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裴镜民隋 ? — 5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 【介绍】: 河东闻喜人字君倩
初仕北周,为大将军府记室,府中语曰:“令德日新裴镜民
武帝建德初,为宋王侍读,累迁摄少吏部
隋文帝开皇初,迁兵部侍郎,以明干称。
十二年,随蜀王杨秀赴蜀,为西南道行台兵部侍郎
行台废,为益州总管府司马
十六年,讨西南夷,兵败被杀。
裴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闻喜人字神封
刚正有才具。
北周时累迁御正下大夫
杨坚为相,叹北周衰亡有时。
知之,不悦。
乃被废于家。
至隋开皇五年乃授膳部侍郎朔州贝州总管府长史
有能名。
太子杨勇被废,上书请复,忤晋王广
炀帝即位,谪永平郡,得岭表民心。
岁余卒。
当地民人为之立庙。
全隋文·卷二十六
字神封河东闻喜人,魏尚书令潜十世从孙。
周天和中,举秀才,为给事中士,累迁御正下大夫
大象中,免。
开皇中,授膳部侍郎
朔州总管长史,转贝州长史
大业中,授永平郡
裴子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绛州闻喜人
文帝开皇中尝任太中大夫
居母丧,庐于墓,哀泣无节,目丧明。
俄有白乌巢冢树。
兄弟八人复以友悌闻于时。
乃诏表其门阙,世谓义门裴氏。
裴蕴隋 ?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河东闻喜人
裴忌子。
初仕于陈。
以父在隋,乃阴奉表于文帝请为内应。
及入,拜开府仪同三司
历洋、直、棣三州刺史,有能名。
炀帝初为太常少卿,知帝好声色,乃奏集北周、北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六品以下士庶有善音乐及倡优百戏者直太常
自此,异技淫声咸萃乐府,帝大悦。
迁民侍郎
炀帝大业五年又以户籍多脱漏,年齿不实,奏令“貌阅”,整顿户籍。
御史大夫,与虞世基裴矩等共掌机密
伺帝意,曲法顺情,妄加刑戮,引致奸黠,共为朋党,侵扰百姓。
司马德戡为乱时被杀。
僧智命隋末唐初 ? — 620
释智命
俗姓郑
名颋
荣阳人
族望清胜文华曜世。
词锋所指罕有当之。
初仕羽骑尉
班位斯薄。
逃官流俗。
备历讲会餐寝法奥。
就耕于宁州
大业初年
仆射杨素因事往彼。
乃通名谒见。
与语终日。
曰。
观卿风韵。
殊非鄙俗所怀。
乃廊庙伟器耳。
且权抑忍辱。
寻当徵召。
及元德作贰。
搜访贤能。
遂拔之。
对晤宣传应变不一。
有令试以三百对语。
一遍授之覆无遗漏。
致大重敬。
迁为中舍人官至五品。
及元德云薨。
不仕于世。
游听三论法华。
研味积年逾深信笃。
皇泰之初越王即位。
历官御史大夫
伪郑开明连任不改。
深谋广略有国惟寄。
于斯时也。
今上任总天策。
御兵西苑。
李密鸱张蚁诘咆休洛汭。
世充独固一都。
内外煎迫上下同惧。
弊斯纷梗情慕出家。
频请郑主为国修道。
既不遂志。
惟思剪剃不累形科。
夜则潜读方等诸经。
昼则缉理公政斯须不替。
经四十日诵得法华。
畅满胸襟决心出俗。
又劝妇氏归宗释教。
言既切至即依从之更互剃发。
语妻曰。
吾愿满矣。
不死而生。
当启郑主不宜尔也。
便法服擎锡。
径至宫门云。
郑颋辄已出家。
故来奉谒。
世充不胜愤怒。
下敕斩之。
闻喜曰。
吾愿又满矣。
欣笑泰然。
行至洛滨。
时惟旭旦未合行决。
曰。
若为善知识者。
愿早见过度。
不尔寻应被放。
不满本怀。
于时道俗围绕劝引至暮。
厉色昌言不许。
因即斩之。
寻有敕放。
既所不救。
举朝怨恨。
即伪郑开明之初年也。
吉藏法师听讲。
有僧告曰。
观卿头颅额颔有富贵相。
但以眄睐后顾。
怨不得其终。
曰。
岂非伤死耶。
必如所相乃是本愿。
尝见诸死者。
疾甚危弱心不自安。
纷扰不定便就后世。
生死终一期也。
定不能免。
何如发正愿缘胜境心力坚明不有驰散。
刀落命终。
神爽自在岂不善乎。
之临刑。
遍礼十方。
口咏般若。
索笔题诗曰。
幻生还幻灭。
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
求人无有人。
与诸知故别已合眼。
少时曰。
可下刀矣。
寻声斩之。
面貌熙怡有逾恒日。
妻为比丘尼
见住洛州寺也。
裴矩隋末唐初 ?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绛州闻喜人字弘大
裴讷之子。
博学,有文藻智数。
隋时,累擢吏部侍郎,以事免。
西域诸国至张掖互市,炀帝监其事,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等,撰《西域图记》奏之。
累拜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定征辽之议。
后从帝至江都,以忤旨罢。
宇文化及僭位,署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旋为窦建德所得,为之创定朝仪,权设法律。
建德败,举山东之地降唐,累迁民部尚书,以晓习故事,甚见推重。
卒谥敬
有《开业平陈记》等。
僧道杰隋至唐初 573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安邑人俗姓杨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
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
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难人杀。
”晚住蒲州栖岩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弘农杨氏。
汉大尉震后也。
徙居河东安邑之鸣条。
隋开皇十一年
甫冠。
遂东投闻喜依真莹法师剃落。
寻具戒。
遣学涅槃项之往岘头山诵习法华。
因念曰。
经不云乎。
所闻宁少。
所解须多。
欲通其要。
必俟博游。
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采涉成实论二年。
记以为吾论其兴矣。
子能有始终者。
吾诲其敢怠乎。
未几。
而记迁化。
于是周流齐土。
遍阅装寂安艺之门而道滋进。
仍依沧冀魏念二师。
习毗昙论依道尚于清河洪该于汲郡
练治成实论。
讫四载。
尝与该公定义谓论有云。
唯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岂非以一行苦为苦受。
而三差者。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也。
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
善因而体。
即苦受亦可善业感恶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此中句意覆却例决终是一妨。
该茫然。
开皇九年
自卫适邺。
学摄论于林法师
又禀四分于洪律师志念法楞二师。
赴隋。
汉王召乃与俱读婆沙论。
三载颇穷其指。
尝难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念公含笑直视而已。
仁寿二年
受楞法师十地等论。
于时如智景之大论十力摄大乘。
两达之涅槃。
舜龛之律部。
