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释法圆唐末宋初 900 — 973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周显德中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范鲁公质亲问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无皴皲之患。
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供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福山逝多林兰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通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通。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师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质。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修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通。
感而遂通。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释常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李氏
陈留人
家素儒者。
而贫苦不自振。
丱角读书乡校。
俊颖出侪类。
偕耆文游庐山
乐其间静。
遂投归宗寺出家。
为净人梁乾化二年
始易形服。
从剃染。
即依东林甘露坛纳戒。
其于学。
虽具究三藏
然终专志禅指。
既礼文殊圣迹于五台
念曰倦矣。
其复可以事奔走乎。
后唐天成三年
始得地于汴京丽景门右。
治屋数间。
以营浴事。
每月以三八日。
一设。
僧无远近皆就浴。
岁约费千万缗。
虽一出檀施。
自非维持之力。
畴克尔。
尤与北海陶谷
湘东张仲荀厚善。
皆有遗寄之文可考。
陶序以为麻麦一斋。
炎凉一纳。
前后王臣。
上章乞师号紫袍。
确拒之。
操众愈益可敬慕。
释传章唐末宋初 910 — 96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彭氏
开封东明人
父諲力农。
尤明佛经诠旨。
母邢梦游伽蓝。
揽器物而娠。
旋以语其父。
父喜曰。
必生男子。
当令出家。
年十一。
遣事邑之秘公为弟子。
授净名仁王法华经。
即能覆诵。
既落𩭄。
从其师。
礼文殊于五台
遂受具。
当是时。
浚郊之清朗。
睢阳之道雅。
以法华。
而其师以唯识。
是皆内实而外名者也。
获历扣密传。
以资开演。
筵张席启。
徒侣环列
垂二十载。
未尝小辍。
周广顺中
左街僧录广智大师
荐闻于朝。
赐紫方袍。
乾德二年
左街僧录道深之荐。
赐号义明大师
俄示疾终。
春秋五十五。
法岁三十六。
其年十一月十六日
茶毗于都城之南原。
舌根不坏。
初其父之死而茶毗也。
亦舌根不坏。
固知持诵法华之验。
有如此者。
开宝五年
门人树塔并葬焉。
相国寺清慧大师彝炳铭。
释傅章唐末宋初 910 — 964
释傅章
俗姓彭氏
开封东明人也。
厥父諲即邑甸之上农也。
尘务之外正见不回。
恒读佛经悬解诠旨。
母邢氏尝梦入法宇手探道器。
因而娠焉。
与父知怀非常之子。
指腹誓令出俗。
年甫十一。
乃礼本邑唯识师秘公为师。
一见异之。
初授净名仁王法华三经。
及削发去周罗
随秘公游五台礼文殊应迹之地。
其年受具。
为息慈日便于浚郊清朗法师座下听习法华经。
后于睢阳道雅法师重温前业。
寻学唯识于本师。
颇揭厉于义津法水。
又亲附副僧录通慧
因明且臻其极
日诵三经兼二戒本。
讲贯训徒向二十载
未尝少辍。
广顺中左街僧录广智大师
荐闻于周高祖赐紫方袍。
大宋乾德二年左街僧录道深。
荐于太祖神德皇帝赐师号曰义明
俄示疾而终于本院。
春秋五十五。
法岁三十六。
未绝之前命笔作偈警世。
而赠诸朋执矣。
所度弟子一十五人。
其年十一月十六日
卜京之南原用茶毗之法。
薪尽火灭得舌且不灰。
众叹戒德。
门人檀信共立塔焉。
开宝五年也。
先是厥父恒务法华经。
终后焚之亦舌不坏。
子父同验实为罕有。
相国寺清慧大师彝炳为塔铭焉。
僧普胜唐末宋初 917 — 97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
幼事五台华严寺超化大师出家。
性尤强记。
凡百章疏一览即了。
不数稔获青蓝之誉。
且删多补少。
成贞辨钞。
为四卷以行世。
开宝间
赐紫衣。
号宣教
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四日
示疾。
终于净土院
寿六十三。
腊四十三。
树塔葬舍利于龙门山宝应寺之西阜。
僧宝安唐末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苏州人俗姓夏
亲运土石于嘉兴精严寺,立五台院。
时为僧已八十余年,不衣丝缕,寝卧乱草中。
深明宗旨,示寂后,肉身不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夏氏
姑苏常熟人
薙发。
隶居嘉禾灵光寺
进具之后。
专习定门。
五台
见祥光胜迹。
不易具述。
