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舒知雄北宋 942 — 10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2—1022 【介绍】: 颍州沈丘人
舒元子。
初补殿直,荐为鄜延路驻泊都监,后辞疾居嵩山
太宗召授西京作坊副使,泉、福都巡检使
真宗初,恳请入道,归嵩阳旧隐。
复被荐,历知棣州虔州
又求入道,赐号崇玄大师
尝献《字母图》。
贺兰栖真北宋 ? — 10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 【介绍】: 道士
自言百岁,善服气,不惮寒暑,往往不食;或纵酒,游市尘间,能啖肉至数斤。
始居嵩山紫虚观,后徙济源奉仙观
真宗景德二年召赴阙,赐号宗玄大师
未几,求还旧居。
高仲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东人字正之
博极群书,尤深于《》及《皇极经世书》。
其兄仕金,领开封镇兵,因依之以居。
既而挈妻子隐居嵩山,安贫乐道,不问时事。
蓝方
全宋诗
蓝方字元道亳州(今属安徽)人。
道士
仁宗特诏上殿,赐号南岳嵩山养素先生,遂往南岳道观(《青琐高议》后集卷一○)。
释义了
全宋诗
释义了字廓然俗姓钟离
嵩山佛慈玑禅师侍者(《许彦周诗话》)。
王仔昔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洪州人
始学儒,自言遇许逊,得道术,出游嵩山,能言人未来之事。
徽宗召见,赐号冲隐处士进封通妙先生
献议九鼎神器不可藏于外,乃于禁中建阁贮之。
后为道士林灵素陷害,下狱死。
杨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郑州新郑人字契玄
善歌诗,士大夫多传诵。
每乘牛往来村店,自称东里遗民
毕士安尤相善,士安荐之,以布衣为太宗召见,赋《蓑衣诗》辞官归,又作《归耕赋》以见志。
真宗曾遣使赐以茶帛。
性癖,曾策杖入嵩山穷绝处构诗,每欲作,即伏草间,得句则跃而出,遇者皆惊。
卒年七十八。
有《东里集》。
僧希白
全宋文·卷九三九
希白字宝月长沙(今湖南长沙)人。
作书有江左风味,豪放自得,庆历中尝以《淳化阁帖》模刻于潭之郡斋。
有古法帖十卷。
见《皇宋书录》卷下,晁说之《题僧希白摹法帖》(《嵩山文集》卷一八)。
刘几北宋 1008 — 10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88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伯寿
刘烨子。
进士第
历知邠州,时侬智高岭南上书自请,从狄青击败之。
神宗即位,知保州,治状为河北第一。
还为秘书监致仕。
元丰三年,以知晓音律,召至太常定雅乐。
自去官后,筑室嵩山玉华峰下,号玉华庵主,养生以终。
全宋诗
刘几(一○○八~一○八八)字伯寿号玉华庵主(《凤月堂诗话》),洛阳(今属河南)人。
仁宗朝进士(清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五)。
通判邠州,知宁州
英宗时秦凤总管
神宗时秘书监致仕,隐居嵩山玉华峰下。
哲宗元祐三年卒,年八十一。
宋史》卷二六二有传。
今录诗二首。
韩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稷山人字知止号安逸处士
师事种放
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
嵩山,有诗名。
吴遵路石延年论其高节,诏赐粟帛。
以寿终。
全宋诗
韩退字知止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
师事种放
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去隐嵩山
赐号安逸处士
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高怿传》。
全宋文·卷四八○
韩退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自号稷山逸民
师事种放
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去隐嵩山
吴遵路石延年孙抃等论其高节,嘉祐二年六月诏赐粟帛,号安逸处士
以寿终。
宋史》卷四五七《高怿传》有附传,又见《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二九。
陆经
全宋文·卷五七九
陆经字子履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一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号嵩山老人
庆历初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三年,以议礼反复,落职兼汝州酒税,寻复。
