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清朝
杜臻清 1633 — 1705
维基
杜臻(1633年—1703年)字肇余,榜名徐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今浙江省嘉兴市)人,进士出身
1684-1685年奉旨巡视广东和福建的复界(注:清初迁界令强迁沿海百姓),同行者有内阁大学士席柱。
此行写成《粤闽巡视纪略》,由于该书详述了九龙建有墩台的情况,成为学界研究清朝割让香港前夕的军事布防的经常引用的史料。
顺治十五年,登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十八年,任翰林院编修
后任秘书院侍读
康熙八年,任河南乡正考官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读学士
康熙十三年,任内阁学士
康熙十五年任礼部右侍郎
次年,任吏部右侍郎
康熙二十年,任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
次年,担任吏部左侍郎武会试正考官
康熙二十三年,任工部尚书
康熙二十八年,任刑部尚书
康熙三十年,任兵部尚书
康熙三十三年,任会试考官
康熙三十八年任礼部尚书
伊里布清 1772 — 1843
维基
H|伊里布'伊里布(1772年—1843年3月4日)又名伊礼布小金榜称红带子伊礼布字莘农爱新觉罗氏,红带子,籍属镶黄旗
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
伊里布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授国子监学正职,后出任云南府关通判,历任澄江知府腾越知州,与当地土司保持良好关系,受到云贵总督伯麟的推荐。
道光元年(1821年),随从云贵总督庆保镇压永北少数民族叛乱有功,代理永昌知府,不久升任安徽太平府知府,此后历任山西冀宁道道员、浙江按察使湖北、浙江布政使等职。
道光五年(1825年),伊升任陕西巡抚,后又先后调任山东和云南巡抚以清廉闻名。
道光十三年(1833年)伊里布升任云贵总督十八年(1838年),被授予协办大学士头衔,次年调任两江总督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伊里布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浙江沿海的军事行动。
由于琦善裕谦等人和战不定,伊里布面对占领定海的英军亦不主动出击。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清朝政府命令伊里布进攻定海,恰逢英军为占领香港而从定海撤军,伊里布遂上表称收复定海,但是被斥责为“附和琦善,以兵炮未集,藉词缓攻,致敌船遁去”,被撤去协办大学士头衔,交出兵权给裕谦后留任两江总督
不久,裕谦弹劾其遣家丁张喜与英军私自来往,达成不战默契,伊里布被削去职务,投入监狱。
梁章钜清 1775年7月6日 — 1849
梁章钜(1775~1849) 清代官员、学者。
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
祖籍福建长乐县,生于福州
嘉庆七年(1802)进士,历任湖北荆州知府荆宜施道、江苏布政使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等职。
曾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
著述丰富,共著诗文近70种,为楹联学开山之祖。
自云“余官湖北时,尝三度登黄鹤楼”。
在其所著《楹联丛话》中记载了内阁学士翁方纲湖北巡抚钱楷直隶参政鲁之裕、署陕甘总督萨迎阿侍读学士余本敦吏部尚书朱士彦湖广总督毕沅等官员、名士撰写黄鹤楼楹联的事迹掌故。
维基
梁章钜(1775年—1849年)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
祖籍福建长乐县,生于福州
学者。
梁章钜幼时颖悟,九岁能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
嘉庆十年(1805年)任礼部主事
嘉庆十二年(1807年),掌浦城浦南书院讲席,次年,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经考选任军机章京
道光二年(1822年),授湖北荆州知府荆宜施道,升淮海河务兵备道,调署江苏按察使
道光五年(1825年),管理盘运漕粮总局,任山东按察使
次年,调任江苏布政使
江苏任职八年,曾四次代理巡抚,政绩斐然。
道光十一年(1831年)江淮大水灾,他率属捐廉募款。
同年,修复练湖牌坝,筹款兴修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水利。
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奏请回福州养病。
道光十五年(1835年),奉召入,授甘肃布政使
次年,升广西巡抚兼署学政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强调“行法必自官始”,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令梧州浔州官员捉拿烟贩,采取10家连保法,杜绝复种罂粟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亲自带兵防守梧州,并增兵浔州南宁,运送大炮支援广州防务。
曾上疏抨击琦善广东“开门揖盗”,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
同年,调任江苏巡抚,带兵到上海会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部署抗英,组织宝山上海川沙太仓南汇嘉定等地兴办团练,严密设防,使英军未敢妄动。
同年八月,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
