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李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天水休官人,字道兴
膂力过人,骁勇善射。
北周,平北齐、讨尉迟迥乱,有功,位开府,赐爵平寇县
,终文帝朝屡战克敌,以军功迁至左武卫大将军
智略非其所长,忠直为时所许。
炀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
大业十二年备征辽战具于北平,为高开道所围,守孤城一年余。
士卒死十六七,而无一叛离。
军资山积而无所私。
后道遇敌被害。
杜举隋至唐初 587 — 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7—641 【介绍】: 隋至唐初京兆杜陵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对策甲科。
解褐为宁州司功参军,历柘城城父县令
渝州别驾
唐,太宗贞观中,除、南五州诸军事,五州刺史
刘武周隋末唐初 ? — 6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武周 天兴 617年三月—620年四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河间景城人,迁居马邑
马邑鹰扬府校尉
炀帝大业十三年与同郡张万岁等杀太守王仁恭,聚兵万余人,自称太守
依附突厥,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郡,受封为定杨可汗,自称帝,年号天兴。
唐高祖武德二年突厥连胜唐军,攻取太原晋州浍州
次年李世民所败,逃投突厥
后拟从突厥逃归马邑,事泄被杀。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宇文㢸隋 ?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7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公辅
博学多才,在北周曾奉诏修定《五礼》。
仕内史都上士。
武帝建德中屡伐齐,苦战不息,以功封平昌县公
,为尚书左丞
为官正直。
后历并州总管长史朔州代州吴州总管,皆有能名。
炀帝即位,拜礼部尚书
所历显要声望日重,帝忌之。
后坐事被诛。
著有《尚书注》、《孝经注》及辞赋二十余万言。
韩洪南北朝末隋初 549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11 【介绍】: 河南东垣人字叔明
骁勇善射,膂力过人。
北周以军功拜上开府
隋初进爵甘棠县侯
平陈,猎于蒋山,驰射猛兽应弦倒,加柱国,即拜蒋州刺史
突厥扰边,授代州总管以备御。
文帝仁寿元年突厥犯塞,众寡不敌,坐除名。
炀帝时陇西太守大业六年镇压王万昌起事,师未旋,病卒。
僧净愿隋 ? — 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 【介绍】: 僧。
代州人
三十出家,博记经论,通习群典。
晚入,住宝刹寺。
预法集,援据群经,时称博洽
撰《舍利毗昙疏》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未详姓氏。
代州人
壮岁出家。
力讨经论。
既进大戒。
乃专律部。
博闻强识。
旦夕观采。
才五遍。
即就讲说。
自尔连开四分。
又听华严十地及诸小论。
晚习准公摄论。
入京住宝刹寺。
登座竖义。
归从者多。
造舍利毗昙疏十卷。
文极该赡。
诏送舍利于潭州麓山寺
度湘将及山所。
有五色异鸟。
数万成群。
飞浮水上。
迎引向船。
及岸鸟亦空飞。
同至塔所。
以瑞闻。
帝大悦。
大业初
相法师
追入慧日。
委徒于
由是令望弥远。
五年五月
奄忽告终。
释净愿
未详其氏。
代州人也。
三十出家。
博闻强记。
推覈经论夙有成规。
远为诸学之所先仰。
创进大戒专师律部。
既越立年弥隆盛业。
以旦达曙翘精固习。
观采五遍便就讲说。
初以其壮室入道。
人多轻侮。
试听其谈说属其文理。
清洞开散片无拥滞。
各投心位席莫不致敬。
连讲四分接承十遍。
又听十地华严及诸小论。
末师准摄论纲纽章句。
并通了谈对课笃形。
有钻注圣言依解制节广流章疏。
晚入京辅采略未闻。
虽经怀抱无一新术。
时未测其通照也。
住于宝刹寺中。
潜其容艺。
后因法集欲矜其名采。
次当竖义。
意存五阴。
便登坐而立。
众以其非伦。
皆寂无言论。
良久缄默。
俯视众曰。
竖义已久。
如何不有问乎。
众曰。
竖何等义。
乃邀问耶。
曰。
名相久矣。
众自不知。
诸德坐席口传。
余则色心俱立。
便安然处坐。
气勇如云。
自述曰。
计未劳止。
此且修人事耳。
时以为矫异露洁也。
及难击往还。
对答云雨。
皆先定其番数。
后随数尽言。
开塞任于当时。
邪正由其通滞。
或重疑积难由来不决者。
而能诠达其理释然新畅。
于即预是聪慧归踪者多。
遂移就宝昌
四序恒接。
草堂土埵以此敷弘。
正时摄论。
晚夜杂心。
或统解涅槃。
或判销四分。
无择馀暇轨范后贤。
凡所开言并乖旧解。
制疏出后更不重看。
临讲呼唤皆衷规矩。
其洽闻不忘世罕加焉。
至如舍利毗昙文旨重隐。
读者犹难。
况通其义。
执卷披文。
泠然洞尽。
乃造疏十卷。
文极该赡。
会文帝造塔。
敕遣送舍利于潭州麓山寺
初至州治度湘西岸。
将及山所忽有奇鸟。
数万为群五色相翻。
飞浮水上行次向船。
似相迎引。
及至舍利还飞向前。
往还迅速。
众莫不怪及登岸上。
鸟便行望。
相从飞空同至塔所。
识者以为山神眷属之变象故也。
以瑞闻。
帝大嗟赏。
教授为务。
六时礼悔初仪不怠。
敬慎法律如闻奉用。
自见法匠多略戒宗。
并由亏信而重所学故也。
兼而美之独觉浇世。
可谓明人护戒于是乎得矣。
京邑擅名初皆钦羡。
及见其谈讲经术。
并宪章先达改正文议。
封言者众不胜品藻。
皆滞其恒习。
听者不满十人。
又以言令卓绝非造心者所觊故。
不为晚进所入。
大业初岁。
辩相法师追入慧日。
见徒一百并识知津。
皆委于
自此如常开悟。
众倍前闻。
更相击响弥远。
四方因造日就义筵。
皆闻所未闻。
欣至难义。
至于分畅深伏标举纲门。
