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释智严南朝宋 351 — 428
释智严
西凉州人
弱冠出家。
便以精勤著名。
纳衣宴坐蔬食永岁。
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
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
入摩天陀罗精舍。
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
渐深三年功踰十载。
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
特深器异。
彼诸道俗闻而叹曰。
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
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
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
亦是彼国禅匠。
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
跋陀嘉其恳至。
遂共东行。
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长安大寺
顷之跋陀横为僧所摈。
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
坐禅诵经力精修学。
晋义熙十三年
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捷旋旆。
涂出山东
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
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
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
三人开眼俄而还闭。
问不与言。
心敬其奇访诸耆老。
皆云。
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
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
莫肯行者。
既屡请恳至。
二人推随行。
怀道素笃礼事甚殷。
还都即住始兴寺。
性爱虚靖志避諠尘。
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
即枳园寺也。
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
元嘉四年
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净四天王等。
在寺不受别请。
常分卫自资。
道化所被幽显咸服。
有见鬼者
西州太社间鬼相语。
严公至当避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至。
聊问姓字果称智严
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
恒见鬼来吁可骇畏。
时迎说法。
始到外堂。
刘氏便见群鬼迸散。
既进为夫人说经。
疾以之瘳。
因禀五戒。
一门宗奉。
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
少而游方无所滞著。
禀性冲退不自陈叙。
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
未出家时
尝受五戒有所亏犯。
后入道受具足。
常疑不得戒。
每以为惧。
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
遂更汎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
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
不敢判决。
乃为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
弥勒答
得戒。
大喜。
于是步归至罽宾
无疾而化。
时年七十八。
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
虽戒操高明。
而实行未办。
始移尸向凡僧墓地。
而尸重不起。
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弟子智羽智远。
故从西来报此徵瑞。
俱还外国。
以此推信是得道人也。
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
竺道生南朝宋 355 — 4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34 【介绍】: 即道生,俗称生公
南朝宋僧。
钜鹿人,寓居彭城
俗姓魏
幼从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
后游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预其列。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还至建康,住青园寺。
入宋,深为文帝所敬重。
主张“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等。
时大经未至,闻者难信,忤众被摈。
遂南下虎丘山
传说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为点头。
后入庐山,预莲社
卒于山中。
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传到建业,一阐提有佛性,果如其说。
著述甚多,有《维摩》、《法华》诸经义疏及《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等,多已佚失,今存《法华经疏》。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生彭城人,师事法汰,初住龙光寺隆安中庐山,寻往长安,师事鸠摩罗什
义熙中南归,元嘉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
钜鹿人也。
客居彭城
世衣冠。
父为广威令。
生幼而卓异。
沙门竺法汰见之。
大惊曰。
此儿岂受功名富贵缚者耶。
而生亦欣然。
愿随归山中为弟子。
年十五。
便能讲授。
一时名流。
莫敢犯其词锋。
于是名震法苑。
庐山七年。
慧严慧睿长安
罗什受业。
什门英豪数百。
无有出其右者。
还都馆于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礼敬。
方设大会。
帝地坐亲同众斋。
食至。
众疑日晚。
不敢下箸。
曰。
日未晚也。
才中耳。
曰。
向日丽天。
今天言日中。
何得非中。
举钵便食。
一众从之。
帝大悦。
王弘范泰颜延之
皆造门结好。
生每以真丹所译经文。
未能尽达佛旨。
而学者又滞见闻。
然其所谓。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惟忘言得旨者知之。
乃著二谛论。
佛性常有论。
法身无色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皆网罗旧说。
发其渊奥。
皎如日星。
而或者憎嫉之。
已而涅槃泥洹前品。
先至秦京。
生熟读之曰。
一阐提人。
自当成佛。
此经未尽耳。
于是讲辈交攻之。
诬以为邪说。
据律当摈。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
不合经义。
愿于此身目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
愿舍寿时据狮子座。
乃受摈袖手南还。
仍馆青园。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有龙升天。
光射西壁
改名龙光
众疑其异。
俄生果去青园。
而至吴之虎丘山
日竖石为听徒。
讲涅槃经。
阐提有佛性处。
则谓石曰。
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
石皆为动。
若首肯之者。
遂还庐山销景岩。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
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见而尉喜不自胜。
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升法座。
词音朗润。
听者悦悟。
俄麈尾堕地。
隐几而化。
释慧生者。
继止龙光。
有高行。
时号大小生以别之。
竺道生
本姓魏
钜鹿人
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父为广戚
乡里称为善人。
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
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伏膺受业。
既践法门俊思奇拔。
研味句义即自开解。
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
皆虑挫词穷。
