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钱元瓘吴越 887 — 94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钱元瓘 世宗 文穆王 932年—941年
长兴 932年四月—933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三年至四年)
应顺 934年正月—934年四月 用后唐闵帝李从厚年号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41 【介绍】: 五代吴越国君
杭州临安人初名传瓘,嗣位后更此名,字明宝
钱镠第七子。
唐昭宗乾宁元年,授盐铁发运巡官,稍迁金部郎中
天复元年,改授礼部尚书,遥领邵州刺史
后累迁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袭封吴越国王
善抚将士,好儒学,能为诗。
尝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
又效置粉盘于榻首,夜有所忆,即书其上,诘朝以备顾问。
在位凡十年。
性颇奢侈,好治宫室。
天福六年,大火焚其宫室迨尽,乃惊惧病狂卒。
谥文穆
有《锦楼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41 字明宝原名传瓘,即位后改名
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武肃王钱镠第五子。
唐昭宗时曾为宣歙观察使田頵拘为人质。
吴越建国后,历任湖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清海军节度使两浙节度使等职。
长兴三年(932)吴越王位,旋去国仪,遵用中朝年号。
在位10年,保土安民,善事后唐、后晋政权。
卒后,后晋赐谥文穆
旧五代史》有传,《十国春秋》卷七九有本纪,《全唐文》卷八五九收和凝撰神道碑。
曾作诗千余首,编为《锦楼集》10卷,不存。
吴越钱氏传芳集》存诗2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元瓘,镠第七子,初名传瓘,嗣位后更今名。
字明宝长兴三年镠卒,袭封吴越国王
善抚将士,好儒学,善为诗。
尝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
然性奢侈,好治宫室。
在位十年。
天福六年,因火焚其宫,惊惧病狂卒,年五十五。
谥文穆,著有《锦楼集》十卷。
元瓘字明宝
初名传瓘
武肃王第七子。
乾宁元年盐铁发运巡官
又授金部郎中
天祐中累授检校右仆射
梁贞明中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龙德二年特进检校太尉侍中
后唐同光二年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中书令
长兴三年
武肃王薨。
袭位。
改今名。
加守中书令
四年封吴王
应顺元年进封吴越王
晋天福元年天下兵马副元帅
五年授天下兵马都元帅
六年加守尚书令
八月薨。
年五十五。
谥文穆
钱元璙五代 887 — 9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42 【介绍】: 五代时杭州临安人初名传璙字德辉
吴越国君钱镠第六子。
仪状瑰杰,风神俊迈。
历官邵州睦州苏州刺史
苏州三十年,性俭约而恭靖,便弓马。
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
金谷园以娱老,又建烟雨楼于滮湖之上。
封广陵郡王,不及授而卒。
谥宣义
王周五代 ? — 9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时魏州人
少勇健。
事后唐累历郡守
后晋高祖天福初,以战功历贝州泾州节度使
问民疾苦,去苛弊,民庶悦焉。
后汉高祖立,移镇武宁
卒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8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尝登进士第(《登科记考》卷二七)。
后唐庄宗明宗,以军功累历郡守
后晋天福中,历贝州泾州定州镇州节度使
杜重威契丹欲自尽,家人迫以出降,授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师
后汉刘知远立,移镇徐州,加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948)二月卒于镇,赠中书令
生平见《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本传。
周能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有《王周集》一卷,元辛文房谓:“唐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非复盛时之万一也。
王周……等数人,虽有集相传,皆气卑格下”。
(《唐才子传》卷一〇)《全唐诗》存诗1卷。
一说王周宋真宗、仁宗朝人,事迹散见《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宝庆四明》卷一、《咸淳毗陵志》卷一〇、《嘉庆浙江通志》卷一二三,《全唐诗》系误收。
魏州人
后唐明宗
以战功拜刺史
晋天福中贝州泾州节度使
武胜保义义武成德四镇。
杜重威契丹
欲自引决。
家人迫以出降。
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师
汉祖入立。
镇武宁。
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卒。
中书令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僧。
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
弃吏出家,吴越时永明寺
雅好诗道。
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
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
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
著《宗镜录》。
宋开宝八年入灭。
诗一首。
(《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
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
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
延寿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延寿字冲立
俗姓王氏
馀杭人
年十六。
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坐死。
获赦。
遂出家。
天台智者天柱寺
宋建隆元年
忠懿王命主灵隐寺
后迁永明道场。
赐号智觉禅师
开宝八年卒。
年七十二。
谥永明宗照大师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塘王氏。
