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米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长通
隐居剡溪
曹王李皋江西,辟为节度参谋,后召为拾遗,不赴。
诗文多行于世。
皮瑕叔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
进士第
刚柔不合时。
受蜀聘为幕府
官至刺史
王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九号白云先生别号巢君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隐于鹿门山,与孟浩然往还甚密,浩然有9首诗记及王迥
曾游江南浩然作《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送之。
事迹散见孟浩然诸诗。
全唐诗》存诗1首。
释崇拔
崇拔
龙朔中襄州禅居寺沙门
尹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守忠
父尹嗣宗,居丧逾礼。
时年十三,竭力奉养。
父疾笃,不解衣历年。
父卒,负土成坟,朝夕号恸。
高宗龙朔中刺史改其里为南陔里,旌其孝行。
张柬之初唐 625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06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孟将
进士第,始调清源丞。
武周永昌元年以贤良征试,擢监察御史
后出为合、蜀二州刺史
长安中召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与桓彦范等乘机政变,诛张昌宗张易之,复中宗帝位,擢天官尚书,迁中书令封汉阳郡王
武三思所诬,罢相,贬新州司马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5—706 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少补太学生,博涉经史。
进士第,调清源丞。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贤良方正科,擢拜监察御史
圣历初,累迁凤阁舍人,后拜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累官秋官侍郎,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后以诛张易之、拥中宗即位功,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迁中书令
神龙二年(706),为武三思所排,贬新州司马,又流泷州,卒。
谥文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大唐新语》卷六。
柬之所存之诗均为乐府体,辞彩斐然,颇沿齐梁旧习。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张柬之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5首。
柬之字孟将
襄州襄阳人
少补太学生
进士
累补青城丞。
永昌元年以贤良徵。
时年七十馀矣。
试策第一。
擢拜监察御史
神功初累拜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召还。
狄仁杰荐为司刑少卿
秋官侍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凤阁侍郎
中宗即位
以诛张易之昌宗功擢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
封汉阳郡公
中书令
监修国史
进封汉阳郡王
特进
令罢知政事
襄州刺史
寻为武三思所搆。
新州司马
愤恚卒。
年八十二。
景云元年中书令
谥曰文贞
建中初又赠司徒
僧灵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襄州襄阳人俗姓安
年十五出家,习三论及大乘诸经。
高宗永徽间,至洛阳,后住长安大慈恩寺
龙朔间,多次奉诏与道士辩论,嘲戏于内宫,颇得高宗优赏。
武则天时,助日照译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年15出家为僧,习三论及大乘诸经。
高宗永徽间洛阳,后奉诏住长安大慈恩寺
龙朔二、三年(662、663)间,多次奉诏与道士辩论嘲戏于内宫,获高宗优赏。
武后时,曾助日照等翻译佛典。
事迹见《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宋高僧》卷二及卷三。
前书录其嘲谑诗7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灵辩,姓安氏襄阳人
年十五出家,精习三论大乘诸经。
龙朔二年大慈恩寺沙门,后在西明寺译经,未详所终。
诗七首。
(《全唐诗》无灵辩诗,兹依《集古今佛道论衡》及《宋高僧》卷四《唐京师西明寺圆测传》录事迹)
李元轨初唐 ? — 6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 【介绍】: 宗室。
高祖第十四子。
初封蜀王,后徙吴王
太宗贞观中改封霍王
多才气,性至孝。
历任寿、绛、、定、、青等州刺史,为政清静。
后坐与越王李贞连谋起兵,徙黔州,槛车行至陈仓而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8 高祖李渊第十四子。
高祖武德六年(623)封蜀王
八年封吴王
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封霍王
贞观间历任寿、绛、、定四州刺史
高宗时居外藩,朝廷大事常密制询问之。
武后时历刺青二州
垂拱四年(688),坐事徙居黔州,行至陈仓而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册府元龟》卷一一〇收其与高宗等联句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高正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平人
官至卫尉卿
工诗书。
王羲之书法,睿宗爱其锋。
曾集陈子昂周彦晖、孙正隐诗,编为《高民三宴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
高宗时,任襄州刺史卫尉卿
善书,习右军之法。
睿宗甚爱其书。
生平事迹散见《书断》卷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以及《唐诗纪事》卷七。
全唐诗》存诗2首。
杜易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迁居河南巩县
杜审言从兄。
进士第
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为岑文本所器。
初补渭南
高宗咸亨初,迁殿中侍御史
尝道遇李敬玄不避,敬玄恨,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
裴行俭敬玄不平,易简因上书言敬玄罪,帝恶易简等朋党,贬开州司马
有《御史台杂注》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杜审言从祖兄。
9岁能属文。
进士第,补渭南县
高宗咸亨中,历殿中侍御史司封员外郎,改考功员外郎
贬为开州司马,寻卒。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旧唐书·杜审言》,《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卷一〇。
