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道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东三衢人
开元初
台山挂锡清凉寺
居鬻院。
典座职。
日负薪樵。
不堪劳苦。
而每织竹鞋。
贸有力者代之。
时披纳衣出游。
偶东北行可五里所。
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
气貌古朴。
而神情澹雅。
有童子随后。
其实于未尝识也。
忽呼名童子觉一
使邀就寺啜茶。
乃相与入寺。
遍阅诸院。
见大阁三重。
上下九间。
黄金色
辉耀夺目。
既而老僧曰。
山寒难住。
可蚤还也。
唯诺辞出。
仅百许步。
回顾其地。
莽然皆山林也。
大历初
上疏言状。
诏即其地置金阁寺
以十节度助赀费。
西域沙门纯陀为都料。
盖造寺成。
仍诏赐不空三藏焉。
释道义
江东衢州人也。
开元中台山清凉寺粥院居止。
典座普请运柴负重登高。
颇有难色。
将竹鞋一緉转贸人荷担。
因披三事纳衣。
东北而行可五里。
来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
其貌古陋引一童子。
名字觉一
老僧前行。
童子呼请东边寺内啜茶去。
乃相随入寺遍礼诸院。
见大阁三层上下九间总如金色闪烁其目。
老僧令遣早还所止。
山寒难住。
唯诺辞出寺。
行及百步回顾唯是山林。
乃知化寺也。
却回长安
大历元载具此事由奏宝应元圣文武皇帝
蒙敕置金阁寺
宣十节度助缘。
遂召盖造都料。
一僧名纯陀
为度土木造金阁一寺。
元是西域那烂陀寺喜鹊院僧。
寺成后敕赐不空三藏焉。
不测其终。
储光羲盛唐 707 — 7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7—约760 【介绍】: 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
玄宗开元十四年进士
冯翊汜水安宜下邽县尉
后隐居终南
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监察御史
安禄山长安,迫受伪职。
后脱身归朝,贬死于岭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763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排行十二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
崔国辅綦毋潜同榜。
冯翊县,转汜水安宜下邽县尉
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别业。
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范阳,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镇节度使,正蓄谋叛乱,储光羲途中作《效古》二首,至范阳后作《观范阳递俘》诗,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
安史乱起,叛军陷长安,储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生平散见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一。
今人谭优学有《储光羲行年考》。
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其山水田园诗颇著称于世,“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著作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另有《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并佚。
又陈沆《诗比兴笺》卷三云:“《艺文志》又有《从贼中诣行在日记》一卷,储光羲撰,则光羲已自拔贼中,从亡灵武,与杜少陵之麻鞋谒帝,大节相同,从未有表而出之者,可胜叹哉。
”然《日记》1卷,《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系误记。
唐诗汇评
储光羲(706?
-762?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与綦毋潜崔国辅同榜登进士第,诏中书试文章,授冯翊主箄。
曾任安宜汜水下邽
开元二十一年前后辞官归乡。
后入,隐终南山
复为太祝天宝末,迁监察御史,安史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两京收复,系狱,贬死。
有《储光羲集》七十卷,已佚。
殷璠光羲包融等涧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有《储光羲诗集》五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得浩然之气
《述华清宫》诗云:“山开鸿濛色,天转招摇星。
”又《游茅山》诗云:“小门入松,天路涵虚空。
”此例数百句,已略见《荆扬集》,不复广引。
璠尝睹公《正论》十五卷、《九经外义疏》二十卷,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才。
《吟窗杂录》
殷璠语:(储诗)宏赡纵逸,务为直置。
栾城遗言》云:储光羲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
《唐诗品》
储公诗格调高远,兴寄超绝,亦《风》《雅》之馀波也。
盛唐作者太尚格气,而尽黜文藻,六代浮夸,铲削殆尽,而储公王昌龄常建皆其流也。
储诗更多直致,而锁尾感叹,气象卑促。
圭璋本宗庙器,而山人用之,亦瓦缶同驱尔。
储光羲闲婉真至,农家者流,往往出王、孟上。
钟云:储诗清骨灵心,不减王、孟,一片深淳之气,装裹不觉,人不得直以清灵之品目之。所谓诗文妙用,有隐有秀,储盖兼之矣。
《诗源辨体》
储光羲五言古最多,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亦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而平韵亦有之,盖唐人痼疾耳。
其《樵父》、《渔父》等词,格调虽奇,然既不合古,又不成家,正变两失。
若《田家》诸诗,则犹有可采者。
律诗亦未为工,五言绝始多入录。
储光羲五言古诗,虽与摩诘五言古同调,但储韵远而王韵隽,储气恬而王气洁,储于朴中藏秀,而王于秀中藏朴,储于厚中有细,而王于细中有厚,储于远中含澹,而王于澹中含远,与王着着敌手,而储似争得一先,观《偶然作》便知之。
然王所以独称大家者,王之诸体悉妙,而储独以五言占胜场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摩诘才高于储,拟陶则储较王为近。
但储诗亦惟此种佳,有廉颇用赵人之意。
王兼长,储独诣也。
光义诗多龙虎铅汞之气,《田园》、《樵》、《牧》诸篇,又迂阔不切事情。
《唐诗别裁》
太祝诗学陶而得其真朴,与王右丞分道扬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此家淡逸之品,作近体自隽耳,入律十细。
白石云:“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
”予观储太祝古诗,“深”、“远”、“清”、“古”则有之矣,独于“和”字有缺
