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元慧唐 819 — 8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96 【介绍】: 唐僧。
吴郡人俗姓陆
文宗开成二年嘉兴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饭、白水、白盐,时称“三白和尚”。
武宗会昌五年,例遭澄汰,权隐民间。
宣宗大中初,还入法门。
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懿宗咸通中,曾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
昭宗乾宁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
平原内史机裔孙也。
父丹。
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
开成元年
京师法空王寺。
师事清进落发。
会昌初
造洹阳。
戒法
即习毗尼部。
寻游五台
睹光相不可纪极。
二年归里。
居建兴寺持三白。
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
五部曼拿罗。
爇香臂上。
五年
诏汰天下僧尼。
遽隐白衣舍。
大中初
诏复教。
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
仍隶业。
奉报恩山佛牙舍利。
且爇香臂上。
以供养焉。
天台石桥之胜。
咸通中
佛中指骨舍利。
反凤翔重真寺。
从往。
爇左手拇指。
口诵法华经。
以谢。
所爇之指。
不踰月而复。
如未尝爇者。
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以疾卒于尊胜院。
报龄七十八。
僧腊五十八。
弟子端肃等。
备礼葬之吴中
世号三白和尚
释元慧
俗姓陆氏
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
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
即仲子也。
髫龄颖悟长而温润。
畏作枯龟思为瘦雁。
开成二年辞亲。
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
会昌元年恒阳戒法
方习毗尼。
入礼五台
仍观众瑞。
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
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
于臂上爇香炷。
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
大中初还入门。
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
次往天台山度石桥。
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
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
炼左拇指。
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
乾宁三年
偶云乖悆。
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
报龄七十八。
僧腊五十八。
弟子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
谓为三白和尚焉。
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
如别录也。
系曰。
炼大拇指火尽灰飞。
如何于焦炭之末。
骨肉随生不久如故。
此与火中莲华同种而异态耳。
何谓三白。
通曰。
事理二种。
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
二身不遍触。
口诵真经。
意不妄缘。
此三明白非黑业也。
故亨此名欤。
崔绍唐 834 — 8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4—877 【介绍】: 清河东武城人字袭之
崔罕嗣子。
以荫补率更主簿
累迁寿州团练判官
懿宗咸通间,历任安邑白水县令,改青州观察支使,入为大理正
僖宗乾符间,因家贫求外守,拜温州刺史
四年,护叔父崔准丧归北,痢血死于郑州传舍。
僧本寂唐 840 — 9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
泉州莆田人
俗姓黄
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
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
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
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
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
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
昭宗光化四年(901)卒。
敕谥元證大师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
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
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
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师讳耽章
泉州莆田黄氏子。
幼而奇逸。
为书生不甘处俗。
年十九弃家。
福州灵石山。
六年乃剃发受具。
咸通初
高安
悟本禅师价公。
依止十馀年。
价以为类己。
堪任大法。
于是名冠丛林。
将辞去。
价曰。
三更当来。
授汝曲折。
时矮师叔者知之。
蒲伏绳床下。
价不知也。
中夜授章。
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
五位显诀。
三种渗漏毕。
再拜趋出。
师叔引颈呼曰。
洞山禅入我手矣。
价大惊曰。
盗法倒屙无及矣。
后皆如所言。
宝镜三昧。
其词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护。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类之弗齐。
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
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
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
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
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
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无句。
终必得物。
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
通宗通涂。
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
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
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
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
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
真常流注。
中摇。
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
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
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
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
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
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
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
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
石儿起舞。
非情识到。
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
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
不奉非辅。
潜行密用。
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
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
其词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
隐隐犹怀昔日嫌。
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更无真。
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
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
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
两刃交锋要回避。
好手还同火里莲。
宛然自有天气。
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
人人尽欲出常流。
折合终归炭里坐。
三种渗漏。
其词曰。
一见渗漏。
谓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
智常向背。
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
谓体妙失宗。
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
不出此三种。
纲要偈三首。
一名敲倡俱行
偈曰。
金针双锁备。
挟路隐全该。
宝印当空妙。
重重锦缝开。
其二名金锁玄路。
偈曰。
交互明中暗。
功齐转觉难。
力穷寻进退。
金锁网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
偈曰。
理事俱不涉。
回照绝幽微。
背风无巧拙。
电火烁难追。
黎明章出山。
曹溪礼祖塔。
螺川还止临川
有佳山水。
因定居焉。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为曹。
示众曰。
僧家在此等衣线下。
理须会通向上事。
莫作等闲。
若也承当处分明。
即转他诸圣。
向自己背后。
方得自由。
若也转不得。
直饶学得十成。
却须向他背后叉手。
说什么大话。
若转得自己。
则一切粗重境来。
皆作得主宰。
假如泥里倒地。
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问药山曰。
三乘教中。
还有祖意也无。
答曰有。
曰既有。
达磨又来作么。
答曰。
只为有。
所以来。
岂非作得主宰。
转得归自己乎。
如经曰。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言。
劫者滞也。
谓之十成。
亦曰断渗漏也。
只是十道头绝矣。
不忘大果。
故云守住耽著。
名为取次承当。
不分贵贱。
见丛林。
好论一般两般。
还能成立得事么。
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
汝不见南泉曰。
饶汝十成。
犹较王老师。
一线道也。
大难。
事到此。
直须子细始得。
明白自在。
不论天堂地狱。
饿鬼畜生。
但是一切处不移易。
元是旧时人。
只是不行旧时路。
若有忻心。
还成滞著。
若脱得。
什么
古德云。
只恐不得轮回。
汝道作么生。
只如今人。
说个净洁处。
爱说向去事。
此病最难治。
若是世间粗重事
却是轻。
净洁病为重。
只如佛味祖味。
尽为滞著。
先师曰。
拟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斋。
且唤什么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
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
即今三羯磨时。
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贪瞋痴。
虽难断却是轻。
若也无为无事净洁。
此乃重。
无以加也。
祖师出世。
亦只为这个。
亦不独为汝。
今时莫作等闲。
黧奴白牯修行却快。
