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智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王玄策侄。
早于少林山出家,乐诵文典,颇工文笔。
曾至蕲州,从五祖弘忍习禅。
复南行,与无行结伴,于合浦登舟渡海,至室利佛逝国,复至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东印度,入大觉寺,瞻礼习经。
中印度居八年,历参诸胜迹。
拟从北印度归国。
后不详。
智弘律师者。
洛阳人也。
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
年才弱岁早狎冲虚。
志蔑轻肥情怀栖遁。
遂往少林山餐和服饵。
乐诵经典颇工文笔。
既而悟朝市之諠哗。
尚法门之澄寂。
遂背八水而去三吴。
舍素禔而擐缁服。
事瑳禅师为师禀承思慧而未经多载即髣髴玄关。
复往蕲州忍禅师处重修定潋。
而芳根虽植崇条未耸。
遂济湘川衡岭
桂林而托想。
遁幽泉以息心。
颇经年载。
寂禅师为依止。
睹山水之秀丽。
玩林薄之清虚。
挥翰写衷掣幽泉山
赋申远游之怀。
既览三吴之法匠。
颇尽芳筵。
九江之胜友。
几闲妙理。
然而宿植善根匪由人奖。
出日中府欲观礼西天。
幸遇无行禅师与之同契。
合浦升舶长泛沧溟。
风便不通漂居上景。
覆向交州住经一夏。
既至冬末复往海滨神湾。
随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国
自馀经历具在行禅师传内。
大觉寺住经二载。
瞻仰尊容倾诚励想。
讽诵梵本月故日新。
闲声论能梵书。
学律仪习对法。
既解俱舍复善因明。
于那烂陀寺则披览大乘。
在信者道场。
乃专功小教。
复就名德重洗律仪。
恳恳勤勤无忘寸影。
德光律师所制律经。
随听随译实有功夫。
善护浮囊无亏片检。
常坐不卧知足清廉。
奉上谦下久而弥敬。
至于王城鹫岭仙苑鹿林祇树天阶庵园山穴。
备申翘想东契幽心。
每掇衣钵之馀。
常怀供益之念。
于那烂陀寺则上餐普设在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
中印度近有八年。
后向北天羯湿弥罗。
拟之乡国矣。
闻与琳公为伴。
不知今在何所。
然而翻译之功其人已就矣。
李万超后晋至宋初 904 — 9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并州太原人
初仕后晋,以功累迁肃锐指挥使
后汉时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历泽州怀州刺史
后周开国,从征慕容彦超,以功授洺州团练使,预收秦、凤,从平淮南,连移莱、、登等州,所至有善政。
宋初,入为右武卫大将军,迁左骁卫大将军
陈起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蕲州人
进士及第
南唐,官黄
时有诸佑聚徒数百为盗,到数日,籍佑为里长,不服,执而斩之。
乃书名。
累迁监察御史
员半千唐 625 — 7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18 【介绍】: 晋州临汾人字荣期本名馀庆
少举童子科。
长师事王义方
高宗上元初,应八科举皆中,授武陟
尝乘县令赴州,开仓赈济灾民。
武则天时,为左卫长史弘文馆直学士
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忤旨,下迁水部郎中
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守豪、蕲二州刺史,所至礼化大行。
睿宗初,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累封平原郡公
有《三国春秋》、《明堂新礼》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8—721 原名馀庆字荣期排行四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人,客居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
高宗上元三年(676)应八科举,授武陟
永隆元年(680)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
武后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参军,入阁供奉。
司宾寺主簿左卫长史弘文馆直学士正谏大夫右控鹤内供奉,左迁水部郎中,出为棣州刺史
中宗时,为蕲二州刺史
睿宗即位,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封平原郡公
玄宗开元九年(721),卜居尧山沮水间,卒。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王勃骆宾王交往。
著有《明堂新礼》3卷,又文集10卷等,均已佚。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员半千荣期晋州临汾人
玄宗开元间(《旧唐书》谓卒开元二年,《新唐书》则谓卒开元九年),年九十四。
补诗一首。
半千荣期
齐州全节人
本名馀庆
少师王义方
义方谓曰。
五百年一贤。
足下当之矣。
改名半千
上元初举八科皆中。
授武陟
又应岳牧举。
对策擢上第。
垂拱中累补左卫冑曹入阁供奉。
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
棣州刺史
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
睿宗立
徵拜太子右谕德崇文馆学士
银青光禄大夫
封平原郡公
开元九年卒。
年九十四。
僧印宗初唐 627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713 【介绍】: 唐僧。
