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毛德祖南朝宋 365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29 【介绍】: 南朝宋荥阳阳武人
初从荆州刺史刘道规,为始平太守
卢循之役,参道规军事,攻徐道覆始兴
后为刘裕太尉参军
刘裕北伐,随王镇恶为前锋,所在克捷。
历官扶风河东荥阳京兆太守秦州刺史,督九郡军事。
入宋,论前后功,进号冠军封观阳县男督司、雍、并三州诸军事司州刺史,戍虎牢。
后与魏战,死于阵。
求那跋摩南朝宋 365 — 429年9月2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功德铠。
刹利种。
世王罽宾国
大父呵黎跋陀
此云师子贤。
僧伽阿难。
此云众喜。
皆有奇德。
跋摩年十四。
天姿秀发。
其母尝须野兽肉羹。
使办味。
跋摩曰。
有生之类。
莫不恶死。
以彼之所恶。
充己之所嗜。
岂亦仁人之用心哉。
母恚曰。
汝谓端有地狱报耶。
佗日我替汝偿。
所不悔也。
已而跋摩偶覆羹烂手。
谓母曰。
痛可柰何。
母其替我乎。
母笑曰。
痛在汝。
我安能替耶。
跋摩跪曰。
杀寔三涂极苦之因。
身作身受。
固无替理。
昨者大人之言。
其无乃过乎。
母为止杀。
终其身。
年十八。
去为沙门
有相者曰。
君三十当南面称孤。
今兹出家。
其获道果必矣。
及期王薨。
国人欲迎立之。
跋摩翻然自引。
狮子国
入阇婆。
阇婆王婆多伽母先梦圣者至。
见跋摩从受五戒。
王始不信。
以母故。
亦从受焉。
久之乃笃信。
邻国来寇。
王将禦之。
因问跋摩以不战而胜之术。
对曰其惟慈悲乎。
虽然国有患难。
而岂可弗加驱驰哉。
王行矣。
既凯旋。
王中流矢。
跋摩咒水洗之而愈。
王欲出家。
群臣固争不可。
王曰吾有三愿。
苟诸君听之。
则吾亦当听诸君请。
不然则否。
其一应同奉大和尚
其二应禁杀。
其三应有馀积。
以赈给贫乏。
于是群臣谨奉约。
而率遵五戒。
王躬治精舍。
以延跋摩。
名震诸国。
元嘉元年九月
师沙门慧观慧聪等。
表请迎至。
交州刺史
沙门长道冲道俊等。
航海以往至广州
诏听乘驿诣阙。
道由始兴。
爱其虎市山。
形类耆阇。
因改山中寺额为灵鹫。
留居之一年。
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将死。
说法安慰。
而家人梦其在寺为众僧讲法。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东壁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
极妙。
夜辄有光。
山故多虎。
自跋摩至屏绝。
禅定必累日。
寺僧尝遣沙弥侯之。
见白狮子。
仰蹑柱而戏。
弥空皆青莲华。
沙弥惊走大呼。
僧争至。
豁无所见。
八年正月建邺
引对。
劳问甚勤。
曰寡人欲持斋不杀。
迫以身徇万几。
不获所愿。
法师远来陋邦。
何以见教。
对曰道在身。
不在事。
法由己。
不由人。
帝王所脩。
与匹夫异。
匹夫身贱名微。
言令不威。
傥不克己苦节。
何以为用。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
则士庶皆悦。
布一善政。
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劳力。
则使风雨时若。
寒暑应节。
百谷滋繁。
桑麻郁茂。
以是为持斋不杀。
亦大矣。
安在辍半日之飧。
全一禽之命。
然后为弘济耶。
帝抚几叹曰。
俗迷远理。
僧滞近教。
迷远理者。
谓至道虚旷。
滞近教者。
但拘名相。
如法师所谕。
开奖人意。
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止祇洹寺。
讲法华及十地品。
法席之盛。
前所未见。
译菩萨善戒三十品。
优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
足成伊叶波罗所译杂心十卷。
元嘉六年
坐夏定林。
夏休还祇洹。
九月二十八日
中食未毕还室。
弟子从至。
泊然已化。
寿六十五。
则一日谓弟子曰。
我已證二果矣。
又说偈三十六行。
授阿沙罗曰。
可以示天竺僧。
及此土僧
有诏建塔。
译遗偈。
偈多不载。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度。
仁爱汎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
跋摩曰。
有命之类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晓四舍。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妙入禅要。
时人号曰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罽宾国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后至阇婆国。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
明旦果是跋摩来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渐染既久专精稍笃。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寇相攻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贼便退散。
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之。
有顷平复。
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远挹风猷思欲参禀。
元嘉元年九月
文帝求迎请跋摩。
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
等又遣沙门长道冲道隽等往彼祈请。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
路由始兴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峙峰岭高绝。
跋摩谓其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