十一月病发,专折奏请开缺调理。
先后寓居扬州浦城温州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病逝。
琦善清 1790 — 18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790—1854 【介绍】: 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字静庵
嘉庆间由荫生累官山东按察使
道光间以治河办海运,明干有为,官至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
二十年,办交涉,在大沽口登英舰,为敌势所慑,允许议和。
旋代林则徐督粤,撤海防,擅订《穿鼻草约》,私许割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六百万银元等条款。
广东巡抚怡良奏劾,坐夺职拿问。
咸丰间钦差大臣,建立江北大营,与太平军对峙,多败,卒于军。
谥文勤
奕山清 1790 — 18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0—1878 【介绍】: 宗室,隶镶蓝旗字静轩
侍卫累擢御前大臣
道光二十一年,以靖逆将军赴粤督师与英军作战,畏敌求和,许给英国烟价及香港全岛,而以“义律穷蹙乞抚”入奏。
次年,事露遭斥责。
和议定后革职。
咸丰中黑龙江将军,慑于俄军压力,签订《瑷珲条约》,割让大片领土。
同治中封一等镇国将军
卒谥庄简
魏源清末 1794 — 1857
维基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
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
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
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29岁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试卷得到宣宗褒扬,但此后会试却落第,房考刘逢禄深感可惜。
1840年1841年,曾参与裕谦戎幕,依照英国战俘的口供编成《英吉利小志》。
1841年7月,在镇江林则徐相遇,纵谈时事和今后对策。
1843年1月,依靠林则徐广州翻译的报纸并以林的《四洲志》为基础写就50卷的《海国图志》,而魏源撰写该书时曾长年待在南京,其宅邸即小卷阿。
魏源内阁中书,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方中进士,殿试位列三甲第93名,以知州分发江苏,赞权兴化
官至高邮州知州
1847年魏源前往广州澳门,访问知名儒者陈澧,会晤葡萄牙理事官,又前往香港,采购各国书籍,将《海国图志》拓展为60卷。
1853年,依据西方新出著述,如葡萄牙马吉士的《地理备考》,续写为100卷。
晚年隐居杭州,潜心佛教,法名承贯
病逝于杭州
清史稿》有传。
许祥光
维基
许祥光广东潮州府澄海县人,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区)进士出身
广州第一大盐商、潮州人许拜庭的长子许祥光嘉庆廿四年(1819)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布政使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母丧回故居,经理投效局。
道光廿九年(1849),他率族人在高第街建起许拜庭大夫家庙,又建大宅,从此那一带便名为“许地”。
道光廿九年四月香港总督兼英军司令文翰重申洋人入广州城的要求。
虽遭清粤当局拒绝,而英军舰仍闯进珠江,欲强行入城。
见此情势,许祥光联合广州爱国士绅,自己带头捐献白银6万两,号召城内外居民组织团练备战。
还以粤绅名义正式致函文翰,陈说利害,点破了英军的恫吓。
最后文翰无计可施,不得已在洋行门前贴布告:“严禁英人入城”。
许祥光抗夷有功,后被官府嘉奖赐爵三品顶戴,粤省士民曾赠匾以颂其爱国御敌之德。
咸丰二年十二月三十1853年2月7日),由广西桂平梧郁道道员升任广西按察使
咸丰四年(1854日),八月罢。
他的7个儿子皆中举人,其中许应鑅历任临江知府、江苏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被百姓誉为“许青天”。
许氏家族在清代还出了任至工部礼部尚书许应骙,为政清廉、积极支持戊戌变法的许应锵,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的许炳榛等政界知名人物。
怡良清 ? — 18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 【介绍】: 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
嘉庆间刑部笔帖式
道光间累擢至广东巡抚兼署粤海关监督,参与林则徐禁烟事。
二十一年,上疏揭发琦善私割香港
后任闽浙总督,受命查办达洪阿姚莹台湾“妄杀英人”事,不能为二人昭雪,为时论所讥。
咸丰间以两江总督常州防堵江宁太平军
七年以病解职。
林福祥清 1814 — 18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4—1864 【介绍】: 广东香山人字亮予号季薇,一作季眉
家富有。
鸦片战争时,招募水勇,受两广总督祁□任为平海营管带
曾率部参加三元里战斗,并建议出兵收复香港
后历任南昌抚州饶州知府、浙江布政使等职。
咸丰十一年杭州太平军俘获。
得释后走上海九江
后被左宗棠捕杀。
有《平海心筹》。
洪仁玕晚清 1822 — 18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2—1864 【介绍】: 广东花县人字益谦,又作谦益号吉甫
洪秀全族弟。
累试不第。
道光二十三年为塾师,参与创立拜上帝会。
咸丰元年广西,未及随太平军远征。
八年,由香港江西湖北等地乔装潜入天京。
封干福王,晋精忠军师、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
