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李涛南宋
全宋文·卷八二○九
李涛,郡望成纪(今甘肃秦安北)景定中广州清远县
赵士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太宗五世孙,字明发
哲宗元符元年试宗室艺业,赐进士出身
高宗绍兴五年,由密州观察使转清远军承宣使
好学,喜为诗文,书师米芾,兼工画艺。
全宋文·卷三○三九
赵士暕字明发,宗室,仲倕子。
元符元年进士出身
政和二年知西外宗正事
尝为清远节度使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三六,《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一。
安昌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昭州恭城人
仁宗皇祐初进士
永定县,弃官不仕。
纵游山水。
广州清远县峡山,游之久,不复返。
全宋诗
安昌期昭州恭城(今属广西)人。
仁宗皇祐间进士(《万姓统谱》卷二五)。
初为横州永定,以事罢,遂不复仕,放旷山林间。
嘉祐五年(一○六○),至惠州胡济游从。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居峡山广庆寺
事见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四。
全粤诗·卷二四
安昌期,原籍昭州恭城
清远峡山
青年时曾举进士
宋仁宗皇祐中,朝廷以侬智高之难,推恩三广进士,曾参与礼部试者,皆特试。
昌期因此得官,初为横州永定县,以事去官。
不复仕,独与一童来广州,放旷山水间
嘉祐五年(一〇六〇)至惠州,值同年曲江胡济海丰,游从甚久。
平日辄以道家小术示人以娱之。
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携童至中宿峡山偕隐。
尝游广庆寺,谓访和光洞,数日不返。
僧意其为虎豹所食,率仆夫求之不获,惟见石室间有诗云云,后题“前横州永定县安昌期笔”,然后知其得道。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姚良弼嘉靖三十五年刊《惠州府志》卷一四、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
诗一首。
陈之方北宋 ? — 1085
全宋诗
陈之方(?
~一○八五),舒州(今安徽潜山)人。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英州唅光县,改清远县清光绪清远县志》卷九)。
元丰八年,为礼部贡院点校试官开宝寺失火,礼部贡院寓于寺,被焚死。
事见《宋史》卷六三《五行志》。
全宋文·卷一六三七
陈之方(?
——一○八五),舒州(今安徽潜山)人。
熙宁中清海军节度推官承事郎试大理评事
六年英州浛光县事、权清远县事。
元丰八年礼部贡院典校试官,失火,被焚死。
见光绪《广州府志》卷一○○。
楼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司法参军权宰清远县
峒民入城,仓卒告变,挺身出谕,被杀。
欧庆北宋 966 — 10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29 【介绍】: 襄州乾德人字贻孙
以同《三礼》出身,授湘潭主簿
陈州司法参军彭州军事推官,知永春县
为人忠信,居官廉平
及卒,欧阳修为表其墓。
彭钦南宋 1164 — 12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4—1228 【介绍】: 临江军清江人字仲恭一字仲敬号澹斋
彭龟年子。
宁宗嘉定四年,以父荫授军器监主簿
或欲删龟年所编《内治圣鉴》,持不可,遂请外,添差嘉兴府通判,移潭州
监司表其廉平,擢知峡州,有政绩。
后被劾奉祠主管华州云台观
有《澹自镜》等。
潘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宁溧阳人字太初
进士第
高宗绍兴初真州教授
历知昆山县,以廉平服人。
调知繁昌,卒。
徐愿南宋
全宋文·卷六九四九
徐愿字恭先庆元府昌国(今浙江定海)人,居岱山
以《》学入太学,登开禧元年进士第
居官以廉平称,分牧平江,继除福建提举,入为司农卿、兼都曹
人谓其政事文学出于袁燮讲贯之素云。
见《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
綦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理宗端平中休宁县,为政廉平
及去官,民立像祀之。
释志端北宋 892 — 9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人
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
二十四岁时,谒安国弘瑫而悟法。
后住福州阳山瑞峰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9 福州(今属福建)人。
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
24岁,谒安国弘瑫而得法。
后住福州阳山瑞峰院。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志端(八九二~九六九)俗姓俞福州(今属福建)人。
受业于南涧寺
福州阳山瑞峰院。
宋太祖开宝二年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年七十八。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
禅师名志端
福州俞氏子。
受业于南涧寺
年二十四。
谒安国弘瑫禅师
有僧问。
万象之中。
如何独露身。
举一指。
其僧惘然而退。
忽契悟。
至夜启曰。
今日见和尚一指。
知和尚用处。
曰。
汝见何道理。
亦举一指。
笑令去。
寻住林阳。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木马走似烟。
石人趁不及。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竹箸一文一双。
有僧夜至方丈。
以衲蒙首。
僧忽搴衲。
问谁。
僧曰某乙。
泉州沙糖。
舶上槟榔
僧不解。
瞠目。
曰会么。
曰不会。
曰汝若会即廓清五蕴。
吞尽十方。
又谓门弟子曰。
佛法无许多般。
但凡圣一真。
犹存见隔。
见存即凡。
情忘即佛。
教中谓之称性缘起。
则俯仰进止。
屈申谦敬。
无一法可转变。
有生住异灭相。
况我祖师门下。
合作何理论。
开宝元年八月作偈曰。
来年二月二。
与汝暂相弃。
爇灰散长江
勿占檀那地。
道俗皆写记之。
明年正月二十八日
郡人竟入山。
二月一日
太守亦至。
从官驺史侦伺。
信宿如市。
二日饭罢。
端升座叙行脚本末。
辞众。
长老应圆者。
出众问曰。
云愁雾惨。
大众呜咽。
未当告别。
愿赐一言。
垂一足。
进曰。
法镜不临于此土。
宝月又照于何方。
曰。
非汝境界。
曰恁么。
则沤生沤灭。
还归水。
师去师来。
是本常。
作嘘声。
复与数僧酬答罢。
归方丈。
至亥时问众曰。
世尊灭度时节是何日。
对曰二月十五日子时
