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詹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休宁人字以元,一作子元号流塘
县尉
以荐为太学录,上疏请辨君子小人邪正之分,忤韩侂胄,罢归,入庐山不仕。
治学往来于朱、陆诸学派之间。
有《流塘集》,另名《寒松阁集》。
全宋诗
詹初字以元休宁(今属安徽)人。
体仁宗侄。
为学崇奉朱熹
始为县尉,后以荐为太学录
因上疏乞辨邪正,忤韩侂胄,罢归,遂以讲学为事。
所著凡二十一卷,因所居曰流塘里,故名《流塘集》,其集毁于火。
后其子阳詹体仁家得残稿,编为一卷,已佚。
明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裔孙景凤等重刊于读书故址寒松草阁,分为三卷,因名《寒松阁集》。
事见本集有关序跋。
 詹初诗,以明嘉靖刊《宋国录流塘詹先生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寒松阁集》(简称四库本),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四三七
詹初字以元,一作子元号流塘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
体仁宗侄。
县尉,后被荐入太学学录,尝上《乞辨邪正疏》,忤韩侂胄,罢归,遂入庐山不仕。
著有《流塘集》二十一卷,后毁于火。
子阳于族人处乞得残本,归而藏之。
见《宋元学案》卷六三及《寒松阁集》附录之诸家序跋。
释轼北宋
字空印
得法于吴江法真
天衣怀四世孙也。
说法于庐山之下。
学者归之如云。
沩山密印禅寺
大圆祐祖开法之地。
为南国精蓝之冠。
崇宁三年厄于火。
一夕而烬。
寺规模宏大。
潭帅曾公孝蕴
谋于众。
以为非名世大知识。
福慧具足者。
不能肩此。
师其人乎。
于是。
尽礼迎致之。
师亦慨然以兴复为己任。
广其基构而增修之。
使其壮丽称山雄深。
铸万斤铜钟。
涂以黄金。
立大法宝藏殿。
藏诸佛菩萨之言。
明年
增广善法堂之后。
为雨花堂。
含风而虚明。
吐月而宏深。
自两廊之左。
绕以复屋。
立库院。
建堂司。
大修僧堂。
曰。
增者人天之福田。
佛祖之因地。
人所见者也。
嚝野深山。
圣道场地。
阿罗汉所住持。
人所不能见。
既以广延其所见。
则所不见者。
敢不敬乎。
又刻五百尊者之像。
阁而供事之。
明年
得异木于绝壑。
大合抱。
长倍寻。
断而为三。
刻净土佛菩萨之像。
极其妙丽。
殿于天供厨之南。
又特建阁于寝室之前。
奉安神宗皇帝所赐御书。
阁成而东南倾。
师默计曰。
增万牛莫能挽。
天章神翰之所在。
山君水王之所宜。
谨藏而卫护之。
今职弗修。
是神羞也。
言卒。
而风雨挟屋。
山岳撼动。
俄而阁正。
万人权呼。
明年
重修大三门
师楚国公
为填其额。
却望形胜。
众峰来朝。
有台自献其前。
宝积灵牙舍利。
葬台之中。
而建塔其上。
千尺九层。
荡摩云烟。
诸方皆建普同塔。
与僧坊相望。
远不过一牛鸣地。
沩山
拘阴阳之说。
谓近寺不宜为葬地。
自开山迄今三百年。
建塔于回心桥之南。
其去寺十里。
主者以远故。
或不能亲临。
师曰。
事无大小。
而断于理。
从违不可苟也。
僧火化。
众俱临。
先圣令不可违也。
祸福之来。
以智避就之。
不可从也。
遂建普同塔。
于寺之西。
而屋其上。
又修大圆祖塔。
而峙立两亭。
以覆古今碑刻。
圣溪庄垄亩。
为比邻所吞。
数世且百年。
莫敢谁何。
师曰。
不直而归是陷人。
入泥犁遣掌事执券證。
诸官竟还二百亩。
玉泉住持僧。
死于龙牙山
山中人不容其葬。
弟子抱骨石涕。
师哀之。
使于沩山择地建冢塔。
丛林义之。
师之潜行密用之懿。
时时见于与夺。
然皆本于仁我。
道俗化其德。
政和六年
敕补住镇军之焦山
师雅意不欲东。
解住持事。
力辞之。
归庵鸾溪之上。
俄诏听还之沩山
自其始至终而还。
八年之间。
百废具兴。
非乘愿力。
何以臻此。
雪窦天衣之道。
至师大振。
丛林归心焉。
兴修。
盖其游戏也。
邵拙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宋初宣城人
孤峭不挠,博通经史。
嗜酒,偶沉酗过度,遂戒饮。
南唐入宋,就应制科,未试而卒。
有《庐岳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拙之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南唐时人
性孤峭倔强,博通经史。
嗜酒,偶沉醉,遂断酒饮茶。
后归宋,应制科试,未放榜而卒。
生平事迹散见马令南唐书》卷二二、《诗话总龟》卷三三、《十国春秋》本传。
文学韩愈柳宗元
曾作诗300篇,名为《庐岳集》。
全唐诗》存断句1联。
全宋诗
邵拙字拙之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三)。
南唐入宋,就应制科,有司以闻,未诏而卒。
有诗三百篇,曰《庐岳集》,又有手钞史传文集三百卷,均佚。
事见《南唐书》卷二二、《十国春秋》卷二九。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释应端南宋 1069 — 1129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
俗姓徐
潭州法轮寺
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
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
幼厌尘秽少入空门。
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
真净文机不谐。
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
源稍加痛劄。
负己解。
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
