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慧达南北朝末隋初 524 — 610年7月3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
襄阳人
幼年在道。
尤务脩缮。
后业禅于天台之瀑布寺。
又北游武当山
习静如前。
有陈御历。
江南疫疠大作。
药藏杨都市。
所济殊广。
金陵佛寺之多。
过七百所。
所扶仆起废。
华敞之者。
馀三百。
仁寿中营七层木浮图于杨州白塔寺
复溯江西
鄱阳豫章诸郡。
随缘演化。
以成就功德。
沙门慧远邀止庐岳
造西林重阁七间。
誓以黄楠为之材。
阖境推求。
了不可得。
佥欲改图。
曰。
但诚心未至。
故追访无从。
苟愿力之坚。
则樗栎将化而矣。
众因四出寻索。
果得黄楠一谷于境内之下巢山
计其数。
可了此阁。
然穷险无路以出。
偶行历崖壁间。
仅见一处通人往来。
遂挽拽至江。
𥱼筏而下。
略无遗逸者。
阁成。
宏壮冠世。
后忽偏欹于南三尺。
地当石门涧
适有大风。
从涧起。
北吹阁。
阁随以正。
晚往长沙
树立益广。
率性任真。
言无华绮。
衣被弊恶。
殆不可观。
而檀信向慕。
所举辄遂。
亦其感应之理然也。
大业六年七月晦
旧疾增剧。
室中异香旋绕。
像设流汗。
倚卧七日而逝。
寿八十七。
释慧达
姓王
家于襄阳
幼年在道。
缮修成务。
登山临水
或邑落游行。
但据形胜之所。
皆厝心寺宇。
或补缉残废。
为释门之所宅也。
后居天台之瀑布寺。
修禅系业。
又北游武当山
如前摄静。
有陈之日疠疫大行。
百姓毙者殆其过半。
内兴慈施。
杨都大市建大药藏
须者便给。
拯济弥隆。
金陵诸寺数过七百。
年月逾迈朽坏略尽。
课劝修补三百馀所。
皆蓥饰华敞有移恒度。
仁寿年中。
杨州白塔寺建七层木浮图。
材石既充付后营立。
乃溯江西上。
鄱阳预章诸郡。
观检功德。
愿与众生同此福缘。
故其所至封邑。
见有坊寺禅宇灵塔神仪。
无问金木土石。
并即率化成造。
其数非一。
晚为沙门慧云邀请。
遂上庐岳
西林寺
晚阁七间栾栌重垒。
光耀山势。
初造之日誓用黄楠
阖境推求了无一树。
佥欲改用馀木。
曰。
诚心在此。
岂更馀求。
但至诚无感。
故访追不遂。
必心期果决。
松散并变为
如求不获。
阁成则无日矣。
众惧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内下巢山
感得一谷并黄楠
而在穷涧幽深无由可出。
寻行崖壁忽见一处晃有光明。
窥见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馀并天崖。
遂牵曳木石至于江首。
中途滩澓𥱼筏并坏。
及至庐阜不失一根。
阁遂得成。
宏冠前构。
后忽偏斜向南三尺。
工匠设计取正无方。
石门涧当于阁南。
忽有猛风北吹还正。
于今尚在。
晚往长沙
铸钟造像。
所至方面若草从焉。
倾竭金贝者。
兢兢业业恐其不受。
任性造真言无华绮。
据经引喻笃励物情。
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
外综繁殷内收理静。
傍观沈伏似不能言。
而指撝应附立有成遂。
斯即处烦不挠。
固其人矣。
又为西林阁成。
尊容犹阙。
复沿江投造修建充满。
故举阁圆备。
并达之功。
大业六年七月晦日。
旧疾忽增。
七日倚卧。
异香入室旋绕如云。
阁中像设并汗流地。
众见此瑞审当终。
官人检验具以闻奏。
神志如常。
累以馀业。
奄尔长逝。
年八十七矣。
僧智锴南北朝末隋初 533 — 6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610 【介绍】: 僧。
洪州豫章人俗姓夏侯
少出家于扬州兴皇寺,初习三论。
文帝开皇十五年,遇天台智顗,遂专习禅法,特有念力。
善外学,文笔史籍,皆有所长。
晚住庐山大林精舍,专修定业,历二十余载,足不出山。
文帝召之,辞疾不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豫章夏侯氏也。
早年依朗公。
讲五论于扬州兴皇寺。
开皇十五年
学究禅法于天台顗公
念力特盛。
叹重之。
顷焉讲涅槃法华十诵律等。
善外学
长于著述。
晚归庐山
缮治大林西林二寺。
然卒守志大林者。
二十年
隋文帝向风归敬。
诏弗起。
豫章檀信。
踵山舍请讲。
以老病辞曰。
吾丘壑人也。
当死丘壑。
岂复死城市间哉。
未几本郡善类强之。
不获已而行。
俄尔灭。
然而城市之死。
终莫能免。
命也夫。
大业六年六月也。
寿七十八。
奉全身石室中。
颜色略不摧变。
至今如生。
释智锴
姓夏侯
豫章人
少出家在杨州兴皇寺。
听朗公讲三论。
善受玄文。
有名当日。
开皇十五年天台顗公
修习禅法特有念力。
叹重之。
晚讲涅槃法华及十诵律。
弘敷之盛见重于时。
善外学
文笔史籍弥是所长。
晚住庐山造大林精舍。
缔构伊始并是营综。
末又治西林寺
两处监护皆终其事。
然守志大林。
二十馀载足不下山。
常修定业。
隋文重之。
下敕追召。
称疾不赴。
豫章请讲。
苦违不往。
云吾意终山舍。
