在本寺。
栖宿廊庑昼夜鸣呼。
众僧患之附使达京。
至静影大门放之。
径即鸣叫腾跃入房内。
尔后依前驯听。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僧徒梵散出户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
虽闻钟召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闻汎及馀语。
便鸣翔而出。
如斯又经六载。
乐听一时不亏。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尔二旬。
便弃世。
即。
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腊五十。
又当终之日。
泽州本寺讲堂众柱。
及高座四脚。
一时陷。
佥议以感通幽显。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书。
丁氏镌之。
时号为三绝。
听大乘可六七载。
洞达深义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近。
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
十五日内觉观相续不得眠睡。
心痛状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绝。
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蒙传法。
遂学数息止心于境。
剋意寻绎经于半月。
便觉渐差少得眠息。
方知对治之良验也。
因一夏学定。
甚得静乐身心怡悦。
即以己證用问僧稠
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调摄堪为观行。
每于讲际至于定宗。
未尝不赞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虑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
以为失耳。
在邺创讲十地。
一举荣问众倾馀席。
自是长在讲肆。
伏听千馀。
意存弘奖。
随讲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
四字成句。
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
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
始近终
则佛法纲要。
尽于此焉。
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远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
每丁宁频复提撕其耳。
唯恨学者受之不速。
览者听之不尽。
一无所惜也。
是以自于齐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纸。
纸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间曾无痾疹。
传持教导所在弘
并皆成诵在心。
于今未绝。
本住清化祖习涅槃。
寺众百馀。
领徒者三十。
大唐之称首也。
勇于法义慈于救生。
戒乘不缓偏行拯溺。
所得利养并供学徒。
衣钵之外片无留惜。
尝制地持疏讫。
梦登须弥山顶。
四顾周望但唯海水。
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体有尘埃。
初则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
觉罢谓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徵耳。
又自说云。
初作涅槃疏讫。
未敢依讲。
发愿乞相。
梦见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萨像。
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画将了。
旁有一人来从索笔。
成之。
觉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广开敷之信如梦矣。
又未终一年。
梦见净影长竿自倒灯耀自灭。
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人。
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
又敕二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
限五十遍。
以报四恩初不中怠。
又伤学众不能课力。
每因讲日。
如此正义须臾不闻。
识者以为达宿命也。
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浴。
即在外宿至晓入
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时
乃曰。
吾今觉冷气至脐。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敛目不许扶侍。
未言其卒验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灭。
后乃卧之。
手足柔软身分并冷。
唯顶上暖焉。
沙门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为行状。
拟学者所承。
谈说有偏机会称善。
振名东夏云。
姓李
燉煌人
后居上党高都
天纵殊朗。
仪止冲和。
幼丧其父。
与叔同居。
每见沙门
爱重崇敬。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
未劳呼策。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黎湛律师住邺。
大小经论。
普皆博涉。
偏重大乘。
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證戒。
更就大隐律师
听四分律。
剖析约断。
皆理会文合。
爽拔微奥。
负笈諠集。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
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
为之兴会讲堂。
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
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尅齐。
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
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
叙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
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
其风弥达。
考定至理。
多皆愆化。
并今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
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
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
愚民响信。
倾竭珍财。
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
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
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
沙门不敬。
悖逆之甚。
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
用崇孝始。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
咸以为王力。
决谏不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
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
四众是依。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
宪章三教。
诏云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
藉像表真。
若使废之。
无以兴敬
曰。
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
经像未至此土。
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藉经教。
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
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
何为但识其母。
不识其父。
同于禽兽。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
事之无福。
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
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前难。
诡通后言。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
废而不用者。
仲尼所说。
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
亦应废而不学。
又若以七庙为非。
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
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
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
义安在。
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
曰。
若以秦鲁同尊一化。
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四海之内。
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今独废。
又不答。
曰。
陛下向云退僧还家。
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
以显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
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
