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鉴源
释鉴源者。
不知何许人也。
素行甄明范围律道。
苾刍表率何莫由斯。
后讲华严经号为胜集
日供千人粥食。
其仓箪中米粟才数百斛。
取之不竭。
沿夏涉秋未尝告匮。
其冥感如此。
其山寺越多徵应。
慧观禅师见三百馀僧持莲灯凌空而去。
历历如流星焉。
开元中崔冀公宁疑其妖妄。
躬自入山宿。
预禁山四方面各三十里火光。
至第三夜有百馀支灯现。
兼红光可千尺馀。
冀公蹶然作礼叹未曾有。
间出金色手长七尺许。
有二菩萨黄白金色闪烁。
然复庭前柏树上昼现一灯。
其明如日横布玻瓈。
山可三里所。
宝珠一颗。
圆一丈熠爚可爱。
西岭山门悬大虹桥。
桥上梵僧老叟童子间出有二炬烂然空中。
如相迎送交过之状。
下有四菩萨两两偶立放通身光。
可高六七十尺。
复见大松林后。
忽有寺额篆书三学字。
又灯下垂绣带二条。
东林之间夜出金山
月当于午。
金银二色灯列于知铉师坟侧。
南康皋每三月就寺设三百菩萨大斋。
菩萨现形捧灯。
僧持香灯引挹之。
炉在寺门矣。
白中令敏中睹瑞兴立此寺。
大中八年改额曰开照。
律师道化与地俱灵哉。
弟子传讲东川所宗也。
释鉴源
不知何许人。
素行甄明。
后讲华严经号为胜集
日供千人粥食。
其仓簟中米粟才数百斛。
取之不竭。
沿夏涉秋未尝告匮。
冥感如此。
后多徵应。
慧观禅师
见三百馀僧持莲灯凌空而去。
历历如流星焉。
开元中崔冀公宁疑其妖妄。
躬自入山宿。
预禁山四方面各三十里火光。
至第三夜有百馀支灯。
现兼红光可千馀尺。
冀公蹶然作礼叹未曾有。
间出金色手长七尺许。
有二菩萨黄白金色闪烁。
然复庭前柏树上昼现一灯。
其明如日。
横布玻瓈。
山可三里所宝珠一颗圆一丈。
熠爚可爱。
西岭山门悬大虹桥。
桥上梵僧老叟童子。
间出有二炬烂然空中。
如相迎送交过之状。
下有四菩萨两两偶立。
放通身光可高六七十尺。
复见大松林后。
忽有寺额篆书三学字。
又灯下垂绣带二条。
东林之间夜出金山
月当于午。
金银二色灯列于知铉师坟侧。
南康皋每三月就寺设三百菩萨大斋。
菩萨现相焉。
王晏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怀州温县人
王智兴子。
幼从父征伐,以功授检校右散骑常侍,朔方、灵盐节度使
以父丧擅取兵械自卫归洛阳,流康州,不即行,阴求援于河北三镇,改抚州司马,又改永州司户参军
赵博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冀州人
赵涓子。
进士第
文章俊拔,性率嗜酒。
陈许节度使曲环辟为从事,后权知舞阳县事。
宾筵之间,傲忽少检,不能容。
时朝廷方讨淮、蔡,遂诬奏博宣吴少诚赂为反间,又妄说国家休咎,诏令杖四十,流康州
人皆以为枉。
主要活动
  • 进士
僧法慎唐 666 — 7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48 【介绍】: 唐僧。
江都人俗姓郭
工翰墨。
少誓齿空门,志不可夺。
依太原寺东塔,体解律文,绝其所疑,时贤推服,有声京师
寻归居扬州龙兴寺,食不求饱,居不易坐。
朝士途经者,以不践其门阈为大羞。
复召至长安房琯崔涣等皆争与之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江都之郭氏。
稍具知识。
即念出家。
父母虽爱。
不能夺也。
既从瑶台成律师受具戒。
旋于太原东塔寺究律藏。
言入希微。
理参玄要。
识者推伏焉。
众请任以纲领职。
乃默然东归。
率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心咒。
化乡里。
诸所设施。
莫克尽述。
大略皆以隆显教门。
敷弘法席而已。
且维扬东南之冲要。
朝廷土大夫
所从来往。
必脩刺门下。
然尤以得见为𢠢。
以不得见为大辱。
黄门侍郎卢藏用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
信有高人。
太子少保陆象先
兵部尚书毕构
少府监陆馀庆
吏部郎中严挺之
河南尹崔希逸
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
礼部侍郎李憕
著作郎綦母潜
名士王昌龄
佥所赡奉。
愿同洒扫。
天宝七载。
十月十四日。
晨兴盥漱。
就胡床跏趺。
默睹西方。
既曛而灭于龙兴寺之别院。
春秋八十三。
六十二。
缁素弟子北距泗沂。
南踰领徼。
望哭者千族。
送葬者万人其得法上首。
会稽昙一福建怀一等。
树塔于城西蜀冈之原。
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
撰文勒碑。
大理司直张从申书。
赵郡李阳冰篆额。
释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岁誓齿空门。
亲爱所钟志不可夺。
从遥台成律师受具戒。
依太原寺东塔体解律文绝其所疑。
时贤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环中。
声振京师如晞爱日。
诸寺众请纲领。
乃默然而东归。
既还扬都俯允郡愿恒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众生亦得。
如意胜愿我如此愿。
众生亦如。
天台止观包一切经义。
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
色空两亡定慧双照。
不可得而称也。
暑不摄齐。
食不求饱。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归于大众。
一身有无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衔命往还。
路出维扬终岁百数。
不践门阈以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饥渴。
与人子言依于孝。
与人臣言依于忠。
与人上言依于仁。
与人下言依于礼。
佛教儒行合而为一。
学者流误。
故亲校经论延来者听受。
故大起僧坊将警群迷。
故广图菩萨因地。
善护诸命。
故曲济众生寿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为防。
故自负衣钵。
以规规为任故纲正缁林。
以发挥道宗。
故上行恭礼。
以感慕遗迹。
故不远他邦。
以龙象参议
故再至京国。
以轨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欤。
黄门侍郎卢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见于慕味循环不能离坐。
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信有高人。
黄门于院中置以经藏严以香灯。
