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此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释慧进隋末唐初 560 — 645年1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鲍氏
潞之上党人
幼循戒检未谐剪削。
年十三。
乡闾以其精苦。
断爱却欲。
不愿妻息。
出于志诚。
乃共白其父母。
放使出家。
始居郡之梵境寺。
受具后。
即趋邺都听采。
然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复闭关自读尝所讲者终八十遍。
适闻洪律师设席于相。
一坐八年。
有虔无怠。
由尔随师南北用裨业。
略计前后。
寻究弘阐四分一宗约三百遍。
其专志累功如此者。
盖亦鲜矣。
隋文之季。
有同寺僧。
嫉其能。
兴谤于外。
曰。
世间每以名迹致嫌。
而无诤行者。
惟空生为然。
予虽不敏。
请从而后。
遽揭襆而出。
众共挽留之。
曰。
予兹迫于缘故尔。
非诚泥于去留也。
诸君好住。
吾岂郁郁。
久居此哉于是遍游东川北部。
周揽五台岳常山雁门之胜。
禅师慧瓒方道王朔漠。
又往而师事焉。
入关遂访旧迹于箕山之颠。
古寺基。
构而居之。
迄三十馀载。
缁素承风追逐。
使幽沮之地。
成参请之场。
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卒于山寺。
寿八十六。
其同乡有明者亦宗四分。
形质素瑰玮。
晚岁风疾。
顿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饮啖不衰。
尝御众于法住寺。
化洽韩潞沁泽等州云。
释慧进
姓鲍氏
潞州上党人
弱岁辞亲。
慕从缁侣修习戒检。
极用偏功将欲剪削。
父母留恋遂停俗里。
以仁孝见知。
年至三十。
乡闾觌其精苦洁身断爱无思妻累。
乃共白其所亲。
委其元度
方任出家。
住州治梵境寺。
既受具已。
闻说受净衣毛啬然。
重问持犯又阙咨悟。
承邺下讲律徒侣仅千。
欣喜满怀。
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即闭关自读八十馀遍。
行要耳目颇亦具瞻。
而义理由踪必从师受。
便往相州洪律师所。
一坐伏听不移其席乃经八遍。
中静缘务相续而听又经八年。
尔后栖遑随师南北。
或山或世游采经论用裨律宗。
略计前后四分一。
宗百二十遍。
并覆寻读强三百遍。
自有同尘专志累功罕俦其匹。
隋文末历。
有同寺僧。
学业匹难齐竞。
阴而嫉之。
曰。
相与出家同遵律业。
潜加绳扇岂不以身名致嫌乎。
昔闻无诤行者惟在空生圣立芳规义非自结。
余虽不敏请从雅喻。
即日往谢。
掷弃公名揭襆而出。
众有止之。
曰。
余不滞于去留也。
为缘故耳。
因逖听诸方胜徒名地。
五台泰岳东川北部常山雁门
随逐禅踪无远必届。
沙门慧瓒道王朔川。
又往投焉。
定师宗傅。
入关遂往箕山访踪
岩名便利有古寺焉。
扫以居之。
足不下溪三十馀载。
言行成范缁素寻焉。
旧本幽阻由之喧泰。
故其法属常以禅律继业。
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因疾跏坐终于山舍。
春秋八十有六。
时同乡沙门者。
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讲解相仍具传章钞。
而形气弘伟少共齐伦。
在法住寺御众扬化。
韩潞沁泽四州从范。
末龄风疾顿增。
相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药食无瑕。
余闻往焉。
欣然若旧。
叙悟犹正。
年八十馀矣。
僧凤隋末唐初 563 — 63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萧氏
诸王孙。
父长。
招远将军新昌守。
夙有令誉。
姿非世俗所堪。
隋开皇初
僧粲法师
名重海寓。
乃委心请道。
事以师傅之礼。
察其精爽。
授以真乘。
开十等之差。
疏八势之位。
领略无遗。
炀帝御极。
文物一盛。
大业间
驻跸南郊。
诏曰。
军国有容。
华夷不革。
尊主崇上。
远存名体。
条格久颁。
柰何抗礼哉。
于是老氏之徒皆拜。
唯佛氏僧尼。
相视无拜者。
沙门明瞻
先答诏不听。
