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姚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及世系无考。
曾官于温州
一说为宋初时人。
全唐诗》存诗4首,出自《三体唐诗》、《分门纂类唐歌诗》等书。
另嘉靖《温州府志》、《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等书中,尚存诗1首、断句2,《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温州郡
僧晓荣吴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温州(今属浙江)人。
吴越时禅僧
何时出家不详。
后住杭州龙册寺。
五灯会元》卷一〇有传,并收录晓荣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严永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温州永嘉人
初仕南唐,历显官。
后避地归,藏衣冠于平阳青华山穴中,为人佣作自给。
诏命使者求之,遁去,士人遂名其处曰严公岩。
平贞音初唐 633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3—712 【介绍】: 燕国蓟人字密一字闲从
司成进士入仕,累历州县。
监察御史里行奉使黔中监选。
武则天光宅间巡察河南,升贤黜罪,能执其中,累迁司勋员外郎
永昌中,为酷吏周兴诬,贬温州固安
中宗复位,入为司门郎中,官至常州刺史
工著述,有《先君亲友传》、《河南巡察记》及文集等。
钱弘儇五代 913 — 9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3—966 【介绍】: 五代时杭州临安人本名弘称字智仁
吴越国君钱元瓘第二子。
性喜简俭,善骑射,能书有文而自晦。
年二十余迁东府安抚使
洞晓政术,吏不敢欺,民亦拥戴之。
后改知福州事,百姓行啼巷哭,曰:“愿公早回。
”亦有携家以从者,谓之“随使百姓”。
累授太尉,拜丞相
卒谥节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3—966 字智仁本名弘称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二子。
初为上直副兵马使
年20余,迁东府安抚使
文穆王时兼领睦州
乾祐三年(950),知福州威武军事,改静海节度使、知温州事。
久之,改彰武军节度使、知福州事。
累授太尉丞相
后卒于福州
谥节惠
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
南雁荡山志》存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颜惟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叔坚
颜元孙弟。
少孤,育于舅殷仲容家,教以笔法。
家贫无纸,与兄以黄土扫壁,以木石画而习之,遂以草、隶书擅名。
历迁长安太子文学
惟贞字叔坚
曲阜人
天授元年判入高第。
衢州参军
温州永昌长安三尉。
太子文学
薛王友
释子仪武周
子仪号水月大师
天授中乐清白鹤寺沙门
僧道岸唐 654 — 7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717 【介绍】: 唐僧。
光州人俗姓唐
少通经史百家,及长,出家,为文纲法师高足,精《四分律》。
会稽龙兴寺,时号大和尚
中宗时,徵召至京师,为菩萨戒师。
后辞归,度人置寺。
知江表多行《十诵律》,乃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唐氏
其先颍川人
晋永嘉南渡迁光州
遂世为光州人
岸生而不群。
始自期以儒学奋。
既而悔之。
乃求薙染。
夜梦迦叶波有所教戒。
且阅经所见。
与梦中语合。
由是慧解日进。
而声名日起。
初法师方以道德重扬。
越俗号大和尚
从之。
会稽龙兴寺
中宗朝。
诏偕诸大德见内殿。
宠遇隆渥。
上因从受菩萨戒。
诏图其形林光宫。
且制赞其辞曰。
戒珠皎洁。
慧流清净。
身局五篇。
心融八定。
学纵真典。
观通实性。
维持法务。
纪纲僧政。
律藏冀以传芳。
象教因乎光盛。
历任白马中兴。
庄严荐福罔极等寺。
纲维之职。
天下以为荣。
锡赉山积云委。
俄还乡里。
度人建寺以散之。
而星霜之变。
复二纪于兹矣。
迫钟漏之期。
念钓游之地。
开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龙兴
寿六十四。
弟子。
以礼葬。
礼部侍郎姚奕。
撰文勒碑云。
先是江表。
盛行十诵至为天子师。
动以墨敕从事
东南之僧罔敢或戾。
而四分之传。
繄亦之力欤。
释道岸
姓唐氏
世居颖川。
是为大族。
尚书令司空吴尚书仆射雍州刺史彬凉镇北将军瑶之后也。
永嘉南度迁于光州
衣冠人物晖映今古。
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
爰在髫龀有若老成。
齿胄胶庠侚齐坟典。
犹恐闻见未博艺业有遗。
遂浮江淮达洙泗禹穴升孔堂。
多历年所矣。
翰林之鼓吹。
游学海之波澜。
讨论百家商攉三教。
乃叹曰。
学古入官纡金拾紫。
儒教也。
饵柏驾鹤乘龙。
道教也。
不出轮回之中俱非筏喻之义。
岂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
缁铢世间掌握沙界哉。
遂落发出家洗心访道。
一音克举四句精通。
竖修律仪深入禅慧。
夜梦迦叶来为导师。
朝阅真经宛契冥牒。
由是声名籍甚远近吹嘘。
为出世之津梁。
固经行之领袖
十方龙象罔不师范焉。
万国鹓鸾无敢詶对者。
向若回兹妙识适彼殊途。
议才必总于四科。
济世雅符于三杰。
有若越中初法师者。
秘藏精微罔不明练。
道高寰宇德重丘山。
闻善若惊同声相应。
乘杯去楚杖锡游吴。
雾一披钟鼓齐振。
期牙合契澄什联芳。
由是常居会稽龙兴寺焉。
扬越黎庶江淮释子。
辐辏乌合巷少居人。
