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孙惟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惟政,惟晸。
盐州五原人
有才略。
以镇压黄巢起义军,拜右金吾卫大将军
朱玫乱,僖宗兴元惟最率兵击,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
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
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京民赖以为保。
丰禅师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五代时禅僧
云门文偃
后住兴元府普通院,迁潭州谷山。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并录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王宗贺前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前蜀
王建赐姓名录为假子。
初官指挥使
后权兴元留后。
将兵击冯行袭金州,所向克捷。
前蜀王建永平初招讨使李茂贞,败于青泥岭
俄加中书令
太子元膺之变,宗贺有定乱功。
久之,卒。
孙汉韶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太原人字享天
李存进子。
存进本姓孙
汉韶幼有器局,风仪峻整。
初仕后唐庄宗,为指挥使
后仕明宗,为武定军节度使,复本姓。
后降前蜀,因与孟知祥有旧,又以功累迁永平军节度使,历兴元遂州两镇连帅,兼中书令封安乐郡王
年七十余,卒于蜀。
张观南唐至宋初 943 — 99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五代楚马殷时人。
全唐诗》存诗1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5 【介绍】: 常州毗陵人字仲宾
五代南唐时进士
归宋为彭原主簿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以见任官再举进士,特授忠武掌书记
召拜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
上疏谏增剑外赋税。
度支盐铁判官,出为诸路茶盐制置副使
改知黄州,迁扬州,皆有善政。
官至三司河东道判官,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坐奏事不实被劾,寻卒于桂州
广览汉史,雅好论事,辞理切直,有古人风。
有《二十二国祥异记》。
全宋诗
张观(九四三~九九五)字仲宾毗陵(今江苏常州)人。
唐进士
入宋,为彭原鸡泽主簿,召拜监察御史,后迁左司谏,又知黄州,移扬州
召为三司河东路判官
太宗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知道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一一),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至道元年卒(同上书蕃夷四),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七六有传。
全宋文·卷一○三
张观(九四三——九九五)字仲宾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
南唐进士第,归宋,为彭原主簿
太平兴国初兴元府,累至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赐进士及第
后知黄州,迁扬州,召为三司河东道判官,以越局言事而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至道元年,坐奏交州黎桓为乱兵所杀事不实,被劾,狱未具而卒于桂州,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七六有传,又见同书卷四八八《交阯传》
赵廷美南唐至宋初 947 — 9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984 【介绍】: 字文化本名光美
宋太祖太宗异母弟。
建隆元年嘉州防御使次年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开宝六年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
太宗立,为开封尹封齐王
太平兴国中从征太原太宗留守京师
进封秦王
七年,被诬有异谋,出为西京留守
再坐与宰相卢多逊交通,降为涪陵县房州安置。
旋忧悸成疾而卒。
追封涪王谥悼
全宋文·卷一三○
赵廷美(九四七——九八四)字文化本名光美太祖次弟。
建隆元年嘉州防禦使二年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乾德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宝六年,授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
太宗即位,加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
从征太原进封秦王
太平兴国七年,或告廷美将有阴谋,罢开封尹,授西京留守
赵普卢多逊廷美交通事上闻,降涪陵县房州安置。
雍熙元年,至房州,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
宋史》卷二四四有传。
陈复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号陈七子
排行七
德宗贞元间褒城,年约50余,多变化之术。
因狂醉市中而入狱,不食而死。
弃之郊外,旋还家,复至市中。
柳仲郢周墀高骈等皆礼重之。
僖宗中和五年(885)长安,曾寄诗与宦官田令孜
后卒于家。
其后复有人云在长安见之。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五二引《仙传拾遗》。
全唐诗》存断句2。
僧法照中唐 ?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唐僧。
蜀地人。
姓氏籍贯不详。
承远修净土。
代宗大历年间栖止衡州云峰寺大弘净土,开五会念佛之说,五日为一会。
代宗尊为国师,世称“五会法师”。
后世尊为净土四祖。
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梁(今陕西汉中)人。
净土宗僧人
代宗大历二年(767)衡山云峰寺五年五台山佛光寺,专修念佛法门,以求往生净土。
后建竹林寺居之。
诗僧清江为友。
宋高僧》卷二一有传。
全唐诗》存诗3首。
光绪《洋县志》卷七另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
大历二年
依止衡岳云峰寺
修习罔怠。
尝于僧堂晨粥。
睹钵内五彩云气骤起。
而山寺影现其中。
去寺东北五十里。
有山。
山下有涧。
北去涧有石门
石门
行可五里。
有寺金榜。
署云大圣竹林寺
当是时。
目了而心疑之。
盖以平生所未尝造也。
他日又现台山诸寺于午钵云气中。
其楼观池榭。
皆众宝严饰。
而无山林秽恶诸物。
并现十方佛国清净可爱。
食毕乃灭。
于是问嘉延昙晖二师之尝游五台者。
其言与所见尤合。
四年遂起五会念佛道场于衡州湖东寺
六月二日
祥云弥覆一寺。
云中楼阁影现。
且有梵相数僧。
身长丈许。
执锡行道。
阿弥陀佛。
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其身高大咸在。
自未至酉方灭。
州人见者率感泣作礼。
及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谓之曰。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可去矣。
答曰。
时危路险未可也。
老人曰。
但亟去无惮也。
忽不见。
八月十三日
结同志发衡岳
五年四月五日
五台
已遥见白光数道于佛光寺之南矣。
明日诣寺揽其境。
则悉无异昔日钵中所现者。
四鼓
又一光自北山来。
正触身。
即入堂问众。
众曰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以感悟有缘者耳。
因具威仪。
寻光由寺东北。
行十五里。
果得山涧石门等。
而善财难陀青衣年八九岁。
立石门外。