灵源笑曰。
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愤然欲去。
因辞揭帘。
大悟汗流浃背。
灵源见喜曰。
子方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
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
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
坚命开堂。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
遂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閒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禅师讳应端
南昌余氏子。
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
初游庐山圆通。
以般若夙熏。
谈禅衮衮。
老衲多敬异之。
颇自以为至。
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
俾令实参。
繇是走归宗。
真净禅师
未几真净迁泐潭。
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
往从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师方锐意于道。
遽失所从。
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
欲见之。
而未能决。
即炷臂香。
祷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灵源。
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倾心奉事。
虽咨参决择无间。
而义象缠心。
未能脱洒。
灵源尝痛劄之。
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
灵源笑曰。
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师愤欲他往。
因造室请辞。
比至门。
方揭帘。
大悟
遍体汗下。
灵源见而喜曰。
是子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
几被汝带累也。
自是投机契会。
击节赏音。
若合符契。
死心禅师出世云岩。
灵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机逸辩。
雷轰电扫。
学者莫敢婴其锋。
师为侍者
每当机不少让。
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抚爱之。
异乎等辈。
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
师皆枉焉。
去游京浙。
历讲肆。
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
尤邃于金刚般若。
崇宁中
省亲南昌
厥父素诵此经。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义。
直注经文之下。
俾读之易晓。
学者争传之。
目为金刚直解。
死心知之骂曰。
我欲此子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说义学邪。
师闻而笑曰。
以法报亲。
庸何伤乎。
显谟朱世英临川
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
灵源辞以疾。
举师代行。
朱亦雅闻师名。
明水以迟其来。
师廉知谢曰。
若以道相期则可。
今尔乃世谛求我矣。
请从此辞。
世英钦叹不已。
大观中
洪师。
范伯履请任双岭。
师宵遁他境。
久之归云岩。
首众分座。
以法施学者。
政和末
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师云。
芒鞋走红尘。
问。
如何是宾中主
师云。
十字街头逢上祖。
问。
如何是主中宾。
师云。
御马金鞭混四民。
问。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金门谁敢抬眸觑。
问。
宾主既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云。
昨夜霜风刮地寒。
老猿岭上啼残月。
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
师以颂答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闲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
随不随。
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枢密郭公三益豫章
徐公师川合谋。
欲师促席论道。
以观音致
师力辞。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饰香舆铙鼓。
江津候迎。
师闻之。
即由间道。
入据丈室。
而人舆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数千指。
二公每过从。
必以微言。
相滞弥日。
稍迁上蓝
建炎初
郭镇长沙
再迁南岳之法轮。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罢。
会大众
客退。
徐入方丈。
侍者遍告有众。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众未及至。