罕登元礼之门。
且睹公超之市。
身遗缠盖心等虚空。
不择贤愚无论贵贱。
温颜接待善诱克勤。
明鉴莫疲洪钟必应。
皆窥天挹海虚往实归。
其利博哉。
无得称也。
号为大和尚
登无畏座讲木叉律。
容止端严。
辞辩清畅。
连环冰释理窟毫分。
瞻仰者皆悉由衷。
听受者得未曾有。
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倾。
捐弃旧闻佩服新义。
江介一变其道大行。
孝和皇帝精贯白业游艺玄枢。
闻而异焉。
遣使徵召前后数介。
然始入朝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
因朝暇躬阅清言。
虽天眷屡回而圣威难犯。
凡厥目对靡不魂惊。
皆向日趋风灭听收视。
人望虽重僧腊未高。
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
有轮王之位不起承迎。
以吾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
皇帝睹其高尚。
伏以尊严偏赐衣钵。
特彰荣宠。
因请如来法味屈为菩萨戒师。
亲率六宫围绕供养。
仍图画于林光宫。
御制画赞。
辞曰。
戒珠皎洁。
慧流清净。
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学综真典。
观通实性。
维持法务。
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
象教因乎光盛。
比夫灵台影像麟阁丹青
功德义殊。
师臣礼异。
铨择网管统帅僧徒者。
有司之任也。
德广至行高邈。
思遍雨露特变章程。
所历都白马中兴。
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总务。
皆承敕命深契物心。
天下以为荣。
古今所未有。
中宗有怀罔极追福因心。
先于长安荐福寺
事不时就作者烦劳。
工部尚书张锡
同典其任。
广开方便博施慈悲。
人或子来役无留务
费约功倍。
甚嘉之顿邀赏
何间昏晓既天泽。
言酬恩地遂还光州
度人置寺。
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
拘邻比丘便为人宝。
能事斯毕夫何恨哉。
江海一辞星霜二纪。
每怀成道之所。
更迫钟漏之期。
遂去上京还至本处。
将申顾命精择门人僧行超玄俨者。
是称上足也。
克传珠髻之宝。
俾赐金口之言。
右胁而卧示其泡幻也。
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八月十日
灭度会稽龙兴道场。
时年六十有四。
海竭何依。
山崩安仰。
天人感恸道俗哀号。
执绋衣缞动盈万计弟子龙兴寺武寺主义海都维那道融大禹寺怀则大善寺道超齐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怀莹香严寺怀彦平原寺道纲湖州大云寺子瑀兴国寺慧纂等。
秀禀圭璋器承磨琢。
导蒙之力怀栝羽之恩。
思播芳尘必题贞石。
乃请礼部侍郎姚奕为碑纪德。
文纲律师高足也。
孝和所重其道克昌。
以江表多行十诵律东南僧坚执罔知四分。
墨敕执行南山律宗
伊宗盛于江淮间者之力也。
𮗿光后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登封
姓吴氏
永嘉人
唐左庶子兢之裔孙。
幼辞家。
入陶山寺。
剃䰂受具。
工诗。
善草隶。
陆希声谪宦豫章
往谒之。
得其草法。
五指拨镫诀。
光书自尔益进。
转腕回笔。
尤妙绝。
乃西觐京师
昭宗在御。
诏于榻前挥洒。
赐紫方袍。
后谒华帅王建
奏署广利
自华归里。
吴越王武肃钱氏。
待以客礼。
长兴中
甬东以卒。
太守仰诠素重光。
为治后事。
葬之三年。
复议从阇毗。
及发棺貌不萎仆。
髭发爪甲皆长。
众收烬馀塔焉。
弟子从瑰知琮皆得其墨诀。
有当时士大夫。
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
所赠歌诗一集。
平生著述一集。
魏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钜鹿人
武则天载初中,解褐武城
武周长安二年,官监察御史
库部郎中
玄宗开元中屡官庆州刺史秦州都督金吾将军
曾于温州为官,与龙兴寺僧玄觉善。
先天中玄觉卒,编次其遗文为《永嘉集》。
武后监察御史
僧玄觉初唐 666 — 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
永嘉人字明道
俗姓戴
温州龙兴寺
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
卒谥真觉大师
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
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
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
卒谥无相大师
宋高僧》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
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
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玄觉俗姓戴氏
永嘉人
先天元年卒。
赐谥无相大师
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
姓戴氏
永嘉人也。
其兄宣。
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
龙兴寺
素业定。
乃于所居之寺侧。
立禅室以进脩。
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
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
初到𢹂瓶锡。
绕祖三匝。
祖云。
沙门者。