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
未成至孝。
曰。
陛下左右。
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
不见父母。
武帝云。
朕亦依番上下。
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
冬夏随缘修道。
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
阿鼻地狱。
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大怒。
面有瞋相。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何辞地狱诸苦。
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
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无答。
乃下敕云。
僧等且还。
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字。
当斯时也。
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
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
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
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
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
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
护法菩萨。
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
非汝咎也。
曰。
正理须申。
岂顾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
圣不能违。
遂潜于汲郡西山
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
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
大象二年
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
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
诏令安置。
大隋受禅。
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
蒙预落䰂。
旧齿相趋。
翔于雒邑
法门初辟。
近归奔。
名驰阙。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开皇五年
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赴本乡。
七年春
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
寻下玺书。
慇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
敕住兴善寺
劳问丰华。
供事隆倍。
又选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
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诸叙玄奥。
辨畅奔流。
于是四方投学。
七百馀人。
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
望京趣寺。
为法道场。
开皇十二年春
卒于净影寺
黄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武陵人
博学有文才,撰《杭州志》。
章怀太子注《后汉书·郡国志》,尝取《杭州志》内容以为佐證。
那连提黎耶舍南北朝末隋初 490 — 589年8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
北竺乌伤国人。
弱冠出家。
备闻正教。
既登具足。
遍访圣踪。
天梯石台之奇。
龙庙宝塔之胜。
并躬顶礼。
无所遗逸。
尝有异尊者。
见舍而谓之曰。
苟能静脩。
当證道果。
游涉徒劳。
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
乃届齐境。
文宣皇帝
天宝七年
也。
时舍齿方强仕。
气貌雄雅。
物议惮之。
诏安置天平寺
号翻经三藏
礼遇隆至。
内出梵本千馀夹。
为建道场。
以示尊崇。
躬拜伏。
顾谓群臣曰。
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译众经五十馀卷。
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
沙门法智
居士万天懿。
度语。
未几诏授舍昭玄统。
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
教亦随替。
避地东南。
不遑宁处。
绵历四载。
有隋御宇。
光复大法。
开皇二年。
七月。
奉玺书。
偕弟子道密等入
大兴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译。
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
沙门法纂僧琛明芬
给事道宝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
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
监护。
舍年迈行厉。
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
梦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抚存羁旅。
得其欢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适满百龄。
开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那连提黎耶舍
隋言尊称。
天竺乌场国人。
正音应云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与佛同氏。
亦姓释迦
刹帝利种。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发意出家。
寻值名师备闻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闻诸宿老叹佛景迹。
或言。
某国有钵。
某国有衣。
顶骨牙齿神变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须知律相。
既满五夏发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龙庙宝塔之方。
广周诸国。
并亲顶礼仅无遗逸。
曾竹园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识人机。
见语舍云。
若能静修应获圣果。
恐汝游涉终无所成。
尔日虽闻情无领悟。
晚来却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
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
自所经见罕俦其类。
试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爱若亲。
后夜五更先礼三宝。
香花伎乐竭诚供养。
日出升殿方览万机。
次到辰时香水浴像。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日景将昳写十行经。
与诸德僧共谈法义。
复与群臣量议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
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远投告。
六人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顶。
见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险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寻鬼道。
渐入其境。
便遭杀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门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错入鬼道。
耶舍觉已。
口诵观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复前行。
又逢山贼。
专念前咒便蒙灵卫。
贼来相突对目不见。
循路东指到芮芮国。
突厥乱西路不通。
反乡意绝。
乃随流转。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远投齐境。
天保七年届于京邺。
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
耶舍时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议惮之。
缘是文宣礼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
敕送于寺。
处以上房。
为建道场供穷珍妙。
别立厨库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
监掌翻译。
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
懿元鲜卑。
姓万俟氏
少出家师婆罗门。
而聪慧有志力。
善梵书语工咒符术。
由是故名预参传焉。
初翻众经五十馀卷。
大兴正法。
弘畅众心。
宣帝重法殊异。
躬礼梵本顾群臣曰。
此乃三宝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
冥救显助立功多矣。
未几授昭玄都。
俄转为统。
所获供禄不专自资。
好起慈惠乐兴福业。
设供饭僧施诸贫乏。
狱囚系畜咸将济之。
市廛闹所多造义井。
亲自漉水津给众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极山美。
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周给。
又往突厥客馆。
劝持六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问起居。
耶舍叹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舆今降。
重法故尔。
内抚其心惭惧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齐。