不是有禅有道。
如汝种种驰求。
觅佛觅祖。
乃至菩提涅槃。
几时休歇成办乎。
皆是生灭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
兀兀无知。
不知佛。
不知祖。
乃至菩提涅槃。
及以善恶因果。
但饥来吃草。
渴来饮水。
若能恁么。
不愁不成办。
不见道计较不成。
是以知有。
乃能披毛戴角。
牵犁拽耒。
得此便宜。
始较些子。
不见弥勒阿閦。
及诸妙喜等世界。
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
懈怠菩萨。
亦曰变易生死。
尚恐是小懈怠。
在本分事。
合作么生。
大须子细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
佛出世慢他不得。
恁么体会修行。
莫趁快利。
欲知此事。
饶今成佛成祖去。
也只这是。
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
也只这是。
虽然没用处。
要且离他不得。
须与他作主宰始得。
若作得主宰。
即是不变易。
若作主宰不得。
便是变易也。
不见永嘉云。
莽莽荡荡招殃祸。
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
曰只这个总是。
问曰如何免得。
曰知有即得。
用免作么。
但是菩提涅槃。
烦恼无明等。
总是不要免。
乃至世间粗重之事。
但知有便得。
不要免免。
即同变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
菩提涅槃。
此等殃祸。
为不小。
什么如此。
只为变易。
若不变易。
直须触处自由始得。
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
问如何是道。
曰枯木里龙吟。
又问如何是道中人。
曰髑髅里眼睛。
其僧不领。
辞至石霜
诸禅师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曰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曰犹带识在。
又不领。
乃问章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章曰血脉不断。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章曰乾不尽。
又问有得闻者否。
章曰尽大地。
未有一人不闻。
又问未审是何章句。
章曰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
乃作偈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那辨浊中清。
有僧以纸为衣。
号为纸衣道者
洞山来。
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
僧曰。
一裘才挂体。
万事悉皆如。
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
其僧前而拱立。
曰诺即脱去。
章笑曰。
汝但解恁么去。
不解恁么来。
僧忽开眼曰。
一灵真性。
不假胞胎时如何。
章曰未是妙。
僧曰如何是妙。
章曰不借借。
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
章作偈曰。
觉性明无相身。
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
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
了然无事昔时人。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
章曰。
正位即空界。
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
万形像。
偏中至者。
舍事入理。
正中来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
不随有。
非染非净。
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
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要当审详辨明。
君为正位。
臣是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
君视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
是兼带语。
问如何是君。
曰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虚。
问如何是臣。
曰灵机宏圣道。
真智利群生。
问如何是臣向君。
曰不堕异趣。
凝情望圣容。
问如何是君视臣。
曰妙容虽不动。
光烛不无偏。
问如何是君臣道合。
曰混然无内外。
融上下平。
又曰。
以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
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
此吾法之宗要。
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
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
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
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
无事无身落始终。
又曰。
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
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须具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
二者不断声色。
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者。
问曰。
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章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曰是随堕。
问不受食是什么堕。
曰是尊贵堕。
夫冥合初心。
而知有是类堕。
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
维摩曰。
外道六师是汝之师。
彼师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食者正命食也。
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
见觉闻知。
只不被他染污。
将为堕。
且不是同也。
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
法身偈曰。
我意不欲与么道。
门弟子请别作之。
既作偈。
又注释之。
其词曰。
渠本不是我(非我)。
我本不是渠(非渠)。
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
我无渠即余(不别有)。
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
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
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
直须吐却)。
何假雁传书(不通信)。
我说横身唱(为信唱)。
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
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
犹恐是巴歌。
南州南平钟王。
雅闻章有道。
尽礼致之不赴。
但书偈付使者曰。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寻。
天复辛酉夏夜
知事
今日是几何日月。
对曰六月十五
章曰曹山平生行脚。
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明日辰时吾行脚去。
及时焚香。
宴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
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塔曰福圆。
赞曰。
宝镜三昧其词要妙。
云岩以受洞山
药山所作也。
先德惧属流布。
多珍秘之。
但五位偈。
三种渗漏之语。
见于禅书。
大观二年冬
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
赴官钱塘
信州白华岩
得于老僧
年持其先公服。
予往慰之。
出以授予曰。
子当为发扬之。
因疏其沟封。
以付同学。
使法中龙象。
神而明之。
尽微细法执。
兴洞上之宗。
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
泉之蒲田人。
年十九。
即出家于福州云名山
年二十二。
而受具。
举措老成。
识者知其为法器。
成通初。
禅学方盛。
悟本价禅师
洞山
往来请益。
洞山问云。
阇梨名什么
本寂
洞云向上更道。
云不道。
洞云为什么不道。
云向上不名本寂
洞深器之。
洞山
山问云什么处去。
云不变异处去。
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
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
出世抚之曹山。
玉山
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
云不相识。
僧云为什么不相识。
只为同在一处。
僧云恁么即不分也。
云眉且不是目。
僧云如何是目。
端的。
僧云如何是眉。
曹山却疑。
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
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
大海不宿死尸。
如何是海。
包含万有。
曰为什么不宿死尸。
绝气者不著。
曰既是包含万有。
为什么绝气者不著。
万有非其功。
绝气有其德。
曰向上还有事也无。
道有道无即得。
龙王按剑何。
训应之暇。
又出君臣五位之说。
以诠其妙。
复著对寒山子诗。
行世。
文辞雅丽可观。
寻示疾终。
寿六十二。
腊三十七。
弟子树塔以窆。
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释本寂
姓黄氏
泉州蒲田人也。
其邑唐季多衣冠。
士子侨寓儒风振起。
号小稷下焉
少染鲁风率多强学。
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
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
福州云名山
年二十五登于戒足。
凡诸举措若老苾刍
咸通之初禅宗兴盛。
风起于大沩也。
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
洞山悯物高其石头。
往来请益学同洙泗。
处众如愚发言若讷
后被请住临川曹山。
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
特为毳客标准。
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
无不尽其分齐也。
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
盖以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
寻示疾终于
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
弟子奉龛窆而树塔。
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崔道融五代 ? — 9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荆州人自号东瓯散人
唐时以征辟为永嘉,累迁右补阙
唐末耻仕梁王朱温,避地入
有《东浮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7?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属湖北)人。
唐末避乱,与母迁至永嘉隐居。
昭宗时,出为永嘉县
后避乱入,以右补阙召,未赴,卒于闽中
生平见黄滔《祭崔补阙道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九。
道融禀性高奇,工绝句。
其《铜雀妓》、《春闺》等诗,语意妙甚,尤为人所称道。
辛文房称为晚唐之出类拔萃者。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申唐诗》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录其《东浮集》9卷(原10卷,500余篇),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崔道融(?