师耸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师性和易。
以慈摄物。
不事边幅。
得乐说无碍辩才。
每患学者不善致问。
必自激以启疑。
至会处。
亹亹多忘𥨊食。
不畜馀赀。
寺任一𢌿执事者。
每得人则岁粗给。
否则米盐屡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师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锱铢是计。
顾与流俗何异哉。
后二年
门弟子奉灵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
张司成豫章
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开法黄龙。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
司成归见庙堂诸公。
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
或问。
三大士谓谁。
张以其名答之。
厥后诸公求外补。
必以南州
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枢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鸣呼贤者不出世。
抑可谓无贤哉。
盖知贤而后为贤。
吾道滨兹叔世。
释子不励行。
外护不恤贤。
世与道交相丧矣。
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
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
真净文,机不谐。
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
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
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
”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
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释元聪南宋 1136 — 1209
全宋诗
释元聪(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号蒙庵赐号佛智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
俗姓朱
年十九去儒入释,从龟峰僧璘游。
璘殁,从晦庵光学
慧光殁,往见密庵咸杰于焉居,见且庵守仁长芦,见瞎堂慧远灵隐,见水庵宗一于净慈,见谁庵宗演于高亭,见佛照德光于光孝,见复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径山元聪为第一座,声名益起。
年四十,自光孝开堂,为晦庵嗣。
后住庐山云居九年。
又历住长芦雪峰径山
宁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
事见《后乐》卷一八《径山蒙庵佛智禅师塔铭》。
今录诗九首。
释德洪北宋 1071 — 11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僧。
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
清凉寺为僧。
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
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
后释归。
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
工诗,善画
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
俗姓喻
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
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庐山归宗寺,随真净石门
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
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
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
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
三年,得释。
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
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
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
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
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
服勤四年,南归庐山克文,又随克文石门
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
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
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