曰吾今日子前。
于是泊然而化。
阅世七十八。
坐六十
张本中南宋
全宋诗
张本中字崇正(一作传正),长乐(今属福建)人。
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阳山县
事见清道光阳山县志》卷四。
全宋文·卷六四四五
张本中字传正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绍熙初阳山县
见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八二,民国《阳山县志·宦绩》。
释慧性南宋 1162 — 1237
全宋诗
释慧性(一一六二~一二三七)号无明俗姓李达州巴渠(今四川宣汉东北)人。
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祝发,束包南游。
首谒佛照光,又造松源崇岳座下。
出世蕲州资福寺,越两年,迁智度寺。
后历住南康军庐山归宗能仁、开先华藏、栖贤宝觉、平江府阳山尊相、寿宁万岁等寺。
理宗嘉熙元年卒,年七十六。
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
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颜汝勋撰《塔铭》。
 释慧性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合编为一卷。
欧阳元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临江军新喻人字宏中
少有远志,尝与弟欧阳昌邦青原山,著《决胜兵要经》进于朝廷。
宁乡县阳山县
高宗绍兴间,有盗结当地少数民族为乱,元量率民兵夜屯富连严佛寺,期至天明出而破之。
盗夜劫其寺,元量与战不利,被执身死,民祠祀之。
邓大成南宋
全宋文·卷六九四六
邓大成嘉定间广东阳山县斋谕
钟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虔州龙南人字少游
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历知浔州阳山,考课为天下第一。
累官广西转运使,镇压少数民族,有功,进龙图阁学士,兼本路安抚管勾经略使,致仕卒。
有文集。
全宋诗
钟胄字少游一字公绪(《江西诗徵》卷一○),龙南(今属江西)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
湖广桂阳县,考课第一,通判宣州
用兵桂林,功成进龙图阁学士广南西路安抚管勾经略使
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一○有传。
释咸杰南宋 1118 — 11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6 【介绍】: 僧。
福州人俗姓郑字密庵
自幼聪颖,出家为僧。
不惮游行,遍参知识。
天童昙华禅师
蒋山藏,禅侣萃集,恒逾千众。
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太白
全宋诗
释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
出家后遍参知识。
初谒应庵,蒙印可。
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召对选德殿
七年,迁灵隐寺
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
十三年卒,年九十九。
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昙华禅师法嗣。
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咸杰诗,以辑自《语录》卷上者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下者编为卷二。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
——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郑氏子。
博通内外,能文善书。
壮龄出家,参昙华禅师得法,历主乌巨、祥符、蒋山等刹。
后诏住径山,迁灵隐,晚住育王
淳熙三年寂。
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释咸杰字密庵
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
自幼颖异过人。
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和尚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
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
破沙盆。
应庵颔之。
说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
次迁祥符蒋山藏。
未几奉诏主径山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
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辩南北不分。
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
不在向上向下。
千手大悲摸索不著。
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也。
良久曰。
达磨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拄杖曰。
迷时秖迷这个。
复卓一下曰。
悟时秖悟这个。
迷悟两忘。
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
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
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拄杖曰。
三十年后又举。
峰和尚示众云。
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
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
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
曰。
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
如何是和尚无老婆心。
曰。
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师曰。
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
好向他道。
尔若自瞥地去。
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师曰。