-907),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
黄巢起义时,避地东浮,隐居温州仙岩山,自号东瓯散人
征为永嘉
后入,依王审知,征为右补阙,未行,病卒。
道融工诗,与方干司空图唱和,又与黄滔友善。
乾宁二年(895),曾自编诗文为《东浮集》九卷,又撰四言诗六十九篇,述中唐以前事实,一事为一篇,编为三卷,名曰《申唐诗》,均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道融)工绝句,语意妙甚,如《铜雀妓》云:“歌咽新翻曲,香销旧赐衣。
陵园风雨暗,不见六龙归。
”《春闺》云:“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
佳人持锦字,无雁寄征西。
”《寄人》云:“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寒食夜》云:“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远乡情”等,尚众。
谁谓晚唐间,忽有此作,使古人复生,亦不多让,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
人悉推服其风情雅度,犹恨出处未能梗概之也。
崔胤晚唐 854 — 9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4—904 【介绍】: 清河武城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小字缁郎
崔慎由子。
昭宗乾宁进士
累迁御史中丞
崔昭纬屡荐,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素厚朱温,以温力,四拜宰相,世谓崔四入
兵逼同、华,韩全诲昭宗凤翔
召温,以兵迎帝,侍中魏国公
揣温将篡夺,欲握兵自固,温遂令子朱友谅杀之。
朱褒晚唐 ? — 9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2 【介绍】: 温州人
初为温州牙校
黄巢起事,州乱,遂据之,以同姓倚朱温
僖宗中和间,授温州刺史,充静海军使。
昭宗乾宁元年,为弟著所代。
天复元年,著死,复领州事。
善诗能文。
杜荀鹤寄诗,比为宣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2 温州(今属浙江)人。
初为温州牙校
黄巢起兵,州乱,遂据温州,以同姓倚朱全忠
僖宗中和时,授温州刺史,充静海军使。
昭宗天复二年(902)卒。
事迹见《吴越备史》卷一、《资治通鉴》卷二六三、《新唐书·刘汉宏》、《新五代史·钱缪传》。
褒善属诗文,与杜荀鹤友善。
荀鹤有《寄温州朱尚书并呈军倅崔太博》诗,云是“篇章高体宣城”。
全唐诗》存诗1首。
僧鸿楚五代 858 — 9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8—932 【介绍】: 五代时僧。
永嘉人
俗姓唐字方外
鸿莒弟。
温州大云寺
后梁太祖曾赐以紫衣。
尝刺血写《法华经》一部,人奉为异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字方外
姓唐氏
永嘉人
幼从表兄弟。
出家越之龙宫寺。
既受具。
乃回乡里。
州将朱褒
知其名。
尤钦挹之。
唐大顺中
请以城南废大云寺
修治以居。
诏许焉。
于是裒施率工。
追还旧观。
乾化初
吴越钱氏。
钱唐龙兴寺
临坛开戒。
且奏赐紫衣师号。
以凉德不称其服。
力辞。
诗人郑说高其义。
赠以篇什。
于法华经尤所通贯。
其集众讲演。
凡五十馀座。
又尝刺血缮写。
以充供养。
长兴三年
忽莲华产于讲堂之中。
重跗复萼。
香气芬郁。
六月五日夜
犹行道诵经。
顷之侍者但觉声微镫暗。
就视则趺坐而逝矣。
寿七十五。
腊五十二。
释鸿楚字方外
姓唐氏
永嘉人也。
生而符彩且异群儿。
及甫髫龄器度宏旷。
楚之外昆弟皆出俗越之龙宫伽蓝。
遂祈二亲亦愿随往网疏鱼脱笼揭鹤飞。
杜若殖于兰洲。
新缯染于绛色。
互相切直诵习弥通。
年二十三方升上品无作。
及回本郡时州将朱褒
知其名节钦揖愈勤。
唐大顺中以城南有废大云寺荒墌表闻昭宗欲重缔构。
帝俞其请。
于是百工俱作。
躬主之。
施利程功不愆于素。
而讲经礼像无相夺伦。
武肃王钱氏。
乾化初年杭州龙兴寺开度戒坛
足临坛员数。
因奏荐梁太祖赐紫衣并号。
固让弗听终不披著。
自言。
凉德何称法门命数之服。
时诗人郑说南游访鸿静法师
邂逅与会。
体知高行杼诗赠云。
架上紫衣闲不著。
案头金字坐长看。
宽慈人未尝见其愠色。
神气清爽。
厥颐丰下且皤其腹。
目不邪视顾必回身。
世俗之言不轻掉舌。
所讲法华经计五十许座。
一日楚之讲堂中忽生莲华。
重柎复叶香气芬荂。
长兴三年壬辰六月五日无疾而化。
俗龄七十五。
法腊五十二。
道俗孺慕。
其年迁塔于慈云右冈焉。
讲贯外深夜行道诵经。
将逝夕灯光忽暗经声绝微。
告门人曰。
劳尔给使吾将往矣。
其所卧之榻中。
先有白蛇。
其大若肱。
恒同卧处。
长诫童侍无妄惊扰。
生常撰上生经钞。
刺血写法华经一部。
至今永嘉人谓为僧宝中异宝焉。
僧文偃南汉 864 — 9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南汉高僧
姑苏嘉兴人俗姓张
韶州云门山光奉院。
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张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末五代禅宗僧人云门宗之创始者。
初参黄檗希运法嗣睦州道踪,后谒雪峰义存
遍访禅宗名山,晚年驻锡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创云门宗,因称云门文偃
文偃说法主张一字一语含藏无限旨趣,其禅风被后嗣概括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对宋代严羽之以禅喻诗颇有影响。
宋代僧人守坚集其语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一五、《传法正宗记》卷八有传。