易简博学有高名,善著述,撰有文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3首。
杜文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
长安应举擢第,拜监察御史
殿中侍御史,为侍御史张由古、宋之顺所排蹙。
刑部员外郎,以承务郎特授西台舍人
高宗上元二年,官御史中丞
张敬之初唐 649 — 6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9—673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叔謇
张柬之弟。
十四岁时,中书舍人王德本闻其才名,命其赋诗,立就,遂荐其应天下奇佚科,因年幼而未第。
后以门荫补成均生,获高第,授将作郎。
常与诸兄研读经史,以述作为务。
卒时仅廿五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9—673 字叔謇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张柬之之弟。
14岁时,中书舍人王德本命赋诗,并荐其应天下奇佚科,因年幼而未第。
后以门荫补成均生,获高第,授将仕郎
常与诸兄研读经史,以述作为务。
卒时仅25岁。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四〇收其墓志,墓志中引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敬之字叔謇襄阳人
柬之弟。
以门荫补成均生,高第,授将仕郎
后以述作为务。
咸亨四年卒,年二十五。
诗一首。
(《全唐诗》无张敬之诗)
李千里初唐 ? — 7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7 【介绍】: 宗室。
吴王李恪长子。
本名仁
嗣父为郁林县
初授襄州刺史,历唐、庐、许、、蒲五州刺史
为人褊躁无才,因数进符瑞,则天朝得免祸。
中宗复位,进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将军,历益州大都督广州大都督、五府经略安抚大使、从节悯太子重俊武三思太子败,坐诛。
僧贞固初唐 652 — 6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
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
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
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
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
长寿三年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苾刍贞固律师者。
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
俗姓孟
粤以驱乌之岁。
早蕴慈门。
总角之秋。
栖心慧苑
年甫十四遂丁荼蓼。
眷流俗之难保。
知法门之可尚。
爰兴正念企步胜场。
遂于泛水等慈寺远法师处。
申侍席之业。
意存教网便诵大经。
经三两岁师遂沦化。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欲致想禅扃。
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
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复往安州猷禅师习学方等。
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
复往荆州历诸山寺。
求善知识希觅未闻。
复往襄州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
当尔之时。
交望弃索诃之秽土。
即欲趣安养之芳林。
覆思独善伤大士行。
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
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
禅师则沈研律典。
世尊五德之重寄。
𨏦轹经论。
当末代四依之住持。
定潋波深。
濯八解而流派。
慧峰岳峻。
六度而疏岩。
五尘无杂。
九恼非惊。
外跨四流内三定。
法俗钦望推为首。
特蒙纶旨召入神都。
魏国东寺
居多闻之数。
师年馀二十。
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
才经一载总涉律纲。
覆向安州律师三载
端心读宣律师文抄。
可谓问绝邬波离。
贯五篇之表里。
受谐毗舍女。
洞七聚之幽关。
律云。
五岁得游方。
未至岁而早契。
十年离依止。
不届年而预合。
其秀律师蜀郡律师之上足。
既进圆具仍居蜀川
和尚处学律四载
后往长安律师处。
为依止之客。
投心乳器。
若饮鹅之善识精粗。
竭智水瓶。
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
研穷诸部淘鍊数家。
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
然后去三阳之八水。
复向黄州报所生地。
次往安州大兴律教。
王刺史咸共遵承。
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
居十力寺。
年七十馀。
方始寂化。
戒行清素耳目详知。
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
蝉联靡绝继踵相承。
实谓汉珠荆玉。
别川而俱媚。
桂枝兰叶
纵异节而同芳。
师既得律典斯通。
更披经论。
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
心心常续念念恒持。
三业相驱四仪无废。
覆往襄州和上处。
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
颇通蕴处薄捡衣珠。
化城是息终期宝渚。
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
仰上德之清尘。
住东林而散志。
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
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
渐之清远峡谷。
同缘赴感。
后届番禺广府
法徒请开律典。
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
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
既而威仪者律也。
亦众所钦情。
三藏道场讲毗耶教。
经乎九夏。
爰竟七篇。
善教法徒汎诱时俗。
于时制旨寺恭阇梨
每于讲席亲自提奖。
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
阇梨童真出家高行贞节
年馀七十。
而恒敬五篇。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
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
深明幻本巧悟心源。
虽闲诸法体空。
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
作无上之津梁。
而屡写经常营众食。
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