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
老僧今日裂破面皮。
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
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
这婆子住处深稳水泄不通。
偏向枯木上糁花。
寒岩中发焰。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
等閒坐断泼天潮头。
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
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
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在。
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栏干。
上堂卓拄杖曰。
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
得了净裸裸赤洒洒。
不可把达磨一宗扫地而尽。
所以云门大师道。
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
犹是转句不见一法。
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在。
师曰。
剑去久矣。
方乃刻舟。
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禅师名咸杰
号密庵
其先福州世族也。
姓郑氏
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
生之夕。
境内皆闻天乐。
不知何祥。
其亲亦秘之。
师幼颖悟。
气宇深沉。
事亲以孝闻。
亲有贤行。
勖之远游。
遂得度受具。
不结侣。
不备衾。
寒暑一衲。
遍扣诸方。
诸方敬之。
晚依应庵
屡遭诃詈。
不假一词。
默师默契其机。
一日应庵晚参垂问。
如何是正法眼。
师遽趋对曰。
破砂盆。
应庵颔之。
命入侍。
大拥众心。
及辞归省亲。
应庵送以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钵袋。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砂盆。
此行将省觐。
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
待归要尔遵。
师闽还。
应庵乃上堂。
举师分座曰。
一棒一条痕。
一掴一手血。
临济老瞎驴。
至今犹未瞥。
须弥顶上浪拍天。
大洋海水无一滴。
伟哉本色人。
顶门亚三只辨龙蛇。
百草头擒虎兕。
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
坐断衲僧摇舌。
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
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问取堂中首座杰
未几开化衢之乌巨。
其节概大类应庵
应接浑如妙喜
一时厌饫丛林者。
皆起而归之。
秘阁张镃
矢向宗风。
改宅为慧云寺
请师据室。
师怜其正信
示以赵州无字。
得旨。
及师应祥符蒋山。
历华藏双径。
皆随侍。
又迁灵隐
床历无所容。
乃举破庵先
分座接纳焉。
师尝被召入禁庭。
或留宿内观堂。
天子屡欲加赠。
师屡以疾辞。
教授严康朝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理固然也。
况良时莫再。
圣主难逢。
法兄每用藏六之机。
不顾从上县丝之脉。
朝不取也。
师曰。
汝之所见。
本为通论。
弘道设教也以时。
当此际。
京畿宫观
金碧交辉。
古德高风。
杳不闻矣。
而躁进孟浪之病。
庶几老成持重者。
有以振之
华亭西山隐。
独非兼济天下乎哉。
力请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
天童使至。
师告众曰。
去年八月间。
得旨与安閒
摆脱水云性。
纵步到阳山
元宅诸子弟。
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个月。
开怀宇宙宽。
忽接四明信。
来书意盘桓。
天童虚法席。
使君语犹端。
迢迢遣耑使。
不问路行难。
山僧临晚景。
不敢自相瞒。
搥鼓乐与行。
四众亦忻欢。
先师未了底。
应是波澜。
敢问大众。
如何是先师未了底。
一回饮水一回咽。
临济德山俱汗颜。
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
升座曰。
数十年前旧公案。
今日拈来重剖判。
任是铁眼与铜睛。
也须曳入红炉煅。
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
尽大地是个红炉。
也煅某甲不破。
只向他道。
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
淳熙丙午
无病示寂。
塔于寺东。
其嗣法者。
破庵先等一十二人。
而澄照自镜。
复住天童
赞曰。
应庵虎丘之风。
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
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
故窃讳之。
密庵开化
山不束岳。
海不束涛。
岂非过师之智。
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
不然。
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
而东登二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
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破沙盆。
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徵结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
郤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藏。
未几,诏主径山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
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矣。
”良久曰:“达摩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柱杖曰:“迷时秪悟这个。
”复卓一下曰:“悟时秪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
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柱杖曰:“三十年后。
”又举“金峰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如何是有老婆心?