若预候者。
入门。
向北行五里。
过金门楼。
入门则大圣竹林寺也。
地纯黄金。
流渠华甫方二十里。
两庑周遭。
一百二十院。
比之钵中所睹者。
差分明耳。
而讲堂之中。
狮子座上。
文殊处西。
普贤处东。
大菩萨众。
左右围绕。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前作礼。
问言。
末劫凡夫。
智浅障深。
法海渊洪。
虽欲修行。
罔得其要。
惟愿大圣指陈。
使知所在。
文殊报曰。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福慧二严。
举无遗者。
我于过去劫中。
以念佛故。
今获一切种智。
是以一切诸波罗蜜
乃至诸佛。
从念佛生。
汝当勤念。
无令休息。
又问其念云何。
曰此世界西。
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系念。
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
决定往生。
说是语已。
时二菩萨。
舒金色手。
摩顶而授记言。
汝以念佛功德力故。
不久获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善男女等。
必欲疾成佛道者
但念佛而已。
于是二菩萨。
各说伽陀以发明之。
则欢喜踊跃。
疑网顿除。
作礼以谢。
合掌住侧。
文殊使之巡历菩萨诸院。
遍请教戒。
及游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大如碗许。
取而食之。
身意泰然。
旋辞菩萨以出。
青衣至于门外。
遂失所在。
而徘徊伫眺。
倍增悲感。
十三日复偕五十馀僧。
于金刚窟。
无著遗迹。
礼二十五佛名。
独见地莹琉璃。
宫殿净。
文殊普贤万菩萨众佛陀波利等。
坐立俨然。
其馀僧则无所见也。
是夜三鼓
又见五镫于所止华严寺西楼上。
默祝曰。
愿分百镫。
寻如其数。
曰愿千镫亦然。
且其比列之整。
非世所能拟。
乃复独诣金刚窟见大圣。
佛陀波利引入圣寺
语具觉救传。
十二月于寺之念。
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七日之夜方唱佛次。
有梵僧造道场。
曰。
汝盍亦流通所见境界乎。
不应。
明日申时
则有梵僧之老者。
见曰。
灵异之事。
宜普示众生。
使发菩提心可也。
曰。
非敢閟也。
第恐俗情腾谤耳。
其僧曰。
大圣之居此山。
谤议纷纭。
尚莫之止。
况汝所见境界耶。
然性善性恶均为菩提。
而涂毒鼓缘自应不谬。
六年正月
华严寺僧崇明谦等三十馀人。
立石记于金刚窟般若院地。
当是时忽闻钟声雅亮。
节解分明。
众尤惊异。
以为所开示断不虚矣。
后照又建竹林寺一区以自表显。
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𢹂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
沙弥惟英。
优婆塞张希陵等八人。
东台
先睹白光数四。
异云叆叇。
云开而红色。
文殊乘青毛狮子。
于五色通身光内。
微雪飘洒。
圆光遍映山谷。
详载绛州兵椽王士詹记。
释法照
不知何许人也。
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可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
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
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
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四年夏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
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未时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何可往也。
老人言。
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前。
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
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乃问众云此何祥也。
吉凶焉在。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
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者。
方圆可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入寺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文殊左右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问言。
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浣。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已。
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顶为授记别。
汝已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
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
授教已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复至四月八日
华严寺西楼下安止。
十三日与五十馀僧同往金刚窟。
无著见大圣处。
处心礼三十五佛名。
礼才十遍。
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
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
居在一处。
见已惟自庆喜。
随众归寺。
其夜三更华严院西楼上。
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
其大方尺馀。
咒言。
请分百灯归一畔。
便分如愿。
重谓分为千炬。
言讫便分千数。
行行相对遍于山半。
又更独诣金刚窟所。
愿见大圣。
三更尽到见梵僧。
称是佛陀波利
引之入圣寺
语在觉救传。
至十二月初。
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
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
告云。
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
言讫不见。
疑此僧亦拟不说。
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
年可八十。
乃言曰。
师所见台山灵异。
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
曰。
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
故所以不说。
僧云。
大圣文殊见在此山。
尚招人谤。
况汝所见境界。
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
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
江东释慧从。
大历六年正月内。
华严寺明谦等三十馀人。
随照至金刚窟所。
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
于时徒众诚心瞻仰。
悲喜未已。
遂闻钟声。
其音雅亮节解分明。
众皆闻之惊异尤甚。
验乎所见不虚。
故书于屋壁。
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
自后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
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
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
次有异云叆叇。
云开见五色通身光。
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