吴郡人俗姓印
通经典,精《涅槃经》。
高宗咸亨间蕲春东山弘忍大师咨受禅法,复于番禺慧能禅师,后还乡里。
有《心要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吴郡印氏。
母镏始娠。
其邻人咸梦。
一端雅沙门
徐步入其舍。
镏亦自梦。
或求为其子。
陈让再三不止。
他夕父又梦。
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于镏氏者。
于是镏氏。
食遇荤。
膻辄厌弃。
逮生即使事佛。
无靳惜意。
稍长依宿德习经论。
尤精涅槃。
咸亨元年
阐导京辇盛甚。
上元中诏入居大爱敬寺
辞不赴。
乃就蕲之东山
咨受忍大师禅法。
复尝于番禺
慧能禅师问答。
深明心要。
久之还乡里。
刺史王胄
请置戒坛
度人可千数。
因诏江东诸寺院。
置坛度人如之。
后诏入内。
造慈氏大像。
著心要集。
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法者。
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终。
年八十七。
释印宗
姓印氏
吴郡人也。
母刘氏始娠。
邻家咸见一沙门端雅徐步入印舍。
白刘曰愿为子焉。
母梦同此。
再三陈让不克。
父梦有馈栴檀香木童子。
跪授付刘。
刘顿厌荤膻。
俗间食味隔在唇吻之外。
及生而长。
从师诵通经典。
末最精讲者涅槃经。
咸亨元年在京都盛扬道化。
上元中敕入大爱敬寺居。
辞不赴请。
蕲春东山忍大师咨受禅法。
复于番禺慧能禅师
问答之间深诣玄理还乡地。
刺史王胄礼重殊伦。
请置戒坛
命宗度人。
可数千百。
续敕召入内。
乃造慈氏大像。
所著心要集。
起梁至唐。
天下诸达者语言总录焉。
又奉敕江东诸寺院天柱报恩各置戒坛度人。
又纂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
重结集之。
手笔逾高著述流布。
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终。
嘱循轮王法葬之。
年八十七。
会稽王师乾立塔铭焉。
徐齐聃初唐 629 — 6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9—672 【介绍】: 湖州长城人,世居冯翊字将道
八岁能文,太宗召试,赐所佩金削刀。
高宗时,为潞王府文学崇文馆学士侍太子讲,修书于芳林门。
时姑为帝婕好,嫌以恩进,求出为桃林
累迁西台舍人,在职多进谠言。
善文诰,令侍太子诸王属文。
坐漏禁中事,贬蕲州司马,又流钦州
齐聃
湖州长城人
高宗时累迁兰台舍人
以漏言左授苏州司马
又坐事流钦州
咸亨中卒。
睿宗立
追录旧恩。
累赠礼部尚书
陈曙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蕲州人
善坛观道士
或传在蜀尝举进士
避世乱,遁迹蕲州山中。
能日步走数百里,舍中惟一榻,《素书》数卷。
与蛇虎杂居亦自若。
南唐李昪召之,不行。
后渡江居永兴景星废观以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蜀(今四川)人。
前蜀末年避地淮南,后至蕲州善坛观为道士
居室仅屋一间,道书数卷而已。
历数十年,颜貌不改。
南唐中主中书舍人高越召之,三往而不应。
后徙居鄂州洪州西山,卒于永兴景星观。
事迹见《江淮异人录》、马令南唐书》卷七。
江南馀载》卷下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以此诗为李梦符作,题曰《答常学士》,多异文。
全唐诗补逸
陈曙蜀人
蜀后主王氏末年避地淮南,隐蕲州山中。
南唐元宗李璟时曾遣人征之,不应。
后移居鄂州,不知所终。
诗一首。
(《全唐诗》无陈曙诗)
李平五代 ? — 9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3 【介绍】: 五代时关右人。
本姓杨名讷,少为嵩山道士
后游蒲中,为节度使李守贞从事
后汉乾祐元年守贞谋叛,遣其使南唐
守贞败,遂留事南唐,并改姓名。
尚书员外郎,迁卫尉少卿
李璟保大十四年,率师入蕲州,遂为刺史
次年建州节度副使
入为卫尉卿,迁户部侍郎
潘佑善。
复井田法,荐司农寺以督之。
事行,百姓大挠,聚而为乱,李煜遂收下狱。
开宝六年,自缢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3 关右(函谷关以西地区)人。
本姓杨名讷,少为嵩山道士
后游蒲中,为节度使李守贞从事
后汉乾祐元年(948)守贞谋叛汉,遣乞师南唐
守贞败,留事南唐,遂改今名。
后任尚书员外郎,迁卫尉少卿
元宗保大十四年(956)率师入蕲州,为刺史
次年建州节度副使(一作节度使),征为卫尉卿户部侍郎
潘佑善,复井田法,荐司农寺以督之。
事行,百姓大挠,聚而为乱,遂收下狱。
宋开宝六年(973)自缢而死。
生平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本传、《江南别录》等。
全唐诗》存断句2联。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
唐僧。
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
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
后居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
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
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
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
早年听人诵佛经,颇领会,遂北行访师。