佛教与国一时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袭三衣。
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五众彫窘投厝无所。
俭饿沟壑者。
减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缘济益。
虽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
说导无倦。
此负留难便历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宝。
开皇之始。
梵经遥应。
爰降玺书。
请来弘译。
二年七月
子道密等。
侍送入
大兴善寺
其年季冬草创翻译。
昭玄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
主上礼问殷繁。
供奉隆渥。
年虽朽迈行转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罗尼。
具依修业。
梦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存抚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诫尔门徒。
佛法难逢宜勤修学。
人身难获慎勿空过。
言讫就枕。
奄尔而化。
时满百岁。
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寿果终。
其言验矣。
登仙冥理犹难测之。
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
顶起肉髻耸若云峰。
目正处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长轮埵成具。
见人荣相未比于斯。
固是传法之硕德也。
法主既倾哀惊道俗。
昭隆之事将渐坠焉。
凡前后所译经论。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
沙门僧深明芬给事道宝等度语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
监护始末。
至五年冬
勘练俱了。
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
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国五十馀。
里十五万。
瑞景灵迹胜寺高僧
驶水深林山神海狩。
无非奉敬。
并预惩降。
事既广周未遑陈叙。
沙门彦琮为之本传。
具流于世。
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
隋言灭喜。
不远五百由旬。
来观盛化。
开皇二年
于大兴善。
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
给事道宝沙门法纂笔受
沙门彦琮制序。
僧猛南北朝末隋初 507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88 【介绍】: 僧。
京兆泾阳人俗姓段
性聪敏,童孺出家。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北周武帝废佛教时退屏人事,幽栖以待。
文帝年高德重,召至京住兴善寺,讲扬十地。
悦,授大统三藏法师,委以佛法,令其宏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京兆泾阳段氏。
童孺出家。
遣缘进业。
素负重望。
数十年间。
即事讲说。
魏文帝
迁都长安
常居寝殿。
阐扬般若。
一时勋戚。
皆味道腴。
及周受禅。
诏住天宫寺
敷畅十地。
听众奔萃。
又诏于紫极文昌二殿。
往来说法。
当是时帝或有所顾问。
必拔古据今。
对奏详敏。
往往称旨。
黄巾之徒。
或相构聚。
妄加诘难。
则徐握谈尘。
一一穷破。
宣政间
将废释而存道。
知不可谏。
乃南渡而屏处。
焉反建德并废二教。
无复闻于世。
大象二年隋祖方龙潜。
大冢宰辅魏。
政追访至
令兴梵宇。
仍诏住大兴善寺
即故陟岵寺也。
十地之学。
于是乎在。
隋受禅。
遂升国大统三藏法师
且委以弘护佛法。
后徙寺于遵善里。
则每居云化。
开皇八年二月四日卒。
寿八十二。
葬之城东马头穴。
刻石立铭于云化寺。
僧猛
俗姓段氏
京兆泾阳人
姿荫都雅神情俊拔。
童孺出家素知希奉。
聪慧利根幽思通远。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凡有解悟靡不通练。
魏文西位。
在右寝殿阐扬般若。
贵宰咸仰味其道训。
周明嗣历。
诏下屈住天宫永弘十地。
又敕于紫极文昌二殿。
更互说法。
当时旨延问对酬答无穷。
黄巾之徒纷然搆聚。
乃徐摇谈柄。
引敌深涡。
方就邪宗一一穷破。
故使三生四见之语并屈当时。
元始真文之经纷碎。
曩日天师徒侣瓦解乖张。
道俗肃然更新耳目。
初帝。
始齐三教。
分为九十五门。
后退一乘。
更进三十有生之善。
词甚崇粹学观所归。
既不预帝览。
遂沦俗侣。
退屏人事幽栖待旦。
随文作相佛日将明。
年德俱重。
玄儒凑集。
追访至
令崇法宇。
大象二年
敕住大兴善寺
讲扬十地。
寺即前陟岵寺也。
声望尤著殊悦天心。
寻振为隋国大统三藏法师
委以佛法令其弘护。
未足以长威权。
固亦光辉释种。
移都南顿寺。
亦同迁于遵善里。
今之兴善是也。
名虽居隶。
而恒住云花勖徒课业。
开皇八年四月四日
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将大渐。
深照苦空。
话言盈耳。
翕然欲绝。
语众曰。
吾其去也。
遂即神迁。
时贵其置心不乱。
葬于城东马头穴刻石立铭于云花寺。
今犹存矣。
僧慧藏南北朝末隋初 522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2—605 【介绍】: 僧。
赵郡平棘人俗姓郝
年十一出家,登具前即通讲《涅槃经》。
继习律学,终习诸经论,穷性体义,以华严为归。
北齐后主武成间,诏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时以为荣。
北周时返俗。
隋时仍为僧。
文帝开皇七年,诏征入,谒帝于内殿,为时六大德之一。
卒于长安空观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赵国平棘郝氏子也。
年十一出家。
讲涅槃即如法。
既具戒品。
而研究毗尼。
久之受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等经论。
年四十欲疏华严。
然未易笔削。
于是遁居鹊山
涧饮木食。
谢绝尘累。
以精思其义。
而仰希圣證。
为决所惑。
忽夜闻空中有声云。
是是。
齐武成请于太极殿开阐。
盛极一时。
周废教。
因亦屏迹。
隋初仍事薙染。
化行东川
开皇七年
诏六大德。
俱赴京师谒见。
于承明殿。
敷扬微奥。
允恊上心。
礼待殊渥。
诏住空观寺。
沙门智稳僧朗法彦等。
请弘金刚般若论。
标异新理。
统结辞义。
言无浮汎。
禀益之徒。
皆崇敬焉。
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以疾卒。
寿八十四。
弟子奉遗命。
陈尸林麓掩骼。
修塔于终南山
沙门明则制文勒碑。
释慧藏
姓郝氏
赵国平棘人
十一出家即流听视。
未登冠具屡讲涅槃。
剖折深奇符契文旨。
及律仪圆备更业毗尼。
行等明珠解逾前达。
未听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经论博见之举人谁肯推。
但深穷性体义难抑伏。
皆仰谢高断罕不师焉。
年登不惑乃潜于鹊山
木食泉浆澄心玄奥。
研详虽广而以华严为本宗。
洞尽幽微未测邪正。
仰托圣助希示是非。
登即夜降灵感。
空中声言是是。
既闻斯告因撰义疏。
躬自传扬。
絓预学流普皆餐揖。
齐主武成降书邀请。
太极殿开阐华严。
法侣云繁士族咸集。
时共荣之。
为大观之盛也。
自尔专弘此部。
传习弥布。
属周毁经道。
刬迹人间。
迁息烟霞保护承网。
隋初开法即预出家。
讲散幽旨归途开悟。
化自东川风行草偃。
行成达义德以诱仁。
冰玉方心松筠质。
故法雨常流仁风普扇。
致使道俗庆其来苏。
蒙心重其开奖。
开皇七年
文帝承敬德音远遣徵请。
蒲轮既降无爽纶言。
乘机立教利见大人。
杖锡京辈仍即谒帝承明。
亟陈奥旨。
凡所陶诱允副天心。
即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加之殊礼。
故二纪之内四时不坠。
后以般若释论群唱者。
多至于契赏皆无与尚。
时有沙门智稳僧朗法彦
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
祖承旧习希奉新文乃请开讲金刚般若论。
气截云霞。
智隆时烈。
将欲救拯焚溺。
即而演之。
于时年属秋方。
思力虚廓。
但控举纲致。
标异新理。
统结词义。
言无浮汎。
故禀益之徒恐其声止。
皆崇而敬焉。
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观寺。
春秋八十有四。
临终诚心旷济。
累属露骸。
弟子奉谨遗诀。
陈尸林麓。
掩骸修塔。
树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前焉。
立铭表德镌于塔。
沙门明则为制碑文。
见之别集。
僧灵裕南北朝末隋初 518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605 【介绍】: 僧。
定州钜鹿人俗姓赵
少聪颖过人。
出家于赵郡应觉寺。
博学多闻,人称裕善萨
文帝赐资助营山寺,号灵泉
后迁住演空寺。
有《十地疏》、《地持疏》、《般若疏》、《华严疏》、《涅槃疏》、《四分律疏》、《圣迹记》、《佛法东行记》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
幼知敬僧礼像。
惧闻屠杀声。
六岁即茹素。
父母强破之。
不可。
七岁求出家。
二亲以资质之妙。
宜世其业。
固莫之许。
叹曰。
吾一生坏矣。
遂益习复以究家学。
年十五念欲遁去。
而适丁父忧
苦块之礼。
罔敢弗至。
既释服竟。
赵郡应觉寺。
从明宝二禅师落发。
其母初未尝闻也。
年二十有二禀具。
即诵四分僧祇。
八日书诵俱了。
刺史侯景
尤加器重。
后南游漳淦。
专学四分于隐公所五夏。
能臻其奥。
道凭尝以地论之指授慧光。
依凭法席兹久。
剖奇发新。
莫不推揖。
宣帝方宠进法上。
诏为大统
以驾御英彦。
而望风趋势者。
比足立。
操守无所变。
上因加敬。
然于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但寻旧解。
若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则独出渊思。
而壹扫宿说。
安游荣等三师杂心。
嵩林二师成实。
皆口传心受。
曾无遗误。
其博赡可知矣。
邺都者十二白。
内外号之。
裕菩萨云。
宣帝疾。
诏开华严。
昭玄诸统。
法主
有一雄鸡。
常随众集。
逮散席。
乃飞鸣西南树上。
一夕殪。
帝遂有瘳。
内出袈裟三百领。
而俾散之。
又诏住官寺。
固辞。
知命之际。
方事禅寂。
未盈炎溽。
而起赴檀越范阳卢氏之请。
负笈者万指。
未几还邺。
所务如旧。
一日安东王楼睿。
于僧前遍加礼拜。
次至
见其有异。
忽股慄流汗。
即从受戒。
且为营治宝山寺
齐亡。
周废二教。
服斩缞绖带。
率其徒二十辈。
遁山谷间。
夜释竺墙。
昼攻鲁诰。
益力其所缀述。
皆部粹类聚。
期以贻后。