频诏催拜。
方主崇敬寺。
位次殊下。
不得已而进。
奏其所以弗敬之理。
授据莫不确实。
竟罢。
隋献后崩。
禅定斯构。
辟入道场讲解。
贞观中。
中书舍人杜正伦奏。
住普集寺。
寻更右迁定水寺上座
顷之岐州西山龙宫寺迎请。
其寺北背层岩。
南临清渭。
石镜耀日。
松萝冒空。
畅悦幽情。
即不辞而往赴。
及疾犹能起开法华。
以示最后言别之益。
其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于寺。
春秋七十七。
塔全身于陈仓县之北原。
弟子法位树铭。
左仆射燕国公张颋文。
僧凤
姓萧氏
梁高其族祖也。
曾祖懿侍中宣武王
大父轨梁明威将军番禺侯
显考长招远将军新昌守。
以族胄菁华风望高远。
置情恢廓立履标峻。
昔在志学聪慧夙成。
文翰曾映声辩超挺。
所制杂文百有馀首。
冠出儒林识者咸诵。
固得早登延誉令逸京皋。
开皇之始僧粲法师
名重五都学周八藏。
乃委心请道归宗师传。
鉴其精爽美其器略。
授以真乘。
开十等之差。
导以玄辩。
疏八势之位。
雅有幽度领览无遗。
胜气迈于比肩。
赋命怀于前达。
时伦相顾曰。
师逸功倍。
闻之昔人。
冰凉清厚。
验之今日。
会隋炀负图。
历试黄道。
大业中岁驻跸南郊。
文物一盛千年罕及。
欲以军威帝业激动鬼神。
乃高饰黄麾盛陈白羽。
霜戈曜日武帐弥川。
皂素列于朝堂
下敕曰。
军国有容华夷不革。
尊主崇上远存名体。
资生通运理数有仪。
三大悬于老宗。
两教立于释府。
条格久颁。
如何抗礼。
士女承声下拜。
惟佛一宗相顾峙立。
沙门明赡。
率先答诏。
具如别传。
然敕频催。
何为不礼。
为崇敬寺主
依例被追。
乃摆拨直进。
援引经论明不敬之理。
佥详赡抗诏之仪。
可谓各擅其英华。
互陈其贞节
不可削也。
献后云崩禅定斯构。
下诏辟召。
来萃道场相从讲解。
迄于暮齿。
善综引安机要。
难问失绪显论攸归。
贞观中年释门重阐。
青田有秽白首斯兴。
非夫领括无由弘护。
中书舍人杜正伦
下敕监掌统详管辖奏召。
以为普集寺任。
寻更右迁定水上座
绥䋙二寺无越六和。
妙达众心欣其仰止。
年及从心更新诚致。
絷维尘境放旷山林。
言晤相諠终事毕矣。
岐州西山龙宫寺。
远来请讲深幸素心。
承彼北背曾岩南临清渭石镜耀日松萝冒空畅悦幽情。
即而依赴。
大开法观导引慧踪。
遂使道俗来苏闻所未有。
既而厚夜悽感。
常志前言。
悲谷增慨弥隆遐想。
以其年暮月二十三日。
因疾终于彼寺。
春秋七十有七。
初以疾极委卧。
犹存弘法。
精爽不移。
乃力疾而起曰。
妙法华经。
最后言别。
终须一释用通累念。
遂对众开之。
下坐怗然。
奄尔神逝于岐州陈仓县之龙宫寺。
士俗官庶痛心疾首。
丧我所天。
悲夫陈迹昭穆安睹。
乃迁灵于县郭之北原。
凿窟处之。
仍施白塔
苕然望表。
远近瞻属无不涕零。
有弟子法位。
学声早被。
言晤清远。
以终天难补英声易尘。
匪假陈扬于何取则。
乃于定水寺为建一碑程器万古。
文左仆射燕公为制。
惟凤立性矜庄气厉群伯。
吐言爽朗晤涉奔随。
以般若为心田。
以涅槃为意得。
讲法华经百有馀遍。
制疏命的亦是一家。
馀诸经论待时而举。
初凤之往西山
便留遗疏述其远度。
累以馀缘。
恰达彼寺因而不返。
乐天知命何以加之。
故其遗文后偈云。
苦哉黑闇女  乐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  愚夫纳二边 我奉能仁教  归依弥勒前 愿阐摩诃衍  成就那罗延
僧智琰隋至唐初 564 — 634
释智琰
字明璨
俗姓朱氏
吴郡吴人祖献员外散骑侍郎
父珉陈奉朝请
托质华宗
应生观德。
母氏张夫人
初怀孕日。
梦升通玄寺塔。
登相轮而坐。
远视临虚曾无惧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胜兆。
人师无上之奇徵。
是知二曜入怀。
双龙枕膝。
弗能及也。
诞育之后取异侪童。
秀气贞心早形瞻视。
八岁出家。
事通玄璩法师为弟子。
提屦持衣恭侍弗怠。
泻瓶执杓受道弥勤。
年十二。
妙法华经通诵一部。
明悟听察咸谓神童。
乃自惟曰。
翼翼京邑四方是则。
何得久拘坎井乎。
时年十六。
即日出都。
听报恩持法师讲成实论。
聪慧夙成深智开发。
故得条振颖披后来莫二。
持公南上法筵用辍。
因还故里觐省二亲。
仍于本寺开弘经法。
峰堞峻峙辩对如流。
时年十九。
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从泰皇寺延法师进具。