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
三年五月被赦还。
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四年
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
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
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
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
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
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京师
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湘西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陈莹中曰。
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
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湘西
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林间录二卷。
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董嗣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人字明德号静传
理宗景定间榷茶富池度宗咸淳末武康
宋亡,入孤山四圣观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
有《庐山》、《西湖留咏》。
全宋诗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
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
度宗咸淳末武康县
宋亡,入山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
著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庐山》五卷、《英溪集》一卷。
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为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为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为第十卷。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董嗣杲字明德(一作德明),号静传杭州(治今浙江杭州)人。
景定间榷茶九江富池咸淳末武康
宋亡,入山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
工诗,今存《西湖百咏》二卷、《庐山》五卷、《英溪集》一卷。
见《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宋诗纪事》卷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五。
周敦颐
全宋文·卷五○○九
周敦颐南康军星子(今江西星子)人,高、孝时在世。
见《庐山纪事》卷八。
周文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安仁人。
笃学敦行,不求闻达。
尝与周敦颐讲学庐山,为敦颐所称。
释慧昌北宋
全宋诗
释慧昌俗姓张长汀(今属福建)人。
生当哲宗,徽宗时
祝发后遍游丛林,卒业庐山罗汉院小南禅师,住南岳雷峰。
晚住云盖山,自号担板翁,卒年八十一。
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
今录诗二首。
释法坚北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又有僧法坚,亦以善医著名,久游京师,尝赐紫方袍,号“广济大师”,后还山。
景德二年,以雍王元份久疾,被召赴阙,至则元份已薨,法坚复归山而卒。
刘羲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筠州高安人字壮舆号漫浪翁
刘恕子。
长于史学,司马光以其父修《通鉴》有功,乞荫其子,补郊社斋郎,历钜野德安簿。
徽宗政和间蔡京荐,召为宣教郎编修官,后弃官不复仕,卒于庐山
有《太初历》、《通鉴问疑》等。
全宋文·卷二八七○
刘羲仲字壮舆号漫浪翁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恕子。
长于史学,尝摘录欧阳修五代史》之误,作《纠缪》。
司马光以其父有《通鉴》功,乞荫其子,补郊社斋郎,历钜野、德安主簿
政和间蔡京荐,召为宣教郎编修官
师,绝不造谒一人。
后忤蔡京,弃官归庐山,竟不复仕。
纂有《太初历》、《通鉴问疑》等。
见《宋史》卷四四四《刘恕传》,《宋元学案》卷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八。
释晓聪北宋 ? — 1030
全宋诗
释晓聪(?
~一○三○),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俗姓杜
少依云门寺得度,周游荆楚,至洞山诠禅师
真宗大中禅符三年(一○一○),嗣继诠禅师