岂死城邑。
道俗虔请。
不获志而临之。
未几遂卒于州治之寺。
时以为知命也。
春秋七十有八。
大业六年六月也。
气属炎热。
而加坐如生。
接还庐阜形不摧变。
都无臭腐反有异香。
道俗叹讶。
遂缄于石室。
至今如初焉。
豆卢通北周至隋 539 — 5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597 【介绍】: 名或作会
昌黎徒河人字平东
豆卢永恩子。
性宽厚。
北周以父功赐爵,授大都督,累迁大将军
,以本官典宿卫
出拜定州刺史相州刺史
尚文帝妹昌乐长公主
夏州总管洪州总管
在职宽惠。
卒于官。
谥安
苏孝慈隋 ? — 6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 【介绍】: 扶风人
少沉谨,有才干。
初仕于北周工部上大夫
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
疏滑水以利漕运,渠成,领太子左卫率,判工部民部二部尚书,进位大将军
奏罢各台省府寺以置廨钱收息取给与民争利,以给职田代之。
帝纳其奏。
后出为淅州刺史,迁洪州总管,所在俱有惠政。
卒于官。
僧住力隋末唐初 544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23 【介绍】: 唐僧。
阳翟人俗姓褚
避地钱塘县,因出家焉。
隋炀帝时扬州长乐寺。
尝自竭资建塔造寺。
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护殿阁,寺赖以存。
唐高祖武德六年辅公祏起事,凡百寺观𢪃送江南住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许。
乃积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阳翟人
后有避地于吴郡钱唐者。
孙因家焉。
八岁入道。
有闻缁俗。
久之陈宣帝
京城之左。
秦皇寺。
诏董工役。
至德二年
寺主
陈亡徙居江都长乐寺
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
金盘辉耀近远。
十七年炀帝晋王出镇淮海。
总寺任。
乃复于丹阳龙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优填王像。
王谧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阁。
旁挟二楼。
奉像其上。
宏壮显特。
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益起四周斋房廊庑。
仓库庖湢。
使净侣游息无厌。
十年尽出己资。
购旃檀香木
模刻瑞像。
并二菩萨。
并安阁上供养。
十四年
隋室丧乱。
寇盗抢攘。
则誓捐身命。
守护殿阁。
神尧受禅天下更始。
诸方版荡。
而此等独存。
武德六年
贼帅辅公拓叛。
寺观。
皆撤送江南
致书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听。
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
积集贪爱。
不能捐舍躯命。
以报法恩。
今像欲济江。
所不忍见。
可积薪自烧。
以供养之。
衣资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灭后。
像南还矣。
遽汤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终。
而身则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烬。
寿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还。
门人慧安智颐等树碑于寺之内。
宫庶子虞世南文。
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中宗宣帝
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丹阳龙光寺
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馀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崔赜南北朝末隋初 550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18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祖浚
文帝开皇初秦王荐,射策得高第,授校书郎协律郎,为太常卿苏威所敬重。
尝为河南王豫章王侍读
炀帝大业中奉诏撰《区宇图志》、《东征记》。
后除越王府长史
从帝幸江都宇文化及为乱,引为著作郎,称疾不起,卒。