诸书及《焦氏类林其诗偈30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张,原籍苏州嘉兴
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
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
往参雪峰,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义存禅师法嗣。
后出岭,住韶州云门山光奉院,创云门宗
南汉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
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今据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录其诗三十一首。
文偃姓张氏嘉兴人
出家兜率院,参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门灵树,凡三十载,契悟广大,箭锋所到,往往出于游戏。
其作偈句,尤不能测。
尝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
天下学者望风而至。
汉乾祐二年坐化。
乾德三年,雄武节度阮绍庄梦以拂子招之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暂出。
李以奏闻,有旨令诣云门,开塔,见如生,髭发皆长。
李复上其事,广主迎真身赴阙,留内庭供养,逾月送归,赐谥大慈云门真弘明大师世称云门宗
禅师名文偃
姑苏嘉兴人也。
少依兜率院得度。
性豪爽。
骨面丰颊。
精锐绝伦。
目纤长。
瞳子如点漆。
眉秀近睫。
视物凝远。
博通大小乘。
弃之游方。
初至睦州
闻有老宿饱参。
古寺掩门。
织蒲屦养母。
往谒之。
方扣门。
老宿揕之曰。
道道。
惊不暇答。
乃推出曰。
秦时𨍏轹钻。
随掩其扉。
右足。
老宿名道踪。
黄檗断际禅师
高安米山寺。
以母老东归。
丛林号陈尊宿。
得旨辞去。
雪峰存
存方堆桅坐。
为众说法。
犯众出。
熟视曰。
项上三百斤铁枷。
何不脱却。
曰因甚到与么。
以手自拭其目趋去。
存心异之。
明日升座曰。
南山有鳖鼻蛇。
诸人出入好看。
以拄杖撺出。
又自惊慄。
自是辈流改观。
又访乾峰。
峰示众曰。
法身有三种病。
二种光。
须是一一透得。
更有照用同时。
向上一窍。
乃出众曰。
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
于是乾峰大笑曰。
犹是学人疑处在。
乾峰曰。
子是什么心行。
曰也要和尚相委。
乾峰曰。
直须恁么。
始得稳坐。
应喏喏。
又访曹山章公问。
如何是沙门行。
曰。
吃常住苗稼者。
曰便与么去时如何。
曰汝还畜得么。
曰学人畜得。
曰汝作么畜。
曰著衣吃饭。
有什么难。
曰何不道。
披毛戴角。
即礼谢。
又访疏山仁
问。
得力处道将一句来。
曰请高声问。
即高声问。
笑曰。
今早吃粥么。
曰吃粥。
曰乱叫唤作么。
仁公骇之。
又过九江
陈尚书
而问曰。
儒书即不问。
三乘十二分教。
自有讲师
如何是衲僧行脚事。
曰曾问几人来。
曰即今问上座。
曰即今且置。
作么生是教意。
曰黄卷赤轴。
曰此是文字语言。
作么生是教意。
曰口欲谈而辞丧。
心欲缘而虑忘。
曰。
口欲谈而辞丧。
为对有言。
心欲缘而虑忘。
为对妄想。
作么生是教意。
尚书无以詶之。
曰。
闻公常看法华经。
是否。
曰不敢。
曰经曰。
治生产业。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且道非非想天。
有几人退位。
又无以詶之。
呵讥之而去。
曹溪礼塔。
访灵树敏公
为第一座。
先是不请第一座。
有劝请者。
曰。
首座已出家久之。
又请。
曰。
首座已行脚。
悟道久之。
又请。
曰。
首座已度岭矣。
姑待之。
少日至。
迎笑曰。
奉迟甚久。
何来暮耶。
即命之。
不辞而就职。
广王刘王
将兴兵。
决可否。
前知之。
手封奁子。
侍者曰。
王来。
出以似之。
于是怡然坐而殁。
王果至。
已化。
大惊问。
何时有疾。
而遽亡如是耶。
侍者乃出奁子。
如敏所诫呈之。
王发奁得简曰。
人天眼目。
堂中上座。
刘王州牧承范
继其法席。
又迎至府开法。
俄迁止云门光泰寺。
天下学者。
望风而至。
示众曰。
江西即说君臣父子。
湖南即说他不与么。
我此间即不如此。
良久曰。
汝还见壁么。
又曰。
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
如今抑不得已。
且向诸人道。
尽大地有什么物。
与汝为缘为对。
若有针锋许。
与汝为隔为碍。
与我拈将来。
唤什么作佛。
唤什么作祖。
唤什么作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将什么为四大五蕴。
我与么道。
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
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
闻与么道。
把脚拽向阶下。
有什么罪过。
虽然如是。
据个什么道理。
便与么。
莫趁口快。
向这里乱道。
须是个汉始得。
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
没去处。
打脚折。
有什么罪过。
即与么。
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
待老汉答一转了。
东行西行。
又曰。
尽乾坤一时将来。
著汝眼睫上。
汝诸人闻恁么道。
不敢望汝出来。
性燥把老僧打一掴。
且缓缓。
子细看。
是有是无。
是个什么道理。
直饶汝向这里明得。
若遇衲僧门下。
好槌脚折。
又曰。
三乘十二分教。
横说竖说。
天下老和尚
纵横十字说。
与我拈针锋许。
说底道理来看。
与么道。
早是作死马医。
虽然如此。
且有几个到此境界。
不敢望汝言中有响。
句里藏锋。
瞬目千差。
风恬浪静。
又曰。
我事不获已。
向汝道。
直下无事。
早是相埋没也。
更欲踏步向前。
寻言逐句。
求觅解会。
千差万别。
广设问难。
嬴得一场口滑。
去道转远。
有什么歇时。
此个事。