仁宗天圣八年卒。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一。
一说为青原下九世,文殊真祥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
今录偈、颂四首。
全粤诗·卷二一
释晓聪(?
— 一○三○),俗姓杜韶州曲江(今韶关)人。
少依云门寺得度,周游荆楚,至洞山诠禅师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嗣继诠禅师
宋仁宗天圣八年卒。
事见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一一。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作青原下九世,文殊应真禅师法嗣。
禅师名晓聪
生杜氏
韶州曲江人
少依云门寺得度。
头骨峣然。
一帔阅寒暑。
周游荆楚
饫厌保社。
与众作息。
无有识之者。
在云居时。
僧伽在维扬。
于是禅者立问曰。
既是泗州僧伽
因什么扬州出现。
婆娑从旁来。
众戏使对之。
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众目笑之。
莲花峰祥庵主。
闻此语惊曰。
云门儿孙犹在耶。
夜敷坐具。
望云居拜之。
丛林遂知名。
洞山诠禅师
大中祥符二年
移住栖贤
继席。
果嗣文殊应天真禅师
真见圆明密
云门四世孙也。
见僧来有所问。
辄瞋目视之曰。
我击虎术汝不会去。
一日自柴登山。
僧逆之问曰。
山上住。
为什么山下担柴。
答曰山上也要柴烧。
云居舜老夫。
时年少。
使乞食鄂渚
居士问。
古镜未磨时如何。
曰黑如漆。
曰磨后如何。
曰照天照地。
居士笑曰。
道人不自洞山来耶。
舜默惭。
驰归举似
代前语曰。
此去汉阳不远。
代后语曰。
黄鹤楼鹦鹉洲
舜因悟其旨。
示众曰。
一大藏教是个之字。
祖师西来是右字(或作手)。
作么生是正义。
良久曰。
天晴盖却屋。
趁闲打却禾。
输纳王租了。
鼓腹自高歌。
手植万松于东岭。
而诵金刚般若经。
山中人名其岭。
曰金刚。
植松
宝禅师至。
时亲自五祖来。
聪问。
上岭一句作么生道。
实曰。
气急杀人。
拄钁呵曰。
从何得此随语生解阿师。
见问上岭。
便言气急。
佛法却成流布。
请代语。
曰。
何不道。
气喘杀人。
逍遥问。
岭在此。
金刚在什么处。
指曰。
此一株
老僧亲栽。
比部郎中许公式。
出守南昌
莲花峰
闻祥公曰。
聪道者江西
试寻访之。
僧人天眼目也。
许公既至。
住山家风。
作诗寄之曰。
语言浑不滞。
高蹑祖师踪。
夜坐连云石。
栽带雨
镜分金殿烛。
山答月楼钟。
有问西来意。
虚堂对远峰。
天圣八年六月八日示疾。
持不食七日
集道俗曰。
法席当令自宝住持。
因与门人叙透法身说偈曰。
参禅学道莫忙忙。
问透法身北斗藏。
余今老倒尪赢甚。
见人无力得商量。
唯有锄头知我道。
种松时复上金刚。
言卒而化。
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西阿
赞曰。
答所问两句耳。
而莲华祥公。
便知是云门儿孙。
古人验人。
何其明也如此。
予留洞山最久。
藏中有语要一卷。
载云水僧楚圆请益。
杨亿大年百问语。
皆赴来机。
而意在句语之外。
慈明也。
受汾阳
祝令更见
慈明参扣馀论。
尚获见之。
呜呼。
为莲华峰汾阳所知。
则其人品要。
当从玄沙。
道者辈中求也。
洞山晓聪禅师
韶州曲江人
生杜氏
见文殊应天真和尚
初游庐山
莫有知者。
时云居法席最盛。
师作灯头。
闻僧众谈泗州僧伽
近于扬州出现。
有设问者曰。
既是泗州大圣。
为何向扬州出现。
师曰。
君子爱财。
取之以道。
一众大笑。
后僧。
举似莲华祥庵主。
主大惊曰。
云门儿孙犹在。
遥望云居拜之。
师名遂重丛林。
次依洞山诠禅师
首座
迁栖贤。
以师嘱檀那及其众。
众从之。
于州
州从之。
大中祥符三年
师出世洞山
上堂曰。
祖师西来。
特唱此事。
自是上座。
不荐所以。
从门入者。
不是家珍。
认影迷头。
岂非大错。
既是祖师西来。
特唱此事。
又何必更对众。
叨叨珍重。
师见僧来有所问。
辄瞋目视之曰。
我击虎术汝不会去。
一日自柴登山。
僧逆之问曰。
山上住。
为何山下担柴。
师曰。
山上也要柴烧。
示众曰。
一大藏教是个之字。
祖师西来是右字。
如何是正义。
良久曰。
天晴盖却屋。
趁閒打却禾。
输纳王租了。
鼓腹自高歌。
师于山之东北。
手植可万。
凡植一株。
坐诵金刚经一卷。
自称栽松比丘
岭名金刚岭。
或间。
岭在此。
金刚在何处。
师指曰。
此一株
老僧亲栽。
汾阳尝谓慈明曰。
云门下儿孙。
我已遍参。
独以未见为恨。
汝当见之。
慈明虽已罢参。
犹获觐颜色而闻馀论矣。
师一曰不安。
上堂辞众。
述透法身颂曰。
参禅学道莫茫茫。
问透法身北斗藏。
余今老倒尪羸甚。
见人无力得商量。
复曰。
法席当令自宝住持。
言卒而化。
阇维得舍利。
塔于金刚岭。
先是。
比部郎中许公式。
出守南昌
过莲华峰。
闻祥公曰。
聪道者
江西
试寻访之。
僧人天眼目也。
许既至。
闻师住山家风。
作诗寄之。
有夜坐连云石。
栽带雨之句。
将访之。
师已逝矣。
释法灯北宋 1075 — 1127
全宋诗
释法灯(一○七五~一一二七)号传炤俗姓王(此据塔铭,《嘉泰普》、《五灯会元》作刘氏),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二十三岁剃落于承天院,受其足戒。
尝师事圆明、宝梵。
后下荆江、历淮山,北抵汉沔,遍谒诸老。
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西归,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为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钦宗靖康二年卒,年五十三。
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二九《鹿门灯禅师塔铭》。
嘉泰普》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法灯
