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关键词
人物库 隋朝
叶法善唐 616 — 7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6—720 【介绍】: 道士
括州括苍人
字道元
自曾祖三代为道士
有摄养、占卜之术。
少得家传,尤擅符箓。
高宗则天中宗朝五十年,往来山中,时被召入宫,尽礼问道。
睿宗时鸿胪卿封越国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4—720 字道元括州括苍(今浙江丽水)人。
其家三世为道士,得传阴阳、符箓、摄养之术,尤能厌劾鬼神、治疗疾病。
高宗显庆间征至京师,固辞爵位,求为道士,留在内道场。
其后50年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颇受礼崇。
玄宗先天二年(713)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为道士,住长安景龙观,尊崇尤甚。
卒后,玄宗亲制碑文。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玄宗碑文见《全唐文》。
全唐诗》存诗3首。
法善
括州括苍人
自曾祖三代为道士
皆有摄养占卜之术。
法善少传符录。
尤能厌劾鬼神。
高宗闻其名。
徵诣京师
将加爵。
固辞。
求为道士
因留内道场。
睿宗即位
法善有冥助之力。
先天二年鸿胪卿
封越国公
仍为道士京师景龙观
开元八年卒。
年一百七岁。
越州都督
僧智越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1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出郑氏。
南阳人
早年志即离俗。
父欲妻之。
不可。
逮壮有材干。
岳阳王召隶荆州
固辞。
王察其诚素。
放出家。
智者说法金陵
因北面受业焉。
六妙五门。
日以研究。
行专戒律。
经通法华。
居常瓶水自盈。
临海露山精舍梵僧所造。
灵异不一。
智者每命
燕坐其间。
智者既掩迹台岭。
使摄其众。
踰二十年。
恂恂善诱。
诚无愧于负荷者。
隋文帝穆后之崩。
设斋祝愿。
则获缣以百计。
炀帝在御。
智者讳辰
则官为设千僧斋。
辄以所畜充䞋。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尤于越有师友义。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卧而卒。
春秋七十四。
释智越
姓郑氏
南阳人也。
少怀离尘之志。
父为求婚。
方便祈止。
长则勇干清美。
于时乐阳殿下统御荆州
徵任甚高。
非其所欲。
惟以情愿出家。
王感彼诚素。
因遂夙心。
剪落已后随方问道。
仍到金陵
便值智者
北面请业。
授以禅法。
便深达五门穷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仪淳粹。
又诵法华万有馀遍。
瓶水自盈。
经之力也。
学徒虽众。
其最居称首。
临海露山精舍。
梵僧所造。
巨有灵异。
智者每临。
影响之。
晦迹已后。
岭山众一焉是嘱。
二十年间询询善诱无违遗寄。
便为二众依止四部归
姿容瑰伟。
德感物情。
颇存汲引。
每于师忌敕设千僧官斋。
以衣钵之馀以充大施。
文皇帝献后崩日设斋咒愿。
每获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师友义重待遇不轻。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而卧。
卒于国清旧房。
春秋七十有四。
临终之时山崩地动。
境内道俗咸所见闻。
台山又有沙门波若者。
俗姓高句丽人也。
陈世归国。
金陵听讲。
深解义味。
开皇并陈。
游方学业。
十六入天台北智者求授禅法。
其人利根上智。
即有所證。
谓曰。
汝于此有缘。
宜须闲居静处成备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
名为华顶
去寺将六七十里。
是吾昔头陀之所。
彼山祇是大乘根性。
汝可往彼学道进行必有深益不须愁虑衣食。
其即遵旨。
开皇十八年往彼山所。
晓夜行道不敢睡卧。
影不出山十有六载。
大业九年二月忽然自下。
初到佛垄上寺
净人见三白衣担衣钵从。
须臾不见。
至于国清下寺。
仍密向善友同意云。
波若自知寿命将尽非久。
今故出与大众别耳。
不盈数日。
无疾端坐。
正念而卒于国清。
春秋五十有二。
龛山所。
出寺大门回舆示别。
眼即便开至山仍闭。
是时也莫问官私道俗。
咸皆叹仰俱发道心。
外睹灵瑞若此。
馀则山中神异人所不见。
固难详矣。
天台又有释法彦者。
姓张氏
清河人
周朝废教之时。
避难投陈。
金陵奉遇智者
太建七年陪从入天台
伏膺请业。
授以禅那。
既蒙训诲不停房舍。
每处山间林树之下专修禅寂。
三十年中常坐不卧。
或时入定七日方起。
具向师说所證法相。
有人听闻曰。
如汝所说。
是背舍观中第二观相。
亦有山祇数相娆试。
宴坐怡然不干其虑。
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国清。
春秋六十六。
智者门徒极多。
故叙其三数耳。
释普明陈朝至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朱氏
会稽人
始名法京
少有异志。
尝遇僧乞食。
谓之曰。
郎性嗜善。
天台山有初依菩萨。
说法其间。
可从以出家。
陈太建十四年
乃入山。
适值智者处高座开讲。
遽礼拜。
智者下座笑曰。
宿愿力故。
复尔相遇。
因受禅法。
兼习法华。
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陈祯明元年
侍智者游杨辇
诏居光宅。
以脩定业。
仍命之纲纪。
陈亡。
智者西上。
庐山东林寺
明行忏法于陶侃瑞像阁。
偶有僧谓曰。
至理晓朗。
照了三世。
因易名普明
智者以为然。
及智者欲铸铜钟
天台供养。
而盲人适至炉韛之所。
大恶之。
及出模。
果破缺不完整。
再铸而后克全。
声闻七十里。
国清房居水上。
其下多礓石。
不便于汲。
独念曰。
苟石能出水者。
岂不快哉。
数日石果出水。
国清讲堂狭小。
欲易而高大之。
顶禅师谏以为不可。
括州刺史孝节
柱泛海。
至明往迓之。
赤城见明行林木中。
身长出林木上。
翼从数十人。
曰。
兄勿苦谏我。
我事成矣。
知其异。
合掌曰。
不敢一听仁者所为。
立柱之日。
山灵见相。
尤奇诡。
造金铜丈六卢舍那坐像。
僧有施金十一两者。
曰从漕溪村来。
迹之无有。
侍者恒闻其房有人语声。
劝之脩善者。
视之则寂寥如常时。
忽晨起。
呼诸弟子励曰。
夫人命危脆。
宜自知时。
因更衣而逝。
寿八十六遗体端坐。
屈三指。
颜色经信宿不变。
寺主慧纲。
维持后事尤备。
而塔则其弟子荣泰奉焉。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恒童。
口常称佛。
聚砂以为福事。
蒿艾以为殿塔。
不俗谈戏。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劝云。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下讲竟。
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晓夕左右伏膺无懈。
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陈主敕迎智者出都。
从往金陵光宅寺
专以禅思为业。
同堂坐者奉命检校
俄而陈国云亡。
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
陶侃瑞像阁内。
行观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
见一僧云。
所名法京未为嘉称。
可改为普明
此名晓朗照了三世。
忏讫启智者述之。
便云。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旧从新。
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若专思。
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
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经营。
当欲铸时。
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
果尔开模钟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约语众中。
支不具者勿来看铸。
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
钟今见在佛陇上寺
后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乃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
石中泉溜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随高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
遥闻此事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
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
曰。
兄勿苦谏。
事愿剋成。
知神异。
合掌对云。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
清旦呼诸弟子。
夫人寿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
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春秋八十有六。
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
剃头沐浴见如此事。
即报寺主慧网。
合众惊集倍恸于怀。
然其为性不畜私财。
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
所得布施随缘喜舍。