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以杖按头抒之而去。
跋摩尝于别室坐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弥往候之。
见一白师子缘柱而立。
亘室弥漫生青莲花
沙弥惊恐大呼。
往视师子豁无所见。
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
自说因缘云。
已證二果。
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
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终之后即趺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蛇。
可长一匹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
莫能诏者。
即于南林戒坛前。
依外国法阇毗之。
春秋六十有五。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祖父呵跋陀
此言师子贤。
以刚直被徙。
僧伽阿难。
此言众喜。
因潜隐山泽。
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
仁爱汎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
跋摩启曰。
有命之类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母怒曰。
设令得罪吾当代汝。
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
因谓母曰。
代儿忍痛。
母曰。
痛在汝身吾何能代。
跋摩曰。
眼前之苦尚不能代。
况三途耶。
母乃悔悟终身断杀。
至年十八相公见而谓曰。
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妙入禅要。
时号曰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罽宾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
识真之众咸谓已得初果。
仪形感物见者发心。
后至阇婆国。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
明旦果是跋摩来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渐染既久专精稍笃。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𡨥相攻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贼便退散。
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王恭信稍殷。
乃欲出家修道。
因告群臣曰。
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更择明主。
群臣皆拜伏劝请曰。
王若舍国则子民无依。
且敌国凶强恃险相对。
如失恩覆则黔首奚处。
大王天慈宁不悯念。
敢以死请申其悃愊。
王不忍固违。
乃就群臣请三愿。
若许者当留治国。
一愿凡所王境同奉和上
二愿尽所治内一切断杀。
三愿所有储财赈给贫病。
群臣欢喜佥然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
王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引材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
有顷平复。
导化之声播于遐迩。
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
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
远挹风猷思欲餐禀。
元嘉元年九月
面启文帝
求迎请跋摩。
即敕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等。
又遣沙门长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请。
并致书于跋摩及阇婆王婆多加等。
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
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
先已随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
会值便风遂至广州
故其遗文云。
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
此之谓也。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
路由始兴
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孤峰岭高绝。
跋摩谓其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湿。
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
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
实由跋摩化导之力也。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
以杖按头。
弄之而去。
于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
感德归化者十有七八焉。
跋摩尝于别室入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弥往候之。
见一白师子缘柱而上。
亘空弥漫生青莲华。
沙弥惊恐大呼往逐师子。
豁无所见。
其灵异无方。
类多如此。
