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器师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远乎。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师生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师面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号东冥。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落发受具。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𥧌。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廷师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沉埋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师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峻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窹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师。讳溥洽。字南洲。晚号迂叟。又称一雨翁。姓陆氏。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世居会稽之山阴。祖某。为饶州馀干县尹。父仁。甫因家焉。母周氏。师生于至正丙戌。自幼闿爽颖异。父教之诗书。悟解日益进。未龀。已志慕出世法。有老长戏之曰。仙人本是山人作。师应声对曰。凤鸟终非凡鸟。为众惊异之。每入招提瞻佛像。辄敬礼膜拜。父母知不可遏。命于郡之普济寺。礼雪庭祥公为师。受具上天竺。谒东明日公。一见器重之。命典宾客。其仪矩从容秩然。丛林老宿多推服。以为难能。而博究教典。虽寒暑夙夜不懈。已而从具庵玘公于普福。讲求旨要。凡诸经籍。精粗小大之义。靡不贯串。而旁通儒书。间以馀力为诗文。多有造诣。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自是进于止观明静之道。洪武辛亥。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又住苏州北禅。学徒云集。师为开演五时八教。如来一代施化之仪。无智愚高下。人人满所欲而退。一时宗门耆硕。如九皋声公。启宗佑公。咸共嗟赏。谓吴中法席第一。又六年。至杭之下天竺。乃循慈云故事。建金光明护国。期忏七昼夜。为众讲贯无虚日。太宗皇帝。闻其贤。召为僧录司右讲经。玉音褒谕。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居长干西丈室三年。时梦观主天禧。其徒由高者。夜梦诣师室及门。有二神人。兜鍪金甲。卫护甚严。叱止高曰。寺主在是。既觉。诣师告所梦。且曰。公其代吾师乎。踰月梦观卒。有旨。命师主天禧。又三年。升左善世。太宗皇帝。举靖难。师道衍公。有辅翼居守功。及即位召衍。至自北京。命主教事。师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上嘉从之。永乐四年诏修天禧寺浮图。落成之日。车驾临幸。命师庆赞。祥光烨煜。万众聚观。天颜愉怿。时有任觉义者。忌师之宠。搆词间之。左迁右觉义。疏斥。师不辩。自处裕如。既而上察其心。复右善世。仁宗皇帝临御。以老宿数被召问。礼遇特厚。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以自佚。而上御便殿。召师入见。慰劳甚至。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从之。赐佛像经钞若干缗。给驿舟。命中官护逃。既至。明年为宣德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微疾。呼寺之住持惟寔。付后事留偈。诀别其徒云。清净自在住。遂化。春秋八十有一。僧腊六十有九。塔全身于凤岭。送者万馀人。讣闻。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师历事列圣。一以至诚。而言动必祇礼度。处物和。驭众宽。解逅逢掖士。喜商论文事。三四十年间。钜缁老衲。有文声者。惟师与衍公耳。师所著。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国家建法会。一切科仪文字。皆师所定。以贻范于后。所度弟子。慈霔圆悟大沾等若干人。得法弟子。圆净鸿义惠朗等若干人。宣德元年秋。示寂于南京。弟子奉龛建塔于长干西南凤岭之阳。复于塔前搆精庐以居。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为之记曰。公戒行之精。才望之高。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今之记似可略也。然予于兹寺之建。独有感焉。昔者孔子没。弟子皆冢于墓。服心丧之礼三年。丧毕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反庐于墓上。又三年而后去。盖师之与弟子。所以传其道授其业。有父子之恩焉。后世此道不明。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背之而去者有矣。能服乎心丧之礼者。几何人哉。心丧之礼。且不能服。况望其庐墓至于三年六年之久者乎。予闻。洽公当永乐间。尝为同列所间。太宗皇帝。欲试其戒行。系之于锦衣狱。一时门弟子。多云鸟散去。独霔公焦心苦骨。从其师于患难。服薪水之劳。未尝一日去左右。卒使其获全行业。蒙被国恩。大昌其教于晚节。观其尽心所事。不以死生穷达。而有所改易。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而霔公能之。予于是重有感也。是用书以为记。使后之观于此者。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劝焉。