属岁荐饥。
遂出卜书一卷。
使坐市肆取米。
占者丛闹。
得米颇多。
亟焚其书。
隋兴
教亦昌盛。
首被徵命。
开皇三年
相州刺史樊叔略
千法师会。
当元席。
诏复僧职。
叔略因举为都统
固引去。
游燕赵。
两河稔其化十年
止洛之灵通寺。
夜得牒于庭。
若言报缘之终。
咸阳者。
明年玺书下相大慈寺
曰。
咸阳之厄验矣。
竟徒步至
诏住大兴善寺
仍诏有司。
议立国统。
表辞再三。
乃诏左仆射高颖。
右仆射苏威
纳言虞庆则
总管贺若弼等。
诣寺宣旨。
代帝受戒忏罪。
施绫锦帛三百匹。
宝山构建。
帝躬署寺额曰灵泉
而又徙步以归。
谓人曰。
往来之劳非厄乎。
俄徙演空寺。
诏问起居。
仁寿中
帝分布所藏神尼舍利于诸州起塔。
所在灵应尤多。
世皆以为祥瑞。
独以每所见。
无非白华白树白云。
岂吉相哉。
吾第恐国有丧祸也。
初人弗之信。
既而献后文帝崩。
相州刺史囧阳公薛胄
堂础变玉。
设斋庆贺。
曰。
流离也。
宜戒慎之。
心以为不然。
后竟坐杨谅谋逆事。
徙边。
仁寿之季。
寒陵山筑九级浮图。
昉四级。
督之急。
曰事或有障。
日夕并力。
将八级而晋阳难作。
其先见之明如此。
时忽讹言化。
而究其所从起不可得。
曰。
吾其亡矣。
即诲厉门人。
至七日早。
作赋哀速终悲永殡二诗。
夜语侍者曰。
吾兹背殊痛。
三更觉香气充室。
口犹称佛名号。
明相现时。
奄尔示寂于演空寺。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寿八十八。
树塔窆于宝山灵泉寺侧。
性直重爽垲。
服章觕弊。
虽贵达厮下。
礼貌无所间。
往来曾莫望其将迎。
身佩白光奕然。
照映幽晦。
姿禀孝爱。
母疾将归养。
中道闻讣而返曰。
吾兹以严母冥福可也。
志存远大。
不局偏授。
故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其赴他请。
非颙仰之至。
不屑就。
然未尝苟简以邀檀施。
有一寺请讲。
暇隙见园。
迫近法席。
问知其故。
恶之即辞去。
主谢过。
愿悉犁其四十亩。
以种谷乃已。
素无积蓄。
好施予。
宝山石龛
名金刚胜力住持那罗延窟。
镌法灭之相于岩石。
凡坐必正面西向。
所服御一准律。
以范来学。
或讥其邀名。
笑曰。
使诚邀名而为善。
不犹愈于邀利而为不善者乎。
沙门亡其名。
燕人也。
丐一言之益以别。
付以高僧传曰。
经诰禅律。
恐杂圣心。
未若景行于此之为得也。
其人欣戴而去。
说戒羯磨。
无传欲法。
尝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
坐堂上见远公传欲。
抗声曰。
慧远以为有法事因缘故尔说欲。
然而众僧听戒。
岂是魔事耶。
或以告
诣堂。
曰。
仁者当以身摄物。
说欲之制。
法主可为哉。
顶礼受其语。
其述著。
有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般若各二卷。
华严疏及指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弥勒上下生遗教等诸经。
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钞五卷。
圣迹记二卷。
佛法东行记。
众经宗要。
译经体式。
受菩萨戒法。
并戒本首尾。
注华严等经论序。
大小乘同异论。
舍利目连传。
御众法等外。
制安民论。
陶神论。
各十卷。
㲉卵成杀论。
字本七卷。
庄纪老纲式经。
兆纬相录。
医决符禁法文。
断水虫序。
齐世三宝记。
灭法记。
光师弟子十德记。
僧制寺诰。
十怨十志颂。
齐亡消日颂。
触事伸情颂。
寺破报应记。
孝经义记。
三行四去颂。
诗评杂集等五十卷。
行于世。
释灵裕
俗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也。
年居童幼异行感人。
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敬。
闻屠杀声相亦切怆胸怀。
致使乡党传芳亲缘为之止杀。
年登六岁便知受戒。
父母强之誓心无毁。
寻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书诵俱了。
至于孝经论语。
才读文词兼明注解。
由是二亲偏爱望嗣门风。
年七岁启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继世决誓不许。
唯令俗学专寻世务碍之道法。
叹曰。
不得七岁出家。
一生坏矣。
遂通览群籍资于父兄。
并包括异同深契幽赜。
唯老庄及易。
未预承传。
年十五潜欲逃世。
会丁父艰。
便从世疾苫块萦转。
杖而能起服毕厌俗。
心猛不敢辞母。
默往赵郡应觉寺。
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
其人亦东川之摽领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诵经。
执卷而誓曰。
我今将学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当穷旨。
终无处中下之流。
暨于儒释两教。
遍须通晓也。
年始弱冠。
慧光律师英猷邺下
即往归禀。
会已殁世才经七日。
独嗟无遇。
戒约何依。
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
荏苒法席终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进具戒。
还从明宝二德求为本师。
乃皆辞曰。
吾为汝缘吾非汝师。
可往胜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诵四分僧祇二戒。
自写其文。
八日之中书诵俱了。
定州刺史侯景
访道行奏请度之。
隶入公名甚相器重。
后南游漳滏。
隐公所偏学四分。
随闻寻记五卷行之。
又以地论初兴。
惠光开悟之元匠。
流衍弘导。
道凭师之所亲承。
并有别传。
依凭法席。
晨夜幽通发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齐宣帝盛弘释典。
大统法上势覆群英。
学者望风。
向附用津侥倖。
仗节专贞。
卓然不偶伦类。
但虑未闻所闻。
用为翘结耳。
统深委高亮钦而敬之。
自此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
唯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师讲授。
又从安游荣等三师听杂心义。
嵩林二师学成实论。
功将一纪解贯二乘。
纲领有存皆备科举。
而精爽弘赡理相兼通。
曾与诸僧共谈儒教。
旁有讲席。
参涉间闻两听同散。
竟以相闻覆述句义并无一遗。
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驰誉。
且而刚梗严毅守节自专。
至于都讲覆述励怀非任。
世供道望销声避隐。
有事不获已者。
让而受之。
夏居十二。
邺京创讲名节既著。
言令若新。
预听归依遂号为裕菩萨也
皆从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广焉。
因以导物为恒务矣。
意存纲领不在章句。
致有前后重解言义不同。
亡筌者会其宗归。
循文者失其宏趣。
会齐后染患愿讲华严。
昭玄诸统举以当法主
四方一会雅为称先。
时有雄鸡一头常随众听。
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
西南树上经夜而终。
俄尔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应也。
内宫由是施袈裟三百领。
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处其中。
国俸所资隆重相架。
时郁为称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让曰。
国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谢荣时为类若此。
有善生法供则受而无惮。
其摄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为世情之所同测矣。
年四十有七。
将邻知命。
便即一心想禅虑岩阿。
未盈炎溽。
范阳卢氏闻风远请。
乘时弘济不滞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讲供。
常溢千人。
听徒嘉庆前后重叠。
后还邺下
诸法师连座谈说。
安东王娄睿
致敬僧次至前。
不觉怖而流汗。
退问知其异度
即奉为戒师。
宝山一寺裕之经始。
为施主倾撒金贝。
其潜德感人又此类也。
周氏灭齐。
二教沦没。
乃潜形世壤。
衣以斩缞三升之布。
头绖麻带如丧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袭旧仪。
引同侣二十馀人居于聚落。
夜谈正理书读俗书。
学既探幽随览缀述。
各有部类。
名如后列。
时属俭岁粮粒无路。
造卜书一卷。
令占之取价。
日米二升以为恒调。
既而言若知来。
疑者丛闹。
得米遂多。
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伤。
验于今矣。
索取卜书对众焚之。
日别自往。
须臾获价。
卷席而归。
所得食调及时将返。
用供同厄遂达有年。
大隋运兴。
载昌释教。
裕德光先彦即预搜扬。
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创弘讲会延请僧。
立节前标遗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计盈门。
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举为都统
因语略曰。
统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统都之用。
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难从。
佥谓。
舍于此人则荐失纲要。
后更伸请。
乃潜游燕赵。
五年行化道振两河。
开皇十年洺州灵通寺。
夜于庭中得书一牒。
言述命报厄在咸阳
初莫测其然也。
至于年。
文帝崇仰释门远讯髦彦。
皆云。
裕德覆时望矣。
因下诏曰。
敬问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
朕遵崇三宝归向情深。
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
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
弘通玄教开导聋瞽。
道俗钦仰思作福田。
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辐凑。
故远召法师共营功业。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得书惟曰。
咸阳之厄验于斯矣。
然命有随遭。
可辞以疾。
又曰业缘至矣。
圣亦难违。
乃步入长安不乘官乘。
时年七十有四。
敕遣劳待令住兴善
仍诏所司咸集僧望评立国统。
众议咸属莫有异词。
笑曰。
当相通委何用云云。
遂表辞请还。
置言详覈。
览表究情。
依即听返。
仆射高颖等。
意存统重。
又表请留。
即下敕。
令且住此。
曰。
一国之主义无二言。
今复重留情所未可。
告门人曰。
王臣亲附久有誓言。
近则侮人轻法。
退则不无遥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寻复三敕固邀。