具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
大德自行方来。
生大我慢。
曰。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祖曰。
何不体取无生。
了无速乎。
曰。
体即无生。
了本无速。
祖曰。
如是如是。
乃具威仪参礼。
须臾即辞。
祖曰。
返太速乎。
曰。
本自非动。
岂有速耶。
祖曰。
谁知非动。
曰。
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
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
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
无意谁当分别。
曰。
分别亦无意。
祖叹曰。
善哉善哉。
少留一病。
时谓一宿觉
自是学者辐辏。
化被天下。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
端坐如入定。
寿四十九。
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
葬于西山之阳。
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
嗣其化。
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
以纪行业。
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
以行世。
谥无相
塔号净光。
释玄觉
字明道
俗姓戴氏
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
讳烈
渡江乃为永嘉人也。
总角出家龆年剃发。
心源本净智印全文。
测不可思解甚深义。
我与无我恒常固知。
空与不空具足皆见。
既离四病亦服三衣。
德水沐其身。
所以清净。
良药治其眼。
所以光明。
宣法师者。
亦名僧也。
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本住龙兴寺
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
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
遂于岩下自构禅庵。
沧海荡其胸。
青山拱其背。
蓬莱仙客岁月往还。
华盖烟云晨昏交集。
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
神钟震来妙屋化出。
居其间也。
丝不以衣耕不以食。
岂伊庄子大布为裳。
自有阿难甘露作饭。
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
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
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
或曰。
振锡绕庵答对。
语在别录。
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
然终得心于曹溪耳。
既决所疑留一宿。
号曰一宿觉
犹半遍清也。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
龙兴别院端坐入定。
怡然不动僧侣悲号。
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
春秋四十九。
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
望所住寺喟然叹曰。
人物骈阗花舆蓊蔚。
何用之为。
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
数人同闻皆莫测之。
寻而述之曰。
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
远望一山忽而唱曰。
人物多矣。
弟子亦不测。
后匪久此师舍寿。
殡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里有馀程。
送殡繁拥人物沸腾。
其感动也若此。
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
侍人曰。
此将何来。
空中有声云。
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
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
李北海邕为守括州
遂列行录为碑号神道焉。
唱道著明修證悟入。
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
左溪朗公道契
贻书招觉山栖。
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
拘情于讲。
回书激劝。
其辞婉靡其理明白。
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
趣入之意暗诠于是。
达者韪之。
敕谥号无相
塔曰净光焉。
潘好礼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贝州宗城人
明经,累迁上蔡,有治绩,擢监察御史
玄宗开元三年,为邠王李守礼长史
守礼渭州刺史好礼兼府司马,知州事,谏止守礼游观。
豫州刺史,清廉无私,然喜察细事,下厌其苛。
后坐事徙温州别驾,卒。
好礼
贝州宋城人
明经
累擢侍御史
开元中转邠王府长史
豫州刺史
累徙温州别驾卒。
僧玄宗唐 682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2—767 【介绍】: 唐僧。
永嘉人俗姓吴
初出家于温州永定山宝寿院。
后游学诸方,终至江陵朗禅师而悟法。
