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秦景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晋陵人
与弟秦炜俱有名,皆精《汉书》,号大秦君小秦君
当时治《汉书》者多出其门。
仕至太子洗马崇贤馆学士
秦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晋陵人
秦景通弟。
精《汉书》。
与兄时称大秦君小秦君
复任其兄官职,为太子洗马崇贤馆学士
王周五代 ? — 9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时魏州人
少勇健。
事后唐累历郡守
后晋高祖天福初,以战功历贝州泾州节度使
问民疾苦,去苛弊,民庶悦焉。
后汉高祖立,移镇武宁
卒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8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尝登进士第(《登科记考》卷二七)。
后唐庄宗明宗,以军功累历郡守
后晋天福中,历贝州泾州定州镇州节度使
杜重威契丹欲自尽,家人迫以出降,授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师
后汉刘知远立,移镇徐州,加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948)二月卒于镇,赠中书令
生平见《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本传。
周能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有《王周集》一卷,元辛文房谓:“唐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非复盛时之万一也。
王周……等数人,虽有集相传,皆气卑格下”。
(《唐才子传》卷一〇)《全唐诗》存诗1卷。
一说王周宋真宗、仁宗朝人,事迹散见《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宝庆四明》卷一、《咸淳毗陵志》卷一〇、《嘉庆浙江通志》卷一二三,《全唐诗》系误收。
魏州人
后唐明宗
以战功拜刺史
晋天福中贝州泾州节度使
武胜保义义武成德四镇。
杜重威契丹
欲自引决。
家人迫以出降。
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师
汉祖入立。
镇武宁。
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卒。
中书令
王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人
王遇弟。
兄弟俱为贼所执,将释其一,兄弟相让死,贼感而尽纵之。
萧益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祖籍南兰陵
萧仿孙。
南汉
刘昊大有初累官崇文使。
交州乱,刘䶮命子弘操为交王,欲乘乱取之,力谏不听,弘操果败死。
病剧,欲立第五子弘昌,会力谏不得行,遂由弘度嗣位。
柴克宏五代 ? — 9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6 【介绍】: 五代时汝阳人
柴再用子。
南唐
初以父荫为郎将,后出为抚州刺史
好施予,不事产业,性豪放,博弈纵酒。
李璟保大十四年吴越兵侵常州克宏右卫将军,率兵救之。
枢密副使李徵古素轻其为人,给戈甲皆朽钝,又遣使趣其归。
克宏使者,曰:“军容在我,李枢密来,吾亦斩之!
”及战,大破吴兵。
奉化军节度使
旋救寿春,于军旅中发病卒。
卫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阳羡人
少习诗书,学剑,游于并、汾间。
唐初以刚勇有武进
窦建德有功,拜将军宿卫,后以母老乞归。
李弘冀南唐 ?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9 【介绍】: 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璟长子。
初封东平郡公,后徙南昌王
即位,约兄弟相传,出弘冀留守东都
又徙镇润州封燕王
为人沉厚寡言。
保大十四年后周师陷广陵吴越亦攻常州
弘冀年少,不习军事,欲召还。
弘冀乞效用以死报国,果大破吴兵。
中兴元年,复立为皇太子
参决国事。
中主欲传位弘冀,以国为后周附庸,为后周所止。
未几,病卒,谥曰宣武改谥文献
宏冀
南唐嗣主长子。
初封东平郡公
徙王南昌
嗣主袭位。
宏冀留守东都
徙镇润州
封燕王
以讨吴越功立为太子
显德六年薨。
谥宣武
改谥文献
萧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
萧懿五世孙。
司勋员外郎
工书法。
尝作为古帖示李邕曰:“右军真迹。
叹为真,以实告,复取视曰:“细看殊未佳。”
杨崇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弘农华阴人
杨师道从兄子。
高宗朝,历太子詹事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鸿胪卿散骑常侍太子少师封郑国公
卒谥懿
蔡审廷唐末宋初 907 — 9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7—975 【介绍】: 磁州武安人
少能骑射,后晋初,应募补护圣都头
后周世宗显德初,擢铁骑副兵马使
高平,迁军使;征淮南,改副指挥使
宋初,授殿前散都头指挥使
屡立战功,领常州刺史兼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终镇州兵马都钤辖
萧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颍川人,祖籍南兰陵
萧恢五世孙。
贤而有谋,高宗龙朔时,曾从任雅相高丽,为记室
越王贞举兵,杖策诣之,陈三策,不用,乃亡去。
客死广陵
毛胜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晋陵人字公敌
吴越
钱俶时为功德判官
性善诙谐,喜雅谑。
自以喜享群鲜,号天馋居士
又以地产鱼虾海错,四方所无,撰《水族加恩簿》,品叙精奇,文章典赡。
字公敌
晋陵人
吴越忠懿王功德判官
僧伽初唐 628 — 7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710 【介绍】: 唐时西域僧。
葱岭何国人俗姓何
于本土出家,为僧后志在游方。
高宗时洛阳行化,历吴楚间,寻于泗州蓝居之,中宗亲为题额曰普光王寺,迁止荐福寺
卒谥證圣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从来。
龙朔初