劝悟诸人共敦律教。
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
冀托松林之下。
用毕幽栖之志。
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
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
供承四海靡倦三朝。
屈己申他卑辞是务。
师意欲息想山门。
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
曲制山池。
希流八解之清润。
傍开坛界。
冀阐七聚之芳规。
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
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
布萨轨仪已绍纲目。
又每叹曰。
前不遭释父。
后未遇慈尊。
末代时中如何起行。
既沈吟于空有之际。
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
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
见求墨纸抄写梵经。
并雇手直。
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
遂被载来求住无路。
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
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
与诸法俗重得相见。
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
本行西国有望流通。
回住南经本尚阙。
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
并在佛逝终须覆往。
既而年馀五十。
重越沧波。
隙驷不留身城难保。
朝露溘至何所嘱焉。
经典既是要门。
谁能共往收取。
随译随受须得其人。
众佥告曰。
去斯不远有僧贞固
久探律教早蕴精诚。
傥得其人斯为善伴。
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
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
启封暂观。
即有同行之念。
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
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
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
攘臂石门之前。
褰衣制旨之内。
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
既投五体。
契虚怀于曩日。
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
共在良宵颇论行事。
乃答曰。
道欲合不介而自亲。
时将至求抑而不可。
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
于是重往峡山
与谦寺主等言别。
寺主乃照机而作。
曾不留连。
见述所怀咸助随喜。
己阙无念他济是心。
并为资装令无少乏。
广府法俗悉赠资粮。
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
望占波而陵帆。
指佛逝以长驱。
作含生之梯橙。
为欲海之舟舻。
庆有怀于从志。
庶无废于长途。
师年四十矣。
赞曰。
智者植业。
禀自先因。
童年洁想。
唯福是亲。
情求胜己。
意仗明仁。
非馨香于事利。
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
贞明意。
大善敦心。
小瑕兴畏。
有怀脱屣。
无望荣贵。
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
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
只步汉阴哲人务本。
律教是寻。
既知网领。
更进幽深。
致远怀于觉树。
遂仗桂林(其三)怡神峡谷。
匠物广川
既而追旧闻于东夏
复欲请新教以南遄。
希扬布于未布。
冀流传于未传。
庆斯人之壮志。
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
其届金洲。
能坚梵行。
善友之由。
船车递济。
手足相求。
傥得契传灯之一望。
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
得听未闻之法。
还观不睹之例。
随译随受。
详检通滞。
新见新知。
巧明开制。
博识多智。
每励朝闻之心。
恭俭勤怀。
无忧夕死之计。
恐众多而事挠。
且逐静而兼济。
纵一焰之随风。
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韩思复唐 652 — 7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25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绍出
秀才高第。
高宗永淳中,值岁饥,并日而食,人饷以百绫,完封不发。
累转汴州司户参军,不行鞭罚。
以亲丧去官,鬻薪自给。
姚崇荐之,授司礼博士
历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数指言得失,颇见纳用。
玄宗开元初谏议大夫,时山东蝗虫成灾,思复谓乃天灾,恐非人力所能绝,请帝悔过责己,修德以禳之,忤姚崇意。
后出为德州刺史,历黄门侍郎御史大夫,累擢吏部侍郎
复出为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
官终太子宾客
卒,帝亲题其碑,谥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2—725 字绍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孤笃学,举秀才,袭爵长山县,调梁府仓曹参军,转汴州司户参军
武后圣历二年(699)司礼博士,累迁礼部郎中
中宗神龙二年(706),坐贬始州长史,历襄二州刺史
景龙中入为给事中,转中书舍人
玄宗开元初谏议大夫
姚崇所排,出为德州绛州刺史
后入为黄门侍郎御史大夫,转太子宾客封长山县伯
累迁吏部侍郎,历襄州刺史,拜太子宾客
开元十三年(725)卒,谥曰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元和姓纂》卷四、《太平广记》卷一八五。
全唐诗》存诗1首。
思复字绍出
京兆长安人
少袭祖伦爵长山县
秀才高第。
景龙中累转中书舍人
开元中太子宾客
进爵伯。
卒年七十四。
谥曰文
郑逞唐 658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8—727 【介绍】: 荥阳原武人字逞
以荫入仕,累迁汝州龙兴丞。
以考绩进擢京兆奉天,振肃纲纪,有能名。
长安,处繁理剧,优游自如。
吏部侍郎裴漼荐于朝,授许州扶沟
丁忧后,拜襄州襄阳,卒于官。
崔湜初唐 671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1—713 【介绍】: 定州安喜人字澄澜
崔仁师孙。
进士
左补阙
中宗神龙初桓彦范等引为耳目,令伺武三思动静。
三思势大,反附三思,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