天地无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陆象先兵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馀庆吏部侍郎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尚书李憕辞人王昌龄著作郎綦母潜佥所瞻奉愿同洒扫。
感动朝宰如此。
天宝七载十月十四日
晨兴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灭于龙兴寺别院。
春秋八十三。
六十二。
缁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岭徼。
望哭者千族。
会葬者万人。
其上首曰会稽昙一僧怀一南康崇睿晋陵义宣钱塘谭山寺惠鸾洛京法瑜崇元鹤林寺法励法海维扬惠凝明幽灵祐灵一等。
罔不成乐说辩才入法华三昧。
众所知识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调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乐树下长流福慧之泉。
雪山峰顶仰见清凉之月。
金刚决定烦恼无馀优昙开敷香洁盈满。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经始灵塔于芜城西蜀冈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亲侍。
后请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为碑纪述。
大历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张从申赵郡李阳冰题额其塔。
幽公经度建塔之地。
广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临四衢平视千里。
门人环莳列柏荐以名香。
其塔属会昌中例皆毁焉。
张子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
玄宗先天进士
乐城
孟浩然友善,尝同鹿门山。
其诗多酬唱之作。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玄宗先天元年(712)进士及第开元中晋陵,贬为乐城,后弃官归旧业,安史之乱时尚在人世。
生平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一。
孟浩然友善,酬唱之作颇多,芮挺章选其诗2首入《国秀集》。
唐才子传》卷一云“有诗集”。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子容,生卒年不详,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襄阳白鹤岩,与孟浩然友善。
先天元年(712)进士第
开元中,谪为乐城,又曾官晋陵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子容)初与孟浩然鹿门山,为死生交,诗篇倡答颇多,后值乱离,流寓江表,尝送内兄李录事归故里云:“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口,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后竟弃官归旧业。
有诗集。
兴趣高远,略去凡近。
当时哲匠,咸称道焉。
《载酒园诗话又编》
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儿峰”,意艳而词则雅,不愧襄阳之友,“树色烟轻重,湖光风动摇”、“归路烟中远,回舟月上行”,亦甚肖孟氏意态。
《瀛奎律髓刊误》
子容诗略似孟公,然气味较薄,意境较近,故终非孟之比。
主要活动
  • 712年,进士
吉温盛唐 ? — 7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 【介绍】: 河南人
吉顼从子。
玄宗天宝初新丰丞。
李林甫引其居门下,以酷吏闻名。
罗希奭椎锻治狱,相助为虐,号“罗钳吉网”。
户部郎中,兼侍御史
坐受贿及夺民财贬端溪
杨国忠遣人杀之。
韦子春盛唐 ? — 7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 【介绍】: 唐人
玄宗开元中,以勇力闻。
天宝中,官著作郎
八载,为李林甫所陷,贬端溪
安史乱初起,居襄阳,与越州僧神邕相酬抗。
刚气赡学,与李白颇相得。
永王李璘东巡,以子春为谋主。
兵败被诛。
释鉴元
素行甄明。
范围律道。
讲华严经。
号为胜集
日供千人粥食。
其仓簟中。
米粟才数百斛。
取之不竭。
其山寺多徵应。
慧观禅师
见三百馀僧。
持莲灯凌空而去。
历历如流星焉。
开元中
崔冀公宁。
拟其妖妄。
躬自入山宿。
见山四面各三十里火光。
至第三夜。
有百馀支灯现。
兼红光千尺馀。
冀公蹶然作礼。
叹未曾有。
间出金色手。
长七尺许。
有二菩萨。
黄白金色闪烁。
庭前柏树上
昼现一灯。
其明如日。
横布玻璃山。
宝珠一颗。
圆一丈。
熠爚可爱。
西岭山门。
悬大虹桥。
桥上梵僧童子老叟间出。
有二炬。
烂然空中。
如相迎送交过之状。
下有四菩萨。
两两偶立。
放通身光。
高六七十尺。
复见大松林后。
忽有寺额。
篆书三学字。
又灯下垂绣带二条。
东林之间。
夜出金山
月当于午。
金银二色。
灯列于知铉师坟侧。
南康皋。
三月就寺。
设三百菩萨大斋。
菩萨现形捧灯。
僧持香灯引挹之。
大中八年
改额曰开照。
僧怀海唐 720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
福州长乐人
俗姓王
师事马祖道一
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
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
卒谥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
丱岁离尘。
三学该练。
马祖阐化南康
乃倾心依附。
与西堂智藏
同号入室。
一夕侍祖玩月次。
祖云。
正恁么时如何。
藏云正好供养。
云正好脩行。
祖云经入禅归海。
祖一日上堂。
大众云集。
乃捲却礼拜席。
祖便下座。
间它往。
乍归诣祖。
祖于禅床角。
取拂子示之。
云只这个。
更别有在。
祖放拂子旧处云。
你已后将什么为人。
却取拂子。
祖云只这个更别有。
以拂子挂旧处侍立。
祖振威一喝。
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
参玄之宾麇至。
沩山祐黄檗运