字传炤
成都华阳王氏子。
自幼时。
则能论气节。
工翰墨。
逸群不受世缘控勒。
年二十三。
剃落于承天院。
受具足戒。
即当首楞严讲。
耆年皆卑下之。
其师圆明大师
弃讲出蜀。
师侍行。
恭州而殁。
师扶护归葬成都
辞塔而去。
荆江
历淮山。
北抵汉沔。
遍谒诸老。
所至少留。
机语不契。
振策即行。
大洪
楷禅师
遂服膺戾止。
承颜接词。
商略古今。
应机妙密。
当仁不让。
大观初
楷公应诏而西。
三年
坐不受师名敕牒。
缝掖其衣谪缁州。
师趼足随之。
缁之道俗高其义。
太守李公扩。
太平兴国禅院
以居之。
于是。
洞上宗风。
盛于京东
政和元年
楷公得释。
东遁海滨千馀里。
太湖中而止。
草衣涧饮。
若将终焉。
师犹往从之。
以手揶揄曰。
云岩路绝。
责在汝躬。
行矣。
师识其意。
再拜而还。
七年
解院事。
西归京师
名闻天子。
俄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
师谢恩罢退。
丞相第堂。
吏抱牍至白曰。
江州东林寺
当改为观。
道士所请。
师避席曰。
庐山冠世绝境。
东林又其胜处。
世为僧居。
如春湖白鸥。
自然相宜。
今黄冠其中。
绝境其厄会乎。
丞相大以为然。
东林之获存。
师之力也。
既至汉上。
郡将讽诸山办金帛。
京师作千道斋。
师笑曰。
童牙事佛有死无二。
苟非风狂失心。
辄以十方檀施之物。
千里媚道士耶。
郡将愧其言而止。
然天下丛林。
闻而壮之。
鹿门
汉江
断岸千尺。
寺尝艰于水。
师坐岩石下。
念曰。
吾欲丛林此地。
为皇朝植福。
而泉不能赡众。
山灵其亦知之乎。
师以杖擿草根。
俄众泉觱发。
一众大惊。
山中之人。
目之曰灯公泉。
师初依夹山龄禅师
道孤化。
而无嗣之者。
僧惟显
得其旨。
隐于南岳
师以书抵长沙
使者迎出。
以居龙安禅寺
闻者服其公。
贵其行。
慧定禅师自觉。
革律为禅。
开创未半而逝。
蚁藏蜂聚。
故窠遗垤。
十犹七。
师为一新之。
长庑广厦。
万础盘崖。
椎拂之下五千指。
十年之间。
宗风大振。
人徒见其婆娑勃窣若游戏。
然不知其至刚峭激也。
笃信所学。
威武贵势。
不敢干以非义。
性喜施。
不计有无。
倾囷倒廪。
以走人之急。
靖康二年春
金人复入寇。
两宫围闭。
师惊悸不言。
谢遣学徒。
杜门面壁而已。
弟子曰。
朝廷军旅之事。
何预林下人。
而师独忧念之深乎。
师熟视。
徐曰。
河润九里
渐洳者三百步。
木仆千仞。
蹂践者一寸草。
岂有中原失守。
而林下之人得宁逸耶。
五月十三日中夜安坐。
戒门弟子。
皆宗门大事。
不及其私。
泊然而逝。
检其所蓄。
道具之外。
书画数轴而已。
阅世五十有三。
三十。
塔全身于山口别墅慧定塔之东。
释常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李氏
陈留人
家素儒者。
而贫苦不自振。
丱角读书乡校。
俊颖出侪类。
偕耆文游庐山
乐其间静。
遂投归宗寺出家。
为净人梁乾化二年
始易形服。
从剃染。
即依东林甘露坛纳戒。
其于学。
虽具究三藏。
然终专志禅指。
既礼文殊圣迹于五台
念曰倦矣。
其复可以事奔走乎。
后唐天成三年
始得地于汴京丽景门右。
治屋数间。
以营浴事。
每月以三八日。
一设。
僧无远近皆就浴。
岁约费千万缗。
虽一出檀施。
自非维持之力。
畴克尔。
尤与北海陶谷
湘东张仲荀厚善。
皆有遗寄之文可考。
陶序以为麻麦一斋。
炎凉一纳。
前后王臣。
上章乞师号紫袍。
确拒之。
操众愈益可敬慕。
释常觉
姓李氏
陈留人也。
肇为鞠子气调绝奇。
入乡校中讽读经籍。
群童咸出其下。
洎登弱冠往庐山游二林陟五老。
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
梁乾化二年蒙去饰披缁矣。
明年于东林甘露戒坛纳解脱木叉。
厥后修身践言。
虽三藏俱留于意表。
而以心学为究尽之务。
复入五台山礼妙吉灵迹。
后唐天成三载
始于东京丽景门之右树小禅坊。
敕额为普净焉。
而逐月三八日设阖京僧浴。
其或香汤汲注。
樵蒸失供必令撤小屋抽榱桷而助爨焉。
有公王仰重表荐紫衣。
坚拒弗受。
汲汲以利行济物为己任耳。
开宝四年十二月三日
遘疾。
轻安无挠。
十一日告众右胁而化。
享年七十六。
僧腊五十六。
茶毗收舍利五色磊落无算。
尝居京邑屡登斯院。
北海陶尚书谷湘东张仲荀序诗赠而云。
后唐天成至汉乾祐。
每黑白月三取八日浴京大众。
累岁费钱可一百三十六万数。
计缗千万矣。
虽檀施共成。
觉公化导之力也。
嘻大火之下陈留古封。
周秦已来战伐之国。
人物众而土风尚利。
舟车会而货殖惟错。
梁惠王贤诸侯也。
尝谓孟轲曰。
何以利吾国。
是知礼让之化不胜于好利之心明矣。
且梁去鲁千里而近。
道犹不同。
矧十万八千里乎。
梁王孟子同世之人也。
心或有异。
瞿昙上人乎。
彼孟氏属斯文未丧
不能扬素王之道。
今上人当去圣逾远。
卒能行法王之教。
苟非三业内净六尘外清以至公之行化于人。
孰以至公之心受于化也。
陶重叙曰。
灵山覆篑法海堙流。
玉毫晦而微言绝。
金杖折而异端作。
惟上人也色空等观物我都亡。
麻麦一斋自同禅悦。
炎凉一纳仅蔽枯形。
前后王臣。
欲上章乞以大师为号请紫染方袍者。
皆确而拒之。
云云。
张仲荀赠钵盂拄杖草屦。
各用五言为章刊于小碣。
其为名流硕学旌别有如此者。
释道旻
释道旻赐号圆机
人称云古佛
兴化蔡氏子也。
母梦吞摩尼珠遂妊。
生五岁不履不言。
一日母抱游西明寺
见佛像遽趣合掌作礼称南无佛。
见者大异之。
稍壮宦学大梁
弃依景德寺德祥出家得度。
遍扣禅林皆得染指。
后亲沩山哲禅师无所入。
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
潭不为印可。
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
不契。
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
会么。
拟对。
潭便打。
有顷复拈草示之曰。
是甚么。
亦拟对。
潭便喝。
机旋于是顿悟玄旨。
便作拈花势曰。
这回瞒上座不得也。
潭曰。
便道。
曰。
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即礼三拜。