每参帝悉蒙命坐。
赐绢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经像。
有敕施僧基业。
见于寺录。
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
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读藏经二遍。
其外书写经论。
彫画殿堂。
修诸寺宇。
傍为利益。
及诸灵验。
功德费用。
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
不可具载。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
有僧乞食因劝云。
即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初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苦专思。
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营造。
当欲铸时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果尔。
开模钟便破缺。
后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仍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石中泉溜。
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
高帝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遥闻此事。
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语曰。
兄勿苦谏事愿剋成。
知神异合掌对曰。
不敢更谏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堂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曹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清晨呼诸弟子曰。
夫人寿命。
不可常。
保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僧智璪隋至唐初 556 — 638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晋室播迁寓居临海
元秀仓部侍郎
任临海内史
父文怀陈中兵将军
受经之岁。
言无虚发行不惭人。
亲里乡邻深加敬爱。
年登十七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频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
出到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
月光菩萨惟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梦见一人。
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
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身。
次第吸𡂡。
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深知三宝是我依救。
遂求离俗。
便投安宁寺凭法师以为弟子。
逖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始欲安坐。
乃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
云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
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
陈至德四年永阳王伯智
作牧仙都
迎屈智者来于镇所。
随师受请同赴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即问之。
汝是何人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耳。
频经数过。
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一人也。
天将欲晓。
成师扣户而唤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其人了也。
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成师以事咨王。
王遣数十人执仗防护。
谓防人曰。
命由业也。
岂是防护之所加乎。
愿诸仁者将领还城。
启王云尔。
防人去后。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搥壁打柱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即灭五留一。
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
称赞善哉言已不现。
虽值此二缘心无忧喜。
又因事出往会稽
路由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椹设。
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
即持药追
十里方及。
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
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可弃药反踪。
不须见逐。
验之道力所薰。
故毒不能伤也。
隋大业元年
驾幸江都
衔僧命出参引见内殿。
御遥见即便避席命令前坐。
种种顾问。
便遣通事舍人卢正方
还山。
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
又为寺造四周土墙。
大业六年又往杨州参见。
仍遣给事侍郎许善心
送还山。
又为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一千段。
嚫斋僧人绢一匹。
七年又往涿郡参。
劳谢远来。
施寺物五百段。
遣五十人执仗防援还山。
凡经八回参见天子。
并蒙喜悦供给丰厚。
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年二十。
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出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月光菩萨。
唯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
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忽梦见一人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谓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身次第吸嗽(音朔)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遂求离俗。
安静寺凭法师以为弟子。
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如欲安坐仍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者云。
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尔。
陈法德四年永阳王伯智作牧仙都
延屈智者来于镇所。
随师受请。
同赴会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问之。
汝是何人。
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尔。
频经数过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人也。
天将欲晓成师扣户而唤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
其人了矣。
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槌壁打柱。
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即灭五。
留一行道。
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称赞善哉。
言已不见。
又因事出往会稽路。
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蕈设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即持药追
十里方及。
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
可弃药反踪不须见逐。
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叶一源隋末至初唐 ? — 6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9 【介绍】: 隋末唐初括州松阳人字九江
幼有志操,能诗书,习骑射。
李渊(唐高祖)克长安一源领兵千余,间道趋太原使典机务。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从征高丽,单骑陷敌阵,斩首二十余级,中流矢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