高宗咸亨间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
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
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
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
卒于新州国恩寺
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
生平见《旧唐书》本传。
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
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
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
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慧能俗姓卢氏
其先范阳人
以父行瑫官南海
遂为新州人
咸亨中乐昌
智远禅师出家。
复至蕲春
就宏忍禅师受具。
后至南海
印宗法师剃染。
法性寺
上元中移具宝林寺
诏赴京邑
谢病不起。
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
改额法泉。
是为南宗六祖
先天二年卒。
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师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奉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梁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曹溪
武后中宗
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南华寺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韶阳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师睹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曰。
岭南人无佛性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求那跋三藏之所筑也。
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传。
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肃宗下诏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高越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幽州人字冲远,一作仲远
进士第
南唐,历军事判官中书舍人李煜时累官勤政殿学士左谏议大夫户部侍郎
卒谥穆
精词赋,有誉江南
性淡泊,与隐士陈曙为知交。
好释氏,有《舍利塔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冲远(一作仲远),幽州(今北京西南)人。
少举进士,精警有才思。
初为卢文进上党安州两镇掌书记文进以女妻之。
后晋高祖即位,南奔广陵,吴用为秘书郎
南唐烈祖李昪受禅后,迁水部(一作礼部)员外郎,改祠部,后迁水部郎中
中主保大四年(946),因斥冯延巳,贬蕲州司士参军
后徙广陵,仕累中书舍人
后主时,迁御史中丞左谏议大夫,兼户部侍郎
卒年62岁,谥穆
生平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十国春秋》本传、《南唐近事》等。
儒学淹雅,颇精词赋,少即有名于燕赵间。
南唐后,与江文蔚俱以能赋擅名江表,时人谓之“江、高”。
其为文援笔立成,词采温丽,为中宗所称重。
十国春秋》卷二八谓有《舍利塔记》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释惠安武周 ? — 707年3月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卫氏
荆州枝江人
生于隋之开皇初
貌端雅。
性极和裕小年即出家。
学复通贯。
十七年
诏括勘天下僧尼之私度者。
云幼以患难。
逃入山谷。
初不知其孰为教育。
孰为薙染也。
大业中开通济渠。
役男女百馀万。
日分卫。
以食饿者。
众赖之。
上闻而诏见之。
遁入大和山中。
上幸江都
海内扰攘。
乃仗锡登衡岳
行头陀法。
贞观间
蕲州忍大师
得心诀。
麟德元年
终南山
爱石壁之胜。
而禅栖其下。
时早霜害稼独所居。
环四十里皆熟。
高宗异之。
诏入见。
不赴。
坦然怀让
二人来参。
问曰。
如何是祖师意。
曰。
何不问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曰。
当观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
以目开合示之。
永淳三年
化缘滑台。
但结草亭冲要地。
不置四壁。
昼夜燕坐绳床。
无倦态。
诏为造招提寺
其处。
俄还乡里。
神秀禅师
迁逝玉泉寺
旷主席。
众请住持。
固辞归隐嵩山少林寺
圣历二年四月
嵩山神菩萨戒。
则天尤加敬。
每迎至。
供养宫中。
有所教戒。
则稽颡听受。
尝问师甲子。
曰。
不记。
曰何为不记。
曰。
此身生死若循环。
环无起尽。
焉用记为。
况此心流注。
起灭无间。
自初识至动相不生。
何年月而可记乎。
神龙二年九月
诏安。
静禅师内供施。
且度弟子十四人。
俾充执侍。
三年。
施磨衲僧伽梨。
神龙三年三月三日
谓其徒曰。
吾死必弃尸林中。