若在言语上。
三乘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
因什么道。
教外别传。
若从学解机智得。
只如十地圣人。
说法如云如雨。
犹被佛呵。
谓见性如隔罗縠。
以此故知。
一切有心。
天地悬殊。
虽然如是。
若是得底人。
道火何曾烧口。
终日说事。
何曾挂著牙齿。
何曾道著一字。
终日著衣吃饭。
何曾触一粒米。
挂一缕丝。
然犹是门庭之说。
须是实得与么。
始得。
若约衲僧门下。
句里呈机。
徒劳伫思。
直饶一句下。
承当得。
犹是瞌睡汉。
以足跛。
尝把拄杖行见众。
方普请举拄杖曰。
看看北郁单越人
见汝般柴不易。
在中庭里。
相扑供养汝。
更为汝念般若经曰。
一切智智清净。
无二无二分。
无别无断故。
众环拥之。
久不散。
乃曰。
汝诸人。
无端走来。
这里觅什么。
老僧只管吃饭屙屎。
别解作什么。
汝诸方行脚。
参禅问道。
我且问汝。
诸方参得底事。
作么生。
试举看。
于是不得已。
自诵三平偈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
回视僧曰。
唤什么作见闻。
又曰。
无馀声色可呈君。
谓僧曰。
有什么口头声色。
又曰。
个中若了全无事。
谓僧曰。
有什么事。
又曰。
体用无妨分不分。
乃曰。
语是体。
体是语。
举拄杖曰。
拄杖是体。
灯笼是用。
是分不分。
不见道。
一切智智清净。
又至僧堂中。
僧争起迎。
立而语曰。
石头道。
回互不回互。
僧便问。
作么生是不回互。
以手指曰。
这个是板头。
又问作么生是回互。
曰汝唤什么作板头。
永嘉云。
如我身空法亦空。
千品万类悉皆同。
汝立不见立。
行不见行。
四大五蕴。
不可得。
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
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
唤什么作饭。
何处更有粒米来。
僧问。
生法师曰。
敲空作响。
击木无声如何。
以拄杖空中敲曰。
阿耶阿耶。
又击板头曰。
作声么。
僧曰。
作声。
曰这俗汉。
又击板头曰。
唤什么作声。
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
赴广主诏。
至府留止供养。
九月甲子
乃还山。
谓众曰。
我离山得六十七日。
且问汝。
六十七日事作么生。
众莫能对。
曰。
何不道。
和尚京中吃面多。
闻击斋鼓曰。
鼓声咬破我七条。
乃指僧曰。
抱取猫儿来。
良久曰。
且道鼓因甚置得。
众无对者。
乃曰。
因皮置得。
我寻常道。
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尽大地是个法身。
枉作个佛法知见。
如今拄杖。
但唤作拄杖。
见屋但唤作屋。
又曰。
诸法不异者。
不可续凫截鹤。
夷岳盈壑。
然后为无异者哉。
但长者长法身。
短者短法身。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举拄杖曰。
拄杖子不是常住。
忽起立。
以拄杖系绳床曰。
适来许多
贬向什么处去也。
灵利底见。
不灵利底著我热谩。
契悟广大。
其游戏三昧。
乃如此。
而作为偈句。
尤不能测。
如其纲宗偈曰。
康氏圆形滞不明。
魔深虚丧击寒冰。
凤羽展时超碧汉。
晋锋八博拟何凭。
又曰。
是机是对对机迷。
辟机尘远远尘栖。
久日日中谁有挂。
因底底事隔尘迷。
又曰。
丧时光。
藤林荒。
徒人意。
滞肌尪。
又曰。
咄咄咄。
力㘞希。
禅子讶。
中眉垂。
又曰。
上不见天。
下不见地。
塞却咽喉。
何处出气。
笑我者多。
哂我者少。
每顾见僧即曰。
鉴咦。
而录之者。
曰顾鉴咦。
德山密禅师
删去顾字。
但曰鉴咦。
丛林目以为抽顾颂。
北塔祚禅师作偈曰。
云门顾鉴笑嘻嘻。
拟议遭渠顾鉴咦。
任是张良多智巧。
到头于是也难施。
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
坐化而示。
即大汉乾祐二年也。
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
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
以拂子招曰。
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
我在塔久。
可开塔乎。
奉使韶州
监修营诸寺院。
因得绍庄之语。
奏闻奉圣旨。
韶州梁延鄂至云门山
启塔见颜貌如昔。
髭发犹
具表以闻。
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
供养月馀。
送还山。
仍改为大觉禅寺
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
余读云门语句。
惊其辩慧涡旋波险。
如河汉之无极也。
想见其人。
奇伟杰茂。
如慈恩大达辈。
及见其像。
颓然伛坐胡床
广颡平顶。
类宣律师
奇智盛德。
果不可以相貌得耶。
公之全机大用。
如月临众水。
波波顿见。
而月不分。
如春行万国。
处处同至。
无迹。
盖其妙处。
不可得而名状。
所可知而言者。
春容月影耳。
呜呼。
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嘉兴人也。
姓张氏
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落发。
禀具于毗陵坛。
侍澄数年。
探穷律部。
以己事未明。
往参睦州
州才见来。
便闭却门。
师乃扣门。
州曰谁。
师曰。
某甲。
州曰。
作甚么。
师曰。
己事未明。
乞师指示。
州开门。
一见便闭却。
师如是连三日扣门。
至第三日。
州开门。
师乃攞入。
州便擒住曰。
道道。
师拟议。
州便推出。
秦时𨍏轹钻。
遂掩门。
损师一足。
师从此悟入。
州指见雪峰
师到雪峰庄。
见一僧。
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
僧曰是。
师曰。
寄一则因缘。
堂头和尚
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
僧曰得。
师曰。
上座到山中。
见和尚上堂。
众才集。
便出握腕立地曰。