较执如上。
苏威曰。
朕知师纲正。
自在人
诚不可屈节。
乃敕左仆射高颖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诸公诣寺宣旨。
受戒忏罪。
并送绫锦衣服绢三百段。
助营山寺。
御自注额可号灵泉
资送优给有逾常准。
力步而归达于本邑。
顾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问屡驰。
䞋锡重沓。
稽疑请决者不远而至餐风沐道者复结于前矣。
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弥履行逾肃。
闻之又下诏曰。
敬问演空寺大德灵裕法师
朕遵仰圣教重兴三宝。
欲使生灵咸蒙福力。
法师舍离尘俗投旨法门。
精诚若此。
深副朕怀。
其为国主思问如此类也。
仁寿中年
分布舍利州起塔。
多有变瑞。
时人咸嘉为吉徵也。
闻而叹曰。
此相祸福兼表矣。
由杂白花白树白塔白云。
相现吉缘。
所为凶兆。
众初不信之也。
俄而献后文帝相次升遐。
一国素衣。
斯言有据。
相州刺史内阳公薛胄所住堂础忽变为玉。
谓为善徵也。
设斋庆之。
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不从其言。
杨谅起逆。
事有相缘。
乃流之边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级浮图。
仁寿末岁止营四层。
一旦急催曰。
一切无常事有障绝。
通夜累构将结八重。
命令断作。
仅得施座安
值晋阳事故。
生民无措其手足。
命复悬于后载。
其先见之明皆若此也。
于时邺下昌言。
师将过世矣。
道俗云合同禀归戒。
访传音之无从。
亦信福命之云尽。
乃示诲善恶励门人。
从觉不愈。
至第七日援笔制诗二首。
初篇哀速终曰。
今日坐高堂。
朝卧长棘。
一生聊已竟。
来报将何息。
其二悲永殒曰命断辞人路。
骸送鬼门前。
从今一别后。
更会几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将去矣。
至于三更忽觉异香满室。
内外惊之。
静虑口缘念佛。
相继达于明相。
奄终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动山世。
即殡于宝山灵泉寺侧。
起塔崇焉。
清贞洁己正气云霄。
器识抗迹尘表。
师资传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睐高视瞻见远近。
而奉禁自守杜绝世烦。
虔虔附道克念齐圣。
母病绵笃追赴已终。
中路闻之竟不亲对。
嗟曰。
我来看母今何所看。
宜归邺寺为生来福耳。
割略亲爱如此之类。
至于弘法轨模。
万代宗辖。
志存远大不𢩁偏授。
故有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略文对讲生常不经必有传讲。
要须延请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尝有一处敷演将半。
因行游观乃近园问其本缘云。
是讲主所有。
曰。
弘法之始为遣过原。
恶业未倾清通焉在。
此讲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执锡持衣径辞而出。
讲主曰。
法师但讲。
此业易除耳。
复未足忧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时耕杀四十亩
拟种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无
一人而已。
其讲悟也始微终著。
声气雄远辩对无滞言罕重宣。
或一字盘桓动移数日。
或一上之中便销数卷。
及至后讲更改前科。
增减出没乘机显晦致学者疑焉。
曰。
此大士之宏规也。
岂可以恒情而断之。
故十夏初登。
而为领袖倾敬。
或大德同集间以谑情。
及裕之临席。
无不肃然自持諠闹攸静。
所以下座尼众莫敢面参。
而性刚爽服章粗弊。
贵达之与厮下。
承对一焉。
去来自彼曾无迎送。
故通儒开士积疑请决。
艺术异能抱策呈解。
皆顶受绝叹。
言不写情。
可谓坐镇雅俗于斯人矣。
邺下谚曰衍法师伏道不伏俗。
裕法师道俗俱伏。
诚其应对无思发言成论故也。
又营福业。
寺宇灵仪。
后于宝山石龛一所。
名为金刚。
性力住持。
那罗延窟面别鑴法灭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游山之僧。
皆往寻其文理。
读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遗迹感人如此。
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为惠出过千领。
疾苦所及医疗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预伦伍片无贮纳。
讲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报无弃。
形不妄涉口不净词。
人畜训诲绝于呵捶。
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
自述己名彼号仁者。
苦言切断闻者泪流。
自有师资希附斯轨年登耳顺养众两堂。
简以未具异室将抚。
言行有滥即令出众。
非律所许。
寺法不停女人尼众。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来禁约不令登践斯励俗后代之弘略也。
沙弥受具和上德难。
故尽报不行。
自馀师證至时临众。
若授以三聚则七众备传。
故使弘法之时方听女众入寺。
并后入先出直往无留。
致有法席清严向传宇内。
侍者供给不预沙弥
僧制正无论主客
内惟护法外肃愆过。
身服清修不御绫绮。
垂裙踝四指。
衫袖仅与肘齐。
祇支极长至胫而已。
设见衣制过度则处众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毡被褥。
皮革色钱宝等物。
并不入房。
何况身履而为资具。
斯又处俭之后教矣。
常服五条由来以布。
纵有缯帛成施。
终以惠人。
祇支亦尔。
馀则弊纳而已。
世有激刺。
颇用以为邀名者。
时或达之。
曰。
吾闻君子争名小人争利。
复何辞乎。
或曰。
名本利缘耳。
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诈为善相。
答曰。
犹胜真心为罪也。
时人以为佳言。
其志行之仪可垂世范。
故传者不漏其节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波若疏各两卷。
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下生遗教等经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抄五卷。
圣迹记两卷佛法东行记众经宗要译经体式受菩萨戒法并戒本首尾注华严等经论序大小乘同异论舍利目连传御众法等。
各有聚类。
宗要可传。
又制安民论陶神论各十卷。
劝信释宗论㲉卵成杀论字本七卷。
庄记老纲式经兆纬相录医决符禁法文断水虫序齐世三宝记灭法记师弟子十德记僧制寺诰十怨十志颂齐亡消日颂触事申情颂寺破报应记孝经义记三行四去颂诗评并杂集等五十馀卷。
久行于世。
言无华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专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还同不学。
有违者驱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安民陶神二论。
意在传灯惠流民品。
笃识高行此焉攸属。
有黄龙沙门
邺中同听经论。
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贯。
学者传之将返燕郡
故来别
乃致请曰。
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谓即解即行而能长益沙门道行者。
曰。
必如来言临别相告。
后将首路。
曰。
经诰禅律恐杂圣心。
高僧一传即凡景
辄以相酬可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传还乡。
斯寔殷鉴物表机悟有宗也。
又生常处众必先端首。
说戒羯磨无传欲法。
讽谏之术闻者如流。
当于京辇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径坐堂中。
远公说欲。
抗声曰。
慧远读疏而云。
法事因缘众僧听戒。
可是魔说。
合座惊起怪斥其言。
识者告
趋而诣堂。
曰。
闻仁弘法身令易传。
凡习尚欣。
圣禁宁准。
顶礼自诫衔泣受之。
由是至终常赴集。
其生物信顺皆若此焉。
东夏法流。
化仪异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载者。
其一矣。
僧粲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孙氏
汴梁陈留人也。
幼年游学河北河南
东西关陇。
备历齐陈周境。
工问难。
善机谲。
自号为三国论师
开皇十年
诏住京师兴善寺。
十七年诏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谓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十中道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
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仁寿二年
诏诸州置塔。
内出所藏舍利。
选天下有道僧行分往以葬。
且约同日下坎。
帝于内道场。
盛作功德。
以候四方瑞应之报。
洪遵律师等陛辞。
帝曰。
法师等可遂因化事。
以荣还乡壤。
获葬舍利于汴州广福寺
其光景香气之瑞。
详于别录。
仁寿之季。
复以葬之滑州脩德寺。
其光景香气。
愈益奇炽。
帝屡加叹赏。
道士褚揉者。
善庄老。
一日诏公卿毕集。
老子
沙门不许预坐。
闻之。
率门人十馀。
𢹂行床。
排防卫。
径至其地而坐。
揉方序王。
且未命文。
即抗言激刺。
然词若俳谑。
而义寔张诠
席因散。
或以闻。
帝曰。
朕得与此人同时。
顾非福邪。
齐王暕钦渴谈论。
沙门吉藏得玄辩名。
王每欲摧挫之。
大业五年
大张法筵于其第。
会者三十馀人。
升座。
命章标问。
听者谓无以酬。
牒难接解。
又谓必无以嗣进。
如是往还四十馀番。
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续答。
续问又二三十番而退。
王起执手而谢曰名不虚得。
名不虚得。
赠麈尾什物。
以褒显之。
九年卒于善。
春秋八十五。
弟子僧鸾僧凤
鸾返俗出仕。
别有传。
僧粲
姓孙氏
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
河北江南东西关陇。
触地皆履靡不通经。
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
诸有法肆无有虚践。
工难问善博寻。
调逸古今风徽遐迩。
自号为三国论师
机谲动人是所长也。
开皇十年迎入帝里。
敕住兴善
频经寺任。
缉谐法众治绩著声。
十七年下敕。
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
并据量经论。
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穷讨幽致散决积疑。