进《资政新篇》,主张革新政治,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曾与李秀成陈玉成等摧毁清军江南大营。
十一年,奉命赴安徽浙江等地催兵救援安庆,遭失败。
天京陷落,为清军所俘,被杀于南昌
有诗文辑成《军次实录》。
黄宽晚清 1828 — 18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8—1879 【介绍】: 广东香山人号绰卿
幼年就读于澳门教会学校,道光二十七年与容闳等人随传教士布朗赴美留学。
两年后,赴英国爱丁堡攻读医学,获医学博士
咸丰七年回国,历任广州惠爱医院医师香港国家医院院长
精于解剖学。
王韬晚清 1828 — 18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8—1897 【介绍】: 江苏长洲人初名利宾字紫铨号仲韬晚年自号韬园老民天南遁叟
十八岁考取秀才,后屡试不中。
赴沪受雇于外国教会主办的墨海书馆,前后十三年。
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将领刘秉钧
因此为清廷通缉,逃往香港
后游历英、法、俄诸国。
回港办《循环日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中法战争时回沪任《申报》编辑、格致书院山长
著述极丰,有《韬园文录外编》、《韬园尺牍》、《淞隐漫录》、《普法战纪》等。
陈阿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同安人
在沪初为外国人马夫,后为小刀会福建首领
咸丰三年,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作战英勇,拒降固守。
五年初,流亡香港新加坡,不知所终。
郭公接清末 ?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清末广东大埔人字守毅
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先后就学于理化专科学校与体育学校。
两年后回国参加饶平浮山圩起义,事败逃亡。
宣统二年北京,营救黄复生汪精卫未成。
三年参加黄花岗之役,事败避走香港
转往吉隆坡
不久因车祸死亡。
李雁南清末 ?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清末广东开平人名群
早年去香港
光绪二十一年兴中会广州起义失败后,加入三合会。
后在槟榔屿识孙中山
宣统二年香港宣统三年参加广州起义,力战受伤,被捕遇害。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望曾清末民国初 1853 — 1929
全台诗
陈望曾(1853~1929)字省三号鲁村,祖籍福建漳浦,后迁台南
同治九年(1870)举于乡,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内阁中书,先后署广东雷州韶州府知府
施士洁萧逢源汪春源许南英并称「台南进士」。
乙未(1895)割台,携眷内渡。
板桥林家有姻亲关系,林尔嘉《林菽庄先生诗稿》中有多首与陈望曾唱和之作,民国三年(1914)五月菽庄钟社成立后,陈望曾亦参与其诗会活动,与施士洁萧逢源汪春源许南英五人,曾同住鼓浪屿,一时有「五凤齐飞入洞天」之誉 。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广东府知府
继而奉委提调广东海防兼善后总局。
三十四年(1908)任广劝业道
嗣调署按察使提学使、赏头品顶戴。
台籍进士在中国内地仕宦者,以望曾最为显达。
积资数十万。
国民革命之际,秘助民党。
后隐居香港太平山。
陈伯陶清末 1855 — 1930
维基
陈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华子砺号九龙真逸别署砺道人九龙山人,晚更名永焘广东东莞县(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乡人。
清末政治人物、学者。
光绪十八年探花及第。
官至江宁提学使,署布政使
清亡后以遗老自况,移居香港
陈伯陶之父陈铭圭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
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陈伯陶生于东莞县城家中。
五岁启蒙,六岁时,其父故交、学者陈澧主讲东莞石龙龙溪书院陈伯陶陈澧为师,后来其经学词章受陈澧影响颇大。
十岁,通晓五经。
光绪元年(1875年)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中解元(广东乡试考取第一名)。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等职。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伯陶外派往云南贵州山东出任乡试副考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陈伯陶携眷返回东莞安顿妥当后,随即赶赴西安追随慈禧太后光绪帝
辛丑条约》签订后,陈伯陶跟随光绪帝回京,并入值南书房任行走,充当皇帝的近身文学侍从
南书房行走虽无实务,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向往的荣誉;事实上陈伯陶后来亦非常缅怀这段在皇帝身边的岁月。
光绪三十二年陈伯陶外调江宁提学使,开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
他曾经到日本考察教育发展,回国后在南京推广实业高等学堂。
他创办了方言学堂和暨南学堂;前者是外语学校,后者是华侨学校,亦即暨南大学的前身。
光绪三十四年陈伯陶迁任江宁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际,光绪帝遽然去世。
