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慧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新罗国(今朝鲜南部)僧人
玄宗时经西域至五天竺求法。
开元十五年(727)行至安西
著有《往五天竺国传》3卷,慧琳一切经音义》为其作音义。
原书不存。
敦煌遗书伯三五三二存此书残卷,约数千字,其中存其自作诗5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事迹即据此残卷,并参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卷下。
全唐诗补逸
慧超新罗国僧人
开元中曾远赴五天竺国,经我国唐时安西等地。
诗二首。
哥舒翰盛唐 ? — 7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 【介绍】: 唐时突骑施哥舒部人,世居安西
年四十余,仗剑之河西,补为衙将
左卫郎将
玄宗天宝六载,充陇右节度副使
后以军功拜特进
天宝十二载进封凉国公,加河西节度使,寻封西平郡王
好饮酒,喜声色,因风疾归京师
安禄山反,翰拜先锋兵马元帅,率兵二十万守潼关,相持半年。
后因杨国忠谮,诏促战,不得已出关决战,大败,被俘,囚洛阳
后杀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7 突厥突骑施哥舒部落之裔,世居安西(今新疆库车)。
家富于财,性任侠,好读史书,知谋略。
40岁始发愤折节,从军河西
以军功升迁颇速。
官至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封凉国公,又进西平郡
安史乱起,受命将兵20万守潼关
兵败被俘,受伪职为司空
后为安庆绪所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敦煌遗书伯三六一九及《记纂渊海》存诗1首,断句2。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翰。
安西副都护元子
以军功积累迁陇右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天宝八载
以破石堡城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
进封凉国公
太子太保
以风疾废于家。
禄山之乱。
起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
禄山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兵败。
禄山所擒。
伪署为司空
寻杀之。
冯待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进士
玄宗天宝以前在世。
其诗曾收入李康成《玉台后集》。
事迹见《盛唐诗纪》卷一〇七、敦煌遗书伯三四八〇卷。
全唐诗》存诗1首,有缺文,《全唐诗续拾》据敦煌残卷补之。
待徵
开元时人。
王维盛唐 701 — 7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
玄宗开元进士擢第
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
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
乱平,责授太子中允
肃宗乾元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
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桂州知南选
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
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节度判官
天宝初,入为左补阙
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
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
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
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
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
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
天宝末,为给事中
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
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
有《阳关曲》等词。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
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康太守》。
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字摩诘
太原祁人
河东
开元九年进士
右拾遗
三迁吏部郎中
天宝末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
为贼所得。
伪病瘖。
拘于普救寺
迫以伪署。
贼平。
陷贼官三等定罪。
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
肃宗嘉之。
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
乃责授太子中允
乾元元年尚书右丞
二年卒。
作品评论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
……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
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
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
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
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
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
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
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
“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
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
“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
“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
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
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
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
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
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
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
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
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
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
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
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
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
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
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