莫敢酬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
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后还都止青园寺。
寺是晋恭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
生既当时法匠。
请以居焉。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王弘范泰颜延并挹。
敬风猷从之问道。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
乃喟然叹曰。
夫象以尽意。
得意则象忘。
言以诠理。
入理则言息。
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
多守滞文鲜见圆义。
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
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
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
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
于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
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请于现身即表厉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之虎丘山
旬日之中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号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已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
销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朗德音俊发。
论议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嗟骇远近悲泣。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
其神鉴之至徵瑞如此。
仍葬庐山之阜。
初生与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
故时人评曰。
生睿发天真。
严观洼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于默塞。
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
故以秀出群士矣。
关中僧肇始注维摩
世咸玩味。
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
世皆宝焉。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
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
此语有据。
顿悟不受报等时亦为宪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
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
帝曰。
若使逝者可兴。
岂为诸君所屈。
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
初经长安受学。
后祖述生公
时人号曰游玄生。
著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
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
著金刚后心论等。
亦祖述生焉。
近代又有释慧生者。
亦止龙光寺
蔬食善众经兼工草隶。
时人以同寺相继。
号曰大小二生
释僧弼南朝宋 355 — 432
释僧弼
吴人
性度虚简仪止方直。
少与龙光昙干同游长安
从什受学。
爱日惜力靖有深思。
什加赏特深使颁预参译。
后游历名邦备瞻风化。
时有请寺主
曰。
至道不弘淳风日缅。
自非定慧兼足。
无以镇立风猷。
且当随缘致益。
何得独善一寺。
后南居楚郢十有馀年训诱经戒。
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远挹风名。
遣使通敬䞋遗相续。
下都彭城寺。
文皇器重每延讲说。
宋元嘉十九年卒。
春秋七十有八。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
意译觉贤
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
天竺迦维罗卫人
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
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
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
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
八年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
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沙门智严罽宾
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贤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而贤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贤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贤笑。
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太尉
刘毅
江陵
陈郡袁豹
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乞。
未餍辞退。
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西域得僧祗律。
跋陀译。
语在传。
跋陀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幼丧父母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迦达多
共游罽宾同处积载。
虽服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
忽见来。
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
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
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睹法众清净。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
佛驮跋陀
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怀资奉。
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忻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
所悟益。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僧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伸。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
俱发神志。
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
道俗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怏。
乃谓道恒曰。
沙门挟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谓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倾盖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山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主。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施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
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且复少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