坐者不觉离席膝前。
皆美其义采之英拔也。
仍一岁奄就无常。
春秋六十有馀。
大业五年五月也。
有博见之长。
而寡于福业。
验乎从学。
屯盛便丧。
岂不然耶。
既而舍利毗昙竟未披讲。
疏又失落后代绝通。
又可悲之深矣。
崔仲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不齐崔猷子。
少有韬略。
北周时武帝有灭北齐之志,乃献二十策。
,与高颍议正朔服色,并劝除六官,依汉魏旧制。
出为虢州刺史,上书论取陈之策。
帝悦,进位开府
及伐陈,为行军总管
文帝仁寿初代州总管
炀帝时,年老,出为上郡太守
信都太守,上表乞休致。
卒于家。
全隋文·卷九
仲方字不齐,猷子。
,为宇文护参军,转记室,迁司玉大夫
平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封石城县男
仪同进封范阳县侯
宣帝时,为少内史
隋受禅,进位上开府,转司农少卿封安固县公
虢州刺史,转基州刺史
开府,转会州总管
仁寿初,迁代州总管
炀帝即位,进位大将军,拜民部尚书
礼部尚书,坐事免。
寻为国子祭酒,转太常卿,历上郡信都太守,致仕。
卒年七十六。
胡大恩隋至唐初 ? — 6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隋至唐初代州恒山人
隋末从窦建德起兵,累迁行台尚书令
唐高祖武德三年末,以大安镇降唐。
次年初,拜代州总管封定襄郡王赐姓李
旋平代州石岭北之义军。
后为突厥所杀。
释道幽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家住代州耆阇寺
通习经论。
仁寿中
讲婆伽波若经并论于本寺。
众之听者百馀人。
偶日午。
坐绳床上。
瞑目见一人。
伟特异常。
自云我释提桓因也。
兹来无他。
正以相屈。
为诸天讲经。
闻之。
情独怅然不乐于死。
因辞曰。
方造佛堂。
事有未易赴者。
既觉为侍者如法师言之。
曰。
此固世间罕遇事也。
夫人终一死耳。
欲生天道。
岂可得乎。
今幸而天帝见召。
且获开通法利以济益之。
其功德大矣。
佛堂又何足言哉。
心以为然。
久之。
复梦前。
遂许其请。
天因炷少香掌中。
剋时以迎。
觉则掌中香气薰一寺。
尔后屡讲不怠。
一日曰。
期至矣。
因执香炉正立以逝。
于时道俗从外见云气由寺内出。
腾空直上如白练。
以没。
释道幽
代州耆阇寺僧。
善解经论。
仁寿中于寺讲婆伽般若并论。
听众百馀人。
日午坐绳床。
如睡见一天人。
殊为伟异。
自云。
我是释提桓因。
故来奉请。
在天讲经。
初闻介介情不许之。
以畏死。
答云。
为造佛堂未成。
事有不可。
眠觉向侍者如法师述之。
曰。
此事罕逢。
人生终死。
死时不知何道。
今得生天。
则胜人也。
开通法利天解胜人。
何得不往。
佛堂事中功德不足及言。
从之。
不久又前梦。
天请。
天帝乃以少香注手中。
剋时来迎。
及觉见掌中有香气熏一寺。
自后前说法。
下讲至廊下。
床上诸僧。
遥见香烟充满床侧。
惊怪来看。
执香炉正念蝉蜕而去。
于时寺外道俗。
望见云气从寺而出一段云。
腾空直上。
飘飘而没。
敬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蒲坂人字积善
文帝仁寿中繁畤,有能名。
汉王谅为乱,力战,城陷被执,送伪将乔钟葵处。
强以官,正色拒之。
会扬义臣军至,乔钟葵兵败,得免死。
终为朝邑
僧慧远北周至隋 523 — 59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党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诱。
三岁即知出家。
七岁就乡塾。
功力能倍恒儿。
年十三。
泽州东山古贤寺僧思禅师𢹂以南。
怀州北山丹谷。
剪𩭄。
年十六。
遣从阇黎湛律师
往邺学大小经论。
俄从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黎
光师十大弟子为證戒。
以进具时论荣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隐律师
出灭诤犍度文句。
今行世。
复专师上统。
七年
设席受徒。
令誉载道。
寻归乡里之清化寺。
众乐之。
率金帛为兴会。
承光二年。
春齐亡。
周武帝废教。
偕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诏曰朕受天命。
抚育万民。
三教不同。
难以施化。
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故须存立。
其馀二教免罢。
有异议者。
请悉心以闻。
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无复对。
但相顾失色而已。
诏频趣之。
于是进曰。
佛法之入中国。
生民赖以脩善去恶。
陛下恃势力。
而破灭之。
其无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宁不畏天乎。
不畏天则不畏地狱。
地狱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辞矣。
帝大怒。
瞪视曰。
朕欲治安百姓尔焉。
恤其他。
遂引退。
衍法师
手泣而谢曰。
子曾不惧鼎镬刀锯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诚护法之切如是。
曰当时急。
亦岂复顾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讫三年。
诵法华维摩满千遍。
以祈复教。
大象二年帝有疾。
诏东西两京。
立陟岵寺。
处菩萨僧。
少林寺长讲。
仍诏近远诸德安置。
隋氏革命。
率旧齿。
翱翔洛邑
开皇初
诏授沙门都
辞不允。
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开导迎与俱。
七年春
定州
道上党。
留以开讲。
寻被诏。
偕六大德入都。
大兴善寺
劳问殷勤。
供养隆倍。
顷之诏别筑静影寺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而迁居焉。