文帝重敕等。
复更敦请。
乃汎舟下都
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邺
文帝引见劳问慇勤。
因又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非由人。
王与匹夫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剋己苦躬。
将何为用。
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役无劳力。
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
百谷滋繁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斋亦大矣。
如此不杀德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
然后方为弘济耶。
乃抚机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
如法师所言。
真谓开悟明达。
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
公王英彦莫不宗奉。
俄而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
法席之日轩盖盈衢。
瞩往还肩随踵接。
跋摩神府自然妙辩天绝。
或时假译人而往复悬悟。
祇洹慧义请出菩萨善戒。
始得二十八品。
后弟子代出二品。
成三十品。
未及缮写失序品及戒品。
故今犹有两本。
或称菩萨戒地
元嘉三年
徐州刺史王仲德彭城请外国伊叶波罗译出杂心。
至择品而缘碍遂辍。
至是更请跋摩译出后品。
足成十三卷。
并先所出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优婆塞二十二戒等。
凡二十六卷。
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
时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
共请跋摩云。
六年师子国八尼至京云。
宋地先未经有尼。
那得二众受戒。
恐戒品不全。
跋摩云。
戒法本在大僧众发。
设不本事无妨得戒。
如爱道之缘。
诸尼又恐年月不满。
苦欲更受。
跋摩称云。
善哉。
苟欲增明甚助随喜。
西国尼年腊未登。
又十人不满。
且令学宋语别因西域居士
更请外国尼来足满十数。
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
时有信者采华布席。
唯跋摩所坐华彩更鲜。
众咸崇以圣礼。
竟还祇洹。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
先起还阁。
其弟子后至。
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
自说因缘云。
已證二
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
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蛇。
可长一匹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莫能詺者。
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阇毗之。
四部鳞集。
香薪成𧂐。
灌之香油以烧遗阴。
五色焰起氛氲丽空。
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
仍于其处起立白塔
欲重受戒。
诸尼悲泣望断不能自胜。
初跋摩至
文帝欲从受菩萨戒。
会虏寇侵彊未及咨禀。
奄而迁化。
以本意不遂伤恨弥深。
乃令众僧译出其遗文云。
前顶礼三宝  净戒诸上座 浊世多谄曲  虚伪无诚信 愚惑不识真  怀嫉轻有德 是以诸贤圣  现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尽时至 所获善功德  今当如实说 不以谄曲心  希望求名利 为劝众懈怠  增长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咸谛听 我昔旷野中  初于死尸 膀胀虫烂坏  臭秽脓血流 系心缘彼处  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  贪蛾不畏火 如是无量种  修习死尸 放舍馀闻思  依止林树间 是夜专精进  正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犹如对明镜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  清凉心是乐 增长大欢喜  则生无著心 变成骨锁相  白骨现在前 朽坏肢节离  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  调伏思法相 我时得如是  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  胜进转增长 微尘念念灭  坏色正念法 是则身究竟  何缘起贪欲 知因诸受生  如鱼贪钩饵 彼受无量坏  念念磨灭 知彼所依处  从心猿猴起 业及业果报  依缘念念灭 心所知种种  是名别法 是则思慧念  次第满足修 种种法相  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焰中  明见四念处 律行从是竟  摄心缘中住 苦如炽然剑  斯由渴爱转 爱尽般涅槃  普见彼三界 死焰所炽然  形体极消瘦 喜息乐方便  身还渐充满 胜妙众生相  顶忍亦如是 是于我心起  真实正方便 渐渐略境界  寂灭乐增长 得世第一法  一念缘真谛 次第法忍生  是谓无漏道 妄想及诸境  名字悉远离 境界真谛  除恼获清凉 成就三昧  离垢清凉缘 不涌亦不没  净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纯一寂灭 非我所宣说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昙  说五因缘果 实知修行  名者莫能见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修行众妙  今我不宣说 惧人起妄想  诳惑诸世间 于彼修利  我已说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缘起 摩罗婆国界  始得初圣果 阿兰若山寺  道迹修远离 后于师子国  村名劫波利 进修得二  是名斯陀含 从是多留难  障修离欲道 见我修远离  知是处空闲 咸生希有心  利养竞来集 我见如火毒  心生大厌离 避乱浮于海  阇婆及林邑 业行风所飘  随缘之宋境 于是诸国中  随兴佛法 无问所应问  谛实真实 今此身灭尽  寂若灯火灭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