彼虽自有一种沉奥音节,然终不似陶、韦、王、孟之谐适入人心者,殆由强探力索而为之。
非其本心所欲出欤?
其诗云“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又曰“生深山,无心自贞直”,可谓极有见地者,而何以失节于安禄山也?
其非本心安之,亦可知矣。
其源出于陶公,淡饰成妍,天然入韵。千里莼羹,固是南中佳味,犹嫌意尽于言。
《历代五言诗评选》
太祝真朴,善说田家,《偶然作》“见人”四语,邢孟真谓其温厚虚和中一露丰棱。
《诗学渊源》
储光羲诗篇既富,著体相类。
然以多为胜,殊未足称工也。
主要活动
  • 726年,进士
李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任右武卫录事
天宝中历仕司勋郎中考功郎中
宝应广德间兵部郎中封赞皇县开国男
永泰初谏议大夫,仕终给事中
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常衮《授李收谏议大夫制》。
楼颖有交往。
芮挺章选其诗2首入《国秀集》,署名李牧,《全唐诗》存此诗2首,改署李收,下注“一作牧”。
僧慧忠唐 ? — 775年12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诸暨冉氏子也。
其出家行道之自。
史不详载。
始居均之武当山
开元中
邓州刺史中书侍郎王琚
太常少卿赵颐贞
白崖山党子谷。
问答之顷。
深有證入。
于是归以闻于上。
即遣中使孙朝进。
奉诏迎至。
待以师礼。
初居千福寺西禅院
代宗临御。
光宅寺
十有六年
随机说法。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
自谓得它心通。
上令与相见。
三藏礼拜。
立忠之右。
问曰。
汝得它心通。
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
藏云在西川看竞渡。
再问。
藏云。
在天津桥看弄猢狲。
三问藏罔措。
咄云。
者野狐精。
他心通在什么处。
一日唤侍者
侍者应诺。
如是三唤。
皆诺。
云将谓吾孤负汝。
却是汝孤负吾。
南泉到参。
问什么处来。
答云江西
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
答云。
只者是。
云。
背后底。
泉无语。
示众云。
禅宗学者。
应遵一乘佛语。
了义契自心源。
不了义者。
互不相许。
如狮子身虫。
夫为人师者。
若涉名利。
别开异端。
则自他何益。
如世大匠
斤斧不伤其手。
象所负。
非驴所堪。
肃宗问师。
得何法。
云。
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
帝云见。
云。
钉钉著。
悬挂著。
又问。
如何是十身调御。
起立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老僧过净瓶来。
又问。
如何是无诤三昧。
云。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云此意如何。
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鱼军容问师。
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
摩童子顶云。
惺惺直须惺惺。
历历直须历历。
已后莫受人谩。
与子璘供奉论义。
既升座。
供奉云。
请师立义。
云立义竟。
奉云。
是什么义。
云。
果然难破。
便下座。
耽源问。
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
作么生。
云幸自可怜生。
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
化缘将毕。
代宗
代宗云。
灭度后。
子将何所记。
云。
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
云就师借取塔样。
良久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
右胁卧而寂。
塔灵龛于党子谷。
谥大證
代宗后诏应真。
举无缝塔话问之。
真良久云会么。
云不会。
真述偈云。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唐肃宗慧忠禅师
如何是十身调御。
师乃起立曰。
会么。
曰不会。
师曰。
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曰。
如何是无诤三昧。
师曰。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帝曰。
此意如何。
师曰。
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帝又问。
师都不视之。
曰朕是大唐天子。
师何以殊不顾视。
师曰。
还见虚空么。
帝曰见。
师曰。
他还眨目视陛下否。
后涅槃时至。
乃辞代宗
代宗曰。
灭度后。
将何所记。
师曰。
造取一无缝塔。
帝曰。
就师取塔样。
师曰。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乞诏问之。
师迁化后。
帝诏问应真。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应真后住耽源山。
僧潜真唐 718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88 【介绍】: 唐僧。
太原人俗姓王字义璋
弱冠投迹空门,住京师兴善寺。
学通内外,性相融朗。
有《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十善法戒》。
潜真字义璋
俗姓王氏
太原人
后徙为夏县朔方崇道乡人。
开元二十六年灵觉寺
代宗朝预翻译新经。
贞元四年卒于兴善寺
年七十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义璋
姓王氏
太原人也。
后徙夏州
朔方崇道乡。
考珍。
生二子。
其仲也。
弱冠投迹空门。
开元二十六年
隶名薙染于乡里之灵觉寺
明年纳具。
探讨律藏。
经章论句。
无不研究。
代宗朝。
新出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
诏造疏。
大历八年十一月
疏成三卷。
以进。
述菩提心义。
发菩提心戒。
各一卷。
三聚净戒。
十善法戒。
共一卷。
且复禀承不空三藏秘密教法。
入曼拿罗。
受成佛印。
显密二部。
于是兼焉。
贞元二年五月十四日
属疾。
寻集门人。
遗戒切至。
二十一日
右胁累足。
诵弥陀佛号。
终于兴善寺
寿七十一。
夏四十九。
释潜真
字义璋
姓王氏
太原华族。
后徙为夏州朔方崇道乡人也。
考珍即仲子也。
年在学数业尚典坟。
幼好佛书抑从天性。
甫及弱冠投迹空门。
开元二十六年隶名于本城灵觉寺
明年纳具戒。
自此听习律乘涉游论海。
凡曰讲筵无不探赜。
代宗朝。
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
造疏。
奏云。
此经凡有三译。
西晋太熙中
法护翻名佛土严净经。
文势多古语简理幽。
天后久视中
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名文殊受记经。
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
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