全隋文·卷九
字祖浚仲方族人。
开皇初,射策高第,除校书郎,转协律郎
母忧去职。
徵为河南豫章王侍读
河南晋王,转记室参军
王入东宫,除太子斋师,迁舍人,以疾归。
徵授起居舍人
大业中,为鹰扬长史,迁越王长史
宇文化及行弑,引为著作郎,称疾不起。
卒年六十九。
操师乞隋 ? — 61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操师乞 始兴 616年十二月—616年十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6 【介绍】: 名或作天成
鄱阳人
农民军首领
炀帝大业十二年举兵起事,攻克豫章郡自称元兴王,任同乡林士弘大将军
帝遣刘子翊统兵镇压,师乞中流矢卒。
所部归林士弘统率。
释慧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瀛州人
初听涅槃于邺下
后南游江表。
避周氏之祸。
有机算。
善权变。
且北僧在陈。
多乖风俗。
略无违忤。
谈者交誉之。
隋室龙兴
即观光辇邑。
光明寺
仁寿中
诏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
龙潜道场置塔焉。
所以报旧恩也。
帝微时。
尝遇沙门相结纳云。
先是道场前。
步廊自崩。
缮治求就。
至是商度基址。
广狭适衷。
后又送吉州发蒙寺。
其所睹瑞徵。
皆具别记。
久之卒于所住寺。
释慧最
瀛州人也。
初听涅槃游学邺下
因闻即讲曾未经遍。
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
周灭齐日南奔江表。
复习慧门颇通馀论。
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
机权内动。
不坠风流。
多为南方周旋胶漆。
隋室定天中原安泰
便观化辇掖参听异闻。
后住光明
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
非贤不友。
神志宏标气调高远。
不妄受辱必清瑕累。
其立志也如此。
仁寿年中。
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道场。
昔者隋高作相。
因过此寺遇一沙门深相结纳。
当时器重不测其言。
及龙飞之后追忆旧旨。
下诏徵之。
其身已逝。
敕乃营其住寺。
彫其旧房。
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
并出自纶言。
帝之别意。
又道场前面步廊自崩。
僧欲治护。
控引未就。
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
巡行显敞。
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
有识者云。
豫毁其廊用待安塔。
四月八日
舍利院内忽然雾起。
斋后便歇。
日光朗照。
有云如盖正处塔空。
仍下细雨不湿馀处。
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
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
竟不至地。
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
掘深八尺。
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银瓶二口。
得舍利一枚。
水顺转。
又得一宝。
体含九采。
人不识之。
具以闻奏。
寺有瑞像。
宋大明五年
僧法均
梦见金容希世。
梵音清远。
因行达于三曲江
见像深潭光浮水上。
太守周湛等接出。
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
身长六尺四寸。
金铜所成。
长沙郡送光趺达都。
文帝敕遣还安像所。
宛然符合
总高九尺馀。
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
人初不识。
后有西僧
读云。
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忽尔失去。
乃在此耶。
梁天监末
屡放光明照于一室。
武帝将请入
因事遂止。
大同七年佛身流汗。
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
及寺并尽。
惟佛堂不及。
至于十年像又通汗。
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
十二年还返发蒙至寺。
放光三日乃止。
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
处处模写。
躬事顶礼图于光明。
而骨气雄干。
诚为调御之相。
今时所轻略故也。
后卒于住寺。
