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陈武帝陈朝 503 — 55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霸先 高祖 武帝 557年—559年
永定 557年十月—559年 三年六月陈蒨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59 【介绍】: 即陈霸先
南朝陈开国君主
吴兴长城人字兴国小字法生
读兵书,多武艺。
梁时初为油库吏,以军功累迁西江督护高要太守
后与王僧辩讨平侯景,镇京口
西魏江陵元帝被杀,霸先僧辩共奉萧方智梁王
北齐萧渊明,令僧辩迎入建康即位。
霸先袭杀僧辩,立方智,击败北齐僧辩旧部,受封陈王
旋代梁称帝,国号陈。
在位期间,效梁武帝,舍身大庄严寺
在位三年卒,谥武庙号高祖
全陈文·卷一
姓陈,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太丘陈实之后。
梁大同中,为广州中直兵参军,除直阁将军,封新安子,授交州司马,领武平太守
太清中,除振远将军高要太守
元帝承制,授员外散骑常侍持节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改封南野县伯,进信威将军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改封长城县侯,寻授散骑常侍使持节、军师将军、南江州刺史,进江州刺史,寻授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领会稽太守,镇京口,进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
承圣末,进司空
敬帝即位,授侍中大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寻授中书监司徒,进爵为公,拜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进封义兴郡公,拜大傅,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封陈公,寻进爵为王,以太平元年十月受禅,改元永定,在位三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朱修之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义阳平氏人字恭祖
朱序孙。
为州主簿,累迁司徒从事中郎
文帝元嘉七年,随到彦之北伐,守滑台,八年,城陷被执,北魏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
九年,潜逃南归,文帝时,累迁江夏内史。
孝武帝立,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平南郡刘义宣反,封南昌县侯
立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唯以抚纳群蛮为务。
官至太仆
谥贞
韦阆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京兆杜陵人字友观
世为三辅冠族。
太武帝时,征拜咸阳太守,转武都太守
关中扰乱,尽心抚纳,所部独全。
在郡十六年卒。
释慧澄南梁 476 — 5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兰氏
番禺高要人
年十四。
和尚道达出家。
住随喜寺。
齐季之乱。
人易操行。
循持斋戒。
闭户礼诵不辍。
天监初
世向廓清。
南路犹梗。
间关寄托。
遂至京师
庄严寺
僧旻学经律论。
钩深索隐。
勤苦十年
杨王萧象
闻其名。
𮞅屈讲说。
由是近远钦服。
桂阳镇南岳。
请与之俱。
然以违亲岁久。
将暂言旋。
且徇乡社招徕之意。
普通四年
仍居随喜。
阐扬微妙。
会者如林。
五载间。
法利无限。
大通元年
卒于所居寺。
春秋五十二。
时同学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
并业成实。
朗贫而好学。
博达变通。
巧于传述。
略聪明俊警。
宣演有则。
生访异寻奇。
铨以秘奥。
武振扬文义。
省约不繁。
虽皆久当师匠。
奈何未广流通。
俱年三十馀卒。
释慧澄
姓兰氏
番禺高要人
十四出家。
和上道达住随喜寺。
而在性贞苦立素斋戒。
鱼肉荤辛毕世未视。
当齐氏之季。
百工辍业。
闭户礼诵不修闻达。
天监初建开阐学校。
白黑乐求皆得其志。
深怀愿望以日为岁。
世始廓清南路犹梗。
负笈踟蹰欲前未进。
亲旧谏曰。
何不就饶聚粮货待路好通。
为尔栖栖横生忧苦。
曰。
荣华贿货此何见关。
日月如电时不待人耳。
于是间行寄托遂至京室。
庄严寺
仍从僧旻以伸北面。
勤苦下帷专攻一事。
且经且律或数或论。
十馀年中钩深索隐。
犹晦迹下筵而名闻日远。
桂阳王萧象
闻风钦悦延请入第。
顶礼归依求屈讲说。
亲自餐服遂使远近投集。
闻者斐然。
桂阳出镇南岳
请与同行。
潇湘道俗重增归敬。
法席继兴善诱忘倦。
以违亲岁久誓暂定省而番禺四众向风钦德。
迎请重叠年年转倍。
普通四年随使南返。
中途危阻素情无惮。
食值饥客合盘施之。
船人更办不肯复受。
又见单薄解衣赈之。