治在罽宾国
跋摩年十四。
机见俊达。
深有远度。
仁爱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
令跋摩办之。
跋摩启曰。
有命之类。
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
非仁人矣。
母怒曰。
设令得罪。
吾当代汝。
跋摩他口煮油。
误浇其指。
因谓母曰。
代儿忍痛。
母曰。
痛在汝身。
吾何能代。
跋摩曰。
眼前之苦。
尚不能代。
况三途耶。
母乃悔悟。
终身断杀。
至年十八。
相工见而谓曰。
君年三十。
当抚临大国。
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
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
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
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
妙入禅要。
时人号曰。
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
罽宾国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
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
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
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
遁迹人世。
后到师子国
观风弘教见者发心。
后至阇婆国。
至前一日。
阇婆王母。
夜梦见一道士
飞舶入国。
明旦果跋摩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
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
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
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
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
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寇相攻。
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
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
贼便退散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王恭信稍殷。
乃欲出家修道。
因告群臣曰。
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便择明主。
群臣皆拜伏劝请曰。
王若舍国。
则子民无依。
且敌国凶强。
恃崄相对。
大王天慈。
宁不悯命。
敢以死请。
王不忍固违。
乃就群臣请三愿。
若许者当留治国。
一愿凡所王境。
奉和尚
二愿尽所治内。
一切断杀。
三愿所有储财。
赈给贫病。
群臣欢喜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
王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
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
有顷平复。
道化之声。
播于遐迩。
邻国闻风。
皆遣使要请。
京师名德。
慧观慧聪等。
远挹风猷。
元嘉元年九月
面启文帝
求迎跋摩。
即赐交州刺史
令泛舶延致。
等又遣沙门长道冲道俊等。
往彼祈请。
并致书于跋摩。
及阇婆王。
希临宋境。
流行道教。
跋摩以圣化宜广。
不惮游方。
路由始兴
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峙。
峰岭高绝。
跋摩谓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
别立禅室。
去寺数里。
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时众道俗。
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
手自画作罗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
每夕放光。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
以杖按头抒之而去。
于是山旅水宾。
去来无梗。
文帝重敕等复更敦请。
乃汎舟下都
元嘉八年正月
达于建业
文帝引见。
劳问慇勤。
因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
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
不在事。
法由己。
非由人。
王与匹夫。
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克己苦躬。
将何为用。