僧慧赜隋末唐初 580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36 【介绍】: 隋唐时僧。
荆州江陵人俗姓李
九岁出家,初住江陵寺。
年十二,会大兴法席,即为法主
后住京师清禅寺。
洽闻博达,能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士大夫多乐与游。
撰有《般若灯论》,亦名《中论》,又有《咏集》。
慧赜俗姓李氏
荆州江陵人
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
隋开皇中住江陵寺。
后敕住清禅寺。
大业末卜居终南高冠岭。
贞观初敕召翻译新经。
十年卒。
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李姓
荆州江陵人
九岁依本邑隐法师出家。
沙弥
执卷诵文。
纸盈四十。
初听涅槃。
法华。
后别听三论。
隋开皇中
乡里以器质夙成。
请为法主
讲涅槃。
辨答率屈耆宿。
时才十二岁。
刺史空龙公元寿
闻而谒焉。
大加褒赏。
以其名闻。
诏入京师
既引见。
赐纳僧伽梨。
并馀衣一袭。
仍住清禅寺。
冠盖日拥门。
惮烦。
应禅师禀资心学。
大业末
避地终南之高冠岭。
唐室隆兴
出游都邑
屡建法筵。
武德初
诏于延兴寺。
百座开仁王经
公卿盛集。
吉藏竖论。
言清理诣。
锐责锋起。
四部骇异。
叹伏。
善楷书
太宗文皇帝
在秦邸。
欲致之别第。
以崇供养。
使者六反。
固辞。
贞观诏。
简僧传译。
众咸推让。
讫事奏上。
诏赐帛百匹。
衣服一袭。
又著般若灯论叙。
文多不载。
十年四月六日
终于所住。
寿五十有七。
京师之东郊。
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词。
有集八卷行世。
释慧赜
俗姓李
荆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锋逸。
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
隐体其精爽异伦。
即度为沙弥
讲授之暇诲以幽奥。
领牒玄理曾不再思。
执卷诵文纸盈四十。
荆楚秀望钦而美之。
初从隐听涅槃法华。
后别听三论。
皆剖析新奇。
抗拟摽会。
开皇中年江陵寺。
大兴法席群师云赴。
道俗以嘉绩夙成。
咸欲观其器略。
共请为法主
顾惟披导有旨。
因而践焉。
甫年十二。
创开涅槃。
比事吐词义高常伯
论难相继。
辩答冷然。
少长莫不缄心。
颂声载路。
荆州刺史宜龙公元寿
闻其幼誉。
惊挺亲驾谒焉。
素倍前闻大相褒赏。
以事奏闻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诏。
令本州备礼所在恭送。
既达京辇殊蒙慰引。
赐纳僧伽梨并衣一袭。
仍令住清禅寺。
从容法侣敦悦玄儒。
才藻屡扬汲引无竭。
预有衣冠士族。
皆来展造门庭。
莫不赞其洽闻博达。
机捷之谓也。
末厌烦梗思济清神。
乃从应禅师
禀资心学。
掩关两载。
情𮛫诸门。
遂语默于贤圣之间。
谈授于经纬之理。
值隋氏云丧法事沦亡。
道阕当年情欣栖静。
大业末岁。
移卜终南之高冠岭。
因岩构室疏素形心。
会唐运勃兴苍生攸济。
不滞物我。
来从帝城。
讲诲暂扬。
倾都请道。
武德年内释侣云繁。
屡建法筵皆程气宇。
延兴寺。
百座讲仁王经
王公卿士并从盛集。
沙门吉藏爰竖论宗。
声辩天临贵贱倾目。
才施锐责。
言清理诣思动几微神彩惊越四部骇心百辟。
顾而叹曰。
非惟论辩难继。
抑亦银钩罕踪。
今上在蕃亲观论府。
深相结纳拟为师友。
六使来召令赴别第。
以生名杀身之累。
由来有人。
退让馀词一不闻命。
及贞观开译。
诏简名僧众以文笔知名兼又统详论旨。
乃任为翻论之笔。
译讫奏闻。
有敕赐帛百匹衣服一具。
又著论序曰般若灯论者。
一名中论。
本有五百偈。
借灯为名者。
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举中标目者。
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
然则灯本无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义在斯。
故寄论以明之也。
若夫寻论滞旨。
执俗迷真。
颠倒断常之间。
造次有无之内。
守名丧实攀叶亡根者。
岂欲尔哉。
盖有由矣。
请试陈之。
若乃构分别之因。
招虚妄之果。
惑累熏其内识。
恶友结其外缘。
致使慢耸崇山见深沧海恚火难触词锋罕当。
闻说有而快心。
听谈空而起谤。
六种偏执各谓非偏。
五百论师诤陈异论。
或将邪乱正。
或以伪齐真。
识似悟而翻迷。
教虽通而更壅。
可谓捐珠玩石。
弃宝负薪。
观画怖龙。
寻迹怯象。
爱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龙树菩萨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发心。