虽堂宇未成。
而海内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担簦负笈。
相继而趋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诏知翻译。
是年卒于净影寺
寿七十。
帝闻哀恸。
叹曰国丧二宝柰何。
盖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长八尺五寸。
眼长三寸。
腰九围。
正气雄逸。
道风齐肃。
慈悲及物。
清化时畜一鹅。
常随钟鼓。
集轮下。
若听讲状。
入关。
鹅栖宿廊庑。
昼夜鸣号不已。
众患之。
附使达京。
至净影门放之。
即腾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识者。
自尔其状。
不异清化
而独于布萨无所与。
如是六载后忽不肯入堂。
泽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时俱陷。
以劳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减形羸。
久之因用林虑山中禅者。
数息之法。
对治。
良验。
由是一夏习定。
殊觉静乐
尝遇僧稠而问焉。
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调摄。
堪为观行。
每于讲次遇定宗。
未尝不赞美。
以勉学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为五聚。
盖教法义法染净杂也。
方著地持疏梦登须弥绝顶周览。
但见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
蒙冒尘埃。
敬礼已。
而拂之以衣。
顿觉光净。
又著涅槃疏毕。
未敢即出。
梦手塑七佛八菩萨像。
还自缋饰。
像复次第起行。
后一像缋饰将终。
旁有一人。
索笔代成之。
此皆其议论。
足以利益世间相也。
于戏伟矣。
释慧远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党高都焉。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局度通简崇覆高邈。
幼丧其父与叔同居。
偏蒙提诱示以仁孝。
年止三岁心乐出家。
每见沙门爱重崇敬。
七岁在学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见称明智。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思练行高世众所宗仰。
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爱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未劳呼策。
登为虐暴不安。
携以南诣怀州北山丹谷。
每以经中大义问师。
皆是玄隐。
深知长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梨湛律师往邺。
大小经论普皆博涉。
随听深隐特蒙赏异。
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梨
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證戒。
时以为声荣之极者也。
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
流离请诲五夏席端。
淘简精粗差分轨辙。
灭诤揵度前后起纷。
自古相传莫晓来意。
乃剖析约断。
位以单重。
原镜始终。
判之即离。
皆理会文合。
今行诵之。
末专师上统。
绵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奥。
负笈之徒相諠亘道。
讲悟继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为之兴会。
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齐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其风弥远。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
造之致福此实无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勃逆之甚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帝为王力决谏难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
岂以杜言情谓理伏。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宪章三教。
诏云。
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籍像表真。
若使废之无以兴敬
曰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经像未至。
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帝时无答。
曰。
若不籍经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
同于禽狩。
帝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难。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须废而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
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其义安在。