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
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
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无劳力。
使风雨适时。
寒煖应节。
百谷滋繁。
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亦大矣。
不杀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方为弘济耶。
乃抚几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
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
则拘恋篇章。
如法师所言。
真开悟明达。
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祇洹寺。
供给隆厚。
王公英彦。
莫不宗奉。
俄而于寺开讲法华。
及十地。
法席之日。
轩盖盈衢。
瞩往还。
肩随踵接。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
食未毕。
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刘谦之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彭城吕人
刘简之弟。
好学。
东晋安帝义熙末,为始兴相。
徐道期流寓广州,招集亡命,出攻始兴
谦之破走之,进平广州,诛其党与。
振威将军广州刺史,后为太中大夫
撰《晋纪》二十卷。
王淮之南朝宋 378 — 4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8—433 【介绍】: 名或作准之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元曾,一作元鲁
王彪之曾孙。
晋末,起家右常侍
桓玄篡位称帝,以为尚书祠部郎
晋安帝义熙中刘裕为车骑中军军事,太尉主簿,迁山阴,有能名,预讨卢循有功,封都亭侯
后除御史中丞,坐谢灵运杀人不举免官。
入宋,拜黄门侍郎,迁历阳太守,官至丹阳尹。
家世相传,究识旧仪,赡于文辞,兼明《》、《传》。
有《仪注》。
全宋文·卷十九
淮之字元曾
(《南史》作「元鲁」。
)弘从子,御史中丞纳之孙,初为本国右常侍,行桓玄大将军参军
篡位,以为尚书祠部郎
义熙初尚书中兵郎,迁武帝车骑中军参军丹阳太尉中军主簿,出为山阴令,与讨卢循功封都亭侯
又为武帝镇西平北太尉参军尚书左丞本郡大中正
宋台建,除御史中丞,坐谢灵运杀人不举免官。
武帝受禅,拜黄门侍郎,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始兴太守
文帝即位,迁江夏王义恭抚军长史历阳太守,入为侍中都官尚书
改领吏部,出为丹阳尹。
元嘉十年卒,赠太常
(案,王淮之《宋书目录》作「准之」,《梁书》王僧儒祖准,宋司徒左长史东海郯人,非即此。)
徐豁南朝宋 378 — 4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8—428 【介绍】: 南朝宋东莞姑幕人字万同
徐邈子。
太学博士
宋武帝永初初,为尚书左丞山阴
精练明理,为时所重。
宋文帝元嘉初,为始兴太守
听取郡县意见,表陈三事,改进政事,受文帝嘉奖。
广州刺史,未拜卒。
全宋文·卷二十七
字万同东莞姑幕人太子左卫率邈子。
隆安末太学博士,以忤桓玄免官,败,起为秘书郎尚书仓部郎右军何无忌功曹,仍为镇南参军祠部永世、建武司马中军参军尚书左丞
宋受禅,为徐羡之军司马尚书左丞、山令。
元嘉初始兴太守五年,进使持节都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未拜,卒。
王玄谟南朝宋 388 — 4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68 【介绍】: 南朝宋太原祁人字彦德
东晋末,刘裕辟为从事史。
宋文帝元嘉中,为汝阴太守
屡请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率主力军,围攻滑台,数月不下,乘机搜刮,大失人心,为魏所败。
刘劭文帝自立,刘骏起兵讨之,玄谟将兵应
称帝,除徐州刺史
预讨刘义宣臧质封曲江县侯
孝武帝大明元年,为雍州刺史,不顾豪族反对,力行土断。
将侨置三郡并为一郡,流寓之人都编入户籍。
孝武帝死,受顾命。
以严直不容,徙冀二州刺史
少帝狂悖,玄谟屡表谏诤。
明帝时官至南豫州刺史
卒谥庄
全宋文·卷三十九
玄谟字彦德太原祁人
义熙中武帝徐州,辟为从事史。
景平末谢晦荆州,请为南蛮参军武昌太守
元嘉中长沙王义欣镇军中兵参军,领汝阴太守
后为兴安侯义宾辅国司马彭城太守,加宁朔将军
元凶弑立,以为益州刺史
孝武即位,除徐州刺史,加都督,假辅国将军,拜豫州刺史前将军,封曲江县
免,寻复为豫州刺史,迁宁蛮校尉旌州刺史,后为金紫光禄大夫,领太常
寻领起部尚书
又领北选,迁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转领军将军
前废帝即位,徙青冀二州刺史
明帝即位,除大将军江州刺史,寻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军,迁南豫州刺史,卒年八十一,谥曰庄公
陆徽南朝宋 391 — 4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1—452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休猷
初辟主簿,补建康
清平无私,为文帝所善。
元嘉十五年,除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受士民爱戴。
二十三年,为益州刺史,威惠兼著,民物殷阜,蜀土称颂。
卒时,家无余财。
谥简子
全宋文·卷四十二
字休猷吴郡吴人
郡辟主簿,除卫军、车骑二府参军扬州主簿王弘卫军主簿,除尚书都官郎,补建康,迁司徒左西掾。
出为始兴太守,进使持节、交广二州诸军事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征为南平王铄军司马长沙内史、行湘州府事。
