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苏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武功人字元佩
苏良嗣从孙。
与弟弁、衮皆以友悌儒学称。
以弁故,贬为信州司户参军
曾纂国朝政事。
有《会要》。
京兆武功人
德宗朝为京兆士曹参军
因弟弁以腐给边。
信州司户参军
蒋延徽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吴杨行密之婿。
临川王杨濛善,为徐知诰所忌。
杨溥太和时,官信州刺史
建州土豪吴光请,不俟朝命而引兵攻建州
城垂克,为徐知诰促归。
人乘势追之,延徽师败,贬右威卫大将军
王建封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上元人。
从军,以任侠骁勇知名。
南唐
李璟保大时建州,以功拜信州刺史
后攻福州,以争功致败。
召为都虞候,掌禁兵,遂恃恩僭侈。
后与范仲敏上书历诋魏岑等人,璟怒,诏流池州,未至杀之。
邓承绪
承绪
豫章南昌人
开元中九经擢第。
释褐京兆府参军
充虢王府判官
兵部员外郎
出为信州刺史
裴倩唐 ? — 7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 【介绍】: 绛州闻喜人字容卿
裴稹子。
累迁信州刺史,劝民耕田二万亩,以治行赐金紫服。
官至度支郎中
卒谥节
郑叔则唐 715 — 7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785 【介绍】: 荥阳人
明经及第
累官至御史屯田员外郎,转库部员外郎
代宗大历初河南副元帅王缙僚佐
吏部员外郎,转刑部郎中
德宗建中中,为天平节度副使
二年,为东都畿观察使
迁东都留守河南尹,加户部侍郎
入为尚书左丞
太常卿
贞元三年,转京兆尹
裴延龄不协,贬永州长史
信州刺史,迁福建观察使
卒谥懿
韦伦唐 716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9 【介绍】: 京兆人
韦光乘子。
玄宗时累官大理评事
安禄山反,玄宗幸蜀,拜伦剑南节度行军司马
内官禁军相次到蜀,所在侵暴,号为难理清俭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赖其理。
肃宗乾元末,拜山南东道节度使
以忤李辅国,未行而改秦州刺史
代宗即位,历忠、台、饶三州刺史,为宦官用反间计,贬信州司马
遇赦,旅寓洪州十数年。
德宗即位,拜太常少卿,充通吐蕃使,奉使称旨,西蕃敬服。
卢杞所恶,改太子少保
寻改太子少师致仕,封郢国公
卒谥肃
李锋唐 720 — 7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79 【介绍】: 渤海蓨人字公颖
苏味道外孙。
早游江湖间,以朋酒自娱。
肃宗时张镐荐为上饶,有能名。
刘晏以状闻,迁晋陵令
入佐陈少游宣歙幕府
随府迁越州
代宗永泰末,平三衢之乱,时人称之。
寻拜比部郎中,兼越州长史
寻退归无锡私第,淡然自居,梁肃曾从之游。
刘太真唐 725 — 7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宣州人
少师萧颖士,善文章。
玄宗天宝进士
淮南陈少游表为掌书记
累迁刑部侍郎
德宗贞元四年诏群臣宴曲江作诗,德宗品评优劣,以太真李纾等为上。
迁礼部,掌贡士,多取大臣贵近子弟,坐贬信州刺史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792 字仲适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人。
玄宗天宝中师事萧颖士十三载(754)登进士第
安史之乱中避乱归乡。
代宗大历中历官常熟,浙东、淮南节度从事
十四年(779)征拜起居郎,累迁工部侍郎
德宗贞元三年(787)任礼部侍郎四年五年掌贡举
五年三月信州刺史八年三月卒。
生平见裴度刘府君神道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太真有诗名。
贞元四年,德宗与百官唱和,太真诗评为上等。
全唐诗》存诗3首。
太真
宣州人
天宝末进士
大历中淮南节度陈少游掌书记
徵拜起居郎
累历台阁
中书舍人转工刑礼三部侍郎
贞元五年贡士
多取大臣贵近子弟。
坐贬信州刺史
卒。
顾况唐 727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人字逋翁
肃宗至德二载进士
善为歌诗,工画山水。
初为韩混江南判官
德宗时柳浑辅政,荐为秘书郎
素善于李泌,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
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心不乐,求归于吴。
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
德宗贞元五年宪司劾贬饶州司户,遂全家去,隐茅山自称华阳山人
有《华阳》。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816?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又号悲翁排行十二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
曾求知新亭监,监在盐官(即海盐)海滨,见《尚书故实》。
肃宗至德二载(757)进士及第
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于永嘉一带任度支盐铁转运使府下属官;十年,曾至江西,与李泌柳浑交往,吟咏自适。
