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慧满隋末唐初 589 — 642年四月十二日
释慧满
姓梁氏
雍州长安人也。
父粲历仕隋唐为海叠诸州刺史
满生年素洁履正标宗。
慈济含育殆非修学。
世俗肴膳见便寒悚。
僧仪道具睹即欣仰。
年甫七岁即乐出家。
二亲素奉佛宗不违其志。
父临海州有敕听度。
便蒙剃发。
随父还京住大兴善
仙法师弟子。
仙名望京邑识悟有从。
既道俗洽闻。
故父亲付嘱。
后携住仁寿宫之三善寺。
及大业之始。
又住大禅定焉。
进戒奉业智首律师
明慎威仪学门推揖。
思择理味以达曙为恒。
而勤于政事乐行劝勉。
每值立界施。
则唱白科举。
身先众侣咨考疑议。
至于受戒缘集难遮多少。
教授独断成不眇然。
乃预令识相。
提撕抵掌。
致有临机忘逸往往徵正。
时共重其详审敬其成进也。
游讲四方不拘世累。
贞观三年
尝于鄜城兵曹家别院。
讲羯磨法。
所居草室忽为火烧。
风焰俱盛。
将延西及。
索水噀之。
因即风回火灭得无烧爇。
斯戒德之威。
颇难登继。
至七年
令造新寺。
通选大德。
以满行绩前闻。
引之令住。
其年奉敕令任弘济寺上座
专弘律训奖导僧徒
丞有成规旁流他寺。
有集仙寺尼。
素无慧解妄有师习。
老子真人等像私自供养。
并广召黄巾在堂庆度。
与诸僧同预斋集。
既属此事。
公呵止之。
连告大德显行摈罚。
又追取道像入太原寺改成佛相。
用诫馀习。
昔周赵王治蜀。
道士老君像而以菩萨侠侍。
僧以事闻。
王乃判曰。
菩萨已成不可坏。
天尊宜进一阶官乃迎于寺中。
改同佛相。
例相似也。
又尼慧尚者。
侥倖一时宫禁还往。
高祖升遐离宫京置。
乃以尚之住寺拟设皇灵。
尚即取僧寺为尼所住。
事违正敕莫敢致词。
遂搆集京室三纲大德等二百馀人。
行于摈黜云。
自佛法流世。
未有尼众倚官势力夺僧寺者。
既是非法宜出众外。
不预四众还往及诸法事。
若有与尚众言论者。
亦同此罚。
制令既行是非自显。
慧尚不胜其责。
连诉东宫并诸朝宰。
有令遣詹事杜正伦解其摈事。
僧众既集多从情议。
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满据法情理。
今则违理附情。
此则规模一乱。
摈本治罪。
罪仍未悛。
据此而详未敢闻旨。
便捉坐具逡巡而退。
时众惧加威权。
便同解摈。
闻之叹曰。
余伴既少难可重治。
且不同解。
示知乖相耳。
尚后谢过。
终不顾。
及驾巡东部。
下敕李众在前。
集京僧二百人诣阙陈谏。
各脱袈裟置于顶上。
拟调达之行五法。
举朝目瞩不敢通表。
乃至关首重敕方回
常安弘济集徒讲说。
成匠晚秀有邻声釆。
又愿生安养
浴僧为业。
学安公之芳绪也焭焭恻恻兢兢自厉。
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遘疾。
知当后世。
敕出什物并属三宝。
正坐绳床自加其膝。
召诸寺众人各执别。
气从下上渐至于心。
言晤答对初无昏昧。
煖气至口奄尔而终。
春秋五十有四。
焚于终南龙池寺侧。
馀骸并化惟舌不灰。
更足薪火经于累宿。
色逾鲜赤。
遂瘗于山隅。
京师净住寺惠昂。
为之铭颂。
见于别集。
制四分律疏二十卷。
讲四十馀遍。
余常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衢州人
宪宗时,父、叔为里人谢全所杀,常安八岁时即以复仇为志。
至十七岁时,卒杀全。
刺史元锡疏奏量轻刑,刑部尚书李鄘执不可,竟抵死。
窦温颜后晋
温颜
晋天福三年隰州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