德瓶仪钵深护戒根。
庄严寺法师
慧重中原名高日下。
乃依而请道研新实。
意得情款功倍由来。
诚骥足之逢善驭也。
陈至德三年
建仁王齐集。
百师百坐。
竞流天口之辩。
千灯七夜。
争折动神之微。
时年二十有二。
以英少之质参诸耆德。
通情则高冲折机。
纵难亦大车柅轴。
皇上欣赏百辟嗟称。
莫不爱其闲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嚣杂。
幽栖清旷。
属陈氏丧鼎。
便事东归削迹武丘。
将三十载。
凭岩面壑。
任三业而闲安。
酌涧披
随四仪而宴处。
虽形隐而名扬。
亦道潜而化洽于是八方归仰四部虔心。
尚书令楚国公杨素
经文纬武。
王佐国均。
乘贵负才。
未尝许物。
行军淮海
闻琰道胜栖山。
鸣铙赴陇倾盖承颜。
五体投诚。
恨接足之晚。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重道爱仁弥赏闲放。
奉使吴越躬造山楹。
睹貌餐音虔拜欣跃。
炀帝居蕃。
惟扬作镇。
大招英彦远集贤明。
琰既道盛名高。
教书爰及。
虑使乎之负罪。
嗟以已之累人。
于是披衣出谷蒙敬厚礼。
因以辞疾得返旧山。
隋文远钦爰降书问。
属炎历有终锋镝腾沸。
四海同弊三吴益甚。
檀越子弟迎出毗坛
首尾十载化行帝部。
大唐统宇咸返旧居。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嘉。
与内外公私同共奉迎。
还归山寺。
于是禅宾慧侣更复曩时。
龙沼凤林信为怀喜。
然琰自他两化得离俱修。
讲念之馀。
常行法华金光明普贤等忏又诵法华三千馀遍。
感应冥祥神瑞非一。
宵炉未爇自起烟芬。
夕罐才空潜加溢水。
又愿生净土。
造弥陀像。
行三种净业。
修十六妙观。
与州内檀越五百馀人。
每月一集建斋讲观。
胜轮相踵将逾十载
与夫般若台匡俗山阴共誓同期。
何以异也。
后见疾浃旬大渐。
斯及诫训慈切。
众侣哀凉。
贞观八年十月十一日旦
神武丘之东寺
春秋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岭
远近奔驰皂素通集。
花香乱空野哀恸若云雷。
自有送终。
奚复过也。
惟琰幼小矜庄立性端俨。
精诚在操苦节弥勤。
口辞杂味日无再饭。
非义理而不履。
非法言而不谈。
美貌奇姿乃超众表。
墙岸整肃冰雪凛怀。
陈临海王道安法师
厌世出家内外通博。
沙门遍知学优业净。
交游二子。
时号三英。
及屏志林泉永绝人世。
芳风令德蹊径成规。
莫不回旟造山亲传香法。
信法海之朝宗。
释门之栋干矣。
讲涅槃法华维摩各三十遍。
讲观经一百一十遍。
常州弘业沙门法宣曰。
余与法师昔同京县狎道华年。
今接善邻敦交暮齿。
虽攀桂之欢或舛。
折麻之赠不遗。
想清颜之如在。
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于色丝。
终寄言于贞石。
乃与寺主智峰等。
共树高碑。
在于寺宇。
李靖隋末唐初 571 — 649
全唐诗续补遗
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
少有文武材略。
初仕,为长安县功曹驾部员外郎马邑郡
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从李孝恭萧铣,复度岭招抚岭南诸州,屡立军功。
太宗时,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
初封代国公,改卫国公
贞观二十三年卒,年七十九。
诗一首。
(《全唐诗》无李靖诗。
事迹据《旧唐书》卷六七本传)
字药师
雍州三原人
马邑郡
太宗召入幕府
从平王世充萧铣
上柱国
封永康县公
贞观中刑部尚书
以本官兼检校中书令
封代国公
左光禄大夫
右仆射
图形淩烟阁。
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二十三年薨。
年七十九。
司徒并州都督
谥曰景武
刘世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醴泉人字元钦
为征仕郎。
唐,高祖武德中安定道行军总管,率兵拒薛举,战败被俘,令其至城下说降,世让佯许之,至则告守者善自固。
重其节,未加害,及平,授彭州刺史,累转广州总管
将赴任,又授命经略马邑