众皆明见。
乃霏微下雪。
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
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
后笃巩其心修鍊无旷。
不知其终。
绛州兵掾王士詹圣寺记云。
系曰。
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
显正依报庄严故。
菩萨未沾国土名。
但云住处。
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
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
经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
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
境界净则说法净
则三土义齐也。
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
可非住处邪。
通曰。
此义同名别。
或可上得兼下也。
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
皆是菩萨识所变刹土也。
若然者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
法照竹林圣寺见文殊境也。
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
则秽土见圣人。
大历二年
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
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东北五十里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
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
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
还于钵中。
五色云内。
现其五台
诸寺尽是金地。
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
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
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者否。
时有嘉延。
昙晖
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
一皆符合
四年夏
衡州湖东寺内。
有高楼台九旬。
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
弥陀佛。
与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日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
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
何可往也。
老人言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
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同志数人。
惠然前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
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到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
其夜四更
见一道光。
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问众云。
有何祥也。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
即具威仪。
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
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
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
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
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
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
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
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
方圆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
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
充满其中。
入寺。
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
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
历历可听文殊左右。
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
问言。
末代凡夫。
去圣时遥。
知识转劣。
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
佛法浩瀚。
未审修行。
于何法门。
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
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
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
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
般若波罗蜜。
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
请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
令无休息。
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
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
令无间断。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
时二大圣。
互说伽陀。
闻已。
欢喜踊跃。
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
次第巡礼。
授教已。
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
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
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
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
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
乃立石记。
释欢喜中唐 ? — 785年6月19日
释欢喜
不知何许人也。
性无羁束慈忍宽和。
人未尝见其愠色。
故号之焉。
观国之光至于京辇。
贵达下民延之少见违拒。
言语不常事迹难测。
德宗皇帝闻而重之。
兴元十二年永泰寺戒坛度僧。
与保唐禅宗。
别敕令受戒。
缁伍荣之。
至其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本寺焉。
会稽云门寺释无侧者。
外国人
未知葱岭南北生也。
若胡若梵乌可分诸。
建中中越碛东游。
得意则止度其冬夏。
后栖越溪云门寺修道然善体人意。
号利智梵僧焉
相传则是宝月道人后身也。
必尝以事徵验而知。
与名德相遇谈话终夕吴兴皎然题房壁云。