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
然质直。
未尝妄语。
日行坐诵法华。
不辍口。
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
寿弃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习定于天台天柱峰者九旬。
有鸟类斥鴳。
巢衣襵中。
俄谒国师韶公。
决择所见。
徙居雪窦山
忠懿王钱氏请。
为众生行方等忏法。
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
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
营造塔像。
不可殚纪。
高丽国王
远闻其誉。
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
紫水精数珠。
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灵隐徙居永明
举唱之繁。
斯录一二。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
寿云。
更添香著云。
谢师指示。
寿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识永明
指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吹波浪起。
僧问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寿云出汝问处不得。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寿云破沙盆。
开宝八年
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智觉号。
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
姓王
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僧延寿
字冲玄
总角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六旬而毕。
四明岩禅师出家。
衣无缯纩食无重味。
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尝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当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天台智者
九旬习定。
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
夜见神人持戟而入。
师诃之曰。
何得擅入。
对曰。
久积善业方到此中。
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
遂上智者作二阄。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
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
乃至七度。
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获辨才。
初演法于雪窦。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
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
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与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周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陬溪人,字峻昭
曾与雷满狎,因猎分肉不均而斗,欲杀, 未成。
后见已据朗州任兵马留后,乃悉众趋衡州,逐刺史徐颢,僖宗诏授岳衡州刺史
又败钦化军节度使闵顼,入潭州,自称钦化军节度使
后为邵州刺史邓处讷所攻杀。
李丽质初唐 621 — 6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1—643 【介绍】: 唐太宗第五女。
太宗贞观二年封长乐郡公主
七年,下嫁母舅长孙无忌长子、宗正少卿长孙冲
年二十三卒,陪葬昭陵
贾守义初唐 626 — 6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6—684 【介绍】: 魏州贵乡人字守义
入仕后,累迁眉州长史,改杭州长史,官至邵州刺史
李贞初唐 ? — 6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 【介绍】: 宗室。
太宗子。
封汉王后改封越王
善骑射,涉文史。
历任安州都督相州刺史
武则天临朝,迁太子太傅豫州刺史
则天垂拱四年,与其子琅邪王李冲及诸皇族密谋反则天
起于博州应于豫州,破上蔡
然起事仓卒,众无斗志,凡二十日,即败。
服毒自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8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唐太宗第八子。
封汉王改封原王,徙封越王,历、扬、安三州都督,相、绛二州刺史
武后临朝,累迁太子太傅豫州刺史
武后垂拱四年(688)韩王元嘉等图谋反正,兵败,仰药而死。
玄宗开元四年(716)复爵,谥曰敬
善骑射,颇涉文史,兼有吏干。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昭陵碑林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贞墓志》。
全唐诗》存诗1首。
徐仲雅五代 922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长沙人字东野
有隽才,长于诗文。
仕楚。
马希范开天策府,仲雅年仅十八,亦列为十八学士之一,楚人以为荣。
马希广之变,仲雅闭门不出。
周行逢强署为判官,负气滑稽,触怒行逢,乃放之邵州
后结庐山寺,暇日观群僧剥棕树,咏诗见志,曰:“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
任君千度剥,意气自冲天。
”其负气不屈如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2—? 字东野,其先秦中(今陕西中部地区)人,后为长沙(今属湖南)人。
有巂才,仕楚湖南马氏,起家昭顺观察判官
文昭王马希范开天策府,仲雅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
南唐军入潭州,遂屏迹隐遁。
后周显德时周行逢召为节度判官,辞不往,遂流放邵州
生平见《五代史补》卷三、《三楚新录》卷二、《旧五代史》卷一三三、《新五代史》卷六六、《十国春秋》本传。
仲雅长于诗文,与李宏皋刘昭禹等人齐名。
所著诗文百余卷曾流行于世,文辞华艳,李九皋称其“诗如美女,善调脂粉”(《类说》卷五六引《古今诗话》)。
全唐诗》存诗6首、断句若干,《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序1首。
唐诗汇评
徐仲雅(922-?