母忧去职,征为持节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
元嘉二十九年卒,赠辅国将军谥曰简子
向柳南朝宋 ? — 4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4 【介绍】: 南朝宋河内山阳人字玄季
向靖子。
有学义才能。
袁淑徐湛之颜竣皆与友善。
历官始兴王征北中兵参军始兴内史,南康相
臧质反,召与之俱下。
败,下狱死。
僧昙超南齐 419 — 4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9—492 【介绍】: 南朝齐僧。
清河人
俗姓张
宋文帝元嘉末南来,至齐高帝初敕往辽东弘扬佛法,留二年,法化大行。
归住钱塘之灵隐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清河张氏。
躯干脩竦。
可八尺。
容声甚都。
性专静好。
探讨道妙。
一食常坐。
始兴宿树下。
有虎依随之。
大明中
金陵
齐太祖即位
诏往辽东
弘赞禅法。
二年
钱塘灵苑山。
岁值大旱。
一夕见老人拜于前曰。
弟子龙也。
富阳赤亭山。
彼山群龙皆昆弟。
然龙性嗔毒。
惟弟子学佛。
差善耳。
富阳之民。
无故穿凿山麓。
断坏地脉。
于是群龙怒。
不为致雨。
且二百馀日矣。
弟子虽力谏不听。
惟法师
道德崇重。
能一往说法诲之。
以与生灵请福。
而利益群龙。
则幸甚。
辞以路险远。
非杖屦可至。
老人曰。
此易耳。
法师有意者。
则吾身为床座。
奚恤哉。
俄有驴负以行。
至山中即大雨。
县令知之。
趣民办舟迎归灵范。
他日老人诣谢。
告以地无美饮。
难以安众
老人为抚掌出泉。
味甘冽。
则今之灵苑抚掌泉也。
师名昙超
姓张氏
清河人也。
身长八尺。
蔬食布衣。
独宿山林。
虎兕不伤。
建元末。
钱塘灵苑山。
夏常讲经。
有一老人来听。
诘其姓氏。
曰。
我非人。
乃龙也。
富春鹿山之下。
乡民凿山侵龙居。
龙忿不雨。
今累月矣。
屈师一往诲化群龙。
师允其请。
且曰。
吾此地亦无水。
汝能致之乎。
老人即抚掌。
泉自涌出。
玉泉是也。
师乃往彼结坛。
为龙受戒。
浮舟讲经。
雨大沾洽。
嘉定三年
赐号灵悟大师
赞曰。
身世两忘  以道自胜  灵苑谈经  有龙来听 求泉泉生  求雨雨应  龙何为哉  惟师是令
释昙超
姓张氏
清河人
形长八尺容正可观。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都龙华寺
元嘉末南游始兴
遍观山水。
独宿松下。
虎兕不伤。
大明中还都。
至齐太祖即位
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还京。
俄又适钱唐灵隐山。
一定累日。
忽见一人来礼曰。
弟子居在七里滩
富阳县人凿麓山下侵坏龙室。
群龙共忿。
誓三百日不雨。
今已百日田地枯涸。
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甘雨。
润泽苍生功有归也。
许之。
神乃去。
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
为龙咒愿。
至夜群龙化作人来礼拜。
更说法。
因乞三归。
自称是龙
请其降雨。
乃相看无言。
其夜与梦云。
本因忿立誓。
师既导之以善。
不敢违命。
明日晡当降雨。
至期沾足岁以。
大熟以永。
明十年卒。
春秋七十有四。
释昙超
姓张
清河人
形长八尺容止可观。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上都龙华寺
元嘉末南游始兴遍观山水。
独宿树下虎兕不伤。
大明中还都。
至齐太祖即位
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还京。
俄又适钱塘之灵苑山。
每一入禅累日不起。
后时忽闻风雷之声。
俄见一人秉笏而进。
称严镇东通。
须臾有一人至。
形甚端正。
羽卫连翩。
下席礼敬自称弟子居在七里任周此地承法师至。
故来展礼。
富阳县人故麓山下为塼侵壤龙室。
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
今已一百馀日井池枯涸田种永罢。
法师既道德通神。
欲仰屈前行。
必能感致润泽苍生。
功有归也。
曰。
兴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
贫道何所能乎。
神曰。
弟子部曲止能兴云不能降雨。
是故相请耳。
遂许之。
神倏忽而去。
乃南行经五日赤亭山。
遥为龙咒愿说法。
至夜群龙悉化作人。
来诣礼拜。
更说法。
因乞三归。
自称是龙
请其降雨。
乃相看无言。
其夜又与梦云。
本因忿立誓。
法师既导之以善。
辄不敢违命明日晡时当降雨。
超明旦即往临泉寺。
遣人告县令
办船于江中。
转海龙王经。
县令即请僧浮船石首
转经裁竟。
遂降大雨。
高下皆足。
岁以获收。
以永明十卒年。
春秋七十有四。
沈法系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兴武康人字体先
沈庆之从弟。
有将材,常从庆之征讨。
后与平刘劭,所杀甚众。
以功为始兴太守
骁骑将军寻阳太守
释法悯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
有讲学。
居江夏五层寺。
沙门僧昌造塔。
江陵刺史谢晦欲坏之。
往谏
不从。
乃隐迹长沙岳麓
终身不出。
载酒肉至寺。
严鼓振威。
斩斫形像。
俄而云雾暗天。
风尘四起。
惊惧而走。
后以叛逆诛灭。
著显验论。
以明因果。
并解大道地经。
殁于山中。
寿八十。
释法悯
北人。
弱年慕道笃志经籍。
十八出家。
便游践州国观风味道。
波若数论及诸经律皆所游刃。
后憩江夏郡五层寺。
沙门僧昌于江陵城内立塔。
刺史谢晦欲坏之。
闻故往谏
意不止。
于是隐迹于长沙麓山
终身不出。
乃率仪至寺厚赐酒肉。
严鼓振威。
斩斫形像。
俄而云雾暗天风尘四起。
惊惧而走。
后以叛逆诛灭。
队人丁法成史僧双见身癞病。
馀多犯法而死。
乃著显验论以明因果。
并注大道地经。
后卒于山中。
春秋八十有三。
弟子僧道立碑颂德。
始兴郡灵化寺有比丘僧宗
亦博涉经论。
著法性觉性二论云。
卢度南齐 ? — 4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93 【介绍】: 南朝齐始兴人字孝章
有道术。
少随张永北攻,战败,渡淮水南还,遂隐于庐陵西昌三顾山,传能与鸟兽池鱼呼应。