尤杰出。
谓之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马大师一喝。
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不觉吐舌。
曰某甲虽不识马祖
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
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
檗云。
不嗣马祖
云作么不嗣马祖
檗云丧我儿孙。
云如是如是。
每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
为轨范耶。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
是大乘律。
盍亦从旃。
曰。
吾于大小乘中。
而博约折中之。
务归于善焉尔。
其制谓。
于一寺之中。
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
法堂所以说法也。
僧堂中。
设长连床。
施椸架。
凡同住者。
不论高下。
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
坐长连床。
昼夜不息。
倦则斜枕床唇偃仰。
谓之带刀卧。
使不安于寝寐也。
长老特居方丈。
以示道德之尊。
有力役则行普请法。
以均其劳苦。
天下禅宗便之。
皆循守不敢废至今。
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
寿九十五。
长庆元年
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
释怀海
闽人也。
少离朽宅长游顿门。
禀自天然不由激劝。
大寂始化南康
操心依附。
虚往实归果成宗匠。
后檀信请居新吴界。
有山峻极可千尺许。
号百丈欤
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
堂室隘矣。
且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
胡不依随乎。
曰。
吾于大小乘中。
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
乃创意不循律制。
别立禅居。
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
得道眼者号长老
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
唯别院异耳。
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
堂中设长连床。
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
谓之带刀睡。
为其坐禅既久。
略偃亚而已。
朝参夕聚饮食随宜。
示节俭也。
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
长老居方丈。
维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
法超言象也。
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
天下禅宗如风偃草。
禅门独行由之始也。
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
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长庆元年
敕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
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
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
院有别耳。
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
亦头陀之流也。
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
所言自我作古。
古故也。
故事也。
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
不成则云无自立辟。
海公作古。
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
语曰。
利不百不变格。
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
弥沙塞律有诸。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耿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纬。
排行十三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代宗宝应二年(763)进士第,擢盩厔县
大历初入朝任左拾遗(一说右拾遗),大历十年(775)前后充括图书使江淮一带,在越州颜真卿严维刘长卿秦系等酬唱,为一时盛事。
德宗贞元年间卒于许州司法参军
事迹见《极玄集》卷上、《唐才子传》卷四。
今人傅璇琮有《耿湋考》。
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为送别酬赠、登临题咏之作,叹贫嗟老,情调低沉。
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
其诗多近体,不事雕饰,以平淡质朴见长。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春日即事》之二),写人情世态深刻入骨,为人传诵。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耿湋,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宝应二年进士第,授盩厔
大历中登朝为左拾遗曾奉使江淮检括图书。
大历末贞元初,贬为许州司法参军,卒。
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戴叔伦卢纶司空曙李端等均有唱和。
有《耿湋诗集》二卷。
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宝应元年进士,为左拾遗
诗有“家贫童仆慢,官罢友朋疏”,世多传之。
大历中左拾遗,诗平正
诗才俊爽,意思不群。