德宗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在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下判官
后随韩滉入朝,为大理寺司直
贞元三年柳浑辅政,顾为校书郎李泌继入,迁为著作郎(一说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789)、李相继去世,顾乃为众所排,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途经苏州杭州睦州信州,与当地刺史韦应物房孺复、韦攒、刘太真相唱和。
贞元十年苏州,定居茅山
曾来往湖州扬州宣州嘉兴常熟等地,约卒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
生平事迹见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旧唐书·李泌》附《顾况传》。
顾况视诗歌为“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反对徒求文采之丽。
所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开白居易新乐府先声。
张为诗人主客》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列顾况为升堂。
其诗颇有纵横奇诡之作,皇甫湜言其“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顾况集序》)。
有明刻本《华阳》,内诗赋2卷、文1卷。
又《唐诗百名家全集》有《顾逋翁诗集》4卷。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顾况诗注》。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顾况(约727-820),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
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亦称苏州(今属江苏)人,或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尝求知新亭监,又为盐铁从事大历中粜盐温州
建中中,以大理司直润州节度使韩滉判官
李泌柳浑善,贞元三年柳浑为相,荐为秘书郎
李泌为相,转著作佐郎
五年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贬饶州司户
后归,隐于茅山,卒年九十馀。
有《顾况集》二十卷,己佚。
后人辑有《顾华阳集》三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亦新乐府作者。
有《竹枝》等词。
顾况(约727—约820) 唐代诗人。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晚年自号悲翁
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年(757)进士历官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幕府判官著作佐郎,贬饶州司户参军
善画,著《画评》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
有《华阳》。
曾在黄鹤楼游赏,作诗《黄鹄楼歌送独孤助》送别故人,“鄂州杂诗碑”录存该诗。
全唐诗补逸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
补诗一首。
字逋翁
苏州人
至德二年进士
校书郎徵。
著作郎
饶州司户参军
作品评论
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
吴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冷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
偏于逸歌氏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欤?
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谐,尤多轻薄。
著作郎,傲毁朝列,贬死江南
顾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
时辈招以好官,以诗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唤狂生?
此身还侣笼中鹤,东望瀛洲叫一声。”
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唐诗品》
诗天才不足,而问辩有馀,虽有骨气,殊乏风采。
其《补亡》诸诗,颇有流调可讽,然词旨不圆,终违机悟。
晚居华山自号华阳真逸
今观其诗,类非裁谢风尘,超脱凡径,此岂感贶于山灵者耶!
唐人诸古体,四言无论,为骚者太白外,王维顾况二家,皆意浅格卑,相去千里。
《大历诗略》
逋翁乐府歌行多奇趣,拟之青莲近似,但无逸气耳……其稍平正可法者却高。
顾逋翁歌行,邪门外道,直不入格。
查世沣《重刻顾华阳集序》
观其气度之磊落,诗笔之骏发踔厉,语必惊人,正孔门中狂者,故自称狂生
翁尝称皇甫堤为扬雄、孟某,翁即杨雄、孟某矣。
其祭陆端公文曰:“有书满屋,与人共分,破富为贫,好事日闻。
”何胸次之豁达开朗如是也!
翁盖自写其郁抑不平之气,借友人为杯酒耳,非狂者而能作如是语乎?