后住寿州紫金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2—767 俗姓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初出家于温州永定山宝寿院。
后游学诸方,至江陵朗禅师而悟法。
后住寿州紫金山。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存诗2首,见乾隆《温州府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蚤年依乡里永定山宝寿寺之常静师出家。
禀具之后。
游学遍诸方。
受法印于江陵朗禅师室中。
复移锡紫金山
结宇以习智观。
且以淑群众。
先是其山多虎暴。
自宗之来。
暴遂绝。
一日方拥徒说法。
忽一老父趋进拜跪如礼。
宗问为谁岂误耶。
何素未尝交接。
而见敬如此。
其必有说焉。
老父曰。
予前生以罪业。
堕身虎中。
苟非禅师教化。
则愈益啖噬物类。
报地狱矣。
兹幸获遂天趣。
宁不知所自而忘。
忽其致谢哉。
语讫隐去。
大历二年告灭。
春秋八十六。
释玄宗
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照。
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江陵朗禅师门。
若真金之就冶焉。
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见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避苛政者哭妇堪哀。
卜居哮㘚绝迹。
自迩入山者无惮矣。
一日禅徒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宗问。
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化矣。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
立碑存焉。
释玄宗
俗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
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
既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江陵朗禅师门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
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卜居哮㘚绝迹。
入山者无惮焉。
一日禅从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宗问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
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而化。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立碑存焉。
何蒙唐末宋初 937 — 10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13 【介绍】: 洪州人字叔昭
南唐时进士不第。
入宋,授洺州推官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调遂宁
以荐召入,奏江淮茶法及淮南酒榷事称旨,命至淮右总提其事,自是每年有羡利。
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出知温州
真宗立,上言请开淮南盐禁,为卞衮等排抑,出知梧州,上所著《兵机要类》。
历知、袁诸州,以光禄少卿致仕。
全宋诗
何蒙(九三七~一○一三)字叔昭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南唐录事参军
入宋,授洺州推官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调遂宁
真宗时,出知梧州,改太平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
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知袁州,徙濠州
六年,以光禄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七。
宋史》卷二七七有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1013 字叔昭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南唐后主时,举进士不第。
因献书言事,署录事参军
入宋后,历知太平濠六州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光禄少卿致仕,命未下而卒。
著有《兵机要类》10卷,已佚。
宋史》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为入宋后上宋太宗之作,误署何象
江南馀载》卷上载其在南唐所作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入此诗。
全唐诗补逸
何蒙,南唐进士
诗一首。
(《全唐诗》无何蒙诗)
释本先吴越至宋初 ? — 100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1008 俗姓郑温州(今属浙江)人。
五代吴越至宋初时禅僧
天台德韶
后住温州瑞鹿寺。
五灯会元》卷一〇有传,并录存本先入宋前诗偈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本先(?