独以南方之人。
有终身未尝一造其地者。
而曾莫之识。
则敬慕之心。
何从而生。
因为聘善工。
模写以归。
广其传。
后无疾而终。
寿百有十八。
腊七十八。
释本
全宋诗
释本,住台州宝藏寺。
南岳下十五世,太平慧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二首。
释灵芝
灵芝律师
重造明州五台戒坛成。
有一老人神气超迈眉须皓白。
进而启曰。
弟子有三珠奉献以为坛成之贺。
言讫忽然不见。
因置其珠于坛心。
屡现光相。
其后有坛主会十师大开戒法
越二日夜分有一僧登坛。
忽睹珠光外彻内现善财童子
僧乃惊呼。
众起视之悉皆环礼。
自是每夜僧众益伸虔恳。
而珠之所现。
或金色佛或六臂观音。
紫竹碧柳
或奇木怪石。
或迦陵频伽飞舞左右。
或月盖(长者名)或龙神献珠。
神变非一。
见者闻者皆谓希有。
释承古北宋
禅师名承古
西州人
传失其氏。
少为书生。
博学有声。
及壮。
以乡选至礼部
议论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从山水中来。
潭州丫山
见敬玄禅师
断发从之游。
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
洞山之子。
知见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庐山
经欧峰。
宏觉塔院闲寂。
求居之。
清规凛然。
过者肃恭。
时丛林号塔主。
初说法于芝山
嗣云门。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饶。
四年十月
迎以住荐福示众曰。
众生久流转者。
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时自己。
有今时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时日用自己是枝叶。
又曰。
一夏将末。
空劫已前事。
还得相应也未。
若未得相应。
争奈永劫轮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学佛法。
广求知解。
风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诸人过去生中。
总曾学来。
多知多解。
说得慧辩过人。
机锋迅疾。
只是心不息。
与空劫已前事。
不相应。
因兹恶道轮回。
动经尘劫。
不复人身。
如今生出头来。
得个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广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轮回。
何不歇心去。
如痴如迷去。
不语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德云。
一句语之中。
须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门。
是佛知见。
诸佛以此法门。
度脱法界众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却言。
三玄是临济门风。
误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难分。
注曰。
此句总颂三玄也。
下三句别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亲。
注曰。
(或作意)中也。
一句明明该万象。
注曰。
此体中
重阳九日菊花新。
注曰。
此句中也。
僧问。
三玄三要之名。
愿为各各标出。
曰。
三玄者一体中
二句中
三玄中
此三玄门。
是佛祖正见。
学道人。
但随入得一
已具正见。
入得诸佛阃域。
僧问。
依何圣教参。
详悟得体中
曰。
肇法师云。
会万物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又曰。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世间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六祖云。
汝等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无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万种法。
又云。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如此等。
方是正见。
才缺纤毫。
即成邪见。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问。
如何等语句。
及时节因缘。
是体中
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处宜建梵刹。
天帝释将一茎草。
插其处曰。
建梵刹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
起曰万象森罗。
百千妙义。
只向一毫上。
便识得根源。
僧问赵州
如何是学人自己。
州对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谓合头语。
直明体中
正是泼恶水。
自无出身之路。
所以云门诫曰。
大凡下语如当门剑。