隶名山阳龙兴寺
临淮
信义坊贺跋氏所舍地。
遂见蓝名普照王。
初钁土致碑文曰。
香积寺
又致金像。
刻其衣叶文曰。
普照王佛。
贺跋氏深已叹异。
然殊未有舍宅意。
一夕卧其家。
或窥见其首足各长于床三尺许。
未几。
复见作观音形相。
别具眼耳口鼻者。
凡十一面。
于是举族归命。
寺以成就。
先以古额号香积。
景龙二年
诏赴内道场。
上御法筵。
详问休咎。
占对允当。
因褒锡其额曰普光王
以避天后讳。
故改照字。
四年庚戌示疾。
诏迁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卒。
颜貌如生。
上惨悴。
赐帛三百匹。
淮水上。
上间问万回师曰。
僧伽何人也。
对以观音化身。
宋太平兴国间
诏复寺额为普照。
其生前灭后。
灵应之迹。
备载实录。
兹不殚纪。
贺跋名玄济。
谓亦于道有悟入。
弟子慧俨慧岸木叉。
僧伽者。
葱岭何国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亦犹僧会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
然合有胡梵姓名。
名既梵音。
姓涉华语
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
是碎叶附庸耳。
在本土少而出家。
为僧之后誓志游方。
始至西凉府
次历江淮
龙朔初年也。
登即隶名于山阳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
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
志之言。
决于此处建立蓝。
遂穴土获古碑。
齐国香积寺也。
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舍乎。
其碑像由贞元长庆中两遭灾火。
因亡踪矣。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香积寺基。
即今寺是也。
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
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
帝御法筵言谈造膝。
占对休咎契若合符。
仍褒饰其寺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俨然坐亡。
神彩犹生止瞑目耳。
俗龄八十三。
法腊罔知。
在本国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载。
帝惨悼黯然。
于时秽气充塞。
而形体宛如。
多现灵迹。
敕有司给绢三百疋俾归葬淮上。
令群官祖送。
士庶填𨶮。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
帝以仰慕不忘。
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
何人也。
对曰。
观音菩萨化身也。
经可不云乎。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
故现之沙门相也。
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时有裂网折竿者多矣。
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人何。
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指微有红线脉焉。
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
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
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
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振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师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功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也。
警其风厄则索扇欤。
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测非恒度。
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令嗣香火。
洎乎已灭多历年所。
尝现形往南市漆器。
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觅买斋器。
僧忽见塔中。
形像凝然而指曰。
正唯此僧来求买矣。
远近嗟叹。
又尝于洪井化易材木。
结筏而至焉。
大历中州将勒寺知十驿。
俾出财供乘传者。
至十五年七月甲夜。
现形于内殿乞免邮亭之役。
代宗敕中官奉诚宣放。
仍赍舍绢三百疋杂䌽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
令写貌入内供养。
乾元中州李(亡名)有推步者。
云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弱。
忽现形抚李背曰。
吾来福至汗出灾销。
后无他咎。
尝于燕师求毡罽。
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认塔中形信矣。
遂图貌而归。
燕蓟展转传写无不遍焉。
长庆元年夜半于州苏公寝室前。
歌曰。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东自西无不熟矣。
其年独临淮境内有年耳。
二年寺塔皆焚。
遗形俨若无损。
咸通中庞勋者。
徐州戍卒。
擅离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围逼其城。
于塔顶现形。
外寇皆睡。
城中偶出击之。
惊窜而陷宿州以事奏闻。
仍锡号證圣大师文德元年外寇侵轶。
州将婴城拒敌。
现形于城西北隅
寇见知坚垒难下。
骇而宵遁。
大顺中彭门帅时溥。
令张谏攻于北城。
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
拘鞠场中。
谏凭桉恍惚间见僧衣紫。
诲之曰。
此辈平人何可杀耶。
不如舍之。
言毕不见。
谏遂纵之而逸。
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云。
寒东南少备。
蒙不喻旨。
以绵衾法服施之。
十二月晦夜半。
有兵士踰垒而入蒙初不知。
复梦一僧以锡杖置于心上。
冷彻心骨惊起。
动鼓角。
贼惊奔获首领姓韩
至是方晓矣。
由此多于塔顶现小僧状。