等辈,不可多得。
《唐诗品》
诗不深琢削,而格调自胜;不加绘饰,而词旨自华。
古诗数篇,颇近魏晋
要之,生有高性而寡夙学者也。
然当世学子,虽复精思远诣,固当心灵相下。
耿拾遗诗举体欲真。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浅言偏深世情。
《上第五相公》八韵,宛致可悯,时讶其不当作,何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耿湋诗善传荒寂之景,写细碎之事,故钟、谭表章皆当,无失入者。
《大历诗略》
耿拾遗诗意境稍平,音响渐细,而说情透漏,尚不减卢允言诸子。
其源出于孟浩然刘长卿,淡霭春云,渊澄秋水。
“长云迷一雁,渐远向南声”,则发端神远,虽犹常语,自足缘情。
《发南康》一首,乃大似小谢。
主要活动
  • 763年,进士
释道通中唐 741 — 813年7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庐江何氏。
童年貌重迟。
见佛像僧仪。
必礼敬。
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
盖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进具。
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
密契深领。
有不可知者。
贞元二年
因谒石头禅师迁公。
益进所学。
四年大寂将入灭。
曰。
玉石之山。
资汝道业。
遇可居之。
伏牛自在禅师
观览京洛
至唐别。
见一山葱茜可爱。
问之乡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巅则有石紫色。
莹然如玉。
乃叹曰。
兹非先师之所记欤。
遂挂锡解囊其间。
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里许。
得多少时也。
进曰毕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碍白云飞。
于頔相公问。
教中道。
黑风吹其船舫。
飘堕罗刹鬼国。
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
咄曰。
于頔客作汉。
问这般事作么。
变色。
指曰。
飘堕罗刹鬼国也。
一日又问。
如何是佛。
相公
应诺。
曰。
切忌别求。
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
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
元和八年
偶归省。
喜曰。
汝来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无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天宝初载也。
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南岳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海禅师
回见
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释自在中唐 741 — 82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吴兴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辄结跏。
见者以为异。
俄出家于钱唐径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参诸方。
南康大寂法会。
而受记莂焉。
行止不常。
隐山谷。
所至则衲子萃止。
且尝为大寂。
致书于忠国师。
国师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
国师云。
是甚么语话。
良久又问。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时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国师云。
犹较些子。
云。
审和尚此间如何。
国师云。
三点如流水。
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
即心即佛。
是无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无病求药句。
僧问。
如何是药病对治句。
云。
伏牛山下古今传。
然尤好求前贤遗迹。
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
皆遍游历。
而无所恋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著三伤颂。
辞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
而图老焉。
将归江州都昌院。
行至
为道俗所留。
长庆初
示寂于隋之开元寺
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
史不详其姓名乡里。
尝作一钵歌。
以唱道劝世。
故俗因以称之。
蜀乾德初
陈军使妻高氏。
唐中令骈诸孙女也。
持不杀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妇会亲。
不得已而杀焉。
未旬浃。
高氏暴终。
信宿而稣曰。
初被黑衣使者
摄至岐府城隍庙
庙神则峨冠大袖。
对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进。
武士言语纷纭。
让高破戒。
且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寝食。
以守卫汝。
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为汝地矣。
城隍忽问高。
汝别修何善。
庶几其可以自赎。
高畴昔常诵上生经。
至是懵莫记忆。
方恐惧间。
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
皆出涕泪云。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江陵
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化缘将毕。