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
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
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
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
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
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
一变而入、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
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
当分别观之。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
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
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
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
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
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
政如同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
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
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
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
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
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
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
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僧利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域人
结侣东游,遇玄奘得度。
玄宗开元中京兆大安国寺。
时有韦玎请废释道二教,玄宗将从之,利涉抗言力争,事遂罢。
后徙南阳龙兴寺
有《立法幢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西域天竺人,婆罗门种姓。
早年结侣欲游中国,途遇玄奘,遂同来长安
通群经众论,为门贤哲,深得中宗及朝中贵礼遇。
玄宗开元中,曾在大安国寺宣讲《华严经》,尝与韦玎内殿辩论,赋诗相讥。
晚年谪居汉东,寻移南阳龙兴寺
续高僧传》卷一七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另《敦煌掇琐》中存其诗偈4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西域人
婆罗门种姓也。
蚤年结侣。
捋游震旦。
玄奘三藏
方东反。
遇诸金梭岭。
而获师事焉。
遂为门高弟。
宏放冲达
中宗尤器重之。
朝野士贵。
莫不愿交。
开元中
讲华严于安国寺
四众奔拥。
无容膝地。
檀施云委。
而忮求者颇侧目。
时有大理评事总校韦打。
上言。
释道二教。
蠹政久矣。
臣乞与较所学。
若果优长。
则国家存之。
何不可者。
诏三教各选百人。
集内殿辨论。
定其胜负。
于是玎先升高座。
唱所问难。
道士叶静能
沙门思明
皆屈挫。
次升座。
辞指注射。
往复数百千转。
而端绪条畅。
彼常不足。
而此常有馀。
旁观为之骇汗。
乃从容问玎曰。
子先升座。
岂非主耶。
然则主人何姓。
以儒则姓孔。
以道则姓李。
以佛则姓释。
如是则子其姓孔矣。
玎曰。
姓韦
即于座长哦曰。
我之佛法是无为。
何故今朝得有韦。
无韦始得三数载。
不知此复是何韦。
待卫百僚。
闻之悚然。
上因忆韦后事。
遽变色曰。
玎是庶人族。
辄敢轻蔑祖教。
淩𨏦释门哉。
玎惧下殿。
俯伏待罪。
叩头言。
臣非庶人族属。
上怒终不解。
诏贬象州
号明教大师
助钱帛。
明教寺以彰其能。
后以小罪。
谪居汉东
南阳龙兴寺
慧忠国师以山野进见。
识之曰。
汝将来当以道德。
为天子模范。
勉之。
非吾辈敢比也。
且遗之衣物。
其藻监类此。
著立法幢论一卷行世。
大历中
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
为作传成十卷。
则其美言懿行之富。
可知。
释利涉者。
西域人也。
即大梵婆罗门之种姓。
夙龄疆志机警溢伦。
宗党之中推其达法。
欲游震旦结侣东征。
至金梭岭遇玄奘三藏
行次相逢礼求度。
既而群经众论凿窍通幽。
特尔远尘归乎正道。
难其移转矣门贤哲辐凑。
季孟于光宝之间。
其为人也犹帛高座之放旷。
中宗最加钦重。
朝廷卿相感义与游。
开元中安国寺讲华严经。
四众赴堂。
迟则无容膝之位矣。
檀施繁炽利动人心。
颖阳人韦玎。
垂拱中中第。
调选河中府文学
大理评事秘校
讲筵币帛堆积。
就乞选粮所获未厌。
表请释道二教定其胜负。
言释道蠹政可除玄宗诏三教各选一百人。
都集内殿。
韦玎先陟高座
叶静能及空门思明
例皆辞屈。
次登座解疑释结。
临敌有馀。
与韦往返百数千言。
条绪交乱相次抗之。
棼丝自理正直有归。
重问韦曰。
子先登席可非主耶。
未审主人何姓。
玎曰。
姓韦
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
偈词曰。
我之佛法是无为。
何故今朝得有为。
无韦始得三数载。
不知此复是何韦。
之吟作百官悚然。
帝果忆何韦之事。
凛然变色曰。
玎是庶人宗族敢尔轻懱朕玄元祖教。
及凌𨏦释门。
玎下殿俯伏待罪。
叩头言。
臣非庶人之属。
贵其钳利口以解疏狂。
奏曰。
玎是关外之人。
非玄贞之族类。
敕贬象州百姓。
钱绢助造明教寺
加号明教焉。
二教重熙之力也。
因著立法幢论一卷。
公卿间有言曰。
涉公是韦掾之膏盲也。
曰。
此举也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自此京城无不改观。
言谈讲者以为最焉。
晚节遭其谴谪汉东
寻属宽宥移徙南阳龙兴寺
惠忠国师知重名。
聊款关相谒曰。
纳衣小僧向前某被门徒朝要连坐于此。
适观师当有贵气。
可作高道国德。
勿同吾也。
乃开箧提物令师曳娄。
由此襄邓之人皆惊如此悬记。
师道声又光阐焉。
望重之故也。
上元二年师入供养。
肃宗时入宫起居。
太上皇乃引见上皇曰。
此人何如利涉
则知才业优长帝王器重。
复多著述。
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传成一十卷。
足知言行之多也矣。
萧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萧治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玄宗天宝间岑参同居北庭幕府
萧沼归京时,岑参天山雪为其送别。
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三引岑诗。
敦煌遗书伯三六一九存萧沼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史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天宝间人。
曾至边塞从军,作诗赠浑惟明
后归洛阳,颇不得意。
敦煌遗书伯三六一九、伯三八八五收其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浑惟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字里不详。
玄宗天宝末永王李璘部将
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二月,随李璘广陵
次年初,率兵攻吴郡采访使李希言,兵败后奔江宁
事迹见《旧唐书·永王璘》。
敦煌遗书伯三六一九录存浑惟明诗4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周鼎中唐 ?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唐人
代宗大历二年,官沙州刺史河西节度观察处置使,保守敦煌近十余年,封蔡国公,兼御史大夫
十二年吐蕃围城,请救于回纥,逾年不至,为部下都知兵马使阎朝缢杀。
杨休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虢州弘农人
代宗大历元年,任河西节度使,徙镇沙州,任伊西北庭节度使
固守西陲,以御吐蕃
吐蕃后遇难。
宋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南和人
宋璟子。
荒嬉粗险。
玄宗天宝九载,坐赃贬沙州参佐河西戎幕。