皆萃并晋而扣击同异。
有可观者。
故时人谚曰。
大头难人杀。
文帝晋阳乱。
遁归乡里。
阐阿毗昙心地持等。
五六过。
叹曰。
言说之妄。
终无益于生死。
遂依真慧禅师于麻谷思择观理。
深入缘起。
以其宿习所致极赞美之。
后约成实安般法尤有发明。
徐俾神素法师集诸部之言安般法者。
以利后来。
武德元年
或请开十地论。
笑曰。
昼讲夜禅吾志决矣。
即为开之。
凡三十馀遍。
且遣门人二十辈。
分化于外。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
寿五十五。
桑泉樊绰友善。
绰既亡。
其二女。
忽梦乘空至曰。
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今来迎师耳。
卧病亦尝见绰在其旁云。
绰尝为沙门
周废教遽内室。
至是瞑。
众闻乐音香气满空中者。
释道杰
姓杨
其先弘农
太尉震之后也。
苗裔复居河东安邑之鸣条焉。
天怀颖发廓然物表。
年才小学便就外傅。
教以书计典籍。
粗知大略。
然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父母留恋抑夺不许。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肇。
垂翼东飞。
闻喜横水窟。
莹法师
莹鉴其高拔即而剃落。
寻与受具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
自惟曰。
经不云乎。
宁愿少闻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才涉二年功高四载。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请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
吾论其兴矣。
傥子存于始卒。
吾当诲而不倦。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奘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多识前令。
又往仓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所。
俱听成实。
始末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
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惟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拔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杰曰。
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
亦可惟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
此中多句。
终是一妨。
远取伏意。
覆却例决。
该于时茫然曰。
此中须解听。
后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休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
略知户牖。
意在小论。
将事东行。
属随汉王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含笑直视竟不通之。
其论道迅猛皆此类也。
然以先功小学
意为弘显大乘。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摄乘。
两达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
凡经六载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杰难人杀。
然其例并虽少。
而一徵一责能令流汗。
文帝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心路苍范。
至于起慧非定不发。
遂停讲往麻谷。
真慧禅师学坐。
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为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实安般处。
两夕专想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安般观。
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诸学坐者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请弘十地。
杰笑曰。
息驾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讲扬法化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事须商度。
今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长弘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数盈二十。
斯人也刚决中恕少欲希言
择交选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辞不获免。
若浮云焉。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
初有桑泉樊绰者。
前周废教僧也。
虽为白衣常参法宇。
杰以国士遇之。
绰已前亡。
二女同梦。
其父乘虚而至。
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知杰师将逝故来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杰患停讲。
乃至寿终。
常见樊绰在傍。
合众又闻空中伎乐异香。
故其去处虽远。
不负弘导之功焉。
门人依西域阇维起塔供养。
裴叔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闻喜人
裴延俊族孙。
博学有孝行,时人号裴曾子
入隋仕贝丘
裴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闻喜人字德表
博闻强记,达于为政。
初仕南朝梁封夷陵侯
后归北周刑部下大夫
苏威等参定律令,用法宽平。
,转左庶子,好当面责人短而退无后言。
太子疏之。
出为襄州总管,民得苏息,称为神明。
卒于官,年八十九。
全隋文·卷十二
字德表河东闻喜人梁豫州刺史邃孙。
初为邵陵王府法曹参军,转起部郎、枝江令
湘东王召为宣惠府记室,除通直散骑侍郎
侯景之乱,加壮武将军封夷陵侯
徵授给事黄门侍郎,加平越中郎将、镇南府长史
入周,为员外散骑侍郎,授刑部下大夫,转少司宪
隋受禅,转率更令,加上仪同三司
散骑常侍,转左庶子,出为襄州总管
卒年八十九。
有《承圣降录》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