德量高远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请与俱归安道场寺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太子泓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数番往复。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道场寺
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沙门法显
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译为晋文
语在传。
其先后所出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
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
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
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
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
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欲游方弘化
会有沙门知严。
西至罽宾
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
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曰。
佛驮跋陀者。
可以振维僧徒
宣授禅法。
严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
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王矜其远化。
并倾资。
奉至交趾
乃附舟海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
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
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
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
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
振发占微。
多所悟益。
太子泓
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
集论东宫
罗什
数番往复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唯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空故众微空。
众微空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馀日长安学僧。
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
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
众微空中无一微。
秦主姚兴
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
盛修人事。
守静。
不与众同。
义熙十四年
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为译匠。
手执华严梵文。
沙门法业。
慧义
慧严等。
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诠定。
文旨会通。
妙得经意。
释慧严南朝宋 363 — 44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建邺
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帝谓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帝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帝命严辩之。
酬酢终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问严。
佛国用何历。
严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诏任豫受焉。
严与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严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严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释慧严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学洞群籍。
风声四远化洽殊邦。
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同行。
曰。
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
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
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
尚之曰。
朕少来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三世因果未辩厝怀。
而复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常言。
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
必求灵性真奥。
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
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
未全经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独秉愚勤。
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
其间比对则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中。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
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慧远法师尝云。
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济俗亦为要务。
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
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
灵塔放光苻健损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
铜土木虽縻费滋深。
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之道。
岂唯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严观诸僧。
辄论道义理。
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
帝命严辩其同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无愧支许。
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问严。
佛国将用何历。
严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
顾步光影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敕任豫受焉。
大涅槃经初至宋土。
文言致善。
而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措怀。
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过质颇亦治改。
始有数本流行。
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严曰。
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
严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
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帝诏曰。
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
奄尔迁神痛悼于怀。
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