~一○○八),俗姓郑永嘉(今属浙江)人。
为青原下十世。
幼出家集庆院,年二十五,师事天台国清寺韶国师凡十年。
后居永嘉瑞鹿寺逾三十年。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卒。
有《竹林集》十卷,已佚。
五灯会元》卷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今录颂三首。
祖师名本先
生郑氏
温州永嘉人也。
儿稚不甘处俗。
去依集庆院沙门某。
年二十五。
沙弥
天台国清寺
受满分戒。
即造韶国师。
服勤十年。
住瑞鹿寺。
足不历城邑
手不度财帛。
不设卧具。
不衣茧丝。
卯斋终日。
宴坐申旦。
诲诱门弟子。
踰三十年。
其志弥厉。
谓众曰。
吾初见天台
言下便荐。
然千日之内。
四威仪之中。
似物碍膺。
如雠同处。
一日忽然猛省。
譬如洗面摸著鼻孔。
作偈三首曰。
非风幡动仁心动。
自古相传直至今。
今后水云人欲晓。
祖师真是好知音。
又曰。
若是见色便见心。
人来问著方难答。
若求道理说多般。
辜负平生三事衲。
又曰。
旷大劫来只如是。
如是同天亦同地。
同地同天作么形。
作么形兮无不是。
乃又曰。
华严称。
佛身充满于法界。
是真个也无。
且如佛身。
既已充满法界。
菩萨界。
缘觉声闻界。
人天修罗界。
饿鬼畜生地狱界。
应无处蹲。
如是理论。
太煞聱讹。
寻常说。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且道即今五根。
所对六境。
与汝是同耶是别耶。
同则何不作一块。
别则如何说唯是一心。
大须著精彩。
佛法不是等闲。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
谓门弟子如昼曰。
为我造个卵塔。
塔成我行矣。
八月望日毕工。
远近道俗造山。
唯恐其后。
是日如平居。
至午时
安坐方丈。
手结宝印。
谓如昼曰。
古人曰。
骑虎头撩虎尾。
中央事作么生。
如昼曰。
也祇是如昼。
曰。
汝问我。
如昼乃问。
骑虎头撩虎尾。
中央事作么生。
曰我也弄不出。
于是奄然开一目。
微视而寂。
阅世六十有七。
坐四十有二
长吏以其事闻。
有诏本州常加检视。
如昼乃奉其平生所著。
竹林集十卷。
诗辞千馀首。
诣阙上进。
诏藏秘阁
如昼特赐紫衣。
赞曰。
传。
校传灯语句。
详略少异耳。
夫自心非外有。
妄尽而自返。
则于生死之际。
超然自得如此。
然余每怪。
前圣平日机辩。
皆不可犯。
至临终之日。
皆弭光泯气。
洞山曰。
吾闲名已谢。
临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藏。
向这瞎驴边灭。
又曰。
我也弄不出。
呜呼其有旨要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本先姓郑氏温州永嘉人也。
从州之集庆院出家,年二十五为沙弥,始诣天台国清寺,受满分戒,因侍韶国师,服勤十年,韶初导以“非风幡动,仁者心动”语,即时悟解,乃述颂三首,见色见心,自己了明,身心安乐,物不碍膺。
及居瑞鹿,足不历城邑,手不度财货,不设卧具,不衣茧丝,卯时一食,宴坐申旦,诲教徒子,昕夕恳至,踰三十载,其志弥厉。
宋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谓弟子如书曰:为我造塔,塔成我行矣。
中秋塔成,翌日参问如常,至午坐方丈,手结宝印,开一目微视,奄然而寂。
书奏其所著《竹林集》十卷诣阙上进,诏藏袐阁,如书赐紫衣。
释慧明唐 697 — 780年1月1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丘陈寔之后。
晋永嘉南渡。
曾祖仲文佐命于陈。
封丹阳公
双溪谷熟二县。
考令兰陵
遂家焉。
明则兰陵产也。
丱岁舍父母出家。
受具习律。
叹曰。
神禹以功有天下。
而刑戮滋生。
伯成子高弃其诸侯以耕。
而况我辈之学空寂者乎。
纷纷诤论。