四年,又为台官诬构,责授袁州别驾,沦落江淮十馀年。
至嘉祐初乃复馆职
熙宁中刑部兵部员外郎,曾知、颍等州,终知河中府
十年,迁集贤殿修撰,命再任。
知审官西院,方向于用,而已老矣。
善真行书,每与人书碑志,前辈高文,必求书,故经之石刻殆遍天下。
著有《嵩山》十二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四、一三九、一五三、二二三、二八○,《东轩笔录》卷一○,《清献》卷六,《宣和书谱》卷六,《周文忠公集》卷五三,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
张峋北宋
全宋文·卷一七○四
张峋字子坚荥阳(今河南荥阳)人。
邵雍学,治平三年偕弟珉同登进士第,为鄞县
熙宁二年太常博士提举两浙路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四年属吏不推行新法冲替。
京西转运判官管勾嵩山崇福宫,官至户部郎中
著《花谱》一卷。
曾巩广德湖记》(《元丰类稿》卷一九),苏轼张峋京西运判制》(《东坡外制集》上),苏辙张峋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制》(《栾城集》卷三○),《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职官四三之三,《宋史》卷二○四《艺文志》四,《宋元学案》卷三三,光绪《河南通志》卷四五。
韩宗恕北宋 1039 — 1122
全宋诗
韩宗恕(一○三九~一一二二)字求仁开封(今属河南)人。
缜子,陈尧佐孙婿。
进士,知金乡县(《鸡肋集》卷一六)。
徽宗宣和四年卒,年八十四(《嵩山文集》卷二○《宋太令人陈氏墓志铭》)。
释白
梓州
飞乌人
姓支氏
父谦闻道嵩山道者
以死生为戏。
衣而梵行。
尝云。
吾根钝。
不得入圆顿。
愿有子续慧命足矣。
自少闻父诲。
谛听沉思。
有如夙习。
一日过溪。
忽有省。
遂往峨眉山落发。
父子相依游讲。
通性相宗经论。
去之南游。
首谒太平俊公于澧州
俊谓真吾法子。
付以说法大衣。
白逊谢。
黄檗道望造焉。
三年未印可。
操事益勤。
一日胜抬头儗有言。
咄曰。
这老汉。
胜大笑肯之。
元丰末
南康郡
邀胜诣辇下。
侍行。
太学生上书讼博士者。
语连胜。
有旨放归
门人星散。
独负巾钵以从。
既至居昭觉。
法筵之盛。
黄檗也。
胜将化成都
帅以继席主化为问。
师曰。
无如者。
开法。
遵南方规范。
一洗律居之弊。
不超性海是理事缚。
不透声轮是语言缚。
上堂语也。
诸方传诵。
靡然向风。
朝散郎冯敢
奉议郎段玘。
天台山隐者宋放。
唐安文士祖思昱。
皆抠衣执弟子礼。
元祐末
白水寺僧正阙。
丞相蔡京
时帅蜀。
往。
不乐。
遂并昭觉辞之。
归旧刹说法。
久之示疾。
颂曰。
风高月冷。
水远天长。
出门无影。
四面八方。
怡然而寂。
显遂嗣其法。
毕仲游北宋 1047 — 1121
全宋诗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
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仲衍同举进士
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
哲宗元祐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
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
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
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
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
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
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
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
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
事见宋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毕仲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崔鶠北宋 1057 — 11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26 【介绍】: 宋开封府雍丘人,随父徙居颍州,遂为阳翟人字德符号婆娑
能文工诗。
哲宗元祐间进士
筠州推官
徽宗初立,上书言司马光冤,力诋章惇
相州教授
蔡京条籍上书人,以□为邪等,免官。