若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
七庙之难帝无以通。
曰。
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
四海之内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令独废。
帝又无答。
曰。
诏云。
退僧还众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未成至孝。
曰。
若如来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
曰。
朕亦依番。
下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帝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
是邪见人。
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作色大怒。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帝理屈言前。
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
但云。
僧等且还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名。
当斯时也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云。
正理须申。
岂惟顾此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为大恨。
法实不灭。
大德解之。
愿不以忧恼。
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
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尔长讲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蒙预落䌽。
旧齿相趋翔于雒邑
法门初开近归奔。
望气成津奄学市。
所以名驰帝阙。
皇上闻焉。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
至治犯断约不避强禦。
讲导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
或分卫乖法。
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
自馀堕眠失时。
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
故徒侣肃穆容止可观。
开皇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乡。
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亲疏含庆何以加之。
七年春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遂阙东传。
寻下玺书殷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于时敕召大德六人
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馀人。
创达帝室。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敕住兴善
劳问丰华供事隆倍。
又以兴善盛集法会是繁。
虽有扬化终为事约。
乃选天门南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弘叙玄奥辩畅奔流。
吐纳自深宣谈曲尽。
于是四方投学七百馀人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法道场。
但以堂宇未成同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
虽复兴善诸德英名一期。
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
莫高于矣。
形长八尺。
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
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译。
刊定辞义。
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为之罢朝。
帝呼嗟曰。
国失二宝也。
李德林同月而丧。
故动帝心。
括发寻师。
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
著疏属词诠综终始。
承习开误栉比尘连。
同范时朝得称方驾。
初见病数日。
讲堂脊无故自折。
相顾飒然必知不损。
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觉其卒。
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
属之以纩方悟气尽。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频经寒暑。
入关后鹅在本寺。
栖宿廊庑昼夜鸣呼。
众僧患之附使达京。
至静影大门放之。
径即鸣叫腾跃入房内。
尔后依前驯听。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僧徒梵散出户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
虽闻钟召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闻汎及馀语。