这老汉项上铁枷。
何不脱却。
其僧一依师教。
雪峰见这僧与么道。
便下座。
拦胸把住曰。
速道速道。
僧无对。
峰拓开曰。
不是汝语。
僧曰。
是某甲语。
峰曰。
侍者将绳棒来。
僧曰。
不是某语。
是庄上一浙中上座。
教某甲来道。
峰曰。
大众去庄上。
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
师次日上雪峰
峰才见便曰。
因甚么得到与么地。
师乃低头。
从兹契合。
温研积稔。
密以宗印授焉。
师出岭。
遍谒诸方。
覈穷殊轨。
锋辩险绝。
世所盛闻。
后抵灵树。
冥符知圣禅师首座之说。
知圣住灵树二十年。
不请首座
常云。
首座生也。
首座牧牛也。
首座行脚也。
一日令击钟。
三门外接首座
众出迓。
师果至。
直请入首座寮解包。
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
开堂日主亲临曰。
弟子请益。
师曰。
目前无异路。
因问诸人从上来。
有甚事欠少甚么。
向你道无事。
已是相埋没也。
虽然如是。
也须到这田地始得。
亦莫趁口快乱问。
自己心里黑漫漫地。
明朝后日。
大有事在。
拟心即差。
况复有言有句。
莫是不拟心是么。
莫错会好。
更有甚么。
汝等诸人。
见人道著祖意。
便问超佛越祖之谈。
汝且唤甚么作佛。
唤甚么作祖。
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
问个出三界。
汝把将三界来看。
有甚么见闻觉知。
隔碍著汝。
有甚么声尘色法。
与汝可了。
了个甚么。
古圣不奈何。
横身为物。
道个举体全真。
物物觌体。
不可得。
我向汝道。
直下有甚么事。
早是相埋没了也。
光不透脱。
有两般病。
一切处不明。
面前有物。
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脱。
又法身亦有两般病。
得到法身。
为法执不忘。
己见犹存。
坐在法身边。
是一。
直饶透得法身去。
放过即不可。
子细点检将来。
有甚么气息。
亦是病。
师唱道灵树云门。
凡三十载。
乾和七年。
己酉四月十日顺寂。
塔全身于方丈后。
十七载
示梦阮绍庄。
奏请开塔。
奉救迎请内庭供养。
逾月方还。
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僧希觉五代 864 — 9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4—948 【介绍】: 五代时僧。
晋陵人俗姓商字顺之
幼家贫,佣书于罗隐家。
年二十五,出家于温州开元寺
吴越王钱元瓘造十佛伽蓝,召为寺主,署曰文光大师
能诗文,长于《》。
有《会释记》、《增晖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顺之
姓商氏
世居晋陵
后徙湮阳。
而觉生焉。
素业儒。
唐季之乱。
窘乏无所归。
尝以佣书获事给事中罗公隐于其家。
公偶与语。
哀之曰。
儿何至此。
因多与之直而劝之学。
文德初
时年二十有五。
乃游温州
开元寺出家。
龙纪中
受具戒。
即究律部于西明慧则律师
则盖法宝大师之上足。
广明中
关辅逃难浙浒。
始见之天台
及则长往。
继讲训于温州
俄而武肃钱王之季弟铧来牧。
礼貌加重。
或诬以微过。
释不问。
徙居钱唐之大钱寺。
文穆王
命主千佛新伽蓝。
仍借赐紫服。
私暑以文光大师号
未几。
以老病乞解职。
啸傲山房。
以道自乐。
示寂之年。
八十五矣。
其所作有增晖集二十卷。
江东谗书五卷。
杂诗赋十五卷。
释希觉
字顺之
姓商氏
世居晋陵
觉生于溧阳
家系儒墨。
属唐季丧乱累被剽略。
自尔贫窭尝佣书于给事中罗隐家。
偶问名居。
曰。
毗陵商家儿何至于此。
叹息再三。
多与顾直劝归乡修学。
至年二十五叹曰。
时不我与。
或服晚乘轩。
皆一期尔。
忽求出家于温州开元寺
文德元年也。
龙纪中受戒。
续揣摩律部。
禀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
时在天台山也。
则乃法宝大师之高足。
广明中关中丧乱。
避地江表。
始窥其墙。
终见室家瑰富。
以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
不称所怀何耶古德妄相穿凿各竞师门。
流宕忘返。
遂著记。
广之曰增晖录。
盖取曹植云。
萤烛末光增晖日月。
谦言增晖集要之日月也。
二十卷成部。
浙之东西盛行斯录。
暨乎则公长往。
乃讲训于永嘉
武肃王钱氏季弟铧牧是郡。
深礼重焉。
寻为愚僧所诬塑。
释而不问。
徙于杭大钱寺。
文穆王造千佛伽蓝。
召为寺主
借紫私署曰文光大师焉。
四方学者骋骛而臻。
外学偏多长有易道。
著会释记二十卷。
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备。
常为人敷演此经。
付授于都僧正赞宁
及乎老病乞解见任僧职。
既遂所怀。
唯啸傲山房以吟咏为乐。
年八十一。
然犹抄书籍异本。
曾无告倦。
未终之前。
舍衣物作现前僧得施。
复普饭一城僧。
自此困惫每睡见有一人。
纯衣紫服。
肌肤软弱。
如绵纩焉。
意似相伴。
才欲召弟子将至。
此人舒徐下床。
后还如故亲向。
赞宁说此。
某知是天人耳。
嘱托言毕而绝。
享年八十五。
生常所著拟江东谗书五卷。
杂诗赋十五卷。
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
觉之执持未尝弛放。
勤于讲训切于进修。
学则弥老而不休。
官则奉身而知退。
可谓高尚其事名节俱全。
长者之风蔼然如在所居。
号释氏西斋
吴兢之蕴积编简焉。
朱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朱褒之兄。
昭宗乾宁元年(894)温州刺史
天复元年(901)朱褒所代。
事迹见《十国春秋》卷七七。
南雁荡山志》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无迹后唐 ? — 925年4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史氏
朔方人。
大中九年
十三岁。
乃捐俗。
依白草院法空大师落发。
咸通三年
获进戒于京师西明寺
既工讲贯。
复善琴书。
先是恒夫唐公。
尝镇朔方。
至是待以家僧。
为请于两街功德使