节度周鼎保守敦煌十余年,以功累拜河西节度行军司马
代宗大历十一年吐蕃来攻城陷被俘。
吐蕃素闻宋璟之名,次年,送归。
李元淳中唐 739 — 8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04 【介绍】: 陇西敦煌人原名长荣
初在王屿淮南麾下,肃宗上元二年,以平袁晁功,兼杭州别驾
德宗建中末,累擢至镇海节度兵马使
以平李希烈进封祁连郡王
贞元初,入为右神策军将。
四年,除河阳怀团练使,赐今名,加怀州刺史
十二年,擢检校工部尚书河阳怀节度使
十五年,移为昭义节度使
开屯田六十余所,以益军食。
伏牛上人中唐 741 — 8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21 【介绍】: 唐僧。
湖州吴兴人俗姓李
早岁投径山出家。
受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
好隐栖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
曾至龙门王屋嵩山寻访古迹,与丹霞天然为莫逆交。
作《三伤歌》,劝诫世人,宣扬禅旨,盛传当世。
后卒于随州开元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早岁投径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
隐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谓之伏牛和尚,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尝寻访古迹于龙门王屋嵩山,作《三伤歌》,盛传当世。
穆宗长庆元年(821)卒于随州开元寺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景德传灯录》卷三〇、《鉴诫录》卷一〇收诗3首。
《全唐诗外编》录此3诗,署伏牛上人
敦煌遗书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为香严智闲作。
弃松德赞中唐 742 — 797
简介
吐蕃第五赞普
又译墀松德赞乞黎苏笼猎赞
755年弃松德赞赞普位,同年末,中原爆发了安禄山叛乱。
弃松德赞在三尚(尚野悉、尚悉东赞、尚赞摩)、一论(论悉诺,blon stagsgra klu khong,即马重英)辅佐下,乘乱进占陇右,直逼凤翔邠州(今陕西彬县)
763年(唐广德元年),马重英突入长安,立雍(邠)王守礼子广武王李承宏为帝,留长安15日,退出。
764~781或786、787年吐蕃连下凉州甘州肃州沙州, 直到848年奄有河西之地八十五年之久。
唐朝被迫于765年767年两次与吐蕃长安会盟,783年双方会盟于清水,划定边界。
787年吐蕃又企图利用朱泚之变后的形势于平凉(今属甘肃)劫盟,谋杀唐廷对抗吐蕃的主要将领浑瑊等人。
是时,吐蕃武力强盛,北接回鹘(789~790年曾与回鹘激烈争夺北庭),西抗大食,东南降服南诏,南征天竺,立碑于恒河北岸,成为吐蕃武功最盛时期。
郑韫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荥阳(今属河南)
德宗时宰相郑珣瑜从兄。
侍御史郑欢子。
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
敦煌遗书斯五五五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殷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代宗德宗时人。
曾入北庭节度使幕府
北庭陷蕃前后,被吐蕃所俘。
敦煌遗书伯三八一二收其诗14首,多为陷蕃前后作,诗意伤感凄凉。
事迹据其诗推知。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日进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德宗时敦煌龙兴寺僧。
敦煌遗书斯三八一录日进于“大蕃岁次辛巳”(即贞元十七年,801)闰二月所撰之《龙兴寺毗沙门天王灵验记》。
伯三六一九存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令狐楚中唐 766 — 8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37 【介绍】: 宜州华原人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
德棻后裔。
宪宗时,以能为辞章,尤善笺奏制令,进中书舍人
以与皇甫镈李逢吉结党逐裴度,出为华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穆宗时门下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敬宗时迁宣武节度使,召为尚书右仆射,拜彭阳郡
所至皆有善政。
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
谥文
有《漆奁集》,又选有《元和御览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7 字壳士别号白云孺子排行四
其先敦煌(今属甘肃)人。
家于太原(今属山西)
德宗贞元七年(791)进士第,为桂州太原从事
宪宗元和年间入朝为右拾遗,累官至河阳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因亲吏脏污事发,贬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
文宗大和末尚书左仆射封彭阳郡公
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
令狐楚才思俊丽,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
曾向朝廷奏进张祜诗卷,又向李商隐传授骈文。
其诗“宏毅阔远”(《吴礼部诗话》),尤长于绝句。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2首,题2则。
唐诗汇评
令狐楚(766-837)字悫士,祖籍敦煌(今属甘肃),实居并州(今山西太原)
贞元七年(791)进士第
校书郎
桂管观察使王拱辟为从事
太原节度使府,历掌书记节度判官
元和初,入为右拾遗礼部员外郎
丁父忧
免丧,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
十三年出为华州刺史,转河阳怀节度使
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贬为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量移郢州
长庆四年,自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
大和二年,入为户部尚书,历东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镇。
入为吏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领盐铁转运事。
开成初,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
工诗,长于乐府。
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与刘禹锡唱和诗《彭阳唱和集》三卷,与李逢吉唱和诗《断金集》一卷,均佚。
元和中编《御览诗》一卷进呈,今存。
全唐诗》存诗一卷。
字壳士
燉煌人
言十八学士德棻之裔。
贞元七年进士
元和十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穆宗朝罢为宣歙观察使
敬宗文宗朝历宣武天平河东节度使
大和七年入为吏部尚书
太常卿
左仆射
封彭阳郡公
开成元年山南西道节度使
卒年七十二。
司空
谥曰文
子绹贵。
累赠至太尉
作品评论
武元衡、令孤皆以将相之玺,声盖一时,其诗宏毅阔远,与灞桥驴子上所得者异矣。
令狐楚王涯张仲素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于绝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卢茂钦中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唐以后在世。
生平事迹不详。
敦煌遗书伯三一九七中存其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杜嗣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偃师人
太宗时,为蒋王李恽僚佐,官至礼部侍郎
撰类书《兔园府》三十卷,仿应科目策,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注。
唐五代时流传甚广,宋以后失传,清末于敦煌遗书中发现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