潭首肯印之。
后开法于灌溪。
迁圆通以符道济之记也。
学者如川赴海。
朝廷闻其道。
宰臣会请锡以命服。
赐圆机之号而尊宠之。
于是遐迩钦化
少长咸被其法泽。
未详厥终。
禅师名道旻
兴化仙游蔡氏子。
其母梦吞摩尼珠。
已而孕。
生五岁。
足不能履。
口不能言。
母抱游西明寺
见佛像。
遽履地合掌。
称南无佛。
因作礼。
人大异之。
官学大梁
忽厌尘俗。
去依景德寺得祥律师
以诵经得度具戒。
遍参宗匠。
真如哲公最久。
晚闻泐潭乾禅师道望。
往依焉。
一见知其在大沩众称古佛者。
深器之。
师以力参。
所得举以似
未之许。
一夕侍立次。
举世尊拈花因缘令下语。
益不契。
繇是尽弃其所闻。
久之随经行次。
以拄杖加肩。
长嘘云。
会么。
师拟对。
即打之。
有顷拈一枝草示云。
是什么。
师拟对。
又喝之。
师豁然悟。
即作拈花势云。
此去更不疑老汉舌头也。
挽住云。
更道更道。
师云。
南山起云。
北山下雨。
鼻孔解语无讨处。
即礼拜。
可之。
他日谓曰。
庐山胜绝。
汝缘熟在彼。
遂辞焉。
建中靖国元年
出世江夏之灌溪。
庐山圆通。
道济禅师创革圆通。
临终嘱曰。
吾塔以青石为之。
他日塔红。
即吾再来。
及师至之夕。
塔为之红。
遐迩惊叹。
知师盖道济后身也。
由是宗风鼎盛。
衲子云奔辐凑。
师孤节苦行。
终其身。
僧问。
何是佛法向上事。
师曰。
劈箭溪头水倒流。
进云。
藏头露影时何。
师便打。
进云。
谢师答话。
师云。
瞎问十二时中何履践。
师云。
风不来。
树不动。
僧于言下有省。
政和初
蔡太师京
奏赐椹服圆机师名。
范左丞致虚初自内翰
出师豫章
过圆通。
语次叹曰。
行老矣。
堕在金紫囊中去。
此事稍远。
师亟呼内翰
翰应诺。
师曰。
也不远。
翰云。
好更望指示。
师曰。
此去豫章有四程。
翰伫思。
师曰。
见即便见。
拟议即差。
翰颔之而喜。
枢密吴公居厚拥节归钟陵
见师曰。
顷赴省。
试过圆通。
赵州关因问讷老。
透关底事何。
讷云。
且去做官今五十馀年。
师曰。
曾明得透关底事么。
密云。
八次经过常存念。
然未脱洒在。
师举扇云。
请使扇。
密挥扇。
师曰。
有甚不脱洒处。
密大喜云。
更请末后句。
师摇扇两下。
密云。
亲切亲切。
师曰。
吃嘹舌头。
谏议彭公汝霖手写观音经施师。
师拈起云。
遮个是观音经。
那个是谏议经。
彭云
此是某亲写。
写底是字那个是经。
彭笑云。
却了不得也。
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彭云
人人有分。
师曰。
莫谤经好。
彭云
何即是。
师举经示之。
彭抚掌大笑
嗄好。
师曰。
又道了不得。
相国公南迁。
见师曰。
一生做官。
今日被谪。
觉见从前但一梦耳。
师曰。
相公觉耶。
公曰。
此皆本有。
但未甚明了。
师召相公
公举首。
了也。
公曰。
犹被事碍。
离京几程到此。
公曰。
四十二日。
甚处被碍来。
公笑曰。
极得力。
直下受用去(公
何受用。
师曰。
朝朝相似)。
合掌钦喜。
师曰。
但空诸有。
勿实所无。
幸遭遇。
不敢忘。
左司都贶问曰。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何凑泊。
全身入火聚。
都云。
毕竟何。
蓦直去。
都沉吟。
师曰。
可更吃茶。
都云。
不消得。
师曰。
何不恁么会。
都忽有省。
笑曰。
太近邪。
十万八千。
都即有偈曰。
可可思议。
是大火聚。
便恁么去。
不离当处。
师曰。
犹有遮个在。
都云。
便请直指。
便恁么去。
铛是铁铸。
都云。
尽善尽善。
九江李端夫问曰。
识心虚凝。
忽然诸境现前时何。
石火烧身。
守豁然省曰。
打破虚空也。
什么处下手。
守鸣指一下。
不恁么却恁么。
守叩曲折而去。
师之全机得大自在。
开发尤多。
三年冬
以院事卑得法弟子守惠
请老于朝。
朝廷从之。
有旨。
守惠次补寺任。
明年冬十月九日
集众说偈曰。
泥牛昨夜大哮吼。
惊得须弥藏北斗。
南北东西没处寻。
拈得鼻孔失却口。
至道虚寂。
迥脱根尘。
光境俱亡。
灵机绝待。
真常任运。
宁属去来。
应周无方。
不存格则。
牢关敲磕。
掣电难通。
直须千眼顿开。
可以死生无间。
自兹决别可葬全身。
三百年后当兴佛事。
临行一著不落见知。
折半破三好生荐取。
随声抚膝一下。
泊然而逝。
阅世六十八。
坐五十
门人奉遗命塔其全身。
唯取平时所聚须发火之。
悉为舍利。
州上其事。
赐号妙空之塔
师居圆通十有二年。
随机接物。
力法匪躬。
然绝不许记其语句。
其徒有不忍弃之者。
相与私缀之。
师廉知诫曰。
尔必欲隳吾素志。
后三十年乃可拈出。
及通惠禅师其约而出之。
左司陈公瓘览小参语云。
若有一疑。
子许
是汝善知识。
即尊重囋叹。
衍以为之序。
既而枢密张公德远
侍郎冯公济川
皆韪其言。
赞日。
圆通来应塔红可也。
殁谓三百年后当兴佛事。
或身后好事者为之辞。
何则固尝悟彻者也。
彻则万化同功。
群机普赴。
奚适而非邪。
先佛
吾无生不生。
无在不在。
是则圣贤抚会。
尘尘尔念念尔。
奚三百年之局乎。
果去矣。
必三百年而复来。
则营营形数之间。
无乃小乘乎。
且无边刹海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不移当念之旨。
安在哉。
李君商老状其事而暴美之。
不究宗门抚会之妙。
当并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旻,赐号“圆机”,兴化蔡氏子也,母梦呑摩尼珠而生。
五岁不履不言,一日母入西明寺,抱儿见佛,置于蒲圃,遽趣合掌作礼,随声称“南无佛”。
见者大异之。
稍壮,宦学大梁,忽焉弃去,依景德寺德禅出家,得度,遍扣禅林,皆得染指。
后亲沩山哲,无所入,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潭不为印可。
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不契。
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会么?
拟对,潭朴之。
有顷,复拈草示之曰:“是甚么?