阅深而自鄙。
蒙独尊之悬记。
然法炬于阎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穷一实且究二能。
佩两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齐万物
点尘劫数历试诸难。
悼彼群迷故作斯论。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钝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萨者。
大乘法将体道居衷。
遐览真言为其释论。
开秘密藏赐如意珠。
略广相成师资互显。
至如自乘异执郁起千端。
外道殊计纷然万绪。
驴乘竞驰于驾驷。
萤火争耀于龙烛。
莫不标其品类显厥师宗。
玉石既分玄黄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数家。
考实析微此为精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则减之。
我皇帝。
神道迈于羲皇
陶铸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无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为圣教东流年淹数百。
而亿象所负阙者犹多。
希见未闻劳于寤寐。
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蜜多罗。
学兼半满博综群诠。
丧我怡神搜玄养性。
游方在念利物为怀。
故能附弋传身举烟命伴。
冒冰霜而越葱岭
犯风热而度沙河
时积五年途经四万。
大唐贞观元年
顶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戎兵。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
殊悦帝心。
敕住兴善胜光。
即传新经之始。
仍召义学沙门及王公宰辅。
对翻此论。
研覈幽旨。
去华存实。
目击则欣其会理。
函杖则究其是非。
文虽定而覆详。
义乃明而重审。
岁在寿星。
检勘云毕。
其为论也。
观明中道。
而存中失
空显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车本示迷者。
照胆之镜为鉴邪人。
无邪则镜无所施。
不迷则车不为用。
斯论破申。
其犹此矣。
虽复斥内遮外尽妄穷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荡荡焉。
恢恢焉。
迎之靡测其源。
顺之罔知其末。
信是蓥心神之砥砺。
越溟海之舟舆。
骇昏识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论四卷。
本偈大同。
宾头卢伽为之注解晦其部执。
学者昧焉。
此论既兴可为龟镜。
明达君子。
详而味之。
序成未即闻上。
帝敕秘书监虞世南作序。
见赜之所制。
叹咽无以加焉。
因奏闻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传写缄于
贞观十年四月六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东。
列隧立碑颂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为文。
之知道。
伦等崇其辩机
时俗以拟慧乘
固为笃论。
词注难穷。
无施不遂。
讲华严大品涅槃大智度摄大乘及中百诸论。
皆筌释章部决滞有闻。
又诵涅槃法华。
音文淳美。
时为众述。
清啭动神。
又抽减什物。
用写
寻阅才止便修虔奉。
善导众首舒畅物情。
为诸文雄之所称叙。
特明古迹偏晓书画。
京华士子屡陈真伪。
皆资其口实定其人世。
文章词体预能流。
草𮨕笔功名疏台府
每有官供胜集。
必召而处其中。
公卿执纸请书填赴。
随纸赋笔飞骤如风。
藻蔚雄态绮华当世。
故在所流咏耽玩极多。
悬诸屏障。
或铭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
荣建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平无终人。
性亮直,有学业。
初仕北周载师下大夫
周灭北齐,留镇邺城
因著《齐纪》三十卷。
,历始州洪州二州刺史,有能名。
释宝宪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郑州
始业律。
宝镇师之学子也。
有青蓝冰水之誉。
识者刮目焉。
开皇偕镇住大兴善寺
规言矩行。
率恊科条。
仁寿诏送舍利置塔。
以表其地。
人天瞻仰至今。
释宝宪
郑州人
宝镇律师学士也。
童稚依止即奉科条。
审量观能具承大法。
受具之日但奉文言。
至于行模并先具委。
有师资焉有弘业焉。
开皇之始。
与镇同来住大兴善