隶名西明寺
会诏迎真身于凤翔法门寺
右军副使张思广充赞导。
时上躬御法筵。
大悦。
宣赉稠厚。
光启中
归乡里。
以所传于京师
佛顶炽盛光降吉祥道场法。
为府帅韩公。
结坛脩设。
感致瑞应尤多。
晋景福中。
韩公奏请。
住持广福寺
塞垣之求受菩萨戒者。
日填拥。
梁贞明二年
中书令韩洙奏。
署号曰鸿远。
同光三年。
四月一日。
坐逝于丈室。
貌如生。
观者叹异。
中令命布漆以奉。
府从事薛昭。
纪其事于碑。
释无迹
姓史氏
朔方人也。
宣宗御宇佛法中兴。
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舍家。
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
操执密缜拂攘嚣尘。
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
得戒度于西明寺矣。
凡于百艺悉愿游焉。
慕定林威能画戴安道能琴。
我则讲贯之馀兼而综习。
先是唐恒夫尝作镇朔方。
后于辇下相遇。
以家僧之礼待焉。
盖知言行相高复能唱导。
闻恒夫白两街功德使
请隶西明寺
旋属懿宗皇帝于凤翔法门寺迎真身。
右宣副使张思广
充乎赞导。
悦怿上心宣赉稠厚。
光启中传授佛顶炽盛光降诸星宿吉祥道场法归本府。
府帅韩公闻其堪消分野之灾。
乃于鞠场。
结坛修饰。
而多感应。
景福中太尉韩公创修广福寺
住持。
皆以律范绳之。
塞垣閒求戒者必请为力生焉。
梁乾化丙子岁中书令韩公洙
奏署师号曰鸿远欤。
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岁四月一日坐终于丈室。
筋骨如生风神若在。
蕃汉之人观礼称叹曰。
至德中当府龙兴寺有高士辩才坐亡。
遂漆布之。
乾宁元年府帅举奏。
敕谥曰能觉
师可不异时而同事哉。
中书令韩公命工布漆焉。
庄宗朝军府从事薛昭纪为碑颂德云。
后唐明州国宁寺𧦬光传 释𧦬光。
字登封
姓吴氏
永嘉人也。
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孙也。
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
居必介然不与常人交杂。
好自标遇慢易缁流
多作古调诗。
苦僻寡味。
得句时有得色。
长于草隶。
陆希声谪宦于豫章
光往谒之。
陆恬静而傲气居于舟中。
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许接。
一日设方计干谒。
与语数四。
苦祈其草法。
而授其五指拨镫诀。
光书体当见酋健。
转腕回笔非常所知。
乃西上昭宗诏对御榻前书。
赐紫方袍。
后谒华帅韩建
荐号曰广利
自华下归故乡。
武肃王钱氏。
以客礼延之。
而性畔岸弗惬王情。
乃归甬东终焉。
有文集知音者所贵。
出笔法弟子从瑰。
温州僧正智琮。
皆得墨诀。
有朝贤赠歌诗。
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
四明太守仰诠素重光高蹈。
躬为丧主理命令葬。
后三年西域焚之发棺俨若生相。
髭发爪皆长。
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
后唐长兴中也。
僧神禄吴越 872 — 97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2—976 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
吴越时禅僧
初于福清天竺寺出家。
瑞岩师彦
后住温州温岭瑞峰院。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吴璋唐末五代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年人。
吴越
哀帝天祐四年(907)都监使温州制置使
事迹见《吴越备史》卷二。
南雁荡山志》卷七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薛正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哀帝天祐三年(906)进士第,官终文房院使
事迹见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三。
南雁荡山志》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道怤五代 868 — 9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8—937或941 【介绍】: 五代时僧。
永嘉人俗姓陈
六岁削发于本州开元寺
既而抵闽谒雪峰禅师,妙契宗旨,时谓小布衲。
归住东府镜清寺,倡雪峰之法,学者奔凑。
副使皮光业辞学宏赡,屡击难之,退谓人曰:“师之高论,人莫窥其极也。
钱俶私署顺德大师
钱元瓘命主天龙寺,后创龙册寺,延请居焉。
吴越禅学自此始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8—937 俗姓陈温州(今属浙江)人,禅宗僧侣
早岁出家,尝谒灵云志勤曹山本寂,终为雪峰义存法嗣。
参学诸方,凡对机缘,悉皆冥契。
后自闽返越,居镜清寺,世谓之镜清和尚
吴越王钱镠父子深赏识之,命住天龙寺,又为造尤册寺。
私署顺德大师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卒。
祖堂集》卷一〇、《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
后二书诗偈9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陈氏
永嘉人
幼恶鯹血。
亲戚强啖之。
辄呕哕不已。
因求出家于郡之开元寺
既受具。
即遍参请。
入楚抵临川
尤于曹山寂公
微诘不小挫。
入闽遂服膺雪峰
一日峰。
什么处人。
温州
峰云恁么是一宿觉乡人也。
云只如一宿觉什么处人。
峰云好吃捧。
且放过。
问峰云。
古德以心传心。
心如何传。
峰良久。
礼谢。
峰云更问我一转语好。
就和尚请取问头。
峰休去。
其机锋峻捷。
时丛林称小布纳。
盖太原有与同名者。