倾州瞻望。
然有吉凶表兆于时乞风者分风。
求子者得子。
今闻有躬礼者。
往往有全不见形相者。
或见笑容者吉。
不然则凶。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
先攻取泗上寄梦于州民言。
不宜轻敌。
如是达于州皆未之信。
自尔家家梦同告之。
遂降全一郡生民。
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圣僧伽和尚
有所乞愿多遂人心。
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为碑颂德。
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
其年三月有尼游五台山
因见于塔顶作婴孩相。
遂登刹柱舍身命供养。
太平兴国七年高品白承睿。
重盖其塔。
务从高敞。
加其累层。
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
同葬于下基焉。
其日有僧怀德
预搆柴楼自持蜡炬焚身供养。
灾燎之中经声不绝。
又将欲建浮图。
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
至近浮桥且止。
收为塔心柱焉。
续敕殿头高品李庭训主之。
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
乃以为寺额。
后避天后
以光字代之。
近宣索僧伽实录。
上览已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矣。
弟子木叉者。
西域言为
华言解脱也。
自幼从为剃䰂弟子。
然则多灵异。
中和四年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云。
吾有弟子木叉。
葬寺之西。
为日久矣。
君能出之。
仍示其葬所。
初梦都不介意。
再梦如初。
中丞得梦中所示之处欲施断之。
见有二姓占居。
于是饶钱市焉。
开穴可三尺许乃获坐函。
遂启之。
于骨上有舍利放光。
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颗。
表进上僖宗皇帝
敕以其焚之灰塑像。
赐谥曰真相大师
于今侍立于左。
若配飨焉。
弟子慧俨。
未详氏姓生所。
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
楚州发至淮阴
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
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
宿贺跋玄济家。
俨侍十一面观音菩萨旁。
自尔诏僧伽上京中宗别敕度俨并慧岸木叉三人。
各别赐衣钵焉。
僧伽大师
西域人也。
俗姓何氏
唐龙朔初来游此土。
隶名于楚州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至于临淮县
信义坊乞地施标。
将建蓝。
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
上有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施乎。
于是争求布施。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人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而建寺焉。
由此奇异之踪变现不一。
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因而裂网折竿者多矣。
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何。
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之微有红线脉焉。
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震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狮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福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
警其风厄则索扇。
或认盗夫之钱。
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莫测恒度。
景龙二年
中宗遣使迎师入内道场。
尊为国师
寻出居荐福寺
尝独处一室。
而顶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
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
烟气满房非常芬馥。
及晓香还顶中。
又以絮塞之。
师尝濯足人取其水饮之。
痼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内殿。
语师曰。
京邑无雨已是数月。
愿师慈悲解朕忧迫。
师将瓶水汎洒。
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
中宗大喜。
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
师请以普照王寺为名。
盖欲依金像上字也。
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
乃改为普光王寺。
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
至四年三月二日
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
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
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
中宗问曰。
是何祥也。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
恐是欲归彼处。
故现此变也。
中宗默然心许。
其臭顿息。
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
即今塔是也。
中宗万回师曰。
僧伽大师何人耶曰。
是观音化身也。
法华经普门品云。
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此即是也。
先师至长安
万回礼谒甚恭。
师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以行矣。
及师迁化后不数月亦卒。