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齿。
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
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
参预使任。
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亲授灵骨。
慰问优渥。
曰。
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
等仰会慈明。
不胜欣幸。
岂以朽老用辞朝望。
帝大悦曰。
法师等岂又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
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
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
初达公馆。
异香满院充塞如烟。
及将下塔。
还动香气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宝帐。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与今送者光色相糺。
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
复现青赤杂光在寺门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没。
具表闻。
详于别传。
仁寿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馆宇。
夜放黄光遍满一室。
千人同见。
后放五色食顷方灭。
自尔求者辄现。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与昼无别。
有赵威德者。
患目积年。
蒙照平复。
当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云五色间错。
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树等象。
峙于云内
数万士女嗟咏成音。
前后往使皆感灵瑞。
文帝叹重更加敬仰。
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乡本江表。
陈破入
既处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辩妙拟阐三玄。
学鲜宗师情无推尚。
每讲庄老必听临。
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沈浮。
注辩若悬泉。
起啭如风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变。
常下敕令揉讲老经。
公卿毕至。
沙门不许预坐。
闻之不忍其术。
乃率其门人十馀。
携以行床径至馆所。
防卫严设都无畏惮。
直入讲会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无命及。
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词若俳谑义寔张诠
既无以通。
讲席因散。
群僚以事闻上。
曰。
斯朕之福也。
得与之同时。
齐王[日*东]。
见礼下筵钦兹叹咽。
常欲见其谈说。
故致于法会。
沙门吉藏者。
神辩飞玄望重当世。
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
大业五年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馀人。
登座咸承群难。
时众以为荣会也。
皆参预焉。
为论士。
英华命章标问义筵。
听者谓无以酬及。
牒难接解。
无以嗣。
往还抗叙四十馀翻。
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难。
义声才卷。
又续前难。
势更延累。
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
时人异通赡坐制勍敌重继接他词慧发锋挺。
从午至夕无何而退。
王起执手而谢曰。
名不虚称。
见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显其辩功焉。
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辞不就。
大业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凤
并以继轨驰名。
本姓王
名为大业。
八岁通礼。
十岁讲传于江都
夙有惊俗之誉。
及投簪佛种。
经论有闻。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给事中
有别传。
自光徽绩。
释普安南北朝末隋初 530 — 60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少年依圆禅师出家。
晚投霭法师
通明三论。
然常业华严。
武帝灭法。
遁居终南山梗梓谷之西坡。
时有静渊法师
与之同处。
资承玄理。
披释奥义。
加以遵脩苦行。
忘己为物。
小则露体以饲蚊虻。
大则委身以喂豺虎。
皆慈薰悲感。
自致损伤。
以求副本愿。
每往兽群几充其啖。
又招集避难诸僧。
犯国严令不惮显诛。
躬行分卫。
故得衣食丰赡。
精进倍常矣。
或谋执赴官以希赏赐者。
就语之曰。
卿贫如此。
吾固当为卿德也。
因共入京既奏。
诏释之。
以为道人所宜归宿山中而顾复拘焉。
是使之无所逃其死也。
白泽括僧尤酷。
命逮至则白泽谢不敢见。
及放还。
道过静霭法师于义谷杜映世家。
盖映世掘窟藏
得私礼谒焉。
叹曰安公神志绝伦。
不避强禦。
诚难能也。
遂邀以归。
隋室龙兴大教。
斯复诏。
起楩梓谷中三十馀僧。
并居官寺。
守素弗迁。
后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以迎之。
适其上大石崩坠。
势正压龛默念曰。
苟稍徙他处则庶几。
石则应念他徙。
曰华严力也。
涧左之氓索陀者。
嫉德怀忿与其侣三人。
挽弓射
而矢莫可发。
目瞪舌强。
声色震掉。
僵立经宿。
不能已乡里稽首请救曰华严力也。
我何自知之。
魏村张晖以五升瓮。
夜盗佛油。
至门昏迷。
若有以縻絷之者。
亦曰华严力也。
若夫张卿以盗钱。
患哑则忏悔而愈。
程晖和既死。
则见呼而苏。
白村老母病。
而失音。
已百日。
至则起迎。
问信如常。
时田遗生贫女遇设会。
以觕布二尺。
床(蜜碑反)谷米十馀粒。
充施获度为尼。
或缚三猪将杀。
则加本价十倍。
又割䏶肉以赎之。
遂使长南西郊外。
五十里鸡豕嗣。
而家奉斋戒。
其皆华严之力欤。
开皇八年
诏为皇太子师。
长公主营静法禅寺复诏居之。
大业五年十一月
终于静法。
寿八十。
终南至相寺侧。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捐削世务。
而性在和忍。
不憙怨酷。
或代执劳役。
受诸勤苦。
情甘如
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读诵禅思准为标拟。
周氏灭法。
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西坡。
深林自庇廓居世表。
洁操泉石连踪由甫。
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
披释幽奥资承玄理。
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
或露形草莽施诸蚊虻。
流血被身初无怀惮。
或委卧乱尸用施豺虎。
望存生舍以祈本志。
而虎豹虽来。
皆嗅而不食。
常怀介介。
不副情愿。
孤践狩踪冀逢食啖。
于时天地既闭。
像教斯蒙。
国令严重不许逃难。
京邑名德三十馀僧。
避地终南
投骸未委。
乃总召详集洲渚其心幽密处。
自居显露身行乞索。
不惧严诛。
故得衣食俱丰修业无废。
乱世知士安其在欤。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段。
有人应募来欲执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
不许道人民间。
尔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又周臣白泽者。
奉敕傍山搜括逃僧。
有党告云。
此楩梓谷内有普安道人
因遣追取。
即与俱至。
泽语党曰。
我不得见。
宜即放还。
于是释然复归所止。
前后遭难曾无私隐。
皆见解勉。
例如此也。
蔼法师避难。
在义谷杜映世家。
掘窑藏之。
被放还因过礼觐。
曰。
安公明解佛法。
颇未宽多。
而神志绝伦不避强禦。
盖难及也。
曰。
今蒙脱难。
乃惟花严力耳。
凡所祈诚莫不斯赖。
因请还山亲自经理。
四远承风投造非一。
乃与更开其所住。
具如别传。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
并住官寺。
欣兹重复不为名驰。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终𥨊烟霞不接浮俗。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
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
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
有索头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弓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怒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振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曰。
素了不知。
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所私取佛油瓮。
受五斗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
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曰。
余不知。
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
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钱。
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
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
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
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
无由迎也。
曰。
斯乃浪语。
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