越山千万云门绝。
西僧貌古还名
清朝扫石行道归。
林下眠禅看松雪。
其高邈之状在昼辞焉。
李叔明中唐 ? — 7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 【介绍】: 即鲜于叔明
阆州新政人字晋
本鲜于氏,世为右族。
肃宗时,擢明经,累官洛阳,招徕遗民,号能吏,迁京兆尹
历官东川节度使及遂、梓两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以破吐蕃功,加检校户部尚书
德宗幸兴元,出家赀助军,悉衣币献宫掖,加太子太傅封蓟国公
深恶道、佛不事生产,曾上言限定僧道名额,余皆还俗为民。
帝善之。
素豪侈,在蜀殖财,广置第舍田产。
叔明字晋卿
阆州新政人
本姓鲜于氏
明经
乾元中司勋员外郎
累除太子右庶子
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
移镇梓州
建中初检校户部尚书
左仆射
德宗幸兴元
出家赀助军。
太子太傅
封蓟国公
朝京师。
尚书右仆射
贞元三年卒。
谥曰襄
李纾唐 731 — 7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陇西狄道人字仲舒
李希言子。
性通达,善恢谐,以放达蕴藉称。
初拜秘书省校书郎大历初中书舍人
德宗时,由礼部侍郎选为同州刺史,擢兵部侍郎高邑伯
吏部侍郎,年六十二卒,赠礼部尚书
奉诏为《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论撰甚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1—792 字仲舒排行十七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李纵之弟。
玄宗天宝末校书郎肃宗至德初避地苏州
代宗广德元年(763)左补阙大历中累迁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元年(780)虢州刺史三年任礼部侍郎四年知贡举
兴元元年(784)兵部侍郎封高邑伯
贞元六年(790)吏部侍郎八年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有文名,为李华所知,与包佶并称“包李”。
贞元四年(788)德宗与群臣唱和,诗列为上等。
刘禹锡称其诗为“高韵”(《董氏武陵集序》)。
全唐诗》存诗13首。
李端唐 732 — 7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2—792 【介绍】: 赵郡人字公表
累历台省官,出为兴元少尹,入为少府监,复出为泉、饶二州刺史,有能名。
张献甫中唐 736 — 7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6—796 【介绍】: 陕州平陆人
张守圭侄。
代宗朝,以军功累授试光禄卿殿中监、河中节度副元帅都知兵马使
德宗建中初,从征梁崇义,以功加太子詹事
上幸奉天兴元献甫首至,征讨有功。
安复,入为金吾将军,戍咸阳,以备吐蕃
贞元四年,迁邠宁节度使
在镇累年,整治边备,抗御吐蕃,军民悦之。
检校左仆射
马宇中唐 739 — 8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18 【介绍】: 河南偃师人字灵符
九岁,贯涉经史。
元德秀奇之,为著《神聪赞》,号马孺子
郭子仪奏为怀州参军,充四镇伊西北庭节度巡官从事河阳三城、河东昭义诸府
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迁主客员外郎,使海东。
后历兴元少尹将作少监国子司业秘书少监,加史馆修撰
多才艺,弈棋居第三品。
家贫,惟以著述为事。
著有《凤池录》、《段公别传》等。
李楚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建中中,为兴元小将
尝事朱泚,得其宠信。
反,凤翔节度使谋去楚琳,遣屯陇州
楚琳遂为乱,归款于
奉天围解,复遣使贡奉。
时方艰阻,朝廷不得已,命为凤翔节度使赐号保义军
兴元元年来朝,授金吾大将军
后以仆射卫尉卿
李晟韦伦均欲除之,上以京师初复,方安反侧,不许。
僧代病中唐 ? — 8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 【介绍】: 唐僧。
台州天台人俗姓陈
因其曾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故本名不显
幼出家于台州国清寺
登戒后,历游观方。
初至洛阳,次河阳,立道场为民救旱。
代宗大历元年,结茅居霍山,颇有异迹。
后住晋州大梵寺
又数开施食道场以救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台陈氏子。
七岁丧父。
哀毁过礼。
服除白母。
求出家。
母意难之。
即断一指示所志。
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
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苦也。
故名。
久之游方抵淩郊。
河阳方苦旱。
适至因按经法。
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
果大霔千里沾足。
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
苗稼偃拔。
雉堞皆颓弛。
识者以为毒龙使然。
为持密语禳之。
自尔无患。
民立祠肖貌祀焉。
大历元年
太行霍山
结茅深𨗉以遁。
或有盗其所蓄者。
欲遽去。
而二虎据路口。
从他处归。
盗扣头陈悔。
慰喻之斥虎使去。
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
尤灵异。
神尧初起义师。
沮阴雨。
迷道于此。
而神阴助有功迹。
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
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
于是造庭对像语。
使从己受佛戒。
像忽颔首若许者。
旁顾神妇像略不动。
则毁撤之曰。
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
如此。
百姓以告太守
太守怒系之。
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
旬浃启视则兀尔禅寂自若。
众闻而坌至。
或击磬以出其定。
太守遣邀之弗听。
使再往。
约曰。
如必弗来者。
则断其头来。
谩斩一指付使者
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
仍徙大梵寺且营浮图。
以葬指节。
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积。
有忌者赂贫女。
以鸩酒进曰。
妾夫善酿。
今兹其酿诚加美。
和尚小酌。
以种福田。
经云佛不违众生愿。
惟和尚慈悲
曰汝非佛耶。
女喜尽以情告。
笑釂曰。
吾所坐地当裂。
徐视之。
果裂。
其毒气之酷可想见。
今俗以酒供养始此。
岁饥必募粮设会。
以饱饿者凡八设会。
而燕赵赖之。
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
别众跏趺。
如入禅定。
弟子疑其不灭。
列香华供养如常时。
阅一岁肤肉觉坚缩。
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
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
风雨莫之庇。
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
宣宗复教。
作亭徙置之。
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
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
史亡其名。
隐居兴元褒城中梁山言行直率。
不为世俗规矩所制。
饮酒啖肉自若。
其侪辈举非之。
然以齿腊之。
长。
获纪纲寺职。
而议论设施。
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
少年后生。
间有效其所为者。
上座闻而骇曰。
未得净心地。
何敢尔。
吾弟当以折伏之。
一日戒庖者。
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
独地坐掇枯骼腐胔。
铺饼餤裹食之。
如鲜美隽永物。
众环视哕呕不能已。
上座顾谓众曰。
汝等能食此否。