一句之下。
须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南院云。
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
不具啐啄同时用。
僧进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曰。
杏山问石室。
曾到五台不。
对曰曾到。
曰见文殊不。
对曰见。
又问文殊。
向汝道什么
对曰。
道和尚父母。
抛在荒草里。
僧问甘泉。
维摩以手。
掷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沟塞壑。
僧曰。
一句道尽时如何。
答曰。
百杂碎。
云门问僧。
甚处来。
南岳来。
又问。
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
僧无对。
云门代云。
谢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语。
虽赴来机。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脱洒洁净。
更须知有句中
僧曰。
既悟体中
凡有言句。
事理俱备。
何须句中
曰。
体中临机须看。
时节分宾主。
又认法身法性
能卷舒万象。
纵夺圣凡。
被此解见所缠。
不得脱洒。
所以须明句中
若明得。
谓之透脱一路。
向上关捩。
又谓之本分事。
祗对更不答话。
僧曰。
何等语句是句中
曰。
比丘问佛。
说甚法。
佛云。
说定法又问。
明日说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为甚定。
明日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问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庐陵米作么价。
又僧问赵州
闻和尚亲见南泉来。
是否。
答曰。
镇州出大萝卜头。
又问云门。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答曰。
糊饼。
如何是向上关捩。
东山西岭青。
又问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总通。
所以体中见解。
一时净尽。
从此已后。
总无佛法知见。
便能与人去钉楔。
脱笼头。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脱得知见见解。
犹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谓之不答话。
今世以此为极则。
天下大行。
祖风歇灭。
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须明玄中
僧曰。
何等语句。
时节因缘。
是玄中
曰。
如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问马大师
离四句。
绝百非。
请师直指西来意。
答曰。
我今日无心情。
但问取智藏
僧问
曰。
我今日头痛。
问取海兄。
又问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却不会。
临济黄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问三被打。
此等因缘。
方便门中。
以为玄极。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须得一时圆备。
有何过。
曰。
但得体中
未了句中
此人常有佛法知见。
所出言语。
一一要合三乘。
对答句中。
须依时节。
理事
分宾主。
方谓之圆。
不然。
谓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见。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须更悟句中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
即透得法身。
然返为此知见奴使。
并无实行。
有憎爱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体中也。
云门临济下儿孙。
多如此。
凡学道人。
纵悟得一种门。
又须明取玄中
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
始得平稳。
脚踏实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学。
何故有尽善不尽善者。
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为则。
但学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见。
是学成非悟也。
所以认言句作无事。
作点语。
作纵语。
作夺语。
作照作用。
作同时不同时语。
此皆邪师过谬。
非众生咎。
学者本意。
只欲悟道见性。
为其师不达道。
祇将知见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师故邪。
僧曰。
师论三玄法门。
名既有三。
法门亦有三。