及至南海复停随喜。
七众屯结其会如林。
赞请法施频仍累迹。
理喻精微浅深无隐。
新旧学望如草偃焉。
于斯五载法利无限。
未及旋都遇疾而卒。
春秋五十有二。
大通元年也。
时复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
皆从僧旻受学。
虽复广综诸部。
并以成实擅名。
朗居贫好学博达多通。
久当师匠巧于传述。
略聪明俊警宣讲有则。
品别支条分籍甚有嘉誉。
生寻访异闻。
博述经论。
铨次秘奥物益奇之。
武振扬文义省约不繁。
宣流未广兰摧中叶。
年三十馀卒。
步大汗萨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太安狄那人
魏孝明帝正光末,六镇起事时,南下从尔朱荣,复从入,以军功除扬武军帐内统军
又从镇压葛荣起事。
后从尔朱兆
兆败,降高欢。
为第三领民酋长,迁秦州镇城都督北雍州刺史
孝静帝元象中,行燕州,迁临川领民大都督,爵长广伯。
奉命抚纳柔然
累官晋州刺史大将军
北齐建,封义阳郡公
陆法和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人
初隐于江陵百里洲,通佛道术数。
南朝梁时侯景为乱,助湘东王击败军于江陵
元帝任为都督郢州刺史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举州降齐,为大都督十州诸军事
在朝不称臣,不称官爵,但云荆山居士
无疾而终。
全北齐文·卷二
法和不知何许人,有道术,在梁以破任约武陵王纪功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加司徒
元帝败灭,举州入齐,为大都督太尉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入朝再为太尉,无疾而死。
文宣令开棺视之,空棺而已。
陆法和
不知何许人也。
隐于江陵百里洲。
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
耆老自幼见之容色常定。
人莫能测也。
或谓出自嵩高
遍游遐迩。
既入荆州汶阳郡
高要县之紫石山。
无故舍所居山。
俄有蛮贼文道期之乱。
时人以为预见萌兆。
侯景始告降于梁。
法和南郡朱元英曰。
贫道共檀越击侯景去。
元英曰。
侯景为国立效。
师云击之何也。
法和曰。
正自如此。
渡江。
法和时在清溪山。
元英往问曰。
今围城其事云何。
法和曰。
凡人取果宜待熟时。
固问之曰。
亦剋亦不剋。
遣将任约击梁湘东王江陵
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
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便发湘东
胡僧祐领千馀人与同行。
法和登舰大笑曰。
无量兵马。
江陵多神祠。
人俗恒所祈祷。
法和军出无复一验。
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
赤沙湖与约相对。
法和乘轻舟不介冑。
沿流而下。
去约军一里。
乃还谓将士曰。
聊观彼龙睡不动。
吾军之龙甚自踊跃。
即攻之。
若得彼明日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
然有恶处。
遂纵火船。
而逆风不便。
法和执白羽扇麾风。
风即返约。
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
于是大溃皆投水。
约逃窜不知所之。
法和曰。
明日午时当得。
及期而未得人问之。
法和曰。
吾前于此洲水乾时建一刹。
语檀越等。
此虽为刹实是贼标。
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也。
如其言果于水中见约抱刹仰头栽出鼻。
遂禽之。
约言。
求就师目前死。
法和曰。
檀越有相必不兵死。
且于王有缘决无他虑。
王于后当得檀越力耳。
湘东果释用为郡守
及魏围江陵约以兵赴救力战焉。
法和既平约。
往进见王僧辨于巴陵
谓曰。
贫道已却侯景一臂。
其更何能为。
檀越宜即逐取。
乃请还。
湘东王曰。
侯景自然平矣。
无足可虑。
蜀贼将至。
法和请守巫峡待之。
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
三日水遂不流。
横之以铁锁。
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
势蹙进退不可。
王綝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
军次白帝谓人曰。
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
吾自见之。
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
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
画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
以杖叩之曰。
汝欲出不能得已数百岁。
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
为授三归龟乃入草。
