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唐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操行。年踰志学。已复淹贯经史。郡举充赋。不从命。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轮下。会废法。乃遁之东郡山谷间。及隋受禅。诏住相之法藏。寺开皇三年。诏翻译。仍徙居大兴善寺。顷之众举知寺任。大业二年。僧有以愚戆。犯朝宪者。有司以闻。时上方盛陈军旅。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义须致敬。今诸僧皆前伫。无复礼貌何也。于是黄老士女。莫不匍匐罗拜。而僧则自若。瞻因出众对曰。陛下必欲尊教。则固法服不合敬俗。诏曰。若以法服不敬俗。宋武奚为行之。曰彼无道之君。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帝连问者五。且使舍人遍语之。终不拜。帝顾左右。录抗辨者名。明日瞻诣阙陈谢。帝夷然。即诏二禅定寺。各馔合京僧众。䞋以束帛。后谓宰臣曰。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指瞻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总摄寺务。入国朝仍旧。贞观初。诏对内殿赐食。食毕。从容备陈慈悲之理。上大悦。诏断屠杀。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必置佛寺。以凭济度。如同州昭云。晋州慈云。吕州普济。汾州。弘济。治州昭福。郑州等慈。洛州照觉。七寺之创。寔自瞻发之。瞻则磬衣盂之资。岁馔千僧。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以报母恩。俄徙太乙山智炬寺。则其齿已迈矣。益以衰惫。须医疗。乃归兴善就药物。寻盛设共养。延请京城大德辞诀。玄龄房公如晦杜公。以归檀币山积。明日返智炬。坐念净土。告侍者曰。阿弥陀佛来也。顷之又曰。二大菩萨亦至。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所未成就者。馀四门耳。今既具见。一何快哉。遂奄尔而逝。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寿七十。奉命阇维。反火灭。骸骨栓索全具。惟顶上晔晔有紫光。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异操。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同共高之传于口实。十四通经。十七明史。州县乃举为俊士。性慕超方不从辟命。投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专学大论。寻值法灭。潜形东郡。隋初出法。追住相州法藏寺。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正业之暇了无他涉。内通大小外综丘坟。子史书素情所欣狎。将事观国移步上京。开皇三年。敕召翻译住大兴善。众睹德望可宗。举知寺任。辞而不免。便纲管之。大业二年。帝还京室。在于南郊。盛陈军旅。时有滥僧染朝宪者。事以闻上。帝大怒。召诸僧徒并列御前。峙然抗礼。下敕责曰。条制久颁义须致敬。于时黄老士女。初闻即拜。惟释一门俨然莫屈。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乃答曰。陛下必欲遵崇佛教。僧等义无设敬。若准制返道。则法服不合敬俗。敕云。若以法服不合。宋武为何致拜。赡曰。宋氏无道之君。不拜交招显戮。陛下有治存正。不陷无罪。故不敢拜。帝不屈其言。直遣舍人语僧。何为不拜。如此者五。黄巾之族连拜不已。惟赡及僧。长揖如故。兼抗声对叙。曾无惮慑。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录名奏闻。便令视被戮。诸僧合乐安然而退。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帝夷然不述。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再遗束帛特隆常准。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我谓国内无僧。今验一人可矣。自尔频参元选。佥议斯属。下敕令住禅定。用崇上德故也。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御。又举为知事上座。整理僧务备列当时。大唐御世爰置僧官。铨拟明哲允折无滞。贞观之初。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召入内殿。躬升御床。食讫对诏。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帝大悦。因即下敕。年三月六普断屠杀。行阵之所皆置佛寺。登即一时七处同建。如豳州昭仁晋州慈云。吕州普济。汾州弘济。洺州昭福。郑州等慈。洛州昭觉。并官给匠石。京送奴隶。皆因赡之开发也。又私以每年施物。常饭千僧。大乘经论须者为写。岁恒不绝。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山栖是造。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京辇归信远趣于林。问道奉戒又繁常昔。乃自惟曰。摄心归静犹自烦乎。试纵馀龄更还京邑。少时遇疾犹堪疗治。乃曰。吾命极矣。可悬一月。枯骸累人。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房杜仆射举朝毕集。具赍助供䞋锡山积。赡通大舍忏辞告别。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竭诚勤注想观西方。心通明利。告侍者曰。阿弥陀佛来也。须臾又云。二大菩萨亦至。吾于观经成就十二。馀者不了。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春秋七十。即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时以预记之验。知命存乎。初未终前。遗令焚身。及阇维讫。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当其顶上紫色瞱然。遂瘗于岩下。