突厥患之,乃纵反间计,言世让与可汗通谋。
高祖不察,竟杀之。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雁门川中若为业。
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䞋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馀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鲜伦其德。
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十九入山六十馀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
李高迁初唐 ? — 6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 【介绍】: 岐州岐山人
高祖擒高君雅、王威等,授右三统军,累迁左武卫大将军封江夏郡公
突厥马邑,诏高迁助守,斩关宵遁,所将皆没,除名徙边。
后以功拜陵州刺史
卒赠梁州都督
苑君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马邑人
刘武周以兵攻唐,君璋劝其连突厥,与唐合纵,南面称孤。
武周不听,果败。
武周死,突厥君璋大行台,统其余众。
既降唐,复归颉利,后又降唐。
安州都督封芮国公
太宗贞观中卒。
释法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隋季。
雁门郡府。
鹰击郎将年四十。
志慕佛法。
谓妻子曰。
吾为汝辈。
所累久矣。
东西奔走。
竟复何所成就。
自今可各为计。
吾亦从此决矣。
即裹粮负襆。
五台山
饥茹
寒荫苦穴。
专思经中要义。
无所参问。
时所在扰攘。
官为司疑以盗。
而辄掩捕考掠。
则跏趺不动。
绝饮食便利者五日。
因尔释不问。
遁迹三十馀载。
顾与禽兽相亲狎。
妻子访求欲致糇糗。
曰。
吾既厌俗至此。
汝辇尤宜置之度外。
勿屑屑以为意也。
自今以往不须相见。
居久之。
夜觉有声呼禅者。
独寤以为心境界。
以法遣之。
遂安静。
始学九次第定。
终学大乘离相了义中道。
有从之者。
亦以此诲之。
终不知所终。
释法空者。
不知何人。
隋末任雁门郡鹰击郎将
时年四十。
欻自生厌离。
见妻子家宅。
如牢狱桎梏。
志慕佛法情无已。
已总召家属曰。
吾为尔沈日久矣。
旦夕区区。
止是供给。
可各自取计。
吾自决矣。
便裹粮负襆独诣台山
饥则餐松皮末。
寒则入穴苫覆。
专思经中要偈。
亦无所参问。
时贼寇交起。
追击攸归。
府司郡官所在追掩。
将至禁所。
正念不语。
志逾慷慨。
跏坐不动不食不息已经五日。
守令以下莫不鹭愕。
因放之任其所往。
一坐三十馀载。
禽兽以为亲邻。
妻子寻获欲致粮粒。
曰。
吾厌俗为道。
以解脱为先。
自今以往愿为善知识。
非尔缠缚吾何解之。
更不须相见。
于是遂绝。
幽居日久每有清声。
召曰禅。
如是非一。
知是自心境界以法遣之。
遂安静。
初学九次。
以禅用乃明。
终为对碍。
遂学大乘离相。
有从学者。
并以此诲之。
不知所终。
田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雁门人
德平子。
官至汝南太守
善画人物。
兼工八分小篆。
绘有《洪崖子桔木图》等。
金刚智唐 662 — 73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金刚智
南印土摩剌耶国人也。
摩剌耶。
华言光明。
其国近观音所居补陀洛伽山。
故云尔。
父婆罗门善五明论。
建支王师事之。
智甫数岁。
即能日诵万言。
不废忘。
年十六出家。
随师学于中印土那烂陀寺。
修多罗阿毗昙。
莫不练习。
洎登戒法。
遍听律部。
既而诣西印土究讨小乘诸部。
瑜伽三密陀罗尼门。
十馀年。
于是博通三藏
次东游楞伽山。
历佛逝裸人等。
二十馀国。
开元七年
广州
诏迎居京师慈恩寺
荐福寺
至必建大曼拿罗灌顶法。
度四众。
大智大慧不空三师
皆行弟子礼。
十九年
从驾幸洛阳
会久不雨。
诏结坛祷之。
于是依菩萨法在所住处。
用不空钩穴地深四肘。
起坛其上。
绘七俱胝菩萨像。
对之祀呗。
期以像目开。
即雨七日。
炎气益炽。
天无云翳。
午后目开。