而语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须具三玄三要。
曰。
空空法界。
本自无为。
随缘应现。
无所不为。
所以虚空世界。
万象森罗。
四时阴阳。
否泰八节。
草木荣枯。
人天七趣。
圣贤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间。
皆从此出。
故云。
无不从此法界流。
究竟还归此法界。
经云。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楞严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维摩曰。
或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
或时作火风。
李长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鱼龙。
处涅槃之大宅。
现阴阳而化物。
真觉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万法本无。
揽真成立。
真性无量。
理不可分。
故知。
无边法界之理。
全体遍在。
一法一尘之中。
华严曰。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馀。
亦无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尘。
一色一声。
皆具周遍含容四义。
理性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进曰。
人何故须要。
一语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曰。
盖缘三世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体中
三世祖师。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
十方三世佛之与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
故祖道门中。
没量大人。
容易领解。
且如亲见云门尊宿。
具大声价。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门宽。
巴陵鉴。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见性。
何以知之。
如僧问巴陵
提婆宗。
答曰银碗里盛雪。
吹毛剑
答曰珊瑚枝枝撑著月。
问佛教祖意是同别。
答曰。
鸡寒上树。
鸭寒下水。
云我此三转语。
足报云门恩了也。
更不为作忌斋。
大众。
云门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岂无言句。
岂可以三转语。
便报师恩乎。
临终写偈。
辞众曰。
天地本同根。
鸟飞空无迹。
雪伴老僧行。
须弥撼金锡。
乙酉冬至四。
灵光一点赤。
珍重会中人。
般若波罗蜜。
赞曰。
说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
其三分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何谓三玄三要。
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要者。
临济所立之宗也。
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但名陷虎却物。
譬如火聚。
触之为烧。
背之非火。
谓非是临济门风。
则必有据。
而言有据。
何不明书。
以绝学者之疑。
不然则是臆说。
肆为臆说。
则非天下之达道也。
见立三玄。
则分以为体中。
为句中。
为玄中。
至言三要则独不分辩乎。
方讥呵学者。
溺于知见。
不能悟道。
及释一句之中。
具三要。
则反引金刚首楞严维摩等义。
證成曰。
性理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叙理叙事。
岂非知见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则安用复立宗门。
以气盖人
则毁教乘为知见。
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
以为證。
此一失也。
何谓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耶。
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夫语中有语。
名为死句。
语中无语。
名为活句。
使问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吹毛剑
答曰利刃是。
问祖教同异。
答曰不同。
则鉴作死语。
堕言句中。
今观所答三语。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皆赴来机活句也。
非毁之过矣。
二失也。
何谓分二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
言其为真也耶。
则虑迷无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我常不开演。