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断。
入其庭。
又大唤之。
和即窟起。
匍匐就
令屏除棺器。
覆一筈筌以当佛坐。
令和绕旋。
寻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风声摇逸。
道俗荣荷。
其例众也。
皆来请谒。
兴建福会。
多有通感。
略述一两。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
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思见形。
会其母意。
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
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
欲设大斋。
大万村中田遗生者。
家途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迥无条线。
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惟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
遂见屋甍一把乱床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得谷十馀。
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
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
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构。
乃云田遗生女之愿也。
斋会齐率获十斛寻用济之。
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尔后声名重振。
弘悟难述。
居处虽隐。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血祀者多。
周行救赎劝修法义。
不杀生邑其数不少。
尝于龛侧村中。
缚猪三头将加烹宰。
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
增长索钱十千。
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
可以相与众各不同。
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
羊皮裹腹来至社会。
赎猪。
既见诤竞因从乞酒。
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即引刀自割髀肉曰。
此彼肉耳。
猪食粪秽。
尔尚啖之。
况人食米。
理是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绕三匝。
以鼻䖶触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
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性多诚信乐读华严。
一钵三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
频敕入
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
复延住寺。
名虽帝宇常寝岩阿。
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遗骸于终南起塔。
至相寺之侧矣。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诵读禅思准为摽拟。
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叚。
有人应募来欲执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
你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于是释然复归。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并住官寺。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有索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强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努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震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曰。
素了不知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所私取佛油。
瓮受五升。
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曰。
余不知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钱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
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即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
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无由迎也。
曰。
斯乃浪语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断。
入其庭又大唤之。
和即倔起匍匐就
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
以当佛座令和绕旋。
寻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
思见形。
会其母意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欲设大斋。
大坊村中田遗生者。
家徒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遂见屋甍一把乱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搆乃云。
田遗生女之愿力也。
斋会齐率获十斛。
寻用济之。
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
将加烹宰。
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
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
众各不同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裹腹来至社会助赎猪。
既已诤竞。
因从乞酒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即引刀自割髀肉。
曰此彼俱肉耳。
猪食粪秽尔啖之。
况人食米理足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
三匝。
以鼻喙触。
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释辩义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具州清河马氏子。
小年辞俗。
即学杂心。
甫登弱冠。
已就讲说。
有昙散者。
方以材解自名。
意以为易摧挫。
遂与往反十番。
散不能继。
曰。
理势未穷。
何不更进。
散曰。
予素所拟如此。
虽欲更进可得耶。
属周虐煽腾。
遂南达金陵
旋臻中土。
炀帝在蕃邸。
招聘名德。
命住日严寺。
后入
若昙恭道抚赜净等。
一时俊彦。
皆执文座下。
咨议深隐。
仁寿二年
汉王谅入朝。
志念法师五所礼敬。
乃于禅林寺建法集。
使三辅之士。
咸废其本习。
而同趣向焉。
亦始预其列。
心不平之。
因质所封滞。
周旋三日
率杜辞莫对。
献后崩。
炀帝春坊
召日严大德四十人。
对扬玄理。
为允。
沙门道岳
宗禀俱舍。
而无所师授。
就取决焉。
洽闻之美。
见称于时。
智矩吉藏慧乘
三十馀人。
同止日严。
每谈及杂心。
则众推让焉。
大业二年
以疾卒于寺。
春秋六十又六。
葬京郊之南。
宫舍人郑颋制文立碑。
先是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乡州之宝融寺置塔。
四年又送庐州独山梁静寺。
其所见徵祥。
虽不同而俱盛。
具载别传。
释圆光隋末唐初 532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平生尤详云。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入宫。
别省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释圆光
俗姓薜氏
或云朴。
新罗王京人
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
惠解超伦。
校涉玄儒。
爱染篇章。
逸想高迈。
厌居情闹。
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
有一比丘
来止近地。
作兰若修道。
师夜坐诵念。
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虽众。
无出法师右者。
今彼比丘径修咒术。
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
而无所得。
每当经历。
几发恶心。
请师诱令移去。
若不□住从。
当有患矣。
明旦师往告彼僧曰。
可移居逃害。
不然将有不利。
对曰。
至行魔之所妨。
何忧妖鬼言乎。
是夕其神来讯。
彼答。
师恐其怒也。
谬曰未委耳。
何敢不听。
神曰吾己俱知其情。
且可默住而见之。
至夜声动如雷。
黎明往视之。
有山颓于兰若压焉。
神来證曰。
吾生几千年。
威变最壮。
此何足怪。
因谕曰。
今师虽有自利。
而阙利他。
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
师曰。
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
海陆迥阻。
不能自达。
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
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
遂入陈游历讲肆。
领牒微言。
传禀成实。
涅槃。
三藏数论。
便投吴之虎丘
摄想青霄。
因信士请。
遂讲成实。
企仰请益。
相接如鳞。
会隋兵入杨都
主将望见塔火。
将救之。
秖见师被缚在塔前。
若无告状。
异而释之。