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
柳公仲郢
兴元时躬诣礼敬。
年八九十乃卒。
释代病者。
台州天台人也。
姓陈氏
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
本名不显矣
诞育之辰祥光充室。
邻里异焉。
七岁丧父。
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
偏亲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誓志观方。
初止今东京
次于河阳
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
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
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为毒龙为之也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亡是患。
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
太行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盗本樵子。
愿依附为苦行焉。
其中神庙晋绛之间传其肸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牲牢。
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
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
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
乡人怪之闻白州邑
太守怒之曰。
唐高祖初起至此。
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
厥后砻石为像。
荐飨无亏。
此之髡师无状敢尔。
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
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
倾城咸往观礼。
或声磬舒徐而起。
太守急召之不来。
以至约令断头。
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
太守感之。
躬就迎请。
移置大梵寺
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窴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绐之曰。
妾家酝觉美。
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
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隰西河人有疾。
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
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
后于赵州救斯荒歉。
食道场前后八会。
遐迩赖之道感多类。
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
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
香华供养。
至于隔岁肤肉渐坚。
方知永逝。
遂漆布缋画之。
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
或议之移入陶灶中。
既而生瑞草一本。
其状亭亭若盖。
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馀也。
宣宗即位佛事中兴。
纲紏比丘小亭
移真形窴于此。
先于嘉泉寺断指节。
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
或属兵革城陷指亡。
后有赍出逃难。
事息归还。
亦阴福其逋亡者。
至今平阳人崇信焉。
释代病者。
天台人也。
姓陈氏
诞育之辰祥光满室。
邻里惊异。
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
母才艰阻。
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偏亲。
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
誓志观方。
初止东京
次于河阳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
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
雷雨大作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称毒龙为害。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无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太行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中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音阐)牲牢。
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寘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给曰。
妾家酝觉美。
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
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
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隰西河人有疾。
只给与净水。
饮之必瘳。
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
孟郊中唐 751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4 【介绍】: 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
少隐居嵩山
性狷介,与韩愈友善。
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
后调溧阳
郑馀庆为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
馀庆兴元,又奏为参谋
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又以诗风瘦硬,有“”之说。
卒,张籍私谥贞曜先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1—814 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
少隐嵩山,称处士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第
十六年溧阳县,抑郁不得志,遂辞官。
曾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
宪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奏,迁为兴元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时暴死途中。
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
友人张籍私谥贞曜先生
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有近人夏敬观孟郊年谱》、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后者较完备。
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见《送陆畅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陆羽坟》、《醉会中赠郑方回》等),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