),字东野,其先秦中(今陕西)人,徙居长沙(今属湖南)
少有俊才,长于诗文。
初为眧顺军观察判官
天福四年晋高祖马希范天策上将军希范设天策府文学馆,仲推年十八,为十八学士之一,时人荣之。
周行逢为式安节度使,署为判官,固辞。
行逢怒,放之邵州
全唐诗》存诗六首,残句若干。
作品评论
《玉壶清话》
文莹至长沙,首访故国马氏天策府诸学士所著文章。
擅其名者,惟徐东野李宏皋尔。
遂得东野诗,浮脆轻艳,皆铅华妩媚,侑一时尊俎尔。
五代诗话引《雅言杂载》
湖南徐仲雅李宏皋刘昭禹齐名。
所业百馀卷,并行于世。
《耕夫谣》一首云:“张绪逞风流,王衍事轻薄。
出门逢耕夫,颜色必不乐。
肥肤如玉洁,刀拗丝不折。
半日无耕夫,此辈总饿杀。”
唐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颍
京兆始平人
唐休璟从子。
玄宗开元间,罢临汾,上所撰《稽典》一百三十卷。
张说奏留史馆修史,兼集贤待制
张说合撰《今上实录》,记玄宗开元初事。
二书均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唐颍
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
邵州刺史唐正心之子,宰相唐休璟之从子。
玄宗开元间临汾,进其所撰《稽典》130卷。
张说奏留史馆修史,撰《今上实录》13卷,后由张说足成之。
二书皆佚。
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二》、《宰相世系表四下》、《玉海》卷四八引《集贤注记》。
严陵》卷二收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申泰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邵州人字广祥
幼好读书,清俭独处,不与亲友交。
相传至南岳访神,遇异人传金丹火龙之术。
肃宗时,以道术事李辅国,擢谏议大夫
辅国令其往道州界置军,诱引土民,纳其金帛。
归至长沙潭州刺史庞承鼎执之,首赃巨万。
奏京,辅国庇之得免。
后仍以赃败流死。
周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
周子谅子。
玄宗天宝中进士
代宗永泰中慈溪县
大历初,辟浙东幕府,与鲍防严维等人联唱。
十二年河东节度使,以大理评事佐其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玄宗天宝中进士第
代宗永泰元年(765)慈溪
大历元年(766)至五年间曾在浙东幕,与鲍防严维等联唱,后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十二年河东从事检校大理司直
生平事迹散见梁肃《送周司直太原序》、《元和姓纂》卷五、《太平广记》卷三八二引《广异记》、《宝庆四明》卷一六。
全唐诗》存联句1首。
《全唐诗续拾》补收联句3首。
主要活动
  • 玄宗天宝中,进士
刘长卿中唐 ?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
玄宗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中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因事下狱,贬南巴
代宗大历中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
早岁居洛阳
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
释褐长洲
肃宗至德三载(758)海盐
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
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
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
后擢鄂岳转运留后
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初随州刺史
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
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
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
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
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
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
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
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
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
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
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
”(《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
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
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
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
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
”(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一作10卷,一作11卷。
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
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刘长卿(?
—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天宝中,登进士第
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摄海盐
因事陷狱,贬南巴
广德中,为监察御史
大历中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
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
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五卷。
词学图录
刘长卿(?