陈伯陶受此打击,复见政局日渐紧张,遂于宣统二年弃官回归东莞
宣统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发的同年,陈伯陶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
武昌起义后,广东变天,革命军一度包围东莞陈宅陈伯陶于是携眷逃往香港红磡暂避。
未几宣统逊位,陈伯陶遂迁往九龙城,打算以此地为长居之所,并以秦朝东陵侯召平于秦亡后种瓜自给的典故,署其小楼名为「瓜庐」,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
陈伯陶来港后不剪辫,不易服,以前清遗老面目示人;又自号「九龙真逸」,决心以隐逸度其馀生。
其间龙济光入主广东,曾力邀陈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设广东省志局为名,请其主持修志。
陈伯陶始终不为所动,坚拒不就;反而应东莞同乡叶湘南之邀,就地于九龙设局纂修东莞县志》。
六年后志书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书一百卅十馀万字,于时堪称巨著。
东莞县志》是陈伯陶的专业制作,颇得学界好评。
他又著手编纂宋元以来广东遗民传记资料,写成《胜朝粤东遗民录》、《东莞遗民录》、《广东遗民录》、《东莞三忠传》等书,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
1922年溥仪大婚,陈伯陶携一万元巨款入京祝贺,以尽为臣之礼。
陈伯陶去国多年后重回昔日入值的南书房,感慨万分,不胜唏嘘。
陈伯陶隐居的九龙城,曾经是南宋末二帝的栖身之所。
此地有宋王台及侯王庙两处遗址;前者为纪念二帝而设,后者则来历不详。
此段亡国史事不但惹起陈伯陶的遗民思绪,更引起其寻根探低的兴趣,最后考订侯王乃宋末杨淑妃亲弟杨亮节。
未几港府计划收回宋王台遗址转售,事件为一众遗老上书陈情劝止;结果港府不但撤回计划,更容许遗老于宋王台之上修建石垣以为屏护。
风波息后,陈伯陶特此撰写《九龙宋王台新筑石垣》以表庆贺。
陈伯陶不时邀约遗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国之思。
陈伯陶一生埋首经籍,著述甚丰。
来港之前曾经参与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两传;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遗民传记之外,尚有《瓜庐文剩》、 《瓜庐诗剩》、《孝经说》、《袁督师遗稿》、《东江考》等多种。
另外,陈伯陶亦不忘薪传后代,与一众遗老于学海书楼设坛讲学,光大孔门事业。
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陈伯陶亲题对联志庆。
其联云:「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对金文泰来主政颇有赞许之意。
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卒于香港九龙城寓所。
溥仪闻讯后赐予谥号「文良」,为遗老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女婿乃淩鸿勋之侄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崇熙 (Samuel C.H. Ling)。
黄咏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香山人,世居澳门
父为香港议政局议员。
光绪二十一年初,识孙中山,入兴中会。
在港设“乾亨行”掩护革命。
同年广州起义时,变卖家产以充军
失败后回澳门,数年后病死。
康有为清末民国初 1858 — 1927
词学图录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初名祖诒
广东南海(今广州)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
会试前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
工部主事,未就。
在京创办强学会。
清德宗召见问对,因宣布变法。
戊戌政变作,流亡香港日本及欧美各国,组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
民国,任孔教会会长。
治今文经公羊学,借古改制言变法改良。
工为政论文。
馀事为诗,返虚为浑,积健为雄,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
词仅传少作一首。
有《康南海先生诗集》,词见《全清词钞》。
潘飞声清末至民国 1858年11月9日 — 1934
词学图录
潘飞声(1858-1934) 字剑士号兰史
番禺(今广州)人。
贡生
早年随洪钧出使德国,入柏林大学讲授中国语言文学
归国,保举知县,改授国子监典籍,荐举经济特科,皆不就。
寓居香港,为报刊撰稿。
民国,寓居沪上。
诗文词并工,为南社社员,与高旭俞锷、傅专并称"南社四剑"。
其诗清响可听,雄秀并具。
词极婀娜之致。
有《说剑堂集》、《在山泉诗话》。
词在集中,名《海山词》、《花语词》、《珠江低唱长相思词》。
人物简介
1858-1934字兰史广州市番禺人
号剑士心兰老兰别署老剑剑道人说剑词人罗浮道士独立山人,斋名剪淞阁、室名水晶庵、崇兰精舍、禅定室等,祖籍福建省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广东经商,遂落籍于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
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
长于诗词书画,善行书,苍秀遒劲,善画折枝花卉。
诗笔雄丽,时有奇气,广东美术史上关健人物,与罗瘿公曾刚甫黄晦闻黄公度胡展堂并称为“近代岭南六大家”。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