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
其诗可以德宗贞元八年(792)长安应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由隐而仕,诗亦要求有为而作,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
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
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證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之主张。
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之称(见苏轼《祭柳子玉文》)。
“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
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韩愈称之为“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
神施鬼设,间见层出。
”(《贞曜先生墓志铭》)“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
(《荐士》)诗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东野诗集》,载有宋人国材、刘辰翁评语。
今人华忱之点校之《孟东野诗集》较完备。
注本有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韩泉欣《孟郊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5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寄寓汴州
十六年,授溧阳
因终日吟诗,多废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辞官归。
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武协律郎
九年,余庆出镇兴元,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行次阌乡,暴疾年。
友人张籍私谥为贞矅先生
一生到意为诗,长于五古、乐府。
韩愈张籍李翱卢仝等友善,名重于时。
北宋宋敏求编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卷。
字东野
湖州武康人
年五十始第进士
溧阳
郑馀庆兴元
奏为参谋
卒年六十四。
张籍谥之曰贞曜先生
作品评论
韩愈《送孟东野序》
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汉氏矣。
韩文公孟东野友善,韩文公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清奇僻古主:孟郊
孟效……工古风,诗名播天下,与李观韩退之为友。
新唐书本传
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涩。
孟东野诗,李习之所称“食肠亦苦,强歌声不欢。
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谓知音。
今此传集五卷,诗百篇。
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
东野退之联句诗,宏壮博辩,若不出一手。
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润色也。”
《王直方诗话》
李希声语余曰:孟郊诗正如晁错为人,不为不佳,所伤者峻直耳。
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
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
《童蒙诗训》
徐师川问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
”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
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菪溪诗话》
孟郊诗最淡且古,坡谓“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
退之论数子,乃以张籍学古淡,东野为天葩吐奇芬,岂勉所长而讳所短,抑亦东野古淡自足,不待学耶?
东坡《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
”此语具眼。
退之于籍、湜辈,皆儿子畜之,独于东野极口推重,虽退之谦抑,亦不徒然。
世以配贾岛而鄙其寒苦,盖未之察也。
之诗,寒苦则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词意精确,其才亦岂可易得!
李翱张建封云:“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
伏闻执事旧知之。
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能兼其体而有之。
李观梁肃补阙书曰:“之五言诗,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两谢。
韩愈诗曰:“作诗三百首,杳默《咸池》音。
”彼二子皆知言也,岂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诗评》
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如此,何邪?
诗道木正大,孟效自为之限阻耳。
孟生纯是苦语,略无一点温厚之意,安得不穷?
退之所以欲和其声欤!
孟诗亦有平淡闲雅者,但不多耳。
朱文公云:孟郊吃饱了饭,思量到人不到处。
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何哉?
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
孟郊语好创造,然多生强,不成章趣。
人谓,余谓拙岛苦。
钟云: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其云郊寒者,高则寒,深则寒也。
忽作贫寒一例看。
谭云:诗家变化,自盛唐诸家而妙已极,后来人又欲别寻出路,白不能无东野长吉一派。
《唐诗类苑序》
东野苦心,其诗枯瘠。
韩公甚重诗,评者亦尽以为韩不及
苏长公有诗论郊云:“未足当韩豪。
”后元遗山诗亦云:“东野悲呜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元龙百尺楼
”详二公之指,盖亦论其大局欤!
不可不知。
《诗源辨体》
东野五言古,不事敷叙而兼用兴比,故觉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见为诗,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为变也。
《诗源辨体》
东野诗诸体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专工在此,然其用力处皆可寻摘,大要如连环贯珠,此其所长耳。
《诗源辨体》
古人自许不谬。
东野诗云:“诗骨耸东野,诗涛浦退之
”以涛归,以骨自许,不谬。
退之非不足于骨,而东野实不足于涛。
如东野《峡哀》十首,语亦奇险,然无退之之才,故终不足于涛。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中唐诸君子各有矫时易俗之志,因其质之所近,而以一体自见焉。
东野之气悲,气悲则非激越吞吐之间,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为最近也,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气不无斫削耳。
、岛并称,铢两未敌也。
元遗山云:“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搂。
”扬韩抑孟,毋乃太过?