一何至于此极哉。
乃诣方岩究心法。
天宝初
将游五台
会淮汴阻兵不果。
仍筑兰若三所于宛陵石门
先是其地苦虎狼之暴。
俗尤嗜弋猎。
自明以慈悲化摄。
皆革心不相伤忤。
五年戾止鱼陂。
时有瑀公。
神异僧也。
见曰。
南祖传教菩萨。
来何晚也。
他日与登鱼陂之颠。
见东南有峰。
秀拔可爱。
因指以谓瑀公曰。
告宿缘在兹。
庶几其可得乎。
八年诏天下度人。
州将韦南金
高行。
黑白状请。
隶州之宁化道场。
辞。
改隶佛川。
即鱼陂所望之峰也。
按郡志。
地故梁吴筠宅也。
昔有于青山之南。
斸出古佛二躯。
而水随以腾涌。
由是其地得名。
旁有吴王古祠。
巫以祸福撼闾里。
致血祭。
至泊舟祠下。
风雨骤作。
林木屋瓦飞折。
顷之霁。
一伟丈夫。
前拜。
谒受戒。
且请徙道场其地。
及道场之徙。
偶获铜盘土中。
盘底铭慧明字。
建中元年正月十二日
示疾以逝。
寿八十四。
腊五十一。
树塔于寺之西山
而葬灵舆焉。
得法弟子。
慧解慧敏如知。
菩萨戒弟子。
刺史卢幼平颜真卿
独孤问俗杜位裴清
释慧明
俗姓陈氏
太丘长寔之后。
世居颖川。
永嘉南渡祖为司徒掾
曾祖仲文有佐命于陈封丹阳公
祖为双溪谷熟县令
考为兰陵长。
乃为兰陵人也。
母氏初感之日如持佛戒。
足恶履于荤园口不尝于鲜器。
神梦髣髴如闻法音。
既而诞焉。
年渐及丱方祈舍俗。
父母偕听。
至受具时即开元七年也。
习学律藏尝谓人曰。
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遁焉。
吾虽不舍律仪而恶乎诤论纷纷。
若心印心之法。
至矣哉。
乃西诣方岩顿开心地。
天宝中有愿于清凉山
淮汴阻兵即旋策与禅客遇同游宛陵
上石门置兰若三所。
有大[虥-儿+巾]来扰如抚尨焉。
时荐饥。
群盗欲至必号呼先告。
往往有徵焉。
先是此乡好弋猎。
明化之皆焚罝网器仗矣。
至天宝五年爰止乎鱼陂道场。
有瑀公者。
白土史宗之流。
迹迩行辙世莫之识。
始相见曰。
南祖传教菩萨来何晚耶。
他日同登鱼陂峰顶。
见东南有山苍琅独秀。
谓瑀公曰。
吾与此山宿有缘矣。
天宝八年有制度人。
州将韦南金举高行黑白状。
请隶名州中宁化道场。
固辞改隶佛川。
即畴昔鱼陂所望之峰。
梁吴均故宅之所。
地志云。
青山南掘得古佛二躯。
莫知年代。
获像之地灵泉涌
因名佛川焉。
泉侧有吴王古祠。
风俗淫祀滥以牺牲。
于是夜泊庙间雷雨荐至林摧瓦飞。
顷之雨收月在。
见一丈夫容卫甚盛。
曰。
居士生为贤人死为神。
奈何使苍生每被血食。
岂知此事殃尔业耶。
神曰。
非弟子本意人自为之。
礼忏再三。
因与受菩萨戒。
神欣然曰。
师欲移寺。
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宫。
后果移寺于祠侧。
获铜盘之底。
篆文有慧明二字焉。
建中元年正月示疾。
其日庭水春染山雨昼冥。
猛虎绕垣悲啸而去。
十二日奄然长往。
春秋八十四。
僧腊五十一。
二月十二日建塔于寺西山焉传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三人也。
若鹙子采菽之伦也。
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幼平颜真卿独孤问俗杜位裴清深于禅味。
俾昼公为塔铭焉。
郭密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天宝八载,任诸暨县,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余顷,民便之。
高适王之涣僧神邕等交游。
能诗,古淡近选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家或在幽蓟一带,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高适北游蓟门,曾拜访王昌龄郭密之,留诗去。
天宝八年(749)诸暨,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2000余顷,便利百姓。