西北风起雨大霔。
飞瓦拔树。
远近惊骇。
而坛屋穿漏。
莫知其故。
或传以为龙飞去云。
士庶来观。
日千万辈。
时上以得姓之始。
崇老氏。
有司希意请。
凡蕃客一切并逐。
报可。
侍者以告。
曰。
吾梵僧也。
非蕃客。
诏旨宁为我哉。
卒不去。
未几陛辞游雁门
上大惊。
下握手上殿。
慰问移时。
有皇女。
疾久不愈。
迁卧咸宜外馆。
闭目经旬。
浃无所语。
诏智授诫。
因择宫中七岁女子二人。
以绯缯蔽面卧地。
上使牛仙童。
书若敕者。
焚之它处。
智嘿有所诵。
二女子忽能诵所焚敕语。
不遗一字。
顷之皇女亦起。
坐上闻之。
不俟仗卫驰而至。
而皇女因谓上曰。
冥数难移。
琰摩王以陛下之德。
见二女子持敕至。
遂令先保母镏氏护送。
随二女子归。
犹获半日之活。
以慰陛下。
自是上加钦仰。
武贵妃造金刚寿命菩萨像。
河东郡
绘毗卢遮那塔中像。
皆智所戒饬也。
曰庶几其延寿。
二贵。
人果皆不久而终。
大慧禅师一行
请译灌顶诸部流通。
十一年。
诏于资圣寺置馆。
出瑜伽念诵法二卷。
七俱胝陀罗尼二卷。
东印土婆罗门。
首领
中书
伊舍罗译语。
嵩岳沙门古笔受
十八年于大荐福寺
出㬅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
沙门智藏译语。
一行笔受
又补足旧译随求章句。
二十年
洛阳广福寺
语门人曰。
白月圆时。
吾当逝矣。
八月既望
礼毗卢遮那佛像。
绕旋七匝。
还院焚香发愿。
顶戴梵夹拜所译。
从容付嘱。
寂然而化。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塔于龙门伊川之右。
跋日罗菩提
华言金刚智
印度摩赖耶国人也。
华言光明。
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
父婆罗门善五明论。
为建支王师。
智生数岁日诵万言。
目览心传终身无忘。
年十六开悟佛理。
不乐习尼揵子诸论。
乃削染出家。
盖宿植之力也。
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
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
洎登戒法遍听十八部律。
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
十馀年全通三藏
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
东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国。
闻脂那佛法崇盛。
泛舶而来。
以多难故累岁方至。
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
敕迎就慈恩寺
寻徙荐福寺
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拿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
大智大慧禅师
不空三藏
皆行弟子之礼焉。
后随驾洛阳
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
岳渎灵祠祷之无应。
乃诏智结坛祈请。
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
在所住处起坛。
深四肘。
躬绘七俱胝菩萨像。
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
午后方开眉眼。
即时西北风生。
飞瓦拔树崩云泄雨。
远近惊骇。
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
洪注道场。
质明京城士庶皆云。
智获一龙穿屋飞去。
求观其处日千万人。
斯乃坛法之神验也。
于时帝留心玄牝。
未重空门。
所司希旨奏。
外国蕃僧遣令归国。
有日矣。
侍者闻智。
智曰。
吾是梵僧且非蕃胡。
不干明敕吾终不去。
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
帝大惊。
下手诏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