贺桂龄《重订顾华阳集序》
其文体与顾亭林先生有间,而骨力之苍雄、志气之豪迈,踔厉峻发,不可一世。
其源出于汤惠休,幽永善怀,如层波叠藻,虽渊澜未阔,而芳润相因。
行路悲歌,扣乐府之噤喉,傅齐梁之粉泽,六朝香草,犹胜晚季风华。
《诗学渊源》
乐府歌行颇著于时。
其杂曲长短句以体质自高,微伤于直率。
《补亡》、《拟古》诸作,犹落言诠。
间作绝句宫词,则殊不减王建,然已逗晚唐之先。
其乐府则齐梁也。
孙成中唐 ?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8 【介绍】: 博州人字思退
孙逖子。
以荫累官洛阳长安,迁信州刺史,岁旱,发仓谷以贱价售民,故饥而不亡,诏书褒美。
苏州刺史
德宗贞元四年,改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
陆羽唐 733 — 804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3—约804 【介绍】: 复州竟陵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苧翁又号竟陵子东冈子
工古调歌诗。
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谑谈》数千言。
玄宗天宝中,居火门山
肃宗上元初,更隐苕溪,阖门著书。
李季兰皎然交往。
,精于茶道,旧时称为茶神茶圣茶仙
有《茶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3—? 字鸿渐
一名疾字季疵
号竟陵子桑苧翁东岗子
排行三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幼孤,为僧智积收育。
少年时为伶人
玄宗天宝五载(746)太守李齐物教以诗书,始为士人。
肃宗至德元载(756)避乱居湖州,与诗僧皎然为忘年交。
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间为湖州刺史颜真卿幕客,预撰真卿主编之大型类书《韵海镜源》,并参预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德宗建中中诏拜太常寺太祝,未就。
贞元初移居信州上饶三年(787)至八年间为岭南节度从事检校太子文学
后归江南,约卒于贞元末
生平见陆文学自传》、《因话录》卷三、《新唐书》本传。
工诗文,著述甚多。
所著《茶经》3卷为世界第一部论著作。
全唐诗》存诗2首,又断句6句及联句诗多首。
《全唐诗续拾》补收2句。
唐诗汇评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竟陵子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竟陵龙盖寺僧智积,俗姓陆,得初生儿于堤上,收育之,遂以陆为姓。
及长,耻从削发,师怒,使执苦役。
亡去,匿为优人。
天宝中李齐物竟陵,见而异之,亲授诗集。
上元中,隐湖州苕溪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
大历中,居湖州妙喜寺,与皎然为忘年交,预颜真卿《韵海镜源》修推事
太子文学,不就。
移居上烧,复授太常寺太祝,仍不就。
贞元三年,徙居洪州,旋入岭南李复幕。
后不知所终。
工诗,嗜,创煎茶法,著《茶经》三卷,今存。
其他著述多种,大多亡佚。
全唐诗》存诗二首。
字鸿渐
一名疾
字季疵
复州竟陵人
不知所生。
或言有僧得之水滨。
畜之。
既长。
以易自筮。
得蹇之渐曰。
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乃以陆为氏。
名而字之。
师教以旁行书。
不肯学。
亡去为优人。
天宝中酺。
吏署为伶师。
太守李齐物异之。
授以书。
遂庐火门山
上元初更隐苕溪
自称桑苧翁
诏拜太子文学
太常寺太祝
不就职。
贞元末卒。
著茶经三篇。
者至陶形为茶神祀之。
作品评论
)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卢徵中唐 737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800 【介绍】: 幽州范阳人
少涉猎书记
代宗永泰中刘晏辟为从事,委以腹心之任,累授殿中侍御史
得罪,贬珍州司户参军
德宗兴元中,以元琇荐为京兆司录度支员外
得罪,又贬秀州长史,三迁给事中
贞元中,转华州刺史
冀复入用,深结托中贵,厚遗之。
每有所进献,辄加常数,人不堪命。
疾病卧理者数年,卒。
范阳人
殿中侍御史度支员外郎信州长史
给事中
出为同州刺史
华州