威仪调顺言无涉俗。
仁寿奉敕。
置塔洪州
豫章之故地。
初向彼州。
路由江阻。
既失正溜泥泞不通。
人力殆尽无前进理。
程期又逼道俗遑惧。
乃凭心舍利请垂通涉。
忽降白鸟船前缓飞。
乍来乍去如有引导。
即遣随逐遂逢水脉。
通夕汎舟安达无障。
还京室。
寻事卒也。
贺德仁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会稽山阴人
贺德基从弟。
文学见称。
南朝陈,为吴兴王友。
,以仆射杨素荐,授豫章王府记室参军
王以师资礼之,恩遇甚厚。
唐高祖京师李建成封陇西公,用德仁为友,寻迁太子中舍人,以衰老不习吏事,转太子洗马
与萧得言等并为东宫学士
太宗贞观初,转赵王友
寻卒,年七十余。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以博学知名,为崇贤馆学生,官至太子率更令,兼太子侍读
生平见新、旧《唐书·贺德仁》附。
全唐诗》存诗1首。
郭元靖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洪州建昌人字长宁
隋末兴兵保卫乡闾,后归唐。
以功累官、抚、吉三州司马衡州刺史,所在以廉谨称。
后隐于当阳山,莫知所终。
张怀约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洪州建昌人
幼有令名,乡人宗其德行。
尤博学强记,文辞典丽。
讲三经三传,出诸儒之右。
初仕,官至学士
归唐为温州司马
性尚简雅,后隐于富阳山,莫知所终。
僧照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611 【介绍】: 僧。
京兆人
幼为僧,师于静霭。
北周灭佛时,独居秦岭修习。
隋初,出鄠县田寺,养徒授业,名振渭川。
文帝末,栖隐岐山
文帝欲召见,遣杨素谒之,以老疾辞。
又欲重饰寺塔,亦拒之。
凡为僧六十余载,三衣不改,以戒行为世所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京兆人
未详氏族。
幼师静蔼出家。
所至感化。
屡获祥徵。
第恐眩众。
辄隐閟不敢泄。
周氏废教。
乃复独处秦岭
禅燕自娱。
每顾影笑曰。
世宁有乐过于此者乎。
彼朝市间。
俛仰尘俗。
一何鄙陋哉。
逮隋室隆兴
佛运益启。
遂筑神田寺鄠县南山之田谷。
聚徒综业。
名振渭川。
文皇在御。
仆射杨素
入山宣旨邀之。
不奉诏。
上愈益敬慕。
仍遣致香币。
而申之以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邃初。
穷处岩阿。
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
用展翘敬。
亦有所施予。
且请受归戒。
皆不许。
大业七年
终于所居寺。
僧照
京兆人
不详氏族。
幼年入道。
师于静蔼
游履盛化。
每居幽隐频感徵异。
高恒度恐致惊俗。
故罕闻之。
俗遭周灭法。
不偶尘嚣。
独处秦岭高步苑。
顾影与心相娱自得。
乃曰。
吾今居此安泰
宁有乐过斯者乎。
彼城邑遗僧波波顺俗。
用斯优给一何倾附。
及隋初弘教。
遂于鄠县南山田谷。
立神田寺
养徒纵业。
名振渭川。
道俗崇仰立信弥积。
文帝末纪。
栖隐岐山
道德远闻。
意延相见。
左仆射杨素就宣敕旨。
躬迎谒见。
预知之。
告侍人曰。
当有贵客来至。
可办诸食。
明日果达山寺。
素威英自若勇悍无前。
及到之住篱。
不觉惬然丧胆。
下乘将进欲步不前。
乃通信达照。
端拱如初。
命素前进。
而通身沐汗。
情智失守。
才得传诏。
馀无厝言。
久时少解。
乃以情告曰。
山林幽静。
计无非异。
檀越善意相寻。
理无虚结。
食讫辞退。
曰。
蒙天子优及远延仁寿。
但道在幽通未假面奉。
又以老疾相继。
接对莫因。
具事闻。
述其情惧。
曰。
戒神之威也。
以卿雄武故致斯惮耳。
乃重敕赍香油。
再申景仰下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遂初。
躬处岩阿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用展翘敬。
以前虚仰景行重谒山门。
卑处身心方陈对晤。
为说正教深副本怀。
乃欲舍其金帛开广寺塔。
曰。
岩泉林野即可励心。
塔寺禅坊庄严城邑。
凡所送者一不受之。
又请受戒法。
以戒行轻毁沈浑难清。
乃为说慈悲仁育。
陈理喻遣。
竟不授戒。
斯亦体达机候之明匠矣。
大业七年终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三。
一受具后。
仪奉宪章。
六十馀三衣不改。
虽重补缉而受持无离。
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
或有接持举者。
而重若太山
初无离席。
之捧接。
轻若鸿毛。
因事以详。
斯亦大德之清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