久疾不救。
移卧于咸宜外馆。
闭目不语已经旬朔。
有敕令智授之戒法。
此乃料其必终。
故有是命。
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
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
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
智以密语咒之。
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
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
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
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
帝闻之不俟仗卫。
驰骑往于外馆。
公主奏曰。
冥数难移。
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
可半日间然后长逝。
自尔帝方加归仰焉。
武贵妃宠异六宫。
荐施宝玩。
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
又劝河东郡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
谓门人曰。
此二人者寿非久矣。
经数月皆如其言。
凡先觉多此类也。
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
经论戒律秘咒馀书。
随问剖陈如钟虡受。
有登其门者。
智一觌其面永不忘焉。
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
喜怒逆顺无有异容。
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
开元七年始届番禺
渐来神甸。
广敷密藏。
建曼拿罗依法制成。
皆感灵瑞。
沙门一行钦尚斯教。
数就咨询。
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
一行自立坛灌顶。
遵受斯法。
既知利物请译流通。
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
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
嵩岳沙门古笔受
十八年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
沙门智藏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成文。
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
加之满足。
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
秘密流行为其最也。
两京禀学济度殊多。
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
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
白月圆时吾当去矣。
礼毗卢遮那佛。
旋绕七匝。
退归本院焚香发愿。
顶戴梵夹。
并新译教法付嘱讫。
寂然而化。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
其年十一月七日
葬于龙门伊川之右建塔旌表。
传教弟子不空奏举。
敕谥国师之号
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
素所归
述碑纪德焉。
系曰。
五部曼拿罗法。
摄取鬼物必附丽童男处女。
去疾除祅也绝易。
近世之人用是图身口之利。
乃寡徵验。
率为时所慢。
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僧牛云唐 673 — 735
释牛云
俗姓赵
雁门人也。
童蒙之岁有似神不足。