陆长源中唐 ?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9 【介绍】: 苏州吴人字泳之
陆馀庆孙。
始在薛嵩幕府,常从容规切。
、信二州刺史
韩滉兼领江淮转运使时,充副使
入迁都官郎中,改万年令,出为汝州刺史
德宗贞元十二年,授宣武行军司马,决断汴州政事。
知留后事,遇军乱被害。
工诗,与孟郊交厚。
有《唐春秋》、《辨疑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0 字泳之排行十二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
安史之乱中陷河北贼中。
代宗广德元年大历八年(763—773)间为昭义节度使薛嵩从事
德宗建中初建州刺史,改信州刺史
贞元二年(786)江淮转运副使,罢为都官郎中,改万年令。
五年汝州刺史十二年宣武行军司马
十五年二月知留后事,为乱军所杀。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长源工诗文,善书。
孟郊唱酬,甚密。
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4句。
长源字泳之
吴人
汝州剌史。
贞元十二年检校礼部尚书
宣武行军司马
以峻法绳下。
节度使董晋卒。
长源知留后。
为兵士所杀。
尚书左仆射
僧大义中唐 745 — 81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18 俗姓徐衢州须江(今浙江江山)人。
马祖道一
后住信州鹅湖世称鹅湖和尚
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皆曾应诏入内问对。
卒谥慧觉大师
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祖堂集》、《缁门警训》卷二存其诗偈2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元贞
姓徐氏
会稽萧山人
生而秀朗。
甫七岁。
父以经典训之。
日可忆数千言。
年十二。
山阴灵隐寺
习内法。
开卷辄通。
见者叹赏。
中宗以龙飞。
恩度天山僧道。
都督胡元礼
考试经。
格第一。
获剃染。
配贯昭玄寺。
自兹听习尤勤至。
开元初
吴郡律师受具。
复就乡里开元寺律师
究四分学。
深公既亡。
乃游京师
法华玄俨律师
爱其俊迈。
谓之曰。
于今传法。
非子而谁。
未几。
乡里称心寺律师
请任寺职。
开元中
以亲丧。
转藏经于天台陇山
天宝中
筑室于故支遁沃州之地。
以居。
俗称为北坞者。
始梦。
二梵僧告曰。
汝于此有二十日缘。
宝应初
复梦前僧曰。
本期二十日。
今过矣。
魔贼且至。
不宜更住。
既而袁晁
剡丹丘
被害滋甚。
因与大禹律师
左溪朗禅师所。
练治止观。
于是朝野士大夫。
归心焉。
相国杜鸿渐
尚书薛兼训
中丞独孤峻
洺州刺史徐峤
其子浩。
皆厚善。
大历己未岁
五月终于称心。
寿八十九。
腊六十二。
殡于北坞旧居。
释大义
字元贞
俗姓徐氏
会稽萧山人也。
天授二年五月五日
特禀神异生而秀朗。
七岁父训之以经典。
日可诵数千言。
年十二请诣山阴灵隐寺求师。
因习内法开卷必通。
人咸叹之。
中宗正位恩制度人。
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
格中第一。
削染配昭玄寺。
自兹听习旁赡玄儒。
开元初吴郡律师受具。
复依本州开元寺律师学四分律指训。
因游长安
深公已亡。
乃抠衣法华寺玄俨律师
其俊迈出伦。
云。
于今传法非子而谁。
及称心本寺超律师请为寺任。
开元中丧亲。
誓入天台佛陇转藏经。
答劬劳也。
天宝中遂筑北坞之室。
支遁沃州之地也。
梦二梵僧曰。
汝居此与二十日
至宝应初复梦。
曰本期二十日今满矣。
魔贼将至不宜更处。
无何海贼袁晁窃据剡邑至于丹丘
因与大禹寺迥律师同诣左溪朗禅师所学止观。
而多精达。
前后朝贵归心者相国杜鸿渐
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
洺州刺史徐峤徐浩宗人也。
大历己未岁五月终于本院。
春秋八十九。
僧腊六十三。
殡于寺之北坞旧居。
因造塔焉。
前后戒坛计二十七登。
受戒弟子三万馀人。
终时室中闻天乐声验乎生。
诵法华经大涅槃经小大乘戒本。
以为口业德行非归兜率。
不往净土未可议其生处也。
陆质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6 【介绍】: 吴郡人字伯冲
初名淳
精通《春秋》。
师事赵匡,匡师啖助,乃尽得二家学。
陈少游荐之朝,授左拾遗,累迁国子博士,出历信、台二州刺史
素与韦执谊善,顺宗时征为给事中太子侍读
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