焚以野烧。
慎勿劳人也。
顷之万回和尚造室。
执手耳语而去。
八日阖户。
吉祥卧而寂。
春秋约一百三十岁。
焚毕。
获舍利八十颗。
内五颗红紫色。
以进上。
馀造塔以葬。
释惠安
未详何许人也。
神龙中游于京兆
抑多先见。
唐休璟既立边功。
贵盛无比。
往造焉。
相公甚美。
必有甚恶将有大祸。
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
休璟素知能厌胜。
诺而拜之。
曰。
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
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
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
因得张君本京官。
即日升之。
宫赞相次作守定陶
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
张君到任锐意精求。
得二犬如其所求。
以献之休璟大悦召视之。
曰极善。
后旬馀却来曰。
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
遂留宿。
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
命左右十数辈。
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
休璟共处一榻。
至夜分笑之曰。
相君之祸兔矣。
可以就寝。
休璟喜而谢之。
遂撤左右俱寝。
迨晓休璟可起矣。
问安曰。
二犬何所用乎。
遂寻其迹至园中。
见一人仆地而卒。
视其颈有血焉。
盖为物所啮者。
又见二犬在大木下。
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
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与彼俱贼也。
昨夕偕来欲害相国
盖遇此二犬。
环而且吠。
彼为所噬既殒。
某藏匿为地。
天网所罗为犬蹲守。
今甘万死。
且命缚之。
曰此罪固当死。
然非某心也。
乃受制于人耳。
乃释之。
贼拜泣而去。
休璟拜谢曰。
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
曰。
相国之福。
岂所能为哉。
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
有术士告之曰。
君将有灾。
当求善禳厌者。
或能免矣。
轸知奇术清行为时所重。
致书于休璟
即与一书曰。
事在其中耳。
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
其家开其书。
徒一幅空纸焉。
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
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释惠安
未详何许人也。
发言多中好为厌胜之术。
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
一日僧来谓休璟曰。
相国将有大祸。
且不远数月然可以禳去。
休璟惧甚。
即拜之。
僧曰。
某无他术但奉一计耳。
愿听之。
休璟曰。
幸吾师教焉。
僧曰。
且天下郡守非相国命之乎。
曰然僧曰。
相国当于卑冗官中访一孤寒家贫有才𠏉者。
拔为曹州刺史
其深感相国恩。
而可以指踪也。
既得愿以报某。
休璟且喜且谢。
遂访于亲友得张君者。
家甚贫为京卑官。
即日拜赞善大夫
又旬日用为曹州刺史
既而召僧。
谓曰。
已从师之计得张某矣。
然则可以教之乎。
僧曰。
张君赴郡之时。
当令求二犬高数尺而神俊者。
休璟唯之。
已而张君唐公特达之恩。
且莫喻其旨。
及将赴郡告辞于休璟璟曰。
闻贵郡多善犬。
愿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
张君曰。
谨奉教。
既至郡数日。
乃悉召郡吏
且告之曰。
吾受丞相唐公深恩。
拔于不次得守大郡。
唐公求二良犬。
可致之乎。
有一吏前曰。
独某家育一犬质状异常愿献之。
张君大喜。
即取焉。
既至其犬高数尺而肥其臆广尺馀。
神俊异常而又驯扰。
张君曰。
相国者二也如何。
吏白曰。
郡内所有唯此耳。
他皆常也。
然郡南十里某村某家民有一焉。
民极惜之。
非君侯亲往不可取之。
张君即命驾赍厚直而访之。
果得焉。
其状与吏所献者不异。
而神彩过之。
张君甚喜。
即召亲吏以二犬献。
休璟大悦且奇其状。
以为所未尝见。
遂召僧视之。
僧曰。
善育之。
相君之祸者二犬耳。
后旬日其僧又至。
休璟曰。
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之备。
休璟即留僧宿其第。
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
命左右十馀人。
执弧矢立于榻之隅。
其僧与休璟共处一榻。
至夜分僧笑曰。
相君之祸免矣。
可以就寝。
休璟大喜且谢之。
遂彻左右与僧寐焉。
迨晓僧呼休璟曰。
可起矣。
休璟即起谓僧曰。
祸诚免矣。
然二大安所用乎。
僧曰。
俱往观焉。
乃与休璟偕寻其迹。
至后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矣。
视其颈有血。
盖为物所噬者。
又见二犬在大木下。
仰视之见一人袒而匿其上。
休璟惊且诘曰。
汝为谁。
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与彼俱贼也。
昨夕偕来且将致害相国
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
彼遂为所噬而死。
某惧因匿身于此。
二犬见之乃蹲于树下。
某伺其他去将逃焉。
迨晓终不去。
今即甘死于是矣。
休璟即召左右令缚之曰。
此罪固当死。
然非某心也。
盖受制于人耳。
愿释之。