遣入乡校终日不知一字。
惟见僧尼合掌有畏惮之貌。
年甫十二。
二亲送往五台华严寺善住阁院
出家礼净觉为师。
每令负薪汲水。
时众轻其朴钝。
多以谑浪归之。
年满受具益难诵习。
及年三十有六乃言曰。
我闻台上恒有文殊现形。
我今跣足而去。
傥见文殊惟求聪明学诵经法耳。
时冒寒雪情无退屈。
东台顶见一老人然火而坐。
问曰。
如此雪寒从何而来。
老人曰。
从川下来。
曰。
从何道上何无屦迹。
曰吾雪前来。
老人却问曰。
有何心愿犯雪徒跣而至。
岂不苦也。
曰。
吾虽为僧自恨昏钝不能诵念经法。
此来欲求见文殊只乞聪明果报。
老人曰。
奇哉。
又曰。
此处不见文殊更欲何之。
曰。
欲上北台去。
老人曰。
吾意亦然。
曰请师先行。
乃游遍台顶告别。
老人自西而去。
薄暮方到北台。
又见老人然火而坐。
颇为惊怪。
问曰。
适于东台相别。
为何先至。
老人曰。
师不知要路所以来迟。
虽承此语心乃犹豫。
只此老人莫应文殊也。
乃呜足礼拜。
老人曰。
吾俗人也不应作礼。
唯贪设礼情属不移。
良久老人
休礼。
候吾入定观汝前身作何行业而昏钝也。
老人闭目。
倏尔开颜语云曰。
汝前生为牛来。
因载藏经今得为僧。
而闇钝耳。
汝于龙堂边取一钁来。
与汝斸却心头淤肉即明快也。
遂得钁度与。
老人曰。
汝但闭目。
候吾教开即开。
因闭目。
次有似当心施钁身无痛苦。
心乃豁然。
似闇室立于明灯。
巨夜悬于圆月也。
开目。
乃见老人现文殊像。
语云曰。
汝自后诵念经法历耳无忘。
又于华严寺东院大有因缘。
无得退转。
乃行悲行泣。
接足而礼。
未举头顷不见菩萨矣。
后下山四支无损。
凡曰经典。
目所一览辄诵于口。
明年夏五月绕育王塔。
行道念经。
至更初乃见一道直光。
从北台顶连瑞塔基。
久而不散。
于光明中现宝阁一所。
前有金牌题善住忆菩萨授记之言。
依光中所现之阁而建置焉。
道化施行人咸贵重。
开元二十三年无疾而终。
俗龄六十三。
法腊四十四矣。
名亡上字。
承文殊记识本迹为牛。
故时号之焉。
僧云唐 673 — 73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雁门赵氏。
幼入乡塾。
虽勤苦备至而曾莫之有所得。
见僧尼惟能合掌畏惮而已。
年甫十二。
父母使依五台山华严寺净觉师薙落。
既受具。
性益昏钝。
而负薪汲水。
时众异之。
逮年三十有六。
乃发愿面觌文殊从乞智慧。
庶几以进学成业。
隆冬盛雪。
遽跣登东台之绝顶。
见一老人附火坐。
问其所自。
自山下。
曰我自山下来。
别无行迹。
岂欺我哉。
曰雪前来。
遂问曰。
师奚为徒跣积雪中如此。
语之故。
老人曰。
善哉已而。
又曰。
兹于菩萨既不获见者。
师复欲于何处求耶。
曰。
必造北台。
老人颔首曰。
吾意亦尔。
师先往。
毋滞留也。
因遍历台顶幽胜。
告别老人。
抵北台则薄暮矣。
仍见老人于绝顶附火坐如初。
怪而诘其先至之由。
曰吾知径路耳。
独念。
以为非菩萨安能若是。
即呜足礼拜。
老人自以俗人固辞。
拜不为止。
老人曰。
吾第为师入定观之。
乃闭目。
顷之开目语云曰。
师前身堰牛也。
以尝力挽藏经舟。
故获僧报。
然昏钝之质犹在者。
盖以心中有积劫瘀肉未去耳。
今当去之。
可就龙王堂中取钁来。
且使谨闭目曰。
不闻吾语。
毋开。
施钁于𮌎前者。
然无痛苦。
而爽快殊甚。
老人曰。
瘀肉去矣。
但开目。
随开目。
文殊菩萨前立。
曰。
今而后。
汝于经教。
既善记持。
亦无忘失。
而于华严涧东院
因缘尤稔。
汝宜精进受吾付嘱。
悲哀礼谢。
未举头顷忽然不见。
后坐夏寺中。
绕育王塔。
经行持经。
夜将初鼓。
见光明一道。
从北台顶直照塔所。
久而不散。
中现宝阁。
金榜署善住字。
曰。
昔菩萨固已授记矣。
其敢忽忘乎。
于是依所现建阁东涧院而居之。
极为世所推重。
呼之牛云
亦菩萨所表显
开元二十三年
无疾而逝。
寿六十三。
腊四十四。
吉中孚中唐 ? — 78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 楚州(今江苏淮安)人。
早年出家为道士代宗大历年间道士征拜校书郎德宗建中初年万年县,曾充黜陟判官雁门
兴元元年(784)司封郎中知制诰谏议大夫,加翰林学士贞元二年(786)户部侍郎判度支两税四年权吏部侍郎中书舍人,未几卒。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颇负盛名,李端《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称“众口宗诗伯”。