(有言。靖难兵起。师为建文君。设药师灯忏诅长陵。金川门开。又为建文君削发。长陵即位。微闻其事。囚师十馀年。荣国公疾革。长陵遣人问所欲言。言愿释漙洽。长陵从之释其狱。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
吉祥字大昌,黄岩人。永乐中,官礼部主事。
维基
严升(?—1430年),南京太平府繁昌县(今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人,进士。建文二年,严升中进士庚辰科三甲第四十五名,授四川眉州青神县知县。后调巫山县知县。历官江西按察使司佥事、四川顺庆府同知、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大理寺右少卿,执法严格。宣德三年调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后升任副都御史,宣德五年任礼部尚书。存有《神羊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吉水人,字维祯,号夔斋。成化初授夔州通判。迎击荆襄义军石龙(石和尚)部于巫山,小胜。未几义军袭大昌,偕指挥曹能、柴成同往迎击,二人先逃,祯兵败死。
维基
黄翱(15世纪—16世纪),四川夔州府巫山县人。黄翱是成化十九年(1483年)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成进士,获授云南临安府知府,为政宽松平和、行事严密,操守和学行都有名声,升副使,后任户部管理临清钞关主事。
维基
王鸣凤,字时瑞,四川夔州府巫山县人,民籍。四川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会试第二百九十一名,三甲第一百三十名进士。
维基
柳英(1498年—?年),字子钟,号鹤峰,四川夔州府巫山县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二十六名进士。观刑部政,升刑主,员,郎中,云南知府,河东运使,复两淮,湖广参政,回籍,勘明复参政至右布政。
维基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直隶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书画家。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晚明四家。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董其昌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应天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万历十六年(1588年)参加戊子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崇祯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636年10月26日)戌时,董其昌病逝于松江居所,享寿八十一岁。身后谥文敏。
维基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阳卫(今睢县)人,祖籍河南颍州(今安徽阜阳)。晚明政治人物,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授苏州府推官。弹劾应天巡抚,平反苏州知府石昆玉冤案。袁可立执法不避权贵,“至犯令抵罪者,虽宠近必行,似欧阳永叔。”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擢拔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吴民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曾官登莱巡抚,期间成功游说刘兴祚归明,使清人忿怒,造成日后袁崇焕反间计之原因。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朝鲜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后来的仁祖)的别墅发动政变,废光海君,史称仁祖反正。袁可立表示:“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并上书朝廷,力主讨伐。朝鲜派出使团前往登州拜见袁可立。后因直谏触帝怒,削职为民,史称“震门之冤”。罢官期间,袁可立与友结诗社。泰昌元年(1620年)起尚宝司司丞,历太仆寺少卿。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晚年崇信道教,在睢州建袁家山。崇祯帝为袁可立敕建的“三世尚书坊”。
维基
黄运泰,字仲升,号际云,河南归德府永城县人。进士出身。敏悟力学,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举于乡,己丑成进士。初授陕西凤翔府推官,识决明允,御史常令随行,遇疑狱即令判决,以卓异擢户科给事中。神宗中叶,储嗣未定,人情危疑。公慨然曰:青宫为天下根本,岂可任其摇动。今日之事,孰大于此。纠垣台诸人,合疏立谏,帝震怒,祸几不测,大臣力救,得削藉,夺嫡之谋亦寝。公家居,辟黄门书院,延文士读书课业其中,贫乏者供膏火,助餐斧,历二十五年如一日。训诸子皆有文名,长子黄养正,己未登甲科,父子仕显,而不以富贯骄人。泰昌立,进用谏立东宫诸臣,起光禄寺少卿,历应天府府丞、太仆寺正卿、户部侍郎、巡抚督饷天津。熹宗即位,晋户部尚书、太子太傅,荫一子为锦衣。公授职力辞,膺寿八十八终。