有《集注春秋》、《春秋辨疑》、《君臣图翼》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5 字伯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原名淳,避宪宗讳改
代宗时淮南从事
后入朝,累官至左司郎中
坐事贬国子博士
德宗贞元末,历任信州台州刺史
顺宗永贞元年(805),召为给事中太子侍读,旋病卒。
门人私谥文通先生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柳河东》卷九存其墓表。
陆质长于经学,尤精于《春秋》,为学务究大义,与前儒颇立异同,开宋儒怀疑经传之先声。
著作今存《春秋集传纂例》10卷、《春秋微旨》3卷、《春秋集传辨疑》10卷。
天台霞标》第四篇第一卷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本名质
因避讳改名。
累官左司郎中
顺宗时徵为太子侍读
贞元二十一年卒。
孙公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潞州涉县人
孙逖孙。
德宗贞元九年,自信州刺史,拜邕管经略使
窦庠中唐 767 — 8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或767—828或829 【介绍】: 扶风平陵人字胄卿
窦群弟。
释褐国子主簿
吏部侍郎韩皋出镇武昌,辟为推官
移镇浙西,奏节度副使殿中侍御史
德宗贞元中出为信、婺二州刺史
平生工文,著述亦多,与兄窦常窦牟窦群、弟窦巩合著《窦氏联珠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28? 字胄卿排行五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叔向,有诗名。
德宗贞元中商州从事
顺宗永贞元年(805)武昌节度副使宪宗元和三年(808)改浙西观察副使
累历泽州刺史登州刺史
穆宗长庆二年(822)东都留守判官,改信、婺二州刺史
约卒于文宗大和二年(828)
生平见褚藏言窦庠传》,新、旧《唐书·窦群》附传。
有诗名,褚藏言称其“为五字诗,颇得其妙”(《窦庠传》)。
今存《窦氏联珠集》5卷,收与兄常、牟、,弟巩诗各1卷。
全唐诗》收入。
唐诗汇评
窦庠(约767一约828),字胄卿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
初应进士举,后罢举为金商防御使判官,授国子主簿
永贞元年韩皋武昌,辟为节度推官,权知岳州
元和三年移镇润州亦随之,为殿中侍御史度支副使
漳州刺史
七年范传正奏为宣歙团练副使,历奉天登州刺史
长庆中韩皋留守东都,奏为汝州味御判官
后迁信州刺史
大和初,转婺州,卒。
大中中褚藏言兄弟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今存。
全唐诗》存诗二十一首。
作品评论
)平生工文甚苦,著述亦多,今并传之。
《唐人绝句精华》
为五字诗,颇得其妙。
吴武陵中唐 ? — 8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4 【介绍】: 信州人,一说澧州人
宪宗元和进士
直史馆
因事流永州,与柳宗元交。
吴元济叛,武陵遗书晓之,元济不悟。
裴度东讨,韩愈司马武陵数因献策。
文宗大和初入为太学博士
后出为忠州刺史,改韶州刺史,坐赃贬潘州司户参军
工诗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3,或861 本名侃自称东吴王孙
郡望濮阳(今河南濮阳)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
排行二十一
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第次年坐事流永州,与柳宗元过从甚密。
元和末主盐务于朔方。
穆宗长庆二年(822)以不职为户部侍郎判度支窦易直所薄。
文宗大和元年(827)太学博士向礼部侍郎崔郾力荐杜牧果于次年进士第
历忠、韶二州刺史
以贪赃贬潘(一作播)州司户参军,卒。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
岑仲勉有《吴武陵事迹》(收于《金石论丛》四《贞石證史》)。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武陵
信州人
元和初进士
太学博士
出为韶州刺史
以赃贬播州司户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