刘祎之初唐 631 — 6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1—687 【介绍】: 常州晋陵人字希美
刘子翼子。
少以文辞称,直昭文馆
高宗上元中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元万顷等入禁中编书,并参决奏疏,以分宰相权,时谓“北门学士”。
仪凤中检校中书侍郎
武则天垂拱三年太后宜归政,遭告发,问官审讯出示太后敕,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旋赐死。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3—687 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辞知名,时人号“刘、孟、高、郭”,同直昭文馆
高宗上元中,为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元万顷等皆召入禁中,论次新书。
又密令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
仪凤二年(677),转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
巂州,数年后召为中书舍人
转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
武后临朝,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垂拱三年(687),得罪武后,赐死于家。
睿宗即位,追赠中书令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文集70卷(《新唐书·艺文志四》作5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7首。
平贞音初唐 633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3—712 【介绍】: 燕国蓟人字密一字闲从
司成进士入仕,累历州县。
监察御史里行奉使黔中监选。
武则天光宅间巡察河南,升贤黜罪,能执其中,累迁司勋员外郎
永昌中,为酷吏周兴诬,贬温州固安
中宗复位,入为司门郎中,官至常州刺史
工著述,有《先君亲友传》、《河南巡察记》及文集等。
于知微初唐 635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京兆三原人字辩机
于立政子。
高宗永徽元年补弘文生。
累迁岐州岐山
丁忧后,授魏州贵乡
入为夏官郎中
出为许州司马,历蒲、润三州长史
武周长寿二年,授鄂州刺史
改道、利、果三州刺史
神功年间,为恒、阆二州刺史
久视元年,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年中,历常州刺史雍州司马绛州刺史,入为太子左庶子,迁太仆少卿,出为兖州都督
睿宗景云二年封东海郡公检校鸿胪少卿
知微字辨机
太仆少卿立政子。
永徽元年以门荫补宏文生。
三年进士第
释褐授太子内坊丞。
秘书郎
累官太子左庶子太仆少卿
封东海郡侯
兖州都督
景云二年进封公。
检校鸿胪少卿
太极二年卒。
主要活动
  • 652年,进士
陆昭符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宋初金陵秣陵人初名匡符,避宋太祖讳改
南唐李璟保大间,官常州刺史,有善政。
后授进奏使,出使居汴。
入宋,久不得调而卒。
李中南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陇西人字有中
为淦阳宰。
工诗文,有《碧云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
南唐时,与刘钧共学于庐山国学。
元宗时,仕于下蔡,以父母老病,表请归家侍亲。
后主时,任吉水县
乾德二年(964)罢。
后历任晋陵新喻县
开宝五年(972),又转淦阳县
生平事迹散见孟宾于《碧云集序》、《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一〇。
工诗,与诗人沈彬左偃善,多有酬和之作。
孟宾于称其诗“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可与贾岛方干相比肩(《碧云集序》)。
辛文房亦称其为“惊人泣鬼之语”(《唐才子传》)。
李中作诗颇多,有《碧云集》3卷。
全唐诗》存诗4卷。
唐诗汇评
李中,生卒年不详,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郡望陇西(今属甘肃)
南唐烈祖时,曾读书于庐山国学。
中主时,从军海州,后为上蔡
以父母年高,兄弟去世,表乞归养。
后主朝,曾任吉水、淦阳令。
曾历官安福、晋陕、新淦新喻等地,仕终水部郎中
与沈史虚白左偃刘钧交游唱和。
开宝六年(973)自编诗三百首为《碧云集》三卷,孟宾于为之序,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孟宾于《碧云集序》
李中诗)缘情入妙,丽则可知。
出示全编,备多奇句。
诗)孟宾于赏其工吟,绝似方干贾岛,时复过之。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中碧云集》,孟宾于历举其佳句于序,今读之殊多平平。
余更喜其“竹风酲晚醉,窗月伴秋吟”、“虚阁静眠听远浪,扁舟闲上泛斜阳”、“步月怕伤三径藓,取琴因拂一床尘”、“江近好听菱芡雨,径香偏爱蕙兰风”、“公署静眠思水石,古屏闲展看潇湘”,虽轻浅,尚有闲澹之致。
《近体秋阳》
诗澄夐、微挚,出口耸人心目,人留连,如《昭君》、《闻笛》等篇,真堪卓绝终古。
晚唐作者林立,吾于张、郑之外,又得李君,其人于戏观斯止矣。
《诗学渊源》
)为诗略似元、白,辞旨蕴藉,文采内映,五代之际,得此殊不易矣。
杜审言初唐 646 — 7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6—708 【介绍】: 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必简
高宗咸亨元年进士
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
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历迁隰城洛阳丞。
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武则天时,累擢膳部员外郎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
寻召授国子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卒年六十余。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