立言之难也。
为阿难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种错乱修习。
一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识精圆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然犹不欲间隔其辞。
虑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创建两种自己。
疑误后学三失也。
释净源北宋 1011 — 1088
净源
字伯长
杨氏子。
生而敏慧。
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
奋志参寻。
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
次见横海明覃。
后谒长水璿法师
尽得华严奥旨。
四方宿学。
推为义龙。
声誉籍甚。
开法泉之清凉。
苏之观音。
杭之祥符
湖之宝阁。
秀之善住。
屡坐大道场。
阐扬圆顿极旨。
左丞蒲公守杭。
尊其道。
慧因院。
易禅为教。
请师居之。
道风大振。
师笔力遒劲。
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
以便观览。
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
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
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义天者。
高丽国王第四子。
辞荣出家。
封祐世僧统
元祐初
入中国上表。
乞传贤首教。
归朝弘扬。
敕有司。
举可授法者。
诚法师对。
诚法师者。
东京觉严寺。
讲华严经。
历席既久。
学者依以扬声。
其为人。
纯至少缘饰。
高行远识。
近世讲人。
莫有居其右者。
上表举师自代。
曰。
臣虽刻意讲学。
识趣浅漏。
特以年运已往。
妄为学者所推。
今异国名僧。
航海问道。
宜得高识博闻者。
为之师。
窃见杭州慧因僧净源
精练教乘。
旁通外学
举以自代。
实允公议。
上可其奏。
朝奉郎杨亿馆。
伴至慧因
受法诸刹。
迎饯如行人礼。
初华严疏钞。
久已散坠。
义天持至咨决。
遂得复全。
义天。
业就还国。
留金书华严三译本。
一百八十卷。
慧因
师乃建阁。
奉安之。
时称师为华严中兴之祖。
师。
之道遂大行海外矣。
元祐三年冬
示寂。
茶毗获舍利无数。
塔于院西北。
寿七十有八。
义天念法乳。
遣侍僧寿介等。
过海致祭焉。
师先世。
泉之晋水人。
故学者。
晋水法师
释元照北宋 1048 — 1116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子也。
少依祥符东藏慧鉴。
年十八通《法华》,试经得度,专学毗尼。
及见神悟谦师天台教观,博究群宗,以律为本。
乃从广慈授菩萨戒,慧定珠圆,威仪中度,纲领条贯,罔不兼备。
后嗣法允堪南山一宗,蔚然大振。
常披伽黎,杖锡持钵,乞食于市。
苦行清修,遐迩感应,重造明州五台戒坛
坛成,有一老人神气超迈,眉须皓白,进而启曰:“愿献三珠用贺新坛。
”叩其姓氏,笑而不答,飘然竟去。
因置珠坛心,屡有光异。
其后坛主尝会十师,开大法戒,夜分有一僧登坛,忽睹圆光外彻,中见善财童子
僧乃惊呼,众起视之,悉皆环礼。
自是益昭虔恳,而珠光所见神异非一,世所罕闻。
元丰间真悟昭庆
晚居灵芝
三十年摄𪗋讲授,众逾五百,每言“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惟此法门。
”有义天远来求法,为授菩萨戒。
登坛六十馀会,度者几及万人,所至伽蓝必为结界。
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集众讽《行愿品》,趺坐而化,葬寺之西北。
谥“大智律师”,塔曰“戒光”。
著有《资持记》以释《南山行事钞》,《济缘记》以释《羯磨疏》,《行宗记》以释《戒疏》,《住法记》以释《遗教疏》,《报恩记》以释《盂兰盆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诸义疏,及《删定尼戒本》凡百馀卷。
尝谓其徒曰:“欲化当世,无如讲说。
若垂来兹,必资著述。
”故口诵手书,孜孜不辍,累岁积学,老而忘疲,其精诣所至,福应斯闳,珠光祥善,有自来矣。
照有《题白云庵》诗曰:“道人倦逢迎,结庵就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濛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郤忆古人诗,祗可自怡悦。
”照尝持钵乞食,无为居士杨杰颂之曰:“持钵出,持钵归,佛言常在四威仪。
初时入廛人不识,虚空自有鬼神知。
”又释元复赞云:“毗尼秘藏,终南著称。
中微谁振,大智崛兴。
仪合万行,论集诸乘。
园西迈,天乐来迎。”
释慧悟北宋
慧悟者。
行唐李氏。
其伯每日诵妙莲华偈。
洎终火化。
舌根不坏。
母。
尝梦其伯母执莲华一茎授之。
遂有娠。
师生。
容面端整。
舌长覆鼻。
音声宏朗。
五台真容院僧。
慧精明。
时无有两。
元祐初
诏入内庭。
宣阐称旨。
赐紫僧正之职。
师力辞获免。
崇宁改元
复被诏赴京。
固以老病辞。
使者往返。
乃行。
次佛道店。
使者曰。
既逢佛道。
吾将归矣。
为吾谢天子。
言讫仡然而化。
释进英