郏城,治地数亩为婆娑园,屏居十余年,人皆尊师之。
宣和中召为殿中侍御史
钦宗靖康初右正言,上书论蔡京奸邪,时议归重。
以疾请祠,以龙图阁直学士主管嵩山崇福宫,旋卒于师。
为诗清峭雄深。
有《婆娑集》。
全宋诗
崔鶠(一○五七~一一二六)字德符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父毗徙居颍昌,遂为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哲宗元祐九年(一○九四)进士(《墨庄漫录》卷三),调凤州司户参军筠州推官
徽宗初立,为相州教授
以上书入邪等,为蔡京所免。
政和中,调绩溪县
宣和中西京洛南稻田务,亦以事免。
六年(一一二四),起通判宁化军,召为殿中侍御史
钦宗继位,授右正言
未几,以龙图阁直学士主管嵩山崇福宫,命下而卒,年七十。
事见《新安》卷五、《永乐大典》卷二七四四《祭崔正言文》,《宋史》卷三五六有传。
崔鶠诗,据《道乡》、《墨庄漫录》等书所引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七七九
崔鶠(一○五七——一一二六)字德符号婆娑开封府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父毗徙居颍州,遂为阳翟人
进士第,调凤州司户参军筠州推官
徽宗初为相州教授,上书忤蔡京,坐废三十年
政和中,为绩溪县,移病归,屏处又十馀年。
宣和六年,起通判宁化军,召为殿中侍御史
钦宗即位,授右正言
俄以疾请祠,除直龙图阁主管嵩山崇福宫,未行,以靖康元年卒于师,年六十九。
著有《婆娑集》三十卷。
宋史》卷三五六有传。
释惟清北宋 ? — 1117
禅师名惟清
字觉天
号灵源叟
南州武宁陈氏。
方垂髫上学。
日诵数千言。
吾伊上口。
有异比丘过书肆。
见之。
引手熟视之。
大惊曰。
菰蒲中有此儿耶。
告其父母。
听出家从之。
师事戒律师
年十七为大僧。
延恩院耆宿法安
见本色人。
上谒愿留就学。
曰。
汝苦海法船也。
我寻常沟壑耳。
岂能藏哉。
黄龙宝觉心禅师
是汝之师。
亟行毋后。
时公至黄龙。
泯泯与众作息。
问答茫然。
不知端倪。
夜誓诸佛前曰。
倘有省发。
愿尽形寿。
以法为檀。
世世力弘大法。
初阅玄沙语。
倦而倚壁。
起经行。
步促遗履。
俯取之乃大悟
以所悟告宝觉
宝觉曰。
从缘入者永无退失。
然新得法空者。
多喜悦致散乱。
令就侍者房熟寐。
公风神洞冰雪。
而趣识卓绝流辈。
龙图徐禧德占
太史黄庭坚鲁直
皆师友之。
其见宝觉
得记莂。
乃公为之地。
宝觉钟爱。
至忘其为师。
议论商略。
如交友。
诸方号侍者
赵州文远。
南院守廓。
张丞相商英
奉使江西
高其为人。
厚礼致。
以居洪州观音。
不赴。
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
请住舒州太平。
乃赴。
衲子争趋之。
其盛不减圆通。
在法云长芦时。
宝觉春秋高。
江西使者王桓
迁公居黄龙。
不辞而往。
未几宝觉殁。
即移疾居昭默堂
颓然坐一室。
天下想其标致。
摩云昂霄。
余时以法门昆弟。
预闻其论。
曰。
今之学者。
未脱生死。
病在什么处。
在偷未死耳。
然非其罪。
为师者之罪也。
汉高帝
韩信而杀之。
虽曰死。
果死乎。
古之学者。
言下脱生死。
效在什么处。
在偷已死。
然非学者自能尔。
实为师者。
钳锤妙密也。
梁武帝大殿
侯景不动声气。
而景之已枯竭。
无馀矣。
诸方所说。
非不美丽。
要之如赵昌𦘕花逼真。
非真花也。
其指法巧譬。
类如此。
闲居十五年。
天下禅学者。
知而亲依之可也。
公卿大夫。
何自而知。
亦争亲近之乎。
非雷非霆。
而声名常在人耳。
何修而臻此哉。
平生至诚。
恻怛于道而已。
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
食罢掩房。
遣呼以栖首座至。
叙说决别。
乃起浴更衣。
以手指顶。
侍者为净发讫。
安坐而寂。
前十日。
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曰。
贤劫第四尊。
释迦文佛直下。
第四十八世孙惟清
虽从本觉应缘出生。
而了缘即空。
初无自性。
氏族亲里。
莫得而详。
但以正因一念。
为所宗承
是厕释迦之远孙。
其号灵源叟
据自了因。
所了妙性。
名字中
示称谓耳。
临济无位真人。
傅大士王类矣。
亦正法眼藏。
涅槃妙
唯證乃知。
馀莫能测者欤。
所以六祖让和尚
什么处来。
嵩山来。
曰。
什么物恁么来。
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曰。
还假修證否。
曰。
修證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曰。
即此不污染。
是诸佛之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兹盖独标净法身。
以遵教外别传之宗。
而拣云。
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
谓若解通报化。
而不顿见法身。
则滞污染缘。