年腊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镜清院。
上堂如今事不得已。
向汝道个著实亲切处。
到汝分上。
因何特地生疏。
只为汝抛家日久。
流浪年深。
一向缘尘。
致见如此。
所以唤作背合尘。
亦名舍父逃逝
今劝兄弟。
未歇歇去好。
未彻彻去好。
大丈夫儿。
得恁么无气槩。
还惆快
终日茫茫地。
何不且觅取个管带路好。
时有僧问。
如何是管带路。
嘘嘘云。
要棒吃
僧云。
恁么即学人罪过也。
云几被汝打破蔡州
尤与皮公光业相往来。
公日休子也。
辞章宏赡。
议论该博。
笃志禅学。
尝谓人曰。
镜清深造远诣。
莫臻其极。
吴越钱氏钦慕之。
命居天龙寺
及建龙𠕋寺。
请为第一世。
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灭。
寿七十四。
茶毗于大慈山。
坞塔舍利于龙姥山前。
僧主汇征著塔铭。
释道怤
俗姓陈
永嘉人也。
丱总之年性殊常准
而恶鯹血之气。
亲党强啖以枯鱼。
且虞呕哕。
求出家于开元寺
具戒已游闽入
言参问善知识要决了生死根源。
临川曹山寂公
大有徵诘若昙询之间僧稠也。
终顿息疑于雪峰
闽中谓之小布纳。
太原同名年腊之高故。
暨回浙住越州鉴清院。
皮光业者日休之子。
辞学宏赡探赜禅门。
尝深击难焉。
退而谓人曰。
怤公之道崇论闳议莫臻其极。
武肃王钱氏钦慕命居天龙寺
私署顺德大师
文穆王钱氏创龙册寺。
居之。
吴越禅学自此而兴以天福丁酉岁八月示灭。
春秋七十。
茶毗于大慈山坞。
收拾舍利起塔于龙姥山前。
僧主汇征撰塔铭。
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缀焉。
钱元珬吴越 ? — 9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 【介绍】: 名或作元球
五代时杭州临安人
吴越国君钱镠子。
数建军,累官指挥使节度使、兼中书令
元瓘时,恃恩骄横,增益军马。
元瓘使人讽之,令自请输还兵仗,出判温州元珬拒之。
于是铜官庙吏承元瓘旨,密告元珬图危社稷,因被诛。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 一作钱传球钱元球
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子。
有军功,为钱镠所宠爱。
天宝十年(916)官土客诸军都指挥使镇海军节度副使
封大彭县侯
封扶南侯
宝正元年(926)静海军节度使
四年中书令
天福二年(937)文穆王钱元瓘所杀。
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
南雁荡山志》存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郑说后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梁时诗人。
后梁太祖乾化初年(911)南游访僧鸿静,至杭州龙兴寺温州僧鸿楚,遂作诗相赠。
事迹见《宋高僧》卷二五。
全唐诗》存断句2。
僧鸿莒五代 ? — 9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9 【介绍】: 五代时僧。
温州永嘉人
俗姓唐
早出家于越州龙宫寺。
强记多识,习诵《法华经》全部。
具戒后,至长安学律,为流辈所推。
归住温州松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鸿楚之兄
其出处。
皆与楚同。
然性尤强识。
治律严谨。
习于慈悯济物之行。
每获瑞应灵效皆弗以介意。
天成三年
旱涝相仍。
饥馑被江浙。
盗入室。
饱之饘粥。
然后去。
长兴四年
趺坐俨然而逝。
既殓。
夜三鼓矣。
俄闻有声。
若击龛户使开者。
既开。
复求新衣于诸弟子曰。
佛土诸善人谓。
吾所服不洁。
不可之净土。
已而瞑。
顶之暖者七日。
释鸿莒
姓唐氏
永嘉人也。
早出家于越州龙宫寺。
始则诵法华经全部。
得度裹足往趋长安学律。
因读化度寺碑。
时有举人旁听见目瞻多行。
异之知能背碑。
诵之。
儒生覆其文了无一误。
又相将去崇圣寺亦然。
而多强记辈流所推。
言归故乡请受二众依止。
其细行也生来未尝叱其狸犬。
岂况诸馀乎。
然昼夜行道诵经。
有鬼神扶卫。
或为然烛。
或代添香。
皆鬼物也。
天成三年戊子水涝之后。
报之以大旱。
民荐饥馑。
有强盗入其室。
待之若宾客
躬作粥饭饲之曰。
徐徐去山深无人。
汝曹为天灾所困耳。
盗者拜受而去。
弟子中欲袭其不备。
曰。
非我弟子。
我舍此永入深山矣。
诸子罢轻袭之意。
长兴癸巳岁中恬然无疾。
跏趺俨然长逝。
至三更手敲龛门者三。
弟子哭泣启开。
云吾告汝等。
与吾换新衣裳。
缘佛土诸上善人嫌吾服章不净。
易毕便终。
七日顶暖时院中有巨犬三能猛噬迁塔日随人驯狎。
时山中麇鹿飞鸟相参。
犬无挚猛兽不惊奔。
葬后有虎绕坟嗥叫。
其感物之情如是。
有弟鸿楚并高行。
为时所重。
杜叔詹五代末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末宋初秦人
吴越
宋太祖开宝中,为平江军节度使,敬贤爱士,颇有惠政,尝重建孔子以劝学。
后又除静海军节度使
钱俶纳土归宋,叔詹户部尚书
裴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尝为高骈从事
著《传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懿宗咸通中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
僖宗乾符五年(878),以御史大夫成都节度副使
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三》、《唐诗纪事》卷六七。
著有小说集《传奇》一书,后世称唐人小说为传奇,盖肇始于此。
新唐书·艺文志三》、《郡斋读书志》卷三下均著录《传奇》3卷。
晁公武谓“其书所记皆神仙诡谲事,(高)之惑吕用之,未必非辈导谀所致”(《郡斋读书志》卷三下)。
全唐诗》存诗1首。
咸通中静海军节度高骈掌书记
侍御史内供奉
后官成都节度副使
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