八叠山多恶疾人。
法和为采药疗之。
不过三服皆差。
即求为弟子。
山中多毒虫猛兽。
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侧结表云。
此处放生。
渔者皆无所得。
才或少获。
辄有大风雷。
船人惧而放之。
风雨乃定。
晚虽将兵犹禁诸军渔捕。
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
或亡其船缆。
有小弟子戏截蛇头。
来诣法和
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
弟子乃见蛇头齰裤裆而不落。
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
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
来诣法和
法和曰。
有一断头牛就卿徵命殊急。
若不为作功德。
一月内报至。
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法和又为人置宅相墓以避祸求福。
尝谓人曰。
勿系马于碓。
其人行过乡曲。
门侧有碓因系马于其柱。
入门中忆法和戒。
走出将解之。
马已毙矣。
梁元帝法和都督
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
法和不称臣。
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居士
后称司徒
梁元帝谓其仆射王褒曰。
我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
而自称何也。
曰。
彼既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
梁元帝法和功业稍重。
遂就加司徒都督刺史如故。
部曲数千人通呼为弟子。
唯以道术为化。
不以法狱加人。
又列肆之所不立市丞
牧佐之法无人领受。
但以空槛籥在道间。
上开一孔以受钱。
贾客店人随货多少。
计其估限自委槛中。
所受所掌之司夕方开取。
条其孔目输之于库。
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
时有所论则雄辨无敌。
然犹带蛮音。
善为攻战。
具在江夏
大聚兵舰。
欲袭襄阳
而入武关。
梁元帝使止之。
法和曰。
法和是求佛之人。
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
岂规主位。
但于空王佛所。
与主上有香火因缘。
见王上应有报至。
故救援耳。
今既被疑。
是业定不可解也。
于是设供食具大䭔薄饼。
及魏举兵。
法和汉口
将赴江陵
梁元帝使人逆之曰。
此自能破贼。
师但镇郢州不须动也。
法和乃还州。
垩其城门。
著粗白布衫裤邪巾。
大绳束腰坐苇席。
终日乃脱之。
及闻梁元败灭。
复取前凶服著之。
哭泣受吊。
梁人入魏果见䭔饼焉。
法和始于百里洲造寿王寺。
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
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
此寺幽僻可以免难。
魏平荆州宫室焚烬。
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
后周氏灭佛法。
此寺隔此陈境故不及难。
天保六年春清河王岳进军临江
法和举州入齐。
文宣法和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公。
西南大都督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
官爵如故。
莅弟遣为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湘州刺史义兴
梁将侯瑱来逼江
齐军弃城而退。
法和与宋莅兄弟入朝。
文宣闻其有奇术。
虚心想见之。
三公卤簿。
于城南十二里供帐以待之。
法和遥见邺城下马禹步。
辛术谓曰。
公既万里归诚主上虚心相待。
何作此
法和手持香炉步从路车至于馆。
明日引见。
给通幰油络网车。
诣阙通名不称官爵。
不称臣。
但云荆山居士
文宣法和及其徒属于昭阳殿
法和钱百万物万段甲第一区田一百顷奴婢二百人生资什物称是。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
各随缘去。
钱帛散施一日便尽。
以官所赐宅营佛寺。
自居一房与凡人无异。
三年间再为太尉
世犹谓之居士
无疾而告弟子死期。
至时烧香礼拜佛。
坐绳床而终。
浴讫将殓。
尸小缩止三尺许。
文宣令开棺视之。
空棺而已。
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
及剥落有文曰。
十年天子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递代坐。
又曰。
一母生三天。
两天共五年
说者以娄太后生三天子。
孝昭即位武成传位。
后主共五年焉。
卞彬南齐 ? — 5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00 【介绍】: 南朝齐济阴冤句人字士蔚
奉朝请员外郎