-约789) 字文房
河间人
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长卿字文房
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
淮南鄂岳转运留后
随州刺史
作品评论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
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王、杜,后有钱、郎、刘、李”。
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
”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
士林或之讥也。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
《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
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
《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
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
《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
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
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
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
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
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
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
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
《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
《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
《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
《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
《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
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
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
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
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刘诗叙》
文房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
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
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
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
次则莫妙于排律。
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
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
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
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
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
《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
《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
《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
权德舆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
《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
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
《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
《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
《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
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
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
……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
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
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
《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
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
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
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
“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
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
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
《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
格高气劲,自然沉着。
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
《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
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主要活动
  • 天寶,进士
  • 755年-757年,江南东道苏州长洲(江苏苏州),县尉,年底,避乱南下,任长洲县尉
  • 757年-770年,江南东道苏州海盐(浙江海盐),县令,年底,摄海盐令。有诗
  • 771年,江南西道鄂州(湖北武汉),转运使判官、 转运留后,夏日,徙鄂州,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 772年,江南西道鄂州(湖北武汉),转运使判官、转运留后,春,北返回鄂州。有诗留别
  • 773年,江南西道鄂州(湖北武汉),转运留后,知鄂、岳转运留后任上
  • 774年-779年,江南东道睦州(浙江建德),司马,因钱粮事被诬陷,贬睦州司马。秋赴贬所
  • 780年-781年,江南西道洪州(江西南昌),刺史,除刺史赴任过洪州,有诗哭友人
韩洄唐 732 — 7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2—794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幼深
韩滉弟。
以荫补弘文生,除章怀太子陵令
安禄山叛,家人多遇害,遂避难江南,蔬食,去乐。
后累擢知制诰,坐与元载善,贬邵州司户参军
德宗立,历迁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
请凿铜铸钱、省胥吏、积谷,多所建白。
坐事贬蜀州刺史,入为兵部侍郎,转京兆尹,官终国子祭酒
字幼深
宰相休子。
荫补宏文生。
乾元中谏议大夫知制诰
兴元元年兵部侍郎
京兆尹
御史大夫
贞元十年国子祭酒
户部尚书
李鉊中唐 ? — 7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7 【介绍】: 宗室后裔。
少以门子入仕。
玄宗天宝十四载,补伊阙丞。
安史乱后南奔,补广德
刘展乱时,守御有方。
以考课最,拜奉天
寻充宣武行军司马
德宗贞元二年,拜右庶子
次年充入蕃使。
卫尉卿司农卿
坐事贬邵州长史,卒于贬所。
王锷中唐 740 — 8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15 【介绍】: 太原人字昆吾
始为裨将,以功擢邵州江州刺史,累拜刑部尚书
善理财,明吏治。
宪宗元和初左仆射、除检校司徒、河中节度,又兼太子太傅、加同平章事
李靖隋末唐初 571 — 6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649 【介绍】: 雍州三原人字药师,一说本名药师
姿貌魁秀。
少有文武材略,通书史,誉称“有王佐才”。
高祖时行军总管萧铣平,招降岭南四十九州,又曾镇压辅公祏军。
太宗即位,授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转兵部尚书
突厥封代国公,迁尚书右仆射
吐谷浑侵边,复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
又改卫国公
卒谥景武
后人录其论兵语,为《李卫公兵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0—649 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
初仕,累官马邑丞
因见太原留守李渊有异志,欲告发而未果。
李渊举事后,欲杀之,李世民救免而入其幕府
高祖武德间,屡与征讨,战功卓著,累官至扬州行军总管
武德末太宗贞观初,多次率兵出击东突厥,至贞观四年(630)破之,俘颉利可汗,北方得以安宁。
封代国公
八年,又出击吐谷浑次年平之。
其后谢病不出。
后改封卫国公,图形凌烟阁
卒谥景武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昭陵碑录》卷中有许敬宗所撰之碑。
著有《卫公兵法》。
另传《李卫公问对》3卷,后世或疑为伪作。
日下旧闻考》卷一一六、《盘山志》卷一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
少有文武材略。
初仕,为长安县功曹驾部员外郎马邑郡
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从李孝恭萧铣,复度岭招抚岭南诸州,屡立军功。
太宗时,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
初封代国公,改卫国公
贞观二十三年卒,年七十九。
诗一首。
(《全唐诗》无李靖诗。
事迹据《旧唐书》卷六七本传)
字药师
雍州三原人
马邑郡
太宗召入幕府
从平王世充萧铣
上柱国
封永康县公
贞观中刑部尚书
以本官兼检校中书令
封代国公
左光禄大夫
右仆射
图形淩烟阁。
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二十三年薨。
年七十九。
司徒并州都督
谥曰景武
林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莆田人字复梦
林披子。
通经。
西川节度使韦皋辟为推官
刘辟反,切谏。
怒,命杀之;又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以胁服之。
终不屈。
舍之,斥为唐
败,名重京师
然嗜酒忤物,宰相置而不重。
后迁为礼部员外郎,出为邵州刺史