预知死期,与亲友别。
齐武帝永明末以寿终
僧道贵南梁 431 — 5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1—516 【介绍】: 南朝梁比丘尼
长安人俗姓寿
即善研机理,十七岁出家,博览经律。
齐竟陵王萧子良敬重之,为造顶山寺,请为知事,固辞,乃以为禅范。
得人施予则广兴福业,不以纤毫润己身。
道贵
本姓寿
长安人也。
幼清夷冲素。
善研机理志干勤整。
精苦过人誓弘大化。
荤鲜不食。
济物为怀。
弊衣自足。
诵胜鬘无量寿经不舍昼夜。
父母爱念使其为道。
十七出家博览经律究委文理。
不羡名闻。
唯以习道为业。
观境入定。
行坐不休。
悔过发愿。
言辞哀恳听者震肃。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善相推敬。
为造顶山寺以聚禅众。
知事
固执不从。
请为禅范。
然后许之。
于是结桂林下栖寄毕世。
纵复屯云晦景委雪埋山。
端然寂坐曾无间焉。
得人信施广兴福业。
不以纤毫自润己身。
年八十六。
天监十五年而卒。
葬于钟山之阳也。
萧赜南齐 440 — 49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赜 世祖 武帝 482年—493年
永明 483年—493年 十一年七月萧昭业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0—493 【介绍】: 即齐武帝
南朝齐皇帝,字宣远小字龙儿
高帝长子。
刘宋末,任江州刺史中军大将军
萧齐初建,立为皇太子
即位后,以旧怨诛杀散骑常侍荀伯玉五兵尚书垣崇祖车骑将军张敬儿等。
镇压富阳唐寓之起事。
重视文学、教育,立国学,以王俭国子祭酒
又修订张斐杜预两家律注成书。
崇信佛教,不喜游宴、雕绮之事,临终嘱丧礼从简,不得烦民。
在位十一年,谥武庙号世祖
全齐文·卷三
帝讳字宣远小名龙儿
高帝长子。
初为寻阳侍郎,辟州西曹书佐,出为
泰始中征为尚书库部郎、征北中兵参军,封西阳县,带南东莞太守,越骑校尉、正员郎抚军长史襄阳太守,转宁朔将军广兴相。
元徽中,转司徒右长史黄门郎
出为镇西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
升明初左卫将军,转散骑常侍征虏将军江州刺史封闻喜县侯,征侍中领军将军,转散骑常侍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
齐国建,为齐公世子,加侍中南豫州刺史,进爵王太子
高帝受禅,为皇太子
建元四年三月即位,明年改元永明
在位十一年。
谥曰武皇帝庙号世祖
范云南梁 451 — 5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503 【介绍】: 南朝梁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字彦龙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
齐初,与萧衍沈约谢朓等并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
齐武帝永明十年出使北魏,还迁零陵内史。
深为明帝所知。
始兴内史,安抚边民,施行德政,盗贼敛迹,商贾露宿,郡称神明。
齐末,萧衍(梁武帝)起兵,参赞帷幄,拜黄门侍郎
封霄城县侯,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官至尚书右仆射
善属文,长五言诗,诗风清浅婉转。
卒谥文
全梁文·卷四十五
字彦龙,缜从弟,仕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齐初历会稽府僚丹阳尹主簿,转征北刑狱参军,迁尚书殿中郎司徒记室参军,授通直散骑侍郎,领本州大中正,出为零陵内史,建武中召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迁假节建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坐事下狱,会赦免。
永元中起为国子博士,中兴建,拜黄门侍郎,迁大司马咨议参军,领录事,进侍中
梁受禅,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天监二年卒,赠侍中卫将军谥曰文
有集十一卷。
(本传作三十卷。)
司马筠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河内温人字贞素
孤贫好学,师事沛国刘瓛
博通经术,尤明《三礼》。
齐时,起家奉朝请
梁武帝天监初,为本州治中,除暨阳,有清绩。
入拜尚书祠部郎
累官至始兴内史。
全梁文·卷五十八
字贞素河内温人
晋谯王承七世孙,师事刘瓛
齐建武中奉朝请,迁王府行参军
天监初为本州治中,除暨阳
入为尚书祠部郎,迁王府咨议,除尚书左丞,出为始兴内史。
萧子范南梁 486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86—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景则
萧子恪弟。
齐世,封祁阳县侯,拜太子洗马
梁武帝天监初降爵为子,除大司马南平王从事中郎
以文才为王所爱,誉为宗室奇才。
使作《千字文》,其辞甚美。
府中文笔,皆使草之。
历官十余年,不出诸王藩府,意甚不平,后为秘书监
简文帝立,召为光禄大夫
卒谥文
有集已佚。
全梁文·卷二十三
子范字景则齐豫章王嶷第六子。
永明十年封祁阳县侯,除太子洗马
梁受禅,例降爵为子,历后军记室参军司徒主簿丹阳尹丞、太子中舍人
出为建安太守,还除大司马南平王户曹从事中郎,迁宣惠咨议参军护军临贺王正德长史
随府迁信威长史,领丹阳尹丞,除中散大夫,迁光禄廷尉卿
出为戎昭将军始兴内史,还除太中大夫,迁秘书监
简文帝即位,召为光禄大夫,不拜,卒。
元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文
有《千字文》一卷,《集》十二卷。
萧介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绍】: 南朝梁兰陵人字茂镜
萧思话孙。
博通经史,善属文。
起家齐著作佐郎
,历仕始兴太守少府卿、都官尚书,有政声。
博物强识,多所匡正,为梁武帝所重。
军国大事,必先咨访。