入齐,历官右军参军南康郡、平越长史绥建太守
才操不群,文多指刺。
好饮酒,尝以蚤虱、蜗虫、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传于闾巷。
自称“田居”,妇为“傅蚕室”。
全齐文·卷二十一
字士蔚济阴冤句人晋中领军嗣之孙。
为西曹主簿奉朝请员外郎
齐台建,除右军参军,出为南康郡,除南海王郎中令尚书比部郎、安吉、车骑记室
永元中为平越长史绥建太守
陈文玉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合州海康人
生而明敏,广览书传,有才智,被荐累迁本州刺史
长于吏治,怀集少数部族,得梁武帝褒扬。
袁粲南朝宋 420 — 4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0—477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
字景倩初名悯孙
袁淑侄。
少好学,初为扬州从事
宋孝武帝时,除尚书吏部郎。
宋明帝泰豫元年,以尚书令萧道成褚渊同受明帝遗命,共辅苍梧(后废帝)掌朝政。
萧道成后废帝,立顺帝
谋讨道成,事泄被杀。
尝著《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
全宋文·卷四十四
字景倩,淑兄子,本名悯孙,慕荀奉倩之为人,改名粲
元嘉中扬州从事,历孝武安北镇军、北中郎参军、南中郎主簿
孝武举义,转记室参军
及即位,除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侍中,免。
起为廷尉太子中庶子,领右军将军,出为辅国将军西阳王子尚中郎长史广陵太守,行兖州事,仍为永嘉王子仁冠军长史
大明初复为侍中,领射声校尉封兴平县,免。
寻为西阳王子尚抚军长史,又为中庶子,领左军将军,出补豫章太守,复还为侍中长水校尉,迁左卫将军,加给事中,转吏部尚书出为海陵太守
前废帝即位,复为吏部尚书,徙右卫将军,复为侍中,领骁骑将军
明帝即位,转司徒左长史冠军将军南东海太守,迁领军将军,徙中书令,转尚书仆射,领吏部,加中书令
又领丹阳尹,徙右仆射,迁尚书令
后废帝即位,加卫将军,授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领司徒
顺帝即位,出镇石头,谋攻萧道成,事泄,被斩。
有集十一卷。
元丕北魏 422 — 5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2—503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谓曾孙。
太武帝时封兴平子
献文帝时,累迁侍中
丞相乙浑谋反,奏闻。
浑诛,迁尚书令改封东阳公
孝文帝时封东阳王,拜司徒公。
孝文帝南迁,意不乐。
子隆、超举兵谋逆,伏诛。
应连坐,以先许不死诏,免死,为太原百姓,寻留洛阳
卒谥平
全后魏文·卷十五
烈帝第四子,谓之孙。
太武时,擢拜羽林中郎,赐爵兴平子。
献文即位,累迁侍中尚书令改封东阳公
孝文时封东阳王,拜侍中司徒,迁太尉录尚书事。
后例降王爵封平阳郡公
太傅录尚书事、都督,领并州刺史
改封新兴公
坐罪,免死为民。
宣武即位,以为三老。
景明四年薨,年八十二,谥曰平
杨法持南齐 ? — 4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6 【介绍】: 南朝齐人
宋世为道人,与萧道成有旧,为密谋策划。
齐高帝建元初还俗,任宁朔将军封州陵县
建元二年军主救援朐山
武帝永明四年,坐役使将客,削封。
刘志北周 ? — 5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0 【介绍】: 北周弘农华阴人本名思
魏孝明帝正光中明经征拜国子助教
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广州别驾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独孤信洛阳,志举广州宇文泰
累迁国子祭酒宇文泰赐名“志”。
明帝即位,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武乡县公赐姓宇文氏
武帝时,拜刑部中大夫执法平允。
官至成州刺史
荀朗陈朝 518 — 5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565 【介绍】: 南朝陈颍川颍阴人字深明
起家梁庐陵王行参军
侯景攻陷台城梁简文帝豫州刺史,令讨
景平,累官至南兖州刺史
陈霸先入辅,北齐军来攻,侯安都大破之。
入陈,封兴宁县
陈文帝时,与侯安都王琳,迁都督合州刺史
卒谥壮
萧方智南梁 542 — 5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557 【介绍】: 即梁敬帝
字慧相小字法真
南朝梁元帝第九子。
武帝太清三年封兴梁侯
元帝承圣元年封晋安王,出为江州刺史
元帝被杀,王僧辩陈霸先以为梁王太宰承制
北齐王僧辩贞阳侯萧渊明建康,以方智皇太子
霸先僧辩,废渊明,立为
在位三年。
霸先代梁,废为江阴王
不久被杀。
全梁文·卷十八
帝讳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元帝第九子。