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异操。住龙贵村。二千馀家。同共高之。十四通经。十七明史。州县乃举为进士。性慕超方。不从辟命。投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专学大论。寻值法灭。藏形东郡。隋初出法。追住相州法藏寺。内通大小。外综丘坟。将事观国。移步上京。开皇三年。敕召翻译。住大兴善。众睹德望可宗。举知寺任。大业二年。帝还京室。在于南郊。盛陈军旅。时有滥僧染朝宪者。事以闻上。帝大怒。召诸僧徒。并列御前。峙然抗礼。下敕责曰。条制久颁。义须致敬。于时黄老士女。初闻即拜。唯释一门。俨然莫屈。时以瞻为道望。众所推宗。乃答曰。陛下必欲遵宗佛教。僧等义无设敬。若准制返道。则法服不合敬俗。敕云。若以法服不合。宋武为何致拜。瞻曰。宋氏无道之君。不拜交招显戮。陛下有治存正。不陷无罪。故不敢拜。帝不屈其言。直遣舍人语僧。何为不拜。如此者五。黄中之族。连拜不已。唯瞻及僧。长揖如故。兼抗声对叙。曾无惮慑。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录名奏闻。便即视拟戮。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瞻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帝夷然不述。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再遗束帛。特隆常准。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我谓国内无僧。今验一人可矣。自尔下敕令住禅定。众以瞻正色执断。不避强御。又举为知事上座。整理僧务。大唐御世。爰置僧官。贞观之初。以瞻善识治方。有闻朝府。召入内殿。躬升御床。食讫对诏。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民主制御之术。兼陈释门。以慈救为宗。帝大悦。因即下敕。年三月六。普断屠杀。行阵之所。皆置佛寺。一时七处同建。如豳州昭仁。晋州慈云。吕州普济。汾州弘济。洺州昭福。郑州等慈。洛州昭觉。并官给匠石。京送役隶。皆因瞻之开发也。暮齿将临。山栖是造。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京辇归信。远趣于林。少时遇疾。乃曰吾命极矣。可悬一月。枯骸累人。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房杜仆射。举朝毕集。具赍助供。䞋锡山积。瞻通大舍。忏辞告别。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竭诚勤住。想观西方。心道明利。告侍者曰。阿弥陀佛来也。须臾又云。二大菩萨亦至。颜貌奄然。奄尔逝。春秋七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9
【介绍】:
唐陇西人,世居郑州。太宗时召为文学馆学士,累迁给事中,封姑臧县男。后为常州刺史,在职清简,百姓安之,太宗下诏褒美。以禄归第而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1—666
【介绍】:
隋唐间清河人。年十八,遇隋末大乱,依王世充,为龙骧将军。唐高祖武德初,降唐,从平窦建德、王世充,累迁麟州刺史,改潭州都督。官至郑州刺史。以年迈致仕。卒谥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兴武康人。沈君理孙。高祖武德初,为王世充郑州司兵参军。四年,太宗讨王世充,以武牢请降,太宗命李绩夜潜勒兵接应。后官至将作少监,封馀杭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92—672
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祖籍高阳(今属河北),世仕江左。隋大业中举秀才,为淮阳郡司法书佐。唐高祖武德初为秦王府学士。太宗贞观中,历著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等职,封高阳县男。高宗朝,授礼部尚书,历郑州刺史、卫尉卿、太子宾客,册拜侍中,进封郡公,迁中书令,改右相。咸亨三年(672)卒,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初谥缪,改曰恭。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自贞观后,敬宗监修国史,先后参与编撰《文馆词林》、《文思博要》、《瑶山玉彩》等书。然修史窜改专出己私,为世所讥。敬宗为太宗朝宫廷诗人,《新唐书·艺文志四》载《许敬宗文集》8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60卷),已佚。《全唐诗》存许敬宗诗28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9首,断句1。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胄字元允。相州安阳人。隋大业末为郑州长史。镇武牢。太宗剋武牢得之。引为秦府士曹参军。及即位。除兵部郎中。封武昌县男。贞观四年。以太子左庶子参预朝政。进爵郡公。七年卒。赠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郑州郑县人。隋时为鹰扬郎将。从唐起兵,授银青光禄大夫。高祖武德五年,自太子左卫率,拜亳州总管。八年,为代州都督。太宗贞观初,受诏发江淮数十州兵讨岭南冯盎,因魏徵所谏而止。官至左武候大将军,封杨国公。坐事免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682