休璟命解缚。
其贼拜泣而去。
休璟谢其僧曰。
赖吾师。
不然死于二人之手。
僧曰。
此盖相国之福也。
岂所能为哉。
休璟有表弟卢轸在荆门
有术士告之。
君将有灾戾。
一善禳者为庶可矣。
轸素知其僧。
因致书于休璟请求之。
僧即一书付休璟曰。
事在其中耳。
及书达荆州而轸已卒。
其家开视其书徒一幅纸无文字焉。
休璟益奇之。
后数年遁去不知所适。
释慧安初唐 ? — 709年3月8日
释慧安
姓卫氏
荆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䰂青目。
降神乃隋开皇初年也。
受性宽裕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无不该贯。
文帝十七年敕条括天下私度僧尼。
云。
本无名姓亡入山谷。
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诏安。
遂潜入太和山
江都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法。
贞观中
蕲州忍大师
麟德元年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灾矣天皇大帝闻而召焉。
不奉诏。
永淳二年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是也
如是却还家乡玉泉寺
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告门人学众曰。
各归闭户。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卫森森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丁宁教诫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曰。
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
不记也。
曰何不记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环乎。
环无起尽何用记为。
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阙井。
敕为凿焉。
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
将及泉见虾蟆金色。
蠢然出沮洳间。
合其悬记。
倍加钦重。
中宗神龙二年九月敕令中官赐紫袈裟并绢。
度弟子二七人。
复诏安并静禅师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
吾死已将尸向林间待野火自焚之。
勿违吾愿。
俄尔万回和尚来。
猖狂执手言论移刻。
旁侍倾耳都不体会。
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许岁。
开皇二年景龙三年故也。
火焚尸毕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先天二年
门人建浮图焉。
释慧安
姓卫氏
荆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䰂(音采)青目。
修学法门无不该贯。
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麟德元年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
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圣历二年四月
告门人学众曰各归闭户。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卫森森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丁宁告诫。
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曰。
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
不记也。
曰何不记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环乎。
环无起尽何用记为。
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间。
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阙井。
敕为凿焉。
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
将及泉见虾蟆金色。
蠢然出沮洳间。
合其悬记。
帝倍加钦重。
景龙三年三月三日
嘱门人曰。
吾死已将尸向林间。
待野火自焚之。
勿违吾愿。
俄尔万回和尚来。
猖狂执手言论移刻。
旁侍倾耳都不体会。
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
姓卫
荆州支江人。
安性宽𥙿。
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
无不该贯。
大业中
开通济渠。
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
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
诏安遂潜入太和山
江都
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
行头陀法。
贞观中
蕲州
忍大师
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