禅师名进英
出于罗氏。
其先吉州太和人
少孤。
性敏慧。
龆龀中日诵千馀言。
通诗书大义。
与群儿嬉游。
侮玩之气出其上。
亲旧爱敬之。
使著逢掖为书生。
辄病至与死
母泣曰。
吾始娠。
梦有乘空语曰。
儿出家则病有瘳矣。
于是击钟梵放。
誓于佛前。
使依集善寺洞隆为童子。
年十八试所习。
得度具戒。
即欲游方参道。
母有难色。
于是庵于母室之外。
名曰精进。
谛味宗师之语。
而励精于道。
君子称孝悌焉。
母殁。
心丧三年。
去游江淮
一时大宗师多所参扣。
晚见真净禅师
闻其夜参。
贬剥诸方。
黄檗临济
云门接洞山机缘。
为入道之要。
擿其疑处以启问。
师恍然大悟。
真净密可之。
佛印禅师
名重一时。
尤重许可。
独以师为俊彦。
尝以铁觜呼之。
自是丛林想闻其风彩。
元祐中
出世长沙之开福
十年
殿阁崇成。
宗风鼎盛。
又五年弃之。
北游五台
遍览圣迹。
复还庵于梁山
衲子益奔趋之。
政和甲午
衡阳道俗。
迎居花药之天宁。
师于真净之道。
力行而博施之。
得语言三昧。
尝示众曰。
报慈有一公案。
诸方未曾结断。
幸遇改旦拈出。
各请高著眼看。
遂趯下一只鞋云。
还知遮个消息么。
达磨西归时。
携提在身畔。
又曰。
与么上来猛虎出林。
与么下去惊蛇入草。
不上不下。
日轮杲杲。
喝一喝云。
潇湘江上碧溶溶。
出门便是长安道
又曰。
山门寂寞无可祗待。
诸禅德。
夜来思量得一段因缘奇特。
准拟今日供养大众。
及乎升座。
忽然忘却。
而今卒作不辨。
且望大众。
智不责愚。
不为怪笑。
宣和三年
退归旧庵。
虽齿高而精进不替。
常中夜礼佛作息饮食。
不肯与众背。
丛林信其诚。
民俗化其教。
一节三十年。
终始不渝。
四年十二月
灭干梁山
进英
字拙叟
吉州太和罗氏子也。
幼孤。
母怜之。
性慧敏。
龆龀中。
日诵千馀言。
通诗礼大义。
与群儿嬉游。
侮玩之气出其上。
亲旧爱敬之。
使著缝掖为书生。
辄病至与死
母许以出家。
寻愈。
遂为僧洞隆童子。
年十八。
试所习得度。
受具戒。
即欲经行诸方。
以观道。
报劬劳之德。
其母有难色。
于是庵于母室之外。
名曰精进。
士大夫喜其为人。
赋诗为赠。
极称道之。
母殁。
心丧三年。
修白业为冥福。
即游淮海。
所至少留。
当时号明眼尊宿遍谒之。
晚见云庵
闻贬剥诸方。
黄檗临济
云门接洞山机缘。
为入道之要。
擿其疑处以启问。
师恍然大悟。
如桶底脱。
佛印禅师
丛林号大宗匠。
有盛名。
慎许可。
独以师为俊彦。
师有爽气。
喜暴所长。
以激后学三十年。
一节不移。
佛印
呼为铁喙。
初开法长沙之开福
十年之间。
殿阁崇成。
寻弃之。
翩然游五台
遍览圣迹。
乃南还。
梁山
天下衲子益追崇之。
政和甲午
衡阳道俗。
迎住花药之天宁。
劝请皆一时名公卿。
师以教外别传之宗授上根。
以沤和般若化道俗。
老益康强。
精进不替。
尝中夜礼佛。
作息饮食。
不肯与众背。
丛林信其诚。
民人化其教。
宣和三年冬
谢事复庵梁山
明年腊月
示疾蝉蜕。
其激扬大事。
游泳语言。
有三录行世。
曰报慈。
曰雁峰。
曰游台。
王迩北宋
全宋文·卷三○三八
王迩临汾(今山西临汾)人,举进士及第
大观间承议郎、同勾当代州五台寺务司并真容院及兴善镇烟火巡检公事。
见《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六。
释炤伯
炤伯
不知何许人。
台州崇教寺塔下。
夏坐则向日。
冬卧则拥雪。
或引纸纵笔疾书。
初若狂言。
既无不验。
宣和己亥正旦
忽持一巨轴。
与一往还士人。
缄縢甚密。
已乃行哭于市。
其中所言。
自方𡨥猖獗。
次及辽亡。
迄于高宗南渡。
按其日时。
若合符节。
一日忽辞寺僧去。
或问何往。
曰。
天台
五台
不东去。
不西来。
沿途诵咏。
数日趺坐塔下。
视之死矣。
众欲舁入寺。
忽跃起狂走。
从寺后登山。
缘高如猿猱。
众随即之。
望木杪腾踊者数十。
莫知所终。
释清了宋 1088 — 1151
全宋诗
释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号真歇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安县东北)人。
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业《法华经》,十八岁得度,住成都大慈。
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悟道。
北游五台,已而至开封,禅讲名席俱扣摭之。
沿汴水抵长芦,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为第一座。
五年夏,开堂嗣法。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
四年,为雁荡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请,入院。
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退居东庵
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广利寺
七年,诏住蒋山
八年,主温州龙翔、兴庆二院。
十五年,住临安径山
二十年,归真州长芦
二十一年,诏主崇先显孝禅院,十月卒,年六十四。
谥悟空禅师
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