开皇间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宣誉京皋。
绩业既精。
道东须继。
本朝上启。
有敕放还。
平二十二年庚申
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
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
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
令弟子得胜报也。
师颔之。
师往来累稔。
老幼相忻。
王亦面申虔敬。
仰若能仁。
遂到三岐山旧居。
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
谢曰。
赖尔恩护凡百适愿。
神曰。
吾固不离扶拥。
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
其龙今亦偕来。
师问之曰。
何处为可。
神曰。
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
即其处也。
诘朝师与神龙偕归。
果见其地。
即崛地有石塔存焉。
便创伽蓝。
额曰云门而住之。
神又不舍冥卫。
一日神报曰。
吾大期不久。
愿受菩萨戒。
为长往之资。
师乃授讫。
因结世世相度之誓。
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
曰。
师可迟明望东方。
有大臂贯云接天。
神曰。
师见予臂乎。
虽有此神。
未免无常。
当于某日死于某地。
请来诀别。
师趁期往见。
一秃黑狸吱吱而毙。
即其神也。
西海龙女常随听讲。
适有大旱。
师曰汝幸雨境内。
对曰。
上帝不许。
我若谩雨。
必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师曰。
吾力能免矣。
俄而南山朝隮。
崇朝而雨。
时天雷震即欲罚之。
龙告急。
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
天使来告曰。
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
主萃不得成命奈何。
师指庭中梨木曰。
彼变为此树。
汝当击之。
遂震而去。
龙乃出谢礼。
以其木代已受罚。
引手抚之。
其树即苏。
平王三十年
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
欲请隋兵以征敌国。
命师修乞师表。
师曰。
求自存而灭他。
沙门之行也。
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
费大王之衣食。
敢不唯命是从。
乃述以闻。
师性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
愠结不形。
为笺表启书。
并出自胸襟。
举国倾奉。
委以治方。
乘机敷化。
垂范后代。
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
邀集福田讲经。
师为上首。
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
沙梁部。
贵山。
帚顶。
诣门抠衣告曰。
俗士颛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
为终身之诫。
师曰有菩萨戒。
其别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行。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奉亲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临战不退。
五曰杀生有择。
若等行之无忽。
贵山曰。
他则既受命矣。
但不晓杀生有择。
师曰。
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牛马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脔。
是择物也。
过此虽□所□。
但不求多杀。
此可谓世俗之善戒。
贵山等守而勿堕。
后国王染患。
医治不□。
请师说法。
入宫安置。
或讲或说。
王诚心信奉。
初夜见师首领
金色如日轮。
宫人共睹。
王疾立效。
法腊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石。
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
衬施之资舍充营寺。
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
诱掖道俗。
将终之际。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兼济斯民。
为说徵详。
建福五十八年。
不豫经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
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
异香充院。
合国悲庆。
葬具羽仪同于王礼。
春秋九十九。
贞观四年也。
后有儿胎死者。
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
子孙不绝。
乃私瘗之。
即日震。
胎尸掷于茔外。
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姓朴
本住三韩
秦韩辰韩马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
而神器恢廓。
校猎玄儒。
讨雠子史。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及闻释宗。
乃上启陈主。
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落䰂。
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
得成实涅槃。
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
遍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息心之众。
云结林泉。
并综涉四含。
功流八定。
深副夙心。
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
槃游圣踪。
时有信士。
宅居山下。
出讲。
创通成论。
未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名望横流。
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
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宸。
威加南国。
遂被乱兵。
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
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
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
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
即解而放之。
学通吴越
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
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
摄论肇兴。
奉佩大言。
振续徽绪。
本国远闻。
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
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
仰若圣人。
年齿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
王后自营。
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
为说徵祥。
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愈。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僧慧弼陈朝 538 — 599年3月15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
常州宜兴人俗姓蒋
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
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
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
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
寻诏入
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常州宜兴之蒋氏。
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陈室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武龙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僧渊北周至隋 535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3 【介绍】: 僧。
广汉郪人俗姓李
家本巨富,生有异迹。
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兴寺出家。
奉戒守素,无所蓄积。
寻入,从陟岵寺僧宝学禅定,颇精研之。
北周废佛时,仍归故寺。
隋初,重饰寺宇,又架桥于锦水上,于民称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
广汉郪人也。
家饶财。
及渊之生。
天雨钱而禀涌
盖其福报然欤。
年十八。
投乡之康兴寺薙落。
俄入
依陟岵寺沙门僧宝习定。
少与同寺毅法师善。
至是复同游学。
尤通外典。
工草隶。
及周氏废教。
即还毁所居故寺。
隋兴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偶久雨。
祷之辄霁。
造塔相轮。
必欲以金为之。
复掘地获金。
以充其用。
后架桥锦江上。
或传。
诸葛武侯尝沈铁錞水中。
长八九尺。
径三尺计。
世亦未之见也。
桥成。
錞自浮至。
既又失所在。
人以为神。
仁寿二年。
十二月十二日终。
春秋六十九。
曰。
我顾可以独留哉。
再阅日乃终。
春秋八十四。
遗言同葬。
故弟子不敢违。
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研精定道。
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闻之悯然曰。
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