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清朝
郜炳元清初 ? — 1648
维基
郜炳元(?
—1648年),字虎振号飞虹直隶长垣县(今河南省长垣县)人。
郜焕元
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清朝入关首科乡试,郜炳元高中顺天府第一名举人(解元)。
顺治四年(1647年),登丁亥科三甲进士,官湖广孝感县知县
次年死于兵乱。
崔崶清初
维基
崔崶
直隶长垣县(今河南省长垣县)人,清初官员。
崔崶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壬午科举人
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三甲进士
山东蒙阴县知县
死于兵乱。
任浚明末清初 ? — 1656
维基
任浚字海王号汶水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顺治朝官至刑部尚书
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登进士,授芮城县知县六年榆次县知县本省同考九年礼部祠祭司主事十一年考选为广东道御史,管理城工,改苏松巡按御史兵部右侍郎,又特任为河南巡按御史,固守开封城,腿部被击中铅弹,得告旋归里。
无何,复任右佥都御史,河南总督,在长垣县遇寇被俘,兵刃划额,血流满面,死而复苏,后乘间逃归家乡。
明亡后降清,授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丁母艰,服阕,补原官,寻转左侍郎总督仓场
顺治八年,授右都御史
顺治十一年,改刑部尚书
以劳瘁遘疾,得旨致仕,寻卒。
郜焕元
郜焕元字凌玉号雪岚长垣人
顺治丙戌进士历官湖广提学道按察使佥事
有《猗园存笥稿》。
赵映乘明末清初
维基
赵映乘(1619年—1657年?)字涵章,希伯来名Moshe ben Abram ,开封犹太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他和兄弟赵映斗在清朝初年出任清朝政府官员(赵映斗云南昆明县宜良县知县)。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赵映乘出生在中国河南省省会开封的一个犹太家庭。
赵映乘在年轻时期同时接受了犹太教教育和儒家教育,因而精通希伯来文和中文。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灭亡前夕,赵映乘23岁那一年,李自成率军围攻开封,掘开黄河大堤,淹没城市。
这次灾难造成城市荒废。
开封犹太人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的犹太会堂也被滔滔洪水所摧毁。
包括李、赵、艾、张、高、、石七姓,大约200多户犹太人(占全城犹太人的半数)带着贡士高选从洪水中抢救出来的经卷,前往黄河北岸长垣县避难。
顺治三年(1646年)考取进士,被任命为刑部郎中
4年后(1650年)他被调往福建出任福建汀漳兵巡道按察使司副使
在当地他官声良好,被认为是一名能干的官员和优秀的儒家学者,清除了当地的盗匪,并创办了一些学校。
1651年(顺治八年)赵映乘联合福建广东江西三省兵力围剿永定县的苏荣(被郑成功封为招讨大将军)起义军。
顺治九年(1652年)赵映乘返回故乡开封
经过水灾10年以后,赵映乘致力于重建城市,他得到兄弟赵映斗的帮助,促使犹太人渡过黄河南下,回到他们原来的住处。
完全由于赵映乘个人的财务支援,会堂得以在1653年重建起来,包括中国式的后殿三间及尊经龛一座。
用洪水中抢救出来的经文残片拼出一本完整的律法书,并且抄录了副本。
一块1663年的石碑详细记录了赵映乘的活动。
此后,开封犹太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振兴。
后出任湖广江防按察使,在任上去世。
王鸾冲
维基
王鸾冲原名王玄冲,为避清圣祖名讳改名“鸾冲”。
直隶长垣县人
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恩科进士
康熙七年(1668年)湖南衡阳县知县
王维坤
王维坤字幼舆号鹅知长垣人
顺治辛丑进士,官梓潼知县
有《渐细斋集》。
清诗别裁集
字幼舆直隶长垣人
顺治辛丑进士
维基
王维坤字幼舆号鹅知河南长垣人进士出身
崔蔚林清 1635 — 16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5—1688 【介绍】: 直隶新安人,后迁河南长垣字夏章号定斋
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间累官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
曾奉诏撰《易经讲义》。
又著有《四书讲义》、《解易》。
李聘
李聘字莘起号伊庵长垣人
康熙丙辰进士,官陵水知县
有《余存集》。
崔渭源清 1674 — 17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4—1730 【介绍】: 直隶长垣人字清夫号肖玉
崔蔚林子。
康熙四十四年副贡生
论学谓以躬行实践为务。
事父母以孝闻。
吕益昌
维基
吕益昌字茂园河南长垣县人清朝官员。
同进士出身
赵纯仁
维基
赵纯仁字善长河南长垣县人清朝官员。
同进士出身
仵墉清末至民国 1870 — 1947
维基
仵墉(1870年—1947年)字崇如陕西蒲城人
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仵墉举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历任直隶省乐亭县知县长垣县(今属河南省)知县祁州(今安国县)知州安州(今安新县)知州沧州知州滦州知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仵墉历任昌黎县饶阳县长垣县赵县霸县临榆县(今属秦皇岛市)县知事县长等职务。
在清末民初前后共任知县知州县知事县长28年。
九一八事变之后,时任临榆县县长仵墉张学良荐任察哈尔省民政厅厅长。
察哈尔省主席兼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赴前线督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12日仵墉被国民政府令暂代察哈尔省主席。
任内仵墉北平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请示,后来留在北平未归,任北平市政府参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仵墉辞去北平市政府参事职务,在家闲居,并拒绝了到满洲国做官的邀请,后称病入住医院。
日军进入北平后,强占了其位于钱粮胡同的住宅,仵墉乃令家人在北平西城租房居住。
在此期间,他与尚节之贾佩卿、陈紫伦等朋友结成“龙亭会”,每周六在北海龙亭聚会,创作诗词,后又改在其家聚会。
抗战期间,仵墉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儿子49岁便病死,但他仍对家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全家饿死,决不受日伪一粟一缕!
”抗日战争胜利后,仵墉失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返回了陕西蒲城贤坡村
次年春,胞弟病逝,仵墉悲痛生病,于当夏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