事迹见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二。
郭诗刻在浙江青田县石门洞磨崖上,其诗“古淡近选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五)。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全唐诗补逸
郭密之天宝中诸暨县
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馀顷,民便之。
补诗一首。
(《两浙金石志》及《青田县志》载郭密之诗二首,其一为《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作》,《全唐诗》卷八八七《补遗》六亦收之,无小传,与两书文字多出入,特以校稿附于后。
其二为《永嘉怀古》,则《全唐诗》所未收。)
魏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馆陶人
始名,后名炎,一说后名
王屋山号王屋山人
肃宗上元元年进士第
爱文好古,浪迹不仕。
尝自寻访李白,数千里不遇。
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射公石门
后于广陵相见。
作诗赠之,并尽出其文,命万为集,是为《李翰林集》。
后仕为兼御史中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原名万又名炎后改名颢聊城(今属山东)人。
曾隐于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久慕李白名,因于玄宗天宝十二载(753)梁园、东鲁、吴越等地寻访之。
翌年春,相会于广陵,同舟入秦淮,游金陵
李白尽出诗文,请编集。
李颀友善,有《送魏万入京》,时在登第以前。
肃宗上元元年(760)进士及第(《登科记考》卷九系魏颢登第于天宝十三载,误)。
二年,编成《李翰林集》,且为作序。
生平散见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王屋》、《封氏闻见记》卷八、《唐诗纪事》卷二二。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3首。
开元中进士
裴虬
字深原
天宝中永嘉
谏议大夫
释道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吴郡冯氏。
隶居历下灵岩山寺
以道行闻于时。
卒年七十八。
元和中
吴郡冯生明经待选。
长安
一日与老僧遇。
谓之曰。
吾于子乡同姓同。
宁无意于同游哉。
遂来往靡间。
既岁馀。
调尉东越方治。
装。
僧亦负锡诣别。
问僧奚之。
曰吾庐齐之灵岩寺西庑下。
京师十年
于兹矣。
今将归子而不鄙则他日幸以相过也。
许诺。
既而果访焉。
无有也。
独念。
鉴公纯直岂谩语者。
于是蹭蹬行寺中。
至西庑下。
见壁画殊肖
且其旁有石记曰。
冯氏子吴郡人年十八为浮图。
卒年七十八。
乃与昔日老僧语不小误。
因惊异而去 又姑苏灵岩寺者。
吴王阖庐馆娃宫也西去城二十里。
梁天监十五年
客居士操水墨。
就殿隅西北庑下。
画梵僧像。
一丈五寸。
于垩堵间神貌奇古。
灵踪化迹。
往住为世利益。
先天二年
鲁公陆像先子以疾求医。
未效。
公虑其增剧忧甚。
适僧分卫过门。
入视之索水以噀病即已。
公喜厚以币谢不受。
问问所在。
答曰。
苏之吴县西灵岩寺也。
郎君扬历其行李之便。
或可以枉顾也。
久之陆子果补尚书祠部郎管廉使意获迂道其寺以展畴昔然遍扣而力探之。
终莫能得。
俄睹画像注目察之曰。
此非前日起我之死者欤。
寺之人因纵言其感通应变事。
陆子益施香火资数万缗。
以致殷勤云。
会昌初
见梦于山邻陆宣曰。
吾兹将西归天竺矣。
宣遽命工模其画五年
诏毁天下寺四十馀所。