维基
李懋桧(?—1621年),字克苍,号心湖。福建乡试第八名,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守六安岩州,并著手对当地赋役进行整理,为民称道。之后升任刑部员外郎,其上疏陈九事,涉及宫中事,被明神宗忌讳。恰逢给事中邵庶进言称禁止越职陈言。李懋桧上疏抗争,惹恼神宗。虽然刘志选劝救,也一同被贬,降为湖广添注经历。李懋桧在外仍然上疏举荐赵文毅、并陈述攘边之计,不被任用。之后在外二十多年,明神宗晚年念及其忠廉,启用为南京兵部事,后转为员外郎,李懋桧以父老乞养归。明光宗即位后,启用为南京光禄寺勋贰囧伯。后因继续痛斥泰昌佞臣。之后命人太常寺卿时,李懋桧已经病重。李懋桧生平好交友,邹南皋、姜凤阿、顾锡山、许东阳均为其友。此外其举荐李长庚、魏说、李若愚、陈所蕴、何庆元、宋之祯,均为一代名臣。
维基
魏应嘉,字示周,号宾吾,又号易山,南直隶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市)人,祖籍湖州乌程县,明朝官员、学者、书法家。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进士,授汝宁府推官,官至兵部左侍郎。曾代祠孟庙,条陈三大案事。魏应嘉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三十三年八月授河南汝宁府推官。当地土豪祸害百姓,魏应嘉到任后立除之。三十七年十月回乡守制。四十年三月复除山东莱州府推官。升任兵科给事中,上书请立太子,又屡次上疏说明时务及辅臣失职状。改任刑科给事中,上疏请求放还宫女。天启初年,商议保留泰昌年号来继承大统,在明末三案中侃侃言无所顾畏。不久升任吏科都给事中(“小天官”),负责京察事宜。履职期满,升任太常寺少卿,作为钦差代祠孟庙,又历任大理寺右少卿、太仆寺卿、兵部左侍郎,不久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明思宗朱由检列举魏应嘉在边疆方面的功劳,有所恩赐,但是不再起用。魏应嘉在家乡闲居三十年,精研理学。岁饥,赴南京为乡人请命,变卖财产买进粮食赈济灾民。相传去世那天提前沐浴更衣,端坐而卒,当天仍然读诗作赋饮酒谈笑如常时。《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有传。
维基
邢祚昌,字新之,一字鼎如,号玄津,广东文昌县何恭都(海南省文昌县今新桥大昌仕头村)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进士。刑部观政,四月任太湖知县,三十八年升南京大理寺评事,三十九年改南京刑部主事,四十年升郎中,四十一年考察,降职为府学教授。四十五年升国子监助教,四十六年升刑部云南司主事,天启元年(1621年)升员外郎,本年升陕西司郎中,十一月出任湖广德安府知府,升广西副使分守苍梧道,六年十二月升本省布政司右参政、宾州道,崇祯元年拾遗去职。
维基
杨若梓,字原育,号芘寰,沈阳右卫军籍顺天府通州人。有至性,数岁父卒,事母张氏以孝闻。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顺天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授河南信阳知州,约己爱民,禁羡耗,息争讼,虚公讯狱,务得其情,案牍不假吏手,娓娓千言,堂上立就。著有《申阳末议》。初莅政,据案审决,监司洪某意轻之,易服入观于旁,阍者密以告,断听自若不少动。洪由是奇其才,凡疑狱悉委鞫焉。岁旱,步祷跪暴烈日中,雨立至,谓未沾足,跪如故,洪某冒雨至,掖之起。又劝农桑,宣六谕,课士文艺,多所造就。察廉奏最,擢礼部祠祭司员外郎,摄仪制司篆。无何,神宗、光宗相继崩,大礼叠至,若梓擘画精详,而其议改元,尤有卓识。当光宗初立也,议以明年为泰昌,及光宗又崩,阁臣九卿皆难之,若梓进曰:是未可以成例拘也,一年三君,前代所无者,以明年为泰昌则无以处今上,然遂以明年为天启,则无以存先帝,皆不可,请自今即改为泰昌元年,明年春正则为今上纪元。既存先帝之元,又尊今上之统,庶于情理为惬。于是阁臣九卿皆是其议,草奏以闻。先是光宗即位,京营及边军皆有赏,独不及通州五卫,若梓力请得邀赏如例云。二年十月持节册封沈府稷山王朱效钛并妃李氏。
维基
邵捷春(1600年—1641年),字肇复,明朝政治、军事人物,福建福州府侯官人。万历己未进士,曾官四川巡抚,因讨伐流寇失利,下狱,狱中自鸩而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福建乡试八十二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科庄际昌榜进士。累官吏部稽勋司郎中。崇祯二年(1629年),任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招抚蕃人高氏、杨氏,改任浙江按察使,却因得罪权贵遭贬。崇祯十年(1637年),陕西流寇入蜀,被起用为副使,勇猛抗贼,得到蜀王朱至澍上书褒奖,朝廷用为监军,后升为为四川右参政。崇祯十二年(1637年),四川巡抚傅宗龙入京,捷春升为巡抚。阁部杨嗣昌将湖广流寇驱赶入蜀,又徵调蜀兵,捷春认为四川即将失守,与杨嗣昌力争。杨嗣昌发捷春守重庆,要求捷春放弃大宁、大昌以诱敌,捷春却畏贼深入,所以派了茂选、覃思岱去防守,茂、覃素来不和。思岱进谗言,诱使捷春杀了茂选,茂选手下军士纷纷逃散,于是流寇深入,而后官军连战皆失利,涪江、绵州皆陷。崇祯十三年(1640年),捷春遭到嗣昌弹劾,朝廷派廖大亨来监军,把邵捷春收狱,捷春为官清正严明,对百姓颇有德政,故百姓一度组织起来,不让朝廷拘捕捷春,蜀王朱至澍也赶紧上书向崇祯帝求情,但崇祯不理会,崇祯十四年(1641年),邵捷春在监狱中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