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苏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武功人字慎行
苏威孙。
高祖武德中李世民咨议典签
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
魏王泰府司马,博学有美名,重之,劝开馆引文学士,著书名家。
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
刘洎初唐 ?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 【介绍】: 荆州江陵人字思道
初为萧铣黄门侍郎
入唐,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太宗贞观中给事中,转治书侍御史
建议精选左右丞郎中等官处理积压诏敕。
寻拜尚书右丞,迁侍中
太宗辽东,诏兼太子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辅皇太子监国
太宗还至太原,闻有“上有万一,将效伊尹霍光,诛戮大臣”等语,赐死。
或传系褚遂良诬奏所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 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隋末仕萧铣黄门侍郎
入唐,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太宗贞观七年(633),拜给事中封清苑县男
十五年,转治书侍御史,拜尚书右丞
十七年散骑常侍十八年侍中
太宗,兼太子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留辅太子监国
十九年,为褚遂良所诬赐死。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刘洎生性疏峻敢言。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刘洎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录存刘洎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字思道
荆州江陵人
萧铣黄门侍郎
败归国。
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贞观七年累拜给事中
封清苑县男
累迁侍中
太宗
太子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
留辅太子监国
十九年
褚遂良所诬赐死。
文明初诏复爵。
僧怀素初唐 609 — 682
怀素俗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
父强为左武卫长史
遂为京兆人
贞观十九年玄奘出家。
宏济寺
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
寻归西京
卒年七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
曾祖岳。
高宗时绛州曲沃县
祖徽𮞅州广武县
强右武卫长史
皆居京兆
遂占籍焉母李氏梦云雷震骇而娠。
及生神光满室。
卜之当为王者师
幼而聪慧。
器度老成。
甫十岁。
忽从二亲求出家。
贞观十九年
玄奘三藏
方回西域
获事焉。
始探经论。
既登具。
专务律学邺郡法励律师
一方之名匠也。
依之三载。
悉与指摘古人瑕玼。
乃叹曰。
吾宁自弃乎。
咸亨元年
发心别述开四分记。
上元三年
诏住西太原寺。
仍听道成律师讲。
永淳元年所述记文毕功。
凡成十卷。
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俄而疾。
谓弟子秀章曰。
余报将终矣。
时空中有乐音。
奄然而逝。
寿七十四。
腊五十三。
所宗萨婆多部量中取大小行。
斥古疏十六失。
其与南山不无牴牾。
开元中
嵩山律师造饰宗记。
以解释之。
对砺旧疏也。
释怀素
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也。
曾祖岳高宗朝选调为绛州曲沃县
祖徽延州广武县令
强左武卫长史
乃为京兆人也。
母李氏梦云雷震骇。
因而娠焉。
诞育之辰神光满室。
见者求占。
此子贵极。
当为王者之师傅也。
幼龄聪黠器度宽然。
识者曰。
学必成功才当逸格。
耳闻口诵皆谓老成。
年及十岁忽发出家之意。
猛利之性二亲难沮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西域回。
誓求为师。
云与龙而同物。
星将月以共光。
俱悬释氏之天。
悉丽著明之象。
初寻经论不费光阴。
受具已来专攻律部。
邺郡法砺律师
一方名器五律宗师。
迷方皆俟其指南。
得路咸推其乡导。
著疏十卷别是命家。
见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习三载乃见诸瑕。
喟然叹曰。
古人义章未能尽善。
咸亨元年发起勇心。
别述开四分律记。
至上元三年丙子
奉诏住西太原寺。
傍听道成律师讲不辍缉缀。
永淳元年十轴毕功一家新立。
弹纠古疏十有六失焉。
新义半千百条也。
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
乘风之震砰輷而无远不闻。
所化翕然所传多矣。
复著俱舍论疏一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日诵金刚经三十卷。
大律已疏计五十馀遍。
其馀书经画像不可胜数。
于本寺别院忽示疾。
力且薾然。
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报将终。
时空中有天乐浏亮。
奄然而逝。
俗龄七十四。
法腊五十三。
葬日有鸿鹤绕塔悲鸣。
至暮方散。
所撰述宗萨婆多何邪。
以法密部缘化地部出化地从有部生故出受体以无表色也。
又斥二宗云。
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
南山犯重则与天神言论。
是自言得上人法也。
大抵疏出谓之新章焉。
开元中嵩山律师造饰宗记。
以解释之对旧疏也。
又谓为东西塔律宗。
因传习处为名耳。
大历中相国元公载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传新疏。
以俸钱写疏四十本法华经疏三十本。
委宝园光翌传行之。
后元公命如净公作传。
南康皋作灵坛传授毗尼。
新疏记有承袭者。
刊名于石。
其辞酋丽其翰兼美。
为蜀中口实焉。
李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洛阳人