坐事,杖流儋州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复梦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林披子,林藻弟。
德宗贞元四年(788)明经及第
西川节度推官
宪宗元和初西川节度使刘辟反,切谏不从,几被杀,后贬唐
刘辟败,乃名重一时。
曾上言西川事,切中时弊,但未见纳。
景节度使程权掌书记
礼部员外郎
元和十年(815)邵州刺史
坐事杖流儋州而卒。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
《王氏汇刻唐人集》收有《林邵州遗集》1卷,据《莆风清籁集》录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字复梦
泉州莆田人
累迁礼部员外郎
出为邵州刺史
坐杖人死流儋州
卒。
主要活动
  • 788年,明经科
周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高宗以后人。
尚书
曾至邵州访李真人,并留诗刻石山间。
石刻至明代始发现。
道光《宝庆府志》卷一〇三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柳宗元中唐 773 — 8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柳镇子。
德宗贞元九年进士第十四年博学宏词科
集贤殿正字,调蓝田,拜监察御史里行
王叔文友善。
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
叔文败,宗元永州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
又工诗,风格清峭。
有《柳河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二年秘书省校书郎
十四年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
三年后调蓝田
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
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
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
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
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
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
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
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
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
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
苏轼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
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
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
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
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
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
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卒于柳州
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
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
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
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
有《柳宗元集》三十卷。
今有《柳河东》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宗元字子厚
河东人
贞元九年进士
又中博学宏词科
贞元十九年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
坐党王叔文邵州刺史
再贬永州司马
柳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卒。
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
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灿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
而才不逮意。
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
《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
《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
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
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
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
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
《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子厚永、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
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
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
”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韩、齐名,然乃本色诗人。
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
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
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柳柳州精绝工致,古体尤高。
世言韦、,韦诗淡而缓,诗峭而劲。
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亦不偶然。
《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
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
《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
《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
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
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
”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
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
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
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
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
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
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
《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
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
柳文让韩,诗则独胜。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者,之胜刘,又不但诗文。
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
《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
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
《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
《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
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
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
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
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
《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
《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
……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
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
《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
《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
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主要活动
  • 793年,进士
  • 798年,宏词科
  • 798年-80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集贤殿书院正字,在长安,第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
  • 801年-803年,京畿道京兆府蓝田(陕西蓝田),县尉,自集贤殿书院正字调蓝田尉
  • 803年-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监察御史里行,自蓝田尉入为监察御史里行
  • 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礼部员外郎,正月二十三日,德宗崩,二十六日,顺宗即位;二月,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等,开始永贞革新。时王叔文所交颇多知名之士,宗元受其赏识,自监察御史里行迁礼部员外郎
  • 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刺史,九月十三日,坐交王叔文,自礼部员外郎贬韶州刺史
  • 805年-815年,司马,十一月,赴贬地韶州未至,再贬永州司马。赴永时,其母及从弟宗直、表弟卢遵皆相从
  • 815年-81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刺史,三月,再贬柳州刺史。时刘禹锡授播州刺史,宗元以播州远,刘禹锡有老母奉养,力请互易。适裴度为刘禹锡请移近处,改授连州,乃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