天垂箓。
人归宝图。
德厚乾坤。
明侔日月。
仁恕滋物。
夷狄仰德。
而输诚慈惠。
利生正教。
承风而演化。
顷者鄜坊节度使御史中丞杜冕
奏为国请诸大乘经。
明诏下于祇园。
梵旨开于贝叶。
因请三藏不空译此经等数十部
续有敕下天下梵宇。
各置文殊菩萨像。
以旌圣功也。
又诏以文殊菩萨为上座。
皆三藏所请。
三藏学究瑜伽解穷法印。
身口意业秘密修持。
戒定慧学显通宣畅。
唐梵文字声韵具知。
传译此经善符圣旨。
文质相兼璨然可观。
潜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
幸陪清众谬在翻传。
虚空藏经课虚润色。
猥蒙驱策述疏赞扬。
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
今之所作盖有由焉。
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
学尽法源行契心本。
亲睹灵境密承圣慈。
故久在清凉属兴净业。
仍于现处建窣堵波。
寻觐法缘来诣京国。
以此经为大事。
以大圣为本师。
显扬圣德无过此者。
乃稽首三藏誓传大圣法门。
不以潜真庸虚。
转祈和尚邀令述作。
和尚不念前之鄙陋。
又令赞释此经。
窃恐难契诠。
敢不尽其愚讷。
大历八年十一月疏成奏过。
学通内外性相融明。
考覆幽玄研精教理。
探赜今古比校亲疏。
分别异同归于一义。
辩犹泉涌思入虚凝。
直笔而书记于绝唱。
结成三卷。
以作准绳。
现在未来永无疑网矣。
又述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及十善法戒共一卷。
兼禀承不空秘教
入曼拿罗。
登灌顶坛。
受成佛印。
显密二教皆闻博赡。
关内河东代历四朝阐扬妙旨弟子繁多。
加复纲纪兴善保寿二处伽蓝。
惩劝僧尼有力也以贞乾四年戊辰五月十四日
遗诫门人以疾而卧。
二十一日右胁累足。
口诵弥陀佛号。
终于兴善寺本院。
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九云。
刘长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代宗宝应广德间长安,献诗宰相李岘
馀不详。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九。
全唐诗》存诗2首。
唐代宗唐 727 — 7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7—779 【介绍】: 即李豫
唐朝皇帝。
肃宗长子。
初名俶,后改现名。
通《》、《》,年十五封广平王
肃宗至德二载,为天下兵马元帅,与郭子仪等率兵击败安庆绪,收复两京。
乾元元年,立为太子
宝应元年,由宦官拥立即位。
在位十七年,时宦官擅权,藩镇跋扈,不能制。
卒谥睿文孝武皇帝
帝讳
肃宗长子。
开元十四年生。
初名俶
年十五。
封广平王
至德二年进封楚王
乾元元年改封成王
四月册为皇太子
改今名。
宝应元年四月即位。
二年上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
在位十八年。
年五十三。
谥曰睿文孝武皇帝
庙号代宗
朱放中唐 ?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或788 【介绍】: 襄州人字长通
初,居临汉水
后移居越州,隐剡溪镜湖间。
代宗大历中,嗣曹王皋江西,辟为节度参谋
德宗贞元初召为左拾遗,不就。
工诗,以清越萧散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 字长通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居襄阳,安史之乱中移居剡县代宗宝应广德间又移居山阴
德宗建中三年(782)征为江西节度参谋兴元元年(784)辞职,隐居丹阳
贞元二年(786)征为右拾遗,旋谢病返吴。
四、五年间卒于扬州
事迹散见《极玄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
有诗名。
顾况称其“能以烟霞风景,补缀藻绣,符于自然。
……离声乐友之什,情思最切”(《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朱放(?
-约788),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樊)人,郡望吴郡(今江苏苏州)
初,居于襄州汉滨,后移家越州,在山阴有别业,与刘长卿皇甫冉皇甫曾、硕况及诗僧灵一皎然等为诗友。
建中中,嗣曹王李皋江西,辟为节度参谋,未儿罢归。
贞元二年,诏举韬晦奇才,召为左拾遗,赴命上都终未莅职,卒于广陵之舟中。
有《朱放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顾况《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
朱君能以烟霞风景,补缀藻绣,符于自然。
山深月清,中有猿啸,复如新安江水,文鱼彩石,历历可数。
其杳琼翛飒,若有人衣辟荔隐女萝,立意皆新,可创离声乐友之什,情思最切。
工诗,风度清越,神情萧散,作寻常之比。
韦应物中唐 737 — 7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京兆万年人
韦待价曾孙。
初以三卫郎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太学
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
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
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
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
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
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
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
肃宗乾元元年(758)太学,折节读书。
代宗广德元年(763)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
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
大历九年(774)京兆府功曹
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
十四年栎阳,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
贞元元年(785)江州刺史
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
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永定寺
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
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
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
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
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
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
”(《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
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
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
后入太学,折节读书。
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
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
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
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
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
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有《韦应物诗集》十卷。
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行于世。
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玄宗,豪横放浪。
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
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
散文存一篇。
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
开元二十五年
少以三卫郎明皇
乾元间太学生,始折节读书。
永泰中洛阳丞。
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
十四年,自鄠县制除栎阳,以疾辞不就。
建中中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
江州
追赴阙,改左司郎中
复出为苏州刺史
约卒于贞元九年
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
补诗一首。
应物
京兆长安人
少以三卫郎事元宗。
永泰中京兆功曹
洛阳丞。
大历中
建中三年比部员外郎
出为滁州刺史
江州
左司郎中
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
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
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
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
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
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
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
孟浩然如访梅问,偏入幽寺。
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
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
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
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
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
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
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
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
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
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
侥幸假借不得。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
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灵悟,而已自佳矣。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
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
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
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
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愚按:韦、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
故白唐人而论,是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
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
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
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
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
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
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
五言古律二体。
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
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
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
“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
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
“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
原不同床,何论各梦!