武帝太清元年侯景涡阳东魏击败,入寿阳,遣使降梁。
纳之,极言不可,不能用。
官至光禄大夫
卒年七十三。
全梁文·卷二十四
字茂镜,视素从弟。
齐永元末,为著作佐郎
天监中太子舍人,迁尚书金部郎,转主客郎,出为
普通中湘东王咨议参军大通中,除给事黄门侍郎
大同中,为武陵王府长史,出为始兴太守,征为少府卿,加散骑常侍,进侍中都官尚书
大同二年臻仕,就家授光禄大夫
僧真谛陈朝 499 — 5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
南朝陈时僧。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
历游诸国。
梁武帝太清二年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
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
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
后入南海卒。
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华言真谛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
送扶南贡使返国。
且使请求名德三藏。
彼国乃以应诏
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南海
大清二年八月
京师
顶礼于宝云殿。
即欲传翻。
属寇羯凭陵弗果亦漫游东土。
檀越富春
令陆元哲。
招延。
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昉五卷。
太宝三年
侯景徵还供养。
元帝启祚。
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后随方传译。
靡宁厥止。
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
道俗结誓留之。
遂停南越。
重覈所翻。
文帝天嘉四年
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钦渴新闻。
远承芳问。
感其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旋至梁安
将返西国
而业风飘舶。
广州
刺史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
世子纥为檀越。
仍事传译。
然其神思通幽。
非世所测。
尝居绝岛。
纥往候之。
波涛𭰔涌。
未即渡。
望见。
因敷坐具水上。
跏坐。
绝流达岸。
而坐具略不沾。
湿或折荷叶乘之。
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
南海北山
将捐身命。
慧恺闻之。
辍讲奔赴。
刺史稽颡请留。
群众遮挽。
三日乃已。
因是迎致王园寺。
议还建邺
会有忌者。
沮于上。
乃止。
大建元年。
正月十一日
遘疾迁化。
年七十有一。
译经论。
僧宗法准等。
奉还匡山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随处翻传。
亲流疏解。
后疏则僧宗所释也。
则穷括教源。
诠题义旨。
每面扬阐。
情理无伏。
一日喟然长叹。
而谓曰。
君等实副参传。
而遇非其时。
则奈何。
泣数行下。
因跪启曰。
法被中国。
群生垢重。
致是扰攘。
必何时而可定耶。
指西北。
且曰。
此方有大大国。
非久当盛弘吾教。
但恨君等不及睹耳。
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梁武之末。
陈宣之初。
二十三载。
所出经传记。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
魏元象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
僧伽吒经三部七卷。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禅。
南抵金陵。
大同间
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梁武诏那。
总监外国诸使。
大清二年
于阗沙门求那跋陀
华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
那从祈请得之。
适丁侯景之乱。
未暇翻传。
陈天嘉乙酉岁
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直后张泛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宝云殿竭诚供养。
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诸僧。
欲延还建业
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然之。
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东夏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传度摄论。
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密以衣被覆之。
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以手指西北曰。
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言。
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魏元象年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刘览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孝智
刘孺弟。
通《老》、《》。
中书郎
以服母丧至孝闻名。
梁武帝数省视之。
服阕,除尚书左丞
为官清正,无所私。
姊夫御史中丞褚湮,从兄吏部郎刘孝绰,在职颇通赃货,劾奏,并免官。
后出为始兴内史,治郡尤励清节。