”亦拟对,潭又喝之,于是顿悟玄旨,便作拈花势,曰:“这回瞒上座不得也。
”潭曰:“便道。
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即礼三拜,潭首肯印之。
后开法于灌溪,迁圆通,学者宗之,如川赴海。
朝廷闻其道,锡以命服,并圆机之号。
于是遐迩钦化,人被其泽。
未详所终。
释自宝北宋 978 — 1054
全宋文·卷三二八
自宝(九七八——一○五四)俗姓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弱龄出家寿州普宁禅院,后云游四方,与蕲州五祖山戒禅师驸马都尉李遵勖友善。
筠州洞山长老晓聪愿以法席传之,四方禅学闻风而至。
祖无择召临庐山归宗禅院程师孟请徙云居,法席鼎盛,四众云集。
初以李遵勖赐紫方袍,皇祐中赐号妙圆大师
至和元年卒,年七十七。
见《武溪》卷七《妙圆大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七。
自宝
庐州合肥人
姓吴氏生有奇相。
弱龄归普宁院。
已抱出群之见。
闻五祖戒公匠石宗门造之。
置水投针。
理存默识。
遂入室传法焉。
祖病。
令行者往库司取生姜煎药。
方主库事叱之。
行者白祖。
将钱回买。
乃与之。
后往洞山
聪公知其为人。
特加器重。
临殁遗言。
令继其席。
郡守
又以书托祖。
举所知者主洞山
祖云。
无如买生姜汉。
住未几。
户外屦满矣。
丛林殷足委积。
常馀百万。
黄檗山饘粥不继。
移杖总之。
黄檗为之丰。
直院祖君无择
部宪程君师孟
并著好贤乐善之名。
祖。
既挽主归宗。
程。
复以云居致
前后凡四住名刹。
在归宗时。
一日扶杖出门见喝道来问甚。
官吏云。
县尉令避路。
侧立道左。
马至前跪不行。
曰。
畜生却识人。
尉知是
再拜而去。
住云居时。
一夜山神肩舆。
绕寺行。
宝云
抬你爷抬你娘抬上方丈去。
神直抬上方丈。
为人精严。
护持戒法
初行脚时。
宿旅店。
为娼女所窘。
与同寝榻。
危坐终夜。
明发娼女索钱。
与之出门。
烧被而去。
娼女以实告其父母。
遂请归置斋以谢。
谓真佛子也。
然好名事边幅故。
所至必选名僧自随。
为其羽翼。
实得法于五祖。
祖暮年。
弃众造焉。
以其行藏落人疑似。
弗为礼。
且说偈讥之。
祖遂造大愚
一日于僧堂前。
倚拄杖。
谈笑而化。
虽有盛名。
丛林亦以是少之。
师在洞山
尝自甓寿藏。
后二十馀年。
遂终于归宗。
寿七十七。
僧腊五十一。
示寂。
十八日全身入塔。
至和元年也。
襄公靖。
为之铭曰。
彼上人者。
丛林独步。
激扬宗旨。
慈心广度。
言发其机。
俾之自悟。
人得其要。
直趋觉路。
横杖而来。
舍筏而去。
吁嗟妙圆
人天仰慕。
妙圆
师赐号也。
崔嘉彦南宋
全宋文·卷六二六二
崔嘉彦字子虚秦州成纪(今甘萧天水)人。
少慷慨有奇志。
壮岁避地巴东三峡之间,修道家医术。
东下吴越,以耕战之策干宰相赵鼎是之。
会去相,不果行,遂退隐于庐山西原庵,耕田种药以自给。
淳熙六年朱熹南康军,与之交往甚密。
时年已七十馀,神明精力不少衰。
后十年卒,以诗挽之。
著有《脉诀》一卷(存),为世称道。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九《西原庵记》,又《别集》卷五《与西原崔嘉彦书》,《永乐大典》卷二七四一《挽崔嘉彦》。
孟贯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建安人
初客江南
后周世宗显德中,帝征淮安以所撰诗献之,遂释褐授官。
好学,喜游历,礼义文章为时所称。
全宋诗
孟贯字一之建阳(今属福建)人,一说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万姓统谱》卷一○八)。
后周显德中,释褐授官(《江南野史》卷八),为性疏野,不以名宦为意,喜篇章,谏议大夫杨徽之称之(《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三引《诗史》)。
今录诗三十一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一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少好学,喜篇章。
性疏野,不以荣宦为意。
曾入庐山,客游江南
后周显德时周世宗淮南广陵渡江献所作诗集。
内有“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之句,世宗阅之不悦,然亦赐其释褐授官。
后不知所终。
事迹见《钓矶立谈》、《江南野史》卷八、《唐才子传》卷一〇。
善诗,工五律,颇有诗名。
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孟贯,生卒年不详,字一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初客南唐,与伍乔、江为为诗友。
周世宗南征,至广陵献诗一卷,首篇有“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之句。
世宗不悦,不复终卷,赐释褐进士而已。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周世宗伐淮之岁,建阳孟贯于驾前献所业,其首篇《贻栖隐洞章先生》,有“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之句。
世宗宣见,问已:“朕伐罪吊民,何‘有巢’、‘无主’之有?
然献联则可,他人应不汝容矣。
’”
孟子“子之不遇鲁候,天也。
至唐开元孟浩然流落帝心,和璧堕地。
孟郊之出处梗概苦艰,生平薄宦而死。
孟贯坐此诗穷,转喉触讳,非意相干,竞尔埋没,与前贤俱亦相似,命也。
孟氏之不遇,一何多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