有宋德初等编《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附宋正觉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清了诗,以见于《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清了
号真歇
蜀左绵安昌雍氏子。
儿时抱入寺。
见佛喜动颜色。
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
又七年试法华得度。
登讲场习经论。
能会大意。
寻弃而力禅。
傲然挟拄杖以行。
途次道俗遮留。
皆掉首不顾曰。
鹍鹏时节可草草耶。
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
霞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拟进语。
霞与一掌。
师豁然开悟。
翊日。
霞为上堂当众。
诘其證诣。
犹珠影随。
如谷响答。
盖洞彻源底也。
后游五台
京师
浮汴抵长芦
谒祖照。
祖照座下。
龙象万指。
其中多英俊。
师至。
一语投机。
延为侍者
未几。
首座
分座说法。
一众大惊。
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
法座无主。
夜梦人告曰。
代师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
佛果耶。
佛眼耶。
竟虚席二年
经制使陈公至。
儗补处乃首座也。
即受请登座。
淳和尚烧香。
照病中叹曰。
梦固云尔。
吾求之远也。
照迁化。
师执丧尽礼。
时江潮损田。
秋虚无穫。
众遂绝粮。
师躬行乞食。
施者闻而风至。
供亿山积。
不知所从。
日挝鼓升堂。
诲人无倦。
大扇宗风。
建炎二年
退院绝钱塘
梅岭大士迹。
海滨渔户七百馀家。
闻师至。
皆毁网弃所业。
其化物如此。
天台守。
三以国清致。
不赴而赴雪峰
既被旨。
迁明之育王。
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乞就闲。
不许。
移住临安径山
五年
病归长芦
宁太后还自金。
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
诏师为开山第一世。
以疾辞。
不可辞。
遂入院。
冒暑而行。
患益甚。
犹升座说法。
太后亲临。
垂箔倾听。
内帑修水陆大会。
师疾弗瘳。
中使络绎候问。
师从容称谢。
须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
于是瞑目。
跏趺而逝。
慈宁宫
降香赐祭。
卜寺西桃花坞
建塔以瘗全身。
送者万人。
痛心陨涕。
皆有祖花彫零。
禅林寒瘁之叹。
敕谥悟空禅师
静照之塔。
师仪相颀长。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量容机活。
道无前而逊无后有。
无外而虚无中。
故人从其化。
不自知也。
圭竹庵
初住雁宕能仁。
法缘未熟。
师时在江心。
特过江迎归方丈。
大展九拜。
以诱温人
由是翕然归敬。
任大法。
不以门户封沟。
诚为祖域英标。
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
真歇竹庵
照觉迎罗汉。
但知弘道
不知为我。
古人道德忠厚之至。
此风绝响矣。
真歇禅师
讳清了
左绵安昌雍氏子也。
生有慧根。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见佛则欣恋不舍。
年十一。
圣果寺俊僧受业。
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
具戒听讲。
玄解经论。
以为言说终非究竟。
出峡直抵沔汉
丹霞子淳禅师
问。
如何是空劫时自己。
师拟对。
掌之。
师契旨。
翌日上堂曰。
日照孤峰翠。
月临溪水寒。
祖师玄妙诀。
莫向寸心安。
师趋进曰。
今日瞒某甲不得也。
曰。
试举看。
师良久。
曰。
将谓你瞥地。
师便出。
辄北游五台京汴。
南抵仪真。
长芦祖照。
一语契合。
命为侍者
踰载分座。
照常以老疾拟闲退。
梦人告曰。
僧可代。
照未决。
蜀僧为谁。
至宣和壬寅
照病笃。
恍省前谶。
蜀僧首座也。
乃嘱经使陈公。
继席。
长芦开法。
以香酬丹霞淳
语曰。
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
伎俩俱尽。
觅个开口处不可得。
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
若无。
衔铁负鞍。
各自著便。
于是洞宗大振。
禅流如归。
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
及照殁。
师以父礼行丧事。
亦宜矣。
师居七载
建炎二年戊申
南游普陀。
以沤和机。
引导海山
七百馀家皆弃网业。
庚戌应天国清寺
寻受闽之雪峰
绍兴五年丙寅
奉旨补明州育王寺
王院务旷贩。
不易承理。
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
咸为师忧。
而师居未几间。
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
戊午诏迁蒋山。
疾辞不赴。
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合一禅林。
诏师主之。
僧集如云。
斋粥不继。
朝以法田千亩赐之。