事迹见《旧唐书·德宗纪》及《卢简辞传》、《新唐书·艺文志四》及《卢纶传》、《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附考其事。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诗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诗续拾》补1首。
僧神凑中唐 744 — 81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成氏
京兆蓝田人
生而奇秀。
丱岁出尘。
南岳希橾师受具。
复参钟陵大寂禅师
大历八年
朝廷以经律论三科
策试天下之士。
愿出家者。
中其选。
诏配九江兴果精舍。
后从僧望。
徙居东林寺
雁门远公道场也。
有甘露戒坛在焉。
因嗣兴佛事。
虽经论兼弘。
终业于律。
素羸瘠。
视之颓然如不胜衣。
门人请加医疗。
不答。
进药麾去。
元和十二年。
九月二十六日。
遘疾而终。
是年十月十九日
奉全身祔远公之坟而窆焉。
寿七十四。
腊五十一。
白公居易方为郡司马
相友善。
及是悲悼。
为作塔铭。
且述偈以哭之云。
本结菩提香火社。
共嫌烦恼电泡身。
不须惆怅随师去。
先请西方作主人。
释神凑
姓成氏
京兆蓝田人也。
生而奇秀。
丱角出尘远慕戒律。
南岳希操师受具。
复参钟陵大寂禅师
然则志在楞严经。
行在四分律。
其他诸教馀力则通。
大历八年制悬经论律三科
策试天下出家者。
中等第方度
应是选。
诏配九江兴果精舍。
后从僧望移居东林寺
雁门贾远之旧道场也。
有甘露戒坛白莲池在焉。
既居是嗣兴佛事。
虽经论资神。
终研律成务。
羸瘠视之颓然。
州将门人医疗而不愿进药。
元和十二年九月遘疾。
二十六日俨然坐终于寺。
十月十九日门人奉全身窆于寺西道北祔雁门坟左。
僧诠葬近郭文之墓也。
春秋七十四。
腊五十一。
以精进心脂不退轮。
以勇健力挝无畏鼓。
故登坛秉法垂三十年一盂而食一榻而居。
衣缝枲麻坐荐藁秸。
由兹檀施臻集于躬即回入常住无尽财中与众共之。
每夜捧炉秉烛行道礼佛。
徇十二时少有废阙。
如是经四十五载。
常遇白乐天典午于郡相善。
及终悲悼作塔铭云。
本结菩提香火社。
共嫌烦恼电泡身。
不须惆怅随师去。
先请西方作主人。
范希朝中唐 ?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4 【介绍】: 河中虞乡人字致君
初为邠宁军别将
德宗奉天,以战守功累兼御史中丞,迁振武军节度使
守边十四年,治军整毅,边人不敢横。
单于城中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成林,居人赖之。
德宗贞元末请朝,拜右金吾卫大将军
宪宗时历朔方、灵盐、河东节度使
太子太保致仕。
卒谥宣武
苑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排行四
郡望马邑(今山西朔州),家居荆衡(今湖北湖南一带)。
苑论之弟。
德宗时进士
贞元九年(793)至十九年间,曾至江陵荆南节度使裴胄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二四二引《乾𦠆子》、《柳河东》卷二二。
全唐诗》存诗1首,题下注“一作范䛆”。
胡證中唐 758 — 8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28 【介绍】: 河中河东人字启中
德宗贞元五年进士第,屡佐使府
宪宗元和中历官侍御史户部郎中、魏博节度副使
九年,以党项寇边,有安边才略,乃授振武军节度使
穆宗长庆初,以本官检校工部尚书回纥和亲使,不辱使命。
使还,拜工部侍郎
敬宗即位,改京兆尹
宝历初,拜户部尚书判度支,固辞,拜岭南节度使
卒。
李祐中唐 ? — 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9 【介绍】: 唐人字庆之
骁勇善战。
初事吴元济,后得李愬厚遇。
治兵有法,以功授神武将军,迁夏州刺史御史大夫、夏绥银宥节度使
终右龙武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