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
皆苦青女之灾。
天皇大帝
闻而召焉。
不奉诏。
永淳二年
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
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
却还家乡玉泉寺
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
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
告门人学众。
各归闭户。
至三更。
有禅人至。
扈卫森森。
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
丁宁教诫。
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
曰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不记。
曰何不记耶。
曰生死之身。
如循环。
无起尽。
何用记为。
又此心流注。
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
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中宗神龙二年九月
敕令中官赐紫袈裟。
并绢。
赐号安并静禅师
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八日
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岁。
火焚。
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
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冉祖雍初唐 ?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3 【介绍】: 夔州云安人
冉实子。
进士第
中宗景龙初,擢给事中
武三思用事,王同皎等密谋杀之,宋之问祖雍告变,天下丑其行。
中书舍人
景龙末,迁刑部侍郎
因倡饮省中,为御史劾奏,贬蕲州刺史
睿宗景云元年,流岭南
玄宗先天初,与宋之问同赐死于桂州
王晙唐 662 — 7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沧州景城人
弱冠明经擢第。
历迁殿中侍御史
开元初吐蕃,大败之,寻除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突厥有功,授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封清源县公
累拜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
卒年七十余。
尚书左丞相谥忠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2?—732 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家洛阳(今河南洛阳)
长安王行果子。
弱冠明经及第,调清苑
永昌令殿中侍御史,出为渭南
景龙末桂州都督,转鸿胪大卿,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
以击吐蕃功进并州大都督长史
左散骑常侍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御史大夫
开元八年(720)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次年梓州刺史,后拜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吏部尚书
十一年张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王乔谋反,贬蕲州刺史,转定州
入迁户部尚书,官终朔方军节度使
二十年卒,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会要》卷七〇。
好学能文,《全唐诗》存诗1首。
又《全唐诗》有王俊,乃王晙之误。
沧州景城人
徙家洛阳
弱冠明经擢第。
景龙末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陇右偫牧使。
开元十年太子詹事
封中山郡公
十一年同中书门下三品
朔方军节度大使
二十年卒。
年七十馀。
尚书左丞相
谥曰忠烈
杜元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字道宁
能诗。
武则天中宗时,任职麟台,与沈佺期等唱和。
玄宗开元中,累官金部员外郎度支考功曹郎中
十年,官蕲州刺史
官终杭州刺史
有集。
李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蕲州黄梅人
开元时庐山使者,召所在学士制碑文,独文合旨。
诏不赴。
以寿终
张霭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崇安人,一作浦城人,字伯云。
五代后周蕲州刺史
入宋为侍御史
太祖方弹雀于后苑,急请入奏事,及见,所奏乃常事。
帝怒,报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
帝色愈厉,以斧柄撞其口,坠两齿,跪而徐拾之。
帝悔,赐缣百匹。
僧子瑀盛唐 ? — 7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 【介绍】: 唐僧。
湖州德清人
俗姓沈字真瑛
幼出家。
武周如意中,于洛阳大福先寺受戒。
證圣中,归住湖州大云寺