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如何是无老婆心?
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隐,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燄。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閒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
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
”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得了,净裸裸,赤洒洒,不可把达摩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
”良久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
释崇岳南宋 1132 — 1202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
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
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径山
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
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
密庵灵隐,命为首座
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
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
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
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
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
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
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
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蒋山藏、径山
木庵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
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虎丘
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
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
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
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释崇岳字松源
处州龙泉吴氏子也。
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
参方最久。
后谒密庵杰和尚
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
大悟遂得心印。
密庵灵隐命居第一座。
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
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
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
乞老退居寺之东庵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
垂语示学者曰。
有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不起。
又曰。
开口不在舌头上。
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
乃书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加趺而逝。
寿七十一。
腊四十。
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
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崇岳
号松源
处州龙泉吴氏子。
幼不好弄。
稍长慕出世法。
二十三。
弃家衣扫塔。
服受五戒。
首造灵石妙公。
继见大慧杲禅师径山
久之。
大慧升堂。
称蒋山应庵华公
为人径捷。
师闻之。
不待旦而行。
既至入室。
未契。
退愈自奋励。
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
豁然有得。
以扣应庵
庵举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师云。
钝置和尚
庵厉声一喝。
自是朝夕咨请。
庵大喜。
以为法器。
说偈劝使祝发。
栋梁吾道。
隆兴二年
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
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
罕当其意。
乃浮海入
木庵永公
木庵
举有句无句如倚树。
师云。
裂破。
木庵云。
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
师云。
矢上加尖。
如是应酬数反。
木庵云。
老兄下语。
老僧不过如此。
秪是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师云。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域。
固难矣。
至于验人。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渠骨髓。
何难之有。
木庵举手云。
明明向汝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后自知。
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
随问即答。
密庵微笑曰。
黄杨禅尔。
师切于明道。
至忘寝食。
密庵移住蒋山径山
皆从之。
一日密庵入室次。
问傍僧。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师侍侧。
豁然大悟。
乃云。
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
自是机辩纵横。
锋不可触。
木庵灵隐
遂命师为第一座。
旋出世于平江澄炤
密庵嗣。
江阴之光孝。
无为之冶父。
饶之荐福。
平江虎丘
皆天下名山。
惟冶父最寂寞。
又以火废。
师一临之。
四方名衲踵至。
栋宇亦大兴。
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
庆元丁巳
被旨住灵隐
六年
道盛行。
得法者众。
法席为一时冠。
而师有栖隐之志。
即上章乞罢住持事。
上察其诚许之。
退居东庵
俄属微疾。
犹不少废唱道。
忽垂一则语。
以验学者。
曰。
有力量人
为甚么抬脚不起。
开口不在舌头上。
又贻书诸嗣法。
嘱令传持大法。
因书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
得年七十有一。
坐夏四十。
徒辈奉全身。
塔于北高峰之原。
禅师名崇岳
号松源
龙泉吴氏子也。
师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竖刹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为人重。
嘿每见贵客。
则问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
不起见禅流。
则问曰。
明眼衲僧
因甚脚跟红线不断。
有对者辄哂而顾之。