【介绍】:
唐河南人,字叔珉。宇文神举孙。初为国子生,擢第,授道王府参军兼郑州参军。迁遂州司户,改绛州翼城令。入为符玺郎,迁职方员外郎。出为晋州司马,寻迁长史。官至同州长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2
【介绍】:
唐宗室。高祖第十子。少恭谨,善骑射。初封郑王,后徙徐王。历郑州刺史、徐州都督,转绛州刺史,兼潞州刺史。以善政闻。元礼有疾,其子茂不孝,断其药膳,竟以馁终。谥康。
全唐诗续补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
【介绍】:
唐宗室。高祖第十三子。初封滕王,后改郑王。历兖、郑、潞、绛四州刺史。喜经术,数断大狱,有平允之誉。卒谥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09
【介绍】:
唐亳州永城人,字少连。朱仁轨弟。高宗咸亨中授洹水尉,迁右补阙。通史学,与刘知几相善。武则天长寿三年,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韦安石阅其草,有董狐笔之叹。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构魏元忠、张说,无敢言者,敬则独力救之,得不死。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出为郑州刺史,贬庐州。睿宗即位后追谥元。有《十代兴亡论》。
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咸亨中授洹水尉。长安三年累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以老疾请罢知政事。改祭酒。转冬官侍郎。神龙元年出为郑州刺史。寻以老致事。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改庐州。景龙三年卒。年七十五。睿宗立。赠秘书监。谥曰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兖州人。高宗初,官杭州参军,同僚张惠犯赃至死,太玄哀其母老,乃诣狱自陈与惠同受,惠得不死。太玄亦免官,十余年不调。总章二年,李敬玄为司列少常伯,知而大嗟赏之,擢授郑州司功参军,由是知名。后官至仓部郎中、秘书少监、申王师,以德行为时所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
【介绍】:
唐宗室。高祖第二十子。初封许王,后徙江王。历任苏、金、鄜、郑四州刺史。性贪鄙,喜财货。时滕、蒋、虢三王亦称贪暴,凡为其府官者,皆不愿行。时语曰:“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卒谥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4—726
【介绍】:
唐郑州人,名则,以字行。志大好学,以文法称。首中甲科,补潞成尉。历迁定州长史、金部郎中。中宗景龙中,拜长安令。后转刑部侍郎,又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玄宗开元中,擢拜御史大夫,上疏以为来子珣等残害良善,其子孙不许仕宦。卒谥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
【介绍】:
唐宗室。高祖第十八子。封舒王。幼通义方,及长矜庄廉洁,不问家人产业。历任寿、滑、许、郑、石等州刺史,有治名。武则天时与子李亶俱为丘神绩所陷,被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1
【介绍】:
唐定兴人。高宗时,自右庶子授湖州刺史,迁郑州刺史,又任汾州刺史。武周天授二年,任岐州刺史时被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高宗永昌初,李嗣真巡抚河东,拔州县职。后屡官至户部侍郎、郑州刺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凉州武威人。段宝玄子。累官户部郎中。武则天时,官地官侍郎。官终郑州刺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9—711
【介绍】:
唐清河东武城人,字庆之。崔知温子。年十三,以门子补修文生。明经上第,授洛州参军,累转太子舍人,出为郑州司马。武周末,为华州长史。中宗神龙初,坐兄累贬衢州长史。睿宗景云二年,拜太子右赞善大夫,寻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彭城人。中宗景龙中,为始平主簿,朔方总管张仁亶奏为幕僚,分总军事。玄宗开元二年,官偃师令,封博阳县男。入为金部郎中,出为郑州刺史,后累迁谏议大夫、卫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