坚执僧律,勤心礼忏,写经一万六千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字真瑛
姓沈氏
吴兴德清人
年未总角。
辞亲出家于郡之大云寺
如意中
大赦。
诏天下度人以祈国𨤲。
遂获薙落。
受具于洛京大福先寺。
澄圣中。
归执律柄。
以纪纲清众。
平居各礼万五千佛。
兼行慈悲忏法。
日夜勤至。
俄有弹指行道者九人。
忽隐去。
问之无识者。
然后知其为圣僧矣。
或夕坐无镫烛。
而身出光明。
天宝初
临安足法师死。
三宿而苏曰。
冥中。
谓王曰。
能讲涅槃请宥之。
王曰。
尝闻岩崙能讲矣。
未闻也。
不许。
力争之。
平生书经凡三藏。
共万有六千卷云。
十一年趺坐而终。
明年阇维。
启龛视之。
颜色殊不变。
见者起敬。
释子瑀
字真瑛
姓沈氏
吴兴德清人也。
其先亡国于沈。
因以为氏。
春秋沈子之后也。
生而聪慧不以师授。
年未总角辞亲出家。
以如意年中大赦度人。
坏衣削䰂煤炱世事。
洛京大福先寺受戒。
勤勤祈请假寐。
三日之夕见有神人俨然在目。
倏往忽来或同或异。
得非至诚乎。
于是烛如来灯佩菩萨印。
證圣中归于大云道场。
坚执律柄僧纲釐举。
不亦宜哉。
素履纯厖无咎无誉。
使天下之士有外道焉。
有阐提焉。
心如飘风言若泉涌挠我圣教挤我妙门。
示以从容诱以方便。
莫不稽首挫色而闻命焉。
常礼一万五千佛名。
兼慈悲忏。
日夜一匝。
或二日三日一匝。
夜有圣僧九人降于礼忏之所。
相与行道弹指而去。
或夜无灯烛。
心口是念圆光照室如坐月中。
如此则往往有之。
德清遍邑未有塔寺。
遂锐怀营构。
一唱齐和乃成精宇。
前后写经三藏。
凡一万六千卷。
天宝初临安足法师
死经三宿。
将入地狱。
冥中见引至王所。
谓王曰。
此人能讲涅槃经。
王宜宥之。
王曰。
唯闻岩崙师能讲。
不闻此师名何也。
如是再三。
王不能屈。
因赦之。
曾是乡人施𤛒牛者。
天然不孕因而出乳其通感如是。
十一年秋禅坐而终。
十二年春将启灵龛欲焚之。
容色不变如生。
虽少林孕髭蕲春育发。
何独嘉也。
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姚淡主客郎中姚泲刺史杨慧才偕归信焉。
郑丹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代宗宝应元年(762)诣京献《二帝两后挽歌》30首,朝廷嘉之。
后官至蕲州录事参军
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上、《唐诗纪事》卷二八。
高仲武称其诗“剪刻婉密”。
(《中兴间气集》)《全唐诗》存诗2首。
李泌唐 722 — 7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89 【介绍】: 辽东襄平人字长源
魏柱国李弼六世孙,徙居京兆
少聪颖,及长,博涉经史,善属文,尤工诗。
常游嵩、华、终南山,慕神仙不死术。
天宝间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厚之,为杨国忠所疾。
肃宗即位,入议国事,出陪舆辇,悉与谋议,为李辅国所疾,去隐衡山
代宗立,出为楚州杭州刺史
德宗时,拜中书侍中同平章事
出入中禁,事四君,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
有谠直之风,好谈神仙诡道。
封邺侯,卒赠太子太傅
有文集二十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2—789 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玄宗天宝中诣阙上书,召待诏翰林
至德元载(756)灵武肃宗,顾问国事,权逾宰相
历仕代宗德宗
贞元三年(787)拜相,累封邺县侯
五年卒。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清杨希闵有《李邺侯年谱》。
李泌7岁能文,为张九龄所知。
梁肃称其“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
”(《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全唐诗》存李泌诗4首,又断句6句,《全唐诗续拾》补断句3句。
唐诗汇评
李泌(722-789)字长源,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七岁能文。
天宝中玄宗召讲《老子》,待诏翰林
因赋诗讥刺杨国忠等,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参预军国大政,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二京收复,归隐衡山
代宗朝,召还,为杭二州刺史
朱泚之乱,德宗奉天,召左散骑常侍
乱平,为陕虢观察使
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封邺县侯,半。
有《李泌集》二十卷,己佚。
全唐诗》存诗四首,或句三。
字长源
其先辽东襄平人
徙居京兆
天宝中嵩山上书。
召见。
待诏翰林
东宫供奉。
肃宗北巡至灵武
奔赴行在。
银青光禄大夫
掌枢务。
元帅广平王军司马事。
中书令
乞隐衡山
代宗立
召为翰林学士
德宗奉天
左散骑常侍
贞元三年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邺县侯
五年卒。
年六十八。
太子太傅
作品评论
梁肃《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
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
旧唐书本传
)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以王佐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