灵岩与焉。
大中既复教。
寺亦仍旧。
咸通七年
蝗甚盛至。
蔽天亘野。
植物之可食者无遗类。
被城郭辄啮人衣服肌发。
百姓苦之。
时耆文吴元让等数十百人。
爇香泣祷画像前。
蝗竟越境无所损。
乾符五年
寺僧诣阙请钟备法器。
既投牒右神策。
军吏讶曰。
昨尝有僧请钟矣。
计会其州县寺额正尔。
抑己乃出于重乎。
徐物色之则像也。
后称智积菩萨传者以为始有梵僧来礼谓然。
释道鉴
姓冯氏
吴郡人未知从来。
而居历下灵岩山寺
踪迹神异不测僧也。
元和中冯生者。
吴郡人也。
明经调选未捷。
因侨寄长安
一日见老僧来诣。
冯居谓之曰。
汝吾姓也。
因相与往还。
仅于岁馀遂注拟作尉于东越
方务治装。
负锡来告去。
冯问师去安所诣乎。
曰。
吾庐在齐州灵岩之西庑下。
薄游神京至今正十年矣。
幸得与子游。
今归旧所。
故来相别。
然吾子尉于越乡。
道出灵岩寺下。
当宜一访我也。
冯诺之曰。
谨受教矣。
数日冯出关东之赴任。
灵岩寺门立马望曰。
岂非师所居寺乎。
即入访之。
时一僧在庭。
冯问。
道鉴上人庐舍安在。
僧曰。
此寺无道鉴
冯疑异默而计曰。
鉴公纯直岂欺我乎。
于是独游寺中。
行至西庑下。
忽见壁画一僧与师貌同。
冯大惊嗟。
师果异人欤。
且能降神与我交。
久之视其真相旁题云 冯氏子吴郡人也。
年十岁学浮图法。
以道行有闻。
卒年七十八。
冯阅其题方悟云。
汝吾姓也。
言非谬矣一说苏州西去城二十许里。
灵岩山寺西北庑下画沙门形云。
是梁天监十五年作游方居士状。
经过山寺寓过宵宿。
而于僧厨借笔砚。
僧众皆不留意。
诘旦僧遍搜索而亡有客。
见殿隅画一梵僧。
面骨权奇肤色皴黑。
眉长且垂眸子电转。
眦间青白。
昂鼻方口。
张唇露齿擎拳倚右肩之上。
身屈可长一丈五寸。
衣粗衲袈裟臂擐大珠徒跣。
众见惊慑莫测其来。
远近咸格有焚香礼叹者。
有请福禳灾者。
或于晴夜殿中析窣闻有行道之声。
由是鸟雀不敢污践檐楹之间矣。
然则乡人谓之灵岩和尚
或云灵岩圣僧
尝见形谓一老姥曰。
贫道好食茭粽。
疑是圣者。
翌日持簟入殿供养。
乞今年别三月三日民竞送之。
以菰蒋叶角黍米𤅢之。
吴人谓之茭粽也。
唐先天二年鲁公子疾。
医工未验。
公忧虑增剧。
门遇一僧分卫屈入。
遂索水器含噀之即时病间。
鲁公喜赠物颇丰。
了不回视。
问和尚居处何寺。
答曰。
贫道住苏州吴县西灵岩寺
郎君为官江表望入寺相寻。
斯须已去。
未久调补尚书刑部郎
续迁桂州廉使
常念当年救病之僧。
迂路姑苏灵岩寺觅焉。
乃说其形貌。
合寺僧云。
非此所有。
陆尽日徘徊不忍去。
忽于殿中见圣者形曰。
往年疗某者此僧也。
寺僧说其由致通感难知。
陆舍钱数万备香火之资。
却留旬日供养方去。
又寺中净人每于像前占烛灯。
添油助烬意盗油涂发耳。
居无何其发焦卷而堕。
傍人劝令礼忏。
别买麻膏增炷平复如初。
武宗将废佛教也。
近寺有陆宣者梦圣者云。
受弟子供施年深今来相别。
且归西天去也。
宣急命画工图写真貌。
至会昌五年毁拆寺宇。
方知告别之意焉。
咸通七年蝗灾。
尔时弥空亘野食人苗稼。
至于入人家食缯帛之物。
百姓徬徨莫能为计。
时民人吴延让等。
率耆艾数十百人。
诣像前焚香泣告。
即日虫飞越境焉。
乾符五年寺众当诣阙乞钟归寺。
差僧选日登途。
圣者先入右神策军本局。
预陈嘱托。
及正请钟僧到见。
司吏怪问。
数日前有僧来云。
苏州灵岩山寺
其僧曰某。
行无伴侣。
右军胥因事游吴。
见壁画云。
此是七月中曾来司内计会钟僧也。
然吴中极彰灵异。
且不测厥由。
曾有梵僧来礼画像云。
智积菩萨何缘在此。
叹嗟弥久。
而自此号智积应身也。
系曰。
同异之说史氏多之。
今详寺曰灵岩
僧画像此为同也。
州曰历下始苏。
遇者曰陆与冯。
此为异焉。
斯盖见闻不齐记录因别也。
原夫圣人之应身也。
或南或北。
或汉或胡。
或平常之形。
或怪差之质。
故令闻见必也有殊。
复使传扬自然多说。
譬犹千里之外望日月。
以皆同其时。
边旁云物状貌有异耳。
既是不思议应现矣。
则随缘赴感。
肆是难同可发例云。
所传闻异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