乖护念旨。
理必警省耳。
夫少室道行。
光腾后裔。
则有云门偃
奋雄音绝唱于国中。
临济玄
振大用大机。
于天下。
皆得正传。
世咸宗奉。
惟清临济
九世祖也。
宗教衰丧。
其未尽绝灭者。
唯二家微派。
斑斑有焉。
然名多愧实。
顾适当危寄。
而朝露身缘。
势迫晞坠。
因力病释俗从真。
叙如上事。
以授二三子。
吾委息后。
当用依禀观究。
即不违先圣法门。
而自见深益。
慎勿随末法所尚。
乞空文于有位。
求为铭志。
张饰说。
以浼吾。
至嘱至嘱。
因自所叙。
曰无生常住真归诰。
且系之以铭。
铭曰。
无涯湛海。
瞥起一沤。
亘乎百年。
曷浮曷休。
广莫汉。
歘生片云。
有无起灭。
隐显何分。
了兹二者。
即见实相。
十世古今。
始终现量。
吾铭此旨。
昭示汝曹。
泥多佛大。
水长船高。
公遗言。
藏骨石于海会。
示生死不与众隔也。
门弟子确诚克奉藏之。
而增修其旧。
不敢违其诫。
赐号佛寿
枢密邓公
洵武请也。
赞曰。
初灵源讣至。
读其自作志铭。
叹曰。
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
自珍其道之深乎。
收涕为之词曰。
今年九月十有八。
净净身忽衰飒。
生死鹘崙谁劈破。
披露梦中根境法。
无生塔成自作铭。
人言无亏宁有成。
一切法空尚曰座。
此塔安得离色声。
障云方增佛日晚。
长蹉更失人天眼。
但馀荷负大法心。
乞与丛林照古今。
陈恬宋 1058 — 113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恬 588年—589年 陈后主第十一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31 【介绍】: 阆州阆中人字叔易号存诚子又号涧上丈人
陈造子。
工诗文,诗句风格豪健。
阳翟涧上村,与鲜于绰、崔□齐名,号阳城三士
又与晁说之同隐嵩山
徽宗大观中召赴阙,除校书郎
未几致仕。
高宗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岭
有《涧上丈人集》。
全宋诗
陈恬(一○五八~一一三一)字叔易号存诚子(《皇宋书录》卷下),又号涧上丈人阆中(今属四川)人。
尧叟裔孙。
阳翟(今河南禹州)涧上村,躬耕养母,与鲜于绰崔鶠齐名,号阳城三士
又与晁以道同隐嵩山
徽宗大观中召除校书郎奉祠去,避地还蜀。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诏为主管嵩山崇福宫,以老疾求去,未几卒于桂州(以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五)。
年七十四。
有《涧上丈人诗》二十卷,已佚。
事见《郡斋读书志》卷一九《涧上丈人诗》解题。
今录诗七首。
释报恩北宋 1058 — 1111
报恩
卫之黎阳人
族刘。
世以武进
家喜事佛。
母牛氏。
祷子于佛。
梦佛指阿罗汉𢌿之而妊。
既生有殊相。
未冠。
方略
擢上第。
调官北都。
喟然叹曰。
是何足了此生。
请于朝。
欲谢簪缨。
求出世法。
上诘其故。
对曰。
臣祖死王事。
思报厚恩。
惟有薰修之功。
庶资冥福。
神宗叹异。
亲洒宸翰。
赐名报恩(俗名钦宪)。
就北都福寿寺
祝发受具。
游历诸方。
投子青禅师之道。
而往依焉。
识其法器。
一日凌晨入室。
问。
天明也未。
曰。
明矣。
曰。
明则捲帘。
师从之。
顿尔开悟。
心地洞然。
亟以所得白青。
韪之。
留付巾匜。
颇有年数。
顺世。
丞相韩公缜
河南
延住嵩山少林
席未煖。
诏改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
命师居之。
大洪
基搆甚大。
而芜废久。
师辟荆榛蓬藋。
为像设堂。
皇化豺狼狐狸。
为钟鱼梵呗。
更定禅仪。
大新轨范。
由是大洪精舍壮观。
天下禅林。
崇宁二年
有诏命。
东京法云。
驸马都尉张公请也。
师志尚闲远。
阅岁恳还林泽。
朝廷重违其请许之。
径诣嵩山
旋趋大阳。
大洪虚席。
守臣乞奏还师于旧。
固辞弗获。
复坐道场。
凡前日之未遑者。
咸成就焉。
师勤于诲励。
学者辐凑。
几五百人。
振宗风。
而戒律严甚。
终身敝衣。
略不加饰。
赐紫方袍。
卒盘辟不敢当。
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
皆无复措意矣。
政和改元
坐化。
塔于南塔。
师异时。
欲筑室退居之所也。
寿五十四。
坐夏三十二。
弟子嗣法出世者。
一十三人。
有语录三卷集。
曹洞宗派录。
受菩提心戒文。
落发受戒仪文。
皆行于世。
丞相张无尽
于师深相契信。
尝以书问三教大要。
师答曰。
西域道宗多途。
要其会归。
不出有无四见。
谓有见。
无见。
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也。
盖不即一心为道。
则道非我有。
名外道
不即诸法是心。
则法随见异。
名邪见
如谓之有。
有即有无。
如谓之无。
无则无有。
有无则有见竞生。
无有则无见斯起。
若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