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
便论议数番。
雅厝通无地。
雅顾眄四众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变风变雅作矣。
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
善成实及大小品。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
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糟练佛理。
迄甫立年。
学洞群籍。
闻什公在关。
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
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
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仝行。
曰。
檀越此行。
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
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何尚之曰。
夫礼隐逸。
则战士怠。
仁德
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之道。
岂惟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
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与诸僧论道义。
颜延之著离识。
及论检。
帝命辩其仝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
无愧支许。
后著无生灭论。
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
以博物著名。
乃问
佛国行用何历。
云。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
土德。
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
推挍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仝说。
初大涅槃经。
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厝怌。
乃共慧观
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
加之品目。
梦见一人。
形状极伟。
厉声谓曰。
涅槃尊经。
何以趣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
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何容即时方梦。
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
必当见佛也。
宋元嘉二十年
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
释惠精南北朝
又名昙戒
本姓卓
南阳人
外兵郎㯤阳令潜之弟也。
幼而家贫。
无衣著。
不得从师友。
负薪炙火。
披玩六籍。
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
借衣听焉。
告其兄曰。
始悟儒浅近。
道教虚旷。
不能复驰骋方内。
政欲自放人外耳。
潜曰。
诚复人各有心。
何能独善其志。
年十九投释道安
津为同学。
甚相知敬。
游方请业数四年中。
忽请安曰。
世间之苦难可大堪。
百年俄顷复不待人。
虽苦之速。
德行为先。
学足以导心。
今就行道去。
曰。
兼之为胜。
如不能兼。
各从其志。
吾助尔憙。
诵经五十万言。
礼佛为业。
时禅法未传。
依经独坐。
晋临川王雅相礼待。
资给四事。
后与安同憩长安太后寺。
安平后隆安中疾病。
口诵弥勒。
未尝懈息。
弟子智生侍疾。
问曰。
何不愿生西方。
而专呼弥勒。
答曰。
吾等道安八人先发誓愿。
愿生兜率。
面见弥勒。
道愿悉以先见。
唯吾尚存。
欲遂本愿。
语毕。
即有光照于身。
容颜更悦。
俄而迁化。
春秋七十。
葬于道安右(云云)。
贺狄干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鲜卑族。
为将以平当称。
稍迁北部大人。
道武帝狄干结婚于后秦姚苌
姚兴立,因留狄干而绝婚。
天赐中赫连勃勃叛兴,兴乃遣使与魏交好,遣狄干还。
狄干长安幽闭时,习读书史,通《论语》、《尚书》,举止类儒者。
道武帝尝以其为功臣而封官爵,及狄干归,恶其言语衣服类中原,忿而杀之。
王洛儿北魏 ? — 4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3 【介绍】: 北魏京兆人
少善骑射。
拓跋嗣(明元帝)东宫,恭谨无过。
道武帝天赐末,从避乱居外,护卫有功。
即位,拜散骑常侍
释慧询南朝宋 375 — 458
释慧询
姓赵
赵郡人
少而蔬食苦行。
经游长安受学什公。
研精经论尤善十诵僧祇。
乃更制条章义贯终古。
宋永初中还止广陵大开律席。
元嘉中至京止道场寺
僧慧观亦精于十诵。
德为物范。
乃令更振他寺。
于是移止长乐寺
大明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有四矣。
释宝云南朝宋 376 — 4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少往来凉州
有学行。
静退不交世务。
忘身求法。
晋隆安元年
西域
法显智严相继遍游诸国。
罗刹之野。
闻天鼓声。
释迦遗迹。
多所瞻礼。
善梵语。
学旁行书。
后还长安
跋陀禅师游。
跋陀匡山
亦随。
所至混迹。
久之来归。
安止道场寺
译无量寿诸经。
又住六合寺
译佛本行赞经。
元嘉二十六年终。
寿七十四。
释宝云
未详氏族。
凉州人
少出家精勤有学行。
志韵刚洁不偶于世。
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
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
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
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
法显智严先后相随。
涉履流沙登踰雪岭
勤苦艰危不以为难。
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
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
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在外域遍学梵书。
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
后还长安
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
俄而禅师横为僧所摈。
徒众悉同其咎。
亦奔散。
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
共归京师安道场寺
众僧以志力坚猛弘道绝域。
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
译出新无量寿。
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
华戎兼通音训允正。
之所定众咸信服。
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
于符姚二代出众经。
江左译梵莫踰于
故于晋宋之际。
弘通法藏。
沙门慧观等。
咸友而善之。
性好幽居以保闲寂。
遂适六合山寺。
译出佛本行赞经。
山多荒民俗好草窃。
说法教诱多有改更。
礼事供养十室而八。
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还都总理寺任。
不得已而还。
居道场岁许。
复更还六合。
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四。
其游履外国。
别有记传。
薛辩北魏 379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9—422 【介绍】: 北魏河东汾阴人字允白
薛强子。
后秦姚兴时,袭父职统其所部,后为姚兴尚书郎河北太守
刘裕姚泓举营降,拜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
长安奔魏,立功于河际。
明元帝时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
卒于位。
僧慧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许人。
义熙中
长安男子行长生。
建寺于京师破坞村。
始迁域治草屋。
夜集僧。
忽两灯前进十馀步。
若有人持而行者。
众大惊。
访之耆衲。
则以为地故外国道人塔基。
掘之果然。
因力营举之。
以灯故号崇明寺焉。
僧慧
未知何人。
少来好修福业。
晋义熙中长安人行长生。
立寺于京师破坞村中。
始迂域其处起草屋数间。
便集僧设斋。
至中夜堂内两灯忽自然行进前数十步。
油纂如故无所倾覆。
大众惊嗟访诸耆老咸言。
灯所移处是昔时外国道人起塔之基。
于是就共修立。
以灯移表瑞。