《唐诗别裁》
东坡目为“”,岛瘦固然,之寒过求高深,邻于刻削,其实从真性情流出,未可与岛并论也。
孟郊诗笔力高古,从古歌谣、汉乐府中来,而苦涩其性也,胜元、白在此,不及韦、亦在此。
诗类幽愤之词,读之令人气塞。
《四库全书总目》
诗托兴深微,而结体古奥,唐人自韩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汇评》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着。
苦语是东野所长。
谏果虽苦,味美于回。
孟东野诗则苦涩而无回味,正是不鸣其善鸣者。
不知韩何以独称之?
且至谓“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亦太不相类,此真不可解也。
苏诗云:“那能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乃定评不可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孟东野蜇吻涩齿,然自是盘餐中所不可少。
孟东野诗,篇篇皆似古乐府,不仅《游子吟》、《送韩愈从军》诸首已也。
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魏晋后即无此等言语。
姜坞先生曰:笔瘦多奇,然自是小。
如《谷梁》,孟郊诗是也,大家不然。
孟东野出于鲍明远,以《园中秋散》等篇观之可见。
东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气促节短,苦多而甘少耳。
每读东野诗,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短松鹤不巢,高石云始栖。
君今潇湘去,意与云鹤齐”。
“江与湖相通,二水洗高空。
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何以静双目?
扫山除妄花。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诸句,顿觉心境空阔,万缘退听,岂可以寒俭目之!
……其《送别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词意圆到,岂专于愁苦者哉!
《艺概•诗概》
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
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
《艺概•诗概》
孟东野诗好处,黄山谷得之,无一软熟句;梅圣俞得之,无一热俗句。
《湘绮楼论唐诗》
东野用思艰涩,同于昌谷,时有嘲讽;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岘佣说诗》
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
譬之偪阳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
东坡比之“空螯”,遗山呼为“诗囚”,毋乃太过!
《岘佣说诗》
孟郊贾岛并称,谓之“”。
然贾万不及孟,孟坚贾脆,孟探贾浅故也。
《东目馆诗见》
东野五言能兼汉魏六朝体,真苦吟而成,其刿目鉥心,致退之叹为咸池音者,须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鲸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东目馆诗见》
许彦周曰:东野可爱不可学,亦非仅言其凄戾。
余谓高妙简古,直是难学,惟遗物而立于独者近之。
《东目馆诗见》
东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语。
乌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诗法萃编》
阆仙东野并擅天才,东野才力尤大,同时惟昌黎伯与相敌,观集中联句诗可见,两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
东野古诗神旺兴来,天骨开张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风汉京。
孟郊)与韩退之李长吉同源,而镌容露骨,故与阆仙有寒瘦之讥,而语重意𠆻,固可针砭浮靡。
七言苍劲,有明远之风。
《瓶粟斋诗话》
孟东野诗源出谢家集中,如《献襄阳大夫》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游枋口柳溪》诸作,时见康乐家数,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
洪北江东野诗,以为篇篇似占乐府,非确论也。
权德舆中唐 759 — 8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818 【介绍】: 天水略阳人字载之
权皋子。
四岁即能属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成《童蒙集》,名声日大。
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
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再迁中书舍人
贞元末,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
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改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
德舆综贯经术,其文雅正赡缛。
卒谥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载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权皋之子。
幼慧,15岁为文已数百篇。
德宗时包佶转运从事太常博士左补阙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三掌贡士号为得人
元和五年(810)相于宪宗,直言敢谏,宽和待下。
3年后,出为东都留守刑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以疾归阙,殁于道。
生平事迹见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与新、旧《唐书》本传。
今有蒋寅《权德舆年谱略稿》。
诗文雅正赡缛,为一代宗匠。
“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唐才子传》卷五),以奉和、应制、酬赠、送别为主要内容,五古、五绝成绩较大,严羽以为有“绝似盛唐者”,“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沧浪诗话·诗评》),王世贞称其诗为“铁中铮铮者”(《艺苑卮言》卷四)。