宋人又多以韦、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
韦无造作之烦,极锻炼之力。
韦真有旷达之怀,终带排遣之意。
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东坡谓“泖州诗,在彭泽下,韦苏州上。
”此言误矣。
余更其语曰:韦诗在彭泽下,柳柳州上。
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
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
”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
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
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
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
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
《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
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
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
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
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主要活动
  • 进士
  • 763年-77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县丞,七月,至洛阳。任洛阳丞
  • 774年-77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昭国里(陕西西安),功曹,冬十二月,自洛阳入长安,任京兆府功曹,有诗赠冯著
  • 779年-780年,京畿道京兆府鄠县(陕西户县),县令,任鄠县令
  • 781年-78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员外郎,在长安,任尚书兵部员外郎
  • 783年-786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刺史,夏,从长安出发任滁州刺史
  • 78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郎中,改调长安,入朝中任左司郎中
  • 788年-790年,江南东道苏州重玄寺阁(江苏苏州),刺史,出任苏州刺史,有诗赠友
敬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
敬括子。
代宗时擢书判拔萃科
宪宗元和元年度支郎中,充山剑行营粮料使
太子詹事
官至京兆尹
宝应朝擢书判拔萃科
释自在中唐 741 — 82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吴兴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辄结跏。
见者以为异。
俄出家于钱唐径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参诸方。
南康大寂法会。
而受记莂焉。
行止不常。
隐山谷。
所至则衲子萃止。
且尝为大寂。
致书于忠国师。
国师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
国师云。
是甚么语话。
良久又问。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时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国师云。
犹较些子。
云。
审和尚此间如何。
国师云。
三点如流水。
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
即心即佛。
是无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无病求药句。
僧问。
如何是药病对治句。
云。
伏牛山下古今传。
然尤好求前贤遗迹。
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
皆遍游历。
而无所恋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著三伤颂。
辞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
而图老焉。
将归江州都昌院。
行至
为道俗所留。
长庆初
示寂于隋之开元寺
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
史不详其姓名乡里。