太清三年封兴梁危。
承圣元年封晋安王
三年十一月,为太宰承制四年七月贞阳危人嗣,以为皇太子九月即位,十月改元绍泰明年九月改元太平
在位三年,禅于陈。
封江阴王
寻遇弑,追谥曰敬皇帝
褚渊南朝宋至南齐 435 — 4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5—482 【介绍】: 南朝宋、齐时河南阳翟人字彦回
褚湛之子。
少有清誉。
初尚宋武帝女始安公主,复尚宋文帝南郡公主,姑侄二世相继,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
湛之卒,推财与弟,唯取书数千卷。
袭爵都乡侯
宋明帝时,累迁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明帝泰豫元年,受遗命,与尚书令袁粲同辅苍梧(后废帝)。
后又背袁粲萧道成宋建齐。
封南康郡公,加尚书令
时人耻其背宋无节操,讥之云:“宁为袁粲死,不作彦回生。
卒谥文简
全齐文·卷十四
字彦回河南阳翟人义兴太守爽曾孙,尚宋文帝南郡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太宰参军太子洗马秘书丞袭父湛之都乡侯,历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吏部郎
明帝即位,迁侍中,转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加骁骑将军改封雩都县伯,转侍中,领右卫将军,迁散骑常侍丹杨尹,出为吴兴太守,复征吏部尚书,授右仆射,受遗诏,为中书令护军将军元徽初中军将军,加侍中,进爵为侯,授中书监升明初改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中书监司空
齐受禅,迁司徒改封南康郡公,寻加尚书令录尚书事。
武帝即位,复为司空,领骠骑将军,卒。
太宰谥曰文简
有集十五卷。
王裕之南朝宋 360 — 4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0—447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敬弘
宋武帝讳,故称字。
王廙曾孙。
桓玄妻舅。
东晋末,起家左常侍
性恬静,乐山水,所居舍亭山,景色优美,时人谓之“王东山”。
桓玄篡位,屡召不起。
宋初建,为度支尚书,累迁吏部尚书
宋文帝元嘉年间,历尚书仆射尚书令
于公务漠不关心。
文帝尝问为政得失,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竟高其言。
全宋文·卷十七
敬弘本名裕之,避武帝讳,改称字,琅邪临沂人
晋司州刺史胡之孙,太元隆安间历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天门太守,转桓伟安西长史南平太守去官。
桓玄篡位,屡召不就。
玄平,起为武帝车骑从事中郎徐州治中从事史、征西道咨议参军
入为中书侍郎,转黄门侍郎,不拜。
仍除武帝太尉从事中郎,出为吴兴太守,寻征为侍中
宋国建,以为度支尚书,迁太常
及受禅,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转吏部尚书
文帝即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迁尚书左仆射
又迁尚书令,固辞,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致仕征为太子少傅,再征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皆不拜。
元嘉二十四年卒,年八十。
顺帝升明二年追谥曰文贞
(案,《隋志》,梁有右光禄大夫《王敬集》五卷,《录》一卷,当即此,转写有误脱耳。)
郭贤北周 ? — 5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 【介绍】: 北周赵兴阳州人字道因
北魏末,以军功授都督
后事宇文泰,颇有谋略。
伏波将军王思政弘农,行弘农郡事,除南荆州刺史
寻镇鲁阳,以拒东魏兵。
又从尉迟迥伐蜀,累著战功。
入周,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勋州安州刺史,爵乐昌县
武帝时官至陕州刺史
刘广德陈朝 526 — 5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569 【介绍】: 南朝陈南阳涅阳人
少年好学,负才任气。
梁元帝承圣中以军功官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
入陈,文帝以为始兴王府限外记室参军
屡迁乐山豫章河东郡太守
钟士雄陈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时岭南临贺人
当地土著首领
伏波将军
陈主虑其反复,以其母蒋氏质于都下
陈亡,蒋氏归里,同郡虞子茂等拟起事,士雄将应之,其母陈利害止之。
又为书与子茂谕祸福,子茂等不听,遂败。
事闻于上,文帝封蒋氏为安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