便鸣翔而出。
如斯又经六载。
乐听一时不亏。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尔二旬。
便弃世。
即。
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腊五十。
又当终之日。
泽州本寺讲堂众柱。
及高座四脚。
一时同陷。
佥议以感通幽显。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书。
丁氏镌之。
时号为三绝。
同听大乘可六七载。
洞达深义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近。
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
十五日内觉观相续不得眠睡。
心痛状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绝。
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蒙传法。
遂学数息止心于境。
剋意寻绎经于半月。
便觉渐差少得眠息。
方知对治之良验也。
因一夏学定。
甚得静乐身心怡悦。
即以己證用问僧稠
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调摄堪为观行。
每于讲际至于定宗。
未尝不赞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虑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
以为失耳。
在邺创讲十地。
一举荣问众倾馀席。
自是长在讲肆。
伏听千馀。
意存弘奖。
随讲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
四字成句。
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
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
始近终
则佛法纲要。
尽于此焉。
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远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
每丁宁频复提撕其耳。
唯恨学者受之不速。
览者听之不尽。
一无所惜也。
是以自于齐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纸。
纸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间曾无痾疹。
传持教导所在弘宣。
并皆成诵在心。
于今未绝。
本住清化祖习涅槃。
寺众百馀。
领徒者三十。
大唐之称首也。
勇于法义慈于救生。
戒乘不缓偏行拯溺。
所得利养并供学徒。
衣钵之外片无留惜。
尝制地持疏讫。
梦登须弥山顶。
四顾周望但唯海水。
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体有尘埃。
初则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
觉罢谓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徵耳。
又自说云。
初作涅槃疏讫。
未敢依讲。
发愿乞相。
梦见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萨像。
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画将了。
旁有一人来从索笔。
成之。
觉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广开敷之信如梦矣。
又未终一年。
梦见净影长竿自倒灯耀自灭。
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人。
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
又敕二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
限五十遍。
以报四恩初不中怠。
又伤学众不能课力。
每因讲日。
如此正义须臾不闻。
识者以为达宿命也。
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浴。
即在外宿至晓入
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时
乃曰。
吾今觉冷气至脐。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敛目不许扶侍。
未言其卒验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灭。
后乃卧之。
手足柔软身分并冷。
唯顶上暖焉。
沙门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为行状。
拟学者所承。
谈说有偏机会称善。
振名东夏云。
王度唐初
简介
祖籍太原王氏,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铜川县令王隆子王通弟。
历任御史著作郎芮城县,交好南陈宗室陈叔达
著有《北朝春秋》《隋书》已经失传,只有志怪小说《古镜记》传于世。
慕容三藏隋 ?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1 【介绍】: 燕人
慕容绍宗子。
聪敏多武略。
初仕北齐
北齐亡,北周武帝待之厚,授开府仪同大将军
,平岭南有功,历廓州叠州总管,所在能绥抚人民,百姓爱悦之。
炀帝大业时淮南太守,有惠政。
改授金紫光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