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
宪宗时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谪峡州司仓参军
文宗大和中太学博士,复流康州
自号清溪子
有文集,今存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与弟渤偕隐庐山白鹿洞宪宗元和初受辟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从事
元和六年(811)因投匦言吐突承璀有功,不宜出为淮南监军使,为知匦使孔戣所恶,论其与中官结交,出为硖州司仓参军
后为太常博士,于江中遇盗。
盗首知是李涉,云:“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
”因赠一绝,盗首厚馈而去。
敬宗宝历元年(825)坐事流康州
后归洛阳,卒。
生平详见《云溪友议》卷下、《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
其诗为严羽所“深取”。
(《沧浪诗话·诗评》)辛文房称其“长篇叙事各行云流水,无可牵制”。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存诗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
贞元末,辟为陈许节度府从事,累迁太子通事舍人
元和六年,投匦言吐突承璀出为淮南监军事,贬峡州司仓参军
居峡十年,遇赦,执政荐以为太学博士
宝历元年,坐武昭事流配康州
赴贬所途经桂州,时其弟渤官枝管观察使,为撰隐山元岩铭并序。
其后行迹无考。
工诗善文,尤工七绝,有名于时。
有《李涉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李涉洛阳人,渤之兄。
补诗一首。
洛阳人
初与弟渤偕隐庐山
自号清溪子
宪宗朝为太子通事舍人
峡州司仓参军
太和中太学博士
复以事流康州
作品评论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
……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唐人李涉善为歌行,如《才调集》所载《鸡鸣曲》,荆公大喜,选载“燕王好贤筑金台”诗之类,皆全篇有思致,而词近古。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
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
李涉为人倾斜,无大异。
《井栏》、《君子》诸绝,间有可观。
古风概多疏莽。
沧浪深取之,不知何解。
何如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康州新兴人
少失怙,好读兵书,善骑射
从江右观察使李勉折冲都尉,迁左威将军,充桂州防遏使
卢慎微节度岭南,言其入广州时,多匿货宝,遂杀之。
搜查其家,得珠琲,乃其父寓合浦时所遗。
观察使徐浩为之讼冤,代宗下诏厚恤其家。
独孤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宪宗元和十四年户部员外郎出为睦州刺史
穆宗长庆中,移歙州刺史
敬宗宝历二年湖州刺史,坐事贬康州
韦瓘中唐 789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茂弘
韦夏卿侄。
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
李德裕善,李宗闵恶之。
德裕罢相,贬为明州长史
武宗会昌末,累迁楚州刺史
桂管观察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9—? 字茂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宪宗元和四年(809)进士第,为状元,授左拾遗
十五年右补阙,充史馆修撰
累迁司勋郎中中书舍人
文宗大和八年(834)康州,移明州长史
武宗会昌末楚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桂管观察使
寻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约未几卒。
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本传、《桂林风土记》。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收2句。
字茂宏
京兆万年人
进士第
仕累中书舍人
李德裕善。
李宗闵恶之。
明州长史
会昌末累迁楚州刺史
桂管观察使
主要活动
  • 809年,进士
刘瞻唐 ? — 8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4 【介绍】: 桂阳人,祖籍彭城字几之
宣宗大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累拜中书舍人,出为河东节度使
懿宗咸通十一年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同昌公主卒,杀医官二十余人,力谏,懿宗怒,贬驩州司户
僖宗立,召还朝为相,未几卒。
全粤诗·卷一二
刘瞻(?
— 八七四),字几之
桂阳(今属广东连州)人。
唐宣宗大中元年(八四七)进士
四年,复登博学宏词科,历佐使府
累迁太常博士
刘瑑执政,荐为翰林学士,转员外郎中,拜中书舍人,进户部侍郎承旨
出为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入拜京兆尹,复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
懿宗咸通十一年(八七〇),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
是年八月同昌公主薨,逮太医及其族人数百人论罪。
上疏力谏。
帝大怒,即日罢相位,以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荆南节度使
当政路岩韦保衡等更以恶言闻帝,再贬廉州刺史驩州参军
等复命李庾作诏极力诋毁,欲杀之。
天下为鸣冤,遂不敢害。
僖宗即位,徙虢二州刺史,以刑部尚书召还,复以中书侍郎平章事,居位三月而卒,人以为路、韦之党刘邺者鸩之。
旧唐书》卷一七七、《新唐书》卷一八一有传。
主要活动
  • 宣宗大中,进士、宏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