时称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
早岁厌尘弃家。
以白衣参灵石妙。
不契即上径山
径山万指轩腾。
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
蒙无所知。
但闻盛赞。
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
辄走参应庵
应庵益难近。
乃奋励。
垢面露肘。
不暇恤。
应庵怜之示曰。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随声进曰。
钝置和尚
应庵喝之。
有省。
应庵笑曰。
者俗汉成得甚么。
乃求剃发。
时年三十矣。
既受满分戒。
入闽见木庵永
谛视曰。
树倒藤枯
知落处么。
对曰。
裂破。
曰。
琅琊道好一堆柴聻。
对曰。
矢上加尖。
休去。
于是益自负。
曰。
公每下语。
老僧不能过。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曰。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难矣。
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骨髓。
何难哉。
举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愤去之。
出岭逢二道者
耦坐评论诸方。
所举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曰。
如是则谁可君意。
道者以指。
密庵不凡四字。
已知密庵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节事之。
几进商略。
密庵几笑之。
复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双径。
于入室时始彻。
木庵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报密庵
湖海以言行无欺。
多从之。
迁光孝。
遂有大名
庆元间
诏移灵隐
盖晚年也。
是时门弟有文礼辈。
已阐化大方。
仍升堂入室。
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
接谦头陀。
以有贼无赃语。
接肇道者
以心学无闻语。
陆游枢密
得證后。
镜湖
自称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众言别。
有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脱去。
塔于北高峰
灵隐时。
密庵尊严无异。
密庵灵隐
首众僧。
密庵常称疾。
阖户不许通谒。
潜上座窃议之。
曰。
不然。
师严道尊千古。
明鉴当今。
汲引豪贵者。
将谓行道建立为心。
殊不知
轻则慢易生。
辞繁而情识长。
尘劳卜度。
安有了期。
缁俗既为道而来。
必发露真心。
至诚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为道种。
兜率悦之待张无尽
叶县省之接浮山远
是也。
若区区老婆禅。
何足重哉。
赞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应庵语下。
固非草草矣。
终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奥。
樊将军拥盾入鸿门
孰得而禦之。
故驱耕夺食。
于分座灵隐时。
班班著闻见焉。
不然。
天目礼辈。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
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
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
大慧杲径山应庵华为人径捷,闻之即行,晨夕咨请。
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
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
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
密庵灵隐,命居首座
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
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
”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
”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佛祖罔措。
”跏趺而逝。
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
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萧泰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临江人字则阳一字阳山号小山
理宗绍定二年进士
起居郎出守隆兴府
又尝官御史
有《小山》。
全宋诗
萧泰来字则阳(一作阳山),号小山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馀)人。
崱弟。
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进士
抚州军事推官明弘治抚州府志》卷八),知新昌县明正德瑞州府志》卷六)。
监察御史,迁起居郎(《宋史》卷四一一《牟子才传》)。
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出知隆兴府(《宋史》卷四三《理宗本纪》三)。
有《小山》,已佚。
明嘉靖临江府志》卷六有传。
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七八七三
萧泰来字则阳号小山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萧崱兄。
绍定二年进士明年抚州军事推官,除广东经干,改知新昌
淳祐中历官监察御史,迁右正言起居郎宝祐中出知隆兴府
著者有《小山》二十五卷。
见《宋史》卷四三、四○九,隆庆临江府志》卷一二,《千顷堂书目》卷二九。
冯梦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剑州将乐人字初心一字景说
笃志嗜学,博洽经史。
理宗嘉熙二年进士
宗正寺簿,又历秘书丞给事中诸职,累擢礼部尚书
所荐拔多为名臣。
尝奏立龟山书院,时谓扶植道南一脉,其力居多。
全宋诗
冯梦得字景说号初心将乐(今属福建)人。
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
历知连山衡山县明嘉靖衡州府志》卷一),通判建昌军
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荆湖宣抚司干办公事
贾似道入相,力拔之。
景定五年(一一六四)除秘书丞,兼直舍人院
翰林学士知制诰
度宗咸淳初侍右郎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为给事中
历知建宁府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五)。
礼部尚书
有《初心玉堂集》十六卷等,已佚。
事见《隐居通议》卷二三、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四、一六。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九八九
冯梦得字初心一字景说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人。
嘉熙二年进士
宝祐中临武
景定五年由知信州秘书丞,兼直舍人院、兼权侍右郎官
咸淳中历官太府少卿给事中、试礼部尚书
尝奏立龟山书院,扶植道学。
见所撰《豫章先生遗稿序》,《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宋史》卷八二、四一七,嘉靖延平府志》卷一六,《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九,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