尝作一钵歌。
以唱道劝世。
故俗因以称之。
蜀乾德初
陈军使妻高氏。
唐中令骈诸孙女也。
持不杀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妇会亲。
不得已而杀焉。
未旬浃。
高氏暴终。
信宿而稣曰。
初被黑衣使者
摄至岐府城隍庙
庙神则峨冠大袖。
对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进。
武士言语纷纭。
让高破戒。
且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寝食。
以守卫汝。
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为汝地矣。
城隍忽问高。
汝别修何善。
庶几其可以自赎。
高畴昔常诵上生经。
至是懵莫记忆。
方恐惧间。
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
皆出涕泪云。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江陵
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化缘将毕。
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释南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张氏
出家受具。
游学深得曹溪之旨。
然无以为證。
净众寺会师曰。
落机之锦。
濯以增妍。
衔烛之龙。
行而破暗。
独以为然。
乃由江陵
庵于蜀江之南壖以勖众。
而寺宇崇成。
额名宝应
贞元初司空高崇文既平镏。
辟易额为元和圣寿。
长庆初入灭。
塔葬其寺中。
弟子义俛嗣。
僧神迥隋末唐初 566 — 630年7月1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里贯、俗姓皆不详。
幼出家为僧,住越州大禹寺。
代宗宝应初,谒左溪玄朗,习天台三观,颇得其旨。
能诗文,辞笔宏赡,为时所称。
宋高僧》卷二九有传。
全唐诗》存断句2,小传则据《续高僧传》卷一五,误为太宗贞观间同名之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田
冯翊临晋人
弱龄舍俗问道四方。
虽广融三藏而以大论著名。
尤善辞章。
既序引注解群经。
且有文集四十馀卷。
行世。
每于春首放浪丘壑。
夏则结制京寺禁足不出。
殊怀简傲亦季世之僧杰也。
故时人为之谚曰。
大论主释迦回。
法界多罗一时领。
以其竖义之际。
须英俊三五辈别难。
然后总领而通之。
隋大业十年
召住禅定寺
贞观初
诏入鸿胪以大论训诲三韩僧。
三年遂拥锡游蜀化偃风草。
四年七月一日迁神于法聚寺阇维于升仙桥南。
弟子玄察收其馀烬。
与同学玄究缮塔于终南山仙游寺究为文以铭究颇才藻未立而终。
释神迥
姓田氏
冯翊临晋人
弱龄挺悟。
辞恩出俗。
远怀匠硕备历艰虞。
问道海西包括幽奥。
博采三藏研寻百氏。
年未及冠郁为鸿彩。
虽广融经论。
而以大衍著名。
至于所撰序引注解群经篇章铭论合四十馀卷。
每于春初三月放浪岩阿。
迄于夏首方还京邑
渔猎子史讽味名篇逸调横驰。
颇以此而怀简傲也。
兼以嘲谑豪杰辩调中外。
陵轹伦右誇尚矜庄。
京邑所推侯王揖仰。
又以旬暇馀隙游历省台。
预是文雄。
通名谒对。
或谈叙儒史。
或开悟玄宗。
优游自任。
亦季世纵达之高僧也。
故华壤英俊谓之谚曰。
大论主释迦法界多罗一时领。
以其竖论之时必令五三人别难后乃总领通之故。
怀斯目矣。
大业十年召入禅定。
寻又应诏请入鸿胪
为敷大论。
训开三韩诸方士也。
贞观三年
以正道所归通务为则。
遂拥锡庸蜀流化岷峨
道俗虔虔靡若风草。
法流亹亹所至汪濊。
四年七日一日迁神于法聚寺。
春秋六十五矣。
四众哀恸。
悲其为法来仪未几而终素怀莫展。
益州官庶士俗。
及以同舟列道。
争趋奔于葬所。
素幢竟野香烟蔽空。
万计哀号声动天地。
于升迁桥南焚之。
遵遗令也。
弟子玄察收其馀柩。
以约秦中与同学玄究等。
终南山仙游寺北。
而缮塔焉。
究为其文铭于塔所。
空情贞抱。
素志乐林泉。
颇工篇什。
时会精越学文。
惊其藻锐也。
未立而终。
哀伤才府。
释神迥
未详何许人也。
幼入法流齐庄自任。
节高行峭不恶而严。
晚年慕称心寺大义律师
同习三观于天台宗
得旨于左溪禅师
宝应年中也。
加以辞笔宏赡华藻纷纭。
为朗师真影赞法华经文句序。
冠绝于时为世所贵。
不详厥终焉。
张献诚唐 ? — 8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 【介绍】: 陕州平陆人
张守圭子。
玄宗天宝末,陷于叛军,受伪官,为史思明汴州,统兵数万。
宝应元年,东都平,史朝义逃归汴州献诚不纳,举州及军归国,诏拜汴州节度使
代宗广德元年,迁山南西道节度使
大历元年,兼充剑南东川节度使封邓国公
西川崔旰郭英乂,与战,大败,仅以身免。
二年,辞疾,授检校户部尚书
献诚
辅国大将军守圭子。
天宝末安禄山授伪署。
后事史思明
将兵守汴州
东都平。
史朝义走还汴。
献诚不纳。
藉所统兵以州降。
诏即拜汴州刺史
封南阳郡公
宝应军左厢兵马使
封邓国公
山南西道节度使节度剑南东川
大历三年疾归京师
检校户部尚书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