因号崇明寺焉。
竺惠庆南北朝
广陵人也。
清心高邈。
识虑虚远。
不修世仪
专笃戒行。
温仁贞素。
雅有风德。
柔蔬时食。
少长一槩。
涉学经律。
汎研禅诵。
诵法华十地维摩思益。
虽不南面称法师
而理怀简表。
晋义熙中
游步长安
备浪道艺。
宋元喜时。
复入庐山
求诸德胜
时荆杨大水。
襄淩浩汗。
庆始达。
小雷景风总至。
同侣强力先皆入浦。
庆船迟重。
后来未及。
杨侯鼓怒。
耸浪浮天。
庆生平计尽。
愿望唯佛。
于是诵念观世音。
心无异向。
岸上之人望见其船。
匝风截浪。
状若人牵。
俄顷之间。
安全到岸。
于是散落嚣磨。
澄心净域。
游处之地。
莫不弘道。
三归五戒弟子。
贵贱数万人。
举言发响。
如风靡草。
盛造经书。
频营法集。
春秋六十有二。
元喜二十九年卒(云云)。
昙摩耶舍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法明
罽宾国人
少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既长标致特高。
该通经律。
有异能解。
尝习禅观。
时以比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
往往冲虎。
每坐树下。
叹曰。
年已三十。
乃未得果。
何其懈哉。
至忘寝食。
以精苦悔先罪。
乃梦。
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
不当自善。
曰道可致。
不可求也。
然以非分强求。
虽死无所获。
乃游诸国。
隆安中
广州白沙寺
善诵毗婆沙律。
时号大毗婆沙
年已八十五。
弟子八十五人。
有女子张氏字晋明
清净自活。
从耶舍咨授道要。
乃为说佛生缘起。
并译出差摩经一卷。
义熙中
长安
姚兴为前席。
天竺沙门昙摩屈多友善。
秦弘始九年
共译舍利弗阿毗昙。
至十六年乃竟。
凡二十二卷。
后如江陵新寺
大弘禅要。
学者至三百馀人。
道俗初疑其慢。
及见之莫不倾伏。
往往定中多见殊祥。
人传以为證果矣。
元嘉中辞还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语。
佐耶舍译经
天竺婆勒子也。
勒贾于广州
而生度于南康
名金迦
长而出家。
获今名。
而不知者。
以度为南康人也。
度自其西归。
乃执异见。
学小乘禁方等法。
谓无十方佛。
性礼释迦
食用铜钵。
不置别器。
令诸尼相从。
而行悔罪。
止伏地相向而已。
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
而诸尼多宗习之云。
昙摩耶舍
此云法明
罽宾人
少而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
该览经律悟出群。
陶思八禅游心七觉。
时人方之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不避豺虎。
独处思念动移宵日。
尝于树下每自剋责。
年将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于是累日不寝不食。
专精苦到以悔先罪。
乃梦见博叉天王
语之曰。
沙门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
何守小节独善而已。
道假众缘复须时熟。
非分强求死而无證。
觉自思惟欲游方授道。
既而踰历名邦履践郡国。
晋隆安中初达广州白沙寺
耶舍善诵毗婆沙律。
人咸号为大毗婆沙
时年已八十五。
徒众八十五人。
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
耶舍为说佛生缘起。
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
至义熙中来入长安
姚兴僣号甚崇佛法。
耶舍既至深加礼异。
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
因共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
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
至十六年翻译方竟。
凡二十二卷。
太子姚泓亲管理味。
沙门道标为之作序。
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馀人。
凡士庶造者。
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
自说有一师一弟子。
修业并得罗汉。
传者失其名。
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
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
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
往往非一。
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
虽道迹未彰。
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
不知所终。
耶舍有弟子法度。
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
度本竺婆勒子。
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
中途于南康生男。
仍名南康
长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
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
耶舍既还外国。
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
乃言。
专学小乘禁读方等。
唯礼释迦
无十方佛。
食用铜钵无别应器。
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
唯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弘尼。
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
初受其法。
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
东土尼众亦时传其法。
王华南朝宋 385 — 4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27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子陵
东晋末,刘裕北伐长安,辟为主簿
入宋,随刘义隆(文帝)镇江陵,为咨议参军
徐羡之等杀少帝,迎立刘义隆义隆犹豫,华赞决之。
宋文帝即位,任侍中右卫将军
元嘉三年,定计杀徐羡之等,迁护军将军
终身不饮酒,不赴宴。
陆载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吴郡人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从刘裕率军平关中,辅裕子刘义真长安
明年,被夏兵击败,没于赫连氏。
北魏太武帝神麚三年,魏破夏,尽有关中,遂仕,为中山郡
檀道济南朝宋 ? — 4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6 【介绍】: 南朝宋高平金乡人
檀韶弟。
东晋末,从刘裕京城,参建武军事,累迁太尉参军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从刘裕后秦,为前锋,兵进洛阳,所俘皆释,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入宋,转护军将军封永修县公
宋武帝临终,与徐羡之等同受顾命,亦参预废杀少帝之事。
宋文帝立,仍重用,元嘉八年,率众北伐,因粮尽南撤,全军而返。
司空,镇寻阳
有威名,人惮之。
朝廷疑忌之,被杀。
被捕时,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钱乐之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人
太史令
张衡所造浑天仪,传至魏晋,没于北方。
晋安帝义熙中刘裕长安,得旧器,仪状虽举,不缀经星七曜。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诏更铸。
后又作小浑天仪。
王度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广宁人
王建孙。
明元帝时尝为虎牢镇监军
太武帝时从征赫连昌,讨柔然,有功。
赐爵济阳公平南将军
破南朝刘宋军于湖陆
后出镇长安都督、益、雍五州军事。
王懿南朝宋 ? — 4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8 【介绍】: 南朝宋太原祁人字仲德
王睿弟。
东晋孝武帝太元末,徙居彭城
帝讳,以字行。
刘裕征伐,为前锋,攻卢循,击败刘毅,功冠诸将,封新淦县侯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又率众北伐,平长安,拜太尉咨议参军
刘裕初欲迁都洛阳,听其言而止。
入宋,累迁徐州刺史
宋文帝元嘉三年,再度北伐,初胜后败,坐免官。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镇北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