又诏主双径。
宁太后崇先寺居师。
赐金襕银绢法物。
隆渥殊甚。
师以为作归休计。
上堂。
转功就位。
是向去底人。
玉韫荆山贵。
转位就功。
是却来底人。
红炉片雪
功位俱转。
通身不滞。
撒手无依。
石女夜登机。
密室无人扫。
正恁么时。
绝气息一句。
作么生相委。
良久云。
归根风堕叶。
照尽月潭空。
寻示疾。
中使问候。
师从容叙谢。
乃呼首座曰。
吾行矣。
跏趺瞑目而逝。
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
越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五
凡七处说法。
五承紫泥之诏。
得度弟子四百。
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
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
行世。
其语曰。
穷微丧本。
体妙失宗。
一句截流。
玄渊及尽。
是以金针密处。
不露光芒。
玉线通时。
潜舒异彩。
虽然如是。
犹是交互双明。
且道巧拙不到。
作么生相委。
良久云。
云萝秀处青阴合。
岩树高低翠锁深。
师之语句精妙。
约类如此。
僧问。
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
师曰。
石女行处不同功。
曰向上事作么生。
师曰。
妙在一沤前。
岂容千圣眼。
僧礼拜。
师曰。
秖恐不恁么。
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
忽桶疧脱。
众皆失声曰。
惜许。
师曰。
桶底脱自合欢喜。
因甚烦恼。
和尚即得。
师曰。
灼然惜许一桶面。
临机勘辨。
约类如此。
赞曰。
师初于丹霞掌下。
洞彻根源。
便乃遨游南北衡抗。
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
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
而能霖霈九天。
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
况师夙承弘愿。
以英伟之操。
深明的旨。
宜请假观方。
非分外也。
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
卒尔广泽
宜矣。
故曰。
得时而动。
则功成百世。
其师之谓乎。
释青了南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青了字真歇姓雍氏西蜀左绵人也。
少小出家,年十八试《法华》得度,往成都大慈,习经论,略领大意。
出蜀至沔汉,叩丹霞室,微悟元旨。
寻游五台,至京师,浮汴直抵长芦,谒祖照,一语契合,命为侍者,踰年分座。
未几,照称疾退居,青了继席,学者归之。
南宋建炎末,游四明,主补陀及台之天封,闽之雪峰
绍兴七年,奉诏住育王,徙温州龙翔,并兴庆为一。
继迁杭之径山、慈宁。
皇太后复命开山皋亭崇先。
及终,塔于寺西华桐岛,谥曰“悟空禅师”。
姚孝锡宋 1097 — 11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徐州丰县人字仲纯号醉轩
徽宗宣和六年进士
代州兵曹
金兵侵雁门州将议以城降,孝锡投床大鼾,略不为意。
后脱身移居五台,不仕。
善治生,积粟至数万石,遇岁饥,尽出以赈贫乏,多全活。
中年后,以家事付诸子,日与宾朋纵吟山水诗酒间。
卒年八十三。
有《鸡肋集》。
全宋诗
姚孝锡(一○九七~一一七九)字仲纯号醉轩丰县(今属江苏)人。
徽宗政和四年(一一一四)进士(《齐东野语》卷一一误作宣和六年),调代州兵曹参军
金兵陷代州,被命为五台主簿
五台即称病,遂放浪五台山水间,诗酒自娱,卒年八十三。
著有《鸡肋集》,已佚。
事见《中州》卷一○。
 姚孝锡诗,据元至大三年曹氏进德斋递修本《中州》所录,编为一卷。
戴复古南宋 1167 — ?
全宋诗
戴复古(一一六七~?
)(生年据本集卷四《新年自唱自和》“淳祐四年春……七十八岁叟”推算),字式之黄岩(今属浙江)人,居南塘石屏山,因号石屏
敏子。
少孤,笃志于诗,从林宪徐似道游,又登陆游之门。
后以诗江湖间几五十年,仅于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邵武教授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四)。
年近八十,始由其子琦镇江迎还,又数年后卒(《台州外书》卷四)。
其诗由友人赵汝谠选为《石屏小集》,袁甫选为《续集》,萧泰来选为《第三稿》,李贾姚镛选为《第四稿》(清光绪台州府志》卷四五《经籍考》一二)。
又有《石屏新语》一卷(《台州外书》卷六)。
今存《石屏诗集》十卷、《石屏》一卷。
明嘉靖太平县志》卷六、万历黄岩县志》卷六有传。
 戴复古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弘治十一年宋鉴、马金刻本《石屏诗集》十卷为底本。
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石屏诗集》六卷(简称四库本),及《南宋群贤小集》所收之《中兴群公吟稿戊集·石屏戴式之》诗三卷(简称群贤本)、汲古阁影宋钞《南宋六十家小集·石屏续集》四卷(简称六十家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