有《权载之文》50卷传世。
其诗,《全唐诗》编为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
唐诗汇评
权德与(761-818)字载之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居润州丹问(今江苏丹阳建中中,为包佶转运从事
贞元初,以大理评事监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
七年,召为太常博士,改右补阙
起居舍人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均知制诰
中书舍人十八年知贡举
礼部侍郎,转户、兵、吏三部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
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八年留守东都
复历大常卿、刑部尚书
十一年,出镇兴元
卒。
德舆工诗善文,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故时人尊为宗匠。
达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
有《权德舆集》五十卷,今存。
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
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诗补逸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田各阳人。
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
补诗一首。
德舆字载之
天水略阳人
贞元时累官礼部侍郎
户部
元和五年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本官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
封扶风郡公
太常卿
刑部尚书
出镇兴元
卒年六十。
左仆射
谥曰文
作品评论
德舆在唐不以诗名,然词亦雅畅。
德舆字载之元和中为相。
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向然可慕。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德舆能赋诗,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
积思经术,无不贾综,手不释卷。
虽动土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
《唐诗品》
权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专词艺,为时所慕。
贞元以后,近体既繁,古声渐杳,公乃独专其美,取隆高代。
五言近体,亦先气格而后讨藻,然气候既至,藻亦自丰,其在开元名手,亦堂奥之间者也。
《诗源辨体》
权德舆贞元时人,五言古虽不甚工,然杂用律体者少,中有四、五篇,气格绝类盛赓。
七言古语虽绮艳,而格亦不卑。
律诗,五言声气实胜,而七言则未为工。
《诗辩坻》
元和诗响,不振已极,唯权文公乃颇见初唐遗构,亦一奇也。
权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诗多丰缛修整,无可动人。
惟《敷水驿》一绝:“空见水名敷,秦楼诗事无。
临风驻征骑,聊复将髭须。
”颇有风趣。
清明弋阳》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薪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亦清婉有致。
此种甚少也。
权公《危语》诗:“被病独行逢乳虎,托风骇浪失棹橹。
举人看榜闻晓鼓,孱夫孽子遇妒母。
”皆有矛头淅米之意,然无如“举人看榜”一语之妙,身历扯境者与知之也。
其源出于陆韩卿,而远祖嵇叔夜,风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笔不休,取评冗散。
乃如“浩歌坐虚室,庭树生凉风”,亦自工意发端,通体神远。
律裁清稳,七言绮丽;离合建除,称名六府;梁陈小体,亦拟简文,而艳炼不如也。
欧阳詹中唐 761 — 8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晋江人字行周
德宗贞元八年进士,与韩愈李观等联第,时称“龙虎榜”。
官终国子监四门助教
卒年四十余。
工散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四试于吏部,方授国子监四门助教
十五年上书宰相郑馀庆求不次进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悦一乐妓,约以迎娶。
过期不往,妓相思成疾,临终,乃刃髻藏匣,附以诗。
得匣,睹髻及诗,悲恸而卒。
事迹散见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闽川名士传》、韩愈欧阳生哀辞》、《新唐书》本传。
韩愈称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
”其诗多干谒酬赠之作,葛立方以为“皆赋情不薄”(《韵语阳秋》卷一九)。
有《欧阳詹集》10卷,今存。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欧阳詹(约761-约801),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南安)人。
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
十三年,游兴元、蜀中,献诗严震韦皋
还京,官四门助教
十五年韩愈汴州朝正京师率其徒伏阙下,举博士,不果。
十六年,北游太原,与郑儋严绶唱和。
,寻卒。
有《欧阳詹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一卷。
字行周
泉州晋江人
进士
国子监四门助教
卒年四十馀。
作品评论
《全唐诗话》
欧阳詹,……初见拔于常衮,后见知于退之元宾,终于四门助教
李贻孙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命而卒,天其绝乎?”
李惟简中唐 764 — 8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4—818 【介绍】: 范阳奚族人。
李惟岳弟。
惟岳叛时,奔京师
朱泚叛时,从德宗于奉天兴元
事平,封武安郡王,得“元从功臣”号。
宪宗时凤翔节度使
市耕牛田具给农,增垦数十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