中宗景龙中,依上官婉儿韦后安乐公主,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以典选纳赂,贬江州司马,改襄州刺史
韦氏称制,复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景云中又附太平公主,进为中书令
玄宗立太平公主被杀,亦赐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1—713 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
少以文辞知名,弱冠举进士,累转左补阙,预修《三教珠英》,迁殿中侍御史
中宗神龙初(705)考功员外郎
佞附武三思,骤迁中书舍人
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景龙三年(709),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御史劾奏,贬襄州刺史
未几,入为尚书左丞
韦氏称制,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出为华州刺史
俄又入为太子詹事
太平公主所引,复迁中书门下三品
玄宗先天元年(712),拜中书令
二年,以预逆谋,流徙岭外,行至荆州,赐死。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其诗1卷。
全唐诗》存诗39首,《全唐诗外编》补诗5首,以应制奉和酬赠之作为多。
唐诗汇评
崔湜(671-713)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
弱冠登进士第,累擢左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武三思中宗神龙初,自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
又附上官昭容景龙二年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寻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坐赃眨襄州刺史
未儿,入为尚书左丞
韦后临朝,复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出为华州刺史,俄拜太子詹事,私附太平公主,复为相,官至中书令
玄宗立,流岭表,以曾预逆谋,赐死荆州驿中。
全唐诗》存诗三十八首。
字澄澜
闾州刺史仁师子。
进士
神龙初累擢考功员外郎
桓彦范当国。
使伺武三思奸谋。
反以彦范计告三思
骤迁中书舍人
景龙二年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尚隐所劾。
襄州刺史
韦氏称制。
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中书令
元宗将诛萧至忠
对问。
失旨。
徙海外。
宫人元氏称尝与密谋进酖。
乃追赐死。
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与弟液、澄、从兄淮并以文翰居要官。
……执政时,年三十八,尝暮出端门,缓辔讽诗。
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尚可致,其年不可及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初唐应制,千口一声,唯崔澄澜力自振拔,与崔(融›、李(峤)较,文翎锦翰中,一抟霄翮也。
席豫唐 680 — 7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748 【介绍】: 襄州襄阳人
武周大足元年进士
贤良方正异等,为阳翟
玄宗开元初观察使,迁监察御史
累官至考功员外郎,典举得士,为时所称。
三迁中书舍人,与韩休等相次掌制诰,皆有能名。
出为郑州刺史
吏部侍郎,典选六年,寒远之士,多至台阁,当时推知人。
天宝初检校礼部尚书
玄宗尝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属和,帝以诗为工,称为诗人之冠冕。
清直亡欲,当官不为权势所撼。
性谨畏,虽与子弟书疏及吏曹簿领,未尝草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0—748 字建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
年十六,进士及第,中词擅文场科,以父丧罢。
睿宗太极元年(712),复中手笔俊拔科,补襄邑
开元二年(714),又中贤良方正科,为阳翟
监察御史乐寿大理丞等,进考功员外郎
中书舍人,预掌制诰,有能名。
二十年,由户部侍郎出为郑州刺史
翌年,入为尚书右丞,旋迁吏部侍郎,典选六年,选拔寒士多至台阁,时人尊称“席公”。
二十八年,迁尚书左丞
天宝初,拜礼部尚书,封襄阳县
卒后赠江陵大都督,谥曰文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以文名当时。
玄宗尝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属和,以诗最工,下诏褒美。
全唐诗》存其诗5首,《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又移正1首。
字建侯
襄阳人
徙家河南
天授中举手笔俊拔科。
襄邑
贤良方正异等。
天宝初累官尚书左丞检校礼部尚书
襄阳县
七载卒。
年六十九。
江陵大都督。
谥曰文
卢全操唐 682 — 7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2—735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全操
卢承业孙。
年十六入仕,历任通事舍人泽州晋城襄州襄阳泽州别驾,官至房州刺史,卒于任。
张子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
玄宗先天进士
乐城
孟浩然友善,尝同鹿门山。
其诗多酬唱之作。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玄宗先天元年(712)进士及第开元中晋陵,贬为乐城,后弃官归旧业,安史之乱时尚在人世。
生平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一。
孟浩然友善,酬唱之作颇多,芮挺章选其诗2首入《国秀集》。
唐才子传》卷一云“有诗集”。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子容,生卒年不详,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襄阳白鹤岩,与孟浩然友善。
先天元年(712)进士第
开元中,谪为乐城,又曾官晋陵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子容)初与孟浩然鹿门山,为死生交,诗篇倡答颇多,后值乱离,流寓江表,尝送内兄李录事归故里云:“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口,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后竟弃官归旧业。
有诗集。
兴趣高远,略去凡近。
当时哲匠,咸称道焉。
《载酒园诗话又编》
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儿峰”,意艳而词则雅,不愧襄阳之友,“树色烟轻重,湖光风动摇”、“归路烟中远,回舟月上行”,亦甚肖孟氏意态。
《瀛奎律髓刊误》
子容诗略似孟公,然气味较薄,意境较近,故终非孟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