排行五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其后任隰城,累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
审言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
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70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
审言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
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高,庄严典丽。
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杜审言(648?
—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类),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授隰城,迁江阴,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
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
今《杜审言诗集》三卷乃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一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学士高才命世,凌轹同等,律调琅然,极其华茂
然其心灵流畅,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
旷代高之,以为家祖。
少陵雄生后代,威凤之丸,不离苞素者也。
守岁》篇云:“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气色高华,罕得其比。
《艺苑卮言》
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白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杜必简性好矜诞,至欲“衙官屈、”。
然诗自佳,华于子昂,质丁沈、,一代作家也。
乃有杜陵鬯其家风,盛哉!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
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
杜审言浑厚有馀。
钟云: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
吾尤畏其少。
古人作诗不肯多,意其不善。
又云:必简数诗,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在初唐实亦创作。
《诗源辨体》
杜审言五言律体巳成,所未成者,长短两篇而已。
今观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
然则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而后人但言成于沈、,何也?
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唐诗绪笺》
五言律诗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
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
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人对属矣。
似易而实难。
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
初唐杜审言创造工致,最为可法。
《唐律消夏录》
必简诗用意深老,措辞缜密,虽极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虚设。
其于射洪,犹班之于史也。
后来尽得其法者,唯文孙工部一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杜必简散朗轩豁,其用笔如风发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之妙。
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林下食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
此僻涩苦寒之对剂也。
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观。
杜必简初唐流丽中,别具沉挚,此家学所有启也。
承流散藻,词非一骨,间有六代遗音,而律诗清柔,无复陈隋健响,于初唐最为晚派。
自诞“衙官屈宋”,殊太过情。
乃如“云霞出海”、“草绿长门”,亦自独辟生蹊,发为孤秀,以罕见长耳。
主要活动
  • 670年,进士
  • 671年-674年,河东道汾州(山西汾阳),隰城县尉,是年释褐为汾州隰城县尉
  • 675年-679年,剑南道蜀州(四川崇州),蜀川县尉,春,徙蜀川县尉,王勃为诗送之
  • 680年-692年,县尉,在某县尉任。此前约三转,姑系于此
  • 693年-696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江阴县丞,七月,在洛阳,送崔融从武三思东征
  • 697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洛阳县丞,是年迁洛州洛阳县丞
  • 698年-702年,江南西道吉州(江西吉安),吉州司户参军,在洛阳县丞任。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 703年-706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膳部员外郎,迁膳部员外郎。十月,扈从武后还神都
  • 707年-709年,岭南道峰州(越南富寿),国子监主簿,是年在峰州。春,遇赦北归。拜国子监主簿
  • 709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著作郎,是年秋,卒,诏赠著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