犹是也。
夫不能离诸见。
则无以明自心。
无以明自心。
则不能知正道。
故经云。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又曰。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
如是乃见佛。
以此论之。
邪正异途。
正由见悟殊致故也。
故清凉以老庄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
易谓太极生两仪。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自然太极为因。
一阴一阳为道。
能生万物。
则是邪因。
计一为虚无。
则是无因。
尝试论之。
夫三界唯心。
万缘一致。
心生故法生。
心灭故法灭。
推而广之。
弥纶万有而非有。
统而会之。
究竟寂灭而非无。
非无亦非非无。
非有亦非非有。
四执既亡。
百非斯遣。
自然因缘。
皆为戏论。
虚无真实。
但是假名。
至若谓太极阴阳。
能生万物。
常无常有。
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
是谓无方之神。
虽圣人示悟多端。
然既异一心。
宁非四见。
若虚无为道。
道则是无。
若自然太极阴阳为道。
道则是有。
常无常有。
则是亦无亦有。
阴阳不测。
则是非有非无。
先儒以妙万物为神。
则非物。
物物则亦是无。
故西天诸大论师。
皆以心外有法。
为外道。
万法惟心。
为正宗。
盖以心为宗。
则诸见自亡。
言虽或异。
未足以为异也。
心外有法。
则诸见竞生。
言虽或同。
未足以为同也。
儒家圣人。
非不知之。
乃存而不论耳。
西天外道。
皆大权菩萨。
示化度人。
横生诸见。
曲尽异端。
以明佛法。
是谓正道。
是谓圣人。
顺逆皆宗。
非思议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
缘昔真宗未至。
孔子且以系心。
今知理有所归。
不应犹执权教。
然知权之为权。
未必知权也。
知权之为实。
斯知权矣。
是亦周孔老庄。
设教立言本意。
一大事因缘所成。
始成终也。
然则三教一心。
同途异辙。
究竟道宗
本无言说。
维摩大士。
孰能知此。
晁说之宋 1059 — 1129
全宋诗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
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
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宿州教授元符中磁州武安县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
后入党籍。
大观政和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
宣和时成州,未几致仕。
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
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
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
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
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
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九八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又字伯以自号景迂生老法华天台教僧清丰(今河南清丰)人,端彦子。
熙宁中,父官杭州,随侍。
元丰五年进士第
历任兖州司法参军蔡州宿州教授
元祐中,群公以博极群书、雅有史学科荐,苏轼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荐。
元符三年应诏上书,坐入邪籍二十馀年。
崇宁中,为承议郎、知磁州武安县定州无极县,监陕州集津仓。
大观末明州造船场。
宣和中通判鄜州,知成州
靖康元年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太子谕德
未几,除中书舍人太子詹事
坐请补外落职。
金兵南略,避难高邮
高宗继位,召为徽猷阁待制侍读提举万寿观,再请,得提举杭州洞霄宫
建炎三年正月卒于江宁舟中,年七十一。
博通六经,尤长于《》,著述多达三十馀种,今存者仅《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晁氏客语》。
见《晁氏世谱节录》(《嵩山文集》附),陆游景迂先生祠堂记》(《渭南文集》卷一八),范祖禹《手记》(《范太史》卷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